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加快生产供给前线
1951年10月,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毛泽东首先向各位委员通报了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自1950年10月19日开赴朝鲜战场后,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情况。
毛泽东说:
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经过一年的英勇战斗,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已经将不可一世的所谓“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驱逐到“三八线”南北附近地区,并迫使美军开始了停战谈判。
说到这里,毛泽东目光炯炯地扫视了大家一眼,接着说:“虽然我们在朝鲜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毛泽东说,由于一年来朝鲜战争的发展,全国军事人员已较1950年规定数增加了50%强,这在取得朝鲜战争的胜利和加速现代化兵种的组成上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财政的供应和人力的消耗上,却成为很大的负担。就财政支出而言,1950年的国防费是28.01亿元,1951年的国防费用预计比上年要超出40%多,高出20%多的经济建设比重,以致我们现在的许多工作面临严重的危机。
毛泽东的话深深地感染了大家。
有一个委员说:“只要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毛泽东摆摆手说:“我一个人的本领也是限的,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毛泽东指出,在目前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全国人民要团结一心,进一步加强抗美援朝的力量,全力支援前线,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因为只有国家和平了,人民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
毛泽东见委员们频频点头,又语气坚定地说:
战争必须胜利,物价不许波动,生产仍需发展。
他还确定了解决财政困难的5条方法,其中第三条是“紧缩开支,清理资财,全面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第四条则为“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毛泽东最后在会上号召:
在保持国内物价稳定和不过分加重人民负担的条件下,要保证对前方的物资供应,就只有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
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上作《抗美援朝开始后财经工作的方针》的报告,报告指出:
简单地说,就是把明年的财经工作方针放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基础之上,与今年放在和平的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完全不同。表现在财政上就是要增加军费及与军事有关的支出,同时各种收入也必然要减少。
其实,早在1950年11月初,志愿军刚刚入朝不久,东北就在许多厂矿企业开展了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全国性的生产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也随之展开。
1951年6月1日,许多地区把爱国公约、劳动竞赛、增加生产结合起来,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在农村,广大农民开展爱国增产竞赛,努力提高产量,确保朝鲜前线的粮棉供应。
1951年3月,山西太行山区西沟村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从北京开完政协会议,回到家乡,立即代表西沟村互助组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起了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
倡议提出:为了确保朝鲜前线的粮棉供应,支援国家建设,努力提高粮食产量,西沟村互助组向全国各地互助组发起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
他们在倡议中,率先提出了改革农业技术,使用新式农具和发展农副业的生产竞赛计划:
每亩生产粮食378斤,比上一年增长21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耕作上要做到耕三、耢三、肥三、锄三,并在全组半数的耕地上使用单把犁、解放式耘犁锄、喷雾器等新式农具。
同时,他们在倡议书中还增加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政治思想教育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新内容。
他们的这项倡议既响应了是年全国农业会议关于开展全国性爱国生产运动的号召,又十分符合当时全国农村土改后开展互助合作、恢复发展生产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迫切需要。
为了推动这一运动的深入开展,满足全国各地响应倡议单位的需要,新华社派出长驻平顺县西沟村蹲点采访的记者马明,连续报道了《李顺达互助组介绍》、《李顺达互助组春耕播种记》、《李顺达互助组的主要领导经验》和《平顺县怎样推广李顺达互助组的先进经验》。《山西日报》发了题为《李顺达是劳动模范,又是爱国模范》的社论。
李顺达,1915年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东山底村一穷人家,15岁就担着两卷铺盖、锅碗,随着母亲郭玉芝,携带弟妹,举家逃荒到太行山中的平顺县西沟村谋生。
西沟是太行山脊背上的一个小山村,四周都是山,石厚土薄,水贵如油。历来被称为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不毛之地。
1943年2月,为了克服因日军“扫荡”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李顺达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联络了宋金山、路文全等6户农民,在全国较早地建立起农业劳动互助组。
李顺达成立的互助组采取了劳武结合,即田间劳动和对敌斗争相结合的办法,不仅发展了生产,度过灾荒,而且使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都不耽误。
当时,李顺达组织民兵参战队,先后参加了解放山西长治县和豫北汤阴县等10多次战斗,1944年10月,在平顺县召开的劳动模范杀敌英雄会上,他被评为头等劳动模范和支前模范。
国内开展的各项建设,为抗美援朝提供了物质基础,为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
慰问团慰问中朝军人
1950年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为进入朝鲜境内作战,积极开始临战准备,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二军率先从辑安渡鸭绿江入朝作战。
10月26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成立。各行政区、省市先后成立分会或将原有的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合并改组为抗美援朝分会。
同年11月27日,全国政协与各民主党派举行联席会议,于12月1日发出《关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对慰劳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运动的协议的通知》。
1951年1月22日,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发出通知:
为了慰问在朝鲜前线英勇作战反对美国侵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我们现在决定组织中国人民慰问团前往朝鲜去慰问,其组织办法如下:
1、本会与首都各界及各地来京代表组成“中国人民慰问团总团”。各大行政区分会与各界组织慰问分团,每团人数以50人左右为宜。由各地和大分会邀请各人民团体和其他各方面代表共同筹备,并推派代表和若干工作人员组成之。每团设团长、副团长、秘书长,以统一领导。
慰问团除了对前线指战员进行慰问工作外,并将实际地搜集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英勇作战的事迹和美帝国主义野蛮残暴的罪行及其外强中干手忙脚乱的材料,回国后向各阶层人民作系统报导,以扩大抗美援朝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和胜利信心,扩大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运动。
2、各慰问分团请于2月10日到天津集中,以便与总团会合后一同赴朝。西北、西南如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时间短促来不及时,可自行斟酌少来一些代表和工作人员。
3、各地分会所募集的并拟由慰问团携带的慰劳品、慰问信件、书报等,望尽可能于2月10号前运一部分到天津集中。所募集的捐款将由总会委托贸易公司统一购置慰劳品运去。
4、望各大行政区分会,即邀请当地各团体及各有关方面进行筹备,并将筹备情况随时报告本会。
1951年4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慰问团正式组建完毕,这支宏大的赴朝慰问团团长是中共中央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廖承志,副团长是陈沂和田汉。
该慰问团由8个分团575名各界代表和文艺工作者组成,还携带了全国千千万万人民所虔诚献赠的1093面锦旗、420余万元慰问金、2000余箱慰问品及1.5万多封充满深情的慰问信。
这些信件的内容极为动人和丰富。各界人民在信中写下了他们抗美援朝的决心和誓言,写下了他们对朝鲜前线军民的热爱、崇敬和支持。这些充满热情的信件,将极大地鼓舞中、朝人民军队和朝鲜人民。
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慰问团总团及直属分团在平壤期间,参加朝鲜人民军战斗英雄、工人、农民、妇女、青年、文艺界、教育界、医务界和工商界的座谈会。并分6个小组分赴平壤附近的工厂与农村,慰问战斗中的朝鲜人民。
在一个军团里,参加过抗联李红光支队的崔殷将军谈到中国时,沉思着说:
将来我一定要再到中国去一趟。
慰问团的人员说:“对了,等朝鲜胜利后,你可以到北京、青岛去休养休养。”
崔殷笑了笑说:
不,我想去延安看看。我在延安挖了不少窑洞,做梦也想去看看这块培养过我的土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朝鲜战争的胜利也不可想像。
慰问团的人员笑着说:“中国的胜利,你是不是也有功?”
慰问团将携带的祖国各地人民捐献的大批慰问信、慰劳品与慰劳金赠送给志愿军指战员,并传达了祖国人民对他们的崇高敬意与深切的关怀。
随团的文艺工作者们不辞辛苦,在敌机经常扰乱下,为指战员们作了多次精彩表演。
祖国人民代表亲切的慰问,给了志愿军指战员们莫大的鼓舞,他们以沸腾的热情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地欢迎和接待祖国人民的代表,并赠送战利品给代表们作为纪念。他们纷纷给代表们写慰劳信和决心书,坚决表示要消灭更多的“联合国军”,争取更大的胜利。
慰问团所到之处,都响起“为世界人民立功!为朝鲜人民报仇!为祖国人民争光荣!”“不把美国侵略者赶出朝鲜决不回国!”“用更大的胜利回答祖国人民的慰问!”等战斗口号。
慰问团也以对志愿军同样的心情去慰问朝鲜人民军。在人民军各部欢迎慰问团的会场上,指挥员、战斗员们都兴奋得狂跳起来。他们高呼:
感谢中国人民对我们的援助!
在战斗中用血结成的朝中两国人民兄弟般的友谊万岁!
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第一分团一行71人,在团长李敷仁率领下,深入志愿军各部队进行慰问。他们受到志愿军的热烈欢迎。
一分团有三分之一的代表年龄都超过50岁,曲艺服务大队队员、北京名艺人“快手刘”已经68岁。但他们仍和青壮年的代表们和团员们同样不辞辛劳,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爬山越岭去进行慰问。
代表们在慰问大会上,详尽地报告祖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对志愿军的感激、敬爱和支援,向志愿军献旗,赠送各种珍贵的慰问品。
代表们每到一处,都热情地拥抱作战有功的功臣们。志愿军指挥员和战斗员们都以万分兴奋的心情,热烈欢迎慰问团。他们说:
看到了祖国人民的代表,就好像看到了祖国4.75亿人民。
被热烈拥抱的功臣和战士们激动地说:
代表们拥抱我,就像全国人民在拥抱我一样。
代表中白发苍苍的老人,更使他们感动。他们都亲切地称呼这些老人为“爷爷”、“叔叔”。慰问品中的一针一线,都被认为是祖国人民的心意。
有些战士们把慰问的香烟珍惜地装在口袋里说:
留着它等将来立了功再慢慢地吸。
慰劳品中的毛主席像的纪念章,最受战士们欢迎,被认为是象征着最高荣誉的礼品。
代表们介绍祖国人民抗美援朝、支援前线情况的各种报告,大大地鼓舞了指挥员和战斗员们。曾经坚守汉江两岸50天、严重地打击了“联合国军”的志愿军某部的全体指挥员和战斗员,向慰问团庄严地宣誓:
今后要打更多的胜仗,歼灭更多的“联合国军”,缴获更多的武器,来答谢祖国人民!
从各种不同的战斗岗位上都喊出了同一个声音:
不消灭美国侵略军,誓不回国!
慰问团在前方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看到志愿军指挥员和战斗员们在对残暴的“联合国军”作战中的许多英雄事迹。代表们热烈地拥抱坚守白云山11昼夜、大量杀伤了“联合国军”的英雄李盖文。
这位英雄当时在完成任务后向上级报告时,曾昏倒在地,而现在则精神焕发地向代表们宣誓:“向祖国人民保证,决心彻底消灭美国侵略军!”
某江防部队的某班战士们向代表们报告该班前班长、共产党员王世荣壮烈牺牲的事迹。王世荣在紧张抢修被“联合国军”飞机炸毁的桥梁时,被冰块撞伤掉在江中。他从水里冒出头来对战士们喊道:“你们赶快去完成任务,不要救我……”
话还未完,又一块巨大的冰块冲来,王世荣光荣地牺牲了。在“为王班长复仇”的口号下,5天的任务3天完成,江桥又修复了。
代表们也会见了那位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坚决去朝鲜参加战勤工作,把45岁说成35岁的翻身农民胡万发。也看到了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供应前线的成群的汽车司机们。
慰问团团员一致表示:
回国以后,一定要更深入地进行抗美援朝爱国宣传,号召全国人民以更大力量支援前线,争取最后胜利早日到来。
在4月6日到29日的24天中,慰问团向志愿军作战部队及后勤部队等18个单位和9处前线阵地进行了慰问,共举行慰问大会21次和座谈会24次,放映电影21次,曲艺队演出32场,文工队演出17场。
慰问团真诚的慰问与演出,极大鼓舞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斗志。
各界捐款捐物支援前线
1951年5月30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团长廖承志召开记者招待会,接见新华社记者,答复新华社记者所提出的问题。
一位记者问廖承志:“慰问团今后的工作计划怎样?”
廖承志思考片刻后回答说:
按照抗美援朝总会交付给我们的任务,赴朝慰问仅是完成了第一项任务。第二项任务是要将中朝军民在前方英勇艰苦斗争的光辉事迹、抗美战争的必胜信念以及志愿军战士们对祖国人民的关怀和期望,传达给全国人民,进一步加强和深入全国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
本团全体团员即将分头出发到全国2050个县去进行广泛的宣传,号召全国人民再接再厉,全力支援朝鲜前线,争取最后胜利早日到来。
当有人问廖承志在朝鲜前线英勇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些什么需要时,廖承志回答说:
据我们了解,前方最需要的东西大致如下:
1、需要有更多的飞机、坦克、大炮、高射炮、反坦克炮和汽车、大车等。那样就可以更有力地打击敌人,提早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2、需要具有丰富营养的大量的食品、猪肉松、牛肉干、肝类、猪油罐头、各种压缩干粮等。我们的志愿军在击退敌人时很需要这种便于携带的食品。
3、需要急救包、各种特效药品、各种防疫苗、各种维他命丸、鱼肝油精等。
4、需要收音机、通俗的书报杂志、画报、留声机、唱片等。
廖承志接着说,本团代表中的工人同志们正在考虑进一步推动全国工人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增加生产,来满足前线的需要。上海和天津的工商界及全国各地的工商界代表们也在准备大力呼吁捐献飞机和汽车的运动。其他各方面的代表,也都将向全国各阶层各界人民提出具体号召。
廖承志最后坚定地说:
我们相信:全国人民一定会热烈地参加这个支援前线的运动。
廖承志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把朝鲜战场上的真实情况带回了祖国,这更大地鼓舞祖国人民加紧建设,积极支援前线。
6月2日,北京市工商界在欢迎赴朝慰问团归国大会上,通过以捐献飞机、大炮、坦克等来积极支援前线的议案。
这个大会在当天下午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北京市工商界各行业代表1200多人,由慰问团代表陈巳生、童润之、武和轩出席报告。
上海工商界代表陈巳生代表报告此行的观感。陈巳生说:
中朝两国只鸭绿江一江之隔,江的一方面被敌人炮火涂炭,另一方面是过着自由幸福的日子,假使不是志愿军到朝鲜英勇抗敌,我们大家就不会在这里安心的听报告了。
最后,陈巳生号召工商界向前方捐献飞机、大炮,普遍的深入的检查爱国公约的履行,以空前的实际行动,发挥工商界的爱国热情。
当时,首都工人、职员听取了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代表的报告,看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以后,纷纷以实际行动响应这一伟大的号召。
石景山发电厂工人看到报纸上登载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后,兴奋地提出:以“我们多流一滴汗,志愿军少流一滴血”的精神,争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并决定了具体奋斗目标是以生产超额收入,购买“首都发电厂号”飞机,捐献给志愿军。
同时,各职工小组都准备于最近展开普遍性的修订爱国公约运动。使其内容和当前的捐献运动以及自己的生产任务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石景山钢铁厂的职工决定尽一切力量,做好支援志愿军的工作。职工们提出“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流一滴血”的口号,并展开了捐献运动。
各车间、各小组纷纷补充和修改爱国公约,订出保证增加生产的具体计划。如热风炉小组就补充了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一切号召和贯彻向马恒昌小组应战的条件。捐献方面,有的决定每人每月捐一定数量小米,一直到朝鲜战争结束时为止。
天津市各界人民热烈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
天津市民主妇女联合会主任罗云号召全市妇女要增加生产,节约捐献,更好地帮助烈属军属解决困难,认真执行爱国公约。
全市人民纷纷以实际行动,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自来水公司职工决定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竞赛,争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该公司河水厂王春德模范小组并自动提出修正原来定额;如修理锅炉原定为30个工,现改为27个工。
联营内衣制造厂职工决定本星期日义务加班一日,将收入全部捐献。天津被服厂第三缝纫部模范第二生产小组从报纸上看到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后,当天每人日产量提高了11%,退活率由4%降低到2%。
码头工会第三分会工人当天即捐出1300多万元。许多工厂工人自动要求将每月薪金捐出一部,一直捐献到抗美援朝胜利为止。
许多机关干部、市民也自动展开捐献运动。智擒特务的7个小英雄胡承志等,号召全市儿童节约糖果钱购买飞机、大炮。炮台庄派出所并保证做好军属工作,使军属的子弟入学,解决军属的职业及生活问题。
中国兵工工会全国委员会号召全国兵工职工,继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普遍检查和订立爱国公约。开展爱国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运动,以新增加收入的一部或全部捐献购买飞机、大炮、坦克等武器。
这些捐献,成为了志愿军抗击“联合国军”的坚实后盾,直接推动了胜利的最终到来。
志愿军向村民赠送牌匾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宣布美国军队入侵朝鲜。
9月15日,美国纠集15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并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轰炸中国安东等地。
10月8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9日,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薛仲先当时是在五〇六一部队支队卫生队担任护士,1951年秋季到达朝鲜战场,直至朝鲜战争结束。在朝鲜战场近两年的时间里,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当时,支队临时驻扎在朝鲜开城南部的一个叫秋川里的村子里,房东是一户李姓的村民。由于一家人中国话说的十分流利,沟通起来方便了许多。
户主名叫李正浩,是一个地道的朝鲜农民,勤劳朴实,待人热诚,以致于志愿军在以后的日子里处得像亲兄弟一样。
李正浩的妻子名叫赵君子,是一个很贤惠的朝鲜妇女,言语不多却很能干。每天一大早,大家就能看见她头顶着瓦罐子去村外打水,每次志愿军要帮她打水,都被她拒绝。
后来,大家才知道顶水是当地的一项风俗习惯。
李正浩夫妇对志愿军照顾的很周到,帮他们干这干那,闲时还向志愿军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轶人趣事。
薛仲先后来回忆说:
从李正浩夫妇身上,我们看到了朝鲜人民对待志愿军的无比热爱和对胜利的祈盼,也看到了他们誓把美军从朝鲜半岛赶出去的信心和决心。
在后来的日子里,志愿军和当地的朝鲜村民相处的越来越近,亲如一家,也使这些身在异国的志愿军战士深深体会到了家的感觉。
因为薛仲先所在的部队是志愿军卫生队,负责前线下来的伤员的运送、保护和治疗,具备医疗的技术、器械和药品等。为此,在秋川里村村民们有生病的,他们都积极主动的帮助治疗,分文不收。
有一次,赵君子突然患了面部神经麻痹,右侧嘴歪得很厉害,吃饭、喝水都很困难。饭粒、水渍漏的满身都是。
负责卫生队工作的尚大伟主任指示一名姓刘的医生必须尽快把赵君子的面部神经麻痹治好,帮助驻地群众是志愿军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经4天针刺、热敷、调节等治疗,赵君子的病情基本痊愈,饮食也恢复了正常。这可把李正浩一家感动坏了,又是给志愿军送钱,又是请他们吃饭,但志愿军一分钱也没收,一口饭也没吃。
朝鲜打糕和辣白菜是朝鲜最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打糕是用米粉、麦粉或豆粉等制成的块状食品,工序虽然复杂,但打出来的糕松、软、暄、甜,是朝鲜民族传统风味食品,每逢节日,各家各户都要打出很多糕。
辣白菜是用辣椒和白菜以及加上苹果、梨等很多佐料,经发酵制成的一种特色咸菜。色泽鲜美,味道酸辣甜,是朝鲜群众每餐必用的一道风味佳肴。
打糕再加上朝鲜咸菜,让人回味无穷。农历8月15日,村民们知道中国人很注重过团圆节,为使志愿军这些身在异国他乡的小伙子们不想家,晚上村里特意安排志愿军和秋川里村民一起过中秋节,共同欢度中国传统节日。
晚上吃的打糕由李正浩家准备。当晚,10多个志愿军战士和当地朝鲜村民同坐一桌,共进晚餐。村民为志愿军准备了香甜和打糕和纯正的朝鲜辣白菜,大家围着火堆举酒同欢,村民们还欢快地跳起朝鲜舞。
当晚,大家吃得很饱,玩得很尽兴,很晚了才意犹未尽地回去休息。
中秋节过后,志愿军支队即将迁往别处。临行前,战士们心里觉得愧对李正浩一家,大伙商量后决定凑点钱来补偿李正浩家打糕成本。
尚大伟主任第一个同意,自己先拿20元,因为他是大尉,津贴高;刘医生拿10元,他是中尉;申医助拿5元,他是少尉;其余8个是士兵,每人拿两元,一共凑了51元钱。
当大家把钱送到李正浩家,并说明意思时,李正浩生气地说:“给我送钱是看不起我,我不是卖打糕的,都给我拿回去。”
就这样,战士们不得不把51元钱拿回来。后来大家又决定为李正浩一家送块大匾留作纪念,便请来工匠特意刻了一块大匾在上面写着“中朝军民一家人”7个大字,然后又把51元钱偷偷塞进匾的后面。
在临别的前天晚止,乡亲们为大家送行,在李正浩家大院点燃明灯、火把,李家老少以及邻居乡亲也都赶来。
朝鲜老乡跳起道拉基舞,他们都舍不得志愿军走,村民们都流下眼泪,战士也都紧紧握住老乡们的手,与他们一一话别。
薛仲先回忆说:
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令人依依不舍,不少战士都哭了。
当时,李正浩回家取志愿军赠送的匾时,发现了匾后藏的51元钱。他二话没说,抱着匾跑回晚会现场,当众将钱交给志愿军,并向村民说明了这钱的原因。
村民们看到匾上“中朝军民一家人”时,都亲切地拥上来抱住志愿军,亲吻起来,并高呼着:“志愿军叨米,即同志,乔思米达,即真好。”
薛仲先回忆起当时温馨的情景,感慨地说:
我现在年纪已过7旬,每当想起这些往事,心情仍然很激动,特此记录下来,以怀念当年与我并肩战斗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和曾经给我帮助的朝鲜老乡们!
“中朝军民一家人”,在朝鲜战场上,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志愿军帮助村民修水坝
1952年8月,在朝鲜大同江的支流大岑河和松石河上,矗立起4个石坝。它们像一堵坚厚的城墙横在河的当中,驱使奔流的河水驯服地去灌溉700亩的土地。
在一个月以前,这里只有几根枯朽了的树桩。原有的旧坝早被敌机炸塌。前一年夏季山洪暴涨时,全部被冲垮了。
4月里,插秧的季节快到了,可是没有水灌溉,这12万多坪土地,就要全部变成旱地。据当地政府估计:这些土地的年产量是28.9万斤;如果改种旱田,年产量只有6.7万多斤,当地人民今年就要损失21万多斤粮食。但是要把坝修好,至少需5000个工时。
即使动员4个里所有的劳动力突击整修,最快也要20天才能完成。农民正忙着春耕,一修坝,哪有人春耕呢?这是一个难以解决的困难,农民们都焦虑着:“今年种不上水田了!”
驻在当地的志愿军某部指战员们,深切了解到当地人民的困难。春荒时,他们节省下一万多斤口粮救济了当地人民的春荒。
虽然部队任务繁重,他们还抽出时间帮助农民春耕,并且决定要帮助他们把水坝修起,好让朝鲜人民年年多打粮食。
他们每天抽出4小时进行突击劳动,星期日是全部时间。
工程在4月7日开始,现场上锹镐飞舞,战士们跑到一公里地以外,攀着树枝爬上陡削的山崖,把石头凿下来。五、六个人一起抬着每块几百斤的大石头,双肩压得红肿。
在解冻不久的冰水里,他们脱下棉衣跳下去修砌坝基。同一期间,他们又填平了旧有沟渠上密布的弹坑,掘挖出20公里长的新沟渠。
这是一场艰苦的劳动,战士们像进行激烈战斗似的热情工作着。愉快的歌声响彻山谷河畔,鼓动口号声此起彼伏。
第一个跳下冰水中去工作的共产党员王东山说:
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我们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为了朝鲜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再苦也没有什么关系!
当地政府知道部队任务很紧,怕他们过分劳累,告诉他们坝只要3米宽,一米高就可以了。可是志愿军指战员给朝鲜人民作长远打算,他们用几万块石头,在半个月间修成了五米宽,三米高像钢铁样坚固的石坝。
在志愿军修坝的时候,朝鲜农民喜气洋洋,劳动热情更加高涨。他们热烈响应金日成将军的号召,保证深耕细作、多施肥料,比去年多打48万斤粮,多交6.2万斤公粮,以支援人民军和志愿军。
水坝工程竣工的当天,当地军民举行盛大的庆祝会。老年人和战士们紧紧地握手。
妇女们穿起节日的盛装,热情愉快地跳着舞。他们以隆重的礼节,把一面写有“最难忘的国际友情”字样的锦旗献给志愿军。
74岁的老农民朱礼章拉住一个志愿军战士的手,用激动得发抖的声音说:
美李匪帮杀死了我们的人,抢走了我们的东西,炸坏了我们的坝。志愿军赶走敌人又修起坝。我要告诉我们的子子孙孙,当他们将来过着幸福生活的时候,要永远记住我们真挚的朋友,伟大的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志愿军。
志愿军修坝的消息,很快传到朝鲜人民的最高领导机关,朝鲜中央内务署协奏团、朝鲜中央文学艺术总同盟、朝鲜文化协会,都先后赶来作慰问演出。
朝鲜国家计划委员会副委员长、平安南道领导机关的代表等也亲来慰问,并赠给志愿军某部一面精工细绣的锦旗,旗上写着:
中朝军民大团结万岁!
志愿军行为感动朝鲜人民
1951年11月,志愿军某部通讯连在临津江前线的一个山村驻扎。
11月28日,正轮到电话员成治清值班,忽听一阵刺耳的啸声,对方一排炮弹飞过来,在附近爆炸了,接着又听见有人叫喊。
成治清急忙跑出去察看,靠山坡处的村人民委员会的防空洞被打塌了。里边还住有几个地方工作人员。这可把成治清急坏了。他冒着不断爆炸的炮弹,动手就扒。第一个扒出来的是女教师金真姬,虽然呼吸还没断,但已人事不省了。
成治清不顾夜风的寒冷,立刻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盖在金真姬的身上。这时,指导员杨乃堂和尚伯华都赶来,大家一起又扒。
救活的第二个人是面副委员长朴厚道,另外又扒出3个人。连续3个小时,大家才把人都扒出来。又急忙把他们背到自己的防空洞里,用大衣、毯子包起来,给他们灌热汤,大家忙了一夜没睡觉。等天一亮,就把他们送到卫生队去医治。
几个月后,女教师金真姬和其余几个人健康地回到村上来了。他们感激志愿军救了他们的生命,并亲自带着礼物到通讯连来道谢。
村里的老乡们都为这件事情所感动,常常念着女教师金真姬在学校门口写下的一条大标语:
学习志愿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1952年3月16日上午,美国飞机又来轰炸这个村庄,一颗炸弹落在军属韩桂花的房子旁边。把房子震塌了。正在河边洗衣服的韩桂花看见了,立刻想到正在屋里做饭的志愿军和自己的小妹妹,她急忙丢下衣服往家里跑。
烟雾里,韩桂花看见两个志愿军战士倒在地上,火苗还不断地伸向他们。“啊!”她惊愕了一声,抢救女教员金真姬的成治清的面影鲜明地出现在她脑海里面。
她立刻不顾一切地跑上去,先背起志愿军战士张同科就往防空洞里跑,回来又把震昏了的另一个同志背进防空洞。她第三次又返回房子去时,在锅台的石头下边找到了年幼的妹妹,但妹妹已被弹片炸伤,又被锅台上的石头压住,因急救晚了,已断了呼吸。
韩桂花沉痛地抱起已死的妹妹,望着空中的强盗,她愤怒的脸上没有一滴眼泪。
7月,正是朝鲜的雨季,临津江的大水涨过了江岸,眼看两岸村上老乡的房子就要被淹没了。驻地的志愿军战士们冒着大雨,跃入水中去抢救。
当时,生病躺在家里的九班长侯振华,看见外面的水越来越大,妇女、孩子在喊叫,他决心也要去抢救,可是刚一下炕,身子幌了几幌,四肢无力,他又坐下来。
正好这时指导员在外面山上对抢救的人喊:“努力游呀!同志们!我们决不能让朝鲜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这是我们的责任啊!”
侯振华听见指导员的喊声,再也耐不住了,他想:我有多大气力就使多大气力,反正我要去!一定要去!他忽的一下站了起来,向水边跑去。
许多志愿军战士都在水里来回游动着,有的扛着粮食,有的背着小孩,情绪非常紧张。侯振华趁大家不注意,很快地跳进水里,直向一所房子游去,那里有一个妇女和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在水里焦急地呼喊!
侯振华游到妇女那里,用手比划着,让他们赶快和他一起过去,那妇女看见侯振华气喘嘘嘘的样子,就先让侯振华把孩子抱过去,回来再救她。
时间不容过多的考虑,侯振华抱起孩子就往回游。
岸上的人员正在忙着搬东西,突然看见水里又慢慢地游过来两个人。近了,大家才看出是侯振华和那个孩子。大家都惊呼起来:“九班长!你怎么也来了?”
侯振华和孩子都上了岸,大家凑过来,指导员望着侯振华瘦弱的身体,心里很感动,劝他回去休息。他急促地说:“那边——还有一个人!”
说着,扭头就又跳进水里,急流送着侯振华的身体,飞快向那边流去,浪花互相冲击的响声,充满了他的耳鼓,他没有听见指导员的喊声。
侯振华费了很大的气力才游到那所将要被淹没的房子附近,这时,那位妇女已经被水逼到房顶上了。
妇女看见侯振华又来救她,感动得直掉泪。她望着上了岸的孩子和岸上的志愿军同志都在向着她招手,就急忙和侯振华往岸上游来。可是侯振华这次逆水再向岸上游来时,身上已经觉得没有力气了,但他想到这位妇女的生命完全在他身上,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支持着他,他用最大的努力慢慢地向岸游去。
岸上的战士看见侯振华来了,都在向他欢喜的招呼,正在这个时候,突然一个浪头打来,两个人影不见了。大家的心里立刻紧张起来。指导员急促地说:“周惠英!快去!”
随着周惠英又有几个战士也急忙跟着跳下去寻找。可是找了半天,还是没有找到他们俩。
大家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有的人悲哀地说,恐怕没有希望了,但大家都不愿意这样想。
原来,大水把侯振华和这位妇女冲到一个山坡上,他们都爬起来了。因为侯振华本来就有病,又经水一泡,雨一淋,病又重了。
这位妇女就把这位同生死的侯振华同志背到一家老乡家里,那家老大娘听说这位志愿军是为救老乡而被冲来的,心里很感动,老大娘和这位妇女日夜周到的守护着他。
几天以后,侯振华的病渐渐好转,那位妇女怕家里担心,就决定赶快把侯振华送回部队。
当天,连里一些战士和老乡们又到河边去望望,忽然看见那边有两位妇女架着一个志愿军过来了,大家都很奇怪。走近一看,“啊!九班长回来了!”而架着九班长的正是前天被救的那个妇女和一位老大娘。
志愿军战士和村里的人一时都欢喜得掉下眼泪。大家都说:“要不是这位大嫂,我们九班长也许回不来了!我们真感激你们!”
朝鲜的村民们说:“要不是志愿军,我们全村的人还不早被大水冲走了!你们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哪!”
在后来的1954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发言人宣布,从9月16日起到10月3日止,中国人民志愿军7个师已经全部撤出朝鲜返回祖国。
已经全部撤回祖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7个师部队曾受到朝鲜人民的热烈欢送。日夜赶往新义州车站欢送的朝鲜人民有48万多人,他们送给志愿军返国部队1.7万多件礼品,5万多封感谢信,5.5万多束鲜花。
志愿军离开了朝鲜,但中朝人民的友谊却越来越深厚,经过战争的洗礼,两个国家兄弟般的情谊更加让两国人民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