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北宋仁宗盛治
从五代十国至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古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军事割据势力更迭频繁,没有形成足可称道的“治世”局面。元朝由于连年征战,国内外矛盾尖锐,也没有出现盛世景象。相比之下,只有两宋时期才通过“咸平之治”和“乾淳之治”,使封建政治经济得到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三位守成君主在他们统治时期内,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较为繁荣的时代。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在他统治的时期,推行“庆历新政”,虽然他没有取得成功,但孜孜以求,力革时弊。他制定了击破西夏攻取中原的战略,平定了侬智高叛乱。他节俭爱民,关心文化事业,使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仁宗盛治”受到历代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称赞,对后世很有影响。
赵祯于1015年被封寿春郡王,1018年立为太子,1022年即位,是为宋仁宗。初由刘太后垂帘听政,1033年,刘太后去世后,宋仁宗开始亲政。宋仁宗刚刚执政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首先是澄清吏治。包括5项内容:一是明黜陟。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二是抑侥幸。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三是精贡举。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注重策论和操行;四是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主多者尽先差补;五是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防止贪赃枉法。
其次是富国强兵。包括3项内容:一是厚农桑。由朝廷帮助人民兴利除害,如开渠河、筑堤堰;二是修武备。主张恢复府兵制,先从近畿实行在渐及诸路;三是减徭役。主张省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傜役。
最后是厉行法治。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重命令。针对朝廷过去颁布的法令“烦而无信”的弊病,提出朝廷今后颁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审定成熟后再颁行天下,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否则要受到惩处;二是推恩信。广泛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的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
除此之外,必须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就不会发生阻隔皇恩的各种现象了。
1043年底,范仲淹选派了一批精明干练的按察使去各路监察官吏善恶。他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翻开各路官员的花名册把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
在范仲淹的严格考核下,一大批尸位素餐的寄生虫被除了名,一批干才能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办事效能提高了,财政、漕运等有所改善,暮气沉沉的北宋政权开始有了起色。朝廷上许多正直的官员纷纷赋诗,赞扬新政,人们围观着改革诏令,交口称赞。
这场改革直接触犯了封建腐朽势力,限制了大官僚的特权,他们对此恨之入骨,随着新政推行逐渐损害他们的利益,便集结在一起攻击新政。最后,宋仁宗不得不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并解除了范仲淹等人的职务。
庆历新政是北宋王朝在开国已久之后,统治阶层试图拯救时弊,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虽然最终都归于失败,但是对北宋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宋仁宗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国策,展开宋夏战争,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战宋军皆有失利之处,韩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战后被贬。
至定川之战,西夏分兵欲直捣关中,但西夏军遭到了宋朝原州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全军覆灭,西夏攻占关中的战略目标就此破灭。
西夏因连年征战国力难支,最后两国和谈: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10000千克,史称“庆历和议”。取得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等地。宋仁宗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1053年,狄青夜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之战。次年,侬智高死于大理国,叛乱被彻底平息。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他性情宽厚,对人仁慈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宋仁宗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1000钱。宋仁宗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钱,我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还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的时候,时不时地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宋仁宗回宫后,着急地对嫔妃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
嫔妃觉得奇怪,问道:“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
宋仁宗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几乎飞溅到宋仁宗脸上,但宋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接受他的建议。
有一次包拯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的伯父,有点为难,想了办法,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7名言官与宋仁宗理论。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
“包青天”其实是政治清明的产物。如果皇帝不清明,就不会有包青天产生的政治环境。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宋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
宋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还有,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他好不容易通过了考试。但在宋仁宗看来,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就给画掉了。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于是反唇相讥,说是“奉旨填词”。讥讽宋仁宗的柳永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而且填得更加放肆,这就非同寻常了。一个惧怕大臣的皇帝,一般来说会赢得人民的热爱的,这个王朝的天也会比较清亮。而宋仁宗关心文化事业,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宋仁宗在位时,曾多次关心文化事业。当时的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宋仁宗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1041年成《崇文总目》66卷,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
后又下诏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规定每献一卷馆阁所缺之书,赏丈绢一匹,如果献500卷,就给予职务。又下令编撰《嘉祐搜访阙书录》一卷,作为搜访依据。
宋仁宗对读书人比较宽容,不兴文字狱。有一次一个考生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考官们认为这个考生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宋仁宗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这个人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
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宋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考生无中生有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几人能做到。
第二节宋孝宗乾淳之治
宋孝宗赵昚是南宋第二位皇帝,被普遍认为是南宋最杰出的一位皇帝。孝宗在位期间,专心理政,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努力收复中原,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创造了南宋中期的太平盛世。当时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发展,民生富庶,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文化昌盛,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后来被史家称为“乾淳之治”。
宋孝宗赵昚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1162年,宋高宗赵构让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定年号隆兴,后改乾道、淳熙。宋孝宗在位时,专心理政,励精图治,是南宋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
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之下,此时的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况且高宗朝政府的税不断加重,致使民怨四起。
宋孝宗即位之初,就开始着手革除南宋初期以来政治上的种种弊端。他积极整顿吏治,安定民心,改变以往赈灾方式,就是社仓法。又改变盐钞,将官府拖欠盐商的钱还给盐商,又放宽了盐的专卖。
孝宗取消了很多加耗,裁汰冗官,加大对贪官污吏的惩治力度,严格官吏的考核,甚至亲自任免地方中下级官吏,不合格的都予以革职。
孝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还常召负责财政的官吏进宫,详细询问各项支出和收入,认真核查具体账目,稍有出入,就一定要刨根问底。
为了革除时弊,宋孝宗一直保持着事必躬亲的作风。这固然是为了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但作为一个皇帝,自始至终能够孜孜不倦地处理政事,还是十分难得的。
宋孝宗注意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他不仅屡次下诏减轻人民负担,而且非常注重实效性。
例如,南宋初年以来,经常提前征收本税季的田赋,称为“预催”。夏税虽然规定是8月15日纳毕,而主管税收的户部却规定,7月底以前就要送到首都临安。
至宋孝宗时,已提前到5月,甚至4月送到户部,各地必须三四月就要征收,而此时的农作物根本没有成熟,虽然多次下诏禁止,但户部不执行。因为,每年四五月指靠预催到的61万贯折帛钱供开支使用,若不预催,恐怕会出现延误。
于是参知政事龚茂良便提出,将户部原先的每年八月向南库借的60万贯钱,提前到四月上旬借用,“户部自无缺用,可以禁止预催之弊”。
宋孝宗下诏,此后必须按照规定时间收田赋,违者劾奏。拖延多年的预催问题,在宋孝宗亲自干涉下终于得到了解决,至少在宋孝宗时期因而出现“民力少宽”。
在当时,地方官常以“羡余”名义进奉钱财,希望得到皇帝的恩宠。宋孝宗不接受地方官进献的“羡余”。但有的地方又将所谓的若干“支用剩钱”作为羡余进献,宋孝宗则诏令将此钱即作为贫困农户的税钱,并规劝官员为民多办实事。
宋孝宗经常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利,而且还注重水利的实效,对于那些失职官员给予降官以示惩罚。有的史料说宋孝宗时“水利之兴,在在而有,其以功绩闻者既加之赏矣,否则罚也必行,是以年谷屡登,田野加辟,虽有水旱,民无菜色”,虽不无夸张,但大体反映了当时的情况。
宋孝宗即位之初,立即下诏将会子加盖“隆兴尚书户部官印会子之印”,以表明是由朝廷户部发行的纸币,增加其权威性,以促进其流通。
由于政策恰当,保持了纸币币值的稳定与流通,不仅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宋孝宗时社会经济繁荣兴盛的反映。
宋孝宗不仅努力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还轻徭薄赋。
比如宋孝宗在取消无额上供钱时说:“既无名额,则是白取于民。”因此这一项被取消。又如遇到灾荒,宋代例将当年税赋移到丰收年,分为两或三年补纳,宋孝宗也说既是灾荒,不应再收税赋,下诏不准到丰年再补收。
福建路兴化军自建炎三年起每年以“犹剩米”为名,额外征收2.4万多石供应福州,孝宗于乾道元年减去一半,至乾道八年又将剩余部分全部减免。又如徽州自唐末五代初陶雅任郡守时,增收的额外“科杂钱”1.2万多缗,一直沿征了260多年,直到乾道九年才免除。
宋孝宗一改北宋后期与南宋初期,树一派打一派的学术政策,他对主流学派王安石新学及新兴起来的程朱理学,主张兼容并蓄,共同发展。沉寂了30多年的苏氏蜀学,在宋孝宗即位后重新兴起。
宋孝宗为苏轼文集作序赞扬,并追谥苏轼“文忠”、苏辙“文定”,追赠苏轼太师,对苏氏蜀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正是宋孝宗倡导的百家争鸣、共同发展的学术环境,才使得诸子之学各有所长。不仅有理学派代表人物,也有新学派的王安石和王雱,以及蜀学派的苏轼。
由于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学者。其时,不仅有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还有著名的文学家,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著名词人辛弃疾等,他们都活跃在宋孝宗时期。
宋孝宗平反岳飞冤狱,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为此,他重视军事的发展,努力整军兴武,在5年间,先后举行了3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
他先后派遣使臣范成大和赵雄出使金国。首先是要回河南,其次是改变宋朝皇帝接受金国使臣递交国书时,亲自下殿去取的礼仪。这两条都遭到了金世宗的拒绝。
在宋孝宗想和平达到目的未能实现后,只好寄托于武力解决了,于是又开始整军备战。他准备让虞允文率一军从川陕主攻,自己亲领一军在淮南出师,兵分两路伐金。
正当他等待虞允文的消息时,虞允文却在四川病死。致使宋孝宗的计划成为泡影。
当时,主张抗金的大臣张浚已于和议前去世,宋孝宗转而依靠指挥采石之战的虞允文。宋孝宗决定采取分别从江淮、四川东西两路攻金的策略,因而任命虞允文为四川宣抚使。
此前一年,宋孝宗还将三衙之一的侍卫马军司移屯建康,以建康作为宋军东路的前进基地。
虞允文病死后,宋孝宗虽然也整军练武,积极做好攻金的准备,又几次以接受金朝国书仪式不平等而发难,企图以之激化矛盾,引发军事对抗。
然而,宋孝宗北上抗金、收复中原的主张,既受制于太上皇宋高宗,又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每次都以太上皇有旨而姑听仍旧。以孝顺著称的宋孝宗不可能一点都不听。
后来,始终制约宋孝宗的太上皇宋高宗,直至81岁去世时,宋孝宗已是年过60的花甲老人了。
宋孝宗不愧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一反宋高宗时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线,一心想恢复中原,他的这种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宋孝宗在位期间,在内政上积极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总体说来,宋孝宗在位时期,是南宋政治上最清明,经济、文化最繁荣兴盛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