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四章 开始崭露头角

第一节 积极开始创业

哲学家们告诉我们,做我们所喜欢的,然后成功就会随之而来。——巴菲特

1956年,巴菲特辞别老师,带着苏珊回到了他的家乡奥马哈镇。

奥马哈对于巴菲特来说,是一个朝思暮想的地方,似乎到了这里,才能使巴菲特有充分的用武之地。

巴菲特曾多次深情地说:

我认为奥马哈是一处更能使人心智健全的所在。我过去常常感到,当我返回纽约去工作时,那儿太多的刺激会使我终日心神不宁。

只要你拥有常规量的肾上腺素,你就会对这些刺激产生不适。这样过一段时间可能导致疯狂的行为,想到这一点是很自然的。

此时的巴菲特,已非当年只身来投师求学时的一介书生了。他潜心研究了格雷厄姆与费雪的投资理论与策略,并吸收了世界各国投资成功人士的经验。

他在格雷厄姆的指导下,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经过了投资实习,从理论到实践他已得到了完整的训练,对自己的专业有了足够的信心,而且有一个很高的起点。

此刻的巴菲特重返奥马哈,应当是学成归来,踌躇满志,是只振翅欲飞的羽毛丰满的雏鹰,等待他的将是任由他展翅翱翔的广阔的天空。

得知巴菲特要回来了,巴菲特的家人高兴地为这位已经在华尔街小有名气的新人,举行了一场小规模的聚会。

在此次聚会上,巴菲特正式向他的亲戚朋友提出,自己要仿照格雷厄姆的模式,建立一家合伙企业,并希望家人如果认为可行,就投入资金,加入到这家企业中来。

巴菲特的姐姐多丽丝首先表达了她的支持说:“10多年前,沃伦替我买的三只股票,让我赚了100多美元。因此,我相信沃伦,我会把我的资金投入到他的企业里去的。”

巴菲特的律师也积极地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接触,我对沃伦的投资才能是非常信任的,我一定要把我的资金投入进来。如果不投,那么以后我一定会后悔的。”

就这样,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巴菲特开始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投资伙伴有7人,共有资金10.5万美元。

以下是巴菲特合伙公司7个合伙人的姓名及投资数额:

朋友查尔斯·彼得斯5000美元

查尔斯的母亲伊丽莎白·彼得斯25000美元

姐姐多丽丝·伍德5000美元

律师朋友丹尼尔·默耐恩5000美元

岳父威廉·汤普森25000美元

姑妈爱丽斯·巴菲特35000美元

姐夫杜鲁门·伍德5000美元

在合伙企业中,负无限责任的合伙人巴菲特居住在丛林大街5202号。他在那儿租了一间房子,并象征性地为合伙公司投入了100美元,所以,巴菲特合伙公司是以10.51万美元的注册资金开始运行的。

巴菲特的公司开始运营之初是非常简陋的。有一个从伍尔沃斯连锁店里花了0.49美元买的一个账簿,还有一台手动打字机。然而,这些都不足以影响巴菲特的创业热情。

巴菲特在启动自己的投资事业时,之所以采用这种保守而古老的方式,客观原因是除了家人和朋友,几乎没有人相信巴菲特会搞出多大的名堂,因而他筹集的资金很有限,途径也很单一。这也是巴菲特意料之中的事。

不过,这是个让人放心的人,很多人相信巴菲特的能力,他与其他合伙人约定:如果公司投入本钱回报率低于6%,那么巴菲特一分钱也拿不到,如果回报率高于6%,那么巴菲特也只能拿到高于6%的那一部分收益中的25%。

假设合伙企业第一年投资10万美元,第二年回报率是10%,也就是说有10000美元的利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6%以下的收益,即6000美元的收益是其他合伙人可以分享的,超过6%的4000美元中,巴菲特从中也只得到1000美元的收入。

这是个划算的协议,他的朋友和家人们都表示赞同,很快大家就发现,自己的好运来临了。

巴菲特胜券在握,不无得意地向他的合伙人保证:“我们的投资将以实质价值而不是热门股作为投资的选择基础,将会尝试减低长期的资本损失。”

巴菲特还说:“我对自己合伙公司的经营理念来自于为格雷厄姆工作的经历。我从他的经营模式中得到一些启发。我只是对其中某些事情作了变动,但这个经营模式不是我最先想到的。”

应该说巴菲特和他合伙人公司的创意来源于自我投资的意识,他的成功也和自我投资密不可分。

现在,巴菲特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了,虽然10多万的资金还显得有点少,但有了这个基础,对于巴菲特来说无疑是有了一个让自己腾飞的平台。

对于初入股市的巴菲特来说,他的爸爸霍华德无疑算是一个老资格的股票经纪人了。因此,霍华德常常以自己的经验,向年轻的巴菲特建议,买入股票要三思而行。

当时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约在200点左右时,霍华德凭借多年的经验认为这显然太高了,并提醒巴菲特要谨慎买入。

然而,年轻的巴菲特秉承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他开始用合伙人的资金进行投资,而且很快地抓住了投资机会。此时,他表现得比格雷厄姆更有魄力,不仅只买下冷门股,也尽量保持了对许多公营企业及私人企业的兴趣。

冷静是炒股能够成功的一大因素,巴菲特在这一点上无疑也是出色的。

巴菲特步入股市的第一步表明,他不仅可以不被市场情绪所左右,不但始终按既定目标行事,还能分清购买股票的投资行为与预测市场走势而下注式的投机行为之间的差异。

在日常的投资中,巴菲特没有被市场情绪所感染,追逐那些已经上涨的热门股,而如他老师所教导的那样,从寻找股票的长期投资价值入手,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着眼于理性的预期,而不在乎每日的市场行情。

巴菲特理智地认识到,短期之内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受市场情绪的影响,但这种波动总是围绕着企业的市场价值上下的。因为对股票市场的非理性表现有了足够的认识,巴菲特的底气更足了,因为有了解,他才能够坦然对待市场中所发生的一切。

巴菲特的理性投资还表现在他不受他人所左右,包括富有经验的老资格股票投资经纪人他的爸爸在内。巴菲特不相信市场预测,他认为人们无法预知短期内股价的变动,也不相信有谁能够做到这一点。

他说:“股市预测专家存在的唯一价值,是使算命先生有面子而已。”

因为有了这些非凡的经营才能,巴菲特运营的投资公司,到年底已经达到了30万美元。这对巴菲特和他的合伙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

在1957年的时候,巴菲特还仅是为几个亲戚朋友掌管着区区30万美元的数目。这些资金虽然比去年公司刚成立时的资金多了很多,但巴菲特并不满足。

很明显,巴菲特并不甘心只做一个奥马哈的平凡股票经纪人。他需要更大的舞台,这就需要更大的资本。

如何能够吸取更大的资本呢?显然现在的巴菲特还没有十分过硬的名气,也没有取得过令人信服的骄人业绩,给人的印象是一个仅有26岁的毛头小伙子。但是,巴菲特并不畏惧,他充满自信地认为,凭着自己的才能和自信,还有永不放弃的执着精神,一定能够拉到更多的资金进入这家公司。

1957年夏的一天,巴菲特接到了一个叫埃德温·戴维斯的电话,他是奥马哈著名的泌尿科医生。虽然他们从未见过面,但是戴维斯的一个病人,一个叫阿瑟·威森伯格的纽约投资顾问,在纽约时认识了巴菲特。

当时,威森伯格听说巴菲特正在努力筹集资金,于是他就建议戴维斯打电话给他。尽管戴维斯对投资于这样一个乳臭未干的新手颇感疑虑,但他还是同意见巴菲特一面。

在约好的那个星期天,戴维斯召集了全家人一起,决定对这个年轻人作一番评价。约定的时间到了,门铃也准时响了。此时,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走了进来。

戴维斯医生惊奇地看着他,轻声问道:“请问你是巴菲特先生吗?”

巴菲特鞠了一躬,礼貌地答道:“是的,我就是和你约好的沃伦·巴菲特。”

戴维斯顿时吃了一惊:天哪!他看上去只有18岁。他梳着非常短的头发,他的领口敞开着,外套显得十分肥大,每个人都注意到了他的外衣,他讲话语速非常快。因此,在戴维斯一家人的眼里,巴菲特还是一个孩子。

戴维斯医生一家人相互看了一眼,还是由年老的戴维斯医生开始提问:“巴菲特先生,我是听说过你的,也知道你曾经在华尔街做过。因此,我们一家人才会选择你。但是,你毕竟还很年轻,你的一些事迹也是我们道听途说的,你能拿出一些让我对你产生信任的东西吗?”

听到戴维斯的提问,巴菲特心里明白,这对他而言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时刻。戴维斯医生会不会给他资金,将取决于自己能否将其说服。很显然,由于缺乏了解,戴维斯医生绝不会像姐姐多丽丝那样,对自己信任。

然而,巴菲特并不畏惧,他不卑不亢地说:“戴维斯先生,诚如你所言,到目前为止我还不能拿出一样能让人信服的东西。但是,凭着我这些年对股票的研究,现在可以不夸张地说,我对现有的股票和债券都了如指掌。”

看了看戴维斯一家人的反应,巴菲特继续说:“同时,我对华尔街也非常了解,我相信在奥马哈,没有人能比我对股票的分析更好更透彻了。”

听到这个答复,显然戴维斯一家人并不十分满意,因为巴菲特说的毕竟太空泛了,很难让人信服。

“那好吧!巴菲特先生,”戴维斯医生彬彬有礼且矜持地说道,“我们现在不去讨论你的资质问题了。你现在能否告诉我,你是如何运作你的资金的吗?”

巴菲特自信地说:“我要求绝对地控股,一切资金都由我单独处置。在日常的运营中,你们不会被告知资金的投资去向。但我承诺,每一年你们都会看到一份公司的年度总结报告。”

巴菲特的话很强硬,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会感觉有点不太容易让人接受。

戴维斯的妻子回答道:“年轻人,如果我们不清楚我们的资金去向,我们会担心的。”

此时,戴维斯的家人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是呀!看不到你如何运作,我们怎么能放心呢?”“如果我们投资,我们不是像赌博一样了吗?”

谈判似乎一下子陷入了僵局,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这是巴菲特故意制造的一种氛围,也是商界的一贯做法,这种氛围显然不是对方最初所期望的。

其实,巴菲特的某些语句是想故意引起戴维斯的注意,起到诱导的作用。他利用的就是人们日常购物中“便宜没好货”的心理来吊起对方的胃口。

面对戴维斯一家人的质疑,巴菲特继续说:“一年中我只在12月31日那天和客户打交道,在这一天,你们可以增加或抽回资金。其他情况下,资金都将由我单独处置。我运营管理资金的方式是不会变的。”

巴菲特平静地陈述着,不带任何修饰,但是内容非常清晰。虽然巴菲特对戴维斯资金的需求如此迫切,但他只想以他的条件来得到对方的资金。

当然,巴菲特也是非常善于谈判的,看到火候差不多了,他又提出了条件,戴维斯作为有限责任合伙人,可以得到巴菲特赚得利润中不高于4%的所有部分。而戴维斯投资的利润由两人分成,其中75%归戴维斯,25%归巴菲特。

这样一来,巴菲特就不是让戴维斯孤身赌博了,巴菲特的资金也在其中。看到巴菲特如此敢于坚持原则,条件也说得过去,戴维斯一家人动心了。

巴菲特告辞后,戴维斯一家人从各个角度又考虑了一番。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他们没有任何根据可作出判断。但医生的妻子多梦西则表示:“我喜欢这个年轻人的各个方面。”

戴维斯医生的女婿李·尔曼也表达了支持的意见,他认为巴菲特的思路非常清晰,又有这方面的经验,投资给他无疑是值得信赖的。最后,经过一家人的一致同意,戴维斯一家决定向巴菲特有限公司投入10万美元。

后来,戴维斯医生的女婿李·尔曼还曾向人多次提到这件事,他说:“这件事情很快就谈妥了,我们喜欢这样,你知道你和他所处的位置。”

能够得到戴维斯医生的投资,对巴菲特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因为此前他所接受到的投资,都是来自姐姐、姑妈及其他亲戚朋友。

戴维斯的投资,就绝不仅仅是为他的父亲和艾丽斯姑妈进行投资了。因为有了戴维斯资本的加入,巴菲特从此将跨入职业投资者的行列。

戴维斯医生加入到巴菲特有限公司以后,巴菲特又利用各种渠道拉来了一笔不小的投资。这些资金的到来,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

有了资金,巴菲特开始显现出了他卓越的投资才能。1958年,巴菲特的合伙企业盈利上升到41%,这个数字遥遥领先于道琼斯指数,更远远高于银行利率。

由于巴菲特生意上的节节胜利,巴菲特也可以考虑改善一下他的生活条件了,其中最重要的是房子,因为苏珊此时已经怀上了第三个孩子。孩子的诞生,无疑需要巴菲特一家有更大的房子才行啊!

为此,巴菲特花了30000多美元,买了一套宽敞的房子。这是一幢20世纪20年代建成的有着褐色装饰的灰泥建筑,是一幅郊外中上阶层的风景图。它临着一条繁华的街道,但又掩映在树丛之中。在这里,巴菲特大展身手,令自己的公司再度创造了辉煌。

巴菲特一家搬过来不久,一个机会又来到了。耐普又飞到了奥马哈,这是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同事。此后他们也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耐普后来谈起对巴菲特的第一印象时说:“巴菲特几乎知道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任何一份资产负债表。”

那年,他和巴菲特一起开车去威斯康星的伯格依特,去听格雷厄姆的演讲。在路上,当耐普将美国邮政正在将它的4美分面值的印花退出流通的消息告诉了巴菲特。这可是个赚钱的好机会!

巴菲特欣喜若狂,在开车回家的路上,他和耐普几乎在每个邮局门前都停下来,最后,他们买了价值12000美元的印花。这是笔不小的收获。

然而,只对挣钱感兴趣的巴菲特,对漂亮的新房子并没有太多的欣赏。他在给杰里·奥兰斯的信中写道:“这儿没什么新鲜的。我提到过我买了幢房子,有许多房间。”

也许是新房子花费太高的原因,巴菲特在给朋友的信中还提到这是一栋愚蠢的房子。生活条件的改善丝毫没有影响到巴菲特对理想的追求,因为此时他的理想就是挣到很多很多的钱。

在巴菲特认真运作下,至第三年,他掌舵的巴菲特有限公司,合伙人的原始资金已经被翻了一番。这让所有股东感到兴奋,当时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跟着巴菲特准没错!

此时,奥马哈满城人都对巴菲特的神速起步及他那不同寻常的进取心,流露出惊讶的神情。

1960年早些的时候,一个名字叫地许的人,送来一张30万美元的支票,地许本人也精通投资之道,但在他的眼中,自己和巴菲特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巴菲特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投资人。

当时,巴菲特注意到随同支票一起摆在桌子上的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把我也算进去。这个人后来成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董事长。而他早年加入到巴菲特的队伍中来,无疑为他个人财富的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慧眼识英,早期有一些投资人请巴菲特为他们投资,但更多的人则持否定态度。比如巴菲特的邻居奇欧,当时奇欧是一家公司的高级主管,尽管他后来的人生不能不算成功。

因为他在一连串的购并后进入了可口可乐公司,甚至一度成为可口可乐的总裁与《华盛顿邮报》的董事,但是,当年面对巴菲特时,年轻的奇欧却作出了一次错误的选择。后来奇欧在接受访问时表示,当初他拒绝了巴菲特为他投资的建议。

他说:当时,我有5个孩子,每天都得出门上班,巴菲特有3个孩子,却成天待在家里。他有个有趣的嗜好,收集模型火车,我们家的孩子常常大军压境般到他家去玩。

“有一天,巴菲特突然跑过来找我,问我有没有想过如何教育这些孩子,我告诉他我打算努力工作,然后再看看怎么做,巴菲特说如果我给他5000美元,他会为我做得更好,我太太和我讨论了好久,但我们都觉得,我们连这家伙靠什么谋生都不知道,怎么能把5000美元交给他呢?”

但是,之后不久奇欧就知道此前的决定是多么愚蠢,如果自己当时把那一点点钱交给巴菲特,“那么我现在很可能已经拥有了一所大学”。

再比如一位叫崔恩的作家,他在《股市大亨》一书中写道:我作了相反的决定,当时我正在为我的基金寻找好的投资标的,我首先遇到巴菲特,他正值事业创立初期,连个办公室都没有,就在自己卧室外的小小房间办公,既没有秘书也没有计算机,当我得知他不公开持股时,便决定不请他投资。为此,崔恩后悔不迭。

还有一次,在奥马哈的一个名为黑石的大饭店举行了一次午宴。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巴菲特。当时奥马哈的一个名叫鲍勃的大腕也在现场。

鲍勃对投资到巴菲特公司的人说:“这年轻人将来会破产,如果你不听我的建议,你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赔光所有的钱。”

然而,却没有人相信这位鲍勃的话。因为人们对20多岁的这位新的股神,充满了信任。

有一次巴菲特参加了邻居们的一次会议。会议开始后,大家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采取什么措施来对付市政府作出的《要重新规划法内姆大街交通的提议》。此时,巴菲特站起身来,以平静的口吻建议大家把这事儿忘了,应该把精力投入到应该做的事情上面去。

听到巴菲特的建议,对巴菲特充满信任的人们,立刻都意识到巴菲特是对的。于是,大家都停止了议论,纷纷回家忙自己的事去了。

当然,作为一个以赚钱为理想的人,虽然大家信任自己,但巴菲特也执意不肯透露自己的股票。因为他担心别人会模仿他,如果大家都跟着他买进,无疑会推高股价。

那样的话,巴菲特要更多地买进,他就得花更大的费用。这就会使自己的利润空间降低,甚至亏本。因此,巴菲特从不和任何人提及此事,他甚至害怕说梦话,因为他的妻儿可能听到。

日常生活中,巴菲特无时无刻不在把眼光瞄向股市,随时等待着进攻的最佳时机。

一天,巴菲特突然把他的律师丹尼尔·莫耐恩拉进了自己的车里。上车以后,巴菲特告诉了丹尼尔·莫耐恩一个新的计划,吃进美国国民火灾保险公司的股份。

美国国民火灾保险公司是人们所见过的最不起眼的公司,它是一个设在奥马哈的保险公司,由银行业巨头霍华德·阿曼森和他的兄弟海登·阿曼森控制着。

最初,美国国民火灾保险公司的股票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被分销给了内布拉斯加农场主们的,此后便被奥马哈的公众遗忘了。

现在阿曼森兄弟出价以较低的50美元一股买回股票。他们的出价很低,但是由于这种股票没有公开市场存在,股票持有者们也逐渐开始脱手了。

查阅了保险卷宗,并对各种信息进行苦苦挖掘了一番以后,巴菲特意识到50美元一股实在太廉价了,这么好的赚钱机会决不能让它溜走。

然而,巴菲特也存在一个问题,因为股票并没有上市,因此,他找不到股票可供他买进。此次巴菲特拉着他的律师好友丹尼尔·莫耐恩,就是打算跑去参加这家公司的股东年会,试图看到股东名单,试图凭着名单,前去收购股票。

当然,巴菲特的这个如意算盘,一下子被海登·阿曼森识破了。他很不礼貌地拒绝让巴菲特他们看股东名单。然而,巴菲特并不甘心,他建议莫耐恩开着车在全州找一遍股票。

看到莫耐恩犹豫不前,巴菲特鼓励道:“就像当年我们去寻找高尔夫球一样,去寻找股票!无论到了哪里,就多方打探。只要发现,我们就以100美元的价格把它买下来!”

“100美元一股应该能够买到,但是那样我们还能赚到钱吗?”莫耐恩疑惑地问道。

巴菲特神秘地说:“放心吧!我已经认真调查过这个公司的情况。100美元吃进,我们也会大赚一笔的。”

看到巴菲特坚定而急切的表情,莫耐恩放心了,他大声喊道:“对,沃伦,就像当年我们找球一样,一定要收集到美国国民火灾保险公司的股票!”

在巴菲特的怂恿下,莫耐恩驾着一辆红白相间的雪弗莱车,向内布拉斯加最远的角落出发了。每到一地,不论是在乡村法院、银行或是类似的地方,莫耐恩每看到一个人,就向他提出以100美元每股收购美国国民火灾保险公司的股票。

就这样,在本来没有可能收购到的情况下,巴菲特通过近乎笨拙的方法,创造了成功的条件,他和他的合伙人得到10%的股票,赚的钱超过了10万美元。这是巴菲特首次击出的一记重拳。

事后莫耐恩说:“这事听上去像是老生常谈,反映出他会为自己的想法而奔波。巴菲特是我见过的离‘完美先生’最近的人。”

从巴菲特从事股票生意的独特思维方式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既定目标锲而不舍的人。很多巴菲特的朋友、同事以及合伙人都了解他的行事风格,他的这种行事风格不但铸就了他的人格魅力,也极大地推动了他的事业。

正如曾经投资、经营农场一样,巴菲特不仅仅经营股票,他还经常关注、研究各个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便在他认为有发展前途、有赚钱机会的行业进行投资。这种寻找商机、把握商机的洞察力和自信心是企业家成功的关键所在,巴菲特就是一位具备了洞察力和自信心的企业家。

第二节 不愉快的经历

和老师相比,巴菲特的胆子显然要大些。

他喜欢在某种股票上和人一拼高下,也敢于尝试各种新的投资方法。但不管做任何事,他都是以赚钱最大化为目标的。

也许正是因为巴菲特的这一性格特征,这也给他的投资生涯带来过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这就表现在他对待丹普斯特制造公司以及这家公司对他的愤恨上。

1961年,在股市上屡屡得手的巴菲特,买下了名叫丹普斯特制造公司的一家生产农业设备的公司。

这家丹普斯特公司,位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比阿特利斯镇,它是一个家族运营的公司,专门制造风车和灌溉系统。同时,这个制造公司也是该镇最大的一个企业。

几年前,巴菲特开车去过丹普斯特所在的比阿特利斯镇。那是一个暴风肆虐的草原上的镇子,那里的人们可以依靠的就是丹普斯特这个唯一的雇主。

后来,经过调查,巴菲特发现丹普斯特的公司总裁克莱德·丹普斯特,正在把公司弄得一团糟。最后,巴菲特得出的结论是这家公司“有钱,不过不挣钱”。

有了这个结论,巴菲特无疑感到自己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因为巴菲特比较擅长的手法,就是让对方因为不挣钱而低于正常价格卖股票,而自己迅速以低价买进。过一段时间,如果价格因某种原因上升,他就能出售获利。

当然,也有可能目标客户的股票不升值,这也难不倒巴菲特。因为如果价格不上升,他会在拥有了足够控制这家公司的股票后停止购买。然而,他可以通过变现,也就是清算资产而获利。

在巴菲特看来,只要是低价买进的股票,无论如何总会有利可图的。发现巨大商机后,巴菲特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吃进丹普斯特制造公司的股票。

对这时的巴菲特来说,丹普斯特制造公司依然是个实力很强的公司,完全控股还有一定的难度。他首先联络了两个朋友,三人控制了11%的公司股票。这时,巴菲特三人拥有的股权,已经仅次于丹普斯特家族了。

接着,巴菲特又通过手段聘用了李·戴蒙担任公司总经理,并策略性地把克莱德·丹普斯特,变成了一个有名无实的首脑。

在改变了公司的管理层后,巴菲特购买股票则更加顺利了。最后,巴菲特经过种种努力,终于也买下了丹普斯特家族的所有股份。

买下丹普斯特家族的所有股份后,巴菲特又以30.25美元一股的价格,吃进了不少其他人的股票,取得了对公司的控制权,成功地控制了这个规模颇大的公司。

然而,巴菲特的这次投资行为,却给自己带来了一场不小的麻烦。因为巴菲特控股后,丹普斯特公司每况愈下。那时公司仓库里堆满了风车的配件,而公司的运营又需要有资金不断地投入进来。

至1962年初,丹普斯特公司的贷款银行越来越不放心。为了防止贷款变成坏账,银行决定拿公司的存货作为贷款抵押品。很明显,情况已经非常危急,各种要关闭丹普斯特公司的议论也在小镇上响起。

公司的危机也给巴菲特带来了很大忧虑,因为他投入到丹普斯特的资金已经高达100万美元,如果这些钱收不回来,他可没法向那些合伙人交代啊!

无奈之下,巴菲特动员他的老友鲍勃·邓恩来比阿特利斯管理丹普斯特公司。在巴菲特的一再鼓动下,老友邓恩真的来了。然而,考察过后,这位昔日的老友也显现出了无奈,并很快地告别了比阿特利斯小镇。

一时间,巴菲特显得无计可施了。但是巴菲特是从来不肯轻易认输的,他还要争取。最后,巴菲特的朋友芒格,向巴菲特推荐了一个名叫哈里·波特尔的人。

经过巴菲特的努力,那位被称为“能处理各种棘手问题”的哈里·波特尔终于被他请来了。为了使公司尽快扭转局面,巴菲特还派了他的新雇员比尔斯科特去协助哈里·波特尔。

哈里·波特尔到丹普斯特公司以后,对公司进行了许多改革。首先他解雇了100个人。紧接着,外来的新管理层大规模收缩业务。

公司的裁员和收缩业务,自然激起了当地比阿特利斯镇人的不满,但哈里·波特尔在巴菲特的支持下,不为所动,继续推行他的改革。

人员调整后,哈里·波特尔又带领公司员工,四处翻检配件部门,以决定哪些该丢掉,哪些要重新定价。经过哈里·波特尔一系列的改革,濒临绝境的丹普斯特公司又出现了活过来的迹象。

公司的恢复自然也使巴菲特非常高兴。此时,他估计公司股票现在为每股51美元,而上一年为每股35美元。看来出手股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出手公司的股票一定可以为自己带来一笔不小的利润。

1962年8月,巴菲特正式通知公司的股东,准备出售公司,并且在一些有影响的媒体上登了广告。也许是担心公司再卖后,可能会倒闭。此时,看到公司刚刚恢复,巴菲特就又打算卖掉公司,公司所在的比阿特利斯小镇的人愤怒了。

当时,一向善良的比阿特利斯镇人民全都发动起来了,他们赶走了巴菲特指派到公司的管理人员,并发誓一定要保存下该镇最大的企业。

为此,当地的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筹集了将近300万美元以保证公司所有权仍然留在比阿特利斯。

那时各种对巴菲特的议论遍布小镇的大街小巷,各种抨击言论在四处宣扬。当地的一家报纸《比阿特利斯每日太阳报》,还专门开辟专栏,为赶走巴菲特,保住小镇的大公司进行倒计时。

为了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小镇的人们又把公司创始人的孙子查尔斯·丹普斯特推到了前台,准备让他重掌家族企业的运营。

对于美国这个平凡而宁静的小镇来说,这段时间无疑是令人激动的。每一天,人们都屏住呼吸倒数截止日期,而整个镇子都在努力拯救这里唯一的公司。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小镇的人们终于取得了胜利。为了庆贺成功,小镇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仪式开始后,小镇的镇长走向麦克风,向全镇人民宣布巴菲特被击败了,公司被保存下来了。

顿时,小镇沸腾了。一时间,全镇警笛和钟声齐鸣,全镇的人们都兴奋地欢呼了起来。

对于巴菲特来说,他确实通过这次投资行为赚到了一笔钱。然而,这次投资引起的反应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多年以后,巴菲特还曾坦言,这段经历把他吓坏了。

对于小镇人们的反应,巴菲特有许多不理解,甚至委屈,因为毕竟是他为了公司的振兴到处请人,才使公司避免倒闭命运的。而自己最后却受到了人们的如此憎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三节 决策彰显勇气

从1956年开始,巴菲特带领他的合伙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如鱼得水,收获颇丰。每年丰厚的利润回报令巴菲特的合伙人个个喜笑颜开,也令其他的人羡慕不已。

然而,巴菲特感到并不十分满意,因为他感到自己的投资一直没一个比较成功的突破。直至1963年,这种突破出现了,那就是巴菲特投资了美国捷运公司。这个投资后来被认为是巴菲特第一口喷油井式的投资。

1963年,巴菲特开始研究一种与以往他买的任何股票都不相同的股票,那就是美国捷运公司股票。

美国捷运绝对是一个符合时代潮流的公司。它根本没有工厂,也没有硬件资产。实际上,它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它的名字。当时的美国,空运也已经非常发达,由于乘飞机旅行已经在人们的经济承受范围之内,所以中产阶级开始乘飞机到处旅行,旅行支票也就成了“通行证”。

捷运公司的一项业务就是同旅行支票有关,20世纪60年代初,捷运公司成千上万美元的票据在市场上流通,像货币一样被市场认可,人们毫不迟疑地接受着。这种支票被《读者文摘》称为“永不拒付的支票”。

最初公众还都觉得有必要带着现金去旅游。当美国《时代周刊》宣告“无现金的社会”已经到来时,一场革命即将开始,而美国捷运正是这场革命的导航灯。至1963年,有1000万公众持有“美国捷运卡”。

按照当时的情况,捷运公司的前景无疑是一片大好的。然而,公司的厄运也随之而来。

1963年夏季,美国捷运公司的子公司美国捷运仓储公司的一家仓库,接受了一大批联合原油精炼公司罐装色拉油。仓库给联合公司开出了收据,作为这批所谓的色拉油的凭证,而联合公司用此收据作为抵押来取得贷款。

后来,联合公司宣告破产了。联合公司的债权人要取走这些色拉油时,美国捷运发现罐里面装的一部分是海水。简单地说,就是仓库蒙受了巨大的欺骗,其损失估计达1.5亿美元。

由谁来承担这项损失呢?联合公司在负有责任的各方中是首当其冲的,但是它已经破产了,已无法履行法定责任。而美国捷运的子公司捷运仓储资产仅36万美元。因此,法律上捷运仓储股东责任仅此36万美元而已!

然而,美国捷运公司总裁霍华德·克拉克深深懂得对于一个大名登记在旅行支票上的公司而言,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公众的信任高于一切。于是,在这项损失的承担者还未确定之前,克拉克宣布承担起损失。

11月22日,公司的股票消息传出,以前的65美元一股跌到了56.5美元一股。祸不单行,又恰逢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金融市场一片恐慌。美国捷运股价又一路下跌,甚至跌至35美元一股,股市行情一片惨淡。

此时,非常喜欢抄底买低价股票的巴菲特高兴起来了,他感觉美国捷运股价的下跌无疑是自己的一个好机会。当然,在决定是否下手之前,要首先了解信息。

当时,随着美国司法部门调查的深入,美国捷运被骗的事态日趋明朗。原来是联合公司被一个叫安东尼·安杰利斯的人偷换了色拉油。很快安东尼·安杰利斯也被判刑入狱。被骗事件也许就这样过去了。

巴菲特的调查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为此,事务繁忙的巴菲特专门抽出时间,来到牛排屋,叫上一份牛排,一个人在牛排屋里面坐了一个多小时。巴菲特一边悠闲地咀嚼着牛排,一边观察着顾客的举动。

他刻意选在了一个临近收款机的位置,这有助于他的工作,这场调研没有让他失望,巴菲特欣慰地发现不论有多么恶劣的谣言,店内的顾客们依旧像往常那样使用着美国通用卡来付款。由此,他推断出,同样的情形也会发生在美国的其他城市的牛排屋中。是的,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

同时,他还要到奥马哈的银行和旅行社去观察,在那儿,他发现人们仍旧用旅行者支票来做日常的生意。

同样的,巴菲特拜访了出售美国捷运汇票的超级市场和药店,最后他和美国捷运的竞争者进行了交谈。纵然美国捷运公司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捷运公司在走下坡路。

巴菲特还发现,美国捷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旅行者支票市场80%的份额,还在付费卡上拥有主要的股份。通过调查巴菲特认为,没有任何东西能动摇它的地位,也不可能有什么能动摇它的地位。既然美国捷运公司的商标仍然是世界上畅行的标志之一,那么有什么理由拒绝这只潜力股呢?

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后,巴菲特发现,事件对美国捷运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巴菲特认为,在全国范围内,美国捷运公司拥有旅行者支票市场80%的份额,还在付费卡上拥有主要的股份。即使危机不断升级,也没有任何企业能撼动它的地位。

这也就是说,黑暗一定会过去,美国捷运公司一定能走得更长远。

然而,就在这时,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原来,面对联合公司债权人的起诉,一向把企业信用看得很重的克拉克,打算拿出6000万美元,给仓库的债权人,以求尽快平息诉讼。

克拉克的这一行为虽然是为了公司的信用和长远发展着想,但他无疑触犯了公司股东的利益。于是,美国捷运公司的股东又把克拉克起诉了。

这样一来,美国捷运公司的前途一波三折,更加令外界捉摸不透了。这时华尔街的证券商们对美国捷运公司的股票,如同大合唱一样,一齐高唱着“卖!”公司股票的下跌也就在所难免了。

此时,巴菲特感觉机会已经成熟了,他找到了美国捷运公司的总裁克拉克开诚布公地说道:“我愿意出1/4的资产购买你的股票。我认为这个价格是合理的。”

“为什么?”克拉克疑惑地望着巴菲特说,“你是知道的,巴菲特先生,我们公司目前处境不好,你的投资可能会使你蒙受损失的。这一点,我不能不告诉你。”

巴菲特敬佩地看着这位负责人,信心十足地对这位公司总裁说:“因为我相信你的勇气,相信你们公司的产品,更相信美国捷运很快就会走出低谷的。”

此刻,身受官司缠身的克拉克听了巴菲特的话,犹豫片刻,然后激动地站了起来,紧紧握住了巴菲特的手说:“你会成为一个好股东的,欢迎你的加入。”

当巴菲特告诉克拉克说他支持他时,一位美国捷运的律师连忙抓住时机,问巴菲特是否愿意提供证词。巴菲特毫不迟疑地表示愿意。

在律师的陪同下,巴菲特来到了法院,告诉美国捷运公司股东们他们不该起诉克拉克,并应该感谢克拉克,因为他正努力不让这件事缠上他们,这无疑是为公司的长远发展考虑的。

巴菲特的劝说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大大地帮了克拉克的一个大忙。多年后,克拉克回忆这件事时,还激动地说:“巴菲特买了我们的股票,而任何在那种时候买进的人都是我们真正的同伴。”

尽管诉讼还在缓慢地进行着,但美国捷运公司的股价已经开始回升。然而,这一次巴菲特没有沿袭格雷厄姆的模式马上抛售股票以实现利润,他喜欢克拉克,而且喜欢公司的产品,因此,他不但没有抛售美国捷运公司的股票,反而逐渐增加了投资。

当然,巴菲特将自己大约1300万美元资金,投入到美国捷运公司这种股票上,也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如果判断错了,巴菲特辛苦积累的财富和声誉将化为灰烬。

后来的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判断是正确的,至1965年,美国捷运的股价升到了105.5美元每股,是巴菲特买入价的两倍。此后,克拉克把巴菲特视为知己,认为巴菲特是真正的伙伴,而在巴菲特看来捷运公司的产品更是令他着迷,因此后来仍旧持续不断地增加持股量。

巴菲特购买美国捷运的好处,不仅仅是获得了长久的利润回报,对美国捷运的投资,为他下一个战役——入主伯克希尔—哈撒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巴菲特的朋友和合作伙伴马歇尔·温伯格从埃及旅行回来,巴菲特和妻子来到温伯格在曼哈顿的公寓拜访他。很少有美国人去过埃及,温伯格急切地说:“嘿,沃伦,给你看看金字塔的幻灯片!”

“我有个更好的主意,”巴菲特淡淡地说,“把幻灯片给苏珊看,我到你的卧室里给你读一份年度报告不是更好吗?”

这份报告是有关沃尔特·迪斯尼产品的。

“我自己去时代广场看了一场迪斯尼公司最新推出的片子《玛丽·鲍宾斯》。”巴菲特告诉温伯格。

“你?你不会是对那个女明星感兴趣吧?”温伯格打趣地说。

“很有趣是吗?我一个人,穿着花呢衣服,带着公文包和爆米花,其他的观众都盯着我看。”巴菲特自我解嘲地说,“不过灯光一暗,他们就把我抛在脑后了。”

“我坐在黑暗中忍不住想,”巴菲特的声音突然激昂起来,“今天、明天,以及许多个使观众们被迪斯尼所吸引的明天,将会是多么大的一笔价值!”

夏天,巴菲特一家和朋友基格一家去了迪斯尼乐园。

“爸爸,快看啊,白雪公主!”“爸爸,我要去玩那个!”孩子们在乐园里开心地玩耍着。

巴菲特和基格骑着车,一段路一段路地走,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评估。他指着收藏有卡通画和彩片的图书馆大声说:“这是无价之宝。”

后来,巴菲特在迪斯尼拍摄场地拜访了沃尔特·迪斯尼本人。巴菲特见到他时,他没穿外衣,生机勃勃,好像永远都是那么热情。巴菲特被他对自己工作的那种喜爱所深深触动——这和巴菲特自己是多么相似啊!

巴菲特花400万美元买下了迪斯尼5%的份额。

像以往一样,巴菲特不会将他持有美国捷运或迪斯尼的消息告诉给股东,但他会在每年的年度报告中,不遗余力地对他的各种运作途径事先作出充分解释,而且解释得十分具体。他清楚地知道合伙人对他的信任是相当重要的,明白误解会使一个团体走向崩溃。

一次,巴菲特正在办公室和一位名叫比尔·布朗的银行家举行会谈。秘书走进来说:“先生,有位合伙人想见您。”

“我现在很忙,请他改日吧!”巴菲特吩咐道。

过了一会儿,秘书又走了进来:“巴菲特先生,他坚持要见您,想要搞清楚他的资金到底投向了什么地方。”

“请稍候。”巴菲特霍然起身,走了出去。片刻他重又进来,对秘书说:“抬高价格把那家伙挤出合伙企业。”

他转向布朗歉意地一笑,解释说:“他们该知道我的规矩,我一年只向他们汇报一次。”

“可是投资人知道自己的资金流向又有什么不好呢?”布朗很不解地问。

“我的投资组合比较反传统,不像别的基金那样平均分配,而是喜欢集中在几种较出色的股票上。”巴菲特解释说,“股东若是知道的话,一来会比较担心,二来也会干扰我的独立操作。”

“哦,多元化组合难道就一无是处吗?”布朗有些不服气。

“把几百种不同的股票塞进自己的证券组合,唯一的好处就是跌或涨都没有明显影响,但拥有那么多股票只会使一个人无法挑选出优胜股票。事实上,我怀疑他们对所选择证券的了解,甚至还赶不上一个酋长对他一百个女人中任意一个老婆的了解程度。”巴菲特的这番话总结得虽有些刻薄,但是一针见血。

而巴菲特也的确有资格这样说。在合伙人企业经营的第二个5年中,扣除巴菲特应得的利润份额外,他的有限责任合伙人的投资额上升了704.2%。盈利则是道琼斯指数的6倍。对于一个最初始的投资者来说,比如戴维斯医生一家,每10万美元都变成了80.4万美元。

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总资产至1966年年初时,已增长至4400万美元,而在他35岁时,他已经变得相当富有。他曾写信给合伙人:“苏珊和我的投资有684万美元,这样就可以防止我偷偷溜出去看下午场的电影了。”

巴菲特如一颗新星般脱颖而出,第一次尝到了出风头的滋味。5月份,《奥马哈世界先驱报》的读者在第二版顶部看到了巴菲特花狸鼠般露齿一笑的样子。画面上的巴菲特一只耳朵贴着话筒,梳着毫不入时的短发,显出一脸的热切表情。报上写道:“全美国最成功的投资企业之一是在奥马哈,它的经营者是一位在年仅11岁时就买进了第一张股票的年轻人。”

尽管在金融新闻总局和全国性商业出版物上还没有关于他的文章,但在众多投资者眼中,巴菲特的地位正逐渐达到神话般的程度。

第四节 崇尚节俭生活

巴菲特天才的投资才能为他赢得了巨大的成功。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美元属于巴菲特个人。事业发展到这个阶段,应该调整投资方式,巴菲特将其最小投资额扩大到了10万美元。

至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了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对于巴菲特合伙企业而言,财富的增长是飞速的,从进入投资领域到1969年的13年中,他的投资组合平均以每年29.5%的速度增长。

其中6%作为利息,余下的利息中75%乃是合伙人利润,只有25%是巴菲特的报酬。但算下来,合伙人的年收益率仍高达23.6%。

公司在发展壮大,巴菲特自然也获得了巨大的收获。从1950年的9800美元,至1969年的2500万美元,他的个人投资的年增长率超过54%。

当然,这种盘旋上升的财富积累,并没有对巴菲特的生活方式产生任何显著的影响。他依旧偏爱帕索的灰色男装,罗斯的牛排以及内布拉斯加大学的足球比赛。

平时,巴菲特的举止态度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很富有。的确,他的房子里房间多了一些,并且还增加了一个羽毛球场,高高低低的屋顶显得错落凌乱,但对于拥有百万财产的富翁而言,它毕竟太普通了。

一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小儿子彼得从摊开的报纸上突然抬起头,睁大双眼惊讶地盯着父亲问:“爸爸,这报上说你有2500万美元,是真的吗?”

“我很遗憾你到今天才知道,”巴菲特开玩笑地说,“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床上放个标志,比如说‘今天是长子值夜班看守钱财’什么的?”

“这可是笔大数目,你能分给我多少?”初出茅庐的小彼得天真地问。

“哦哦,彼得,你放心,我会在遗嘱里提到你的。”巴菲特俏皮地安抚儿子说。

女儿苏茜噘起了小嘴,“可是爸爸,我连自己的车都没有,还要在马车商店里干活来赚钱。”

“这就对了。”巴菲特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声明:“你们不要奢望从我这里得到一个子儿,我害怕哪怕是一点钱都会让你们几个孩子变坏。”

这样教育的结果是使巴菲特全家对金钱很淡漠,而且处于一种随意和平等的气氛。人们顺路走过时,不用打招呼就可以使用他家的球场,来的人如此之多,俨然成了公共社交场所,这个私家球场也几乎成了公用体育场所。

苏珊将房子装扮成明亮的橘红色和黄色,对所有大小朋友都敞开家门,巴菲特有时会下楼亲自为大家和他自己爆些玉米花。每到周六晚上,客厅总是挤满了人,孩子们的小朋友为苏珊演奏自己作的曲子,苏珊也会为他们演奏几曲,气氛非常热烈。

1971年夏天,苏珊和丈夫商量在洛杉矶南部海滨购买了一幢价值15万美元的度假屋。第一个夏天里,3个10多岁的孩子待在这里玩耍了一番,而巴菲特对孩子的朋友们表现得很有耐心,只要有空闲就和他们嬉戏。

一天晚上,巴菲特带着这一大帮人去吃晚饭。饭后,餐厅侍者拿着巴菲特的信用卡过来,颇有些怀疑地说:“抱歉先生,您已用到限额了。”

巴菲特向妻子扬扬眉毛,二话没有,又老老实实地递给侍者第二张信用卡。

“哈哈哈……”巴菲特的可怜神情让苏珊和孩子们笑痛了肚皮。他们对巴菲特说,他身上实在没有一点儿架子和派头能够显示出他是一位百万富翁。

巴菲特很少想过要把他的财富花费在物质享受上,享受本身并不是他对财富渴求的原因,金钱只不过是一种证明,是他所喜爱的游戏的一个记分牌而已。和大多数人富起来就大力置办豪华轿车相比,巴菲特一家的大众车显然和现在的百万富翁不相适应了。但巴菲特并不在乎自己的车有什么寒酸。

一次,巴菲特开着他的这辆大众牌汽车去接人,朋友从机场坐上巴菲特的车后,一直感叹:“嘿!沃伦,你现在已经是百万富翁了,应该换一辆像样的车了。”

巴菲特微笑了一下说:“但我并没有感觉我的这辆大众牌汽车差呀!我开了几年感觉挺好的。”

朋友无可奈何地说:“沃伦,你是做投资的,你可以随便选择你的行为。但是如果你的行头太差了,可能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你的信心的。”

“嗯!你说的有道理。”听了朋友的话,巴菲特才意识到也许自己的大众牌汽车确实该换一下了。

第二天,巴菲特对苏珊说:“亲爱的,也许我们该换辆车了。你没感觉到咱们的大众牌汽车有些寒酸了吗?”

苏珊也很赞同巴菲特的观点,于是就说:“当然是该换一辆了,但买哪种车好呢?”

巴菲特并没有为选择哪种车而浪费时间,他从不愿在这种小事上耗费精力的,于是回答道:“随便哪种都行,我无所谓哪种。”

于是,苏珊买来了一辆车身很宽的凯迪拉克牌汽车。

巴菲特有钱了,巴菲特也出名了,奥马哈的人们对巴菲特都异常尊敬,甚至崇拜了起来。

一次,奥马哈一家计算机公司的副总裁霍德和巴菲特一起飞往休斯敦。途中,他天真地问:“沃伦,做一个百万富翁的滋味怎么样?我以前从未认识过百万富翁。”

“只要我愿意,我可以用钱买到任何想买的东西。”巴菲特简单地回答。

这是实情,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巴菲特都可以得到了,但这些对他没有太大意义。他只是梦想着如何一天一天堆积更多的财富。

20世纪80年代末,巴菲特已称得上是名满天下了。他破例花670万美元买了架飞机,每天忙忙碌碌地参加各个董事会,与美国企业名人的经理们打牌,与总统、国会议员们共进晚餐……

巴菲特很受他们的欢迎,因为他没有一点财大气粗的架势,仍然保持着朴实、节俭的风格。

巴菲特有一次和另一位亿万富翁约翰·克鲁格一起为ABC电视台做节目,录音结束后,克鲁格钻进了等在一旁的高级超长轿车,而工作人员却惊讶万分地看着巴菲特泰然自若地走下人行道,挥手叫住了一辆计程车。

“我说沃伦,你就穿这身衣服去参加晚会了?”一次,苏珊回奥马哈时,发现巴菲特的西装已经皱得不像样子。

“那又有什么关系,我本来就是一位混入上流社会的乡巴佬。”巴菲特却满不在乎。

“苏茜,把你爸爸架到商场去。”苏珊抓起手袋,招呼女儿,“我们该给他弄几套体面点的衣服了!”

于是这套1500美元的杰尼亚西服就成了巴菲特的制服。他拒绝了其他人一次次让他定做衣服的建议,嘟囔着说一套足矣。

当时一个经纪商的妻子,在她女儿的《儿童手册》上“3个现代最伟大的人物”一栏下面写道:施韦策、爱因斯坦,还有沃伦·巴菲特。

这种崇拜之情当然让巴菲特感到很高兴,但也使他急躁起来。随着一次次成功地飞跃,代表期望的横竿越来越高;星星越是明亮,它燃尽之后的阴影越是黑暗。没人在华尔街能永远赢下去,他很清楚这一点。

第五节 选择急流勇退

20世纪60年代正是美国股市牛气冲天的时代,整个华尔街进入了一段疯狂的投机时代。对于很多资金持有人来说,这是争先恐后的年月。

此时,电子类股票、科技类股票突飞猛涨,随着投资者们对短期利益的追逐,股指也不断创出新高,在投资者“恐惧”和“贪婪”这两种情绪中,后者占了上风,在乐观的预期下,他们对再高的股价都不害怕,把套牢的恐惧忘得精光,他们似乎相信自己的直觉,认定股价还有上涨空间。

这种疯狂投资的表现随处可见:证交所排起了长队,投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随着巴菲特基金规模的扩大,面对连创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却逐渐不安起来。

一次,巴菲特在写给一个合伙人的信中说道:

格雷厄姆这辈人退休了,随之带走了对大萧条时期残酷的记忆。华尔街觉察到年轻一代人的崛起,他们中的许多人在1929年时尚未出世,同时也对上一辈人无穷无尽的回忆十分厌倦了。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大崩溃之前的狂乱岁月没有任何记忆。对他们而言,投机是无可厚非的。20世纪60年代牛气冲天的股市对于他们就像初恋一样充满新鲜感,甚至连他们交易的股票都是新的,电子发行,庞大的集团,小的成长股票。

所有这些都要求一种忠诚,似乎此时,只要忠诚就足够了,股票在纷纷上涨。

巴菲特对股市的忧虑,开始显现出来,也可以从他和孩子的对话中发现他对股市的忧虑。

一次,巴菲特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而他的这个故事就和对股市的忧虑有关。

故事的大意是一个石油勘探者来到天堂门口,听到一个令他万分沮丧的消息:为石油工人保留的“庭院”已经满了。在得到圣彼得的恩准可以说几句话后,这位石油勘探者大声叫道:“地狱里发现了石油。”

于是,天堂里每个石油工人都纷纷出发寻找冥府财宝去了。圣彼得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告诉他说现在天堂里有足够的地方了,完全可以容纳它的崇拜者了。

这个勘探者犹豫了一下说:“不,我想我该跟余下的这些人一起去,也许在谣传的背后会有些真实的成分。”

故事说完了,不懂事的孩子都笑了起来,对巴菲特说:“哈哈!爸爸,那个人真傻啊!明明地狱里有石油的谣言是他自己编的,他后来自己怎么也相信了呢?”

巴菲特没有回答孩子们的问题,只是皱起眉头,在考虑当时华尔街股市的种种问题。

与对股市泡沫产生忧虑的还有投资环境的变化。当时,巴菲特拥有了更多的现金,但是,股价都在上升,可进行投资而可做的交易越来越少,这两方面的矛盾使他陷入了困境。

尽管在当时看来,只要追逐市场,不动任何脑筋就会变得越来越富有,但是巴菲特永远是一个真正的“投资者”,而不屑做投机家们做的事。

除了不屑做投机者之外,巴菲特投资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敢于坚持原则。

1968年,当巴菲特正逐步吸纳一家家庭保险公司的筹码时,一天,当他的经纪人为他买进了价值50000美元的股票后,巴菲特突然打电话让经纪人撤单。

原来巴菲特听到了内部消息,那个家庭保险公司将被城市投资公司以高价接管。第二天,消息公布,巴菲特错过了一个获利的大好机会。尽管他明明知道买下它是合法的行为,但他永远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进入1968年,美国陷入一场政治的动荡中,随之美国经济也开始动荡,而市场跌入了令人目眩的深渊之中,于是投资者们逐渐把注意力放在短期投资上。

这造成的结果在股票上显现了出来,当时股票的交易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大屏幕”的一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300万股,比1967年的纪录还要多30%。

那时,股票交易所里的员工被大量的买卖单据忙得喘不过气来,这在它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那时的一个基金的管理人员宣称,单从每周每小时股价做出研究是不够的,证券必须以分钟间隔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金钱已经挂在了时间的齿轮上,每时每刻都在流动。这种情况使人觉得出去取一听百事可乐都有负罪感。

当时,巴菲特的某些合伙人打电话给他,提醒他市场走势还会更高。对于这些电话,巴菲特都一一驳回了。

1968年,在股市的一片飞涨之中,巴菲特和他的基金虽然非常谨慎地进行投资,但也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入。这一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46%,而当年的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04亿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年底,股市的牛市正断断续续发出死亡前的呻吟,许多股票的市盈率达到了40~46倍之高,有的甚至达到了100倍。尽管如此,基金经理们仍乐观地认为人们在特定的时刻认为某种股票价值多少,股票就值多少。

此时,这位具有非凡经营眼光的投资天才,开始对寻找股票彻底失望了。

1969年5月,当股市一路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他担心自己陷入对苦难不幸的哀叹之中,同时也担心所得的盈利付诸东流。

“苏珊……”巴菲特欲言又止。

“你想说什么,沃伦?”结婚10多年,苏珊早已明了丈夫的神态意味着什么。

“我想我该到抽身退出的时候了,我想关闭合伙人企业,再开一个新局面。”巴菲特在妻子鼓励的目光下说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你想清楚了吗?你今年的业绩不是很出色吗?”苏珊吃惊地问。

“我知道这需要勇气,在华尔街人们决不会关闭企业,偿还资金,尤其不会在鼎盛时期。但是我真的不喜欢目前的市场环境,我不愿将自己的成绩在这些经济泡沫中跌个粉碎。”

“也许你可以卖股票,把资产换成现金,然后再等待机会,何苦一定要退出呢?”苏珊提出了另一种选择。

“但是每个合伙人都希望由我来运作,来带领整个联盟,这让我感到一种无法推卸的压力,要让我放慢脚步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停下来。”巴菲特和妻子推心置腹地说。

“按你的想法去做吧,”苏珊理解地轻轻拥住丈夫,“我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于是,他宣布隐退了。

主意打定之后,巴菲特立刻通知他的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巴菲特开始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悄悄退出了异常火爆的股市。

在当时一片火爆的华尔街,那些投资家们是绝不会关闭企业,将资金偿还的。然而,巴菲特却那样做了。在大多数人看来,其实巴菲特可以有许多种选择,比如他可以只售出他的股票,将其换成现金,然后等待机会。

但那只是大多数人的看法,毕竟不是巴菲特的看法。巴菲特自有他的考虑,他认为如果合伙人的钱依然还在自己手里,那么那些合伙人都渴望他来继续运作。这无疑感到自己要承担太多太重的无法推卸的责任。

巴菲特后来也曾提到这次隐退,他说:“如果我要参与到公众中去,我就身不由己地要去竞争。我明白,我并不想毕生都在忙于超越那只投资的兔子,要让我放慢脚步,唯一的办法就是停下来。”

但他退隐的计划并没阻挡他股市神话的奇迹。1967年合伙人企业向前推进30%,比道琼斯多出17个百分点,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捷运公司,它已狂涨至180美元/股,在这项1300万美元的投资中,巴菲特赚取了2000万美元的利润。他还从迪斯尼上赚了50%的利润。

1969年,巴菲特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对投资组合的清算上。他继续将奥马哈作为自己的运作基地,却对纽约股市的所有行情了如指掌。《邓恩评论》在采访他时问:“在这样一个快节奏时代,您怎么能留在悠闲落后的内布拉斯加呢?”

“奥马哈和任何别的地方一样好,”巴菲特正面回答,“在这儿你可以看到整个森林;而在纽约,很难看到树木外的其他东西。”

“可是你在奥马哈如何得到纽约的‘内部消息’呢?”记者穷追不舍。

“有了足够的内部消息,再加上100万美元,你可能会在一年内破产。”巴菲特回答道。这是一句非常中西部风格化而且揭露本质的话。

就这样,巴菲特执意隐退了。他的退出虽然使一部分人感到惊讶,感到不可思议,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对股市的狂热追求,华尔街的股市还是一片大好。

然而,巴菲特的这次急流勇退,再一次证明了这位股市天才的卓越眼光。

到了当年的6月份,巴菲特隐退的决定开始被认为是英明的。道琼斯指数下降至900点以下,至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年初下降50%。

此后的几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

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2亿美元。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

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

“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事实上,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

巴菲特似乎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5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要投资那些始终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巴菲特总是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的企业,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而对于总想利用配股、增发等途径榨取投资者血汗的企业一概拒之门外。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