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三编:击败躲在成功背面的死敌1

第一章:远离产生失败的错误心态

致命的自卑

不管你承认与否,自卑者面对生活缺乏勇气,不能与强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挣扎。有谁愿意成为一个自卑的人呢?大概没有。自己瞧自己不顺眼,自己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这就是自卑。当然这“不顺眼”、“矮一头”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物的:

“我皮肤黑”,是和别人比而显得“黑”;“我个矮”,矮是相对于高而言的;“我眼睛小”,世界上有许多大眼睛的人,才衬托出了“小”。这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实实在在摆在那里,让你藏不了躲不了否不了忘不了,于是你有了自卑的理由。你可怜自己又恨自己,于是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和时间精力,沉溺在现有的状态中,无视生活中美好的一面,颓废沮丧,失去斗志,最终一事无成。

下面是件很好笑的事,但它却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自卑原来都是自找的!

有个女孩儿为了自己耳朵上的一个小眼儿非常自卑,于是便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问她眼儿有多大,别人能看出来吗?她说她梳着长发,把耳朵盖上了,眼儿也只是个小眼儿,能穿过耳环,不过不在戴耳环的位置上。

医生又问她:“有什么要紧吗?”

“哦,我比别人少了块肉呀,我为此特别苦恼和自卑!”

现实生活中像她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种人诉说他们因为某种缺陷或短处而特别自卑。把这些缺陷或短处集中起来,几乎无所不包:什么胖啦、矮啦、皮肤黑啦、汗毛重啦,什么嘴巴大、眼睛小、头发黄、胳膊细啦,什么脸上长了青春痘、说话有口音、不会吃西餐、家里没有钱啦,统统都是自卑的理由,而“耳朵上的一个小眼儿”大概是其中之最了。

当我们把目光从自卑的人身上转到那些自信的人身上时,便会有新的发现:上帝并不是对他们宠爱有加,让他们全都完美无瑕。如果用“耳朵上的小眼儿”这样的尺度去衡量,他们身上的种种缺陷也可怕得很呢。拿破仑的矮小,罗斯福的瘫痪,丘吉尔的臃肿,哪一条不比“耳朵上的小眼”更令人痛不欲生?可他们却拥有辉煌的一生!如果说他们都是伟人,我们凡人只能仰视,就让我们再来平视一下周围的同事、朋友。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就在那些成大事者身上找出种种缺陷,可你看他们照样活得坦然自在。自信使他们眉头舒展,腰背挺直,甚至连皮肤都熠熠生光!

自卑是一种侵蚀自我的寄生虫,在它的侵蚀下,我们常常沉溺在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并且在创造更多地可以原谅自己的借口。

自卑是一种消极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自卑感就是个体把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缚创造力的一条绳索。

1951年,英国有一位名叫弗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之后,他就这一发现做了一次演讲。然而由于生性自卑,又怀疑自己的假说是错误的,从而放弃了这个假说。1953年在弗兰克林之后,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从而标志着生物时代的到来,二人因此而获得了1962年度诺贝尔医学奖。可想而知,如果弗兰克林不是自卑,而坚信自己的假说,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这个伟大的发现肯定会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可见,一个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绪的俘虏,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呢?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一致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

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在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所以,童年经历不幸的人更易产生自卑。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都比我们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赖父母;另一方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击退自卑

自卑感较强的人,常常通过牺牲自己的权力而让旁人来证实自己。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差异,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是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种人一样”等。要想不被周围的环境所俘虏,走出自卑,就需要敢于面对挑战,并迎接它、战胜它、超越它。

如果你们的生命中只剩下一个柠檬了,自卑的人说,我垮了,我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然后他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可怜之中。自信的人说,从这个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呢?我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情况,怎样才能把这个柠檬做成柠檬水呢?

良好的个人因素对自卑的克服有重大的影响,同时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面面俱到的优秀者、强者肯定与自卑无缘,问题是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在生理、心理、知识、能力乃至生活的各方面都是一个强者、优秀者,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从理论上说,天下无人不自卑,自卑的情形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产生,几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常人,都会在某一些方面表现出优势,在另一些方面表现出劣势,也会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到外部环境的消极反馈。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劣势和挫折都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卑。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一般来说,成功者运用的调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认知法——就是通过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认识到人不是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全知全能这样一种现实。人的价值追求,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智力,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而不是片面的追求完美无缺。对自己的弱项或遇到的挫折,持理智的态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将其视为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是以积极的方式应对现实,这样便会有效地消除自卑。

2.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也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活动中去,可通过致力于书法、绘画、写作、制作、收藏等活动,从而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的自卑阴影,缓解心理的压力和紧张。

3.领悟法——也叫心理分析法,一般要由心理医生帮助实施。其具体方法是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态的深层原因,使自卑症结经过心理分析返回意识层,让求助者领悟到:有自卑感并不意味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于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让过去的阴影来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使人有“顿悟”之感,从自卑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4.作业法——如果自卑感已经产生,自信心正在丧失,可采用作业法。方法是先寻找某件比较容易也很有把握完成的事情去做,成功后便会收获一份喜悦,然后再找另一个目标。在一个时期内尽量避免承受失败的挫折,以后随着自信心的提高逐步向较难、意义较大的目标努力,通过不断取得成功使自信心得以恢复和巩固。一个人自信心的丧失往往是在持续失败的挫折下产生的,自信心的恢复和自卑感的消除也得以一连串小小的成功开始,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自信恢复一分,自卑的消极体验就将减少一分。

5.补偿法——即通过努力奋斗,以某一方面的突出成就来补偿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有自卑感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就要设法予以补偿。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促使人们在其他方面有超常的发展,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代偿作用”。即是通过补偿的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感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好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变位),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感(劣等感),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特征、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事实上,也正因为如此,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变成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而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补偿自己不足的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及自我教育。他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在烛光、灯光、水光前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知识的营养却对自身的缺乏作了全面补偿,最后使他成了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贝多芬从小听觉有缺陷,耳朵全聋后还克服自卑写出了优美的《第九交响曲》。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你努力纠正或者以别的成就(长处)弥补这些不足。这些经历将使你的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成功,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作为发展自己的跳板。所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你的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人们总是埋怨环境弄人,我不相信这种事。假如你得不到所要的环境,可以制造出一个来啊!”有人这样说。

没错,这个世界不会挖空心思来讨好我们,不论你喜不喜欢,这是个事实。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其实可以去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环境,来讨好自己啊!

出生在爱尔兰的萧伯纳,他自己就是个例子。

萧伯纳出身寒微,家境穷困,他也曾自卑过、困惑过,然而,当他发现这样的抱怨对他的发展毫无意义时,他愤然拿起了笔,以他那支批评家之笔创造出丰富的作品嘉惠世人,最后他不但成为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兼批评家,同时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

欲要摆脱自己心理或生理方面带来的自卑感,就要善于寻找运用别的东西来替代、弥补这种自卑意识。一代球王贝利通过补偿心理克服自卑的经历,或许会对你有所启示。

球王贝利的名声早已为世界众多足球迷所称道,但如果说,这位大名鼎鼎的超级球星曾是一个自卑的胆小鬼,许多人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

时间倒退30年。

“我为什么总是这样呆呢?”那时的贝利可一点也不潇洒,当他得知自己已入选巴西最有名气的桑托斯足球队时,竟然紧张得一夜未眠。他翻来覆去地想着:“那些著名球星们会笑话我吗?万一发生那样尴尬的情形,我有脸回来见家人和朋友吗?”他甚至还无端猜测:“即使那些大球星愿意与我踢球,也不过是想用他们绝妙的球技,来反衬我的笨拙和愚昧。如果他们在球场上把我当作戏弄的对象,然后把我当白痴似的打发回家,我该怎么办?怎么办?”

一种前所未有的怀疑和恐惧使贝利寝食不安,因为他根本就缺乏自信。分明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忧虑和自卑,却使他情愿沉浸于希望,也不敢真正迈近渴求已久的现实。真是不可思议,后来在世界足坛上叱咤风云,称雄多年,以锐不可当的勇气踢进了一千多个球的一代球王贝利,当初竟是一个优柔寡断、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的自卑者。

贝利终于身不由己的来到了桑托斯足球队,那种紧张和恐惧的心情,简直没法形容。“正式练球开始了,我已吓得几乎快要瘫痪。”他就是这样走进一支著名球队的。原以为刚进球队只不过练练盘球、传球什么的,然后便肯定会当板凳队员。哪知第一次,教练就让他上场,还让他踢主力中锋。紧张的贝利半天没回过神来,双腿像长在别人身上似的,每次球滚到他身边,他都好像是看见别人的拳头向他击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几乎是被硬逼着上场的,而当他一旦迈开双腿便不顾一切地在场上奔跑起来时,他便渐渐忘了是跟谁在踢球,甚至连自己的存在也忘了,只是习惯性地接球、盘球和传球。在快要结束训练时,他已经忘了桑托斯球队,而以为又是在故乡的球场上练球了……

那些使他深感畏惧的足球明星们,其实并没有一个人轻视他,而且对他相当友善。如果贝利的自信心稍微强一些,也不至于受那么多的精神煎熬。问题是贝利从小就太自尊,自视太高,以至难以满足。他之所以会产生紧张和自卑,完全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太重。一心只顾虑别人将如何看待自己,而且还是以极苛刻的标准为衡量尺度。这又怎能不导致怯懦和自卑呢?极度的压抑会淹没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天赋。

通过忘掉自我,专注于足球,保持一种泰然自若的心态,正是贝利克服紧张情绪,战胜自卑心理的法宝。

强者不是天生的,强者也并非没有软弱的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正在于他善于战胜自己的软弱。贝利战胜自卑心理的过程告诉我们:尽量不要理会那些使你认为你不能成功的疑虑,勇往直前,拼着失败也要去做做看,其结果往往并非真的会失败。久而久之,你会从紧张、恐惧、自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医治自卑的对症良药就是:不甘自卑,发愤图强,予以补偿。

学会自我补偿,自卑的阴影就不会再将你纠缠。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处境不同,面临的机遇不同,成功的程度和方向也不会相同。用自己的本色和真实的感情来创造前程,这就是一个人的成就。所谓成就,无非扬长克短,尽力而为的结果。即使没有成就,没有建树,只要你充分发挥了生命,人就享受了成功的人生。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迷信他人,这是生命得以发挥的心理基础。

另外,在自我补偿的过程中,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的发展离不开失败与成功。由于失败对人是一种“负性刺激”,总会使人产生不愉快、沮丧、自卑。那么,一个人一旦面对失败,该如何自我解脱(补偿)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用理性的态度:

(1)做到大志不改,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

(2)注意调整、降低原先不合实际的“目标值”,及时改变策略(方式)再作尝试;

(3)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

(4)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即采取一点“自我调侃”、“自嘲”之类的精神胜利法。

要使自己不成为“经常的失败者”,就要善于挖掘、利用自身的“资源”。虽然有时个体不能改变“环境”的“安排”,但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自我主人”的权利。应该说当今社会已大大增加了这方面的发展机遇,只要你敢于尝试,勇于拼搏,是一定会“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许多鸿篇巨作由逆境而生,许多伟人由磨砺而出,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获得使用生命的主动权。

此外,作为一个现代人,也应时刻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成功在失败之中。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失败就能领你进入一个新境界。

曾任美国国会参议员的爱尔默·托马斯15岁时常常被忧虑恐惧和一些自我意识所困扰。比起同年龄的少年,他不但长得太高了,而且瘦得像支竹竿。

他除了身体比别人高之外,在棒球比赛或赛跑各方面都不如人。同学们常取笑他,封他一个“马脸”的外号。但是托马斯的自我意识极重,不喜欢见任何人,又因为住在农庄里,离公路很远,也碰不到几个陌生人。所以平常只见到他的父母及兄弟姐妹。

托马斯说:“如果我任凭烦恼与恐惧占据我的心灵,我恐怕一辈子也无法翻身。一天24小时,我随时为自己的身材自怜。别的什么事也不能想。我的尴尬与惧怕实在难以用文字形容。我的母亲了解我的感受,她曾当过学校教师,因此告诉我:‘儿子,你得去接受教育,既然你的体能状况如此,你只有靠智力谋生’。”

但是,不久以后发生的几件事帮助他克服了自卑感。其中有一件事带给了他勇气、希望与自信,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

这些事件的经过如下:

第一件:入学后八周,托马斯通过了一项考试,得到一份三级证书,可以到乡下的公立学校授课。虽然证书的有效期只有半年,但这是他有生以来,除了他母亲以外,第一次证明别人对他有信心。

第二件:一个乡下学校以月薪40美元的工资聘请他去教书,这更证明了别人对他的信心。

第三件:领到第一张支票后,他就到服装店,买了一套合身的服装。

第四件:这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战胜尴尬与自卑的最大胜利,发生在一年一度举行的集会上,他母亲敦促他参加集会上的演讲比赛。当时对他来说,那当然是天方夜谭。他连单独跟一个人说话的勇气都没有,更何况是面对很多人。但是在他的母亲的坚持下,他还是报名了,并且为这次演讲做了精心的准备。为了把演说内容记熟,他对着树木与牛群演练了上百遍。结果大出他本人的预料,他得了第二名,并且赢得了一年的师范学院奖学金。

后来托马斯在回忆自己的人生历程中,还不止一次说过:“这四件事成为我一生的转折点。”

由此看来,自卑其实就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为什么老要和自己过不去呢?你不觉得自己身上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令人骄傲的地方吗?也许你不漂亮,但是你很聪明;也许你不够聪明,但是你很善良。人有一万个理由自卑,也有一万个理由自信!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秘密,就在于它勇敢地挺起了胸膛,骄傲地扇动了翅膀。

让自卑从你的生活中走开,你就会自信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并以此成为做大事的契机!

畏缩不前的恐惧

恐惧是信心的敌人。恐惧有许多种,大致看来,恐惧主要有7种:①恐惧贫穷;②恐惧批评;③恐惧健康不佳;④恐惧失去爱;⑤恐惧失去自由;⑥恐惧年老;⑦恐惧死亡。

恐惧的理由有无数种,但最可怕的是对贫穷和衰老的恐惧。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当用奴隶一般加以驱使,因为我们对贫穷十分恐惧,所以,我们希望积聚金钱以备年老之需。这种普遍的恐惧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促使我们过度劳累身体,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我们所极力要避免的那样东西。

人类最无可弥补的一种损失就是,不知道可以经由一种明确的方法可使普通的任何人发展出充分的自信来。青年男女在受完他们的教育之前,竟然没有一位老师能够把这种已知的发展自信心的方法传授给他们,实在是人类文明一项无可估计的重大损失,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的人,并不能算作已受过正常的教育。

在恐惧所控制的地方,是不可能达成任何有价值的成就的。有一位哲学家写道:“恐惧是意志的地牢,它跑进里面,躲藏起来,企图在里面隐居。恐惧带来迷信,而迷信是一把短剑,伪善者用它来刺杀灵魂。”恐惧是一种全球性的消极心理,它到处压迫着人们。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恐惧中,有很多是年幼时,当某种价值观受到威胁后,所产生的后遗症。

首先,“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可以归咎于小时候所受到的批评。这些批评则来自父母、亲戚或教师,而最严重的是我们同辈伙伴的批评。这些批评把我们和错误联结在一起。我们不妨联想一番,幼年时期,如果我们犯错误或失败时,父母的反应是什么?“坏孩子”、“淘气鬼”、“再不乖,就赶你出去”、“不听话,坏人来了就把你卖给坏人”。

父母一时无心的责备,无形中等于给孩子的行为贴上了标签。然而不幸的是,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并无认知能力,于是造成了行为与观念的混淆,而导致不安的后果。

在充满挫折、消极的绰号以及各种批评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会成为吹毛求疵的成年人,缺乏足够的自尊。“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因此成为“害怕变化”。他们随波逐流,追求与社会制度相配的安全与地位,不敢“轻举妄动”。“害怕变化”最后变为“害怕成功”。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时,我们的需要总是得不到适当的满足,要么是需要时不给,要么是不需要时偏偏给你。有时候我们会大哭,想借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欲望,却没有人理会我们,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愤怒。我们会大发脾气,表示自己的反抗,却遭到了大人们的惩罚。这种惩罚可吓坏了我们,我们为之深感恐惧。产生恐惧的过程可以这样来表述:挫折——愤怒——惩罚——恐惧。久而久之,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我们将愤怒和恐惧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了。长大成人以后,当生活需要我们采取果断行动、积极进取时,我们却变得缩手缩脚,因为害怕惩罚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

其次,“害怕成功”之所以充斥在我们的社会中,原因在于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教育。婴儿一直被抚抱,接着孩子开始知道,有许多事情是做不好的,有许多事情是不应当去做的。孩子也从电视中看到,许多演员在戏中互殴、厮杀、破坏别人的生活等等……但每当节目终了,一切也就恢复正常了。这种种变化,在孩子心中都印下深刻的痕迹。

未成年的孩子在踏入社会前,都是住在家中。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父母相偕外出工作。家,成了每天住宿的旅馆。孩子们今天的遭遇,比起当年父母未踏入社会前的遭遇恶劣许多。由于人口的膨胀,住的往往都是十几层的住宅,住宅旁是大马路,活动空间狭窄,以至孩子自小养成凡事将就的心态。

大多数人都了解,只要运用想像力,就能发挥创造力。他们都曾经阅读过一些伟人传记,这些伟人本来也都是普通人,他们都是克服重大的缺点与障碍之后,才成为伟大的人物。但他们却无法想像这种情形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他们使自己安于平凡或失败,并在希望与嫉妒中度过一生。他们养成了回顾过去的习惯(加强了失败的意念);并且幻想同样的情形会再出现(预测失败)。由于他们受制于别人所订下的标准,因此经常把目标放得高不可及。他们既不相信梦想能够真正实现,也未充分准备有所成就,因此,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失败已固定在他们的自我心态中。就在事情似乎已有突破或真正有进展的时候,他们却把它弄砸了。事实上,对成功的恐惧感,使他们拖延了成功所必需的准备工作以及创造的行为。而为失败所找出的合理解释,正好可以满足这种微妙的感觉:“如果你们也经历我的遭遇,你们也不会有所进展的。”

杜绝恐惧来袭

我们生活在一个并不安全的世界,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无数的恐惧和焦虑。世界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为了能在这个世界上活下来,我们必然会感受到恐惧和焦虑,这是每个人必须付出的生存代价。尽管这种情感体验是正常现象,但控制这种情感以使自己的心灵回归宁静也是可能的。伯特兰·罗素在《一个自由人的信仰》里写道:“在一个充满威胁、变化无常的世界里,能够保持心灵的宁静,也许是人类最大的骄傲。”

人们感到害怕和恐惧,或许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当原子弹、病菌,以及社会的道德困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幸福时,我们会感到恐惧。正是人的这种心理机制给我们提出了警告,使我们避免了许多危险而生存下来。如果我们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如何避免可怕的、有害的事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恐惧感也绝不是一件坏事。

在人类文明史上,所有发明和发现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人们恐惧和焦虑的副产品。人类因为害怕黑暗,便努力寻找办法去克服它,于是发明了取火的技术,掌握了发电的方法;人类因为害怕痛苦,于是发明了医术,掌握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和治疗技术。如果人类有一天不再感到害怕了,那么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可能性。恐惧的感觉常常激励我们去创造和发明使我们免于恐惧的手段。

可是,我们害怕自己所做的事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伤害,害怕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的愤怒。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将愤怒压抑在心头,艰难地度过一生!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无论在公司、工厂,还是诊所、家庭,只要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者受到较大挫折,都可能引起愤怒。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如果将愤怒压抑在心底,不能发泄,都会让人变得忧郁和消沉。这里要探讨的是,如何克服这种愤怒,并使之转化为创造性的力量。

我们知道,对成人来说,具有一定的攻击性是正常的,也是可以驾驭的。通过体育运动、竞争性的游戏,或者与自然的、社会的破坏性力量进行激烈斗争,我们可以通过发泄愤怒感情和破坏性冲动而释放身上的多余能量。小时候,我们因为发脾气受到父母的惩罚;长大以后,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可以与别人一争高下,而不必担心谁会来惩罚我们。此外,我们应该记住,愤怒的感情是我们人类本性的一部分,我们不必统统加以压抑。我们可以采用幻想的方式发泄这种情感。马克斯·比尔博姆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想像中给自己憎恨的人写信,借此发泄自己的感情。有时候他甚至会真的动起笔来写信,在写作的过程中,他缓解了他的愤怒。到最后,他的憎恶感也销声匿迹了。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心灵世界看作一个自由民主的场所,允许各种感情和思想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我们相信,内心世界里最危险的观念最终会服从那些合理的、积极的想法,难道我们不该给内心世界以充分的自由——允许各种思想、冲动都能存在?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报复我们的敌人或打击那些比我们成功的人呢?绝不是这样的。我们只是可以在想像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愤怒。这样的话,在付诸行动时,我们就容易做到自我克制。

大自然赐予人类对一件事物享有全然掌握的能力,那就是思想。这个事实再加上另外一则人间以思考动力创造万物的事实,引导人接近可借以驾驭恐惧的原理。

上校格林克和少校斯宾格最近合作出版了《压力下的人们》一书,在书中他们指出了驾驭恐惧的原理。在战斗中和战斗后,飞行员在精神上会产生极大的恐惧和失调,用催眠术和长期休息进行治疗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些方法不能帮助他们对自身及其过去形成新的认识。现在发明了一种新的疗法,即麻醉精神疗法,用它可以治疗飞行员精神上的失调。这种疗法在军队广为采用,借助这种疗法,可以让飞行员通过记忆的隧道回到过去,不仅可以想起战争中受到的惊吓,而且可以回忆起自己童年和少年时的内心冲突。他们会认识到,当前的焦虑只不过是儿童时代不能满足的需要或者焦虑的遗留物。成熟的自我是能够接受这种看法的,并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勇气,保持精神上的健康。

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去采用麻醉精神疗法,但这种治疗方法包含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当前的许多焦虑只不过是孩童时代忧郁情绪的伪装和延续而已。我们应该接受这种观点,并可以用它来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以保持精神上的健康。小时候,父母对我们很漠视和冷淡吗?即使这样,他们也并未毁掉我们的整个世界。而现在,有很多人需要我们,爱我们,羡慕我们。难道我们对自己现在的良好状态弃之不顾,而让灵魂禁锢在过去沉重的枷锁里?如果我们坦然地面对孩提时的经历,那么就会明白,我们当前的恐惧、焦虑和精神的扭曲,绝大多数是因为仍停留在小孩子的心理水平上。

想到人会死亡及死后会受到惩罚,这是否会让我们感到烦恼呢?其实,这样的恐惧也根源于我们小时候的经历。我们受到父母的惩罚,他们将我们单独关在房子里,仿佛抛弃了我们。在人格的发展中,只有小孩子才有这种孤独感和惩罚观念。作为成年人,我们没有必要用小孩子才有的这种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

自己不如别人,我们会感到害怕么?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是否会感到烦恼呢?活在社会的边缘,我们会感到恐惧吗?我们应该在理智上成熟起来,正确地看待这些焦虑。周围的人一样会犯错误,我们没有必要感到自卑。我们与他们一样的有能力、有魅力。我们与他们一样优秀,富有才干。他们的价值标准也是有局限的,我们没有必要用他们的标准来衡量我们自身的价值。成人的世界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的,谁也离不开谁。在小孩子看来,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么得到他人的爱,要么受到他人的惩罚。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再不能用这种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了。

我们应该如何纠正错误的思想,并协助其他人克服这三大恐惧?以下是西点人用于教育员工、指导子女的具体方法:

1.把个性和他的表现分开

和其他人沟通时,要把他的行为或表现,与个性或身份绝对分开来。

错误:“你是个骗子。”

正确:“你的说法和我所想的不同;我们一起来检讨一番。”

错误:“根据你的主管报告,你很懒,工作效率也差。”

正确:“你的主管和我深信,你有能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我能帮忙的话,请尽量提出来。”

错误:“除非你用功读书,否则你永远上不了大学。像这种成绩单,只能找到一个扫街的工作。”

正确:“看了你的成绩单,虽然我无话可说,但是我知道你本来有能力得到更好的成绩。我到你学校去了一趟,和你的导师及几位老师谈过话,他们深信你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成绩。我也相信你办得到。我爱你,我知道你一向尽力而为,这一点最重要。我很关心你的生活,你需要我帮助你吗?”

(上面这段长长的答案,是一位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和他实际的交谈)。

结果,由于这位父亲对孩子表示关切之情,而且把他的表现(成绩)和他本人(孩子)分开而论,因此他的成绩进步神速;同时,在父亲的不断打气之下,他最后成了模范生,并且不停地进步。

2.批评表现,称赞表现者

责备某个人的某种表现之后,应该立即对这个受责者加以称赞一番。

错误:“你几乎赶不上所有的生产进度,如果你继续下去,今年,我们这一部门将会亏本。”

正确:“要在限期内达到生产量,就全靠你了。我们这一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才能转亏为盈。我盼望你发挥更大的直接影响力。顺便提一提,由于你的帮助,我们的产品质量极佳,这使我很高兴。谢谢你。”

错误:“如果你再像目前这样子,每个周末到俱乐部去喝个烂醉,那么,我也要到别处去,再也不管你了。”

正确:“我们下个周末何不改变一下生活方式,去看看我们一直在讨论的百老汇戏剧。我打电话去问过了,周末晚上还有票。和你共享一下有意义的时光。”

错误:“对于你的防守表现,我无话可说,但你必须更专心一点,不要再漏掉那些边线自由投射了。漏掉自由投射,往往就输掉一场比赛。”

正确:“自由投射得分比例高的球队,才会赢球。这些很容易得分,因此我们必须尽量去争取。从下一周开始,每天安排15分钟,练习自由投射,而你的防守真是厉害无比。”

3.在私下谴责个人的表现

如果称赞的对象是团体中的某一个人,最好也在私下加以称赞。公开谴责是最坏的惩罚方式,会伤害个人的自尊,引起个人对成功与被拒绝的恐惧。公开称赞某人,将会引起员工之间的嫉妒或家庭中兄弟姐妹的不和,特别是明显的比较,更是如此。最有效的称赞方式是面对面、私下进行,而且要在受称赞者事先未曾预料的情况下:另一种同样有效的方式,则是在一次众人所关切的领奖仪式中进行。

如此说来,有了价值观念之后,恐惧就会消失。在恐惧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在每一行中,都会落在别人之后;反之,在称赞中长大的孩子,将学会独立,即使环境恶劣,也会出人头地。

被宠坏及溺爱的小孩,长大后变得贪婪。赋予挑战与责任的小孩,长大后有价值感与目标。

生活在沮丧中的人,需要借助烟、酒及药物来振奋精神。在乐观中成长的小孩,长大后将会认为他们注定要功成名就的。

在怨恨中长大的孩子,长大之后将看不到美与真爱。在爱中生活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将会把爱心分散给其他人,而且不懂得什么是恨。如果我们不断向人们提醒他们的缺点,那么他们将会成为我们最不希望见到的那种模样,但是,如果我们说:“你能成为我们之中的一分子,我们真是太高兴了。”那么他们将会高兴万分,以身为我们中的一分子为荣。

第二章:改善人际关系中的消极心态

抱怨于事无补

人在遭受挫折与不公正待遇时,往往会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不满通常引起牢骚,希望获得别人的注意与同情。这虽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自卫行为,但却是许多老板心中的痛。大多数老板认为,牢骚和抱怨不仅惹是生非,而且造成组织内彼此猜疑,打击团队士气。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长期在公司得不到提升。他缺乏独立创业的勇气,也不愿意自我反省,养成了一种嘲弄、吹毛求疵、抱怨和批评的恶习;他根本无法独立自发地做任何事,只有在被迫和监督的情况下才能工作。在他看来,敬业是老板剥削员工的手段,忠诚是管理者愚弄下属的工具。他在精神上与公司格格不入,使他无法真正从那里受益。

有所施才有所获。如果决定继续工作,就应该衷心地给予公司老板同情和忠诚,并引以为豪。如果你无法不中伤、非难和轻视你的老板和公司,就放弃这个职位,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心灵。只要你依然是某一机构的一部分,就不要诽谤它,不要伤害它。轻视自己所就职的机构就等于轻视你自己。

无论谁做任何事情,肯定会受到批评、中伤和误解。批评也许是对那些伟大杰出的人物的一种考验。杰出无须证明,证明自己杰出的最有力证据就是能够容忍漫骂而不去报复他人。林肯做到了,他知道每一个生命都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他让那些轻视他的人意识到:自己种下分歧的种子,必会自食其果。

有一名耶鲁大学的学生。实际上他根本代表不了真正的耶鲁精神,因为他对学校总是充满了批评和抱怨。哈德利校长当然难脱其咎,有人提供了一些事实和数据,有时间有地点,足以对他做出严厉的批评。

但这些问题并不是出在耶鲁,而是在那个年轻人身上。在精神上他与学校是如此的不和谐,使他无法真正从耶鲁获得教益。耶鲁虽然并不是一所完美的大学(关于这一点哈德利校长和其他耶鲁人也不会否认),但是耶鲁的确能够提供许多优越的学习条件,至于能否充分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则取决于学生本人。

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好学校的资源,应该衷心地给学校同情和忠诚,并且引以为豪。与老师站在一起——有所施才有所获——他们尽职尽责给学生以教诲。如果说学校还存在着许多不完美的地方,那么每天努力愉快地去学习,就会使它变得更好。

同样地,如果你任职的公司陷入困境,而老板是一个守财奴的话,你最好走到老板面前,自信地、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你是太吝啬了。”指出他的方法是不合理的、荒谬的,然后告诉他应该如何改革,你甚至可以自告奋勇去帮助公司清除那些不为人知的弊端。

尝试着这样去做!但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你无法做到,那么请作出以下选择:坚持还是放弃。你只能两者择其一——现在就开始选择吧!

要知道,当你慢慢割断自己和公司的联系时,一股强风就会随之而来,你会被连根拔起,吹进暴风雨中——你可能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原因。

每个地方你都能发现许多失业者,与他们交谈时,你会发现他们充满了抱怨、痛苦和诽谤。这就是问题所在——吹毛求疵的性格使他们摇摆不定,也使自己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封闭。他们与公司格格不入,变得不再有用,只好被迫离开。每个雇主总是不断地在寻找能够助他一臂之力的人,当然他也在考察那些不起作用的人,任何成为发展障碍的人都会被拿掉。

如果你对其他雇员说自己的老板是个吝啬鬼,那么表明你也是;如果你对他们说公司的制度不健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你。

那些只顾把时间花在说人长短、毁谤他人的人,是没有时间成功的。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是有限的,你必须谨慎地选择开销的方式。如果你决定以贬抑别人来提高自己,你会发现自己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是非上,自己可用就会所剩无几。如果你爱散布恶意伤人的内幕,就会丧失他人对你的信任。西点人有句话说得好:“向我们论人是非的,也会向人论我们的是非!”

不做乘人之危的小人

想找寻别人的缺点是白费的,对方一定会立刻摆出防御的姿态,把自己合理化。如果彼此僵持,是很危险的。

过去的德国军队很严谨地遵守一项原则,就是遇到不满时,不当场抱怨。无论心情多恶劣,也要忍过一个晚上,等第二天冷静下来,再把事情委婉道出。其实,这原则也可以适用于一般社会。唠叨不停的父母、成天罗嗦的妻子、喜好责骂佣人的雇主、还有爱挑剔别人缺点的人。

历史上有很多怒责别人而了无效果的例子。罗斯福总统与他下一任的塔夫脱意见不合,常常产生分歧,导致二人共同领导的共和党的分裂,结果让民主党的威尔逊当选为白宫之主。不仅如此,更迫使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改写了整个人类的历史。现在让我们回溯这一段史实。1908年,罗斯福把总统职位让给塔夫脱后,便动身到非洲去猎狮子。等他回国后,竟大发雷霆,痛斥塔夫脱过于保守,与自己的意愿不合。为了确保下一任总统候选人的提名,罗斯福组织了进步党,却造成共和党险些崩溃的危机,使提名塔夫脱为总统候选人的共和党,只得到巴马特州与犹太州的支持,写下了美国选举史上空前的失败记录。罗斯福怪罪塔夫脱,而受责的塔夫脱会坦然认错吗?当然不。

“无论如何,以我的立场,只能采取那样的方式。”塔夫脱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白。

俄克拉荷马州的乔治·约翰逊是一家营建公司的安全检查员,检查工地上的工人有没有戴上安全帽是约翰逊的职责之一。据他报告,每当发现工人在工作时不戴安全帽,他便利用职位上的权威要求工人改正,其结果是:受指正的工人常显得不悦,而且等他一离开,便又常常把帽子拿掉。

后来约翰逊决定改变方式。他再看见工人不戴安全帽时,便问帽子是否戴起来不舒服,或帽子尺寸不合适,并且用愉快的声调提醒工人戴安全帽的重要性,然后要求他们在工作时最好戴上。这样的效果果然比以前好得多,也没有工人显得不高兴了。

另外一例是迪伯特唐油田的贪污事件。这轰动一时的案件,使美国人民激愤了好几年。贪污事件的主角是在哈定总统时,担任内务部长的爱伯特·霍尔。当时霍尔掌握迪伯特唐油田和艾立克岗油田租贷的实权。这些油田是要供给海军使用的,而霍尔竟然未经招标,突然与朋友爱德华·杜海尼签订合约,擅自将油田出租,收了10万美金的贿款。接着下令将油田附近的所有同行赶走,以免艾立克岗的石油产量减少。这些无辜的受害者当然不会忍气吞声,便一齐到法院提出控诉,终于揭发了这一严重的贪污事件。整个事件太丑恶了,使哈定总统蒙受无形的致命伤,共和党也在全国人民的指责下声誉遽降,权高一时的霍尔也沦为阶下囚。

霍尔被处以政府职员中史无前例的重罪,他是否会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呢?答案是否定的。几年后,胡佛总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朋友背信的椎心之痛,促使哈定总统早日身亡。”霍尔夫人一听到这说法,猛然从椅上跳起,声嘶力竭地大叫:“什么?哈定因霍尔背信而早死?岂有此理!我丈夫从来没有背叛过朋友!就是满屋的黄金也无法诱使他去做坏事!我丈夫才是朋友背信下的牺牲者!”

现在你可以明白,无视自己的错误而责备别人,是人类的天性。不只坏人如此,我们也都是这样的。

当你想责怪别人时,不妨先想想上面的例子。责备别人就如向天吐口水一样,一定会落回自己身上的。

普利策是《纽约世界报》的老板,有一段时期还是《圣路易邮报》的主笔和老板。他对待他的记者们,好像父亲对待儿子们一样。而且那些记者们后来对待这位患眼病双目失明的上司,也好像孝子敬奉慈父一样。

有一个故事可以表明一个记者对于普利策先生的感情如何,不妨在此讲述一番。有一次,一个记者赴一个教会的布道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劝道者低着头对这个记者说:“你不到面前来听么?”

他回答说:“对不起,我是一个记者,我到这里来是奉公行事的。”

那个劝道者说:“没有什么公事能比天主的公事还重要。”

记者说:“或许没有,但是在我心中,普利策比天主更重要。”

如果别人对你好,那么他们会死心塌地地替你工作,比你自己替你自己工作还要热心努力些。你能得到的好友愈多,就愈能扩大你的人格的影响力;相反,你每多增加一个仇敌,就愈使你自己变得渺小。得到朋友的衷心帮助是个人工作效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真正的领袖,总是想方设法避免为自己树立仇敌,或是尽量少犯使一个职员或工人怀恨在心的错误。鲍尔文火车头工厂的总经理沃克莱先生说,“我从事工作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恨过别人,或是曾想过对某人进行报复。如果某人在某时做了对不起我的什么事情,我也并不记恨他。我会或者和他把事情谈清楚,或者设法永远回避他。”

纽约中央铁路局的前总经理克劳利以为,就算某人在什么事情上分明是做错了,一个聪明的人,也不会做“痛打落水狗”的傻瓜,而是适当给他退路,不过分责备他的,因为人都是有自尊的,如果你过分伤了别人的面子,那么,别人也迟早会找机会来报复你。只有那些没有经验的掌权者,才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严格执法,而不管这种严格对于被处分者会产生如何恶劣的影响。

克劳利在任某段段长期间,差不多出了一次大事故。有两个工程师,都在铁路上服务了很长时间的,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犯下了大错:有一次,由于他们的疏忽,差不多使两列火车要迎头撞上了。这么严重的事是完全无可推诿的,上面下了命令,要马上开除这两个失职的工程师。但是克劳利的想法却不同。

“像这样的情况,应当给予适当的考虑,”他反对说,“确实,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不可宽恕的,是理应受到严厉惩罚的。你可以对他们进行严厉的处罚和教训,但是不可剥夺他们的位置,夺去他们唯一可以为生的职业。总的看来,这些年,他们不知创造了多少好成绩,为铁路事业的发展立下了多少汗马功劳。仅仅由于他们这次的疏忽,就要全盘否定他们以前不少的功绩,这样未免太不公平。你可以惩治他们,但是不可以开除他们。如果你一定要开除他们的话,那么,就连我也开除。”

结果这两个工程师还是被留在那里,一直都在那里,他们都成了忠诚而效率极高的职工。如果你看到了这种情形,你就不会为他们为什么会忠心耿耿地为克劳利做事感到奇怪了。显然,克劳利给他们帮了一个大忙,但同时他也替自己帮了一个忙。他本来可以因为他们犯了错而小气、刻薄、严厉地对待他们,这种态度也无可厚非。他甚至可以开除他们,而他们也无话可反抗,但是如果他这样硬着心肠“秉公执法”的话,无疑便会失去两个忠心的助手了。与此相反,他选择了合乎人情的办法,所以得到了两个有力的助手。

洛克菲勒某次本来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报复一个爱管闲事的职员的,但是他并不去报复。成功的人不应该小气。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在那时,年轻的洛克菲勒空闲的时间很少,所以他总是带着一个可以收缩的运动器放在随身的袋里——就是一种手拉的弹簧,可以闲时挂在墙上用手拉扯的。有一天,他走到自己的一个分行里去,这里的人都不认识他。他说要见经理。”

有一个神色傲慢的职员见了这个衣着朴素的人,便回答说:“经理很忙。”

洛克菲勒便说,等一等不要紧。当时客房里没有别人,他看见墙上有一个适当的钩子,洛克菲勒便把那运动器拿出来,很起劲地拉着。弹簧的声音打搅了那个职员,以致使得他急忙跳进来,用很不高兴的神气望着他。

那个职员冲着洛克菲勒大声吼道:“喂,你以为这是什么地方啊,健身房么?哼,这里不是健身房。赶快把那东西收起来,否则就出去。懂了吗?”

“好的,我马上就收起来。”洛克菲勒和颜悦色地回答着,把他的东西收了起来。5分钟之后,经理先生来了,很客气地请他进去坐。

那个职员马上气馁了。他觉得他在这里的前程肯定是断送了。洛克菲勒临走的时候,还客气地和他点了点头,而他则一副不知所措的惶恐样子。他觉得在这个星期六的时候,他和付薪金的信封一定会脱离关系了。他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妻子。

星期六晚上到了,但是并没有出什么事。过了一星期,再过一星期,也还是没有事。过了三个月之后,他忐忑不安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现在很明显,因某种不可理解的缘故,洛克菲勒对于这件事是没有放在心上的。当然,原因也许是因为洛克菲勒有许多别的重要的事要做,他没有闲工夫为自己的尊严被下面的职员所损害这种区区小事操心。这种宽大的胸襟不是任何人都有的,比如那个职员就没有。怪不得他一辈子都只是一个小小的职员呢。

卡耐基年轻的时候,曾经做错了一件事,他开除了一个职员,并让两个职员暂时停职。像这种事,是只有浮躁的青年才会犯下的错误。等到他年纪大些后,为人处事比较成熟的时候,便善于处理些了。对于这件事,过了许多年后他这样说:“我一想到那次的事,心中就感觉不安,好像初次登台办案的法官一样。一个新法官总是一副严厉的样子,身子挺得很直,而且向后靠一点,以为这样就能让人肃然起敬。只有经验才能教会人温和的力量是怎样伟大。”

这些人都认识到,获得别人的好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惩罚和责备别人,每每是因为一种愚蠢的自傲心在背后作祟。而这又每每是在法律的面具之下,为私人的不快进行报复,表面上则装得冠冕堂皇,一副大公无私的样子。

不要指责别人

查尔斯·史考伯有一次经过他的一家钢铁厂。当时是中午,他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抽烟。而在他们头上正好有一块大招牌,上面写着“禁止吸烟”。史考伯是否指着那块牌子说,“你们不识字吗?”哦,不,史考伯才不会那么做。他朝那些人走过去,递给每人一根雪茄,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这些雪茄,那我真是感激不尽。”他们立刻知道自己违犯了一项规则——而且他们很敬重他,因为他对这件事不说一句话,反而给他们每人一件小礼物。很少有人不喜欢像他这样的人。

约翰·华纳梅克也使用了同一技巧。华纳梅克每天都到费城他的大商店去巡视一遍。有一次他看见一名顾客站在柜台前等待,没有一人对他稍加注意。那些售货员呢?哦,他们在柜台远处的另一头挤成一堆,彼此又说又笑。华纳梅克不说一句话,他默默钻到柜台后面,亲自招呼那位女顾客,然后把货品交给售货员包装,接着他就走开。

不论你用什么方法指责别人,你可以用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就像话语那样明显地告诉别人——他错了,你以为他会同意你吗?绝对不会!因为这样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和自尊心。这只会使他反击,但决不会使他改变主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式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己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是错误的话——即使你知道是错的,你这么说一定更好:“噢,这样的!”

只有这样,才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假如我们是对的,别人绝对是错的,我们也会因为让别人丢脸而毁了他的自我。传奇性的法国飞行先锋和作家安托安娜·德·圣苏荷依写过:“我没有权利去做或说任何事以贬抑一个人的自尊。重要的并不是我觉得他怎么样,而是他觉得他自己如何,伤害他人的自尊是一种罪行。”

你要是跟你的孩子、伴侣、雇员说他或她做某件事显得很笨,很没有天分,那你就做错了,这等于毁了他所有求进步的心。但如你用相反的方法,宽宏地鼓励他,使事情看起来很容易做到,让他知道,你对他做这件事的能力有信心,他的才能还没有发挥,这样他就会练习到黎明,以求自我超越。

卡耐基曾谈起他的一位朋友时说:“我有一个光棍朋友,年约40余岁,最近刚订婚。他的未婚妻一直怂恿他去学跳舞。这位朋友说道:‘天知道我的确应该去学跳舞。20年前,我第一次跳舞。当时的技术和现在一直都没什么两样。我的第一位老师讲的或许不假,她说,我的舞步全错了,必须从头学起。此话颇伤我的心,以致学舞的兴致完全消失无踪,我的学舞生涯也至此宣告结束。”

“‘现在这位老师不知是不是哄我,但她讲的话我听了真喜欢。她说,我的舞步或许有点老式,但基本上都还不错,所以学些新舞步绝对没有问题。比较起来,第一位老师由于强调的是我不对的地方,以致让我失去学习的兴趣;第二位老师则正好相反,她一直称赞我的长处,对我的短处则尽量不提。她曾对我说:‘你具有天生的节拍感,可说是天生的舞蹈家呢!’虽然,直到现在,我仍然感觉到自己并没有什么跳舞细胞,技术也一直没什么进步。但在内心深处,我还是希望这位新老师所说的话‘或许’没错,所以便继续付钱让她讲这些话。’”

“‘我知道,假如这位老师没有告诉我具有天生的节拍感,我可能会跳得更差劲。因为她的话鼓舞了我,也带给我希望,使我愿意尽力去求进步。’”

职业桥牌手伊礼·考伯森写过许多有关桥牌的书籍,被译成好几国的文字,销路也超过百万本。他说如果不是有位女士说他具有天分,他也不可能走上这一行。

他是1922年移民到美国的,想要找份有关哲学或社会学方面的教职,但一直都没有成功。

然后他又想办法卖煤矿,但也失败了。后来他又想卖咖啡,也没有成功。他也玩过几次桥牌,但从没想过要以此谋生。何况他的牌也玩得并不怎么好,人又固执不知变通,常常在打牌的时候问太多问题或过于仔细,以致没有人愿意同他搭档。

后来,他碰见一位美丽的桥牌老师乔瑟芬·狄伦,很快坠入爱河,并与她结了婚。乔瑟芬注意到伊礼分析牌路的时候十分小心、仔细,便预测他是牌桌上的天才。据伊礼说,就是这一点鼓舞了他,使他终于成为职业桥牌手。

你希望自己的思考方式科学化,那就行动吧!除了自己,在这件事上谁也阻止不了你。记住,千万不要过分责备别人。

如果那样,结果会如何呢?我可以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明。

有一位年轻的纽约律师,最近在最高法院参加了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案子牵涉了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

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他说:“海事法追诉的期限是六年,对吗?”这位律师顿然停住,看了法官半天,然后直率地说:“法官先生,海事法没有追诉期限。”

“庭内顿时静默下来,”他后来在卡耐基的讲习班上讲述他的经验时说:“气氛似乎一下就降到了冰点。我是对的,法官是错的。我也据实指出了他的错误,但那样就使他变得友善了吗?没有。我仍然相信法律站在我这一边。我也知道我讲的比过去都精彩。但我并没有尊重他的感情,用讨论的方式据理说明我的观点,而是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著、学识丰富的人错了,从而引起了争端和误会。”

没有几个人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我们许多人都会犯武断、偏见的毛病。许多人都具有固执、嫉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的缺点。多数人都不愿轻易地改变对宗教、爱好和信仰的看法。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指责别人错误的毛病,请在每天早餐前,坐下来读一读下面这段文字。这是摘自詹姆斯·哈维·罗宾森教授那本很有启示性的《下决心的过程》中的一段话:“我们有时会毫无抗拒地或在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若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而且会毫无根据地坚持自己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损害……‘我的’这两个简单的字眼,是做人处世的关系中最重要的,妥善运用这两个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论说‘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或‘我的’上帝,都具备相同的力量。我们不但不喜欢说我的表不准,或我的车太破旧,也讨厌别人纠正我们关于火车的知识,水杨酸的药效或亚述王沙冈一世生卒年月的错误……我们愿意继续相信已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遇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结果呢,多数我们所谓的推理,就变成找借口来继续相信我们早已相信的事物。”

如果你想知道一些有关处理人际关系,控制自己,完善品德的有益建议,不妨看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它是最引人入胜的传记之一,也是美国的一本古典名著。

在这本自传中,富兰克林叙述他如何克服好辩和指责别人的习惯,使自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和善、最老练的外交家。

当富兰克林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一天,一位教友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尖刻地训斥了他一顿:

“本,你真是无可救药。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弄得没有人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还在场,他们会很不自在。你知道得太多了,没有人再能教你什么,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会吃力不讨好,而且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的优点之一,就是他接受那次教训的态度。他已经能成熟、明智地领悟到他的确是那样,也发觉他正面临失败和社交悲剧的命运。他立刻改掉了傲慢、粗野的习惯。

他很快就领会到他这种改变态度的收获:凡是他参与的谈话,气氛都融洽得多了。他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过分责备别人,不但容易被接受,更减少了一些冲突,发现自己有错时,也没有什么难堪的场面。而自己碰巧是对的时候,不责备别人,更能使对方不固执己见而赞同我。

“我最初采用这种方法时,确实和我的本性相冲突,但久而久之就逐步地习惯了。也许50年来,没有人听我讲过些什么太武断的责备别人的话,这是我提交新法案或修改旧条文能得到同胞的重视,而且在成功民众协会的一员后,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我并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疑,还会说错话,但一般说来,我的意见还是得到广泛的支持。”

不要争论

纽约自由街114号的麦哈尼,专门经销石油业所使用的特殊工具。一次他接受了长岛一位重要主顾的一批订单,图纸呈上去,得到了批准,工具开始制侦了。接着,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那位买主同朋友们谈起这件事,他们都警告他,他犯了一个大错,他被骗了。一切都错了。太宽了,太短了,太这个,太那个,他的朋友把他说得发火了。于是,他打了一个电话给麦哈尼先生,他发誓不接受已经在制造的那一批器材。

“我仔细地查验过了,确知我方无误,”麦哈尼先生事后说,“我知道他和他的朋友们都不知所云,可是,我觉得,如果这样去告诉他,将很危险。我到了长岛,而当我走进办公室,他立刻跳起来,一个箭步朝我走来,话说得很快。他显得很激动,一面说一面挥舞着拳头,竭力指责我和我的器材,而我却耐心地听着。结束的时候,他说:‘好吧,你现在要怎么办?’”

“我这时非常心平气和地告诉他:我愿意照他的任何意见去办。我说:‘你是花钱买东西的人,你当然应该得到适合你用的东西。可是总得有人负责才行啊!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请给我一张制造图纸,虽然我们已经花了二千元钱,但我们可以取消这笔钱,为了使你满意,我们宁可牺牲二千元钱。但是,我得先提醒你,如果我们照你坚持的做法,你必须负起这个责任。但如果你放手让我们照原定的计划进行,我相信,原计划才是对的,我们可以保证负责。’”

“他这时平静下来了,最后说:‘好吧!照原计划进行。但若是错了,那就祈祷上天保佑你吧。’”

“结果没有错。于是他答应我,本季还要向我们订两批相似的货。”

“我们常常需要极度的自制,但结果很值得。要是说指责他错了,开始争辩起来,很可能要打一场官司,感情破裂,损失一笔钱,失去一位重要的主顾。所以,我深信,用轻易责备别人错了,是划不来的。”

再举另一个例子。克洛里是纽约泰勒木材公司的推销员。他承认,多少年来,他总是尖刻地指责那些大发脾气的木材检验人员的错误,可这一点好处也没有。因为那些检验员“和棒球裁判一样,一旦判决下去,他们绝不肯更改”。

在克洛里看来,他在口舌上获胜,却使公司损失了成千上万的金钱。因此,在讲习班上课的时候,他决定改变这种习惯,不再抬杠了。以下是他在班上的报告:

“有一天早上,我办公室的电话响了。一位焦躁的愤怒主顾,在电话的那头抱怨我们运去的一车木材完全不符合他们的要求,他的公司已经下令停止卸货,请我们立刻安排把木材运回去。在木材卸下四分之一后,他们的木材检验员报告说,超过一半的木材不合规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拒绝接受。”

“听完电话,我立刻去对方的工厂。在途中,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通常,在那种情形下,我会以我的工作经验和知识来说服检验员。然而,我又想,还是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做人处世原则运用一番看看。”

“我到了工厂,见购料主任和检验员正闷闷不乐,一付等着抬杠的姿态。我走到卸货的卡车前面,要求他们继续卸货,让我看看木材的情况。我请检验员继续把不合格的木料挑出来,把合格的放到另一堆。”

“看了一会,我才知道他们的检查太严格了,而且把检验规格也搞错了。那批木材是白松。虽然我知道那位检验员对硬木的知识很丰富,但检验白松却不够格,经验也不多,而白松碰巧是我最内行的。我能以此来指责对方检验员评定白松等级的方式吗?不行,绝对不能!我继续观看着,慢慢地开始问他某些木料不合格的理由是什么,我一点也没有暗示他检查错了。我强调,我请教他只是希望以后送货时,能确实满足他们公司的要求。”

“以一种非常友好而合作的语气向他请教,并且坚持把他们不满意的部分挑出来,使他们感到高兴。于是,我们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开始松弛消散了。偶尔,我小心地提问几句,让他自己觉得有些不能接受的木料可能是合格的,但是,我非常小心不让他认为我是有意为难他,责备他。”

“渐渐地,他的整个态度改变了。他最后向我承认,他对白松木的经验不多,而且问我有关白松木板的问题,我就对他解释为什么那些白松木板都是合格的,但是我仍然坚持:如果他们认为不合格,我们不要他收下。他终于到了每挑出一块不合格的木材,就有一种罪过感的地步。最后他终于明白,错误是在于他们自己没有指明他们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等级的木材。”

“结果,在我走之后,他把卸下的木料又重新检验一遍,全部接受了,于是我们收到了一张全额支票。”

“就这个事来说,讲究一点技巧,尽量遏止自己对别人的指责,尊重别人,就可以使我们的公司少损失150美元,而我们所获得的良好关系,则非金钱所能衡量的。”

批评别人是引发自尊心火药库爆发的最危险的导火线,这种爆发往往能夺人性命。例如胡德大将受到严厉的批评,不许他率兵到法国前线去。这种刺伤他自尊心的微言,成了他提早死亡的原因。

年轻时不善于人际关系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中年以后却拥有很出色的外交手腕,知人善任,最后被任命为美国驻法大使。他成功的秘诀是:

“绝不说人的坏话,多称赞别人的长处。”

批评别人、斥责别人甚至诽谤别人,连最愚蠢的人都会做,同时也只有最愚蠢的人才会做出这种事。

一个具有优秀品德并能克己的人,才能做到谅解与宽容。

让我们以了解对方来代替诽谤吧!仔细考虑为何对方会如此,这是应付问题的良策,也能从中寻出乐趣。这样,同情和宽恕的美德就自然浮现了。

如果我们了解全部的事,我们就能宽恕全部的事。

英国大文豪詹森博士曾说:“主上帝不到世界的末日,不欲审判别人。”

何况平凡如你我,又何必急于批评指责别人?

换句话说,不要跟你的顾客、丈夫或反对者争辩,别老是指责他错了,也不要刺激他,而要运用一点技巧,讲究一点方法。

人性本身充满了矛盾——真与假,善与恶,丑与美。而一个人要想活得更加快乐、幸福而有意义,就应该使自己多一点真、善、美的东西。有些人似乎生来就恶,他们对待别人,对待周围的世界,对待生活,甚至对待自己,似乎充满了恶意。让我们试想,如果你对他人没有善意,毫不宽容,又怎能期望从他人身上得到友善的回报?

艾柏·赫巴是一个独具风格的作家,他那尖锐犀利的笔触常常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满。但是他总是以十分巧妙的处理矛盾的方式,使他的敌人成为他的朋友。有一次,一位读者来信把他痛骂了一顿,可以说是骂得狗血喷头。他反复把信读了好几遍,然后给这位读者写了一封回信。他在回信中说:

“回想起来,我也不能全部同意自己的观点。我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昨天写的东西,今天就不一定很满意了。我很高兴知道你对我的作品的看法。在你方便的时候,欢迎你光临寒舍,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感谢你的诚意。”

面对一个这样对待自己的人,你还能说什么呢?表面看来,艾柏·赫巴是在退让,实则他寥寥几语就征服了他的批评者,因此他是在以退为进。当你是正确的时候,不妨试着用温和的、巧妙的方式使对方同意你的看法;而当你错了,那就要迅速而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千万不要忘了这句古话:“用争辩的方法,你不可能得到满意的效果;用让步的方法,你的收获会比你预期的要多得多。”

这看起来有些消极,但效果却是积极的,正所谓“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两千年以前,耶稣说过:“尽快同意反对你的人。”如要使别人同意你,请尊重别人的意见,切勿轻率地指斥对方的错误。卡耐基认为,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你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洋洋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而且,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并不服。

正因为如此,潘恩互助人寿保险公司立下了一项铁则:“不要争论。”真正的推销精神不是争论,人的心意不会因为争论而改变的。

真正有远见的商家,决不会只顾做眼前的一笔生意。在他的心目中,顾客是流动的、变化的,并且不停地把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向外传播。今天任何一个顾客,既有可能成为自己固定的长期客户,也有可能成为匆匆而去的看客;而任何一个看客都有可能转化为明天的顾客。任何一个今天的看客和顾客,都会成为企业质量、形象优与劣的传播媒介,为企业日后带来或带走更多的顾客。明白了这一点,商家就会很自觉地在服务态度上下工夫。

与人的交往出现障碍时,一定要采取温和的方式,控制好自己的脾气。知道什么事不能做,是至关重要的。千万不要争论,不要表现出轻蔑的态度或对人大吼大叫。你一旦与人争执,就等于是输掉了。因为此时你已无法控制自己,你失去了风度、失去了远见,关键是,你丢掉了真正的目标:那就是说服、帮助与激励对方。

卡耐基曾经说过:“从争论中所得到的最大好处,莫过于学会如何避免争论。避开它,如同避开响尾蛇或大地震。你要明白,10次争论中有9次,都是让对方越发坚信自己是对的。”歌剧男高音甄·皮尔士的婚姻差不多有五十年之久了。一次他说:“我太太和我在很久以前就订下了一项协议,不论我们对对方如何地愤怒不满,我们都一直遵守着这项协议。这项协议是:当一个人大吼大叫的时候,另一个人就应该静听——因为如果两个人都大吼大叫,就没有沟通可言了,有的只是噪音和横飞的唾沫。”

正如睿智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如果你老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真正赢得胜利的方法不是争论。争论要不得,甚至连最不露痕迹的争论也要不得。所以,应该好好衡量一下;是要口头上的、表面的胜利,还是要别人对你的好感?

无论如何,都不能不给对方留余地。这可能表示你必须间接而委婉地指出错误,或者意味着谈话暂时没法取得进展,你只能另找时间再谈。不论是哪一种情况,你都必须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温和低调地处理,不要得理不让人,尤其不要做人身攻击。即便有人不能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只要你处理得当,还是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可是如果你高高在上、态度强硬,粗暴地使用一些诸如“没用”、“愚蠢”、“糟透了”之类的字眼,就绝不可能说服别人接受任何意见。

说话一定不能咄咄逼人,永远不要这样开场:“这都不明白?好,我证明给你看。”这句话大错特错,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等我说完了,你就得乖乖地改变看法了。”

这对别人来说可是一种挑战。通常的情况下,被挑战者会比挑战者更敏感那是一种挑战。在你尚未开始之前,对方已经准备迎战了。

请想一想,即使在最温和的情况下,要改变别人的主意都不容易。为什么要采取更激烈的方式使事情变得更不容易呢?如果你要说服别人,要证明他是错的,你应该做得更技巧些,不要给人的感觉是你居高临下地教他怎么做。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是的,即使你知道是错的——你若这么说不更好吗:“唔,是这样的!我倒另有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经常会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被纠正过来。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吧。”

用这种句子“我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确实会得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没有人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

没有几个人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我们多数人都犯有武断、偏见的毛病。我们多数人都具有固执、嫉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的缺点。

是的,当我们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而如果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率直而自豪。

一家百货公司的一位顾客,要求退回一件外衣。她已经把衣服带回家并且穿过了,只是她丈夫不喜欢。她解释说“决没穿过”,并要求退换。

售货员检查了外衣,发现有明显干洗过的痕迹。但是,直截了当地向顾客说明这一点,顾客是决不会轻易承认的,因为她已经说过“决没穿过”,而且精心地伪装过。这样,双方可能会发生争执。于是,机敏的售货员说:“我很想知道是否你们家的某位成员把这件衣服错送到干洗店去。我记得不久前我也发生过一件同样的事情。我把一件刚买的衣服和其他衣服堆在一起,结果我丈夫没注意,把那件新衣服和一大堆脏衣服一股脑儿塞进了洗衣机。我怀疑你是否也会遇到这种事情——因为这件衣服的确看得出已经被洗过的痕迹。不信的话。你可以跟其他衣服比一比。”

顾客看了看证据——知道无可辩驳,而售货员又已经为她的错误准备好了借口,给了她一个台阶下。于是,她顺水推舟,乖乖地收起衣服走了。

言行一致

在我们的脸上有80条肌肉,它们都具有控制血液循环的功能,当我们的身体在经历不寻常的体验时,能稳定地供应一定数量的血液至脑部,使它运作正常。

在1907年,法国的物理学家魏恩堡发表过一篇引人注意的文章,阐述人的面部表情的确会改变我们的内心感觉。其后,其他类似的实验也都证明了这个说法的正确。

心理学教授艾克曼博士说:“我们都晓得,人的情绪会呈现在脸上,不过现在我们发现,这种说法倒过来看也对,那就是人的情绪会随脸上的神情而变……如果你在痛苦时能大笑,那么在你内心就不觉得痛苦;如果你呈现悲伤,你的内心就会有此感受。”事实上,艾克曼所说的这个道理,经常使测谎器失去作用。一个人只要在神情、举止、语气、呼吸上都能装出自己所深信的,即使满口谎言,也会瞒过测谎器。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少身心的相互关系,让我们不能不好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如果你能使身体常保持巅峰状态,你便能使脑子充分地为你服务。这也是费尔登·克莱斯所从事的工作精髓。他利用人的动作来教导人们如何思考、如何生活。他认为单单借助生理的活动,便可改变自我意象、情绪以及脑子的一切功能。事实上,他从根本上就认为,人生的品质决定于动作的品质,只要通过生理状态的改变,便可实现整个人的蜕变。

生理状态有一点要特别留意,那就是要表里一致。如果有人告诉了你一个确实的消息,但是说话的语气却有点闪烁,而举止、神色也有点不自然,那么他就是表里不一。表里不一会让我们不敢坦然去做任何可能的事,也无法使我们产生无畏的心态。像这样的矛盾信息,无异于告诉别人自己有所保留。

你或许有过不信任某人的经验,却又说不出怀疑的理由;虽然你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就不愿相信他的话。这种情形是因为你的潜意识接收到你的意识所没有收到的信息。例如,当你问某人一个问题,他或许会说:“是!”但同时却摇头做出“不”的表示;或者他会说:“我应付得了。”但眼睛却注视着地面,两肩往前垂着,你可以意识到他其实是在说:“我应付不来。”一方面他希望能做到你对他的期望,但在另一方面,他又知道自己做不到。这种同时进行两方面的举动,就是不一致,虽然嘴里说的是一回事,但举止上却是相反的表示。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表里不一的经验。虽然口里是那么说,但心里却不十分愿意。不过,表里一致是具有很大的力量,那些在各方面都成功的人,就是能够始终如一地组合身心的本能,从而获得成功。如果你想拥有能力,养成表里一致性是十分重要的。

当卡耐基在上课或与人交谈时,他绝对是以他的言词、语气、呼吸和整个身心来表达出自己所坚持相信的理念。自己让自己的神情举止完全与自己所说的一致,使自己的脑子所接收的信号就是自己所表达的,让自己的心随着自己的话而行。

如果你告诉自己:“是的,我认为我是该这么去做。”但是在举止上却显得有些犹豫或不情愿,请问你的脑子会得到什么信号呢?用看电视来比喻,你就能很快地明了。当画面因干扰而跳动时,你能看见清楚的图像吗?同理,当身体提供给脑子的信号微弱或矛盾时,脑子就得不到清楚的指示,不知何去何从了。比如说士兵要赶赴战场,将军给他们指示:“各位,或许我们该这么干,但是我不敢确定是否有效,让我们出去碰碰运气吧。”请问这番话会让士兵们怎么想呢?

如果你是将军,而这么说:“我决心这么做。”且你的神情、举止、语气皆能一致,那么你就能坚决地做下去。一致状态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要想能达到这种地步,你就必须做到能坚决果断。如果你说的和做的不能一致,你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收获。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