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三章 充分积蓄能量

第一节 得到名师教诲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底蕴,而底蕴是指扎实的理论基础。——巴菲特

虽然被哈佛拒绝了,但能够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巴菲特显得更兴奋,因为他知道哥伦比亚有他向往已久的老师。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格雷厄姆,他是著名的股票专家,被业内人士誉为“投资价值理论之父”。

格雷厄姆是犹太人的后裔,他的家庭是18世纪末到美国的移民。最初,格雷厄姆在华尔街从最底层的工作起步,那个年代没什么证券分析家,只有统计员,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投资学理论家。

格雷厄姆的《有价证券分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其实是对1929年资本主义大萧条深刻反思的产物,凭借此书格雷厄姆在有价证券这一行创立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理论,成为了华尔街的《圣经》。

在入学前,对股票非常着迷的巴菲特就曾经阅读过格雷厄姆的著作,那就是格雷厄姆的代表作品《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的目的是以适当的形式给外行提供投资策略的指导。

书中的理论不鼓励投资者短期的投机行为,而更注重企业内在价值的发现,并强调“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这本书正好于1949年出版,被誉为是投资界的金科玉律,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是每一位华尔街人士的圣经!

1950年,19岁的巴菲特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拜师于他向往已久的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开始系统地学起了投资理论。

巴菲特是那种认准了目标,就全力以赴的人。自从他能够在格雷厄姆的指导下学习后,他就一心一意地想着能从才华横溢的老师那里学到东西。

1950年学期班上,格雷厄姆有20个研究生,多数人年龄较大,有些人还在华尔街股市工作过,巴菲特在其中显得年轻幼稚,毫不起眼。

当时,巴菲特是格雷厄姆众多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然也可能是知识最丰富的一个。

在日常的听课中,巴菲特听课非常认真,也非常积极。当格雷厄姆发问的时候,巴菲特必然是第一个举手,并立刻开始发言。

不要以为做大师的学生是件容易并荣耀的事,几乎所有的大师都有着各自的怪癖或者说特点,格雷厄姆也不例外,他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对于门下弟子们的刻意刁难,尤其是那些勇于提问的学生。

当然,这应该算是他的教学特色,往往他在拆招解答的过程中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的修道心得,很显然并非所有人都适应大师的这一习惯。要想向大师提问务必要打起12分的精神,做好一切被反问甚至被刁难的准备。

第一堂课,格雷厄姆就创造了一种很戏剧性的氛围。他拿出A、B两张对比鲜明的资产负债表,淡淡地说:“大家先做一下分析。”

学生们知道老师在测试自己,不敢怠慢,很快得出了合乎逻辑的分析结果,肯定了业绩出色的A表,否定了B表。

“分析得很好。不过,”格雷厄姆摘掉盖在表头上的字条,“这两张都是波音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只不过分别是在飞机制造史上的高潮和低谷的不同时刻罢了。”

他扫视了一下满面通红的众弟子们,微微一笑:“股市也常常是这样变幻莫测的,而股票投机主要就是A试图判断B、C、D会怎么想,而B、C、D反过来也作同样的判断。”

他拿出使自己成名的《有价证券分析》一书接着说:“我主张投资者们的注意力不要只放在股票交易所的行情机上,而要放在出售股票的企业身上。通过分析盈利情况、资产情况、未来前景等诸多因素,投资者可以对公司独立于其市场价格之外的‘内在价值’形成一个清楚的概念。”

“那么,教授,投资的秘诀就是在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内在价值时投资了?”学生中一个瘦瘦的年轻小伙子突然发问道。

“正确。而且要相信市场趋势会回升。”格雷厄姆赞赏地看了一眼这个学生,补充道。

“一个人并不需要精确地衡量出股票价值,股票经纪人所需要的能力应该是什么呢?”格雷厄姆抛出了一个问题。

别的学生刚刚皱起眉头考虑,曾经发问的小伙子已经眉开眼笑地做出了答案:“他所需要的是有能力挑选出那些偶尔出现的,运作价格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公司。”

“回答得很好。”格雷厄姆点点头,“顺便问一下,你叫什么名字?”

“沃伦·巴菲特。”

这第一堂课给两个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格雷厄姆记住了这个脱颖而出的小伙子,发现了一个反应无比快捷、灵敏的爱徒;而巴菲特更是认定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位名师、一位偶像。

巴菲特的一个名叫杰克·亚历山大的同学后来曾经说,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互动,使班上的其他人都变成了“二重奏”的听众。从亚历山大的这句评语中,人们不难看到年轻贪玩的巴菲特学习起来,也是非常疯狂的。

杰克·亚历山大还曾说道:“沃伦是个非常专心致志的人,他可以专注得像一只聚光灯,几乎是一天24小时,一周7天,我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觉。”

确实如亚历山大所言,敬仰于格雷厄姆的巴菲特,对格雷厄姆课堂讲的所有知识,都非常认真地进行消化。他给自己定的要求是能够引述格雷厄姆的投资案例,也能提出自己的投资案例。

为了实现自己定的目标,巴菲特经常去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看以前的老报纸,一读就是连续好几个小时。有时,巴菲特还会利用各种机会,和格雷厄姆对一些复杂的投资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在20世纪50年代,如果谁能成为格雷厄姆的学生,谁就能置身于一种特殊的地位。格雷厄姆的讲座谈的都是真实的股票,他的知识运用绝不仅仅局限在理论上,学生可以运用他的观点直接获取丰厚的利润。

巴菲特很快就和一帮坚决拥护格雷厄姆的人物走到了一起,他们都对老师热情崇拜,将老师那“用0.5美元来买价值1美元证券”的策略奉为天条。沃伦·巴菲特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机智聪明,讨人喜欢,而且最得老师理论的精髓。他们经常聚在一处,热烈地讨论股票。

“我在34美元的价位买进了扬斯敦希替公司的股票,然后在75美元至80美元之间卖出。今天早上,教授说通用和简易洗衣机公司的股票便宜,我便又买进了不少,估计还能赚他一笔。”这是马歇尔·温伯格在宣扬他听老师课后获取的利润。

“是呀,光学这门课就足以支付我们取得学位的费用了。”另一个学生开玩笑地附和说。

“老师如果提出什么股票,你根本不用去交易所查证,只要问问沃伦就可以了,这家伙几乎知道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任何一份资产负债表。”

“我怎么能和老师相比呢?”巴菲特则表现得极其谦逊,“是老师教会我阅读财务报表的每个细节,如何去发现其中的舞弊行为;教会我怎样从一家公司的公开信息中客观评判它的证券价值;教给我用各种手段去探索市场中形形色色的可能性!”他很少用这样充满感情色彩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巴菲特是如此渴望能步格雷厄姆的后尘,以至于他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格雷厄姆投资公司持有的股票上都进行了投资。他还在《名人辞典》上查到了他的教授,发现格雷厄姆是政府保险公司GEICO的主席。

GEICO的总部设在华盛顿,刚好巴菲特的父亲在1950年又重新当选为国会议员。于是,1951年夏天,当巴菲特在哥伦比亚读第二学期时,他回到了华盛顿,决定去拜访一次GEICO,任何关于格雷厄姆在GEICO当主席的事他都想知道。

学习之余,巴菲特还去收集信息资料,剔除其他人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偏见。他花很多时间阅读穆迪和标准普尔的手册,寻找和分析各种股票信息。

不过,听格雷厄姆每周的研究班课是巴菲特最期盼的事,超过他所做的其他一切事情。每一次在研究班课前,他都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上,他又会认真听讲,踊跃发言。

通过学习,巴菲特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关于投资的理论和一些原则:

一是做一名真正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认为,虽然投机行为在证券市场上有它一定的定位,但由于投机者仅仅为了寻求利润而不注重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分析,往往容易受到“市场先生”的左右,陷入盲目投资的误区,股市一旦发生大的波动,常常使他们陷于血本无归的境地。

而谨慎的投资者只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作出投资决策,所冒风险要少得多,而且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

二是注意规避风险。一般人认为在股市中利润与风险始终是成正比的,而在格雷厄姆看来,这是一种误解。

格雷厄姆认为,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而获得利润,甚至是无风险而获利,这在实质上是高利润,在低风险的策略下获取高利润也并非没有可能;高风险与高利润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往往是投资者冒了很大的风险,而收获的却只是风险本身,即惨遭亏损,甚至血本无归。

投资者不能靠莽撞投资,而应学会理智投资,时刻注意对投资风险的规避。

三是以怀疑的态度去了解企业。一家公司的股价在其未来业绩的带动下不断向上攀升,投资者切忌盲目追涨,而应以怀疑的态度去了解这家公司的真实状况。

因为即使是采取最严格的会计准则,近期内的盈余也可能是会计师所伪造的。而且公司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对公司核算出来的业绩也会造成很大差异。

投资者应注意仔细分析这些新产生的业绩增长是真正意义上的增长,还是由于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带来的,特别是对会计报告的附加内容更要多加留意。

任何不正确的预期都会歪曲企业的面貌,投资者必须尽可能准确地做出评估,并且密切注意其后续发展。

四是当怀疑产生时,想想品质方面的问题。如果一家公司营运不错,负债率低,资本收益率高,而且股利已连续发放了一些年,那么,这家公司应该是投资者理想的投资对象。

只要投资者以合理的价格购买该类公司股票,投资者就不会犯错。格雷厄姆同时提请投资者,不要因所持有的股票暂时表现不佳就急于抛弃它,而应对其保持足够的耐心,以及足够的理性与冷静,最终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此外,巴菲特还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规划良好的投资组合、关注公司的股利政策等正确投资的重要性,对股市风险的评估以及从专业角度的预期。有了这些扎实的理论基础,巴菲特对股票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据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务长博顿回忆说:

巴菲特的数学超乎常人,而对于经济价值的了解能力堪称他的天赋。

作为授业恩师格雷厄姆对他的天分和才能深表满意,可以说在这位大师级人物的眼中,巴菲特是他最得意的门生。

第二节 毕业后的选择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毕业了。因为他的勤奋努力和出色表现,学成毕业的时候,巴菲特获得了最高成绩A。

据说,巴菲特的这个成绩,是格雷厄姆执教22年来,唯一一次给出的A。从这一破例的高分中,人们不难看出,巴菲特获得了这位投资理论之父的认同。

毕业之后去哪里发展,又成为了一个摆在巴菲特面前的难题。其实,早在毕业临近之时,研究院里的其他同学就都忙着找寻自己的工作了。

当时的美国,正处在艾森豪威尔领导的战后及大萧条后期,安稳的工作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向充满自信、喜欢挑战的巴菲特,并没有把安稳当作择业的重要因素,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赚到大钱,所以他一定要争取找到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

此时,对老师格雷厄姆一直还充满敬仰的巴菲特,决定选择进入格雷厄姆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由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杰罗姆·纽曼,在1926年合伙投资组建,新的投资公司名称为两人名字的组合。

在公司的运营中,格雷厄姆负责最核心的分析和投资策略,纽曼负责处理与投资有关的各种具体事务。新公司从一开始就表现得极为强劲,因为格雷厄姆既有基本理性分析的沉稳性,又有股市猎手超常的洞察力和嗅觉,他的操作使新基金成绩斐然。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在格雷厄姆正确的投资策略下,其投资报酬率每年都维持在30%以上,远远高于同期道琼斯工业指数的上涨速度。但格雷厄姆的骄人业绩既非来自恶意的炒作,又非来自幕后的操纵,而完全是靠他的知识和智慧。他已将证券投资从原始交易,提升到一个依靠理性和技术分析确定投资方向并进而获利的新层面上。

格雷厄姆选择在自己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开设“高级证券分析”讲座。格雷厄姆的证券分析讲座使许多人受益良多,他在投资理论方面的真知灼见获得热烈的反响,他的影响也从此开始走出华尔街,向社会上扩散。

格雷厄姆在开设讲座期间,其证券业务更加红火,格雷厄姆—纽曼基金以及由他掌控的私人投资更是财源滚滚。这些都使格雷厄姆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

在192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中,格雷厄姆凭着对客户的忠诚、坚韧的勇气和对操作方法的不断修正,至1932年年底终于开始起死回生。

在以后的每笔投资中,格雷厄姆总是尽可能追求最高的投资报酬率,同时保持最大的安全边际。正是因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有格雷厄姆这位老师兼理论大师的掌旗,所以巴菲特非常希望能够进入这家公司。

一天,巴菲特终于走进了格雷厄姆的办公室,提出了进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要求。

然而,令巴菲特失望的是格雷厄姆拒绝了巴菲特的要求。

生性执着的巴菲特是不会轻易认输的,接着他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要求:“先生,我愿意无偿地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打工,这样总可以吧?”

“这样也不可以。”格雷厄姆摇着头说道。

巴菲特失望了,心里暗想:自己难道不是老师最好的学生吗?老师难道看不起我吗?

看到沮丧失望的巴菲特,格雷厄姆无奈地说:“近来的金融界行情不太好,我们犹太人又遭受到了排挤。作为一个犹太人,我要尽力为我们的犹太同胞多提供一些就业机会。”

看了看巴菲特,格雷厄姆又补充道:“沃伦,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如果让你无偿服务,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当然,你也完全没有必要选择无偿服务,外面的机会是很多的。如果你愿意,也许我可以推荐你到我华尔街朋友的公司里工作。”

“我不想为我不认识的人工作。我宁可回奥马哈,去我父亲的巴菲特—福尔克公司交易部,毕竟那是个我熟悉的环境。”巴菲特表现得很倔强。

“哦,是去巴菲特父子公司工作吗?”老格雷厄姆打趣地问。

“不,”巴菲特俏皮地说,“是巴菲特及父亲公司。”

看到老师心意已决,巴菲特也只好放弃了。但当知道老师并不是因为嫌他能力差而拒绝他时,巴菲特的心里又有了一丝安慰。

第三节 步入婚姻殿堂

1951年,巴菲特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遭到格雷厄姆的拒绝后,巴菲特决定回到老家奥马哈。从5岁起就学着自己做生意,13岁就派送500份报纸,每月赚取100美元的巴菲特决定投身他最热爱的股市。

毫无疑问这是他人生中最关键的时候,在这一阶段,他选定了一生的事业,也选择了一生的爱人。

其实,巴菲特选择回到奥马哈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些害羞的巴菲特恋爱了,他要来这里找一位姑娘,她的名字叫苏珊·汤普森。是一名大学生。

那是1951年的夏天,巴菲特去西北大学看望在那里念书的妹妹罗贝塔,并陪她参加了一次学校的盛大舞会。乐声悠扬,裙舞鬓香,罗贝塔一个劲儿地鼓动巴菲特去邀请女孩子跳舞,他却只是静静地微笑,一个人呆坐在角落里。

突然,一个女孩子走了进来,圆圆的下巴,黑黑的头发卷曲着垂在颈旁,那张明媚的笑脸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她优雅自如地在人群中穿行,爽朗地大笑,活泼地和人轻语,看上去似乎认识所有人,而所有人看上去也似乎都认识她、喜欢她。

在看到她的一瞬间,巴菲特只觉得心中有一根最温柔的弦被“砰”的一声拨动了。他抓住妹妹,急切地问:“她是谁,罗贝塔?”

“谁?”罗贝塔顺着哥哥痴迷的眼神望去,忍不住笑起来,“哈哈,一向不动心的沃伦要坠入情网了。”

“告诉我,好妹妹。”巴菲特恳求道。

“苏珊·汤普森。她是咱们的奥马哈老乡,爸爸是当地的部长和心理学教授,曾经在选举中帮过爸爸的大忙。而且,她是我现在的寝室室友。”罗贝塔将知道的悉数倒出。

“苏珊。”巴菲特喃喃地念着这个名字,难为情地向妹妹看了一眼。

“好了,不用说了,我来为你介绍。”罗贝塔明白哥哥的心思,转身向朋友招招手:“苏珊!”

苏珊回眸一笑,像蝴蝶一样飞舞过来。

“这是我哥哥,沃伦·巴菲特,他不认识别人,你帮我陪陪他好吗?”罗贝塔向哥哥鼓励地点点头,单独留下了两个人。

“你看上去真健康活泼啊!”巴菲特鼓足勇气开了腔。

“其实我小时候是体弱多病的。”苏珊心无城府地笑着说,“我那时经常受耳痛的折磨,有段日子还得了风湿热,在家里待了很多时间。幸亏我的父母一直很关心、呵护我,让我在一种绝对爱的包容里生活,我才健康成长起来。”

“是呀,你很受大家欢迎。我就不行,我不是很擅长社交。”巴菲特越发感到苏珊的可爱。

“我对接触其他人一直有很浓厚的兴趣。我见不得别人受苦或是有烦恼,总希望能为帮助他们尽一份力量,让他们也像我当年一样感受到爱的温暖。”苏珊很真诚地说。

“啊,我要去跳舞了,失陪了。”苏珊牵住一个前来邀舞的男孩子,轻盈地转进了舞池,只留下巴菲特失神地凝视着这个外表和内心一样美丽动人的姑娘。

初次见面,苏珊并没对巴菲特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巴菲特却已将她深深地烙在了自己心底。年轻时代的苏珊有着明媚的笑脸、圆圆的下巴和黑黑的头发,巴菲特第一眼就爱上了她。

最初,巴菲特处于一种单恋的状态,而他和苏珊两家的交往,并没有为巴菲特的爱情带来多少好运。相反巴菲特擅长并热衷的数字游戏,对苏珊来说既无趣又荒诞。

那时候,巴菲特经常对苏珊说的一句话是:“有一天,我会变得非常富有。”巴菲特没有说谎,若干年后,他真的成了全世界著名富豪。不过那时,这句话对处在热恋中的苏珊来说并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吸引力更等于零。

因此,每次巴菲特热情洋溢地从前门走进,渴望见到他热爱的姑娘时,苏珊总是偷偷地从后门溜走,去见她心中的白马王子,一个联合太平洋公司邮件搬运员的儿子密尔顿·布朗。据说早在高中时代,两人就已经开始了恋情。

密尔顿·布朗在高中和在西北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和苏珊约会。苏珊的父母反对她和犹太人约会,而且从不邀请布朗来家里拜访,使得布朗不知所措。

另一方面,身无分文的布朗在苏珊的女生联谊会里也是不受欢迎的。形势的发展无疑对巴菲特是有利的。其实,巴菲特和苏珊两家的渊源很深,苏珊的爸爸汤普森是奥马哈市著名的部长和心理学教授,和巴菲特的爸爸是多年的旧交。

更为巧合的是,苏珊在西北大学读书的时候,正巧和巴菲特的妹妹罗贝塔住同一间宿舍,而且俩人很要好。这无疑给巴菲特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善于捕捉商机的巴菲特,虽然腼腆,但在把握爱情机遇方面也是丝毫不逊色的。

由于苏珊对巴菲特不理不睬,执着的巴菲特只好“曲线救国”,在苏珊的爸爸汤普森身上下功夫。

一天晚饭后,巴菲特又敲响了苏珊的家门。

“是沃伦呀,苏珊不在。”来开门的汤普森先生率直地说。

“我不是找她,我是来找您的。”巴菲特说。

“找我?我能帮你什么忙吗?”汤普森吃了一惊,仍不明白女儿的追求者想干什么。

“是这样,汤普森先生,”沃伦有些羞涩地从身后拿出一把琴,“我从小就喜欢弹尤克里里琴,不过这琴要和别的乐器合奏才有味道。我听父亲说您从年轻时就弹得一手好吉他,不知您愿不愿意和我合奏一曲?”

“太好了,年轻人!”苏珊的父亲大有遇到知音的快乐,“快请进吧!”

汤普森家大门从此为巴菲特敞开,他每晚都来与汤普森先生合奏。苏珊不在,他也不失望;苏珊若在,他就坐在小凳子上,含情脉脉地唱上一首歌。

他的歌喉非常迷人。

合奏间歇,一老一少便畅谈一番,汤普森先生很喜欢巴菲特的为人和才气。随着巴菲特天天的到来,苏珊的爸爸汤普森对这个长相平平、但出奇精明的年轻人非常欣赏。因此,汤普森很快地站在了支持巴菲特的一边。

从小体弱的苏珊对爸爸极其尊重,再加上密尔顿·布朗是个犹太人,那时候美国人对犹太人有些排斥。最终,她还是和布朗分手了。

有一天,汤普森终于忍不住了,停住吉他,笑着说:“小伙子,你不能每天都和我这样耗在一起啊!明晚你来邀请苏珊吧,她肯定会答应你。”

这位和女儿一样头发黝黑的部长转过头对女儿说:“巴菲特是个好男孩,我不会看错,你应该给他机会,和他一起出去走走。相信自己,不要错失机会。”

苏珊终于开始和巴菲特约会了,时间一长,巴菲特的幽默风趣便充分展示出来,两个人彼此疯狂地爱上了对方,泛泛的男女交往发展成了一段浪漫的恋情。

据苏珊的姑妈回忆说:“他们彼此疯狂地迷恋着,他们互相坐在对方的大腿上接吻,这真是太可怕了。”

一个静谧美好的秋夜,巴菲特轻吻了心爱的姑娘,凝视着苏珊迷人的眼睛,巴菲特深情地说:“你知道吗,苏珊,我其实一直很孤独,遇到你才有了改变。”

“我知道。”苏珊轻声地回答。

“你知道吗,苏珊,我会非常地爱你,不让你受一点儿委屈。”巴菲特的声音有些颤抖。

“我知道。沃伦,你到底想说什么?”苏珊的嘴漾起一丝笑意。

“我想说,苏珊,嫁给我做我的妻子吧!”巴菲特终于说出了心里话,他屏住呼吸等待着心上人的回答。

“好。”苏珊轻轻吐出的一个字,立刻将期待已久的巴菲特带到了天堂,认定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1952年的第三个周六,在透明面纱的遮掩下,苏珊身穿一袭缀有仙蒂尼蕾丝花边的长裙,走过红地毯,和沃伦·巴菲特一起站在了神坛前,许下相守一生的誓言。

苏珊年少多病,曾经多次耳膜穿孔,并长期忍受风湿病的困扰。苏珊的父母对她显示出宽厚的爱和包容,这让苏珊从小就感觉到,关怀他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苏珊天生富有同情心,与人见面经常问候道:“你还好吗?”从苏珊的嘴里说出的这句话往往意味着:你的灵魂还安宁吗?你还好吗?后来证明,苏珊的这种爱人如己的性格深刻影响了巴菲特的情感和人生。

蜜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巴菲特发现在一家公司总部外面孤零零地停着一辆凯迪拉克名车。他突然刹住自己的旧福特车,大摇大摆地拉开凯迪拉克车门坐进去,装出一副公司老总的形象。

“沃伦,你干什么?”苏珊吃了一惊,大声地问。

“总有一天,我会变得非常富有,你要学着习惯这一点。”巴菲特孩子气地做了一个鬼脸。

“哦,沃伦!”苏珊被他这副调皮相逗得纵声大笑起来。她若有所思地摇摇头,真不敢相信自己这么快就嫁给了这个看上去还稚气未脱的年轻人。但这的确是事实,两个人都找到了一生的真爱。

结婚之初,两人住在一套每月65美元租来的三居室公寓里,房间很破旧,经常有老鼠出没,这样的生活和巴菲特承诺过的“富有”简直是相差太远了。

一天晚上,巴菲特听到苏珊突然发出一声惨叫。他冲进卧室抱住妻子,紧张地问:“怎么了,苏珊?”

苏珊哆哆嗦嗦地指着床下她的拖鞋,一只小老鼠正在那里快乐地嬉戏。

苏珊很快就怀孕了。一天,巴菲特下班回家,发现妻子正哼着歌,试着在一个梳妆台的抽屉里铺小毯子。

“你这是干什么?”他好奇地问。

“为我们的小宝宝铺张床啊!这样不就省得买婴儿床了吗!”苏珊很是得意。

巴菲特轻轻拥住妻子,心里真是很内疚,从小过惯富裕生活的苏珊居然学会了如此精打细算。

“没什么,沃伦,我们以后会很富有的。”苏珊轻声安慰着丈夫。

“是的,一定!苏珊,我会努力工作的。”巴菲特为妻子作出了坚定的承诺。

也有很多人奇怪,具有非凡经商意识的巴菲特当初为何会如此迷恋苏珊呢?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在巴菲特看来,苏珊具有深刻的理解力,并且有远见,而这正是他最需要的东西。巴菲特的童年家境富有,父母笃信宗教,家庭充满温情。

然而,巴菲特的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每当她完美的设想遭遇挫折,就会毫无征兆地爆发。因此,巴菲特经常成为受害者,被毫无理由地痛骂。

童年的创伤在苏珊那里得到了抚慰,苏珊爱心漫溢的心灵对巴菲特来说是疗伤的圣药。巴菲特曾经多次向人们说道,苏珊就像一个出色的医生,把自己心灵的荆棘一根根摘掉。

生活中的苏珊确实是充满温柔、善解人意的。平日里,她对待巴菲特像对待一个大孩子,而巴菲特对苏珊也非常依赖,他让她付账,由她照顾孩子,除了生意,几乎任何事他都交给苏珊来打理。

有了苏珊的照顾,巴菲特获得了长久的幸福,这为他开拓自己宏伟的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第四节 敢于坚持自我

巴菲特结婚了,但他有限的资金都被他投到自己的事业上去了,自己和苏珊一起却只能暂时过一种较为节俭的生活。这种生活使巴菲特感到非常内疚,他那种原本就很强烈的赚钱欲望变得更加强烈了。

此时,巴菲特把眼光盯向了一个简称GEICO的保险公司。

GEICO于1936年在得克萨斯州的福特沃斯成立,创建者是50岁的会计利奥·古德温和他的妻子利安·古德温以及他们的出资人。他们相信通过削减大部分销售成本、降低认购风险可以使汽车保险卖得更便宜。

起初,利奥和利安一年365天每天工作12小时,合起来却只有每月250美元的工资。晚上,他们在饭桌上制订投保人名单;周末,利奥开车到军事基地给年轻政府职员送低价保单,因此避免了代理商和代理费用。

利安通常把保单邮给政府职员以降低风险,因为他们要求赔偿的次数要比社会平均水平少。由于华盛顿特区的政府职员比任何地方都多,公司于1937年移到了这里。在利奥夫妇的努力工作下,公司在早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由于股权原因,GEICO最终没有改变被卖的命运。经过多轮协商,GEICO最终花落格雷厄姆—纽曼公司。

1951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巴菲特,发现自己崇拜的导师格雷厄姆是GEICO的董事长。于是,他就开始下功夫研究起GEICO的情况。

巴菲特后来也曾回忆说:“我阅读了许多保险公司的资料。我在图书馆待到最晚时间才离开。”

那年1月的某个星期六,巴菲特乘火车前往华盛顿到GEICO总部拜访,巧遇正在加班的董事长助理戴维森,长谈了4个小时。

巴菲特对GEICO可谓一见钟情,他曾多次坦承:“从来没有一只股票像GEICO这样让我心潮澎湃。”

GEICO最吸引巴菲特的是,公司重点拓展政府雇员和军人等稳健保守、事故率很低的驾车人士,采用直接邮寄保单的直销方式,相对于保险行业主要通过保险代理人销售的传统方式而言,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

巴菲特还认为:“GEICO能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于该公司能够将营运成本降到最低的水平,这使它与其他所有汽车保险公司相比鹤立鸡群。”

尽管巴菲特对GEICO非常看好,但他对是否投资GEICO仍然心存疑虑。因为他找了几个保险业专家咨询过,他们都说GEICO的股价被高估了。

想到自己分析的结论是GEICO有利可图,而那些资深的专家却又反对对GEICO进行投资,究竟该信谁的呢?年轻的巴菲特一时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天,巴菲特把自己的苦恼,向具有多年炒股经验的爸爸霍华德做了倾诉。

霍华德看着愁眉紧锁的巴菲特,疼爱地说:“沃伦,我现在还不是十分了解GEICO的情况,但是我要告诉你的是:做任何事都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相信自己。而相信自己的性格,比做成一笔成功的生意要重要得多。”

年轻的巴菲特对于知识永远是谦卑的,他会放下姿态求教。从早期阅读的一些股票投资书籍中,他积累了属于自己的原始经验,学会了许多要领,比如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告诉其他投资人你当时正在干的事,诸此种种。

“相信自己”这个观念在巴菲特脑海中划过,巴菲特主意打定了:对,我应该克服对自己的怀疑,更不应该迷信于那些所谓的资深人士,我要保持我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我才能成功!

1965年他在写给巴菲特合伙企业成员的信中表示:

大人物、能言善道的人,或者大多数人同意我们的看法,并不会让我们觉得更舒服。如果他们不同意,我们也不会因此觉得不舒服,民意调查不能取代我们的思考。

这就是此后一直跟随巴菲特的一个招牌观念,即无论别人同意不同意你的看法,都不能判定你的对错。下定决心后,巴菲特先后4次总计投资10282美元大量买入GEICO股票。

由于巴菲特的坚持取得了成效,到当年年底巴菲特所拥有的GEICO股票市值就增长至13125美元。这个回报率在当时的情况下,无疑是非常高的。

通过这件事,年轻的巴菲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敢于坚持自我的重要性。从此,他把“坚持自我”作为一个人生信条,一直认真地坚持了下去。

年轻的巴菲特总是对他的恩师格雷厄姆充满敬仰之情,并希望随时能和这位理论大师合作。

在奥马哈的那段岁月里,巴菲特曾经尝试过做多种事情。他甚至还在奥马哈大学教授《投资学原理》这门课程。

当年轻的巴菲特把他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投资学知识,在学员们面前讲授时,那实用的投资理论再加上巴菲特雄辩的口才,受到了学员们的一致赞同。

然而,学员们的赞同并不能使巴菲特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因为巴菲特的目标是挣大钱。而此时,巴菲特更希望能加入恩师格雷厄姆的阵营,在恩师的提携下前进。

为此,在奥马哈期间,巴菲特一边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也不忘一边为格雷厄姆做一些研究项目。比如通过自己的研究,向恩师建议购买一些股票等。

巴菲特的才华终于得到了恩师的赏识。一天,巴菲特和恩师格雷厄姆商谈完自己的计划后,格雷厄姆终于向巴菲特发出了邀请。

格雷厄姆试探性地问:“沃伦,最近在奥马哈做得怎么样?”

“不太好。”巴菲特情绪略显低落地回答。

格雷厄姆停顿了一下,谨慎地说:“嘿!沃伦,振作一些,在我的诸多学生中,我认为你是最出色的。如果你还有兴趣,你可以考虑到我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来发展。”

“真的,太好了,我非常愿意去!”巴菲特兴奋地说。

晚上,巴菲特回到家里,倚在厨房门口,看着心爱的妻子拖着笨重的身子在忙碌,苏珊又怀孕了。她扬起眉毛等着若有所思的丈夫开口。

“苏珊,我每天都像孩子看漫画一样研究着厚厚的穆迪手册,寻找那些便宜而又无人问津的所谓‘雪茄烟蒂’,发现自己是唯一懂得它们价值的人,却苦于手中根本没有资金买进。”

苏珊停下手中的活,静听巴菲特的表白。

“我向顾客们推荐,他们却认为我没有经验,往往要到自己的经纪人那里检验一番才从我手里买,我选错了职业,我不适合于做经销商,我应该成为格雷厄姆那样的人。”

“沃伦,你有什么事要说吗?”苏珊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了。

“格雷厄姆给我来了电话,种族障碍已经不存在了,他愿意为我提供一份工作。可是你现在的情况……”巴菲特吞吞吐吐地说。

“你不是已经接受了吗?”苏珊转身走向卧室,“我这就去收拾行李。”

就这样,巴菲特带着已经怀孕的苏珊,匆匆踏上了飞往纽约的飞机,格雷厄姆给出的工资是年薪12000美元。

1954年,巴菲特进入了恩师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坐落在第42大街上,它在一个玻璃灯泡下设有一个股价行情屏幕,不停地发出“嘀嗒”声。这家公司实际上是一项共同基金,它根据一些选择的技巧来买进股票。

作为6名职员中的一个,巴菲特为每天都和其他人一起花许多时间,在标准普尔股票指南上寻找那些以低于其资本1/3价格交易的股票,将它交给格雷厄姆或其合伙人纽曼,以判断决定是否该买进获利。

和巴菲特后来的事业相比,格雷厄姆—纽曼无疑属于一家规模很小的公司,其营运资本只有600万美元。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小公司,却为金融股市领域培养了几位响当当的人物。除了巴菲特之外,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还曾雇用施洛斯与耐普,他们后来均成为有名的价值投资人。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坐落在纽约第42大街的查尼大楼。入职后,他和施洛斯共用一间小屋。

此时的巴菲特是一个自以为是、趾高气扬的年轻小伙子,他总是一个人忙得不得了,精力充沛。和以前一样,他总是雄心勃勃地想赚大钱。更为重要的是,巴菲特对企业的运作有着高人一等的理解。

但巴菲特进入公司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充满自信。他的一个同事后来回忆说:“他从最开始起就非常自信。我以为他的父亲一定答应给他或是借给他一些资金。他说不是这样的,他想从零开始开创业绩。”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是一项共同基金,它根据一些选择的技巧来买进股票。在日常的运营中,公司的掌舵手格雷厄姆比较热衷于猎取那些以低于它们净营运资本1/3的价格交易的股票。也就是说,格雷厄姆的一贯战略是紧盯那些便宜极了的股票。

具有非凡经营意识的巴菲特一进入公司,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投资眼光。

有一次,一个费城的经纪商以15美元一股的价格,提供给巴菲特一种叫作家庭保护公司的名不见经传的保险股票。由于没有关于它的公开资料,因此没有办法对它进行估价。

巴菲特明白投资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对信息的占有。为此,巴菲特找到了位于哈里斯堡的州保险办公室,收集到了一些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巴菲特认识到家庭保护公司股票绝对是便宜货。

于是,在当时公司另一个股东纽曼反对的情况下,巴菲特和另一个朋友在自己的户头买进了一些。巴菲特的眼光很快得到了体现,一段时间以后,它以15美元一股买进的股票,就上升至370美元一股。

巴菲特在工作的第一年就一举成功。1954年,一个位于布鲁克林的巧克力股份公司罗克—伍德公司,向外界宣布用可可豆回赎部分股票。

此时,可可豆市价很高。因此,巴菲特推断认为用股票换回可可豆的同时,再在商品市场出售可可豆,将可赚到巨大的利润。

为了尽快获得这笔巨额利润,巴菲特和他的同事们立刻行动,用他们持有的股票,换回了可可豆,再到市场上去转卖成现金。

这次成功的“套现”,使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大赚了一笔。正如巴菲特后来形容道:

许多周以来我一直忙着买股票、卖豆子,然后在施罗德信托公司作暂时停留,把股权证换成仓库收据,利润相当可观,而我唯一的花费仅仅是乘地铁的费用。

由于巴菲特的出色表现,公司的负责人格雷厄姆无疑把巴菲特当作他门徒中的精华,对他非常器重。当然,格雷厄姆更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上司,他也知道如何笼络和关怀具有非凡投资眼光的巴菲特。

来到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不久,巴菲特的儿子出世了。作为恩师兼上司的格雷厄姆,送给巴菲特一台摄像机和影像放映机。

对于巴菲特创造的价值来说,格雷厄姆的礼物也许并不是非常贵重。但对于一个仅仅被雇几个月的雇员而言,这份礼物可谓十分丰厚。

一天,当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去办公室附近的一家熟食店吃午饭的时候,格雷厄姆说:“沃伦,金钱对于你我而言没有任何差别,我们是一样的,我们的妻子都会过得更好的。”

但是,师徒二人之间的差别也是真实存在的,在实践运用方面,巴菲特正在逐渐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格雷厄姆能够把满是一栏栏数字的一页纸浏览一遍,然后指出其中的一个错误,而巴菲特比他更快。更重要的是,格雷厄姆对股市的态度是相当保守的,他的首要目标并不是要赚钱,而是要避免损失,这使他失去了许多进一步发展、将生意做大的机会。而巴菲特的态度和目标则恰恰相反。

然而,随着合作时间的延长,他们在许多方面的分歧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这最终导致了巴菲特的离开。

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不管经营得如何,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还是受到了一些挫折。他手头的基金资本只剩下50000美元,这几乎无法给大量的投资活动提供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的发展机会受到了限制。

而在同时,巴菲特也逐渐发现,具有传奇色彩的格雷厄姆,开始变得越来越保守和谨慎了。用巴菲特的话来说,那就是“格雷厄姆的首要目标并不是要挣钱,而是要避免损失”。

巴菲特认为,要是格雷厄姆早点动手的话,他早就把公司的业务做成一项大生意了。

对格雷厄姆保守风格的不满,使巴菲特心里充满了牢骚。晚上回家时,他常常向妻子苏珊抱怨:“我发现我和格雷厄姆之间对实际投资的理念有些不同,格雷厄姆的观念和我不一样,他不想花太多时间做深入的企业分析。”

苏珊对这些专业领域的事情并不是太精通,所以巴菲特的抱怨并不能引起苏珊的支援。

后来,巴菲特还曾经多次对别人说:“格雷厄姆总是认为投资人应该寻求简单而安全的投资途径,注重于选择最便宜的股票,他奉行的原则是,以一家公司的净营业资本的2/3买进股票”。

对于这种保守的行为,巴菲特非常不以为然。他说:“我开始参考价格低廉以外的其他因素,我尽可能对一个企业做深入的分析。”

巴菲特还表示,他开始将股票视为企业,而且当他和所有投资人一样估算价值时,会把成长视为另一种价值。

巴菲特是一个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人,看到昔日的恩师格雷厄姆有时如此的保守,他的意见也逐渐大了起来。他的一个朋友卡胡曾经说巴菲特和格雷厄姆“就此争论不休”。

当然,按照巴菲特的一贯性格,人们都明白他的话带有一些明显的夸张成分,因为巴菲特还是尊敬他的这位老师的。但很明显,他们之间的分歧是真实存在的。

一次,巴菲特看好了一家公司的股票,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这家公司非常有前途,它的股票一定会升值。于是,巴菲特连忙来到格雷厄姆的办公室,提议公司尽快大量吃进这家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兴奋地冲进格雷厄姆的办公室,兴冲冲地说:“先生,费城的一个经纪商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叫家庭保护公司的股票,每股只有15美元。”

“可是以前从没听说过这家股票,也没有公开资料,恐怕没法进行估价吧!”格雷厄姆皱着眉头说。

“是没有资料,不过我找到了在哈里斯堡的州保险办公室,设法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这些信息足以证明这家股票绝对是便宜货。”巴菲特呈上一打数据。

“不。”格雷厄姆看了这家公司的资料后认为按照公司的规模,目前市场上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还是有一点高。必须再降低30%以下才可以吃进,“它们还不够便宜。”

“可是……”巴菲特的进一步申辩被老师用手势阻止了。这令巴菲特感觉非常不快。走出办公室的巴菲特真是心有不甘。一向敢于相信自我的巴菲特,和另一个同事在自己的户头买进了一些。过一段时间以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股票上升至每股370美元,巴菲特因此又赚了一笔。

巴菲特还发现位于马萨诸塞的新见德福德联合铁的股票正以45美元的价位进行交易,而根据他的计算,每股单算现金值就达120美元。

巴菲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运气,他又一次将研究结果送交老师,没想到格雷厄姆仍不为所动。这令巴菲特感到非常的不能理解。

当然,不管格雷厄姆怎么保守,他所掌舵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业绩还是有一定成绩的,但并不十分可观,它每年赢利大概是17.4%,和标准普尔500的水平持平。

17.4%的利润回报,显然满足不了巴菲特的心理期望。同时,在这段时间,巴菲特一边为公司工作,一边也在默默做着自己的投资,他取得了更好的业绩。

自从1950年离开大学校园以来,巴菲特的个人资本已由9800美元激增至14万美元。

有了这14万美元作为赌注,巴菲特无疑胆子大起来了,腰杆也硬了起来。也就是在这时,驰骋华尔街多年,有“华尔街教父”之称的格雷厄姆感到厌倦股市了。

虽然格雷厄姆在华尔街仍处于上升趋势之中,但对他而言,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华尔街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并将这条道路毫无保留地指给了广大的投资者。

于是,这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卓越成就的一代投资理论之父,在华尔街奋斗42年之后,决定隐退了。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接管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公司不得不宣布解散。解散之后,格雷厄姆选择了加州大学,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他想把他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

在公司还没有解散之前,已经积攒了一定资本并具有了相当投资经验的巴菲特,也不再想寄人篱下了。他认为此刻他已经完全具备了开创自己事业的条件。

这一次,巴菲特再一次把他的目的地定在他熟悉的奥马哈。带着苏珊和还很小的儿子,巴菲特准备要离开挥洒过不少汗水的纽约了。

站在纽约的火车站的站台上,望着四周人来人往,他明白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宁静的奥马哈才是他开创事业的最好天地。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