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圣经暗示女卫男

正当蒋介石在高公馆给端纳他们写停战三日的手令的时候,南京推举何应钦为讨逆总司令,下达了讨伐令:

张学良背叛党国,劫持统帅,业经掳夺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乃犹不自悔悟。束身待罪,反将所部军队集中西安,负隅抗命,希图遂其逆谋,扰害大局,全国人民同深愤慨。政府为整饬纪纲起见,不得不明令讨伐。着由讨逆总司令何应钦,迅速指挥国军,扫荡叛逆,以靖鬼氛,而维国本。

何应钦即令刘峙为前敌总司令,顾祝同、蒋鼎文、朱绍良、陈诚、卫立煌分别为一、二、三、四、五集团军总司令,集中三十多个师包围西安。

“这是干什么?简直是给委员长脖子上套绞索嘛!”宋美龄急坏了,呛不下饭,睡不成觉。当端纳、蒋鼎文持着蒋介石致何应钦的信函飞到南京时,她一刻钟也不让停滞,要他们立即给何应钦送去。信送去不久,三民主义励行社的书记邓文仪求见蒋夫人来。“报告夫人,我以为政府的决策、部署是有道理的。我们必须兵临城下,使叛逆震恐,方可派人飞往西安和平谈判,营救领袖,这是以战止战,以毒制毒。”

宋美龄沉着脸不吭声,邓文仪又说起来:“再说,委员长那封手令,我以为对于进军也有所暗示。”

宋美龄禁不住反问一句:“怎么个暗示法?我怎么看不出来?”

“信末所写的‘戎祉’字样,夫人怎么理解呢?我的理解是以重兵为法码而求和平解决,才符合委座的心理。”

宋美龄听了,以惊奇的目光望着邓文仪。委员长以往的信函手令里,的确是从来没有出现过“戎祉”字样。宋美龄冷静之后,仍坚持原来的意思:“张副司令是个重感情的人,这一点我比谁都清楚。我哥哥已经准备好了,和端纳一块飞往西安,情况若真如端纳所说的那样,我也准备亲自前往。至于进兵,三天之内决不能轻易行动。谁违背委座的手令,我就怀疑谁心术不正,有借刀杀人之嫌!”

邓文仪一脸难堪,无话可说了。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曾拜宋美龄的母亲为干娘,与宋子文、宋美龄紊以兄妹相称,宋美龄自称她最清楚张学良,当然是有来由的。

为了营救丈夫,宋美龄又打电话恳求在上海的宋庆龄设法与中共联系,她想直接与共产党会晤。宋庆龄表示为难,宋美龄声泪俱下,赌咒发誓,说是绝对保证中共来人的安全,宋庆龄这才松了口。很快通知了住在上海的中共代表潘汉年。

参加过共产国际第七次会议的潘汉年是个挺神秘的人物。十月中旬来到上海,一直是中共与南京方面就停止内战、共同抗日问题进行公开谈判的代表。与宋庆龄联系之后,他12月19日又收到毛泽东的急电:“向南京接洽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可能性及最低限度条件,避免亡国惨祸。”第二天,他就赴往南京,出现在宋美龄的面前。宋美龄已经急得顾不得体统了:

“快,快!请你很快打个电报,叫他们无论如何不要杀蒋先生。我愿意出十万银洋,保住蒋先生的头……”

风度翩翩、身着西服的潘汉年笑了:“这个时候,这颗人头何止值十万银洋呢!”他扶扶鼻梁上的金丝眼镜,“据我所知,张、杨二位将军并没有杀害蒋先生的意思。”

“只要不杀人,什么事情都好商量。”宋美龄擦起泪珠儿来了,“我下一步打算亲自上一趟西安,你能不能与张冲先行一步,先与西安的中共代表团沟通关系?”

潘汉年爽快地答应了宋美龄的请求。

正当宋美龄、潘汉年进行交涉的时候,宋子文与端纳已经飞往西安了。宋子文是蒋介石的烟兄,又是南京政府里亲近英、美派的代表,背后有四大家族作后盾,是个典型的实力人物。他站在英、美和四大家族利益一边,认为张、杨提的改组南京政府的主张,可进一步驱逐亲日派,便于建立一个清一色的亲英美内阁。在西安,他会晤了蒋介石,又会晤了张、杨二位将军。张学良很关心蒋介石的态度,一见宋子文便问:

“怎么样?说通他有把握吗?”

宋子文说:“人在极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友情和爱情的滋润字易使他的心肠软下来。”我为他捎宋夫人一封信,他读到“如子之三日内不回京,则必宋与君共生死’一行时,哭起来了。——如果要顺利解决这场事变,我看非蒋夫人来西安不可。”张、杨二位将军一同点头。宋子文得知中共代表团已在西安,又主动与周恩来进行了一次长谈。21日他带着满意的心情飞返南京。一到南京,啧啧称赞周恩来,说周恩来有“政治远见”,是个“最了不起的人物”。许多军政大员听了此言,又一次“目瞪口呆”。

22日,一架飞机从南京飞往沈阳,停留半小时之后,又折向西安而去。机舱里坐着宋子文、宋美龄、端纳、蒋鼎文、还有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宋美龄一身洋装,发丝不乱,依旧仪态万千,但那藏在墨镜后的眼睛早已泪光盈盈了,她此刻茫然地瞅着机外,心绪却回到了19年前。

宋美龄八岁离家,远渡重洋,在遥远的美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跑遍了整个美国。大学毕业后,于一九一七年回国。此时,她年方十八,十足一个洋小姐,体形丰满而匀称。她换上了中式服装,又保持着某些西方的格调。有时,她决不在乎地穿上一身时髦的女式骑装,头戴做工雅致的宽檐女帽,更加绰约风采。对这位正值妙龄,楚楚动人的阔小姐来说,蒋介石是个什么模样,何等人也,她不知道也不会关心的。那时,她要熟悉中国,要学习汉语,她有频繁的社交活动。她忙得不可开交。

千里有缘来相会,无缘磨肩不相识。他们第一次相见是在上海孙中山的家里。是时,蒋介石已是孙中山的得意门生,名闻遗迹的指挥官了。美貌多才的宋美龄使蒋介石一见钟情。他已休掉了奉化老家的前妻毛氏。由于孙中山是宋美龄的姐夫,他想通过孙中山向宋美龄求爱。有一次,他给孙中山说:

“我现在没有老婆,您能给宋小姐说说,让她嫁给我吗?”

宋庆龄知道后大为光火,她极为轻蔑地对孙中山说:

“花花公子。他在广州至少有两个情归。”

宋美龄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极力反对这门婚事。她说:

“我瞧不起他,他结过婚!”

“他不是基督徒。”

宋夫人不但拒绝了蒋介石的要求,甚至拒绝和他见面。在追求爱情和婚姻上,蒋介石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经过长达五年的摩擦和纠缠,蒋介石大获全胜,宋夫人交枪了,蒋介石极力澄清了流传的丑闻,并答应研究《圣经》。

当然,最重要的是宋美龄自己。和二姐宋庆龄一样,她怀抱着一座火山。她似乎生来就是注定要把自己的命运和时代的风雨纽结在一起的那种女人,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她视爱情至上论者为小家子气。她要马上把自己的婚姻和爱情投入在时代的大背景中,拴在历史的风流柱上。一批又一批求婚者被她拒之门外,他们太没有力了,他们太缺乏野心了。几经筛选,她终于把目光放在了她身后穷追不舍的蒋介石身上,一次很随便的谈话,促使她下了最后的决心。

那是在孔祥熙的家中,他们很自然地在这里相遇。他们交谈起来,当然,最热衷的话题还是时势和中国的前途。当时,孙中山已经去世,蒋介石被选进中央执行委员会,他以连续击败几个军阀的战乱以及对企图趁动乱之机夺取国民政府领导权的人实行镇压而树立了在同辈中的威信。不久,他又指挥黄埔军校学员清除了任大元帅不久的胡汉民,当上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他的部队正北伐,所以,谈话间,他很有些踌躇满志的样子。

“总司令对北伐报有信心么?”宋美龄似乎有些开玩笑的口气。

“当然。我想你已知道吴佩孚节节败退的消息了。”蒋介石说。

“不知道总司令想没想过拿破仑在滑铁卢?”

“一个军人从来不想他会失败。”

“可滑铁卢毕竟是事实。”

“如果整天都想这样的事实,天下就不会有将军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也就不会结束。所以,宋小姐,我只相信我的决心,或者说,我相信命运!”

“这么说,总司令只等着听候佳音了?”

“不,我在想谁来收拾残局。谁收拾残局,谁就是中国的主人。你说呢?宋小姐?”蒋介石意味深长地看着她。

宋美龄心花怒放,漂亮的脸被热情烧得满是绯红,她感到她是蒋夫人无疑了。

1927年12月1日,宋美龄和蒋介石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这一桩婚姻,不仅为宋美龄实现她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辅平了道路,也把蒋、宋、孔三大家族联成一体。这个以裙带关系为特色的联合体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他们过得很好。宋美龄成了蒋介石得力的助手,做秘书和翻译。她尽一切力量帮助蒋介石工作,讨论政治,也研究《圣经》。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原因,她宋美龄与蒋介石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一日夫妻百日恩”,更何况许多年来,无论开会、视察,宋与蒋几乎都形影不离,可谁想……宋美龄终于不顾旁人哭了起来,泪水滂沱而下。

当宋氏兄妹的飞机在西安上空兜圈子的时候。蒋介石听到“隆隆”声,又一次爬近窗棂,从缝隙往云层里瞅,脖子酸了,眼窝流水了,他才缩进被窝里翻动《圣经》,一翻开就是这么一句:“耶和华今将有新作为,将令女子护卫男子。”这一句看罢,别的全看不进去了,他思前想后,不知在想些什么……前天子文来,拿出美龄一信,里边有这样的话:“如子文三日内不回京,则必来与君共生死!”而今子文回京了,妻子究竟来不来呢?她是来了好呢?还是不来好?蒋介石自己也木木然。理不明白,是盼望妻子来呢?还是生怕妻子来?

蒋介石笃信《圣经》,是有来由的。1927年12月,四十一岁的蒋介石与二十五岁的宋美龄在上海成婚,据说宋家有一个条件:蒋介石迎须加入美国的美以美基督教会。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蒋介石只好也拜倒在“上帝”脚下。

事有巧合吧,就在蒋介石的思绪面对《圣经》上的这句话纠缠不开之际,宋美龄这个“女子”果真飞到西安护卫蒋介石这个“男子”来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