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区简况
本区地处南岭以南,南海之滨,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岛,属于历史上的百越文化圈。
广东,春秋战国时为百越(粤)地,秦置南海郡,唐属岭南道,宋为广南东路,元时大部属江西行省,清为广东省。广西,春秋战国时为百越(粤)地,秦置桂林郡,部分属象郡,唐属岭南道,宋为广南西路,元属湖广行省,清为广西省,1958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岛(包括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等南海上的岛屿)。汉初设珠崖、儋耳二郡,三国时始有海南一称,明设琼州府,清分巡琼崖道。1988年4月从广东省析出,置海南省。
本区内方言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粤东南沿海汕头、潮州一带,以及雷州半岛4个市的方言属闽方言,海南岛的方言亦属闽方言。客家话分布在粤东的东端和北部。粤方言分布于广东省大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此外属西南方言分布区。
歌种分布
本区歌风兴盛,各地保存有丰富的传统民歌种类。
广东的主要歌种有山歌、渔歌、咸水歌与歌舞小调。山歌因语言差别,形成不同风格和种类,主要有客家山歌、雷州山歌和高州山歌。咸水歌是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区的农民、船民中流行的广州方言民歌。每当中秋月夜,大家摇船于珠江江心,赛歌斗歌,听歌赏歌,形成“中秋咸水歌擂台”的传统风俗。歌舞小调又可分为春牛调、马灯调、低马凋、采茶调、摇船调、花灯调、月姐歌、鹤歌等。粤北地区流传很广的春牛调是民间歌舞《唱春牛》的调子。
广西汉族地区的民歌以山歌最有特色,有高腔、平调、谣唱之分。此外还有号子、田歌、渔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体裁。
海南的汉族地区以儋县与临高的民歌风格比较突出。儋县主要有山歌、调声和歌谣三类。调声从山歌发展而成,歌谣又分为军调、海北调、童谣和贺婚歌等。据考,儋县民歌历史悠久,宋代苏东坡流放儋县(时称儋州)四年,常听到‘夷声彻夜不息’。儋州志则记载:“春到草秋笔女会阴峒,男女装饰亲,携手并肩,欢歌互合……”时至今日,当地这种传统气息浓郁的民歌活动,仍伴有男女青年互相约会,交往娱乐的风俗。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成千上万的男女从四面八方会集歌场,举行隆重的歌会,对歌狂欢,场面极其热烈壮观。临高主要有渔歌,船歌和山歌。
音乐风格
广东兴宁有一种特色山歌,运用较多的衬词把正板加以扩充,将原来一句歌词以二乐句配唱,四句词就有八个乐句,故称“四句八节”。海丰、陆丰、惠来、阳江一带的渔歌比较婉转优美。咸水歌采取男女对唱形式,旋律以[567123]的六声徵调式为基础,音域一般不过八度,偶尔扩充到十度。
广西山歌有高腔、平调、谣唱三类。高腔山歌音调辽阔,气息悠长,上下句结构较多;平调山歌,曲调流畅,音域适中,节奏平稳,结构匀称,婉转优美;谣唱山歌比较口语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广西汉族民歌也受到壮、侗等民族音乐文化的浸润,在唱法风格乃至音阶旋法上,都可感受到少数民族民歌的影响。
海南儋县山歌,曲调起伏跌宕,带有吟咏风格,多为起承转合四句体,歌词讲究严谨的平仄和音调格律,词句古朴优雅。源于山歌的“调声”,是男女分组对唱的形式,词格与山歌相同。多以五声微调式行腔,也有用宫调式和商调式的。歌谣类的军调风格近似吟诗,海北调富有山野田园风格,方言的渔歌、船歌比较婉转优美。
代表作品
此区传统民歌的代表作品有:广东的小调民歌《落水天》、“四句八节”山歌《八月十五月团圆》、“中山咸水歌”《对花》、歌舞小调《唱春牛》;广西的山歌《石榴青》、《柳州有个鲤鱼岩》、《两朵牡丹共一丫》,小调《切切溜》,《千年不记心间》;海南山歌《风吹山上树叶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