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宁王朱权制作旷世宝琴
《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的《古音正宗》,又名《雁落平沙》。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50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仅《古琴曲集》收入了6位琴家的演奏谱。
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流传下来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1378年5月,朱权出生于金陵,也就是后来的南京。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朱权的母亲是杨妃,她的教导令自幼聪明好学的朱权受益匪浅。
朱元璋称帝后,总结元代灭亡的教训时认为,元代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在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在战争中造成无法彼此呼应的局面。于是,朱元璋在称帝后不久,就把自己的20多个儿子分封到各地驻守,其中受封的就有朱权和后来成为皇帝的燕王朱棣。
朱元璋认为分封诸王可以使诸多儿子代替自己监视全国,江山永固,因此规定,如果遇到奸臣专权,藩王可以声讨奸臣,甚至可以发兵“清君侧”。这个做法的用意是用皇室亲戚来维护皇权。
据史料记载,1391年,朱权被册封为宁王,并且在后来的宁城大明镇境内兴建了宁王府。在当时的诸多藩王中,就数以燕王朱棣和受封于宁城的宁王朱权势力最强。
当时受封的藩王都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的护卫军,但宁王朱权却有着其他藩王都难以企及的雄厚兵力。古籍形容这件事时说朱权: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朱权的这8万精兵里,包括元代归顺过来的蒙古兀良哈部泰宁、福余、朵颜三卫的骑兵。这些蒙古骑兵是出了名的英勇善战,是一个实力非常雄厚的武装力量。
此外,像宁王这样驻守边防重镇的藩王不仅统兵,还掌握着地方行政大权,必要时还可以节制朝廷派来的地方高级将领,调动大量的正规部队。
与此同时,朱权受封的宁城也是个在军事上至关重要的地点。
《明史·诸王列传》记载宁城时说:
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
除了宁城,朱权还“统九十余城”。也就是说,当时的朱权管辖着东至后来的沈阳,西连后来的河北宣化,南靠长城,北跨西拉木伦河的大片明代国土区域。此外,作为手握重兵的宁王,朱权也是人称“贤王奇士”的计谋良多的王爷。根据明代编年史《明通鉴》记载:
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朱元璋令自己这个智谋双全的儿子去掌握强兵猛将,又让他镇守北边军事要塞,为的是防备元代皇室卷土重来。1398年,朱元璋驾崩,他的皇孙朱允炆即位,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不久就开始对王爷们进行削藩行动,回收兵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建文帝最先削夺了周王的兵权,随后又废掉了湘王、齐王、岷王等藩王,削夺了5个藩王的权力。
随即,建文帝下旨要求远在塞外的宁王进京述职。面对建文帝命令赴京的圣旨,宁王立即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谋士们都认为此时进京无异于羊入虎口,凶多吉少。
于是,宁王便抗拒圣旨没有进京,结果受到朝廷削去统帅蒙古兀良哈部三卫的处分,不过建文帝并没有将蒙古兀良哈部三卫调离宁王。
因为当时的朱权虽贵为王爷,却也是明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修养极高,俨然一副隐士做派,丝毫没有争权夺利的意思。平时,朱权总喜欢与文人学士往来,一心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后来燕王朱棣称帝,史称明成祖,也称“永乐皇帝”。明成祖将朱权改封到了江西南昌。而后,多才多艺的朱权在南昌筑精舍,终日鼓琴读书,经常与文学之士相往来,自号“大明奇士”。史称朱权:
神姿秀朗,慧心聪悟,于书无所不读。
朱权一生致力于研读著述,最终成为明代初期著名的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古琴家、历史学家、道教理论家,在戏剧发展史上是极有影响的人物。
朱权除完成了许多戏曲、历史论著之外,善弹古琴的他还广集古代琴曲,加以解说,著成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著《太和正音谱》。《太和正音谱》是我国最早的杂剧曲谱和戏曲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
朱权还制作了“中和”琴,号称“飞瀑连珠”,署名“云庵道人”。“飞瀑连珠”是我国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传世仅一张,被称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宁王朱权。
第二节 朱权触景作《平沙落雁》
秋天已至,天气渐凉,大雁开始成群结队往南方迁徙,渡黄河,过长江,当大雁翱翔在南昌上空时,引起了朱权的注意。
随着大雁的阵阵鸣唱,朱权微服简出,独自一人悄悄南下,一路从南昌追逐到衡阳。大雁南飞到湘江中游旁的一个小山峰上空时,竟反复盘旋,不再前行。
朱权思虑,想必是大雁觉得这里环境优美,气候温暖,不忍再往南飞去,于是,便选定在这里过冬。“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因此,这个小山峰后来被称为回雁峰,衡阳也被雅称“雁城”。
这个山峰的侧旁有座美丽的东洲岛,貌如巨龙,日夜飘浮在奔流的湘江中,绿水滔滔,波光粼粼。秋冬季节,江水消退,小岛的南端便袒露出一方很大的平整沙滩。
天气晴朗的时候,大雁们总在回雁峰附近的上空列队飞翔,有时排成人字,有时排成一字,十分壮观。雁儿们飞累了,便降落到东洲岛的沙滩上歇息,好一幅平沙落雁的奇观。
朱权完全沉浸在这平沙落雁的情景里,那“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的壮观与朱权“少年奇才,鸿鹄之志,心如止水,归隐天下”的人生经历反复碰撞融和。
朱权情景交融,抱琴而立,情不自禁地奋笔疾书,心潮澎湃。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一曲《平沙落雁》已经谱成。朱权兴奋不已,立即抚琴弹奏。此曲曲谱音和韵雅,委婉流畅,隽永清新。明代末期的琴谱《古音正宗》对此曲记叙非常贴切:
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亦能品焉。
自古以来,有很多名家为《平沙落雁》做了解题,为优美的曲子所想呈现的景致做了一番自己的解读。《萧立礼平沙落雁的分段解题》中说:
一、秋雁一群横江而来,孤雁在前者先落,中间一二雁以次而落,又三五雁一齐争落。
二、或落而不鸣,而落,而又鸣。
三、四段若仰天而呼,招之速下,以为此间乐也。
四、下半章上下齐鸣,空中数十雁,翻飞击翅。
五、羽声扑拍丛杂,一齐竟落。
六、既落之雁,托迹未稳,旋又参差飞鸣,或飞或落,或落或鸣,于是一齐飞落。羽声鸣声,哄然满耳,为静境中之闹境,闹境中之静境。
七、已落之雁,声已寂然,尚有孤雁引吭哀鸣。
尾、次第落于群雁之侧。
古代琴谱《鸣盛阁琴谱》中说:
此古调,凡谱皆有而无一同,此其最正者,尝见宋刘改之《题僧屏平沙落雁》诗云,“江南江北八九月,葭芦伐尽洲渚阙。欲下未下风悠扬,影落寒潭三两行。天涯是处有菰米,如何偏爱来潇湘。”
玩此诗意,知写此景皆在欲落未落之时,书,写其形影;琴,则拟其声情耳。盖雁性几警,明防矰缴,暗防掩捕,全恃葭芦隐身。秋晚葭芦既尽,食宿不得不落平沙,此际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警而复起之神,尽在简中。
但觉天风之悠扬,翼乡戛击,或唳或咽,若近若遥。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从容饮啄,自在安栖。既而江天暮霭,群动俱自,似闻雁奴踯躅而已。斯景也,制曲者以神写之,挥弦者以手追之,亦洋洋乎盈耳哉!然而难矣。
《立雪斋琴谱》中收录的歌词为《平沙落雁》重现了曲中之景:
第一段万里微茫鸿雁来也楚江空,碧云天净。长空一色,万里动微茫,江涵秋影。第二段江涵秋影江涵秋影,风萧萧,送旅雁南归。只见那一双双封,摆列头着字样儿在天际。数声嘹唳也,不胜怨,谁知。第三段栖宿平沙楚江秋老,萧疏两岸芦花。和那千树丹枫,一轮明月,的也风波荡漾,吹动雁行斜。又见雁行儿背流霞,向那水云落下。呀呀的渐离的云汉路,而共立在那平沙。相呼唤也吱喳,无羁绊的也堪夸。
第四段惊飞不定夜深人静也,底事又惊飞,栖止不定。只听哑哑的也一声清,扑扑的乱攘波影,纷纷的嘈杂也恁悲鸣。想只为江枫渔火相近了芦湖,怕受人机矰。故不辞劳顿也,冥然避戈腾。
第五段朴落江皋试看他飞上云端,扰扰攘攘,只在空际回旋。猛可的又群然一声划剌江皋。乍静也。却又哀鸣转高。声声也嗷嗷,以诉说劬劳也,怆然封月哀号。
第六段余音娓娓数声急骤,乍因何事侜张,却又从容作软商量。鸣声渐缓,余音娓娓,直数到月移砧断,漏尽更长。
尾声
孤客不堪听,最可怜山高月冷。
也有人说,《平沙落雁》所表述的不是描写大雁飞翔之姿的曲子,而写的是隐士之志。
自古以来,就有像陶渊明、谢灵运一样纯正的逸士,但是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数的逸士,或为世情所困,或因言获罪,最终归隐山林,潜居幽庐。
出身于皇族,历经朝廷巨变,又被明成祖朱棣所猜疑,多才善谋的朱权虽在隐逸度日,但当他回想起这段坎坷遭遇时,是否也为被迫深深隐藏起自己的才华而抱憾呢?看似主动选择道家,超凡出世的朱权是否当年也有过想一统江山的雄伟之志,最后却只能选择退出?
就如同《平沙落雁》里的大雁一般,它们的姿态和遭遇也同世间种种隐士一样,看似悠然,却是无奈之举。隐士的从容也许不过是为世人做出的一种姿态而已。他们表面上超脱,但内心里从未平静过。
从这个角度来看,朱权创作的《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世事变迁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