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四、传统史诗

《创世纪》

纳西族《创世纪》以奇瑰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艺术地再现了纳西族祖先征服自然、创造世界的丰功伟业,表达了人类在童年时期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全诗结构宏大,共有一千六百多行,分为“开天辟地”、“洪水翻天”、“天上烽火”、“迁徙人间”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东、瑟二神布置万物,后来产生了善神恩余恩曼和恶神负金安南,善神恩余恩曼产下九对白蛋,变成九兄弟和七姐妹以及其他一些神灵,最终在撑住天地之后,人类之蛋孵出了人,从此代代相传,便有了纳西族的英雄祖先从忍利恩。第二部分叙述从忍利恩兄妹十二人自相婚配,劳动时不小心惹恼了天神子劳阿普,天神发洪水惩罚他们,结果除了从忍利恩得到东神和瑟神的指点躲进牛皮囊而得以逃生外,兄弟姐妹们都被淹死了。孤独的从忍利恩遇到了天神之女衬红褒白,他们相爱并一起去了天上。第三部分写天神子劳阿普阻挠从忍利恩和衬红褒白二人成婚。在衬红褒白的帮助下,从忍利恩战胜了子劳阿普的种种刁难和考验,最终与衬红褒白结为夫妻。第四部分写从忍利恩和衬红褒白婚后返回人间,带着畜群和谷种历经艰险来到一个叫“北石塔布当”的太平坝子定居下来。他们生下的三个哑巴儿子,在获得天神的秘方后开口说话了,长子说的是藏族话,次子说的是纳西族话,幼子说的是白族话,他们分别成为这三个民族的祖先。

《创世纪》长期以来一直在纳西族人民当中流传,而且记载在纳西东巴教的经书上。1958年,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队从东巴经中译出《创世纪》的六种不同的书面资料,加上搜集到的各种口述资料,经过整理,于1960年定稿出版。

《苗族古歌》

传唱“古歌”是黔东南苗族人民回顾民族历史的首选方式。每十二年、九年或七年举行一次的祭祀家支宗祖的“吃鼓藏”(吃牯脏)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或亥日过苗年时,都是传唱古歌的盛大节日。在这样的演唱场景中,主要由老年人、鬼师(巫师)和歌手们来演唱古歌。这种经过代代口耳相传的苗族古歌,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地区。

苗族古歌为五言轮回问答歌体。如果加上称做“花”的轮回重复部分,全歌长达数万行。古歌可分为四组共十三首:第一组《开天辟地歌》,包括《开天辟地》、《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第二组《枫木歌》,包括《枫香树种》、《犁东耙西》、《栽枫香树》、《砍枫香树》、《妹榜妹留》、《十二个蛋》;第三组《洪水滔天歌》,包括《洪水滔天》、《兄妹结婚》;第四组《跋山涉水歌》仅一首。十三首古史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在第一组古歌里追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及先祖运金银打造金柱银柱以撑天,又铸造金太阳,银月亮韵神话。第二组古歌讲述了万物及人的来源;种子如何从东方劳公的仓里飞上天,又如何顺着大雨流回地上;劳公因为有了种子,犁遍天涯海角;又播下各种树种,并移栽枫树到村寨边;枫香树被砍倒,化生万物及人祖妹榜妹留;妹榜妹留生下十二个蛋;十二个蛋中的姜央被推为大哥。第三组古歌叙述洪水始末和洪水后兄妹结婚繁衍子孙的神话。第四组古歌讲述五支奶和六支祖,经历万般苦难,为寻找美好生活而迁来西方的故事。

古歌富有一般神话传说的幻想性特征,意趣盎然,引人遐思,表达了苗族人民积极乐观的创造精神。古歌诗行之间谐声而不押韵(即行尾一字的声母相谐,而不是韵母相押)。

《阿细的先基》

《阿细的先基》流传于云南彝族支系阿细人。“先基”,意为“歌”。全诗5千余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最古的时候”和“男女说合成一家”,另外有“引子”和“尾声”。创世史诗的风格主要体现在“最古的时候”这一部分长诗中。描写了天地初分时,天神用金银铜铁铸成撑天的巨柱,用链子锁住托起大地的鱼。阿洛等神在天空上安上日月星辰,并铺好通天的道路。男神阿热和女神阿咪用黄泥白泥造出人间男女,这些人渐渐学会了狩猎、用火和打铁。天空七个太阳并出,水牛角溅出大火,黑龙黄龙搅起狂风暴雨,使人们遭到灭顶之灾。只剩下兄妹二人成了夫妻,从一个大瓜中得到人类和动植物的种子,又跟蜜蜂学会种庄稼和从天神那里要来了粮种。第二部分叙述了一位阿细人的青年,在家乡之外找到了勤劳、美丽的姑娘,描写了他们互诉衷肠、建立爱情、结成夫妻并共创家业的经历。这一部分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前一部分的神奇内容形成鲜明对照,但在以种庄稼为基本内容的描写上又互相连贯,表达了通过辛勤劳动而追求幸福的一致性主题。

作家光未然早在1944年就搜集到这一史诗,以《阿细的先基》为书名出版。1958年中国作家协会昆明分会和昆明师范师生再次开展对此长诗的调查,并在1960年出版了新的版本。

《格萨尔王传》

《格萨尔王传》又名《格萨尔》,是流传于四川、青海、西藏、甘肃、云南等省区的藏族英雄史诗,在土族、裕固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中也有流传。在新疆、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当中流传的《格斯尔》,一般被认为是与《格萨尔》同源,但已成为蒙古族自己的史诗。此外,在尼泊尔、锡金、巴基斯坦、印度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的布利亚特和卡尔梅克共和国,也有《格萨尔》或《格斯尔》流传。史诗最初形成的年代,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不会早于11世纪,而大致定型于15世纪,至18世纪已广泛传播。20世纪的搜集工作发现,现今流传的文本与历史文献上的记录已发生很大变异,主要是扩大了规模。民间艺人们世世代代的加工、润色和即兴创作,是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格萨尔》的文本,包括民间收藏的手抄本、木刻本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由研究者对史诗艺人演唱进行科学记录的资料本。从文体结构来划分,有“分章本”和“分部本”两种,前者是把英雄主人公一生事迹分章写进一本里,后者是将每一章扩展为相对独立的一“部”。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格萨尔》抢救性的搜集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使之被确认为世界上诗行最多、卷帙最为浩繁的史诗。

《格萨尔》全诗分为三大部分:英雄诞生、降伏魔王和地狱三部。第一部分叙述格萨尔从诞生到赛马称王的故事。大梵天派神子下凡,降服妖魔,为民除暴,使他诞生在岭地森伦王家中,取名“觉如”。觉如有超凡的神力,但从小受到叔父晁同的迫害,5岁时与母亲离开岭地迁至黄河川。12岁时,觉如赛马夺冠,成为岭国的“格萨尔大王”,娶了美女珠牡为妻。第二部分叙述格萨尔从16岁起连连征战以保卫家乡或报仇雪耻。经历了与魔国、霍岭、姜岭、门岭的战争,最后统一全藏。或大军厮杀,或只身潜入敌营,以智取胜,都描写得气势恢宏,起伏跌宕,是全诗最为精彩的篇章。第三部分叙述格萨尔转战南北之时,母亲和爱妃阿达娜姆相继病逝,被打入地狱。格萨尔返回岭国后下地狱将她们营救并送入天堂。大梵天派众神接神子返回天界,格萨尔告别岭国乡亲们在音乐声中缓缓升天。

史诗着力刻画主人公格萨尔,一方面,他的神力异常强大,能够幻化做各种动物、飞禽和武器,与妖魔争斗而占上风,总能在天神佑护下逢凶化吉;另一方面,他与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而爱憎十分鲜明,有时也会犯错误而身陷逆境。其他人物,如岭国大总管绒察查根、格萨尔之妻珠牡等,也都被描写得性格突出、光彩照人。史诗语言是散韵结合形式,十分优美,运用了大量谚语而使哲理蕴味增强。

《江格尔》

在蒙古民族现有的众多英雄史诗中,《江格尔》是篇章最多,艺术最为完整、成熟的一部,大约形成于15世纪初至17世纪初的二百年间。当时,在蒙古民族社会存在着许多封建领地和汗国,彼此之间的内讧和战争十分频繁,民众对现实不满,向往着和平统一的局面,所以怀念和颂扬为保卫家乡和民族统一而战的古代英雄人物。演唱史诗的艺人“陶兀里奇”应运而生,为《江格尔》的发展变异起了重要作用。1802~1803年间,在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人中发现了《江格尔》的两个诗篇,至今在俄罗斯境内已出版该史诗有26部。1901年以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出版的《江格尔》有近30种,其特点是散、韵结合。在中国,1978年以来主要从新疆地区搜集记录《江格尔》,有157部长诗及其异文。

1983年由色道尔吉翻译的《江格尔》有十五章,是目前来看是比较完整的版本之一。其内容情节大略如下。“序诗”叙述了江格尔的诞生和身世,颂扬了他的家乡宝木巴圣地及其创建过程,介绍了他的同伴包括智者阿拉谭策吉、“雄狮”勇士洪古尔和第三名勇士萨纳拉等。第一章叙述江格尔和阿拉谭策吉之间的战斗。第二章叙述萨纳拉归顺江格尔的故事。第三章叙述洪古尔和“铁臂力士”萨布尔之间交战,最后结为兄弟。第四章叙述萨拉纳远征胡德里·扎嘎尔国,痛击恶魔的经历。第五章叙述萨布尔先是与江格尔发生争执而出走,后来又杀回家乡拯救了被囚为俘虏的江格尔。第六章叙述了雄狮洪古尔的婚事,这是古代英雄史诗中特有的情节。第七章叙述洪古尔与窃马贼芒古里之间的一场恶战。第八章叙述面对外敌芒乃可汗的挑衅,洪古尔坚决主战并取得胜利。第九章叙述暴君西拉·胡鲁库趁江格尔出走而袭击宝木巴,最终又败北。第十章叙述强大的黑那斯派勇士与洪古尔、江格尔等战斗的故事。第十一章叙述美男子明彦从托尔浒国赶回来一万匹豹花马。第十二章叙述明彦活捉江格尔的宿敌昆莫。第十三章叙述洪古尔醉酒说下大话,因而被派遣出征活捉扎拉干可汗。第十四章叙述江格尔等英雄的儿子——三位小勇士远征擒获大敌。第十五章叙述了洪古尔与魔王西拉·蟒古斯的恶战,使宝木巴迎来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江格尔》现流行的文本,有学者认为,是经历了从单篇型、串联复合型的发展阶段而形成的并列复合型。长诗包含了对各类英雄形象的生动刻画,因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同时对于认识蒙古民族的历史也具有珍贵研究价值。

《玛纳斯》

《玛纳斯》是流传于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著名英雄史诗。现在这一文本包括八部,共约20万行,是由居素普·玛玛依演唱所记录的成果。各部的题目是:“玛纳斯”;“赛麦台依”;“赛依台克”;“凯涅尼目”;“赛依特”;“阿斯勒巴恰、别克巴恰”;“索本碧勒克”和“奇格台依”,均为英雄家族中八代英雄的名字。从描写的内容判断,《玛纳斯》可能产生于16世纪以前柯尔克孜人民从叶尼赛河向阿尔泰山、天山、中亚一带迁徙的时代。做为口承史诗,又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变异,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一部增至数部的过程。其中第一部的内容最为古朴和深厚,而结构的完整和艺术的成熟也最为显著,诗行占到了整部史诗的四分之一。有关《玛纳斯》的记载最早见于16世纪波斯文《史集》。在19世纪有俄罗斯学者的最早搜集文本,20世纪20口30年代前苏联又在搜集、纪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对《玛纳斯》的搜集和调查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80多位“玛纳斯奇”(演唱《玛纳斯》的歌手)中发现最为杰出的一位,即居素普·玛玛依。80年代后,由于原来记录的资料已散失,又重新开展抢救调查工作,并全部记录下来。史诗第一部在1991年出版,分为上、下两卷。

第一部的内容是:统治柯尔克孜人民的卡勒玛克汗王得知将要有一位英雄玛纳斯诞生,他十分恐慌,竟残暴地将所有怀孕的妇女剖腹查看。但机智的柯尔克孜人民保护了玛纳斯平安降生。玛纳斯从小就力大无比,他目睹了人民的苦难生活,立志为本民族报仇雪恨。他聚集四方勇士,逐步统一了分散的部落,击败了许多敌手,被人民拥为汗王。但是玛纳斯因不听爱妻卡尼凯的劝告,在对卡勒玛克大军交锋取得胜利之后,乐而忘返,结果被埋伏在路旁的败将昆吾尔用毒斧砍中,不幸身亡。《玛纳斯》对英雄主人公及周围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具有鲜明的特色,生动反映出草原民族纯朴忠厚、粗犷坦直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长诗的每个诗行多由七至八音节组成,有鲜明的节奏感、韵律性。采用的是古老的押韵方式,即以押头韵为主,有时也头韵、脚韵并重。

《尕豆妹与马五哥》

叙事长诗《尕豆妹与马五哥》主要流传于宁夏、青海、甘肃的回族地区。长诗取材于清代光绪七年(1881)发生于今甘肃省临夏县莫泥沟多木寺的一个真实故事。十八岁的回族姑娘尕豆妹爱上了青年长工马五哥,而她却又被地主马七五娶为其儿子尕西木的童养媳。尕豆妹与马五哥没有屈服于以马七五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势力的淫威。在一次幽会中惊醒了尕西木,马五哥失手打死了他。结果,尕豆妹与马五哥双双被告到官府,在华林山被杀害。

长诗通篇采用回族民歌“花儿”体的联唱形式,二句一段。常常借用当地人所熟悉的日常事物、人物作比喻,通俗形象、朴质无华而感情真挚,真切细腻地刻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内心世界,近百年以来,《尕豆妹与马五哥》成为活跃在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广大回、汉人民口头的一首著名的叙事长诗。

1949年以前,《尕豆妹与马五哥》就已被搜集整理出版。1966年出版了根据不同文本重新整理的版本,含“序歌”和十节。

《阿诗玛》

《阿诗玛》是我国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共有十三章,讲述了阿着底山下的两家人家:一家善良、幸福;一家恶毒、贪婪。穷人格路日明家有阿黑和阿诗玛兄妹俩,阿诗玛美丽、善良、勤劳,是阿着底最好的姑娘。财主热布巴拉勾结权贵海热给儿子阿支讨娶阿诗玛,阿诗玛断然拒绝。财主抢走了阿诗玛并把她关押在土牢里,阿诗玛不肯屈服,坚决不嫁。阿黑哥闻讯赶来营救妹妹,他与财主家多次较量:比赛山歌、砍树、杀虎等,最后用箭射中财主家的祖先牌位,使阿诗玛获得释放。之后,恶毒的热布巴拉勾结岩神把阿诗玛卷进河中,由于阿黑未能找到献祭用的白猪,阿诗玛只得留在石崖,变作永远不灭的回声。全诗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的斗争精神。

《阿诗玛》对人物的塑造主要通过人物语言与动作的描写,绝少心理活动的刻画。其叙事、抒情的手法简朴自然,明丽清新,毫无造作之感。《阿诗玛》第一个整理本在1954年发表,目前已出版过六种单行本,并有俄、英、日、法、世界语等译本。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