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古语有云: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蠢,所以永远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他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博大。有人曾说过:“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尊自爱之心,希望被别人看得起,在别人眼里举足轻重,有一定的分量和地位。为此,越来越多的人奋发图强、拼搏进取,憋着劲地想搞出点名堂,时时刻刻地维护并完善自己的形象。
然而,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太看重自己乃至于使其成为了上为时负担与障碍,像作茧自缚的蚕一样与自己为难、囚禁了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因为过于在意了自己,便可能对他人无意的冷落或忽视而耿耿于怀,甚至于对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一句随随便便的玩笑而大伤脑筋,琢磨半天;因为过于在意了自己,可能会陷在自我的小圈子里顾影自怜、自我欣赏,乃至自以为是;因为过于在意了自己,总爱拿自己和他人比较,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然后喟叹己不如人,抱怨命运无情、上帝不公,于是最后让自己心理失衡,消沉颓丧。
只有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顺畅。
把“我”放下
有个人叫心悟,不仅聪明而且悟性极高。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以及悟性创造了一笔极大的财富,他得到了他所想要的一切。可也因为悟性极高他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虚伪,无助,贪婪与自私等等”,于是他觉得很苦恼,不知道要怎么去面对,于是他每日醉生梦死,花红酒绿,想逃避在世人间的烦恼,可是不管用。
一天他经过佛堂,就进去对佛倾诉他的痛苦,“为什么我得到了所有人都想得到的东西,财富,名誉,地位,家庭,事业,我却不快乐呢?怎么我……”佛好像知道了他的想法于是开口说了一句话“把我放下吧!”听了佛说的话,心悟顿然大悟,带着微笑离开了。从此后心悟不在问津任何事,每天只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时心悟才发现,把“我”放下,也就放下了烦恼。
佛之所以让心悟把“我”放下,是让心悟别把自己太当回事,让他放下自己内心对自己的欲念。
天地之大,人海茫茫,光阴似箭,时世更迭。放眼滚滚红尘,每个人只不过是其中极其普通而平凡的一粒尘埃,来也平淡、去也平淡的历史长河中一匆匆过客而已。芸芸众生,纷繁人世,胜我者恒多,不如我者亦不少。“我”既没有自傲的资本,也没有自卑、自怜的必要,自自然然、从容达观地活着便极好极好。
不拿自己当回事,不上让你自轻自贱、不思进取、自甘平庸,而是让你把自己摆到凡夫俗子的位置上,自己把自己平凡化、大众化,跳出一己之悲欢的小圈子,将个人的荣辱恩怨、境遇命运放在社会大群体和历史长河中来分析看待。
不拿自己当回事,与别人不拿自己当回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一种自己看待自己的内在态度。自己不拿自己当回事,不仅仅是为了摆正自己位置,更重要的是这当中还有自我激励、自我加压的意味在。如果一个人让别人也拿自己不当回事了,那就是自己做人的失败,说明自己无所成就,在他人眼中毫不起眼。
不拿自己当回事,也是为人处世艺术之一种态度,就如有些人善于自嘲,以表面的自嘲来保护自己一样,是柔能克刚的妙招。只有不过于看重自己、不拿自己当回事,才能活得从容洒脱,拥有一份轻松自在的心境。
不把自己当回事,完善自己
沃尔特·达姆罗施在二十几岁时就当上了乐队指挥。起始,他有些头脑发热,忘乎所以起来,自以为才华横溢,没人能取代自己指挥的位子。直到有一天排练,他把指挥棒忘在家里,正准备派人去取。秘书说的一句“没关系,向乐队其他人借一根就行”。这话把他搞糊涂了。他暗想:“除了我,谁还可能带指挥棒?”但当他问:“谁能借我一根指挥棒?”时,大提琴手、首席小提琴手和钢琴手分别从他们的上衣内袋里掏出一根指挥棒,并恭敬地递到他面前。就在那一刻他清醒过来,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人物!很多人一直都在暗暗努力,时刻准备取代自己。从此以后,当他想偷懒或飘飘然的时候,就感觉到三根指挥棒在眼前晃动。
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当回事,连自己也看不起自己,那么他就会失去尊严,丧失对生活的信心,稍遇挫折或不幸,很容易自以为自己看破红尘,破罐子破摔,轻视生活,轻薄生命。
但是,如果一个人太把自己当回事、过于看重自己,把自己看得有多了不起,甚至自以为某个单位、某个部门离开了自己,别人就没有能力接管,机构就不能运转;甚至以为自己已经取得了成绩的某项工作,离开了自己别人就不可能取得成绩,不可能做好。这就大错特错了。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苍白。当一个人的心中填满了虚弱的自傲之气时,很容易走向偏执、狂妄的误区。
当一个人不过于看重自己,坦诚而平淡地生活,不会有人认为你是卑微、怯懦和无能的。反之,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自己当作珍珠,那么就时时有被埋没的危险。
当一个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时,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缔造完美人生。
人往往会在有了名望、地位和金钱后,便失去了自我,轻一些的是有些骄傲,重一些的便盛气凌人,太把自己当回事。
只有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才能“静观庭前花开花落,笑看天空云卷云舒”,才能超脱心灵。
只有不把自己太当回事,老实做人,踏实工作,才能不失信心,使人生达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境界。
第二节放低姿态,为生存谋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往高处走的心态,又要有水往低处流的胸怀。或许把头低下,我们的心,才会低成一口深井,泛出幸福的泉水:清冽,甘甜,沁人心脾。
人们常说,为人处事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人在困难面前不能低头,但也不能总是高扬头颅,眼睛向上,藐视一切。青少年善于张扬个性,率意而为,甚至硬往前撞,哪管它三七二十一,死了也悲壮。这固然表明一个人的勇气和自信,但最终的结果恐怕是到处碰壁。等到涉世渐深之后,逐步走向成熟,便会开始明白轻重,分清了主次,学会内敛,并且能够做到少出风头、不争闲气、专心做事,也只有这样才是具备了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度量。
学会低姿态做人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人之父,在他青年时期,由于年轻气盛,走路都是昂首挺胸迈着大步,给人一种眼高于顶的感觉。有一次他去拜访过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当时他一走进老前辈的大门便被门框狠狠地碰了头,疼得他一边用手揉搓头部,一边看着比他身子矮去了一大截的门。老前辈出来迎接他时看到他这副模样,笑呵呵地说:“是不是感到很痛啊!但是,这将会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如果想要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那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今天想要教你的事情。”
富兰克林把那次拜访中得到的教导当成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收获,而且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生活准则之一,受益终生。后来,他功勋卓越,成为一代伟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的确帮了我的大忙。”他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做人不可以没有骨气,但做事情却不能总是仰着自己高贵的头。
纵观中国历史,有很多可以借鉴的镜子。三国刘备再三低头:从三顾茅庐到孙刘联合,每一次低头,都会踱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终于做成“三足鼎立”中的辉煌。越王勾践不仅仅向敌人深深低下了高贵的头,甚至向敌人下跪,以卧薪尝胆收回旧山河。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错综复杂,变幻莫测,因此,青少年在人生的漫长跋涉中,必须学会放低姿态,学会低头。但学会放低姿态并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自贬自卑。放低姿态意味的是谦逊、虚心和谨慎。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更应该试着去学习放低姿态,学会认输。处世的智慧就在于你能不能适时地咽下一口气,不去做无谓的坚持。其实做到这些并不是很难。当你摸到一把臭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你会是赢家,只有傻子才在手气不好的情况下,对自己手上的臭牌说,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胜利。学会了放低姿态,就是在陷入泥潭时,知道迅速地爬起来,并且远远地离开泥潭,只有笨蛋才会在狼狈不堪的时候,对着自己的鞋子说,我们可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学会放低姿态,其实就好比上错了公交车,需要你赶快下车,去乘坐另外一辆能够到达自己目的地的车子。
要想高人一筹,先学低人一等
人们总是会羡慕那些取得成功,已经站在人生金字塔上的人。对于他们成功的背后付出了什么并不是太关注。但是,只要去研究他们的攀爬经历就会发现:他们也一定有过坎坷和屈辱,他们也一定有过“低人一等”的经历,只不过是他不甘现状,不甘人下,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尔后才攀上人生的巅峰,成为人上人。
蔺相如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智勇双全,他先是不辱使命地在秦廷战胜了秦王,完璧归赵;后在渑池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因此赵王非常器重他,由于他种种巨大的功绩,故被拜为上卿,地位超过了赵国宿将廉颇。这事惹恼了曾为赵国出生入死、争战杀场的廉老将军,他急躁刚直,对此事及为不满,抱怨说:“我为了国家,连年争战,战场上奋勇杀敌,出生入死,屡战奇功才赢得眼下的高位。那地位低贱的蔺相如只不过是摇唇鼓舌,和秦国打了两次交道罢了。现今居然官居我之上,无论如何我也咽不下这口气。见到他,非羞辱一顿不可,我到要看看他到底有何本事能官居我之上。”
这事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他听说之后,每逢上朝就以身体不适推托不肯与廉颇正面起冲突,争位次先后。甚至有的时候外出,远远看到廉颇的车马,蔺相如就急忙令人把车让到小巷子去躲起来。蔺相如的门下看到这些情况,颇为不解,纷纷说:“我们都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人品,和智慧才投到您的门下。现在您位居廉颇之上,他说出那样难听的话来羞辱您,就算是平民百姓听了都难以忍受,您不但不反驳,居然还害怕得不得了,处处躲着他。我们没办法在这么低三下四的人手下做事,请允许我们辞别吧!”对此,蔺相如还是不多作解释,故意岔开了话题,他问了一件似乎与此无关的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两人哪一个厉害?”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肯定是秦王了,廉将军就算是再厉害也比不过秦王啊!”蔺相如笑了笑说:“秦王那么威风,我都敢在秦廷大声叱责他,还敢责骂他的文武高官,难道我会害怕廉颇吗?”众人都困惑不解,蔺相如接着说:“秦国那么强大,秦王又如此残暴。他们之所以不敢发兵侵扰我赵国,只是因为我和廉颇两人都在罢了。可如果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秦国也会趁机入侵我国的。我之所以这样避让廉将军,就因为考虑到国家的利益,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面,而这些‘无伤大雅’的私人恩怨不提也罢。”众人顿时领悟,也由衷折服。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羞惭不已,立即上蔺府“负荆请罪”。如果蔺相如没有当年的“低人一等”,哪里会有后来的“高人一筹”被世人敬仰呢?
其实低调做人并不会真的低人一等,但是低调做人又必须摆脱“低人一等”的感觉。因为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之于低,成之于低,低是高的发端与缘起。高是低的嬗变与演绎。低调做人与低人一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懂得低调做人的人虽然一时之可能会处于“低人一等”的劣势,但这却能增强自信,厚积薄发,积累经验,成就大事。
第三节露锋芒于外,伤己身于内
“露锋芒于外,伤己身于内”是一种中庸式低调做人的哲学,人生短暂,世事无常,青少年的生活环境虽然还不至于充满机巧,阴诈,欺骗,逞能阴谋和斗争,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必定会有得意日有失意日有成功日有失败日,所以,还是收敛起一些狂热吧,放底姿态,放下架子,不要把自己弄得躁动不安,沉沉浮浮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立足于社会的最佳姿态,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青少年做事同样要懂得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一度热播的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选学生会主席的那一幕停留在我们众多人的心中:学校为了选出优秀的人做学生会主席,毛泽东与蔡和森成为了争夺的热门,可是到了选举时,蔡和森竟主动担任计票人,不接受投票,他很聪明的避开了选举。而毛泽东也不按规矩出牌投蔡和森,当计到那一票时,台上的蔡和森,台下的毛泽东对视一笑便明白了彼此。一个人一生中其实不应该在乎拥有多少的名和利,而是要搞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这些能够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不要让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白居易有一位德高望众、知识渊博的好朋友。有一次,他去拜访自己的好朋友,却见朋友在鹊巢边做诗,于是他站在树下仰着头对道朋友说:“你这样坐在树上实在是太危险了,赶快下来吧!”朋友笑了笑说:“相比起来,我的处境一点都不危险,只要我小心,就一定不会掉下去的;相反,你的处境才是最危险的!即使你尽量避免,有的时候你却是避不过的,真正要小心的不是我,而是你自己。”白居易听了一头雾水的说:“我现在是当朝重要的官员,我的生活十分太平,哪儿来什么危险啊?”朋友说:“薪火相交,难道还不够危险吗?官场如战场,众人从无一心,你来我往,危险就在眼前!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同样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白居易想了想,觉得朋友的话也不无道理。于是问道:“那我该怎么做呢?”朋友回答道:“不要做一件坏事,不要不做一件好事!凡事保持低调,切不可露锋芒于外,适当的掩饰你的才华。”
白居易听了朋友的解说却感到很失望,他说:“我还以为是你有什么高深的见解呢,还是这一套,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也知道,哪里还用的着你来教。”朋友笑了笑说:“是啊!道理是很简单,可关键是做起来难。人的欲望有时候连自己都控制不了。世人皆为功名利禄,即使身处险境也执迷不悟。这么简单的道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地做到呢?如果每个人都视名利如龚土,都只做好事而不做坏事,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处处险境,也不会再有邪恶的存在,人类社会也一定是快乐祥和的。”
青少年要懂得“察言观色”,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因为你如果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但是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这样虽然暂时取得了成功,却也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这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只有真正领悟到这其中的内含,才能取得正真的成功。
做人切忌锋芒太露
作为青少年,应当懂理,对已获得的荣耀,千万不要过分张扬,要适当的收好锋芒。不要独享荣耀,不要威胁到别人的现实地位和利益,不要侵占别人的生存空间。人性就是这么奇妙,如果你习惯独享荣耀,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自讨苦吃,独吞苦果。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郑庄公为了挑选先行官,宣布要在国都组织一场比赛。众将一听认为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郑庆公规定众将要先进行击剑格斗,参赛的人都使出了浑身本领,争先恐后。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射箭比赛。此项比赛规定,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比赛开始后,前四位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到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连射3箭都正中靶心。然后昂着头,轻蔑地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了下去。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立有大功。颖考叔上前,也是3箭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打了个平手。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就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并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根本不把颖考叔放在眼里,可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那么不可一世哪里会服气自己输给一个老者,于是他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车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并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从此以后就对颖考叔怀恨在心。而颖考叔当上先行官后也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就要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双眼发红,竟趁颖考叔不备之时,抽出箭来,从后面把他一箭射死。
俗话说: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要切记不可锋芒太露,这样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颖考叔的死就是因为他不知道糊涂保身,锋芒太露的缘故。因此,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但一定要谨记:收敛起你的锋芒,掩饰起你的才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自我,也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四节贪满者多损,谦卑者多福
每个人都会有欲望,古今中外皆然。可是人的欲火一旦燃旺,就很难熄灭。殊不知,“贪满者多损,谦卑者多福”。古人曾以贪婪的豺狼到死还觉得饥饿与大肚子的牛到死还觉得不能满足来比喻贪婪之人至死不悟。欲望就像罂粟花一样,它的绽放,将会把你带入痛苦的深渊。
知足者常乐
俗话说:“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知足者身贫而心富,知足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最快乐的人。
鸟儿并不像我们所见的那样自由,即使粗壮的树枝可以让它栖息,蔚蓝的天空是它的归宿;鱼儿也不像我们所闻的那般自在,即使水中氧气能给它生存的力量,碧海是它停泊的港湾;而天使,虽然全身充满着善意,洁白无瑕的翅膀,却未见它头顶的光环闪烁光芒,因为天使属于天堂,不属于人间。
通常情况下,你奢求的越多,反而失去的越多。就像昨天已不是昨天,却硬要停驻回忆,今天的故事明天还想继续。不管是多美的梦,当梦醒了就要放手了。
那些守株待兔的人,喜欢的不是等待,而是在奢求一种不劳而获的快感。
在生命的旅程中,人们有许多东西都放不下——贪婪就是其中之一,人们不遗余力的背负着,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加沉重,我们的脊背因此而弯曲,就连呼吸也变得困难。为什么不放下贪婪这沉重的枷锁轻装前进呢?因为背负的太久,以至于让它深深融入自己的血液里,成为与自己同呼吸、同命运、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了。
人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太多,太多的野心蒙蔽了他们的心。幸福其实很简单,放下那些沉重的精神枷锁……
战争结束后,一位农夫和一位商人在街上寻找财物。这时,他们发现了一大堆没烧焦的羊毛,于是,两个人就各自分了一半捆在自己的背上。
回家的途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布匹,农夫将身上沉重的羊毛扔掉,选了些自己扛得动的较好的布匹;而贪婪的商人将农夫所丢下的羊毛和剩余的布匹统统捡起来,重负让他气喘吁吁、行动缓慢。
走了不远,他们又发现了一些银质的餐具,于是,农夫将布匹扔掉,捡了些较好的银器背上,而商人却因沉重的羊毛和布匹压得他无法弯腰而作罢。
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饥寒交迫的商人身上的羊毛和布匹被雨水淋湿了,他踉跄着摔倒在泥泞当中;而农夫却一身轻松地回到家了。他变卖了银餐具,生活富足起来。
大千世界,有着太多的诱惑,如果你什么都想要,肯定会被累死,学会适时放下,你会轻松快乐一生。
做人不可有贪念
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贪心重的人虽然表面看起来很富有,但他的内心非常贫穷,而这种贫穷是人生最大的贫穷。
很久以前有两位在一个城市做买卖的珠宝商人。这两户人家在当地都是非常富有的商人,但是后来有一户人家因为家道中落,现在只剩祖孙两人相依为命。有一次孙女看到有人来卖珠宝,就要求老祖母买一条简单的缨络让她戴在身上。老祖母听着小孙女充满盼望的恳求,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别人家的孙女要什么、有什么,而自己的孙女却一辈子过这种贫苦的生活,连想要一件小小的饰物都无法入愿。祖母的心里很过意不去,就对孙女说:“奶奶很想买给你,但是家里一铢钱都没有,要怎么向人家买东西呢?”孙女说:“我们家不是还有一个完整的碗吗?可不可以拿去跟他交换啊?”祖母想了想,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破破烂烂,只剩下那只碗。可是一接触到孙女那期盼的眼神,就于心不忍,于是就把它拿了出来。
这天正好甲商人在她们家门口经过,祖母就很殷勤地把他请进屋内,并拜托他说:“我的孙女很希望拥有一条缨络项链,能不能拜托你让我用这只碗来交换?”甲商人在看到这只碗后眼睛为之一亮,还一再用针在碗背上测试,结果证明他没有看错,这真是一只金碗。原来,这只金碗是五代以前富有的祖宗所用的金碗。家道败落以后,老祖母根本没想到家里还有一只金碗。甲商人又看了看她们祖孙两个,他觉得这一老一少很好欺负,就想以最低廉的价钱换取这昂贵的东西,所以就装模作样的将碗拿在手上前前后后的看了又看,故意不屑地说:“你们的这只碗一点都不值钱,还想用它来换我一条缨络?别想了。”说完把碗往旁边一扔,就走了。
没过多久,又有一个商——乙商人,他也经过这家门口。祖母还是很客气的把他请进屋,并请求拿碗换取缨络。乙商人看看碗,很是吃尺,但他还是诚恳地向老祖母说:“老人家,您是不知道这只碗的价值吧!别说是换一条缨络了,就是我所带的东西加起来都比不过这只碗,它可以换取十万银钱都不止哪!”老祖母听的半信半疑。可她看到这位商人那么诚实,不像是会骗她,于是就高兴地说:“没关系!只要你有诚意,多少都可以。”
这位商人听了谦卑的说:“可是我身上没带那么多钱啊!”老祖母笑了笑说:“小伙子,真的没关系,你有一颗谦卑、善良的心。其实在你之前有位商人说这只碗一点都不值钱,而你竟然说值那么多钱。所以,尽你的诚意就可以了!”于是商人便将身上的五百贯银钱以及值钱的珠宝都留了下来。不过他对老祖母说:“我身上所有的东西都留下来换取您这只碗,只是能不能请您留八分钱给我,作为回家的盘缠?”老祖母听了就在珠宝中拿出八分钱给了他。乙商人向老祖母道了谢,拿着钱就匆匆忙忙地往河边赶去,到了河边他以这八分钱雇了一艘船急驶向彼岸。
这时候贪心的甲商又回头来想取这只碗,因为他看的出来这家的小女孩非常喜欢缨络项链,祖孙两个又都很无知,所以他很有把握。可是在他到了这家之后,老祖母摇摇头说:“哎!你不诚实。那只金碗,已被另一位商人取走了!”甲商人听了之后,懊恼不已,直怪自己的贪心太重,不然就不会错失那件宝物。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一旦有了欲望就很难得到满足。如果你不知道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饮料,你喝杯冰水就满足了;如果你不知道有貂皮大衣,你穿件棉袄就满足了。人的欲望都是知道的太多而产生的。非洲人至今还是茹毛饮血,可他们活的很快乐。猎到了一只野兽,他们可以击鼓而歌,欢天喜地的唱上他一天一夜。他们的快乐来自他们的无知,他们不知道世上还有那么多他们没吃过的美食。他们懂得知足,而往往都是知足者常乐。
做个聪明的“傻小孩”
有这样一个小孩,人们都说他太傻,因为如果有人同时给他5毛和1元的硬币,他总是选择5毛的,不要1元的。有个人不相信,就拿出两个硬币,一个1元,一个5毛,叫那个小孩任选其中一个,结果那个小孩真的挑了5毛的硬币。那个人觉得很奇怪,就问那个孩子:“难道你不会分辨硬币的币值吗?”
这时孩子低声说:“如果我选择了1元钱,下次你就不会跟我玩这种游戏了!”
这个孩子的聪明之处其实就在这里。
的确如此,如果他选择了1元钱,就没有人愿意继续跟他玩下去了,而他得到的,也只有1元钱!但他拿5毛钱,把自己装成傻子,于是傻子当得越久,他就拿得越多,最终他得到的,将是1元钱的若干倍!
所以,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可以向这个“傻小孩”看齐——不要1元钱,而取5毛钱!
但是如今多数的青少年,都有着一种不拿白不拿,不吃白不吃的贪婪!殊不知你的贪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还会使他人对你的贪反感。也许他人可以容忍你的行为,不在乎你的贪,但如果你懂得适可而止,他会对你有更好的印象与评价,因此愿意延续和你的关系。
可叹的是,现代社会到处都充斥着这些现象:人际关系一次用完,做生意一次赚足!以为自己这样做是聪明,殊不知这都是在断自己的路!放下这种聪明,如果你能一直拥有那个小孩一样的“傻”,这会让你得到更多的回报。
10个5毛钱多,还是一个1块钱多?这需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里衡量一下!
有一群猴子,特别喜欢偷吃农民的粮食。于是当地的农民发明了一种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他们把一只葫芦形的细颈瓶子固定好,系在大树上,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们最爱吃的花生,然后就静候佳音。
天黑了,猴子来到树下,见到瓶中的花生十分高兴,就把爪子伸进瓶子去抓花生。这瓶子的妙处就在于猴子的爪子刚刚能够伸进去,等它抓一把花生时,爪子却怎么也拉不出来了。贪婪的猴子绝不可能放下已到手的花生,就这样,它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来,它就死死地守在瓶子旁边。就这样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农民把它抓住的时候,它依然不会放开爪子,直到把那些花生放进嘴里才肯罢休。
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那种事只有愚蠢的猴子才会干,聪明的人类怎么会上当,如此贪婪,甚至连命都不要呢?是的,聪明的人是不会为一把花生冒险的,但是,如果把花生换成巨额金钱呢?相信,如同猴子一样上当吃亏、贪婪的人还是很多的。
人活着就会有欲望,有欲望才会有进步。但是欲望过于强烈,就是贪婪。哲学的观点认为: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贪婪也不例外。有时它是阻碍事物前进与发展的绊脚石,有时它却成为人类进步、社会前行的原动力。但是如果贪得无厌,贪婪到极限,势必将走向灭亡。
第五节放下身价,学会低头才会赢
生活并不总是昂首挺胸的阳关道,不总是可以让人趾高气扬的大门槛,总有不少要让人低头才能过去的低屋和小门。知道如此,才不会张扬张狂,才不会自傲和专横。也只有这样的人才知道人生有时是需要低头的。
低头是一种能力,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嬗变。学会低头,你才能顺利的走过一段坎坷路,学会低头,你的人生路才会更加精彩。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更清醒的认识生活。
低头是为了更好的站起
一个人不能总是挺胸抬头的迈着大步,那样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会碰到“门框”上。所以,你要想精彩的活在世上,就须时时刻刻记住低头。低头不是倒下,它是让你能更好站起来。
很多成功人士都是懂得低头懂得自谦,最后才登上常人无法攀登的高峰的。我们来看一个著名艺术家梅兰芳的故事,看过之后你可能就会领悟到低头对一个人的重要。
梅兰芳当时经常在各个戏院演出,而他的每场演出无不获得喝彩。这天,他在一家戏院里演《杀惜》,演至精彩处,戏院内喝彩声不绝于耳。大家都在不停的叫好。但当众人的叫声停止后,只听到有一个老人很平静的喊了一声:“不好,不好!”
大家都寻声看了过去,梅兰芳也不由的朝老人看了一眼,只见那是一个衣着朴素的老人。梅兰芳在台上暗暗的记下了他。
待戏结束之后,梅兰芳找人用专车把老人接到自己的住处,对他待如上宾。等老人坐定喝完一杯茶时,梅兰芳才恭恭敬敬地说:“说我不好者,吾师也。先生说我不好,想必您老人家定有高见,请您赐教,学生决心在此亡羊补牢。”
老者先是觉得梅兰芳之所以请自己来一定是要与自己争执一翻,没想到他却对自己如此谦恭。于是,他便认真地说:“惜娇上楼与下楼之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而你为何在表演时上八下八?”
梅兰芳听过细一想,顿时恍然大悟,不仅为自己的疏漏感到羞愧也为老先生观看的仔细深感佩服。想至此他低头便拜,称谢不止。
老人无不感概地说:“我没想到你能在我这样一个糟糠老人面前低头。”
梅兰芳认真地说:“不,能给我指正的人都是我的老师。都值得我向他们低头请教。谢谢您能知无不言,您从此就是我敬重的老师。”
老人激动地说:“你这样的态度一定会在艺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有一点你要知道,那就是表演无小事,你的举手投足都马虎不得。”
梅兰芳听后对老人感激不尽,以后每每演出,必请老者观看指正。
就是这样的谦虚大度,就是这样的肯在过失面前低头的态度,梅兰芳最终成了一代名家。他的肯低头不仅使自己的艺术造诣更进了一步,还是自己的德行更胜人一筹。他这样的态度怎能不受人尊敬?这样成功的艺术大师都能如此,我们又有什么不可的呢?
我们清楚的看到只有“把自己的杯子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如果你总是把自己的杯子抬的高高的,别人就是想给你智慧和经验也倒不进去。低头没什么做不到的,能做到低头的人,他才能更好地站起来,才能走得更快,更稳。
低头不是妥协
走在人生的征途中,我们常常因光彩的事物而迷失了方向,自以为是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到底,结果却输掉了自己。所以用平和的心态,学会低头,这恐怕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吧。
低头是一种认知
梅兰芳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听到老人说“不好”的时候,其实他是不知所以然的。他能够低头向老人请教,其实也就是想要对自己不好的东西进行认识。如果能在找出自己表演的不妥之处,那么对他的表演肯定是一个提高。
梅兰芳这样的认知能力,这样的谦虚态度怎能不令人佩服?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交际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候呢?而当别人希望你对自己的错误认知的时候你是不是低头向别人请教了呢?
不要总是心高气盛,恃才傲物,以为自己是鸿鹄,别人都是燕雀,眼睛总是高高向上,根本不把周围的一切放在眼里。要学会低头,学会对自己更好的认知,这样你的人际、人生才会走的更顺利,你也才能更快的出头。
低头是为了更好的出头。
梅兰芳之所以向老人低头就是为了把自己的不足找出来,改掉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水平提高了,他会更加受欢迎而自己不正是比原来更“出头”了吗?这就是低头的作用,这就是低头的收获。
那些登在顶峰的成功者们,有哪一个不是在不断的低头抬头再低头的循环中拥有成就的?只有那些没有自知知明的人才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
低头是出头的基石,学会低头,你会发现,在你的低头中你不但没有倒退反而进步了很多。只要这样不断的进步,你的出头之日还会远吗?
低头让人受益
会低头的人,才能不在错误面前执迷不悟,才不会在深陷泥潭中无法脱身。会低头的人会在低头中受益无穷。
没有哪一个人愿意与一个总是自以为是的人交朋友,反而那些懂得低头的人朋友很多。这些都是一个人会低头的结果。学会低头,感恩低头吧,是低头让你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是低头让你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是低头让你在前进的道路上没走弯路。
要使自己出头的脚步站的更坚定,那么学会低头,感谢低头。这样你会在交际中走的更好,也才会在人生中更好的出头。
低头需要勇气
低头需要有绝对的勇气,在人生的道路上,青少年很经常会有迷失方向的时候,其结果是输掉了自己。所以青少年应当用平和的心态,像跪射俑那样,时刻保持着生命的低姿态,这样就一定会避开无谓的纷争,避免意外的伤害;就会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学习低头,懂得适时低头,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
老子曾经说过:“当坚硬的牙齿脱落时,你的柔软舌头却完好无损。柔软有时候是完全可以胜过强硬的。”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适当的低姿态,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恰恰是一种聪明的处事之道,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作为青少年,要知道在漫漫人生路上,有时候退一步,其实是为了跨越千重山,为了踏破万里浪;有时低一低头,是为了昂扬成擎天柱,为了鸣响成惊天雷。如此的低一低头,即便今日成渊谷,即便今秋化作飘摇落叶,明天也足以抵达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明春依然会笑意盎然,傲视群雄。
雷墨曾说过“低头是需要勇气的”。回顾历史,因缺乏这种勇气而一怒之下杀死了进谏之人历代君王比比皆是。看看身边,因为缺乏这种勇气而酿成大错的世人举不胜举。有这么多的不肯低头造成恶果的例子,我们怎能不好好借鉴呢?
“学会低头”,是一种态度和哲学,是一种智慧和境界,也是一种晓得天高地厚、识得海阔天空的明白。我们要以此为鉴,学会低头,让自己能在明确之后走的更快,走的更稳,更早的出头。到那时,你会会心的说一句:“会低头真好。”
第六节放下架子天地宽
讲架子的人只会使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因为你讲究“架子”,计较“得失”,这就等于人为地给自己画了一个圈,限制了自己的手脚。而别人也会因此而对你瞻前顾后、顾虑重重,会将目光投向他处。相反,如果你放下了架子,则会给人一种具有良好团队意识的印象,人际关系也会融洽,别人都会乐于助你,你的发展机会就大得多。
所谓的架子其实就是一种极端的不自信的表现,这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限制。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所以,优等生轻视劣等生,千金小姐不愿意和下人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用有上所学知识的工作……因为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会有损他们的身份!殊不知,放不下架子,只会让机会白白从自己身边溜走。
放下架子,路越走越宽
放下架子并不是屈服的表现,而是为自己另寻一个生机。古时,司马相如、卓文君为了守护爱情放下架子,开小吃店维持生计;范蠡带了西施隐姓埋名,放下架子从商,而成为后来的陶朱公。越王勾践放下架子服侍吴王夫差,终于复国;宣统皇帝放下架子,在中共立国之后担任中山公园园丁,从而延续生命。历代贤明帝王放下架子,微服出巡,与民同欢乐,共甘苦。环亚董事长郑绵绵,十七岁时放下架子以擦玻璃体会生活;台北市长马英九放下架子,参加划龙舟、晨跑、打球等活动,展现亲和力之余,更受到全民的热情爱戴。
很多青少年之所以不愿意做一些工作,就是因为放不下架子;觉得这样是受屈辱。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千金小姐随着婢女在饥饿中逃难,干粮吃尽后,婢女要小姐一起去乞讨,千金小姐说:“我可是个千金小姐!怎么能去乞讨呢!”便不再理会婢女……后果可想而知,贵为千金的小姐被饿死了,而婢女却拥有了一次重生的机会。
“架子”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这并不是说有“架子”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架子,那么只会让自己无路可走。比如,博士如果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当业务员,结果便会因此而产生消极厌世的感觉,终成不了什么大事。而如果能放下架子,那么路就会越走越宽,因为路都是靠自己走出来的,世上根本不存在走不通的路!
中国赴海外求学的留学生,近年来人数不断攀升。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外相对降温,越来越多留学生毕业后,纷纷选择返回中国大陆就业,使就业市场的“海归派”剧增。由于出国留学花费不赀,留学生返国后,总希望立即找到高薪工作,先把学费赚回来。一位花了五十万元在英国留学两年的“海归”说,他期待的月薪是一万元。但这往往与企业开出的条件有很大的落差。2007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招聘会中,大多数用人单位开出的月薪是三千元人民币,让应聘的“海归派”们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三分之一的留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些待业的留学生,由于一直在啃着老本,因此又被称为“海啃族”。《中国青年报》报道,一名中国名校大学生在2003年毕业后就前往英国一所优秀大学留学,学的是职场相当火热的金融。但是从2007年初回国后,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待在家里,靠啃老本度日。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这样的“海啃族”主要是心态没调整好,是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其实只要一份职业跟所学专业不完全相关,职场新人都需要从头学起。用人单位看到的是你名校的学历证书,但是却无法看出你有多强实力,能给企业创造多大价值。这些都需要在工作中证明。如果不能放下自己的架子,那么很可能会永无出头之日。
当今社会高材生比比皆是,大批有学历的人照样失业,找不到工作。如果他们能放得下架子,善待每一次良好的时机,从基层做起,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刻的到来。因为,人生有一万种可能,谁都不知道下一种可能是什么。只要你放下了架子,一步一步地坚定地走下去,那么,路只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放下架子,做好官
“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这是前辈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时下,由于“官本位”等封建思想的侵蚀,个别干部淡忘了做人民公仆的本质要求,养成了做官当“老爷”的恶习,群众私下形容他们“官不大,架子不小”、“水平不高,架子倒端得挺足”。出现了这样不和谐的干群关系,事业想要和谐发展根本是无稽之谈。
“架子”像一把无形的利剑,横在干群之间,即使是面对面,心却隔得很遥远。一个干部,能力有大小之分,但是否最终能造福社会、有所作为,有无“架子”关系甚大。可以说,凡是得到群众认可、成就一番事业的,都是没有“官架子”的人。从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没有一个是摆“架子”的。他们的高风亮节,如一座座丰碑耸立于人们心中。没有架子,才能广纳真言。你与群众交朋友,态度诚恳随和、热情谦虚,不拿腔拿调吓唬人,言谈举止群众接受得了,群众就敢和你说真话、吐真言。因为,他们知道,即使自己不小心说了几句“过头”的话,也不怕你“秋后算账”。
放下架子,才能了解真情背后的真相。你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人,让群众感觉和你在一起,没有贵贱之分,喜欢和你拉家常,有什么话都想和你说说。这样一来,何愁不解民意呢!和群众打成一片,并不会因此而有失自己高贵的身份,反而会提高自己的身份。
放下架子,才能赢得真心。你把百姓当父母,百姓才会把你当亲人。与群众亲密无间,情同手足,他们就乐于和你掏心窝子,把心交给你。
臧克家在纪念鲁迅的诗中写道:“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此话同样也能揭示一个好官在老百姓心中,架子和位子成反比的关系。愿所有为人民当官的干部都来学习何利彩,不摆官架子,踏踏实实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官。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每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知识多寡,贫富差距,身体强弱,年龄长幼,性别不同,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人际交往中,不管对方职位高低、贵贱,都应给予应有的尊重,只有互相尊重才会有正确的自我认识。
事实证明,真正有才能的人就不会摆架子。青少年朋友们,放下那虚幻的学历、背景、身份、地位的包袱吧,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行列中来,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和议论,大胆地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工作做起,这样,就业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放下架子,不要自己给自己设太多的屏障,放下架子,给自己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第七节平易近人者,人皆近之
态度谦虚和蔼,人皆近之;要平易近人,绝不盛气凌人。要常常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弃谋私之念,去非分之想。
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是最微妙的,对于别人的好意或帮助,如果你感受不到,或者总是冷漠以对,那么大家对你就会渐渐的敬而远之,有时还会生出种种怨恨来。纵观古今历史上的那些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那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德行中最重要的——平易近人。所谓平易近人,并不很困难,只要待人和蔼,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为他人考虑,再给自己定位就可以了。
平易近人,受人爱戴
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也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平易近人。正所谓:平易近人者,人皆近之。平易近人不仅是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也是你事业通往成功的阶梯。
周恩来不仅在党和国家内有着崇高的威望,甚至在全世界也受到普遍的尊重。他虽身居高位,可从来没把自己看的比任何人“高”,一直以来都把自己视为普通劳动人民的一员,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有次位居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因为连降暴雨,出现了严重的洪灾。当时正在上海考察的周恩来接到报告,立即赶往受灾最严重的郑州视察灾情。当晚,他就冒雨赶到邙山脚下的黄河岸边,查看水势和救灾的情况,并参于和鼓励大家不要畏惧要与洪灾斗争到底。他的秘书见周恩来衣服都淋湿了,忙为他撑起了雨伞。周恩来立即阻止说:“你看大家不都是在雨里淋着吗?别把我搞特殊化了。”
还有一次,周恩来到一家钢铁厂视察。当他来到高炉现场时,值班工人史悠国正在忙碌。周恩来热情地向他伸出了手。史悠国看着自己满是油污的手,感觉又尴尬,又不好意思,正在进退为难之时,周恩来幽默地说:“小伙子,怕什么?我又不会抓着你不放,没关系,来!”在场的人听了也都笑了,一扫刚才的尴尬气分。周恩来紧紧握住史悠国的手,并亲切地询问他有关工作的一些情况。这些虽然都只是些小事,可这却体现出了他的平易近人。也正是这样的小事,把周恩来以至党和国家与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周恩来也很好客,他曾邀请日本有名的乒乓球运动员松崎君代到他家中做客。在就餐时,他让松崎紧靠自己的右侧而坐,并不断地用他那不太方便的右手往松崎菜碟里夹菜,让她不要客气,多吃点。饭后聊天时得知松崎的父亲曾在制酒行业工作。周恩来就把自己珍藏了好久的两瓶茅台酒拿出来让松崎带回去,请她父亲尝尝。周恩来平易近人的举动使松崎十分感动。在她再次来访中国时,松崎用日文写下“周恩来总理,您活在我心中”短短的几个字表达了她对周恩来的景仰和怀念。
平易近人早已融入周恩来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情中,他一有空就深入百姓中间,亲切地询问人民的冷暖,倾听群众心声,这也是他爱民之情的自然流露,是他人格魅力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才会受到老百姓的爱戴,人们才会亲切地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也正因如此,凡接跟他触过的人,其中不乏外国人士,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染。
平易近人,化干戈为玉帛
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你难免会需要别人的帮助,而这个人曾与你有某种不和的时候,你该做些什么,想要放弃很容易,但会使你失去一个得力伙伴。所以,你应该做的是如何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使之成为你的朋友。
从前,一个牧场生活了两户人家,一家以牧羊为济,养了许多羊,一家是猎户,靠打猎为生,所以养了许多的猎狗。这样问题就出现了,这些猎狗经常跳过栅栏,袭击牧羊户的小羔羊。牧羊户几次请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以为然,口头上虽然答应了,可没过几天,他家的猎狗又跳进牧场横冲直闯,咬伤了好几只小羊。
所以,牧羊户忍无可忍了,就找镇上的法官评理。听了他的控诉,明理的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样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你是愿意和敌人作邻居呢?还是和朋友作邻居?”牧羊人想了想答道:“当然朋友了。”
于是法官给牧羊户出了一个主意,以保证他的羊群不再受骚扰,还可以赢得一个友好的邻居。一到家,牧羊户就按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羔羊,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看到洁白温顺又可爱的小羔羊,孩子们如获至宝,每天放学都要在院子和小羔羊玩耍嬉戏。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们的小羔羊,猎户就做了个大铁笼,把狗结结实实的锁了起来。从此,牧场主的羊群再也没有受到骚扰。
为此,猎户开始送各种野味给牧羊户以作为回谢,牧羊户也不时用羊奶酪回赠猎户,渐渐地两人成了好朋友。
其实同学、朋友之间也是如此,经常会为了一些小事而发生矛盾。青少年之间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只要自己能够摆正心态,像牧羊户一样尝试着抛开往日的成见,少一些斤斤计较,用平易近人的态度,积极采取措施去化解矛盾,彼此间仍会和好如初,甚至比以前的关系更好。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广。
“忍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青少年彼此间经常会出现一些磕磕碰碰,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就会形成大矛盾。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当问题出现时,我们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放下成见,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来化敌为友,避免矛盾的激化。和谐的人际关系对青少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与同学和睦相处,你在别人心中的分量也会上一个台阶。
平易近人就是态度谦逊温和,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第八节斤斤计较只是降低自己的身份
古往今来,凡有大作为、有大成就的伟人,都是胸怀开阔,能宽容别人的人。真正的强者,都能用谦虚的态度来宽容别人,以把宽容节省下来的时间再用于学习、工作、自强不息。谁越是和无赖、低层次的人一般见识,斤斤计较,谁就容易降低自己的层次,容易把自己变得狭隘低级。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地为了鸡毛蒜皮的权和利而争得青筋绽起,咬得头破血流,斗得如同乌眼鸡,呜呼哀哉!
智者在遇到困难或感觉自己受到不平等待遇时,会说:“没关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人都会有失误,你不必自责……”。而愚者则只会大吼道:“你是怎么搞的,这点小事都办不好,除了吃饭你还会做什么……”。通常智者都是宽容大度,与愚者所做的锱铢必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宽容大度换来的会是感恩戴德,而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得到的却是恼怒愤恨。
智者用谦虚和宽容的态度来化解危机
人生在世,需要宽容的地方很多,很多误解和矛盾是无法避免的,如果心中没宽容,生活只会是处处充满危机,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最后,还会堵死自己的路。
在美国一个市场里,有个中国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无意的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这个中国妇人只是宽厚的笑笑,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扫到自己的角落。旁边卖菜的墨西哥妇人观察了她好几天,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国妇人笑着说:“在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很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这里,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
其实宽容在有的时候,会是一种处事的学问,因为一些坚持,就会造成永远的伤害。宽容地看待他人,就一定能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六尺巷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了很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如果他没有听宰相的话一意孤行,仍为了那三尺地皮跟叶侍郎斤斤计较,只会降低自己的身份,使邻里之间的关系变的危机重重。哪里会有后来被流芳百世的机会。
退一步天地宽,让一招前途广
古时,蔡州褒信县有一个道人,他的棋艺特别的精湛。每逢下棋,总是让人先下,即使这样,他也从来没输过。道士自鸣得意,做诗云:“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当时,“饶人”本指让人一步棋,发展到如今,“得饶人处且饶人”已成为表示尽量对人宽容忍让的成语。
人的一生很短暂,也就几十年的工夫,有多少有意义的事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与其在不断的“讨个说法”中浪费时间,倒不如心存一份宽宏,“得理之时且饶人”,与人一份宽容也是与己的一种仁厚。
如果你是一位得理不肯饶人的人,那么你在与别人交谈时,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不能总想在嘴巴上占尽别人的便宜,否则时间长了,朋友就会逐渐疏远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些人总是为一些小事争得不亦乐乎,这样的人,在社交场合上永远不会受人欢迎。
一次,一卡车途经某村庄时,一个中年农妇突然小跑着横穿马路,大卡车来了个急刹车,差点撞上农妇。这让农妇火冒三丈,冲到驾驶室前对司机没完地骂。
司机也没说话,他只是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吸着,听农妇从“村骂”到“县骂”一直上升到“国骂”。等农妇骂累了,这时司机才慢慢地说:“如果我刚才刹车晚了,你被轧死了,这会儿你还能骂吗?”农妇一时语噎,无话可说了。
人若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但人若硬讲理,是一个盲点。其实,不管什么时候,理直气“和”都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改变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留一点余地给得罪你的人,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否则,不仅无法消灭不了眼前的这个“敌人”,还会让更多的朋友疏远自己。
人海茫茫,但却常会“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不饶人,怎知他日二人不狭路相逢?若那时他势旺你势弱,吃亏的可能就只有你了。所以说,“得理且饶人”,放下你的仇恨,是为别人留条后路!得饶人处且饶人,你为别人留后路的同时,也为自己铺了一条通向和谐人际的阳光大道。
得人处且饶人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难堪的时候、做错事的时候、有求于人的时候,如果这时你处在有理的一方、得势的一方、管束人和裁决者一方,你会怎样做呢?尤其是他们的那些错误或什么事情牵涉到你的利益时,甚或他们与你有着深仇大恨时,你会怎样做呢?你是有些得意,刻薄刁难?还是给人家一个台阶,放人家过关,不为难对方,就是仇人也放他一马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做法。一般来说,心胸狭窄的人总是喜欢为难别人,他们不愿意帮助别人,也不宽容或原谅别人。有时他们甚至会乘人之危,来供自己开心,鸡蛋里头挑骨头,抓住别人把柄不放,洋洋自得。如果和他们有着深仇大恨,那只能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其实,将心比心,宽容别人,不难为别人是一种美德。可有些人并不注重这种美德,这种美德能够感化人,提升人们之间的互助亲善关系,让社会形成一种宽厚、达观的向善风气,小人就不会产生,阴暗的东西就会少一些,当自己有了不幸的时候,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
卡耐基年轻的时候很好胜。在一次宴会上,大家有说有笑,有人提议一个人讲一个笑话活跃气氛。于是大家挨个讲了起来,气氛很活跃,全场人都过得很愉快。最后,轮到卡耐基旁边的一个先生讲了。他讲了一个关于幽默故事,在结尾中引用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此地无银三百两,那位先生为了证明这句话,还特意提到这是《圣经》上说的。
卡耐基知道这句话不是《圣经》里说的,而是在莎士比亚的书中,于是他纠正那位先生道:“这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书。”
那位先生听后觉得自己面子上挂不住,就出言反讥道:“什么?出自莎士比亚的书,不可能!绝不可能!先生你一定弄错了,我前几天才特意翻了的那一段,我敢打赌,我说的是正确的,一定是出自《圣经》。”
卡耐基正想反驳,忽然想起自己的老友维克多·里诺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正好也在场,就转向他说:“维克多,你说说,是不是莎士比亚说的这句话。”
维克多却盯着他说:“戴尔,是你搞错了,莎士比亚的著作上没有这句话,这位先生是正确的,《圣经》上确是有这句话。”随即在桌子下踢了卡耐基一脚。
在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向他抱怨:“你明知那本来就是莎士比亚的,却还帮着他说话,真不够意思,还让我向他道歉,真是黑白不分了。”
维克多却笑了:“莎士比亚的书上有这句话。可是,那个人也许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为什么我们要去证明他的错,让他下不了台呢?记住:永远不要和别人正面冲突。”
“得理饶人”看似说得淡然,其实真要做到还真不容易。有“得理”之说,那就说明之前受到待遇是不不公正的,更有甚者是受到了屈辱。如此的状况便是在心底烙了伤痕,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种“愤愤不平”的情绪,而这种“怨恨”往往会在“得理”之后,变做振振有词的“讨个说法”。只是,再转念一想,事情已得以澄清,公道已在人心,固执著于一些形式上的公正又有何意义?当对方“无理”时,必会自知理亏,而你在“理”字已明之下,何不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如此,也不可能再度与你为敌。
凡事不斤斤计较,“得理也饶人”,给自己留条退路,让对方有个台阶下,为对方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这样,等到对方得理时,就会同样也给你留点面子和立足之地。要知道“得饶人处不饶人”,事事求胜不仅容易引起别人嫉妒,有时候还会影响你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所以“得饶人处且饶人”,在小事上求败,从而在大事中求胜。
第九节做乌龟,不要做兔子
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比赛一开始,兔子认为自己是天生的飞毛腿,跑得快,对比赛掉以轻心,根本没有把一瘸一拐的乌龟放在眼里。跑着跑着,就躺在路旁睡觉了,他想等乌龟跑到跟前的时候再超过。可是兔子一睡就睡着了。乌龟知道,自己走得慢,靠的就是毫不气馁,坚持到底,于是不停地朝前奔跑。结果,乌龟超过了睡熟了的兔子,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只要扬长避短,就能够作出卓越的贡献,完成艰巨的工作。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干什么的人,没有一个不失败的。奋发图强的弱者也能战胜骄傲自满的强者。
勤能补拙
勤能补拙是良训。“勤奋是迈向成功的阶梯”。何为“勤”?勤是让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何为“拙”?拙是我们的不足之处。“勤能补拙”,勤奋能弥补人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它们是相互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只要会出必定有收获。无论是过去的农业经济时代,还是现在的知道经济时代,人们总是喜欢盲目地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人,羡慕那些有发明创造的人,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成功者的金玉良言。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只要我们愿意刻苦的奋斗,刻苦的努力,相信成功就离我们不远。
上天给予了每个人天分,但只有勤奋才能将天分变为天才。爱因斯坦小时候也不是什么超人的“天才”,甚至会有人说他是“笨蛋”。可是促使“笨蛋”成为“天才”的,不正是这个“勤”字吗?爱因斯坦深信天才出于勤奋,他用勤奋去弥补自己的“笨拙”。为了彻底弄清一个问题,他比别人多葱绿几倍的时间,终于用汗水浇灌了成功之花,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世人敬仰的人。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并不都是天资高,有许多天资差的人经过勤学苦练也做出了很好的成就。如果你富于天资,勤奋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你智力平庸,勤奋可以弥补它的不足。
有志者,事竟成
“龟兔赛跑”乌龟之所以能取胜;小溪之所以能汇成了大海;枯枝能盼到春的绿叶;都是因为心中有志。因为有志而成功的例子还有好多。“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可以做到!”这不是一句一时冲动的豪言壮语,这是被歧视的中国人民的“志”,它让童第周、詹天佑在世界人面前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骄傲。骨头最硬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在风云变幻,灾难深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年代,义无反顾的揭反封建之旗帜而起,用无比犀利的笔去唤醒沉睡的民众而成为现代最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当初,热衷于自然科学的青年鲁迅,觉醒到即使体格如何健壮的中国民众若也只能做枪毙示众的材料,或当麻木的观众,这对于中国的社会改革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他拿起了笔愿“我以我血荐轩辕”了。如此刻骨的选择,如此坚定的志向,让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座昆仑。一个人无论做多么艰难的事,只要有雄心壮志,不懈努力,就能够成功。反之,若一个人胸无大志,就是做再简单的是也不尽如人意。
人不能没有追求,我们每个人,谁不想做个有志气,有抱负的成功人士呢?然而,想一帆风顺地到达成功的彼岸,多数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东汉时,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贤德的女子。一次,乐羊子拾到了一块金子,高兴地拿回来交给妻子。妻子说:“有志气的人会严格要求自己,把捡来的东西拿回家是败坏自己的名声。”乐羊子深感惭愧,就把金子放回原处,然后说:“你很笨要笨鸟先飞,要出外求学去。”所以乐羊子就出外求学去了。但一年后,乐羊子因为思念妻子返回家中。妻子把他领到织机旁说:“这布是一寸寸、一尺尺织出来的,日积月累才能成丈、成匹。如果我把它剪断,就前功尽弃了。求学也和织布一样,不能在学到一半的时候放弃。”乐羊子深受感动,又回去求学了,七年没有回家。
有志者必须是忘我的奋斗者。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有的人老是羡慕学习好的人,而自己却不下功夫,到头来依然故我,考试时却想逮到“大个”,于是乎在考场上就来个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互相传递“情报”,甚至搬书照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难沿着崎岖小道攀登的人,最终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崇高的理想不在好高骛远的幻想王国,而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之中。有志者,事竟成。
青少年要想在这个世界获得成功,必须看似傻瓜,实则聪明伶俐。表面上的精明能干未必会让你获利,斤斤计较也未必能让你占到便宜。有句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若只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其实,也只是表象上的聪明,真正聪明的人是“大智若愚”,只是,千百人之中难见其一。
第十节保持“空杯”心态
每一个人要想应对时代和环境的变化,须随需应变。以变应变,要求我们具有空杯心态。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提升能力,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空杯就是要把自己“当人看”。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也许你在某个行业已经满腹经纶并十分成功,也许你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技能,但是对于新的环境、新的政策、新的对手,你仍然没有任何特别。你需要用空杯的心态去重新整理自己的智慧,去吸收现在的、别人的、正确的、优秀的东西。如果你不去领悟,不去感受,不去学习,仍然高枕无忧地躺在过去成功的经验之上,那将是很可怕的结局。
学习“空杯”
曾子曰:“将三省吾身”。生活中还流行着一句充满智慧的哲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很重要,认清自己是非常困难的,否定自己更是难上加难。否定自我需要胸襟、需要坦诚、需要胆魄,需要真正的空杯心态,只有否定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相传在很远的古代,知了是不会飞的。一天,它看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十分羡慕。它就请大雁教它学飞。大雁高兴地答应了。
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知了怕吃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跑东窜西,学得很不认真。大雁给它讲怎样飞,它听了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大雁让它多试着飞一飞,它只飞了几次,就自满地嚷道:知了!知了!秋天到了,大雁要到南方去了。知了很想跟大雁一起展翅高飞,可是,它扑腾着翅膀,怎么也飞不高。
这时候,知了望着大雁在万里长空飞翔,十分懊悔自己当初太自满,没有努力练习。可是,已经晚了,它只好叹息道:迟了!迟了!
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这样的“知了”,就有多少这样的“迟了”。
空杯心态就是随时对自己拥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整,空过时的,给新知识、新能力的进入留出空间,让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总是最新;永远不自满,永远在学习,永远在进步,永远保持身心的活力。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下一座山峰,才是最有魅力的。攀越的过程,最让人沉醉,因为这个过程,充满了新奇和挑战,空杯心态将使你的人生不断渐入佳境。
昨天正确的东西,今天不见得正确;上一次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可能会成为这一次失败的原因。不论组织还是个人,不犯错误都是美好的愿望,犯错误才是客观的现实。受到批评要警惕、警醒,得到赞扬更要警惕、警醒。在鲜花和掌声面前,看到差距;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失信心。这便是成熟和进步,这便是空杯心态。
“人要有空杯心态,让自己从学徒的心态开始前行”。如果总是守着自己的半桶水,晃呀晃的,就会陷入孤芳自赏、敝帚自珍的封闭境地,就会成为孤陋寡闻、不思进取的井底之蛙。保持空杯心态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杯子里原来的水给倒掉。人的大脑就如同电脑一样,只有不断删除那些过时的知识和经验,我们才能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否则,你内存有限的大脑和心灵就会被一些无用的垃圾塞满而死机。
空杯就是经常给自己的心智洗澡。文韬武略的商汤王在他的洗澡盆上写了九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在洗澡的时候,外洗身,内洗心,所以他在洗完澡后“身心舒畅。”我们现在洗澡,只洗身,不洗心。在洗澡的时候,还怨这个恨那个。真正的洗澡,应该是外洗身,内洗心,把外在和内在的过时的东西、心灵的杂草、大脑的垃圾等等,通通一洗了之,把身心洗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做人就像一只杯子,你不停地往杯子里倒水,杯子的容量有限,如果你不把杯子里的水倒出来,水就会溢出来。人的思想就像只杯子,装满了知识和想法,假如你想要学得到更多的东西,就必须先把自己手中的那半杯水倒掉,真心的用一个属于自己的空杯,然后才能够真真正正的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你不抛弃旧的观念,就无法接受新的东西,所以,做人要空杯一切。
做个“空杯”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人,一旦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就会觉得工作起来非常熟练,无须接受新的学习,总觉得一些领导、管理、营销理论也学得差不多了,业务知识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在不断地应用,虽然也想着继续学点东西、不断充实自己,但是因为有了老的知识——即“杯子中的浑水”,学进去的东西并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好好地运用,然后慢慢地变成了“吃老本”。
殊不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前进,周围的环境在不断变化!如若有了“空杯心态”,大家都把自己完全当成新生,虚心地向周围的同事、同行、客户等学习,改变过去对事物的许多看法,调整好积极学习的心态与思维惯性,全面接受新的知识,我们会进步地更快,也就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竞争社会要求了。
“要有空杯心态和海绵心态,让自己从学徒的心态开始前行”。如果总是守着自己的半桶水,晃呀晃的,有相应的成就感,认为“也不过如此”。这个时候产生的成就感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增强对学习新事物的信心,但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与信心的增强一同滋长得还有我们的浮躁心理和骄傲心态。如此一来,求知欲下降了,自傲心理加强了,学习的动力没有了,于是便有了半杯水、半桶水,再也无法融进更多的知识。
成功——是失败之母
解放初期,毛泽东有一次和周谷城谈话,毛泽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周谷城回答说:“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毛泽东思索了一下,说:“你说得好。”
是的,“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其中的道理也被大多数的人认识和接受,可周谷城却在领袖面前翻出新意,并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说明成功是失败之母也有很大的道理。失败是成功之母,人们着眼于失败能给人以启迪,在未来的实践中能有的放矢,避免重蹈覆辙,从而迎来成功。
从这个角度上看,经过失败的人更有希望实现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很大的正确性。可是,当人们取得成功后,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人会放松警惕,放弃进取,一旦被对手乘虚而入,失败转瞬即至。从这个道理上说,难道不是成功孕育了失败,成功为失败之母了吗?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说过:“对于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来说,其事业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于他们自身”。方正(香港)公司董事局主席王选也告诫,警惕成功是失败之母。许多失利者,并不是被对手挤垮的,而是被自己的成功冲昏头脑,以致败下阵来的。此语非常值得我们深思。人生没有永久辉煌,“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成功者首要做到的是头脑清醒,眼光明亮,像孔子一样不断“三省吾身”,从非理性的高处逼降;像唐太宗一样不断“三镜自照”,不断地矫正人生的航标,从新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做事和做人;像计算器一样不断“键盘归零”,展开新的程序,去设计、运算最新最美的图画。甩掉成功的包袱,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当我们在质疑别人的时候,会忘记自己也犯一样的错误,那么我们都坐下来,把心气降下来,把心里的东西倒空,做一个谦卑的人开始学习,开始给心里装新的知识。每当遇到挫折我们开始愤怒,开始抱怨;其实我们该做的是波澜不惊的平稳心态,把心里的结打开;每个人要超越的其实是自己,自己是自己的心魔;从现在开始做一个会聆听的好学生,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谦卑的人,拥有空杯的心态。
保持一颗“空杯”心,拥有空杯心态的人会表现得谦卑,那么,让我们也试着忘记过去,时常记得“清空”并在杯中注入新鲜干净的“水”。因为,谦虚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用谦虚来打扮灵魂,我们的心灵更加漂亮,我们的世界也因此充满了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