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并不神秘,它是衡量一个人智力高低的重要指标。而智力则是人脑聪明智慧功能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等要素。人的智商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生的前途。
智商并不神秘,它是评价一个人智力优劣的重要指标。而智力是人脑聪明智慧功能的综合体现。智力包括人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等5个基本要素。智商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生的前途。
智力(Intelligence)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确保认识活动有效进行和发展人脑聪明智慧功能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智力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5个基本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但又不是5个基本因素机械相加的结果。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核心。构成智力的各因素都发挥着自己的相对独立作用,而又存在着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中每一个因素的水平,都影响着整个智力水平以及其他因素的水平。关于构成智力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可以用模式图1-1表示出来。
图1-1 智力的结构
从图1-1中可以看出,智力只能用整个图的结构来表示,任何一个局部都不表示智力,5因素水平都高,彼此又都处在良好的结构之中,那么,智力水平就高。5因素中如果一种因素水平不高,其他因素水平高,但彼此又未处在良好的结构之中,那么整个智力水平不会高。这说明一个因素的水平会影响其他因素的水平,使其他因素都受到阻碍,而影响到整个智力水平。所以智力是个完整的独特结构。但构成智力的各因素在智力活动中又起着各自的相对独立的作用。
对智力5因素各自的独特作用可以分别比喻为: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加工厂,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侦察员,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门岗,记忆力是思维活动的仓库,想像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在智力各因素的组合作用下,产生着具有创造性的聪明与智慧。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智力商数的简称(IQ),它是评价一个人智力优劣的重要标尺。
最初,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尺是年龄。1908年,法国人比纳(Binet)首先提出“心理年龄”(又称智力年龄,简称智龄)的概念,即受测者通过测验项目得出所属的年龄。它是对智力的绝对水平的度量,表明一个人的智力实际达到了哪个年龄水平。例如,一个儿童通过了8岁组测验的全部内容,尽管他的实际年龄只有5岁,那么其智力年龄就是8岁。如果一个10岁的儿童仅通过了8岁组测验的全部内容,而8岁组以上的测验内容全然不会,那么尽管其实际年龄为10岁,但智力年龄仅为8岁。
智力年龄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儿童智力发展的水平,但是,智力年龄的大小难以说明一个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否超过了另外一个儿童。如上面的两个不同年龄、其智力年龄都是8岁的儿童,由于实际年龄不同,其智力发展水平应该是不相同的。为了比较不同个体之间的智力水平,斯特恩(W·Steron)提出了智商的概念,并以它作为描述智力测验分数的单位。智商即以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所得的商数,所以,智商又称为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用IQ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IQ=MA/CA×100
式中,MA为心理年龄(或智力年龄);CA为实际年龄。
这种用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率来表示的智商叫做“比率智商”。显然,这种比率智商有明显的缺陷。因为用来计算比率智商的两种年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趋势,即人的年龄像人的身高一样,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长,而人的实际年龄却逐年不停地增长。如此,当人的年龄增长到一定程度时,比率智商的分子不再增大,而分母却逐年增大,从而使比率智商下降。显然,这与实际不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韦克斯勒(D·Wechsler)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即不用实际年龄和智力年龄相比,而是拿一个人的测验分数在同年龄人中所处的位置来度量智力。韦克斯勒认为,人的智力商数是按正态分布的,智力商数从最低到最高,变化范围很大,但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平均水平。这样就可以用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与其同龄组的其他人的测验分数相比较来表示,公式是:
IQ=100+15×Z
Z=X-X/S
式中:Z为标准分数;X为个体测验分数;X为个体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分数;S为个体所在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这样,对各个年龄组来说,“离差智商”就是一个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一个数值。由于它是对个体智力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因而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不论是比率智商,还是离差智商,都不是智力水平的绝对数量。就离差智商而言,一名6岁的儿童和一名18岁的高中生的智商,可能都是100,但他们智力的绝对水平是不一样的。显然,智商为100的18岁的高中生的智力绝对水平要高于智商为100的6岁儿童。
另外,有人还对一些历史名人进行追溯性的智力评定,试图估价他们在现代智力测量中可能得到的智商分数。国外曾公布过这样的研究成果:歌德的智商为310,笛卡尔为210,牛顿为190,康德为190,伏尔泰为190,伽利略为185,达·芬奇为180,莫扎特为165,富兰克林为160,伦勃朗为155,林肯为150,拿破仑为145,华盛顿为140。
智力有其一些独有的特性,又见分别略述如下:
(1)智力的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智力能够针对既定目的而开展活动。智力活动必须围绕着一定的目的展开,以免“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如在物理、数学中,通过定性分析,阐述性质概念,并不出现具体计算,就可以增强智力活动的针对性。智力活动的针对性,存在个别差异。有的人针对性强,善于抓住关键,目的明确;有的人缺乏针对性,抓不住关键,目的不明确。
(2)智力的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智力的各种因素的相辅相成,协调一致。智力是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等五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完整结构,因此,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活动是智力活动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在智力活动的统一性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人的智力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智力的各种因素都处于相当高的水平;有的人智力具有较高的统一性,智力的各种因素都处于极低的水平;有的人的智力缺乏统一性,智力的各种因素不是处在同一的水平,而是有的高,有的低。
(3)智力的顺序性
顺序性是指智力活动必须善于遵守一定的逻辑次序,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斯大林推崇列宁说话的逻辑力量,逻辑力量就是指智力的顺序性。智力顺序性强的人,说话有内在的逻辑性,思维连贯,不会发生偏差、任意跳跃或自相矛盾。
(4)智力的严密性
严密性是指智力活动能够严格、缜密地按照客观事实进行,从而得出合乎规律的科学理论。曾经有一千多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定律——“落体的速度同它的重量成正比”,被伽利略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否定了。大小不同两个铁球从斜塔上同时坠落,同时着地,证明了“落体的速度同它的重量无关”。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定律。这表明,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除当时条件的局限外,智力活动的严密性也不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方面的科学论断,体现了他们智力活动的高度严密性,他们智力活动的每一步骤都经得起检验,得出无可辩驳的科学结论。如果人们的智力活动缺乏严密性,这就表现出他们智力活动的步骤经不起推敲和检验,将重复出现不正确的结果。
(5)智力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在智力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创新。创造性是智力特性的集中表现,富有创造性的人,善于发现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有批判地对待一切,反对人云亦云,能大胆创新,有独到的见解。智力活动的创造性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人善于别出心裁,革新独创;有的人往往墨守成规,照例行事。例如,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智力活动创造性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是接受和发现相结合的创造性学习;没有创造性的学习就是消极被动的学习,是因袭的承受的学习。
智商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体现为智商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大脑制约性和年龄制约性。
(1)智商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智商发展的社会制约性指的是智力发展受社会制度、社会需要、方针政策、智力投资、教育设施、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等社会条件所制约。这种社会制约性属于外因的制约。如果社会制度优越,迫切需要各种人才,采取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方针政策,对智力开发有较大的投资,教育发达、社会科学文化水平较高,那么就能大大地推动智力的开发和发展。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更加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百业俱兴,加剧对人才的需求,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智力开发的方针政策,发展教育,鼓励成才,并给以物质精神奖励,因而造就了大量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和学者,涌现出许多发明,从而加速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热衷于智力开发。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计算过,美国从1900年到1957年物质投资增加4.5倍,教育投资增加8.5倍,而产生的利润前者为3.5倍,后者竟达17.5倍。职工的文化水平每提高1%,社会生产率则提高14%。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美国的智力投资最多,仅工商业方面每年训练与培养人才的总预算就达到800亿~1000亿美元。后来,日本更加重视在应用科学方面开发人们的智力,结果机器和产品日新月异,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总的来说赶上并超过了美国。此外,日本更加重视教育,增加基础教育的投资,严格挑选中小学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因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水平。据研究报告显示,在本世纪内所进行的几次标准智力测验,日本儿童的智商都超过美国同龄儿童。日本普通儿童的智商为111分,美国为100分,相差11分。估计智商达到130分或130分以上者,在日本人口中至少占10%,而在美国大约只占3%。
(2)智商发展的大脑制约性
智商发展的大脑制约性:这是指智力发展受大脑所制约,是属于内因的制约。在智力发展中任何外界影响——外因,都必须通过大脑这个内因而起作用。这种制约性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①受大脑生长发育的制约
原先大脑是在遗传基因的控制下合成的,这是先天的、不成熟的大脑;以后大脑在外界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生长发育,成为成熟的大脑。从脑重方面来看,新生儿的脑重平均为350~400克,近1岁已达到800~1000克;3岁增加到1200克,接近成人脑重水平;7岁为1280克,12岁为1400克,达到成人脑重水平。脑重的增长是大脑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它表示脑细胞的内容及体积、神经纤维及其髓鞘、树突及树突棘等方面的增长。一般说来,从出生到三四岁,大脑的生长发育最快,以后较慢,一直持续到十一二岁或更长一些时间,大脑各部位才先后达到成人的成熟水平。由生理学证实,到十六七岁时,标志大脑生长发育水平的脑电图才达到成人的正常稳定状态。总之,大脑以先快后慢的速度,逐步生长发育并达到成熟水平。大脑的这种生长发育规律,使智力活动遵循着“感知→表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进程,制约着智力的开发和发展。
②受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规律的制约
大脑的智力活动,不外是不断接受内外界信息,不断对信息进行不同程度的分析综合活动,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高一级分析,在高一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更高一级的综合。如此互为基础,不断结合,螺旋式上升,永无止境,逐步完善对事物的认识。这就是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规律。从思维形式来看,这种活动规律体现为:在不同水平上不断地进行判断和推理,形成概念和结论,提出假设和论证问题。显然,这个规律制约着智商的开发和发展。
(3)智商发展的年龄制约性
智商发展的年龄制约性是指智商发展受年龄的制约。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地表现出智力发展的阶段性,实际上是智力发展的年龄规律,其中包含着受社会和大脑制约的因素。综合各家的研究结果,智力发展可划分为四个年龄阶段。①基础阶段。0~17岁,智力发展迅速,以三四岁为智力发展的“关键时间”。这个阶段为一生的智力发展打下基础。②高峰前阶段。17~30岁,智力以较慢的速度发展着,逐渐接近最高水平。③高峰阶段。30~50岁,智力发展保持在最高水平上,其中以36岁左右为最佳年龄区,智力较易物化为成果。④衰退阶段。60岁以后智力开始衰退。
其中50~60岁,可能是交叉阶段,于是高峰阶段的延续,就是衰退阶段的提前。这受某些因素的制约。如果大脑能够不断进行新的有趣活动,则可延续大脑的衰退,使交叉阶段成为高峰阶段的延续;反之,则成为衰退阶段的提前。
智力发展的社会制约性和大脑制约性必然交织在一起,集中体现为年龄制约性,即智力发展的年龄规律。这就是智力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的智商的发展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以从量(水平)、质(类型)和发展(速度)3个方面来分析。从量来看,人的智力水平有高有低;从质来看,人的智力类型不一样;从发展来看,人的智力发展速度不同,有快有慢,有早有晚。
(1)智商发展水平的差异
人的智商水平存在着差异,有的人智商水平高,有的人智商水平低。高尔顿最早提出人的智商水平的分布是正态的,也就是说,他认为在全部人口中,有一半人的智商属于正常水平,而将近一半的人属于异常。根据多年来智商测量的结果,表明高尔顿的观点基本正确。如图1-2所示。
图1-2 人的智商水平的正态分布
通常,智商高度发展的称为智商超常,即智商水平显著地超过同年龄组的水平。如,我国古代的所谓“神童”,国外的所谓“天才儿童”,都是指智力水平较高的超常儿童。智力发展低于一般水平称为智商低常,或智商低下,或智商落后,即一个人的智商水平显著地低于同年龄组的人,或者在智商发展上有严重障碍的人。在智商水平的超常和低常中间,分为不同的类别。按照韦克斯勒智商分类法,各智商水平类别及人数分布如表1-1所示。
表1-1
韦克斯勒智商类别分布表
显然,表1-1人口智商水平的分布是一种正态分布,这和高尔顿的观点——人的智力水平分布是正态的是一致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Terman)等人对年龄为2~18岁的2904名儿童进行智商测验,以及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进行修订时,在城市和农村分别取样2000人和1000人,测量结果在不同智商水平上的分布得出了同上述基本相同的结论。
(2)智商发展的差异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看到,人与人之间不仅有聪明和愚钝的差异,即智商量的差异,而且存在着质的差异。就是说,两个人可能聪明程度一样,但聪明的类型不一样,有的人对事物的细节能清晰感知,而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差;有的人则知觉的整体性较强而分析能力较弱。就是说,人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表象等方面都表现出个别类型的差异。
①知觉差异
知觉的差异又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a.综合型。综合型的人知觉的概括性和整体性较强,但知觉的分析能力则较弱。
b.分析型。分析型的人,知觉的分析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细节能清晰地感知,但对事物的整体知觉较差。
c.分析综合型。分析综合型的人兼有知觉综合型和知觉分析型的特点。
②记忆差异
人的记忆差异也表现在3个方面:
a.直观形象型。直观形象的人识记物体、图画、颜色和声音较好,艺术家则属于这种类型。
b.词的抽象型。词的抽象型的认识记词的材料、概念和数字较好。数学家则属于这种类型。
c.中间型。研究表明,大部分人有形象型和抽象型,这些人属于中间型。另外,记忆类型的差异还表现在人们怎样去记忆材料,有的人运用听觉记忆较好,有的运用视觉记忆较好,也有的运用运动觉记忆较好,还有的运用多种记忆表现较好。与此相对应的又可以划分出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混合型4种记忆类型。
③言语和思维的差异
言语和思维的差异也有3种类型:
a.生动的思维言语型。这种类型的人在思维和言语中有丰富的形象和情绪因素。演员属于这种类型。
b.逻辑联系的思维言语型。这种人的思维和言语是概括的、逻辑的联系占优势。哲学家和数学家属于这种类型。
c.中间型。大部分人属于中间型。
(3)智商发展速度的差异
①智力早熟
人的智力表现、发展还有早和晚的差异。有些人的优秀智力早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来了。这叫“人才早熟”或者叫“智力早期表现”。古今中外的许多事例证明,有的人智力发展较早。例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6岁开始学诗,9岁能识韵,16岁便写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王勃6岁能写文章,13岁写出名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夏完淳5岁知五经,9岁善词赋、古文。外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5岁开始作曲,8岁试作交响乐,11岁创作歌剧;日本的三轮光范,1岁零8个月就能读书写字,2岁开始写日记,6岁上小学并随广播学习中国语,11岁翻译《詹天佑传》。
儿童的智力早熟被一些人称之为神童,其实这并不神秘。既然素质能对能力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那么在脑与神经系统的某些方面所集中的某些先天特点对某种能力的形成所提供的有利条件,促使它们在早期得到突出的表现,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然,重要的还是环境的影响、家庭的教育和实践活动的结果。儿童刚出生的最初几年,所受的影响主要是家庭的影响。所以,儿童智力的早熟,主要取决于他们受教育的条件。
②智力晚出
所谓智力晚出就是智力发展得较迟。“晚智”就是我们所说的智力晚出。古今中外,智力晚出的实例很多。智力晚出的人,幼时的智力并不一定比同龄的别人差,他们的智力潜在可能性会是很大的,只是由于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来表露自己的才华,或是由于没有良好的教育条件来发展他们的智力。实际上,缺乏早期成就,并不能说明其将来不可能有优秀的智力。事实上,有些人的优异智力或天才表现较晚。有资料说达尔文在年轻时被认为智力低下,后来却成了进化论的创始人,这叫“大器晚成”。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智力发展较晚的人,例如:宋代文学家苏洵27岁才开始发愤读书;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才表现出绘画的才能。当然,某个人“大器晚成”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因为所攻专业的学术领域具有某种长期性,不能一蹴而就,非经长期努力不可。也有的是因为早期欠努力,后期才勤奋的结果。还有的是因为智力晚出。更有的则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地位,使之得不到及早的专攻的机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