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巨变和音乐的特点
20世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纪初,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欧美各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动荡。接着欧洲一些国家受到纳粹的蹂躏,世纪中叶,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所有这些都必然在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上产生深刻影响,也必然在音乐创作中得到反映。
在科学技术领域里,20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世纪初,弗洛伊德探讨了无意识的问题,发展了精神分析学;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引发了对宇宙认识的革命。科技进步与音乐直接相关的是留声机、广播、电视等技术的发明和普及,使音乐创作赢得了更广泛的听众。人们足不出户,便可听到一流的演奏和几百年前的音乐作品。
这一切都对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果导致20世纪的音乐与其他文学艺术一样,呈现了多元发展的态势,即流派繁多,更迭迅速,而且许多流派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既有矛盾冲突,又相互交叉、重叠、影响和吸收,乃至在对具体作曲家进行介绍时,难于对其流派作生硬的划分或归类。这里仅简单地列举在音乐观念上出现的几个新的特点:
1.摆脱浪漫主义的束缚,大力进行创新的倾向:正如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所说:将音乐“从浪漫主义摆脱出来,是20世纪初的最大兴趣。”“到处都在议论新的倾向。当时的口号是‘创新’,就是说一切都是可能的,每一位年轻艺术家都想弄出点什么过去未听过的、没人做过的东西。传统什么也不是,发明才是一切。”法国作曲家布索尼在世纪初提出:“音乐是自由的,而获取自由是它的天命。”“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的职责始终应该是创造规则,而不是沿用已有的规则。只会沿用这类规则的人绝不可能成为一个创造者。”所以,20世纪的音乐,从各个角度都有种种创新和实验。
2.个性化的空前体现:作曲家更加有意识地追求在音乐中有新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很多人不再在乎听众的反应。勋伯格说:“作曲家力图达到的惟一的、最大的目标就是表现他自己。”美国作曲家巴比特发表的一篇文章以《谁在乎你听不听》为标题,表明了这种追求和态度。
3.客观性,抽象性:西班牙哲学家加赛特(Ortega YGessett,1883—1955)说:“从艺术中根除个人情感,用客观性纯洁艺术,从主观性变成客观性,这是我们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使命。”他的话充分体现了20世纪艺术的这个追求。
4.音乐与科学的结合:其中直接的结合,如作曲家采用现代工业化的题材取代浪漫时期音乐的题材;又如用录音机、电子合成器、计算机进行音乐创作等。另一种间接的结合,如用数学、物理等方法和思维进行创作等。
5.现代技术与民族音乐的结合:一种情况是民族乐派产生较晚的国家在音乐创作上追求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另一种情况是西方一些作曲家从非西方国家和民族的音乐中汲取素材,用现代技法创作。
20世纪音乐在技法上与前一世纪的浪漫主义相比,又有以下具体的变化:
1.打破旋律的对称性,不讲究其歌唱性,多用有棱角和尖锐的线条,结果是难于演唱,难以记忆。
2.节奏方面强调不规则性,不可预测性和不对称性。常以单数节拍,如每小节以5拍(3+2或2+3),7拍或9拍为单位。有时打破小节线,多采用复合节拍,经常改换节拍等。
3.经常采用新的和声结构,如复合和弦,即同时奏不同的和弦(比如在A上的大三和弦与在E上的大三和弦同时演奏);不用三度关系,而用四度、五度关系构成和弦;采用以三度关系不断累积的和弦,构成音块、“摩天和弦”等,造成不谐和的效果等。
4.在调性方面,不用大、小调体系,而用中世纪的调式或民间调式,有时不以三和弦为中心,而以中心和弦为中心;多用复合调性、双调性(两个或两个以上调性为主)以及无调性;采用平均使用十二个音的方法,排斥大、小调的各种关系等等。
5.采用非常规的音响,用非传统演奏的方法演奏传统乐器,如管乐用滚舌,弦乐用弓子敲击琴弦等。织体上一般较少用浪漫主义那种混合音色,而减轻织体的复杂性,用不同音色奏不同乐句,由大型乐队转向小型乐队,恢复了室内乐的风格,富有表现力的弦乐不再是乐队的心脏,而是强调打击乐、中音提琴、木管、钢片琴等有金属声音的乐器,圆号常被小号代替,钢琴加到乐队里等等。
这些手法都使20世纪的音乐音响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些变化是逐步产生的,其中,印象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桥梁。
印象主义
世纪之交出现的印象主义,最初产生于美术界。法国的一些画家注意通过光线、色彩和气氛表现自然界暂时的、变化的和流动的形态。他们经常在户外捕捉现代人的生活,尤其对表现水和阳光有浓厚的兴趣。印象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过度夸张和对情感的过分宣泄,主张作品表现艺术家观察客观事物的瞬间的印象、感觉和气氛。可以说,印象主义的艺术更倾向于客观性。他们的这种追求影响了一些音乐家及其创作。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
德彪西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小镇。十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十八岁遇见俄国富妇梅克夫人,夏天为她的宫邸演奏钢琴,在那里引发了他对俄国音乐终生的兴趣。他二十二岁获罗马大奖到意大利,未满三年便返回他热爱的巴黎。1889年,他在巴黎的国际博览会上首次听到印度尼西亚的加美兰音乐,留下深刻印象。他有许多美术界、评论界及文学界的朋友,受他们的启发和影响,创作了印象主义的音乐。1918年,他死于癌症。
德彪西用音乐表现了他的画家、诗人朋友所追求的东西,如对漂泊的情态和模糊 的气氛的感悟,以及从文学、诗歌的许多题材中得到的灵感。他的许多作品从标题上就可给人以隐约、模糊的想像,比如《大海》、《月光》、《沉没的教堂》、《云》等等。但是,他的作品与19世纪的标题音乐不同,它们并不想表现深刻的情感,也不讲述什么情节或故事,而是描绘一种情态,一种即逝的情绪和气氛。在音乐手法方面,他的创作主要不是通过旋律和形式,而是力图更多地通过和声和色彩来表现这些情态和印象。
他的作品数量虽然并不多,但却有钢琴、乐队、室内乐、声乐等各种体裁,包括一些经典之作。如管弦乐《牧神午后序曲》(1894)、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1902,根据马拉美的诗而作)、钢琴曲《版画》(1903)、两卷钢琴《前奏曲》(1910、1913)、两首钢琴《意象》(1905、1907)等等。其中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与传统歌剧不大一样,里面的角色很少相互交流,剧中没有咏叹调,其旋律几乎是说话式的,而全剧梦幻性的气氛由乐队伴奏谨慎地隐蔽地奏出。它体现了作者避免使用瓦格纳式的浓重、强烈的音响的意图。乐队作品《大海》(1905)采用了大量平行五度、三度,甚至七度、九度的和弦,以其色彩的运动代替了和声的进行。作品中有时还由长笛、竖琴等乐器突出地奏出五声音阶,使人联想加美兰音乐的影响。
他的钢琴创作可与19世纪肖邦的地位相比,他进一步探索了钢琴的表现力,如高低音区的对比,用踏板造成的混淆性的音响和泛音等。其中《雨中花园》(1903)和《水中倒影》(1905)等堪称印象主义的钢琴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