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节校园文化管理实施

1.学校文化建设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要慎重对待。要注意的是,学校情况不同,任务就有所不同:对于新建学校来说,需要建立一种可以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新文化;对于老学校来说,则既面临着保护、继承、改造学校传统文化的任务,又需要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进行文化创新。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采用不同的文化建设策略。

理念统整策略

学校文化是一种洋溢在学校校园之中的组织气氛,但学校文化需要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创就,而不会自发形成。由于学校文化涉及很多层面,每一个层面又包含诸多要素,因此,学校文化需要有一个文化核心加以统领,这个文化核心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已为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教育理念整合各种学校文化要素,使之形成合力。

传统创新策略

学校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发展,通过不断累积而建立起来的。

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以“传统”或“习惯”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崭新的富有活力的学校文化总是根植于已有的文化土壤之中,是原有文化的新生和发展。所以,创建学校文化,必须要检讨学校已有的文化,注意甄别,正确取舍,继承优良传统。与此同时,学校文化的建设又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创新,这就需要学校领导人在全面审视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学校文化生长点,使传统学校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主体参与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广大师生。学校文化主体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创造着学校文化,同时又置身于学校文化氛围之中,每时每刻都受到学校文化的影响,并因这种文化影响而成为反映学校文化的载体。

校长的文化领导是校长通过发现和发展组织文化来建立行为规范的领导过程。这种领导类型尤其适合学校组织。校长需要通过观察、感受、倾听、解析等多种途径,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学校,包括它的历史、形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创造、鼓励和完善有益于学校组织的文化,并通过各种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将自身的理想、价值、行为准则等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职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广大教职工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上。只有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觉悟、伦理道德、团队意识、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教育艺术水平等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创造和传播优秀的学校文化。

学生是学校教育与文化影响的对象,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下直接反映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文化影响。在学校文化的构成中,学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文化与社会文化,特别是时尚的社会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对学校文化的形成与改造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领导者和广大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文化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文化行为加以正确引导,使其能真正汲取到社会主流文化的精华。

2.以主旋律引领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形成什么样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取决于社会大环境,而且取决于大学校园内部主导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体现文化的包容性与丰富性,更要突出主旋律和思想性。近年来,燕山大学大力推进“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突出主旋律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升华思想、坚定理想。这一实践使我们得到以下一些启示:

体现导向意识、精品意识和卓越意识。当前,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潮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主流思想文化的引导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将导向意识、精品意识和卓越意识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标”,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切实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一是体现导向意识。面对社会思潮的多样多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突出主旋律教育。二是体现精品意识。以优秀的作品吸引学生,同时展现优秀主题文化活动的风采,增强主题活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体现卓越意识。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注重优秀文化理念、高尚人文精神、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突出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开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自觉地把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服务的对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火热的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汲取灵感,讲学生能懂的话,把话说进学生心里、装进学生脑里。面对热衷多样、崇尚潮流的青年学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新颖时尚的表现手法增加吸引力,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并参与其中。网络论坛、博客等新媒体互动手段,使不同思想观念的交流与碰撞变得更加直接和便捷,已成为大学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大学校园文化既包含抽象的文化理念,也蕴含具体现实的目标追求,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使大学校园文化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起到引领的作用。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应瞄准学生的现实目标追求,以先烈和英模们的精神和事迹振奋精神、鼓舞信心,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爱自身的生命价值,真正体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实现内容的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和师生的互动性。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功能。大学校园文化要实现引导、教育、推动功能,就必须在内容的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互动性上下功夫。一是实现内容生动性。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涉及的领域和话题,不仅要考虑教育者自身“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更要关注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只有抓住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才能成为学生喜爱的文化载体。二是增强学生主动性。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进一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近年来,燕山大学学生宣讲团深入部队、社区、企业,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宣传创先争优活动中的英模人物和事迹,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三是推进师生互动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心贴心、面对面甚至“硬碰硬”的无障碍沟通,将教师的个人情感、学识积累、思想感召凝聚在一起,在师生互动中引导思想、传播知识、陶冶情操。

3.校园文化管理的实践

校园文化的建设

在校园文化的管理中,首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然后才是校园文化的管理。它是建设——管理——再建设——再管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有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要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这三个层面的建设是同步进行的。校园文化的核心就是学校的一种追求卓越、拒绝平庸的拚搏精神;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讲求实际、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团结协作、共存共荣的团队精神。

作为校长要深思熟虑地培养和发展最适合本校、本社区、具有继承性和先进性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并把这种校园文化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目标、管理行为中去。而我校要建立的校园文化就是培育全校师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校园文化的传递

(1)校长传递。由于校长在学校中的特殊地位,他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每一所学校无不打上校长对学校影响的烙印。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甚至学生很快就从校长那里了解到,怎样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在学校是合适的,以及校长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校长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逐渐渗透到整个学校。所以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2)师生之间的相互传递。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了解哪些价值观在学校内是重要的,哪些行为是适当的,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同时,原来的教师和学生又把已经形成的良好价值观和规范传递给新来的教师和学生。这个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师生内化学校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之后,依据它们行事,成为校园文化社会化的结果。

(3)通过仪式和典礼来传递。学校通过制定的仪式和典礼之类的正式活动,使师生认识到哪些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来说是重要的。

对于教师来讲,有两个重要的仪式和典礼:一个是庆祝教师节。每年都应举行隆重的庆祝教师节大会。在大会上,可对过去一学年来在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职员工进行表彰,以满足教师“成长的需要”,即满足教师对自我发展、创造性和有成果的工作的需要。另一个是庆祝元旦节。学校组织庆祝元旦联欢文娱活动,以满足教师“关系的需要”,即满足教师对好的人际关系想法和感情的共享以及双向交流的需要。

对于学生来讲,学校应有设置几个传统文化节日:如文学艺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活动的形式有诗朗诵、讲故事、写作文、书法、辩论赛、课本剧、相声、小品、舞蹈、快板、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等。还有就是健康体育节,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的发展。活动的内容有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棋类比赛、体育摄影欣赏、心理健康讲座、同学之间应如何交往的讨论等等。还应设置科技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促进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智能的发展。活动的形式是机器人、小论文、小制作等等。

(4)通过故事和语言来传递。故事和语言也可以用来交流学校的文化。师生所作所为的故事,提供了学校价值和规范的重要线索。这些故事揭示哪些是学校认为有价值的行为类型和反对的行为类型。

校园文化的管理

文化的管理,就是对文化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实现优良校园文化的过程。

(1)计划。是校长用以识别和选择适当目标与行动方案的过程。经过识别和选择,我校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

(2)组织。是校长建立一个工作关系架构从而使教师得以共同工作来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过程。经过组织实施,在物质层面上,以育人为中心,以科学和人文为两条主线,营造浓厚优良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如橱窗建立《科学园地》,介绍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的设立情况、华裔诺贝尔奖得主如杨振宁、李政道、朱棣华等和诺贝尔奖中对世界影响巨大的发明等。

还可以建立人文长廊,突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如建一条《校园风采》,介绍师生书画作品、学生中的“文明礼貌之星”、“十佳教师”等。通过展示师生的书画作品,使师生有成功感;通过宣传身边的人和事,树立身边的典型,增强榜样可学的亲切感。还可以建一条《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介绍我国故宫、长城等29处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景观,对师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和人文教育。再建《美术长廊》,介绍国画、书法,介绍徐悲鸿、齐白石等中国的画家。还有《革命英雄》长廊,介绍为建立新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的革命领袖、元帅、战斗英雄,为建设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劳动模范等。或《音乐长廊》,介绍聂耳、田汉、冼星海等民族音乐家,介绍黄河大合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族音乐,介绍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介绍京剧、脸谱等民族戏剧等。

此外,在走廊和过道,悬挂激励性的名人名言,形成走廊文化。在教室,悬挂国旗,张贴体现班级特色的格言、两条激励性的语言条幅,布置学习园地和公布栏,形成教室文化。在实验室与图书室等功能室,布置与功能室有关的格言警句,形成功能室文化。在体育场,制作平面体育雕塑,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形成体育文化。在饭堂,制作大型喷画珍惜粮食、保护环境、注意卫生、饮食健康等,形成饭堂饮食文化。在办公室、会议室,布置教师师德公约,张贴管理队伍、教师队伍、服务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形成办公室文化。

(3)领导。校长向教师们描述一个清晰的情景,以调动教师的能动性,使教师理解他们在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学校不仅是我们教师工作学习的场所,更是我们教师生命的载体,精神的家园。在一个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教师们才能更好地工作着、辛苦着、快乐着。

(4)控制。我校控制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目前放在制度层面上。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使我们的教师增强振兴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紧迫感、把学校办成中山市一流名校的使命感,加强岗位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及团队意识,树立公道、正派、诚信、友善的良好品质。

校园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

校园文化本身是由全体师生所创造,反过来校园文化又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学校要在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并产生一种文化力,从而达到管理好学校的目的。

4.校园文化的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告诫我们,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宣传工作“三贴近”的渐见成效,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党中央一系列重要决策正在逐步改变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出现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状况。党中央、邓小平同志的英明就在于预见到,改革开放后,在地球变小、中国人民要走出去、客人要请进来的时刻,中华文化和异质文化必然发生接触、冲撞,这是发展中华文化的大好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命题的形成与提出,有着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文化问题更加自觉,预示着中华文化发展的方向更为明确,中华文化将在已经出现的文化建设高潮中获得新的活力,与整个民族同步崛起。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学校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现在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方面的议论逐渐多了起来,实实在在地建设校园文化的大学也一个又一个出现,这的确是令人高兴的事。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关系到我国能不能培养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现在和未来能不能始终朝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十分急迫,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乃至抹杀了人与兽之别的种种违背人类生存发展规律的意识也汹涌而至,干扰着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济、追求崇高精神的先进民族文化建设,而首先受到影响和伤害的则是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中华新文化创造与普及中介的大学莘莘学子。言其急迫,还因为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引起所有人的惊醒、警觉。

要更深刻地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而急迫,就要从两个方面思考: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作用是什么;高校校园文化有什么特点,它的任务和功能是什么。

文化的含义和作用

文化是什么?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无须深究,而在学者们笔下,给出的定义却五花八门,据说世界上著名学者所下的定义已经有几百种。在这里,我们撇开学术的精细界定,只就人们普遍公认的文化内涵和外延进行讨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如果就窄一点的范围说,文化则可以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我们姑且就后一种含义进行讨论。

文化是有层次的。其表层,是人的衣食住行,也就是蕴涵了一定精神的、人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形式;中层,是借助物质以体现精神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政治、法律、制度等;其底层,或曰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这三个层次是相对的,并非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更不是绝缘的,而是相互渗透、彼此混杂。大体说来,底层映射中层、表层,中层、表层蕴涵着底层。

文化的内部是可以分类的。就说中华文化吧,按地域分,有不同地区的文化(如古代的齐鲁文化、吴楚文化、岭南文化等,今天的西南、西北、华北、江浙文化等);按民族分,有汉、满、蒙、回、藏、维等56个民族的文化;按行业分,有学校文化、军事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等;如果着眼于加工的粗细和享用者的多寡,还可以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

文化的作用是什么?从其发源说,从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万物之灵”的那一刻起,文化就产生了,因而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需要协调;人所依赖的生存条件是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需要协调;人生短促,身后以及自己依存的社会未来应该如何,将要如何?自己在有生之年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什么?这些必然成为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要思索的问题。经过一代代人的思考、实践,就形成了一个民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的理解和共识,这就是文化传统,是文化的底蕴。文化的作用也就由此而生。既然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的共识,因而就成了民族认同的标记,成为民族得以凝聚的最大而无形的力量。例如中华民族讲究和合、宽容,克己、自省,诚信、坚韧等等,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体验总结而形成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因而能够使中华民族始终凝为一体。

文化与人类共生同在。凡有人群之处就有文化。民族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积累,同时也经历了大自然的磨难和不同人群间的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则在一定意义上也适用于文化。根据19世纪以来考古学、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我们知道,文化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有着这样一个普遍性规律:单靠其自身的内动力,发展演变缓慢,久而久之甚至要萎缩、停滞乃至消亡;如果在与异质文化接触过程中能够吸收自己没有而又适宜于民族发展的成分,则其生命力将更为旺盛,最终将走向辉煌。在这一运动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适宜前一时代而不适宜当今的一些文化内容和形式将逐步退出社会生活,成为文化历史遗迹。例如,中华文化中因农耕生活的局限,有重经验轻理论、重义务轻权利,难于舍旧图新、等级观念胜过平等观念等不适应工业社会的内容,需要在社会进步中逐步舍弃,而代之以新的习惯和观念。“吐故纳新”是文化的永恒趋势。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历史依据。全人类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多元的,但是“文化多元论”宣称的“各种文化没有高低和落后先进之分”的说法并不可取,因为它不符合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

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的特点同大学在文化中的地位紧密相连。大学,是传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大学的产品主要是两类:学术成果和人才。学术成果应该包括学术方法的演进和自由探索的气氛,这将由大学扩散至全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大学所培养的人,一批批地走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他们所带去的除了所学得的科学技术,还有所受到的文化熏陶。因此,大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既是垂直型的(对教育系统),又是放射型的(对全社会)。在科技发展空前迅速、社会生活变化急剧的现在,大学的这项任务比过去更为突出、更为沉重了。

为什么说大学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的接触,除了短暂的战争和军事占领外,在人类历史中占最长时间的和平时期里,总是以有限的点和线的形式进行。例如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传到埃及,主要是通过商业往来;佛教传入中国,主要是经过中印僧人的互动;中国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更是著名的文化接触之路,同样是线型的。无论是点的接触还是线性输出输入,都主要靠“旅行者”完成。在农耕时代,能够到处活动的主要是商旅和一部分文人,即使在工业化初期也是如此。到了工业化后期,由于交通和通讯的发达,文化的传播和接触的途径已经不限于人和人面对面,也不限于书刊和通信,于是不同文化的接触开始带有全方位的趋势。即使如此,商旅和“文旅”的“文化使者”的角色仍然没有改变。而商与文又不同,文人不仅在异质文化间传递信息,而且研究文化接触的规律,提出新的见解,也就是为文化接触提出指导性的见解。在现代,大学是文人群体所在,自然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中国从19世纪末以来的实践正是这个规律的生动说明。

大学应承担的责任

以中外历史的经验来衡量,我们的大学是不是已经承担起了它应有的重任?

要说明这个问题,需要把话说得稍远一点。西方国家自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这段时间里,教育逐渐摆脱了教会的独霸,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这种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工业化生产培养懂得技术的劳动者。现代学校一方面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丢掉了教育的传统——既授人以知识(教会则主要是传授宗教知识),也教人以文化传统,特别是应有的道德规范。这一缺失在宗教国家后来往往由教会组织继续承担,农村社区被工业化冲垮后,城市社区取而代之,二者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我国自19世纪末兴办“洋学堂”直到现在,学校一直以传播知识和民族文化为己任。这期间,我们曾经经历过“文革”只抓精神灌输而抛弃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曲折,结果是人民受损,事业受损,国家受损。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迎来了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高校校园文化,当然应该与之相应。但是,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经济、获取急需的知识和技能时,往往容易忽略校园文化,即使意识到了,其建设速度也要比盖教学楼、修体育馆、铺光缆慢得多。在这一时期,外来的文化具有出奇的吸引力,特别是商业化了的快餐文化(里面不乏垃圾文化)、粗俗文化、兽性文化,因其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很容易迎合“文化饥渴”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包裹在这些文化产品中的文化底层物——如前所述,没有哪个文化不是这样的——也就无声而汹涌地涌入。在这样的浪潮里,高等学府也难以幸免,特别是当我们的大学没有达到文化自觉的时候,有可能还要为之推波助澜。近来渐渐浮出水面的种种令人痛心的现象,就是活生生的证明。总之,同时代变化的速度和程度相比,现在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显然跟不上社会的需要和期望。要使大学能够真正承担起创造新文化的重任,从现在起就要有意地在高校校园建设适宜人才成长、民族发展,有利于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文化环境。

怎样建设校园文化

现在可以说到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怎样建设的问题了。

文化建设,无论是国家的、民族的,还是学校的,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面对这样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大学的领导者具有文化的自觉。何谓文化自觉?说简单了,就是对文化的本质、规律和大学的文化职责有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认识,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现在不少学校在朝着“研究型、综合型、国际性”的国内或国际一流大学努力,其他学校的提法虽然有所不同,但也都是着眼于学校学科类别、学术或教学地位,难免给人以雷同之感。什么型、什么性,都是必要的,是对过去重教轻研、专业过狭、相对封闭的否定。大学需要个性。学校的个性既体现为学科设置,更体现于校园文化;固然,校园文化的底层是相同的,但是如何实现民族的和本校的文化核心,其途径、形式和侧重点却可以并且应该结合自己的和周边的条件而各显其能,各展其“特”。大学缺乏个性,正是领导者还不够自觉的表现。

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开放的。不但内容和形式是开放的——民族文化与异质文化兼收,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并蓄,而且校园文化的传播也应该是开放的,要让周边的人们也参加进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学校图书馆限于本校师生使用、各种讲座报告外人谢绝入内的状况对建设新时代的校园文化是不利的,其弊病不仅仅是学校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这一点。

大学校园文化,除了能够提高学生和教师的民族文化修养,还是学术、思想创新的根本动力。业务课程所给予学生的仅仅是将来为社会服务的知识和技能;而一个人,只有当先进文化的底蕴深厚,同时又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学术方法,才算较全面地具备了创新的条件。

文化是无所不在的,校园文化也是如此,它浸透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全部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必须着眼于校内全体人员,要形成人人议论、人人参与、人人引为自豪的气氛,而不能只是少数人关注、部分人满意,更不能只是领导集体取得共识。

校园文化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等等。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环境设施,属于物质文化;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学术流派关系,校内外关系,传统与创新关系的习惯与风气,属于行为文化;对于历史与现实的不断思索、观念的随时而进,是大学观念文化的重要内容;校规校纪既是学校各种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又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因而也是校园文化的体现。这种种形态的文化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处处体现着民族的正气、时代的特征,所形成的是各个方面的和谐共进,因而也会为全校所珍惜。

最近,中共中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而校园文化建设又为贯彻这一精神提供了载体。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不断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们的大学将越建越好,中华文化朝着先进方向前进的步伐,也将越来越稳健,越来越快。

5.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学校人际关系建设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6.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不同类型的学校面临的任务有所不同:对于新建学校来说,需要建立一种可以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新文化;对于老学校来说,则既面临着保护、继承、改造学校传统文化的任务,又需要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文化创新。在学校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采用不同的文化建设策略。

理念统整策略

学校文化是一种洋溢在学校校园之中的组织气氛,但学校组织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由于学校组织文化涉及很多层面,每一个层面又包含诸多要素,因此,学校组织文化需要有一个文化核心加以统领,这个文化核心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已为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教育理念整合各种学校文化要素,使之形成合力。

传统创新策略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组织成员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发展、通过不断累积而建立起来的。学校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以“传统”或“习惯”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崭新的富有活力的学校文化总是根植于已有的文化土壤之中,是原有文化的新生和发展。所以,创建学校文化,必须要检讨学校已有的文化,注意甄别,正确取舍,继承优良传统。与此同时,学校文化的建设又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创新,这就需要学校领导人在全面审视学校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学校文化生长点,使传统学校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主体参与策略

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的主体包括学校的领导、教职工和全体学生。学校文化主体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创造着学校组织文化,同时又置身于学校组织文化氛围之中,每时每刻都受到学校组织文化的影响,并因这种文化影响而成为反映学校文化的载体。

校长的文化领导是校长通过发现和发展组织文化来建立行为规范的领导过程。这种领导类型尤其适合学校组织。校长需要通过观察、感受、倾听、解析等多种途径,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学校,包括它的历史、形象和目标。在此基础上创造。鼓励和完善有益于学校组织的文化,并通过各种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将自身的理想、价值、行为准则等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职工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学校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广大教职工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上。只有提高广大教职工的思想觉悟、伦理道德、团队意识、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教育艺术水平等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创造和传播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

学生是学校教育与文化影响的对象,学生整体素质的高下直接反映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文化影响。在学校组织文化的构成中,学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文化与社会文化,特别是时尚的社会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对学校组织文化的形成与改造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领导者与广大教师一方面需要尊重学生的文化兴趣,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文化行为加以引导,使学生文化能够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的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7.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8.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提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地步。校园环境建设首页是要考虑校园环境文化底蕴,其次要考虑校园地域文化和学校自身的文化,结合当代文化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校园是环境建设的宗旨。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9.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1)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着力打造以物质文化为外壳、制度文化为支柱、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2)以主题活动为目标,培植学校教育的团队文化、学习文化、教研文化;

(3)以班级文化、外部形象文化为切入点,建立学校文化显性外形;

(4)以校本教研为途径,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载体,实现校园环境园林化;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教育质量优质化。

基本内容

(1)精神文化:

围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办学育人理念,坚持“让每一位教师身心愉悦地工作,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让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的教育理念,强化“崇德、尚学、自强、创新”的校训教育,形成“新实活乐”的良好校风。要求教师树立“爱岗、精业、严谨、求实”的教风,形成“诚实团结勤奋向上”学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走科研兴校之路,把学校办成小而精致、富有特色的学校。

负责人:大队辅导员、各班班主任;

时间:贯穿于每学期的具体活动时间;

实施措施:

以正确的班级舆论感染学生。营造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班级气氛,让班集体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正气上升,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得到赞扬和呵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

出色的日常表现。学生在礼仪、卫生、纪律等日常管理各方面表现成绩优异。

丰富的班级活动。开展建设班级品牌、富有创新性的班队活动。班级品牌,也就是班级特色,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位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反映其共同的愿望,呈现自己的风格。同时在树品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文底蕴,实现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

(2)制度文化

负责人:书记

实施措施:在学校现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重新予以修订和完善。要体现体制、规章、规范、模式及其操作,通过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使制度为师生所认可和践行。学校在拟定各项规章制度后,经过教师讨论修订后汇编成册予以执行。近期主要工作:结合《桐溪小学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和《桐溪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修订好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考评制度、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教师学习制度,丰富学校各种岗位职责。

(3)课程文化

负责人:教导主任

时间:长期

实施措施: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音、体、美、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学及活动的开展,注重在学科中挖掘体现学校文化的内容;探索、形成体现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内涵不断丰富,发挥良好的作用,重视环境文化开发,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突出环境育人功能。

(4)师生文化

教师文化:

负责人:工会主席

实施措施:教师服装要整洁、大方、庄重、态度要和蔼可亲,经历充沛,举止适度;当学生向教师行礼问好时,教师要微笑致意,并同时说“你好”;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搭建教师全面成长的活动平台;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定期开展活动。

(5)学生文化

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

实施措施:根据《小学一日常规》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成立小记者、文学社等学生社团;成立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等学生活动阵地;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正常化;形成学校具有特色的学生文化气息。

(6)师生德育阵地。

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

时间:长期

实施措施:规范升国旗、升校旗程序,搭建师生形象展示平台,通过升国旗、升校旗展示师生形象,把我们优秀的教师展示给同学,把名学生展示出来。充分发挥升国旗、升校旗作为师生德育阵地的作用,激发爱国情怀,陶冶师生情操,强化师生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

物质文化

(1)外部环境:

负责人:总务主任

实施措施:

一是处室标志清晰美观。多媒体室、电脑室、仪器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学校规模虽小,处室齐全,采用三棱柱铜标志,雅致、美观。

二是校园内教育牌、提示牌、提醒牌,醒目美观,处处体现着教育与文化内涵。校园大门金灿灿的铜字校牌,进入大门看到两块明显的教育牌,《小学生守则十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入小门台是校宣传栏,进入楼梯看到提醒牌教育牌。如:上下楼梯请勿拥挤,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为灿烂明天而学留一个无悔年华等。走廊文化让墙壁说话,教学楼一楼走廊张挂古诗词,二楼走廊张挂学生优秀字画作品,每年更换一次。三楼走廊张挂名人名言。在食堂张挂珍惜粮食节约用水,讲究卫生等标语,在教师宿舍楼集中张挂安全教育专题牌,在花坛边树立“红花喜人手下留情”温馨提醒牌。

三是校园净化、绿化、美化突出。校园干净、整洁,师生卫生习惯好,绿化有整体规划与设计,树绿、花红、厕所不臭,在这两个学期教育局对学校开学初工作检查中我校校园环境得到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2)班级阵地:

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

实施措施:提倡班级自主管理,特色自主打造,教室环境的布置实现“美化”:两侧墙壁张贴字画、人物、守则规范等;每个教室其中的一面墙设置雏鹰争章台,师生书画展示台,经典壁,开设学生规范自我窗口。教室其中的一个角安排成自然、科技、书法等文化角;后面专栏由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自己排版、策划,做到图文并茂,经常更换;前面黑板上方张贴班训、国旗等,让整个教室充满文化气息,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墙面都能说话,都能育人;黑板两侧张贴课程表、值日小组、一日常规等;扫除工具定点存放。

(3)功能室文化:

具体负责:教导主任

实施措施:结合各功能室特点,布置好主题鲜明的大字、相关励志名言;规划好制度、名人图片;各负责人要各负其责,精心管理,充分发挥各功能室的作用。

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由校长担任;

副组长由书记担任;

成员由校委会成员、班主任、音体美教师担任。

(2)制定方案、分步推进。

结合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各年级组、各班级拟定出文化建设方案报学校批准后,抓好落实。

(3)以多元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艺术的兴趣,而且对他们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十分有益。所以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

古诗词考级活动。共分8级:1级为背诵1-20首古诗;2级为背诵1-40首;3级为背诵1-60首;4级为背诵1-70首古诗和《三字经》选篇;5级为会背、会默写70首古诗(包括作者、朝代)和《三字经》选篇;6级为会背、会默写70首古诗(包括作者、朝代)和《三字经》选篇、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7级为背诵规定的15首宋词;8级为背诵规定的15篇古文。考核分基本考核和跨级考核。基本考核为每一年级必须达到相应的等级,考核时间为每学年第一学期的第11周,补测为13周,合格率达50%以上。跨级考核定于第二学期的11周,13周基本考核达通过绿为100%。1~4级,7~8级为面试形式,5~6级为笔试形式考核达到80分为过关。学校为每位学生订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学生兴趣高涨。通过这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古诗文兴趣和习惯,积累语言。还使他们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古诗文鉴赏水平,陶冶高尚情操。

开展读书活动。由于校安工程原因,我校图书室、会议室、工会活动室三合一,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图书室于每周三中午如期开放,学生借书热情高,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开阔学习视野,充分发挥图书教育功能,同时也让书香工程真正的“香”起来。

开展好校园系列文化活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少先队的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期末表彰等均以庄重的气氛,深深影响学生,做到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我们还抓住凝聚着悠久历史的每一个纪念日开展文化活动。如三月份植树节活动,我校推出“五个一”活动,即出一期黑板报,种一棵树,写一句护绿标语,制一块护绿牌,做一项护绿活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学生们想出了许多极具创意的标语,制作出造型不一的标语牌,让校园春意盎然。四月份清明节扫墓活动,带领3~6年级学生祭扫了桐溪革命烈士墓,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六一儿童节前夕,我们举办了庆六一文娱汇演活动,同学们认真准备,精心排练,把自己的才艺充分的展示出来,把活动推向高潮。

开展与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结对活动。集云学校是瑞安市一流学校,具有强大的科研水平和文化氛围,上学期集云学校领导、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就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做了指导,使我们受益匪浅。本学期我们派骨干教师到他们学校参加教研活动、课堂教学,切实提升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校校园生活充满着文化气氛,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不断提高。

(4)强化督导、凝练文化。

充分利用制度管理文化建设。班级评比、学生评比。定期更换内容。组织文化建设研讨会,不断丰富文化内涵。

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群体,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向高层次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代新人,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使学校不辜负社会和历史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10.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指导思想: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学校不懈的追求。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谐的教育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力求使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一个学校的和谐发展包括诸多方面的和谐,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和谐。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和谐,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而和谐的文化现象。

目标与要求

一般学校均建有教学楼、多功能厅、食堂、等设施,配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等各类功能室,硬件设施齐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配置的升级和设施的维护是学校硬件建设中很大的一块。因此,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构想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历史的厚重与新的发展观念的和谐;

(2)彰现个性发展和追求统一制度管理的和谐;

(3)以校园文化熏陶人和创建文化的和谐。具体内容和措施: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本着“追求高品位,主题鲜明化,上下齐心力,和谐大发展”的建设理念,搞好校园的绿化,楼道的布置,展板橱窗的设计,适当添加一些供师生休息、读书的设施,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人文性,都能自然地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让师生的教育行为与校园文化展现和谐之美。

(1)荣誉墙:体现孩子七彩的童年,让他们在学校度过一段七彩斑斓的义务教育时光,同时它又是一本翻开的书,象征着学校是学习的殿堂,让孩子在学校愉快的读书,读让自己愉快的书。

(2)校门主题雕塑:钢质结构,高速驶离地球飞向宇宙的造型,位于校门正前方。

(3)在旧教学楼的楼顶用金属框架支撑起学校的校风:崇文尚德,格物致知。在新教学楼四楼走廊外的墙上支撑起学校的学风:好学、善思、博采、笃行。操场外围墙粉磨平整后雕刻写上办学理念:为孩子的终生着想,对学生的每一天负责。并用红漆嵌入字内。每间教师办公室把我们的教风:学高、身正、敏行、兼爱张贴于墙上。新教学楼后围墙内面墙上以及厕所处的三块黑板处全部用瓷片来定制成体育墙(上有各种体育运动的图案造型)厕所处水池中建立一个人造假山风景点。现有食堂处的评比栏重新设计规划,将公告栏移至校门口门卫室外墙处。

(4)绿化:我们追求以绿为主色调,花开四季的效果。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表明我们追求的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花草树木的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暗含着:孩子就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个体是有差异的,我们将充分尊重这种差异,让孩子尽可能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5)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每一个教室后黑板,将自行设计的班徽、班训张贴其中;各班还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统一的要求设计栏目主题,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班内还布置了“评比台”、“英语角”、“成长的足迹”、“卫生角”、“图书角”等,并将班内的墙壁、管道进行美化。彰现班级的特色,达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6)文化墙:“让每一面墙说话”是我们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我们本着“高品位、儿童化”的原则,对学校操场四周的墙壁进行文化着装。在内容上,我们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师生的作品结合,把代表中国灿烂古代文化的唐诗、宋词、名言等和代表现带文化发展的科技知识、天文、地理知识等相结合。形式上力求在学生必经的地方,进行全面铺展,点面结合。让每一面墙所说的话,和它的外在形式和谐统一。

道德规范

(1)文明举止:目标:弘扬传统美德,狠抓人文素质、培养文明内在取向;举止文明高雅,注意外在仪表,树立良好外在形象。

工作任务:

①加强礼仪教育。

②加强形势教育,增强正义感。

③讲求卫生,增强卫生意识。

④开展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教育。

⑤开展敬业教育,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

(2)道德行为:目标: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尊师爱生、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互相关心、关心集体、珍惜维护集体荣誉,顾全大局、先公后私和先人后已的好风气。

(3)工作任务:

①开展以青年志愿者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社区服务共建实践活动。

②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③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

④开展爱国爱校、成才报国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8、校内秩序:目标:继续保持和发扬校内良好的生活秩序、学习工作秩序,安全防范工作落实,无火灾事故、重大意外事故、重大盗窃、其他恶性事件和刑事案件发生,创建“平安校园”。

工作任务:

①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

②要加强门卫管理,把好校园治安第一关。

③维护校园交通秩序,避免事故发生,使车辆停放整齐有序。

④落实责任制,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师生活动安全。

⑤加强巡查制度,维护校园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⑥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防范工作,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1)校风建设。

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师生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育人氛围。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我们将实施教师“青蓝结对”工程,让不同阶段的老师在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发展的突破口,学校为他们搭建平台,创设教育环境,让新教师快速入格,让青年教师迅速形成教育风格,让中老年教师在教学上推陈出新,大胆接受新的教育思想。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有所发展,从而形成学校学高、身正、敏行、兼爱的教风,推动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和谐发展,稳步攀升。

(3)学风建设。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学校应从清洁卫生工作、学生的文明礼仪为突破口,率先创造出“整洁的校园环境”、“优雅的学生礼仪”,并以此为起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进行优质训练,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的人。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个人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还有助于排除和避免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为此,我们可以设置校长信箱、心理话信箱、工会活动、专家讲座等活动,让老师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让学生有机会诉说自己的苦恼。让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让老师之间在相互的合作中取长补短,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让矛盾冲突化解在萌芽之初,为学校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方针、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是强有力的制度怎么得来?我们的制度如何体现对师生的约束和服务的协调?我们的制度如何予以落实?由此可见,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制度建设中还应采取“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的原则,做到“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此外通过建立教研组、年级组、办公室、学科组等团体形式来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

也就是说,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的合力。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要努力营造的就是“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局面。

制度好比催化剂,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将制度建设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制度不仅仅是约束人们的一项措施,更是让师生在参与制定和执行制度中得到教育,得到激励。力求让师生在用制度来规范自己时,没有压抑的感觉,只是为了在更好的机制环境下学习和工作。

对学生规范的制度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关注学生成长的过程,而不能使学生在“禁止”,“拒绝”中发展成长,同时对学生的要求还须体现对学生自主性的调动发挥。

11.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

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在办学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学校持续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也是全体高校学生共同的历史使命。

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优良的环境文化为载体,以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扬“学高、身正、敬业、创新”的精神,坚持“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塑造高职高专精神,提高学校品位,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通过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创新高校文化内涵,创建校园文化精品,增强科技含量,强化道德养成功能,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高等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以人文修养培育为底蕴,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重在建设,加强管理,和谐发展,彰显特色,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要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丰富学校精神内涵,增强凝聚力,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特色,争创一流,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弘扬高职精神,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加强内涵丰富的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1)教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改革和创新意识强烈,彰显高职教育特色,体现本校的校风。

(2)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完善,铭记校训,构建“爱岗敬业、明礼诚信、公平正义、安定团结、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和谐校园。

(3)积淀“正气、灵气、大气”的校园文化底蕴,铸造具有本校特色、在省内高职高专院校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品牌。

(4)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

(1)要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上的崇高精神品质。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主体作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增强凝聚力。

(2)建设民主、科学、进取、和谐的制度文化,是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要从制度上保证学校重大原则、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学术民主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建设,切实加强用人上的民主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工作制度。

(3)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率,扩大覆盖面,注重实际效果,重视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4)要按照“绿色、清雅、理性、开放、和谐”的原则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为师生创造有利于学习、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优美环境。

(5)要开展学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建设工作。重视品牌形象的推广,重视公共关系工作,重视学校形象宣传工作,扩大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提升学校品牌的价值。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实施大学精神培育与弘扬计划。

用先进的政治思想武装师生;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师生。编印供教职工学习的《理论学习参考》,根据形势的发展介绍最新的政治理论、形势政策、教育观念和学校工作。

重视对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修订校训,继续编写宣传本校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的图书,提倡各系组织力量搜集、研究和编写系史资料,不断丰富校史馆的资料,改进展出形式,使新生入学后的校史教育制度化。

要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旋律。

对学校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要及时组织采写报道,进行广泛宣传。

重视与学校相关的重大的节日、纪念日的活动,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纪念日确定为学校重大活动,由学校统筹组织,使有关部门形成合力,把这三个活动办成学校最隆重、最热烈、最有影响力的活动。重视学校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纪念日活动,努力弘扬先师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重视对反映学校发展进程的校史资料的各种文书资料、声像资料的搜集与归档工作,为老教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录制有关音像资料。

加强与校友们的联系,积极宣传取得较大成就的校友的先进事迹。同时,经常组织校友返校为在校师生讲传统、讲创业成才经历。

(2)实施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计划。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特别是重大问题决策的民主化。

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务委员会议事制度;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工代会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规定开好双代会;重视团代会、学代会的作用;依法完善和切实执行校务公开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发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同志在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制度建设,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行政会议议事规则》《校党政领导碰头会规定》、《教代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议事规则》、《校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各系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

各职能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和时代的要求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清理整顿,并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努力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解决有关规章制度过时的问题,解决有些工作无章可循的问题。要对全校各部门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解决学校规章与国家法律及上级部门的有关法规不相融通的问题;解决部门规章之间不能融通的问题。

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育人和高雅行为养成中的功能。

将全校各方面的规章制度汇编为《校典》,作为处理校内各项工作的依据。积极推进建立本校《章程》的工作。

加强法制教育,做好“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加强对依法治校和遵守学校《校典》工作的监督。

(3)实施师德建设计划。

大力倡导“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良好师德风范,鼓励和引导教职员工自觉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教风上率先垂范,为人师表。

修订《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党政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制定《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评价办法》,把教职员工的道德自律和有关制度的外在约束结合起来,保证师德建设的时效性和长期性。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导教职工德才兼修。校党委每学年评选表彰一次师德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及优秀辅导员,学生每两年举办一次“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树立典型,进行宣传学习,为教师的道德行为提供示范。同时,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教职工,要予以及时处理,严肃教风,净化师德环境。

建立一套健全、可行、公开、严格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师德建设机制。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每年引进的人才和留校的教师进行师德和学校规章制度培训;建立谈话制度,分管教学、科研的主要领导和教学、科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每学期要对新上岗教师进行履行师德规范的谈话,帮助新上岗的教师一上岗就树立以德治教的意识;完善制约学术失范的规章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加强学术合作和交流,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人的科研成就。

要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好学校的意识,建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和优秀年青人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从思想上、政治上关心教师的成长,关心教师的生活,积极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工作条件。

(4)实施学风建设计划。

完善工作机制。以学生工作委员会为统揽,统一协调职能部门、各系、团学组织和学生自律组织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每年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按时发放家长通知书,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把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工作评估的主要内容,每学年举行一次总结表彰。

健全规章制度。修订《学生管理条例》、《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考试违纪处理办法》,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

加强日常管理。严格学生辅导员入住公寓和班主任每周深入学生公寓检查制度,加强学生早操、上课考勤,整肃考风考纪,加强校园不文明行为的纠察和引导,定期通报学生违纪情况,强化学生遵纪守法和道德实践意识。

开展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把开展“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作为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每年举办一次以“创优美环境,树优良学风,做文明师专人”为主题的爱校周活动,开展一次以“我爱我家”为主题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5)实施校园文化活动精品计划。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大学生文明修身承诺活动、“爱校周”活动、敬老周、教师节慰问服务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尊师、爱校、敬老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

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办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专家学者论坛”和“青年学子论坛”,坚持两个论坛每年举办学术报告各不少于20场,“毕业生优秀论文报告会”每年举办20场,增加学生学术科研资助金总金额,每年资助项目不少于30项,着力培养学生较强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文体艺术活动。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各系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品牌活动班级化、普及化”的活动思想,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大学生文化、体育、艺术活动,精心打造读书节、五月放歌、大学生从业技能大赛、大学生辩论赛等校系20项品牌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同学的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素质。

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做好新生开学的军训工作。深入开展社会调查。鼓励大学生服务辽西北,开展贫困地区支教计划、青春红丝带志愿活动。继续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同时,要稳定和扩大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并长期坚持。

学生社团活动。建立校系分层次管理体系,本着“突出学术科技型、加强志愿服务型、优化文体艺术型、鼓励兴趣爱好型”的思路,调整学生社团布局结构,保持40个左右有影响的学生社团规模,落实每个社团“有一位指导教师,有一个挂靠单位,有一项特色活动,有一定经费保障”的学生社团“四个一”建设要求,每年推出不少于40项的学生的社团特色活动。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宗旨,按照“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原则,鼓励在校大学生人人争做注册志愿者,保证每位注册者每年不少于48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指导各分会每年至少开展100项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6)实施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计划。

《校报》要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凸现学府特色。广播要面向广大学生,积极报道各系的动态,多报道同学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多介绍高雅文化和学术知识。要加强对有线电视的管理,严格管理制度,确保有线电视传输安全。加强我校有线电视频道的建设,加强节目录制和节目安排,严格节目审查制度。要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形势与政策专题片的播放。要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

加强对校内出版物的管理,机关各处室的简报和系刊要经学校办公室审核并报党委宣传部备案;学生刊物包括团刊、班刊、社团刊物等要经校团委审核并报党委宣传部备案;质量较好的连续出版物要积极申请由省新闻出版局核发的内部出版刊号。校系两级至少要办好10份标志性学生刊物,要鼓励学生刊物提高质量,每年评出“十大学生名刊”,给予奖励。

积极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管理,扩大大学生活动中心的面积,增加活动场所,改善活动条件。

加强对论坛、讲座、研讨会的宣传与管理。开设“名家讲堂”,各单位邀请的名家来校作报告,凡列入“名家讲堂”计划的报告,党委宣传部、学校科研处等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配合,全程录像,做好宣传服务工作。鼓励各系组织面向全校的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

(7)实施校园环境建设计划。

继续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人文景点建设。

制定《校园环境管理规则》,加强对校园广告横幅、标语的管理和清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

美化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开展学生公寓环境建设活动。

开展环境道德建设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承诺活动、爱校教育活动(爱校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要在环境道德教育中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为增强人们对校园环境的新认识,激发师生爱校意识,征集“校园美景”及与其有关的诗文。举办“美丽校园”摄影作品征集和展览活动。

(8)实施品牌形象塑造计划。

建立品牌形象识别系统。规范各各系系旗的制作和使用。

设计校徽、校歌;做到每位师生都了解校史,熟知校训、会唱校歌。

规范学校办公用品的格式、标识,规范学校各类牌匾的规格与设计。

重视学校公共关系,建立记者接待和突发事件应急宣传制度。

重视对外宣传工作,建立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制度。

重视对师生进行品牌意识的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与领导

(1)学校党委行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指导者。要正确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确保学校文化的先进性,确保学校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培养人、教育人的中心任务、沿着健康的路线前进。校党委、行政要统揽全局,科学决策,促进办学理念的发展,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推进学校制度的创新,建立与高职高专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要定期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积极解决问题,保障师生的权益,调动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使之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

(2)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检查、督促和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和各单位,各单位应有相适应的小组和负责人,负责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细则及年度工作目标和措施,组织落实。

(3)以人为本,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从政策和制度上激励党员、干部、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党员、干部、教师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和表率作用。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并把党员干部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表现情况,纳入检查、考核、评议干部的重要内容。使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的发展中,真正达到“求真务实,以乐醒人,以美育人”的积极效果。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要纳入学校的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在有关政策上要为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筹资提供帮助。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