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诺贝尔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1896),是一位出生在瑞典的著名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他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是发明黄色炸药和设立诺贝尔基金奖。他一生主要研制炸药。

诺贝尔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和企业家。他除了发明各类安全炸药,还涉及更广阔的领域,包括人造纤维、人造皮革、人造宝石等应用化学以及电学、光学、机械学、枪炮学、生物学等,一共取得355种专利。他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工厂,这些工厂除了生产炸药外,还生产大量的副产品,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不幸与幸运

诺贝尔出生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的父亲原是一位机械师兼建筑师,在诺贝尔出生之际,由于家里遭受了一场大火,弄得倾家荡产,靠借债勉强维持生活。诺贝尔刚出生的时候,瘦弱得竟吮(shǔn)不出奶水来。在场的亲戚低声叹道:“可怜的小家伙,怕是难活下去了。”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9岁的大哥罗伯特和7岁的二哥路德维希,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寒冷的冬天,站在街头巷尾卖起了火柴。

诺贝尔比起他的两个哥哥,显得更加瘦弱苍白,而且文静得多。他很少外出玩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

只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偶尔也和两个哥哥一起,上街吆喝:

“卖火柴啦!”

可是他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刚干起来就立刻感到疲惫(bèi)不堪。

他多么羡慕哥哥和其他那些小孩健康的身体啊!要是他也一样健康的话,不但能多帮妈妈做事情,还可以去上学了。

诺贝尔看到两个哥哥已经上学,羡慕不已。

8岁的一天,妈妈告诉诺贝尔,家里现在虽然穷,他的体质又弱,但妈妈一定要送他去上学。

“我已经和学校说好了,你明天就去上学吧。”妈妈微笑着,和蔼地说。

“真的?我真的能去上学?能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去上学?”诺贝尔惊喜得跳了起来。

但他好像还不放心,跟在妈妈身后,一次又一次地追问,直到妈妈认真地重复了一遍她刚才说过的话,他才笑眯眯地、郑重其事郑重其事:严肃认真。地点了点头,转身跑去收拾起上学要带的东西来。

诺贝尔的身体太弱了,妈妈不得不常常替他向学校请病假。而且,当其他孩子们追跑打闹做游戏的时候,他却常常因病弱而呆在一旁干看着。这使他感到很孤独。

诺贝尔经常单独坐在原野上,望着蔚蓝的天空,望着白色的浮云,任由幻想的翅膀随意翱翔翱翔(áo):在空中回旋地飞。。

诺贝尔17岁的一天,爸爸一改平素慈祥的面容,十分严肃地对他说:

“阿尔弗雷德,你从小多病,我们甚至担心你能不能长大。但现在看起来,你长得不矮了,身体也还算结实。你学习一向努力,基础挺扎实,而且掌握了几门外语。现在,我打算让你去世界各地游历一番,去了解和学习各国科技方面的最新成就和动向。你有这种兴趣和勇气吗?”

“有,当然有!”诺贝尔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我正想出去试试我学的外语呢。”

“单独一人周游世界可不简单呢。”爸爸有些不放心地叮咛道,“你要有应付各种困难的准备。尤其是你身体毕竟单薄,要多加保重才是。”

诺贝尔去了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爸爸给的钱足够他用,他可以一心一意地学习和考察。他拜访了许多学者和科学家,参观了不少工矿和学校。特别是在美国,他得到了他父亲的朋友、出生瑞典的美国著名科学家约翰·埃里克森的很多帮助和教诲教诲:教导;教育。,并且在埃里克森的实验室里学习和工作了一段时间。

这次历时两年的旅行,对于诺贝尔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使他步入了科学家的行列。旅行中,诺贝尔还广泛地接受了欧洲古老文明的直接熏陶熏陶(xáo):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好的影响。,使他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深邃(suì)。在后来的生活经历中,诺贝尔经常为业务所迫往返于许多国家,一生奔波,旅行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而17岁的这次旅行则是他旅行生活的开始。

多年之后,诺贝尔发明一种名为“巴立斯梯”的炸药。“巴立斯梯”的最大优点就是爆炸时不会产生浓烟,可以做成大炮里的飞行炮弹、鱼雷等等。这样一种威力强大而又不冒烟的火药,自然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购买它的生产权。

而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诺贝尔非常愤慨的事。

一天,诺贝尔在阅读一份英文杂志,突然吃惊地说:

“这是怎么搞的?戈戴特炸药和我的飞行炮弹不是相似的东西吗?阿贝耳怎么会做出这种事来?”

阿贝耳是什么人呢?他是英国的一个化学家,是诺贝尔的朋友,他们长期保持着联系,经常讨论一些化学方面的问题。

“巴立斯梯”发明以后,阿贝耳给诺贝尔写信,请教他是用的什么配方。

心地善良的诺贝尔不懂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他居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原原本本的告诉了阿贝耳,还告诉他可以将配方中的樟(zhānɡ)脑换成凡士林。阿贝耳因此申请了专利。

诺贝尔气愤之余,立刻向英国政府提出控告和抗议,要讨回公道,说明阿贝耳的所谓“戈戴特”炸药,事实上应属于他发明的“巴立斯梯”所申请的发明专利范围之内。

双方经过多次商洽(qià),没有结果。诺贝尔只能把这案件推上法庭。

但是,诺贝尔怎么也没想到,法院会判他败诉,并赔款2.8万英磅。

其实原因很简单,阿贝耳在英国是受人尊敬的化学家,英国政府怎么会支持一个外国人而否定自己国家的科学家的发明呢?

这件事情成为诺贝尔一生中最严重的创伤,被朋友出卖了,令他遗憾而痛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更令他气愤不已。

但是,诺贝尔所制造的无烟火药还是因为它的最佳性能,使得各国竞相采用,为诺贝尔带来了可观的财产。

意大利政府正在大力采用“巴立斯梯”,并希望立即取得它的生产权。于是,诺贝尔就把专利权卖给了意大利政府。

这下可把法国人惹怒了。诺贝尔既生活在法国,又在法国工作,怎能随意把巴立斯梯的专利卖给意大利呢!

于是,法国的新闻界首先对诺贝尔作猛烈地攻击,并且正面骂他是间谍,诬蔑他出卖的是法国研究所的秘密。

在一般民众的愤怒与混乱的局面下,他被法国当局判处两个月的监禁。接着又被政府无理的封闭了工厂,实验室。

诺贝尔太伤心了,他决定离开久居的法国。

他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故乡瑞典去,但在意大利的工厂已经建成了,而且意大利是个气候温暖、风景宜人的国家。

经过再三考虑,他终于决定前往意大利定居。

诺贝尔在法国遭到不公平的待遇后,来到了意大利的圣莫雷,它是意大利的一个海滨城市,美丽而宁静。

诺贝尔选中了这样一个天堂般的小城作为他的最后归宿,他在此建立了一个研究所,其中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发电所。

诺贝尔来到圣莫雷之后,一扫在法国受挫(cuò)时的阴郁心情。他欢快自得、满面春风,不仅更能安心于火药的研究,对于以往曾闪现在他心灵中的许多构想,以及酝酿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出喻做准备工作。已久但又一直无法着手的各项研究,都可以一一进行了。

令人奇怪的是,这位世界级的富翁却终生不娶。年轻的诺贝尔曾有过一次热烈而短暂的初恋,然而,恋人却突然染病身亡。

从此,诺贝尔心如止水,一心一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一眨眼,他已是40多岁的中年人了。他发财了,然而却没有家,连一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因此,他得了一个绰号: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他曾这样充满悲观地对友人说:“我真怕,我这个孤独无依的人,在临死之时没有一个亲人在耳边说上一句安慰心灵的话,死后也没人为我合上双眼。”而他死的时候,正是如此。他是欧洲的首富,然而他却与孤独相伴终生,他惟一的追求和寄托是他的研究和发明。

“炸药”人生

小的时候,诺贝尔每天都要找机会去爸爸的工厂,那些快速转动的机器深深地吸引了他。

然而,他发现更有趣更好玩的东西,就是装入地雷或水雷中的火药。

诺贝尔曾偷偷地把火药带回家,为了不让父亲发现,他用纸袋装上火药悄悄地塞到衣服里带回家。

他用带回的火药做烟火玩。他把火药放进纸筒里,然后竖立在空旷(kuànɡ)的草地上,点着火后,火药就会咝咝作响,在黑暗的夜空中喷出美丽的火花。

每当这时候,诺贝尔就又欢呼又跳跃,庆祝自己的成功,并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做出比这个更好的东西。

他模仿父亲的发明,尝试着自制地雷。

他先把火药粉用纸包成圆团,再用韧(rèn)性较强、不易破碎的纸搓成长条,作为导火线。将导火线点燃后,他就飞快地跑到远处的大树后面躲起来,生怕引爆后的地雷伤着自己。

但这一切都是多余的,那“地雷”也只是咝咝作响而已。

“真没意思,这哪里像炸弹,一点儿也不好玩。对了,我可以用空铁罐试试看,也许会更像爸爸的地雷。”

诺贝尔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溜(liū)回家里,翻出一个小铁罐。

他把火药装入小空铁罐,又把盖子封紧,只留出导火线。再试试看。

“嘭!”炸裂的罐子发出很大的声音,盖子被掀得老高,大家都被这声巨响吓了一跳,跑到屋外观看,只看见躲在大树后面的诺贝尔和地上那个破瘪(biě)的铁罐,空气中还残留着浓浓的火药味。

诺贝尔的调皮惹恼了父亲,父亲再也不让他玩火药了。

当他再到工厂时,员工们早已经听说了这件事,谁都不敢让他接近火药。当他壮着胆子请他们给一点火药时,马上就被工人们拒绝了。

“不行,不能玩这种危险的东西,去玩点儿别的吧!”

说着,就把他给赶了出来。

“哼!不给?那我就自己来制造火药。”诺贝尔气呼呼地自己说。

他在父亲的书架上,找出化学读本,翻寻火药的制造方法。原来火药就是用硝石、木炭和硫磺混合制成的,难怪它黑不溜秋的。

“木炭容易找到,家里多的是,硫磺也可以从火柴上刮下来,那么硝石怎么才能弄到手呢?”

想了想,诺贝尔又暗暗欢喜地来到工厂,爸爸不让他碰火药,没说不让他碰别的呀!”

他在药品库中找到装硝酸钾的瓶子,并把里面的白色粉末倒在小袋子中,拿回家后立刻关起房门开始做他的实验。

硝酸钾就是矿物硝石的主要成分,把它和炭粉混合再加上硫磺就做成了黑色火药。

诺贝尔小心翼翼地把微量混合粉末放在盘子中点火。

“咝”的一声,火药冒出了白烟。

“真是不中用的东西,一点威力也没有!该是三种药粉的比例不对吧!”

他又改变混合量,重新开始实验。

终于让他找出了一种最佳混合比例,威力显著增强。

在实验中他不断总结经验,还发现一个有关炸药的重要基本原理:火药包扎得越紧,爆炸的强度就越大。

就这样,从游戏中他完成了一个突破,从玩火药到研究炸药,为他以后从事的炸药事业跨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诺贝尔父子俩都对硝化甘油产生了浓厚兴趣。爸爸的工厂倒闭后,他偕同妈妈和弟弟一起回到了瑞典老家。他在那里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并对研制硝化甘油炸药着了迷。他做了许多实验,但一直没有取得成功。

诺贝尔也开始了自己的研究,也做了很多实验。他曾经把一小瓶硝化甘油包在黑色炸药中,取得了爆炸的成功。但如何才能使任何剂量的硝化甘油都可以被准确无误地引爆呢?

不知道熬(áo)过了多少个苦思冥想的不眠之夜,不知道冒着生命危险做了多少次艰难的试验,遭受了多少次失败的打击,终于有一天,诺贝尔想到:

“硝化甘油这东西好像必须同时受到冲击才能顺利地爆炸,这么说假如首先制造一次小爆炸,然后再用它发出的冲击力去引爆大剂量的硝化甘油,那或许可以成功?”

为了找到引起这种小爆炸的最佳方法,诺贝尔反复做了50多次实验。1863年秋,诺贝尔的新式引爆装置发明成功了,他在一个小管中装上黑色炸药,把它放到硝化甘油或者其他任何爆炸物之中,用一根导火索将小管引爆,小管的爆炸再引起它周围炸药的大规模爆炸。这种方法异常成功,它一直被使用至今。这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知的雷管。

有了雷管,硝化甘油就可以被用作炸药了。同年12月,诺贝尔在斯德哥尔摩的奥梅贝利铅矿进行公开实验,获得了完全的成功。报纸、杂志的广泛报导,使这消息传遍了整个世界。

这一年,他利用自己的专利与别人合作成立了他的第一家高爆炸药公司。

公司成立了,可工厂设在什么地方?设在市区?老百姓惧怕新型炸药的威力,因为,诺贝尔本人的几根手指和一只眼睛就是被他自己研制的东西炸坏的,他的助手和弟弟,也是被硝化甘油炸死的;设在遥远而偏僻的山区,那势必要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开支,别人也会认为该厂没有雄厚的资本,只不过是个小厂而已。

聪明的诺贝尔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工厂搬到船上。因为,他所居住的斯德格尔摩市是一个多水、近海的城市,水域广阔,如果放在船上,就可以一举两得,而且,如果有谁抗议可随时搬动。这一想法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听说有关诺贝尔发明强力火药的消息,非常感兴趣,为了维护法国当时的欧洲霸主地位,他需要优良的武器弹药。他下达命令:

“硝化甘油在军事上将有广泛的用途,银行应该贷款给他,帮助他发展这项事业。”

于是,诺贝尔获得了10万法郎的贷款。他愉快地回到斯德哥尔摩,立即与父亲一起动手筹(chóu)建工厂。

工厂就建在斯德哥尔摩的近郊,规模很小,只有五六个员工。在诺贝尔父子俩的悉心指导与安排下,他们十分忙碌地从事最简陋的硝化甘油制造。

由于当时的肥皂工业已经相当发达,而甘油又是肥皂制作中产生的副产品,所以诺贝尔工厂总是能买到又多又便宜的甘油,用来作为生产硝化甘油的原料。

他们反复地告诫员工们:

“在制作硝化甘油的过程中,要特别小心留意,不要莽撞。”

“一定要把硝酸冷却后才能使用。”

“甘油绝对要一滴一滴慢慢倒入硝酸中混合。”

在这样不紧不慢的工作中,硝化甘油的制成品一批批地生产出来了。

硝化甘油的名声现在已经有所改变了,在采矿业和建筑业中,大家都知道它的威力远远超过过去的黑色火药,它的爆炸力足以使岩石粉碎,使工程进度大大加快。

当时开采岩石的施工方法是这样的:用铁锤锤击凿子,先将岩石钻出一个深深的小洞,再把硝化甘油放进去,用诺贝尔雷管把它引爆,岩石就会很快被崩裂粉碎。

这种方法极为快速有效,因此,前来订购硝化甘油的人越来越多,诺贝尔工厂不断扩大生产。

偏偏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令诺贝尔终生遗憾的事故。

1864年的夏天,诺贝尔的弟弟埃米尔放暑假回到了斯德哥尔摩。这位刚刚上大学的青年与他的哥哥一样,迷恋上了硝化甘油。在假期,他因研究硝化甘油制作的简化工作,而在试验车间被炸死。

这个性情温和、善解人意、头脑聪明又办事认真的21岁的青年,为炸药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个飞来横祸令老诺贝尔悲伤万分,以致于突然患了中风,卧床不起;母亲卡罗琳更是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

诺贝尔则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中:“什么事情不好做,什么事业不能闯,为什么偏要去摆弄危险的炸药呢?”

他原本就虚弱的身体经过长期地劳作和过度的悲伤,终于支持不住了。他从小就有的胃病复发了。

病床上的诺贝尔经过了冷静地思索,他感到自己一定不能被这些挫折击倒,威力强大的炸药是会造成一些事故;但另一方面,它却能更大地造福于人类,所有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包括他自己都是在冒着生命的危险。

他决心从悲伤中勇敢地走出来,重新奋起。他的新奋斗目标是:找出硝化甘油最安全的使用、存放和大规模制造的方法。

当时瑞典正大兴铁路建设,为完成这个新的交通设施,就要开凿(záo)隧(suì)道,铲平土地。由于瑞典的岩石特别坚硬,所以如果没有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烈性的炸药,工程是无法进行的。更何况采矿业的崛起也绝对缺少不了优良的炸药。

现在的问题是诺贝尔失去了他创业的根据地。

警方严禁诺贝尔的工厂复业,更不准他在距斯德哥尔摩五公里以内的地盘上发展这种危险的事业。

诺贝尔到乡下去寻找用地,但农民们也不愿把土地租给这个“与魔鬼为伍的人”,不让他建立危险的火药工厂。

他只好来到离斯德哥尔摩约四公里的马拉湖,在湖上购置了一只平底船,建立了他的“水上工厂”。

但这个水上工厂不能在某个地方固定下来,因为其他船只都因上次的爆炸事件变成了惊弓之鸟,他们不停地指责、反对诺贝尔,让他走远点。

为了避开这些令人难堪(kān)的麻烦,诺贝尔只能让船不断地改换地方。

而就是这个独一无二的移动式的工厂,生产出了不少“诺贝尔专利油状炸药”,为诺贝尔筹(chóu)得了一些资金。

但在那时候,人们对硝化甘油炸药还不是太了解,在运输、使用时非常粗心大意,于是从世界各地纷纷传来爆炸惨祸的消息。

1865年12月4日,一位德国推销员带着10磅瓶装的硝化甘油到美国纽约去推销。他到纽约后,住在一个小旅店里。

下午的时候,他出门去了,因为准备晚上回来,就将装瓶子的箱子留了下来。

看管这瓶子的是一个脚夫,他根本不知道硝化甘油是什么东西。他一会儿用这箱子来垫着脚擦皮鞋,一会又用它当椅子坐。

那天是一个晴朗的星期日,温度本来就很高。一个侍者看见箱子里有红色的蒸气往外冒,赶紧叫那脚夫来看。

那脚夫马上把箱子拿到外面街上,心想,等这“红汽”冒完了就该没事了。

等他回到旅店后,只一刻功夫,就发生了可怕的爆炸:18人被炸伤,旅店及通街的玻璃窗被震碎,路面碎裂深达1.2米。

1866年3月4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又有大爆炸案发生,贮有两箱硝化甘油的货栈完全被毁,邻近几座房子也被震坍……

一连串的事故促使诺贝尔必须马上谋求对策。他把床都搬到了实验室,夜以继日地开始了紧张的实验工作。

他首先考虑到,为了便于运输和安全操作,应该把液态的硝化甘油制成固态的。

他想:“把硝化甘油同黑色火药、火棉或药纸混合起来。”

但是,这一思路是他父亲曾经走过的失败之路。他不得不重新寻求别的出路。

“如果能找到一种物质,它没有爆炸性,又不影响硝化甘油的性质,并且还是一种多孔穴(xué)的物质,将硝化甘油吸入到这种多孔的物质里,一定能行。”

找到这么一个方向后,诺贝尔找到了他所知道的多孔穴的物质。他用纸、纸浆、木屑、砖屑(xiè)、炭粉、石膏粉等各种东西,做过了无数次试验。

但这些东西的效果都不理想。诺贝尔感到非常烦闷。

这天晚上,在做完了几次试验后,他走出实验室去透透气。

诺贝尔在夜空下伸了伸胳膊,长期地辛苦工作已经使他原本瘦弱的身体更显得单薄了。他边散步边想着实验,不知不觉来到了离实验室不远的海边。他走到一块大的岩石边坐了下来。

他不经意地用手轻打着岩石,突然觉得手上留下了一些粉末,又松又脆。他看了看这些粉末,禁不住大喊出声:

“对了,我怎么没有想到它,硅(ɡuī)藻土呀!”

硅藻土是硅藻的细胞壁和其他海洋动物的外壳经过长年的沉积而形成的岩石,呈浅黄色或浅灰色,又轻又松软,多孔,容易磨成粉末,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诺贝尔现在决定用硅藻土作吸收剂。他经过反复试验后,获得了比较合理的配方:三份硝化甘油加一份经过煅烧和筛选的硅藻土。按照这种配方,制成了硝化甘油和硅藻土合为一体的固体火药。剩下的问题,就等着实验它的安全性能了。

诺贝尔首先将它从高处抛下来,没有问题。接着又将它置于铁板上,用铁锤砸(zá),还是没有问题。如果是以前的液态硝化甘油,这样做早就发生强烈的爆炸了。

可是,这种新炸药的爆破力又如何呢?诺贝尔把它做成棒状,直接放入岩石内钻好的炮眼里,再用雷管引爆它。结果爆炸威力很大。

它的爆炸力比纯的硝化甘油低四分之一,但是仍然比普通的黑色火药高四倍。它的最大优点在于,不会因为震动、撞击、加温而自发地引起令人震惊的爆炸。

随后,诺贝尔亲自到德国的几座矿山,进行了成功的爆破示范实验。

接着,他为这种新型的爆炸物申请了专利权,先后获得了美国、英国和瑞典的专利。

诺贝尔给这种炸药取名为“达那炸药”。“达那”在希腊语中是“强力”的意思。

“达那炸药”的名字,在世界各地传开了。以前曾经对硝化甘油怀有恐怖感的人,曾经指责、反对诺贝尔的人,都很快改变了看法。报纸也开始赞扬诺贝尔,称他是“一位不向任何艰难困苦低头的青年发明家。”

186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诺贝尔父子俩莱特斯蒂特金质奖章,以表彰(zhānɡ)他们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

诺贝尔对自己的工作从未有过满足的时候,因为他确信,科学的道路就像一条长长的链子,任何成就都只是其中的一环。

他开始设法改良他的炸药产品,并特别把注意力集中在达那炸药的改进上。

他早就想到:硅藻土只是泥土而已,它的作用仅是吸收能爆炸的硝化甘油,它自己既不会燃烧也不会爆炸;也就是说,它虽然增加了硝化甘油的安全性,却降低了它的爆炸力,这无疑是一种损失。

怎样找到一种既安全又不会降低爆炸力的物质来与硝化甘油混合呢?这成了诺贝尔的新问题。

与此同时,美国有一个名叫美纳尔的医科学生,用棉花和硝酸作实验,制成了一种药剂,这种药剂涂抹在伤口上,有治疗伤口的作用。于是这个学生就把它应用到医学上,制成了“棉胶”,它的化学名字叫硝(xiāo)酸纤维素胶片。

正是这种棉胶,引发诺贝尔开发新产品的灵感。

有一天,诺贝尔在实验室工作时,手指不小心被割伤了,他就用棉胶敷住伤口,继续工作。

不料,到了晚上,诺贝尔上床后,手指竟痛得使他不能入睡。

“咦,棉胶还是好好的,并未脱落嘛!难道伤口化脓了吗?”

他把粘住伤口的棉胶撕下,用水洗净伤口,疼痛似乎减轻了一些,他再涂上新的棉胶,伤口已不像刚才那样剧烈地疼痛了。

诺贝尔回到床上,心里还再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一定是有什么东西透过棉胶,侵入了伤口,它才会那么疼。

“我在睡前做了些什么?啊!对了,我摸过硝酸。这么说,硝酸就有透过棉胶薄膜的能力了!

“棉胶虽然是医药用品,但它的化学名叫硝酸纤维素,是属于可爆炸性物质;硝酸能透过它,那么硝化甘油能不能渗透到它中间呢?”

诺贝尔突然间若有所悟,顾不得身着睡衣就下楼到实验室去,那时已是凌晨四点钟。

“对!把硝化甘油和硝酸纤维素混合看看,这两种都是爆炸物质,如果两者能完全溶合,必定能产生威力更强大的炸药!”诺贝尔作了如此假设后就立刻开始着手去做。

他取出棉胶液和硝化甘油,以各种不同的比例互相混合。试验的结果,在某种比例下,他得到类似果冻一般软硬的胶状合成物。

此时,天已大亮了,他的助手来上班了。诺贝尔就把第一次制成的这种样品给他看。一瞬间,阳光已照满诺贝尔喜悦的脸,他早已把手指的疼痛忘记得一干二净。

新发明的这种炸药爆炸时只有少量烟雾,爆炸力大大加强。在运输中任凭怎样挤压,只要没有雷管引爆,它就不会爆炸。

因为它是像果冻那样的胶质,诺贝尔就把它命名为胶炸药,也叫炸胶。

胶炸药的发明,同样也凝结了诺贝尔无数个日日夜夜坚持不懈地努力。

诺贝尔奖

意大利的圣雷莫。

海风撩动了诺贝尔的衣襟,拂乱了他已经斑白的头发。他转过身来,面对大海:

“真是谜呀,茫茫大海一般的谜!我追求科学,接受和平,祈盼进步。我为此付出了我的全部。我没有结婚,没有子女。我一直以为,我的发明就是我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但是,我最重要的发明、我的‘长子’——炸药,却被人直接用于战争,使战争更加残酷,使更多的人丧生于战争!”他叹息着,“一切都是谜。大自然是谜,人类更是谜!都已经快六十的人了,但在我的眼睛里,一切的一切仍然还都是谜!”

对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问题,对如何才能使世界获得长久和平的问题,诺贝尔事实上始终有他自己的考虑。

诺贝尔一生追求科学与和平,并且认为这二者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同时他还非常喜爱文学。看来,他以科学制止战争的理想在有生之年是不可能实现了,但是,他仍然不放弃他的追求,他仍然决心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献给他的理想。

现在,诺贝尔知道自己在人世间不会再有许多时光了,他自问:自己还能为人间留下什么呢?他所拥有的只有那笔数目庞大的财产,然而,物质财富再多,也有耗尽的时候,为什么不让这笔财产用来鼓励、保护、支持人们追求科学、文学、和平事业这些崇高的活动呢?让这些财产在人们崇高的精神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呢?这一想法,使诺贝尔激动,也使诺贝尔充实,于是,诺贝尔提笔写下了一份长达4页的遗嘱,最后明确了对他的遗产的安排。他将这份遗嘱(zhǔ)交给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保存。

1896年12月10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病逝于他在圣雷莫的别墅。他的遗体被运回他的祖国,火化后,以隆重的礼仪安葬在斯德哥尔摩(mó)北方公墓的一座家族墓穴里,与他的父母和弟弟埃米尔长眠在一起。

他去世之后,留下了一封永远造福人类的遗书,主要内容如下:

我余下的资产要变为金钱,存于妥当的地方保管;这笔资产就成为基金,其利息应自动成为奖金,每年分配一次,奖给在过去的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多贡献的那些人。

上述利息应均分为五份,按下列方法来分配:

一份奖给在物理学界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生理学或医学界有最重要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实用化学方面有新发现或改良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方面写出最优秀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金受奖者是能以最大的努力、有效的促进国际间合作,废除或裁减常务军队,以及能组成和平会议的人。

我指定的遗书执行人是拉古纳·索尔曼(他是随同诺贝尔在国外工作的瑞典人,诺贝尔的好友)。

……

我确实希望在发给奖金时,不考虑受奖人的国籍(jí)、民族、肤色以及任何问题,应审查谁是最佳得奖者……

诺贝尔的遗书公布之后,执行人拉古纳·索尔曼立即着手清理他的财产,变卖诺贝尔在世界各地所开设的工厂中所占的股份,组成诺贝尔基金会。

诺贝尔的遗产在缴(jiǎo)纳财产税后,即成为诺贝尔基金会的基金,总额在3100万瑞典克朗以上,相当于200万英镑(bànɡ)。

基金会的章程及颁奖机关在1900年6月29日的瑞典国会上,由瑞典国王正式公布。

诺贝尔基金会从此成为一个独立进行活动、不受政府管理的组织。它的代表是董事会,由5名成员组成,其中1人提任董事长,董事长由瑞典政府任命,其他董事由各颁(bān)奖团体指定。

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由22条正文及4条临时规定组成,其中前面的13条是有关评选的一般规定,后8条是管理基金会的方式,最后1条为有关变更章程的规定。

该章程所定的颁奖机构如下:

一、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二、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

三、瑞典文学院。负责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四、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颁发诺贝尔和平奖。

因为在诺贝尔去世时,挪威与瑞典是最亲密的联盟国家,所以,诺贝尔在遗嘱中指定由挪威来颁发和平奖。

后来,由于诺贝尔奖的声望越来越高,瑞典银行1968年在其300周年纪念之际,决定设立经济学奖,它的全称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

瑞典银行通过捐赠方式通知诺贝尔基金会将每年一份的金额(相当于同年度一份诺贝尔奖的奖金额,并另加金额的65%作为评选工作的费用)交由其处理。

诺贝尔基金会自1969年开始,将经济学奖交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和其他诺贝尔奖一起,同时举行授奖仪式。

除了上述颁奖机构之外,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还规定了诺贝尔奖的申请与评定程度。

诺贝尔奖的申请不是由具有研究成果的个人或团体直接提出,而主要是采取推荐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的方式。

每年9月,诺贝尔委员会向世界各地有关的科学家、研究院成员和大学学者发出通知,向他们征询下一年度的诺贝尔奖候选人提名;次年2月1日之前,这些推荐材料必须送达诺贝尔委员会(即是诺贝尔基金的理事会)。

诺贝尔委员会从2月1日开始,对收到的获奖候选人推荐材料进行初步筛选,并由下属的诺贝尔研究所对所推荐的研究成果进行调查研究。

委员会成员在经过一番详尽地分析、激烈地争论之后,于同年秋,向各颁奖机构提交秘密报告和推荐材料。

各颁奖机构在对经过初选的候选人及其成果进行评议后,再采用秘密投票方式决定评选结果。10月中旬前后,公布评选结果。

整个过程都是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各奖项中,除了和平奖以外,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奖,只授予个人。如果一个成果由两人或三人合作取得,则平分奖金;如果有两人或三人同时分别得到某一研究成果,也平分奖金。但一份奖的获奖人数不得超过3人。

和平奖,在多数情况下授予个人,但是也可以授给机构和社团组织。

诺贝尔奖金刚开始的时候,根据各学科的不同,只有3.1万美元到7.2万美元。

后来由于基金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各团体的捐赠,在1994年的时候已增长到约143万美元。

每届得奖人的姓名都将流芳百世,永享最大的荣耀。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