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学会用积极心态生活
事情就是这样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间15世纪教堂的废墟上,留着一行字:“事情是这样,就不会是那样。”
我们的生活都经过漫长的岁月,其间一定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事情一经发生,就像教堂废墟上留下的字一样,它们既是这样了,就不可能再是别样。我们只能有两种心态对待它们:或者是运用积极心态想办法适应它,或者用消极心态在烦恼中毁了我们自己。
住在俄勒冈州波特兰的伊莉萨白·康奈利,却经过很多困难才学到这一点:“在美国庆祝陆军在北非获胜的那一天,我接到国防部送来的一封电报,我的侄儿——我最爱的一个人——在战场上失踪了。过了不久,又来了一封电报,说他已经死了。”
“我悲伤得无以复加。在那件事发生以前,我一直觉得生命对我多么美好,我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努力带大了这个侄儿。在我看来,他代表了年轻人美好的一切。我觉得我以前的努力,现在都有很好的收获……然后却收到了这些电报,我的整个世界都粉碎了,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值得我活下去。我开始忽视自己的工作,忽视朋友,我抛开了一切,既冷淡又怨恨。为什么我最疼爱的侄儿会离我而去?为什么一个这么好的孩子——还没有真正开始他的生活——就死在战场上?我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我悲痛欲绝,决定放弃工作,离开我的家乡,把自己藏在眼泪和悔恨之中。”
“就在我清理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封我已经忘了的信——一封从我这个已经死了的侄儿那里寄来的信。是几年前我母亲去世的时候,他给我写来的一封信。‘当然我们都会想念她的,’那封信上说,‘尤其是你。不过我知道你会撑过去的,以你个人对人生的看法,就能让你撑得过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你教我的美丽的真理:不论活在哪里,不论我们分离得有多么远,我永远都会记得你教我要微笑,要像一个男子汉承受所发生的一切。’”
“我把那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觉得他似乎就在我的身边,正在向我说话。他好像在对我说:‘你为什么不照你教给我的办法去做呢?撑下去,不论发生什么事情,把你个人的悲伤藏在微笑底下,继续过下去。’”
“于是,我重新回去开始工作。我不再对人冷淡无礼。我一再对我自己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不过我能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用积极心态继续活下去。’我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我写信给前方的士兵——给别人的儿子们。晚上,我参加成人教育班——要找出新的兴趣,结交新的朋友。我几乎不敢相信发生在我身上的种种变化。我不再为已经永远过去的那些事悲伤,我现在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快乐——就像我的侄儿要我做到的那样。”
伊莉萨白·康奈利学到了我们所有人迟早要学到的东西,那就是必须用积极心态接受和适应那些不可避免的事。这不是很容易学会的一课。就连那些在位的皇帝们也要常常提醒自己这样去做。
莱迪森球场是岛人队的死对头纽约骑兵队的主场,而丹尼斯·波特文则是纽约莱迪森广场最受人憎恶的人物。
这位纽约岛人冰上曲棍球队队长回忆道:“情况很糟糕,搞得我的队友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每次我们从更衣室出去之前,气氛都尴尴尬尬的。有几个队友好容易说了一些诸如:‘没什么,让我们出去打败他们’之类的话,这你也看得出他们是想冲淡一点这难堪的气氛,但接着他们就无话可说了。实在难为他们了,对一个在两个半小时内最遭人厌恶的人,你还能说些什么呢?”
那一晚,波特文刚上场就遭到观众的一片嘘声,而且还有更过分的在后头。波特文告诉我们,以往在球赛开始前,运动员都站在蓝线后。举行仪式时,工作人员会把灯光调暗,演唱者出场后,再把聚光灯打在演唱者与旗帜上。但是后来莱迪森广场的冰上曲棍球开赛前,组织者不再这样安排了。原因就在于那个晚上所发生的事。
波特文说:“我当时站在那里,像往常一样脱下头盔。球迷们开始丢东西。我听到有个东西从耳旁呼啸而过,不禁猛地打了个冷战。我不知道丢下来的是什么,但我确实感到害怕。灯光再亮时,我滑过去看看丢下来的究竟是什么,赫然发现地上一个九伏特的电池,那种大大圆圆的电池,不知道是从哪里飞下来的。”太可怕了,它极有可能砸中波特文的脑袋,真那样,后果将不堪设想。
在那一刻,这位曲棍球巨星必须作出抉择——这是一股巨大的敌意,现场少说也有几千人对着他厉声叫嚣,发泄他们的愤恨。他可以因恐怖与愤怒离开冰场——他完全有理由这样做,队友们会理解的——而如果他留下来,他就得在这群充满敌意甚至相当危险的观众面前参赛。
波特文选择照常出赛。他站在喧嚣的球场中,决意把这批愤怒的球迷假想为他的对手,他要向他们挑战,他要凭自己的球技和精神战胜他们,征服他们。当然,这些激烈的思想活动都是在丹尼斯·波特文的心中暗暗进行的,他在用积极心态调节自己。从表面上看,他平静如常。当他回顾那个充满敌意的夜晚时,他说:“有如得到神助一般,我当晚表现得精彩极了。从那以后,我在莱迪森球场比赛,每场都表现不俗。我士气高昂,精神抖擞,心中充满了勇气和力量。因为唯一可以回击那些人的,就是在莱迪森赢得球赛。”
“主队的球迷都成了我的对手,当我运球时,他们嘘我;我进球时,他们也嘘我;当我碰到对方球员时,他们更嘘我。嘘吧,嘘吧!我已渐渐爱上了这个把戏——我是说真的,就在那本该让人沮丧的嘘声中,我忽然间觉得自己变得比平常更强大。在全美曲棍球联赛中,莱迪森球场是唯一我一走进去就已完全进入状态的地方。”
“这就好像前面是哥利亚巨人,而我是小小的大卫,理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哈,我本来就是站在冰上的!可是,我敢说,我是整个球场中最有力量的人,而且我要把这种力量释放出来,让所有人拜倒在我的脚下——这样说或许有些夸张,不过说真的,每次我在莱迪森出赛都是全神贯注、精神抖擞,我感觉这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比赛。”
这是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一个极好例证。造成这种转化的是当事人自己的心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积极心态的力量。在相当多的时候,我们就是依靠思想的力量戏剧化地改变了现实。听起来有点难以置信,其实这是最平常不过的道理。
叔本华是这样说的:“能够顺从,这是你在踏上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很显然,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快乐或不快乐,我们对周遭环境的反应才能决定我们的感觉。必要的时候,我们都能忍受得住灾难和悲剧,甚至战胜它们。我们也许以为自己办不到,但我们内在的积极力量却坚强得惊人,只要肯于加以利用,就能帮助我们克服一切。
已故的布思·塔金顿总是说:“人生加诸我的任何事情,我都能接受,除了一样——瞎眼。那是我永远也没有办法忍受的。”然而在他60多岁的时候,一天,他低头看着地上的地毯,色彩一片模糊,他无法看清楚地毯的花纹。他去找了一个眼科专家,证实了一个不幸的事实:他的视力在减退,有一只眼睛几乎全瞎了,另一只离瞎也为期不远了。他最怕的事情终于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塔金顿对这种“所有灾难里最可怕的事”有什么反应呢?他是不是觉得“这下完了,我这一辈子就此完了”呢?没有,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还能活得非常开心,甚至还能善用他的幽默感。以前,浮动的“黑斑”令他很难过,它们会在他眼前游过,遮断了他的视线,可是现在,当那些最大的黑斑从他眼前晃过的时候,他却会说:“嘿,又是黑斑老爷爷来了,不知道今天这么好的天空,它要到哪里去。”
当塔金顿完全失明之后,他说:“我发现我能承受我视力的丧失,就像一个人能承受别的事情一样。要是我五种感官全都丧失了,我知道我还能够继续生存于自己的思想之中,因为我们只有在积极心态里才能够看,只有在积极心态里才能够生活,不论我们是否知道这一点。”
塔金顿为了恢复视力,在一年之内接受了12次手术,为他动手术的是当地的眼科医生。他有没有害怕呢?他知道这都是自己必须去做的事情,他知道自己没有办法逃避,所以唯一能减轻他痛苦的办法就是爽爽快快地去接受它。他拒绝在医院里用私人病房,而和其他病人一起住进大病房。在他必须接受好几次手术时,他还试着使大家开心——而且他很清楚在他眼睛里动了些什么手术——他只是尽力让自己去想他是多么幸运。“多么好啊,”他说,“多么妙啊,现代科学发展得如此之快,能够在人的眼睛这么纤细的部位动手术。”
一般人如果要忍受12次以上的手术,过着那种不见天日的生活,恐怕都会变成神经病了。可是塔金顿说:“我可不愿意把这次经验拿去换一些更开心的事情。”这件事教会他如何用积极心态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这件事使他了解到,生命所能带给他的没有一样是他力所不及、不能忍受的。这件事也使他领悟了约翰·弥尔顿所说的:“瞎眼并不令人难过,难过的是你不能忍受瞎眼。”
要是我们遇到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时就因此而退缩,或是加以反抗,为它难过,我们也不可能改变这些事实,可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
逃出心理的牢笼
什么是压力?压力就是身体对一切加诸其上的需求所做出的无固定形式反应。也就是说:任何加于身体的负荷,不论是源于心理方面(如不愉快事件)还是物理因素(如环境污染),就是压力的来源——压力源,都会引起“一般适应综合症”。事实上,只要人们生活中必须扮演某种角色,而且又有许多自己不愿扮演的社会角色存在,那么就会产生压力。
世上最难攻破的是“心理牢笼”,但是每个人都有攻破“心理牢笼”的本能。
有个长发公主的故事,主人公叫雷凡莎,她头上披着很长很长的金发,长得很美。雷凡莎自幼被囚禁在古堡的塔里,和她住在一起的老巫婆天天念叨雷凡莎长得很丑很丑。
一天,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从塔下经过,被雷凡莎的美貌惊呆了,从这以后,他天天都要到这里来,一饱眼福。雷凡莎从王子的眼睛里认清了自己的美丽,同时也从王子的眼睛里发现了自己的自由和未来。有一天,她终于放下头上长长的金发,让王子攀着长发爬上塔顶,把她从塔里解救出来。
囚禁雷凡莎的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那个老巫婆是她心里迷失自我的魔鬼,她听信了魔鬼的话,以为自己长得很丑,不愿见人,就把自己囚禁在塔里。
哲人说得好,不要完全相信你听到的一切,也不要因他人的议论而鄙视自己,否则就会陷入自卑的“心理牢笼”。雷凡莎公主把巫婆的话信以为真,自己常常对自己说:“我长得很丑很丑,快躲起来吧,莫让别人看见我。”这些下意识的暗示,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心理牢笼”。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身上的自卑,除了喜欢拿别人的优点长处与自己的缺点和短处比较外,另一个原因和雷凡莎一样,喜欢听信那些不该听信的话,认不清自己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久而久之,丧失自信,心绪萎靡,便不知不觉地为自己营造了自卑的“心理牢笼”。
人的心理牢笼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心理牢笼”,都是人自己给自己营造的。就拿自寻烦恼来说吧,有人老是责备自己的过失,有人总是唠叨自己坎坷的往事和不平的待遇,有人念念不忘生活和疾病带来的苦恼……时间一长,就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囚禁在“心狱”里。自寻烦恼有好多种,其中还有一种是喜欢用自己不懂的事情塞满自己的脑袋,使自己陷入紧张、痛苦之中。
现代心理医学的研究也证明,在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效应中,外来压力并未直接导致疾病,但是外来压力的变化常常影响、恶化了一个人的情绪,从而导致疾病。因而,个体的评价和应对方式,对外来刺激产生的结果有很大影响。
曾经有一位公司职员,一天觉得自己好像生病了,就去图书馆借了本医学手册,看该怎样治自己的病。他一口气读完了该读的内容,然后又继续读下去。当他读完介绍霍乱的内容时,方才明白,自己患霍乱已经几个月了。他被吓住了,呆痴痴地坐了好几分钟。
后来,很想知道自己还患有什么病,就依次读完了整本医学手册。这下可明白了,除了膝盖积水症外,自己一身什么病都有!
他非常紧张,在屋子里来回踱步。他认为:“医学院的学生们,用不着去医院实习了,我这个人就是一个各种病例都齐备的医院,他们只要对我进行诊断治疗,然后就可以得到毕业证书了。”
他迫不及待地想弄清楚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于是,就搞了一次自我诊断:先动手找脉搏,开初连脉搏也没有了!后来才突然发现,一分钟跳140次!接着,又去找自己的心脏,却怎么也找不到!他感到万分恐惧,最后他认为,心脏总会在它应在的地方,只不过自己没找到罢了……
他往图书馆走时,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而当他走出图书馆时,却被自己营造的“心理牢笼”所监禁,完全变成了一个全身都有病的老头。
他决心去找自己的医生,一进他家门,他就说:“亲爱的朋友!我不给你讲我有哪些病,只说一下没有什么病,我的命不会长了!我只是没有害膝盖积水症。”
医生给他作了诊断,坐在桌边,在纸上写了些字就递给了他。他顾不上看处方,就塞进口袋,立刻去取药。赶到药店,他匆匆把处方递给药剂师,药剂师看了一眼,就退给他说:
“这是药店,不是食品店,也不是饭店。”
他很惊奇地望了药剂师一眼,拿回处方一看,原来上面写的是:煎牛排一份,啤酒一瓶,6小时1次。10英里路程,每天早上一次。
他照这样做了,一直健康地活到80岁。
这位职员幸亏治疗及时,否则一定会被自己营造的“心理牢笼”所囚禁,最后非得得病不可。
现实生活里,有不少人喜欢用自己不懂的事情塞满自己的脑袋,把一些不相干的事与自己联系在一起,造成了心理障碍。殊不知,不懂的事,就是不理解,不理解的东西是自己无法占有的。如果盲目地相信某些毫无根据的感觉,使自己失去理智的判断能力,最后被囚禁的就是自己。
人的一生充满许多坎坷,许多愧疚,许多迷惘,许多无奈,稍不留神,就会被自己营造的“心狱”监禁。营造“心理牢笼”,既不花钱,也不费力,一瞬间就能制造出来。“心理牢笼”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人的心脏病患,大多都与“心狱”有关,严重者则会造成精神失常,甚至自杀。有人说,“心理牢笼”是很难攻破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我们还应该明白,人的“心理牢笼”既然是自己营造的,人自己就有冲出“心理牢笼”的本能。这种本能就是精神意志的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什么样的“心理牢笼”都可以攻破。
正确的评价与应对方式可能会弱化外来不良刺激的强度,错误的评价与应对方式则可能强化不良结果。要想减轻外界压力对自我身心两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尽可能防止身心疾病,就要对压力管理这门学问有明确的理解。现代“压力管理学”中,对压力管理有以下要求:
1.对压力应采取正确的评价态度
个体作为被压力威胁的对象,应对外界压力有正确的认识(即评价),并采取乐观开朗的态度正确对待。可以这样认为,大多数富人在发迹之前,无一不受到过诸如身体健康、财源等方面压力的困扰。既然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不可避免遭受各种各样的压力、不如意乃至打击等,那么评价压力、了解压力,就是要分析它们可能对自我身心健康方面造成的危害,从而尽量避免接踵而来的可能对自己造成不利的后果。比如,一个下属在和老板吵架时可以想一想,如果继续吵下去的结局是被“炒鱿鱼”,那么究竟是被炒鱿鱼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上的压力大,还是现在隐忍不满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大?两害权衡取其轻,就能得出理智、有利的解决方法。
2.对压力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
“压力管理学”中,对此提出了两条有效的途径:
(1)身体方面的途径:
强调持之以恒地运动,特别是做“有氧运动”。例如,游泳、跳绳、踩单车、慢跑、急步行走与爬山等。这些运动不仅能够让血液循环系统运作更有效率,还能够强化我们的心脏与肺功能,直接地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让整个身体的免疫系统强大起来,从而有更强的“体质”去应付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压力。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那些超级富翁都酷爱运动了吧?事实上,身体肌肉的劳动,能够让全身心得到松弛,并让我们的大脑有一个适当的休息机会。只有强健的身体,才是十足的成功的能源。
(2)心理方面的途径:
心理学家视个人的情况而给予的个别指导和心理治疗,仍然是个人学习应付压力的最佳方法。他们也赞成利用有效的自助法来排除压力,例如循序式肌肉放松法、静坐、自我催眠和练习吐纳(呼吸)等。
如果你能放松紧张情绪,你就不会再继续忧虑下去。身体的舒缓可以带动心理上的放松,帮助我们消除焦虑。你也许可以用散步、听音乐或者闲看风景来帮你进行放松,但当这些都不管用时,请试着按以下的放松原则和放松方法进行一些专门的放松技巧训练,这将使你逐步学会放松,你一定能从中受益的。
放松训练原则
(1)计划进行放松练习后,要下决心坚持每天练习,以形成一种习惯。
(2)每天练习2~3次:练习越多越容易放松。
(3)环境要求:安静整洁的房间,光线柔和,房间周围没有噪音,练习时避免他人打扰。(4)不要在空腹或饱餐后练习,练习的房间不能太热或太冷。这些情况会使你难以放松。(5)初练者可选择一种舒适的姿势躺着,穿宽松的衣服。以后也可坐着或站着练习。
(6)要以“主动的态度”去练习,这意味着你不会担忧自己的表现,不会担忧练习能否达到放松。试着跨出第一步,看看会发生什么。
(7)练习时,要注意采用正确的呼吸:通过鼻子深呼吸,尽量让肺部肌肉张开。呼吸要缓慢、均匀。避免快速的深呼吸,那会使你发生头晕目眩,并使你更加紧张。如果你的呼吸正确,可感到放在胃部的手在上下运动。在练习之前,可以尝试体验这种感觉。
(8)记录练习的过程,评价放松的步骤是否适合自己。应该预先想到每天的放松训练效果会有差异,有时容易放松,有时比较困难。
放松训练方法
(1)简单放松法
简单放松法是一位心脏病学家赫伯特·本森(Herbert Benson)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当时,他是为了帮助心脏病患者减少会导致身体损害的刺激,后来,这一方法演变成为一个广泛应用的放松放法。练习这一放松方法时,首先应该找到一个让你心情平静和放松的目标——即诱导物,用于训练过程。常用的诱导物有:能让你放松的声音或语句(如听大海的浪涛,或默念“放松、放松……”);或是优美的特殊东西(也许是一幅你喜欢的画);或是能让你平静的情景(如乡下某个幽静的地方,或海滨的沙滩)。
当你练习时,做到以下几点有助于你的放松效果:
·闭上眼睛以一个舒适的姿势坐着。想像你的身体逐渐变得发轻和放松。
·用鼻子吸气,并把注意力集中于你的吸气过程。呼气时,注意心理感受,且呼吸要自然、放松。
·不要担心自己能否掌握这一方法,按照自己的节奏让自己紧张和放松。练习时,分散注意力的念头可能会进入你的脑海里,对此不必担忧,也不要沉溺于这些念头,只要继续注意你的心理感受和呼吸。
·练习持续的时间就是你能感到放松的时间。这一过程有的需要2分钟,有的需要20分钟。结束练习的判断标准是你感到了放松。当你完成练习后,闭上眼睛静静地坐一会儿,然后睁开双眼。起身时,动作不要太快、太猛烈。
作为一个简练的方法,你可以每一小时都花上几分钟练习一次,或在喝咖啡、饮茶、用餐的时间进行练习,或在等候他人的时间里进行练习,或开车时间过长感到累时进行练习。可供选择的机会很多,你应该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是发现什么诱导物最适合自己。
(2)暗示性放松法
用前面的方法能够让你放松后,你可以开始全天任何时候使用自己所掌握的放松方法,而不必设定专门的“放松时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你将发展一种随意放松的能力,我们把这种放松方法称之为暗示性放松法。进行暗示性放松时,你所需要的是那些能不时引起你的注意,提醒你放松的标志性东西。
暗示性放松的要点:
·垂下双肩;
·放松全身肌肉;
·注意呼吸;
·放松。
作为暗示或提醒你进行放松的标志物,可以是手表上小小的一个彩色点或其他能够在白天经常看见的东西。每当你看到标志物,就可以提醒你作放松练习,因此你在一天时间里将进行多次放松的实践。在你的身边肯定存在许多暗示物,请找出能够经常引起你注意的东西,并以此作为提醒你放松的标志物。
别忘了,我们必须每日清除心田里的莠草。要常常怀抱乐观,如果你光看自己生命中的灰暗面,强调各种可能的困难,那你就把自己置于会滋生上述现象的心态中。例如,你是善妒忌的人吗?不,你不是,或许在以往你曾有过嫉妒的心态和行为,然而你和嫉妒并不是一体。就因为你曾有过这种心态和行为,因此相信嫉妒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挟制和牵引你的行动。但是别忘了,心态反映行为,心态是内心储忆和生理状态的结果,而此两者却是你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的。不错,在以前你曾嫉妒过,但那仅表示你是用会产生那种心态的方式来储忆。不过,现在你可以用新的方式储忆,带出新的心态和行为来。记住,我们永远具有选择储忆方式的权力。如果你认为爱人欺骗了你,很快地你就发现自己处于愤怒的心态中。可是你并未把握真凭实据,只不过凭空猜想,所以当对方回了家,你是既怀疑又生气。请问在这种心态下,你会怎样对待他(她)?八成不会太好。也许你会咕咕哝哝或怒斥她(他),或者心存不悦,日后再谋报复。
别忘了,你所爱的人或许根本就没做什么,但是你这种瞎猜疑心态的行为,却极有可能就此把她推到别人的怀抱里。如果你嫉妒,那是你产生的心态,你可以改变这种不良的画像,把它想成所爱的人因加班工作而无法赶回来。那么,这个新的臆想过程就能把你置于相信对方工作一完就会赶回家的心态,而你对待她的态度会让她归心似箭,更急于和你厮守一块。也有可能你的爱人正是如你想的,那么你又何必浪费心思瞎猜呢?通常,你所猜疑的是子虚乌有,并且因此造成的痛苦却伤害了双方,何苦呢?为什么不给对方一个好心情?
给自己一个好心情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这是一句英国谚语,其中的道理是,不要为已经失去的而难过,每个人都应当接受已经不可挽回的既成事实,用积极心态忘记过去向前看。这是多年来人类在实践中得到的智慧结晶。莎士比亚对此做了精辟的诠释:“明智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出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品一杯热茶,浅酌一杯美酒,只是一个闲散无事的晚上,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放松自己的方式。事实上,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松弛自己紧张情绪的方法,这些方法,有些也许是有助于健康的,但有更多可能是有负面作用的。例如,每年医生就能开出数百万张镇定剂的处方。这些药不但具有潜在的危险性,而且事实上也是完全不利于消除焦虑的。一些所谓有镇定功效的东西,像酒精,其实并不真的能消除压力。它们只是会掩盖真相(至少暂时是如此),使其隔绝于冷酷现实之外。然而,另有些方法能帮助我们释放压力,让我们重获精力与工作热情。你不妨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一般人大多都有他个人所喜欢的音乐,他可以随时打开机器来聆听,以驱除所有压力和一天积压下来的紧张情绪。但问题是,究竟这样的音乐选择是不是真具有舒解心情的效果?据作曲家兼音乐研究者哈泼博士表示,在声音的抚慰性效果上,关键并不在于耳朵的感觉。
卡耐基说:“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其实我们对音乐的反应,远不止于听觉,它更是一种完整的身体反应。要是你是戴着耳机听音乐的,你还能‘感觉’到音乐,那是因为音乐也是振动,而这些振动还会影响到你的心跳、血液流动、脑波,和你全身的化学作用。”
有趣的是,曾经测试这些生理反应的研究人员说,这种生理反应跟我们的音乐嗜好不甚相关。换句话说,你并不是非得十分喜欢某种音乐才能借此获得松弛身心的效果。他们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会使我们心情获得放松的音乐,其实并不见得真的有此效果;至少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明显。
卡耐基说:“我曾听人告诉我,古典音乐能让他们感到放松,但是对他们的脑波的测试却显示其心跳、血压、肌肉反应,以及直流电的皮肤反应(这些都是标准压力的显示器)却全不是这回事,其中完全没有真正松弛的生理证据显示。一般来说,古典音乐并不会激发深入的松弛。但这并不是说它一定不具有此功效。其实,任何音乐能否有所功效,关键还是在于你个人的反应。你只需好好观察你的身体,再看看自己感觉如何,让音乐成为你注意力的核心。试着坐下来或是躺下来,但是即使你不能,也总要注意你的感觉如何。如果音乐能帮助你呼吸减缓并且变深,那它就是能对你发挥松弛的效果。”
节奏较自然的声音能反映我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因此,这种声音似乎对多数人也较具松弛身心的效果。事实表明:“有一部分的古典音乐确实是属于这一类的。例如,一些缓慢二节拍的巴洛克作品,以及由巴哈、亨德尔以及塔勒曼等作曲家创作的部分音乐,就是按着心脏那种一秒一下的自然节奏而编写的。”
相反的,摇滚音乐的标准节奏则刚好与这种自然的心跳节奏相悖。所以人们才常觉得它会令人烦躁或兴奋。因为它已使我们自然的倾向混乱了。
舒密博士是旧金山“新领域学习”研究的前一任主任,他也对人类在音乐方面的反应做了一些分析,尤其是那些具有令人松弛效果的音乐对我们学习能力所具有的效果。他也很强调某些拍子较慢的巴洛克作品在松弛身心并加强学习潜力上的帮助。但是由于他的学生不大会把这样的段落跟音乐盘中较快拍子的部分区分开来,所以他就干脆自己做主,替他们收集了50分钟有此舒散心情效果的巴洛克音乐,录进同一盘里。他说,有较长演奏时间的这类轻松音乐还包括了帕黑尔贝尔的D大调轮唱,莫扎特的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以及阿尔比诺尼的G大调慢板曲。
但是在你有心去买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来帮助你从事静坐,另外仍有些事是你必须注意的。因为即使是演奏同一首乐曲,不同的乐器,不同的演奏方式,甚至不同的演奏者(或者是不同的录音手法),都仍可能对你造成不同的反应。
此外,也请记住,任何乐器松弛心灵的效果也会跟其演奏者(音乐家对乐曲的解释常会有极大的出入)及其演奏方式(断音式的长笛演奏,其舒解心灵的效果就比不上流畅式的)息息相关。回音及反响是另外两项会影响录音中松弛效果的因素。在一些最神圣的古代建筑中,像金字塔、泰吉马哈尔庙、哥特式大教堂,都有不同寻常的长长回音与反响效果。这些结构里的音响特征能有效地加强声音,使它对大脑造成某种特殊的效果。显然它具有刺激内啡素这种脑氨基酸分泌的功能,而使你在短时间内立即得到松弛的感受。
对某一音乐熟悉度也会影响这一音乐所带给我们的松弛之感。如果你的父母在你还小的时候曾逼你练过某个曲子,那么就有很大可能,不管是谁在演奏或是用什么方法录音下来的,这支曲子都不大能带给你任何放松的感觉。而另一方面,如果你能把某一段音乐跟某种深印在你记忆里的抚慰性经历连接在一起,那么不论是在什么时候,只要你听到了这音乐,它都有可能会让你进入一种极深的缓解状态中而感觉到安适。
路易斯博士在此一领域里的研究心得广受世界各地人士的推崇,他也已针对这个主题写了本书《声音健康》。但最令其声名大噪的,还是他自己的录音。他根据一种他称之为“抗狂乱新法”的新式音乐,录制了这种创新式乐曲。他在其中结合了各种已经被现代研究证明为最具舒解身心效果的音乐因素在内。路易斯博士的音乐里有一项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不管你听上多少遍,你总难以记住其旋律,也就无法随着音乐来哼唱了,因为其中根本就没有旋律这种东西,也没有主和弦或节奏可言!路易斯博士说,而这正是其妙处之所在。
他解释说:“西方的音乐多倾向于引发一种制约性的反应。当我对你唱Do、Re、Me、Fa、So、La、Si却在最后一个音前陡然止住,那你马上会在心里自动接唱下最后一个音‘Do’来完成整个音程。于是我们就被锁进了某种特定的进行程序里了。而我的音乐特色就是打破那种预期的反应,以便你能接触到音乐的真正影响力。在少了可随之哼唱的旋律或是稳定节奏之际,大脑起初是感到迷惑,因为它发现它不能按一般的方式来分析这段音乐。但随之发生的是,我们就会以真正对待声音的方式来对它产生反应,而不再是以一段可以分析的音乐来看待它。就我的经验来说,当身体可以有自由去选择它自己的反应的时候,也就是当它不必被迫要对某一节奏性刺激或旋律刺激做反应的时候,它就会选择一种非常自然、健康、又特具松弛身心效果的形态。”
路易斯博士把这种音乐称为“空中传导的维他命”。他说,“因为我们只使用了某种乐器,所以这种音乐聆听起来并不难接受。它能与身体充分混合。而且,我们也不像传统的西方古典音乐那样急速地转换其主要的中心旋律。这便让身体能以更健康的方式来与某频率产生反响。”路易斯博士的音乐松弛心灵效果已获得了研究证实。它比所有其他型的音乐,包括古典音乐和轻音乐在内,都更能对各种不同层次的人产生理想的舒解效果。例如,在实验室里,所有聆听路易斯博士的音乐的人中,有95%的人几乎都由脑波转为更松弛之脑波。
在实际生活中,怎能要求所有遇到的事情和工作,都符合自己的兴趣呢?这也没有关系。请你看看下面这位打字小姐是怎么做的。
这位小姐在奥克拉荷马州托沙城的一个石油公司工作。最使她乏味的是,每个月要花几天的时间,填写一份塞满了统计数字的报表。怎么使这令人厌烦的工作变成有意思呢?她点出每天早上所填的数量,尽量在下午去打破自己的纪录;然后再点清一天所做的总数,第二天想办法再打破前一天的纪录。结果,她很快地把使她乏味的报表填完了。她这样做,是为了得到赞扬吗?不是;是为了得到感谢吗?不是;是为了加薪或者提升吗?也不是。她只是为了尽快地把没有意思的工作很有意思地去完成。这样,她就省下了不少精力,休息时,她也就有了更多的快乐。
下面又是一位打字小姐,她用积极的心态做得更妙:把没有意思的工作,假设为很有意思,结果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报偿。她的名字叫维莉·哥顿,住在伊利诺州爱姆霍斯特城南坎尼华斯大道473号。
“我们办公室有4个打字小姐,仍然常常忙得不可开交。有一天,副经理一定要我把一封长信重打一遍。我告诉他,只要改一改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重打。他却对我说,如果我不愿意重打,他就去找愿意打的人来打。我简直气昏了。但是我想到,如果我不打,就会有很多人来抓住这个机会,代替我的工作位子。何况人家给我薪水,就是要我做这项工作的。于是,我便假设喜欢这项工作,高高兴兴地做。奇怪的是,这样一假设,我好像真的喜欢这项工作了,速度也加快了不少。这个发现,使我改变了过去的工作态度,大家都认为我是一个很不错的职员。后来有一位主管需要私人秘书,就让我去担任了那份新的职务。”
哥顿小姐最后说:“这件事是不是可以证明,是心态转变所产生的力量呢?”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其实,哥顿小姐不知道,她无意中运用汉斯·维辛吉教授的“假想”哲学。他一向就提醒我们,要“假想”自己很快乐。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也会真的变得快乐起来。至少可以减少疲劳和烦恼。
在分析了大多数的人的压力处理方式后,戴维博士归纳出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处理得极好的人,他们在高度压力的情况下仍然精神抖擞,愈干愈起劲;第二种是根本不去处理压力的人,他们会非常紧张,以至于一旦有压力,就完全动弹不了;第三种是自以为把压力处理得很好、实际上却非常糟糕的人。因为他们表面上似乎是神情自如、冷静自持,但内心里却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就像是即将爆发的火山,危机一触即发。
第三类人,其实是以麻痹自己来适应压力的。他们不察觉压力的存在,也对逐渐存积起来的紧张情绪恍然无所觉,于是就说自己毫不觉得受到压力的影响。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之路。例如,他们原以为每天上健身房练练身体颇能满足他们舒解压力的需要,但事实上,这不过是在他们原本就已累积很多的待办事项上又增加了一项而已。这些人是属于封闭式A类型性格的人,也就是那种会说‘我吸烟是因为它能使我放松’的人。卡耐基认为:“你必须诚实而深入地审视自己,甚至不惜为此而忍受一些痛苦。反正你能对自己了解得愈多愈好。首先,想想你自己的形象,就是那个别人都会怀有很大期望的能干的‘你’。想想你所排的日程表,你做的工作,你家人的期望,你对自己的承诺。拿个记事簿把这个每天表现在世人之前的你做个简短的描绘。然后把记事本放在一边,再闭上眼睛。现在让另外那个‘你’浮现出来,就是掩埋在许多层之下被遮掩的那个真正的你;也就是每天一早,当你走进浴室,开始为新一天而打点自己的时候,第一眼瞧见的那个自己;或者是当你独自一人、觉得有点灰心丧气的时候,而在瞬间窥见的那个自己。现在你要让这个真正的自我说话,听听他或她的感觉;而且这回一定要好好注意听,别把那声音挡开。或许它会表达很重要的信息。现在你再把这第二个自己描绘下来。就算是些片断零星的想法也都别放过,把它们全都草草记下。不管你得到的是什么感受,连那些一闪而过的意念,都要一一写下。”
当你把这两个形象进行互相比较后,就会挖掘出许多一向被压抑或隐藏的自我积极心态部分,而这些往往就是预防或治疗崩溃无力的主要因素。
另外,了解你的生理状况(你有没有被忽略的疼痛、不适呢?)以及行为方式方面的改变,也有助于你与自己产生真正的情感接触。你近来有没有增加酒或咖啡方面的饮用量?睡眠和饮食上有没有增加或减少的现象?看报纸的时间有没有增加?有时候,当我们应付压力的心理过程有所失误而运作得不顺的时候,也会在生理上产生伤害,或者无意识地堕入一些恶习之中。
因此,使自己有意识地感觉这些状况,并且切实致力于其解决,也能帮助我们针对这些需要立即予以关切与注意的事采取行动。此外,卡耐基也针对此事,提醒大众注意与此相关的压力源问题,要我们去探索自己对压力源的一些反应。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付压力的应变之道,只是有些比较有效,有些却不见得。但一般来说,一种效果不明显的应对方式,往往也是要等到真正的危机出现,或是等到我们身陷多种压力之下而无以为力的时候,才会被注意到。到那时,原先还能帮助我们顺利对付一些轻微或中等压力的方法,就会在突然之间显得无用,让我们一时措手不及。
要注意四种这一类的应对方式。退缩式:因循苟且、迟迟不采取行动,或拒绝面对问题;内涵式:暗自琢磨却不得解决,也不向外寻求帮助;情绪爆发式:是内涵的长期结果,积压过久而终至于临界点;操心过度式:想要解决所有问题,连那些不大值得重视以及还没有遇到的问题也都不肯放过。
一般来说,那些敢于面对压力源,会针对其能力来控制问题范围,积极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并为其无能为力应付的问题求助于人的人,都算得上是擅长于处理压力的人。他们已经掌握了有效的应对压力的技巧。
比较实际的作法,还是反躬自省一下你应付每种压力情境的方式如何?而且最重要的是观察你对压力的情绪与生理反应如何?这样,你就能对什么方式是对你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有较清楚的认识。建立一份个人压力日志会很有帮助。你可以借此注意你在针对某些特定压力源造成反应时所采取的行动,并同时观察你的后期感受,如舒解、挫折、无助、疲惫等。这样进行一两周之后,你就能够体会出应付压力的明确方法了。这其中包含了一个极重要的关键,就是要评估每一压力情境,并随之决定你愿为其解决所付出的精力。
要想使自己处在愉快的积极心态中,就得知道如何使自己觉得愉快。听音乐是不是一个能很快改变心态的好方法,因为轻松愉快的旋律可使你精神处于放松状态;看书可能也是一个能让你觉得愉悦的方法,因为它能使你集中注意力,同时也可以教你一些有启发性的东西,很可能可以马上用在你的身上。循着这种思路来考虑,你会感到许多会使你觉得愉快的方法。如出门旅游、进游泳池嬉水、参加一次舞会、看一部喜剧电影、找人下一盘棋、听听有教育意义的录音带、洗个澡、与家人共进晚餐和聊天、搂搂孩子和老婆温存一下、找朋友谈天说地一番、独自一个人想些新点子或新观念等等。这些都是各位可以做的,当然你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方法,不妨来一个各取所好,只要它们能给你带来愉快的感觉便成。
用热忱融化冰雪
热忱是工作的灵魂,是积极心态的一部分,甚至就是生活本身。我们如果不能从每天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仅仅是因为要生存才不得不从事工作,仅仅是为了生存才不得不完成职责,那么,我们的事业注定是要失败的。
如果你自己对一个想法或计划不够热忱,别人更不可能有热忱。如果公司领导人自己不能全心热忱地相信公司的目标与方向,就不要指望员工或顾客或股东会相信它。想使任何人对一个想法——或是一个计划、一个活动——兴奋起劲的最好办法,就是你自己要先兴奋起来。而且要把你的兴奋表现出来。
一个晴朗的星期天下午,一位先生和他的太太露丝还有小女儿丽莎一起去散步。他们在一起很快乐,玩得很开心。他们沿着公园走着,步履轻快,挺胸抬头,兴致高涨。“抬头挺胸走路真有趣!”他们齐声说。
他们走了约一里多的路,觉得全身舒畅,充满活力。当他们走过第五大街上的莱特大厦和古根汉姆博物馆时,丽莎说:“看,多美啊!”以前,这位先生从没想过这些建筑物有多特别,丽莎一说,他便抬头又看了一次,这时,他才真正了解伟大的建筑师莱特注入在这个建筑中的人生乐趣。它高高的尖顶直入云霄,真正传达着一种振奋、快乐。他第一次觉得开始喜欢上它了,而这可能是他当时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
这正是对生活充满热忱的关键所在。其实,万物早已存在,当你觉得心情舒畅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快乐的神情,同时会欣赏万物,心中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忱。这个世界为那些具有真正的使命感和自信心的人大开绿灯,到生命终结的时候,他们依然热情不减当年。无论出现什么困难,无论前途看起来是多么的暗淡,他们总是相信能够把心目中的理想图景变成现实。
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像今天这样,给满腔热情的我们提供了如此多的机会!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代,世界让我们成为真与美的阐释者。大自然的秘密,就要由那些准备把生命奉献给工作的人、那些热情洋溢地生活的人来揭开。各种新兴的事物,等待着那些热忱而且有耐心的人去开发。各行各业,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都在呼唤着满怀热忱的工作者。
热忱是战胜所有困难的强大力量,它使你保持清醒,使全身所有的神经都处于兴奋状态,去进行你内心渴望的事;它不能容忍任何有碍于实现既定目标的干扰。
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总经理查尔斯·施瓦伯曾经说过:“一个人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可以成功,只要他对于那件事具有真正的热忱、非常浓厚的兴趣,多受些苦也在所不惜,并且能比别的人多动脑筋。那些只会坐着不动,甘愿受旁人指挥的人,是干不出什么大事业来的。”
一个人如果经常用“这个,这个,我恐怕做不了”的态度去开始一件工作,是绝对不会做得好的。对这种人来说,他除了满眼都是困难、障碍外,是看不见别的什么的。反之,一个人如果是满怀热忱地去投入某项工作的话,当然,他也必定会和别人一样会遇到困难,但是,他们会自信地、并用充分的精力去对付它们。因此,和那些满眼只是困难的人相比,他们在尚未向困难发起攻击之前,困难的艰巨程度在无形中就消减了。
著名音乐家亨德尔年幼时,家人不准他去碰乐器,不让他去上学,哪怕是学习一个音符。但这一切又有什么用呢?他在半夜里悄悄地跑到秘密的阁楼里去弹钢琴。莫扎特孩提时,成天要做大量的苦工,但是到了晚上他就偷偷地去教堂聆听风琴演奏,将他的全部身心都融化在音乐之中。巴赫年幼时只能在月光底下抄写学习的东西,连点一支蜡烛的要求也被蛮横地拒绝了。当那些手抄的资料被没收后,他依然没有灰心丧气。同样地,皮鞭和责骂反而使儿童时代充满热忱的奥利·布尔更专注地投入到他的小提琴曲中去。
没有热忱,军队就不能打胜仗,雕塑就不会栩栩如生,音乐就不会如此动人,人类就没有驾驭自然的力量,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雄伟建筑就不会拔地而起,诗歌就不能打动人的心灵,这个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慷慨无私的爱。
使自己以工作和生活为乐,和使自己厌恶工作和生活,一样的容易。一个人厌恶他的工作,并非因为工作本身可恨,而是因为他没有学到几种很简单的、可以改变他态度的秘诀。
一个人要想打开自己人生的局面,必须要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不能用消极的情绪度过每一天。清晨,当你睁开眼睛时,你是否经常如此想过:人活着是一件多么美妙之事!又一个多么愉快的早晨!
找回自己小时候那种吹口哨的心情,使之成为你此刻的生活态度。找回那种内心深处完全自然、毫不做作的乐趣。其实,真正的乐趣并不是表面上的,或随时可见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你是因你的处境和你所做的事而感到深深的幸福。如果你暗中注意这种人,就可以发现他们总是在唱歌或吹口哨。
当你兴致勃勃地工作,并努力使自己的老板和顾客满意时,你所获得的利益就会增加。在你的言行中加入热忱,热忱是一种神奇的要素,吸引具有影响力的人,同时也是成功的基石。
诚实、能干、友善、忠于职守、淳朴——所有这些特征,对准备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更不可或缺的是热忱——将奋斗、拼搏看作是人生的快乐和荣耀。
发明家、艺术家、音乐家、诗人、作家、英雄、人类文明的先行者、大企业的创造者——无论他们来自什么种族、什么地区,无论在什么时代——那些引导着人类从野蛮社会走向文明的人们,无不是充满热忱的人。
纽约城的洛克菲勒区最奇特的一个景象,恐怕要数两家发廊的橱窗了。这两个橱窗均为席拉所有,价值35000美元。窗内与发廊里面的墙壁上,都展览着一些艺术化的、非常有历史价值的图画——它们都是出自名家的手笔,其中有油画、钢笔速写、雕刻的版画、卡通,以及日本式的印刷——通通都是和理发有关的。并且,还有许多有关理发的稀罕玩意儿——一套波斯理发匠的用具,一只从前英国放血理发匠用过的蓝色的“放血壶”,一把罕见的、远古时的剃刀,17世纪的38种胡须的图样,以及其他各种古玩,数目总共有350件之多。
这可能是全美国甚至于全世界与理发有关的收集最丰富的一个地方了。
在好多年以前,席拉在埃及开罗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在那看到了一把古代埃及国王用过的剃刀。它的样子就像是一个斧头。席拉才明白理发这一行业的古老历史,也知道这其中一定充满着无数的历史掌故与学问。于是他就开始兴致勃勃地研究起理发的历史来了,他经过研究发现,现代的外科医术与牙科,就是从理发店中演变而来的。他决定收集一切与理发有关的东西。他在这个嗜好上花了35000美元,到现在,恐怕其代价还不止此数呢!他说:“我对于那些轻视工作的人们,常常觉得遗憾;我对工作越做越有兴趣,搞这个收集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我所从事的这一职业的地位。”
没错,一个人对所从事职业持有的态度,和他本人的性情,做事的效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人从事的职业,就是他人生的部分表现,终身的事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实现。所以了解一个人的事业,在某种程度上等于了解那个人。
如果一个人把他的职业看得冷淡,做得粗陋,那么他决不能尊敬自己。一个人视他的职业为辛苦的,烦闷的,他的工作决做不好,也不能发挥他内在的特长。
鉴于此,无论我们处在什么境地,切不可把自己的事业视若苦工。
如果某人对自己的事业有着鄙视的思想,厌恶的心理,那么这种人必将失败。引导成功者的磁石,唯有真实、乐观和百折不挠的热情。
不论对所从事事业如何不满意,只要用12分的热情去做,就可由平庸的地位上高举出来,不致再有劳碌辛苦的感觉。
工作时,如果能怀着火焰似的热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不论所从事事业怎样,都不会觉得工作的劳苦。事业是不分高下的,如果我们能以炽热的精神去做最平凡的工作,也能成为精巧的工人;若以冷淡的精神,去从事所谓的高尚事业,也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工匠。所以各行各业,都有发展才干、增进地位的机会。在全社会中,实在没有可藐视的工作。
朋友,热爱自己的事业吧!对此我们有一种简便的方法:先与它混熟,然后再细细地探讨它。只要埋头去做,没有一种事业是沉闷的,相反,我们有更多机会去发现其中蕴藏的丰富含义。
一个兜售杀虫剂的推销员,对那些呆板古老的售货术已产生了厌倦情绪。他开始详细研究他这种药剂到底能杀死哪几种虫子。没有多久,他对昆虫学就很有研究了,于是他又开始收集昆虫的标本。现在他将这些标本装在小匣子里,每次见到自己的主顾,他就拿出来给他们看,同时对他们说明他的药剂能除去的害虫,以及那些害虫都对植物有哪些损害。这样一来,其他的推销员再也竞争不过他了!
热忱使人们拔剑而出,为自由而战;热忱使大胆的樵夫举起斧头,开拓出人类文明的道路;热忱使弥尔顿和莎士比亚拿起了笔,在树叶上记下他们燃烧着的思想。
热忱,是所有伟大成就的取得过程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它融入了每一项发明、每一幅书画、每一尊雕塑、每一首伟大的诗、每一部让世人惊叹的小说或文章当中。它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它只有在更高级的力量中才会生发出来。在那些为个人的感官享受所支配的人身上,你是不会发现这种热忱的。它的本质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美国北部的芝加哥及华盛顿地区,有一种蝉要在地下生活整整17年。这些蝉被称为“17年蝉”。17年一到,在极其有限的期间内,幼虫一齐涌出地面,一平方米地面同时有几百只进行着成蛾过程。
涌出地面的蝉,停留在树枝上,尽情地歌唱着生命的喜悦。但是残酷的是地下生活长达17年,而在地上只能存活短短的两个星期。如果有一些蝉因此而烦恼、因此而痛苦,它们会怎样?一生一眨眼便结束了……试着想像一只蝉正在苦恼中的情景吧!两个星期的地面生活,对蝉来说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而周围其他事物却不会有任何感觉。即使要最快乐地生活,也不过只是瞬间即逝的人生,那么,何苦在这宝贵的时间内烦恼、痛苦呢?这只能是白白地耗费生命。
蝉的一生是短短的两个星期,人生是80年,而80年与地球46亿年的历史对比看,蝉与人都处于同样的境地。都不过是眨眼间的、不可预测的生命而已。
正因为如此,生命之火燃烧着的每时每刻才显得十分珍贵。只有向理想挑战,开朗而愉快地、热忱而勇敢地生活,才能体现出生命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