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智永和尚开创尚法行楷
隋唐时代出现了两种重要的复制古代书法的方法:摹和拓。这使得古代经典不再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有可能走向更大的范围,被更多的学书者所师法仿效。
这个时期出现了智永和尚、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唐初四大书法家和李邕、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草书方面,前有孙过庭,后有张旭、怀素。特别是张旭和怀素,在前代草书基础上创造了全新的“狂草”,并达至相当完美的境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隋代时期著名书法家智永禅师,在教育自己弟子练习书法时说了这样的话: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智永禅师,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是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代孙。
智永禅师常居永欣寺阁,临池学书。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智永禅师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智果、辨才、虞世南均系智永书法高足。
隋代的时候,永欣寺在一阵暮鼓声中渐渐变得安静下来。信徒与香客们排着队缓缓地走出寺院,顺着寺门外的山路向山下走去。
下山的人群速度突然慢了下来,原来是有几个书生模样的人此时正迎着人群向山上走来。几个书生一边走一边低声谈论着永欣寺中的智永禅师,言语中充满了尊敬和期待,希望这一次可以拜会到智永禅师并且从对方身上学到写一笔好字的捷径。
永欣寺在当时是书法与佛教的圣地,这里不但有天下最著名的大书法家智永禅师,而且还有气势恢宏的佛教建筑。所以来永欣寺的人不仅仅有各地的信徒,而且还有无数的文人墨客。
此时在寺庙后山,名噪一时的智永禅师正在指导一位辩才和尚练习书法。辩才和尚按照智永禅师的指点,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着字。字里行间带着佛教的自由思想和理性法度,别有一番神韵。
这时庙外的几位年轻书生终于找到智永禅师。他们来到智永禅师面前,躬身施礼说道:“大师,我们几个人慕名而来,一方面想要谒求您的一副墨宝,另外一方面希望向大师请教写字秘诀。”
智永禅师听到书生的话后,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云淡风轻地说道:“几位施主,想要老僧赠字,这个不是什么难事。但求书法秘诀一事,老僧确实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告诉几位施主的。不过老衲可以奉送给诸位施主四个字:‘勤学苦练’,如果诸位施主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那么老僧保证几位施主这一生会有受用不尽的好处。”
书生听了智永禅师的话,大失所望。
智永禅师看到他们的表情后,便耐心开导他们说道:“俗话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老僧先祖羲之公和献之公为例,羲之公在练习书法的时候以东汉张芝‘临池写书,池水尽黑’的事迹激励自己,一生苦练不辍。以至于后来仅仅是因为洗砚就曾经染黑过庐山的归宗寺、临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钟山、浙江的积谷山和山阴等地的五六处池水。”
“而献之公学习书法的时候也曾经用尽15大缸清水。可想而知练习书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学好的。另外老衲的书法也同样是依靠勤学苦练,方才有今日的成就。”
几个书生听完智永禅师的话后,有了几分相信却并没有完全相信。智永禅师看到几人还有几分狐疑,于是就让辩才和尚打开后院院门,带领几个书生顺着小路向寺中塔林的方向走去。
当智永禅师带着他们来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的时候,几个书生看到树下有一座高高的坟冢。
书生们见到这座高高的坟冢心中顿时变得大惑不解,用询问的目光看向智永禅师。
智永禅师用手指着眼前的坟冢说道:“几位施主,我习书一生,练字磨秃的笔头尽在于此。”
几个书生顺着智永禅师的手指仔细观察坟冢,发现冢前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退笔冢”3个大字,下方还刻有“僧智永立”4个小字,在石碑的背后还有智永写的一篇墓志铭。
几位书生看着偌大一座贮满秃笔头的坟冢,惊愕不已。辩才和尚这时候开口对书生说道:“师父写字的秃笔,初时装满5大筐。为练好字,在寺内阁上住了多年,还临写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几位书生听完之后,终于明白了要想写好书法必须要勤学苦练的道理。
智永禅师采用以楷书对释草书的方式,这是他的创造,这种方式既便于初学法书者释读草字,又能让人同时欣赏他两种体裁的书法,可谓一举两得。
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完全得笔于乃祖王右军的真传,并师承了“草”字法规。但此帖每格一字,每字独立,写起来循规蹈矩,而不似乃祖与张颠那样“笔墨飞舞”、字字相连呼应。
智永禅师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但每个字中又都有一两笔特别加重笔力,更显示出智永作书时的神情专注、神力内敛,重笔之处也显得圆润合拍,健肥适当。
智永禅师在《真草千字文》中的真书是行楷,比正楷更轻快。智永行楷每字中也有一二重笔,因而字态更生动,更劲雅,唐宋以后的书法大家也大多喜欢师承智永禅师的楷字。正是因为智永禅师在行楷上对后世的影响,才使得唐代书法进入了法度森严的境界,形成了我国书法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尚法阶段。
第二节 欧阳询创立“欧体”楷书
唐代的时候,欧阳询外出游览,在道路旁见到一块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写的章草石碑,他看了几眼,感觉写得一般。但是他转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书匠,那么他的书法定会有自己特色,何不看个水落石出呢?
于是,欧阳询伫立在碑前,反复地观看了几遍后,终于在这座章草石碑上发现了索靖书法精深绝妙之处。发现了索靖书法妙处的欧阳询更是不忍离去,于是他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起来。谁知道欧阳询这一坐竟然长达三天三夜之久。欧阳询最后终于领悟到索靖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他结合自己的书法特点,进行了融合改造,从而使他的书法也更臻完美了。欧阳询正是因为这种对书法的痴迷,终于让自己成为了楷书四大家的领军人物。
欧阳询为唐代初期著名书法家,列四大书法家之首,又同虞世南合称“欧虞”。《唐书》本传上说他“初仿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欧阳询善讲结构,有《三十六法》等论文传世。
欧阳询生于557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也就是后来的湖南长沙人。在隋朝时曾经为太常博士,进入唐朝之后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
“圆畅方挺”是欧氏书法的最显著风格,一般而论,书法和线条组合宜平正,如果超出了常见的平正标准,就认为是偏。但是有意识的将某些线条置正,某些线条置偏,使之对比成趣,则可以从整体上获得险中求稳的艺术效果。“欧体”书法之所以很美,其原因就在于此。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他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了练书习字的8个注意事项,简称八法,即:
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
欧阳询的字体结构十分精严,并以“险峭”为人所称道。后人学书,多从临摹他的字开始。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刻于632年。另有《化度寺碑》、《皇甫诞碑》等。传世墨迹有《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
第三节 张旭狂态草书绝冠天下
在唐代的时候,不但有精于楷书的欧阳询,同时还有工于草书的张旭。相传张旭的草书是从观察公孙大娘剑舞以及挑夫走路之中得到的灵感。
张旭在刚开始练字的时候,学习的是“二王”的书法。后来当他的书法达到一定境界之后,他的心里有了一种想要创立属于他自己书法的想法。
可是张旭却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创造属于自己的书法。有一天他在长安城的街道上行走着,突然看到前面人群涌动,似乎发生了什么事情。
于是张旭跟随着人群的潮流,向前走去。终于张旭找到令人们激动的原因。原来是公孙大娘正在长安街道上表演剑舞。
在当时公孙大娘的剑舞是非常著名的。不但在民间有极高的声誉,而且就连帝王将相也对她万分钦佩,时常会将公孙大娘请到家中,表演剑舞助兴。
张旭被公孙大娘的剑舞迷住了,他发现公孙大娘的剑舞异常美丽,不同于此时的主流剑术,而是剑走偏锋,另辟奇径。看着公孙大娘的表演,张旭感觉到自己的身心已经完完全全地被对方吸引。
只见公孙大娘身法轻盈敏捷,舞姿矫健,双剑上下飞舞,忽隐忽现。如同穿行在花丛之间的蝴蝶一般,充满了情趣与魅力。
张旭在一旁凝神关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公孙大娘的剑上,一进一退,一招一式都看得极其仔细,不多时,自己已完全融入公孙大娘的剑中。一剑舞罢,众人散去,张旭仍沉浸其中好久才回过神来。突然他像是悟到什么,手舞足蹈,兴奋不已。回到家后,张旭马上练习书法。
只见他仿佛将自己手中的笔幻化成公孙大娘的剑,时旋时转,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如蛟龙出水,变化莫测,字字写得龙飞凤舞,神采飞扬。从此,张旭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开宗立派的境界还稍有不如。
又有一次张旭在街上行走,看到前面挑着担子的挑夫正汗流满面地走着。肩头的两个担子忽上忽下,一起一伏,充满了动感。
张旭再一次陷入了沉思,当他清醒过来之后,意识到自己终于找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东西,于是他回到家中,将公孙大娘的剑舞与挑夫肩头担子结合在一起,以献之一笔书的形式在纸上书写出了一种全新的字体“狂草”。
张旭终于成为了一代书法宗师,成就了他在书法界之中“草圣”的荣誉。
张旭,字伯高,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他工诗书,晓精楷法,以草书最为知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十圣人之一。
张旭的草书连绵回绕,起伏跌宕。所谓“张妙于肥”是说他的草书线条厚实饱满,极尽提按顿挫之妙。唐文宗时,诏以张旭草书、李白诗歌、裴珉剑舞为“三绝”。
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他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亦被后人尊称为“草圣”。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作为唐代的草圣,张旭在继承“二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写出了“唐代之音”的雄浑、放纵之态。
《古诗四帖》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共40行、188字。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
张旭的草书自成一格,而他书法来自于楷书,深得欧、虞、褚等人书法精要,取技法于初唐时期书法家,所以他的狂草放纵但是却不逾法度,字体古劲绝伦,为世人所叹服,张旭的草书能够兼顾众家之美,以楷书为根本,更出己意,在书法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第四节 颜真卿开创颜体书法
在唐代的唐玄宗年间,强盛一时的大唐王朝遭至沉重的打击。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公然谋反,带兵长驱直入向大唐都城长安逼近。与此同时他还派兵偷袭黄河以北的土地,短短的时间内,黄河以北24郡除了颜真卿所担任的平原太守城池还属于大唐之外其他城均失守。
与安禄山的斗争中,颜真卿将原来的3000兵扩充到万人,并择取统帅良将,与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相约共同抵抗安禄山,颜杲卿在安禄山后方讨伐叛军。
经过残酷的战斗,颜真卿因为他卓越的见识和忠诚,被推为联军盟主,一共统领河北军队20万人,横扫燕赵,将叛军安禄山赶出了河北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侄儿不幸战死,颜真卿为了悼念侄儿书写了《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深受后人称赞。
颜真卿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起过突出作用,到中央任职后,立场刚正,大义凛然。他的忠烈行为赢得人们的赞誉,他的性格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字清臣、生性耿介,为忠臣烈士。他小时候家里贫穷,没有纸笔,以黄土在墙上写字学习书法,最初他求学于张旭,深得张旭笔法;同时兼学初唐三大家书,深得他们书法的妙处。并创立了楷书新体“颜体”。
“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他的具体表现为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颜真卿开拓了书法艺术的崭新恢宏境界。从特点上来说,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说,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幽为后世立则。
而从时代上说,唐初书法承晋宋余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书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标志之一。
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楷书至颜真卿而大变,他博取众体之精,并融贯己意,使楷书臻于极境,至今尚不能脱其藩离,正所谓“闲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
颜真卿是书法史上居承先启后地位的伟大人物,他的正书,向以博厚雄强著称,“锋绝剑摧,惊飞逸势”,以《颜世家庙碑》为代表;至于摩崖大家,气势磅礴,以《大唐中兴颂》最著;他的书法达到的最高境界,表现冲和淡远之韵,则推《李玄靖碑》。他行草道劲秀挺,古意盎然,以《祭侄文稿》为第一。颜真卿将楷法发展至无体不备之巅峰状态。苏东坡曾给予崇高评价,道:
书至颜鲁公……天下之能事毕矣。
颜真卿的作品甚多,代表作品,草稿书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楷书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氏家庙碑》等。
颜真卿是一位书坛的巨灵。千百年来,书法历史上唯有颜真卿能比肩“书圣”王羲之,雄视阔步于书坛。唐代书坛固然以颜真卿为冠冕,同时宋代也以颜书为大纛。自兹以往,颜真卿的书魂形成了巨大的向力,而又积淀成中华民族书魂的重要部分。颜真卿被使用圆笔的书法家奉为开创者。他和使用方笔的王羲之,都对后世产生既深且远的影响。
第五节 柳公权中兴楷书创“柳体”
843年,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让国人感觉到扬眉吐气的幸事。在这一年,安辑没斯国派遣使者向大唐王朝请降,要求得到大唐王朝的庇护。大唐王朝的国威再一次变得如日中天起来。唐武宗皇帝李炎在经过了这件事情之后,也变得意气风发,准备大展手脚,中兴大唐王朝。与此同时,李炎为了纪念这一次的事件,命令由翰林学士承旨崔铉撰文,集贤院学士判院事柳公权书写《神策军碑》。
这时的柳公权已经66岁,他的书法随着岁月的积累已经达至相当的水准,柳公权在书写的时候竭尽全力,所书之字端庄森严,苍劲精练。其点画遒劲而富于变化,笔力凝练内含,骨力洞达,结体内敛外放,欹正相生,顾盼天成,气脉贯通,如深山道士,神清气健,超尘脱俗。
柳公权当场写完了这个《神策军碑》之后,武宗皇帝看着眼前这笔力凝聚,宛如铁骨一样的文字,由衷地赞叹道:“本朝书法第一人,非柳公权莫属。世人将他与颜鲁公并称为‘颜筋柳骨’也是实至名归。”
柳公权听到唐武宗皇帝的赞扬之后,练习书法更加勤快了,他的书法也越来越好。他学习书法最早是从“二王”的字体入手学习的,至后来他开始广泛地吸取前代书法家们写字的优点,经过很长时间的总结与创新,终于创造出来了能够与“颜体”媲美的“柳体”。
柳体书法的特征,虽然不同于颜真卿字体丰腴雄浑,结体宽博,但是却形成了均衡瘦硬,斩钉截铁的特征。柳公权在借鉴前人书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字体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的韵味,创造出了新的字体,终于自成一家。
柳公权仕途顺利,一生得至穆宗、文宗、宣宗三朝之宠。因为他的书法出众,所以在那个时代所有公卿之家所作碑志,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手书写的帖子,便会遭到“子孙不孝”的讥讽。
柳公权字不但在国内声名显赫,而且还远播国外,很多外夷都听说过他的书法,往往派人以重金来到长安寻找柳公权收购他的字迹。
柳公权的字迹,笔画细瘦之中,仍运用颜筋使转顿挫之方法,故运笔之迹外露画外,倍觉棱角崚厉,不免有剑拔弩张的感觉。
然而真正能够将柳书学习到极致的书法家,却能做到在锋芒略敛之中得到平正之势。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柳公权的书法,那么只有“神气清健”最合适不过了。
柳公权的代表作还有《送梨帖跋》,这是他在王献之《送梨帖》后面作的题跋,此跋一改柳公权在碑版中写字的拘谨,显得自然而映带,没有怒张之筋骨,而笔致含蓄,没有平正均匀之苛求,而自有真趣,被世人誉为“神品”。晚唐时期,唐代书法由于过于崇尚法度,变得刻板起来,只有柳公权还能效法古人自成一家,中兴了唐代书法,为唐代书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