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春秋时期的鱼鳞阵
古代的阵法起源于我国,其中主要的阵法有鱼鳞阵、八卦阵、十面埋伏阵、骑兵五军阵和鸳鸯阵等。了解这些阵法,可以感受古代我国将士们排阵练兵的无穷奥妙。
阵法的功能有进攻和防守。战阵的攻守操练,是我国古代治军的重要方面。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它的重要标志就是阵形娴熟,攻守自如。通过这些阵法,可以使士卒们严守攻守纪侓,牢记各种信号和口令,在战时做到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协调的作用,并树立必胜的信心。
鱼鳞阵是分层次用士卒的一种战斗队形,因它形似鱼鳞而得名。鱼鳞阵一般排成三五个层次,实施分层次攻击。它前面的兵力比较少,越往后面兵力越多,其主力在中心部位,攻击力也最强。
在鱼鳞阵中,大将位于阵形的中后方,主要的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个鱼鳞状的小方阵,然后按梯次的配置,呈现出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
鱼鳞阵的战术思想是中央突破,集中优势兵力对敌阵中央发起猛攻,真可谓是直捣心脏,抓住要害。
鱼鳞阵法的创造者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名字叫姬寤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统帅。他一生功业辉煌,在位期间,分别击败过周、虢、卫、蔡、陈联军及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攻必克,战必胜,可谓战绩显赫,被称为“春秋小霸”。
郑庄公是郑武公姬掘突的长子。郑武公娶申侯女武姜为妻。据《左传·隐公元年》记载,武姜生下姬寤生时难产,因此取名寤生。由于生姬寤生难产,所以武姜不喜欢郑庄公。
后来武姜生少子段时很容易,武姜十分喜欢。郑武公病危时,武姜想立段为太子,郑武公不同意,而是立姬寤生为太子。公元前774年,郑武公去世,太子姬寤生继位,这就是郑庄公。郑庄公继位之后,凭借强盛的国力又身为周室权臣的条件,竭力扩充领地,侵伐诸侯:拉拢齐、鲁两国,打击和削弱卫、宋、陈、蔡四国,并灭亡了许国,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面。此时,周王室的是周平王姬宜臼在位,他就对郑庄公的势力十分担忧,决定分其权给虢公忌父,郑庄公得知后怨恨周平王。为了缓和双方矛盾,周平王的儿子姬狐与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互换作为人质。
周桓王姬林继位后,欲将朝政大权交予虢公林父,郑庄公得知后,派兵夺取周王室的秋收果实,致使周、郑矛盾更加尖锐。周桓王便任命虢公林父为右卿士,以分郑庄公之权。随后,周桓王又免去郑庄公左卿士职务,郑庄公遂拒绝朝觐周桓王。
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为维护王室尊严,亲率王师并征调陈、蔡、卫三国之军联合攻郑,郑庄公则率军迎战周联军于繻葛。
针对周联军的布阵形势和特点,郑庄公令大夫曼伯率一军为右侧方阵,大夫祭足率一军为左侧方阵,分别进攻周军的左翼和右翼;大夫原繁、高渠弥合率一军为中军,随郑庄公配置于两侧方阵中间稍后,相机出击。
在此战中,郑庄公一改传统的车战战斗队形,将通常配置于战车之后的隶属徒兵,以5人为单位,分散配置于每乘战车的左、右、后方,填补车与车间的空隙,形成徒兵与战车相互掩护,密切协同、攻防自如的战阵,谓之“鱼丽之阵”,也就是后来有名的鱼鳞阵法。
战争开始后,郑庄公在中军号令左、右两方阵同时出击,向周军两翼配属的陈、蔡、卫军发起猛攻。
陈军一触即溃,蔡、卫军迅速败退,两翼周军为溃兵所扰,阵势大乱,纷纷溃败。
此时,郑左、右两方阵对孤立无援并已开始动摇的周中军实施钳击,郑庄公乘势将郑中军投入战斗。
周中军遭郑三军合力攻击而大败,周桓王的肩膀中祝聃之箭负伤,引军而退。
郑庄公考虑到周桓王贵为天子,下令禁止祝聃追击,并于当晚派祭足为使者赴周军慰问周桓王及其将领,以示与王室和好之意。
经过繻葛之战,郑庄公的图霸事业达到了顶峰。而鱼鳞阵法的出现,使我国古代车阵战法逐渐趋向严密、灵活,有力地推动了古代战术的革新和演进。
自从郑庄公用鱼鳞阵法战败周桓王后,这一车阵战法在此后的战国时期,楚汉争霸过程中,三国时期,每用不爽,屡建奇功,无人能破。而将这一阵法运用得最好的战例,当属秦赵长平之战。
在秦兵马俑第二个俑坑的骑兵部队旁边,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战车的残迹。但当探测结果全部出来的时候,专家们却颇感意外。
在秦的时代,车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战方式。在庞大的战车后面,总有步兵跟随,进攻时车步总是一齐向前推进。车弛卒奔的作战方式曾经风行了1000多年。
但是,这儿的探测结果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黄土下,埋着一支纯粹由64辆战车组成的部队。这些战车车体窄小,仍旧由4匹马拉动。可以推想,若没有步兵跟随,他们完全可以跟上骑兵的速度。战车上的士兵配备着戈、矛等刺杀兵器,正好弥补骑兵无法近身攻击的缺憾。
一些专家认为,袭击被困赵军的轻兵,应该就是这种独立的战车部队。那把赵军一分为二的2.5万名奇兵,很可能就有这种独立的战车队伍。
当时,赵军主力在长平被围的消息传到了咸阳,忐忑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他立即亲自赶赴前线,把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召,组成了一支大军。
这支临时拼凑的秦军从战场的两翼,直至插到赵军大本营背后,彻底切断了全部赵军的后路。赵军统帅赵括终于意识到,形势已经极度危险,他把部队分为4队,拼死突围。
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提赵括是从哪个方向突围的,合乎逻辑的推测应该是向赵军的大本营方向。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赵军必须闯过一关,就是那2.5万名奇兵,正是他们,关闭了赵括与大本营守军会合的铁门。
可以想象,在整个包围圈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最为惨烈的战斗。这“绝赵军后”的秦军部队,如果没能顶住赵军的拼死突围,这场战争的结局或许会改写。此时,除了士兵的勇敢,没有什么比精心组织的军阵更有效了。
在这个凝固的地下军团,6000多个兵马俑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秦军军阵。其中,排列在军阵最前面的是3排弩兵,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前锋。在军阵的最后面也有3排弩兵,至今还埋在地下,他们是整个军阵的后卫。
军阵的最后边有3列横队,其中有一列是面朝后的,之所以这样布置,是为了防止敌人从背后袭击。
在军阵的右翼,有两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面墙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面目向外,虎视眈眈。这样布置是提防大军的左右两侧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些面壁的士兵正是整个军团两翼的护卫队。
有前锋,有后卫,有两翼,在这四面的围绕之下,中间是个庞大的军阵的主体。这是由38路纵队组成的主力部队,步兵和战车相间交错,浩浩荡荡、气势磅礴。
它是个屯聚的阵势,它没张开,兵书上曾经讲了,说这个坚若磐石的阵势一旦展开,如万弧挺刃,像刀一样一下扩展开来。
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极其经典的鱼鳞阵范例,它进可以攻,无坚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汤。赵国是战国后期实力仅次于秦国的国家,但在这样的军阵前,赵军也难逃厄运。
第二节战国时期的八卦阵
八卦阵是由太极图像衍生出来的一个精妙阵法。它的具体阵势为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八方,又可复而为一,其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可谓神秘莫测,诡异多变,体现了阴阳太极生克制化的内涵。
在实战中,我方会诱敌深入,待其杀入阵中,又会让出部分空间任敌人冲刺。我阵虽破却不散。随着时间的推移,阵内的敌军最终会被消灭一空。
八卦阵又叫八阵,是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孙膑发明的,据说他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称“八卦阵”。
孙膑的本名没有传下来,因为他受过膑刑,即剔去膝盖骨,所以称为孙膑。他是孙武的后人,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军师。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孙膑都堪称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他的《孙膑兵法》被广泛传播。
相传,孙膑早年曾经与庞涓一道跟鬼谷子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在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将军,深得魏王的信任,可他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便阴谋派人把孙膑骗来。
孙膑到了之后,庞涓越发害怕孙膑的才能超过自己,更加嫉恨他,于是蓄意用计陷害孙膑,假借法令砍去他的膝盖骨,并在额头刺字。
庞涓的目的是想把孙膑这个人才埋没起来,让世上再没有同他竞争的对手。不久,有位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首都大梁,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中与之相见,说动齐使。
齐国使者觉得孙膑是个奇才,便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了齐国。齐国的大将田忌非常赏识孙膑的才能,把他奉为上宾以客礼相待。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8万兵由大梁出发,北上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无力打破魏军的围攻,便向齐国求救。齐王准备派兵8万救赵,并让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
孙膑坐在军车之中筹谋策划。田忌采纳孙膑的建议,把主力集结在预设阵地桂陵,即今河南省长垣西北,准备歼敌。
大约在农历十一月间,庞涓回兵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败回大梁。围魏救赵的成功经验从此被我国历代兵家所借鉴,在我国战争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桂陵战后的第十三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于是,齐国在韩魏两军久战俱疲的时机,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直取魏国都城大梁。
魏国得知齐军攻魏救韩的消息后,立即撤去围韩之军回到大梁。魏国国君魏惠王决心集中主力迎击齐军,以报桂陵之战失败之仇,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军队主动迎击齐军,寻求决战。
孙膑向田忌建议:利用三晋士兵向来彪悍骁勇,轻视齐国,认为齐军胆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诱敌追击,然后乘隙予以致命打击。
孙膑还具体提出了诱敌的方法,就是在与魏军接触后就假装败退,退却中第一天挖10万个炉灶,第二天减少至5万个,第三天减少为3万个,让魏军误认为齐军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战斗力迅速减弱,以诱使魏军追赶。
果然,庞涓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得意忘形地说:“我原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进入我国境内才3天,士兵就逃走过半了!”于是丢下步军,只率一部分轻装精锐部队,兼程追赶。
孙膑估计庞涓的行军速度,天黑当可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埋伏兵马。
他命令削去大树的树皮,在露出的白木头上写上:“庞涓死在此树之下。”然后命令齐军善射者1万人,手执强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说:“夜里见到火光亮起来就万箭齐发。”
庞涓果然夜晚来到大树下,见白色木头上写了字,钻火照看,还没来得及读完树上的字,齐军已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彼此无法相顾。庞涓这才意识到中了孙膑的计策,已经智穷兵败。
齐军乘胜攻击,全歼10万魏军,俘虏了魏国太子申,孙膑也由于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天下。
马陵之战后,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集古代兵法之大成,总结先人经验,其中将“阵”系统完整地分为十种阵形,即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
另外还有用以射击的云阵,围敌的赢渭阵,奇袭的阖燧阵等,种类不下20种。并从宏观上论述用兵的基本规律,着重于对将领的要求和使用阵法的基本原则。
孙膑创造的八卦阵在后来三国时被诸葛亮灵活运用。他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其特点是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勾连,曲折相对,内圆外方。
诸葛亮的八阵分别以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命名,加上中军共9个大阵。中军由16个小阵组成,周围八阵则各以6个小阵组成,共64个小阵。
八阵中,天、地、风、云为“四正”,龙、虎、鸟、蛇为“四奇”。龙即青龙,虎即白虎,鸟即朱雀,蛇即螣蛇。另外,尚有“二十四阵”布于后方,以为机动之用。
八阵的排列,就像一幅周文王的“后天八卦图”。其实这也是后来有人将八阵称为“八阵图”的原因所在。
战国时期由孙膑创造的八阵,经过诸葛亮的灵活运用,成为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作战阵法,在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节楚汉之际十面埋伏阵
十面埋伏阵即诱敌进入指定场景,通过刺杀、下毒、陷阱等多种手段使敌人身心疲惫,在敌人最脆弱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十面埋伏阵法无固定模式,随时随地都可运用,一般都借助于山谷等有利地形,依据“地利、人和、天时”的原则来巧妙布阵。
十面埋伏阵,就是四面八方广布伏兵的意思,表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军事态势。入此阵者,如入天罗地网,回天乏力,常常军心涣散,难逃败局。垓下之战是运用十面埋伏的经典战例。
十面埋伏阵是楚汉之际的韩信发明的。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为淮阴侯。
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我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杰出的大军事家、大战略家。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在垓下之战中,汉军统帅韩信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了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
公元前203年9月,项羽拔营东归,向彭城回归。10月,刘邦见围歼项羽的时机已经成熟,便采纳张良、陈平的建议,率兵从阳夏出发,同时传令各路诸侯率军西向,在固陵会师。
不久,韩信、彭越、英布诸路兵马先后到达,从成皋到荥阳一路相连数百里,人马跃动,震天动地。刘邦见诸路兵马如期到来,心中大喜,当下就命韩信为总统帅,全权指挥各路大军;又命萧何、夏侯婴运输粮草,供应前方。
公元前202年农历十一月,刘邦率兵进入楚地,围攻寿春,又派人诱使驻舒县的楚国大司马周殷叛楚降汉,占领了大片楚地。到了农历十二月,终于把项羽围困在回奔彭城的路上垓下。
当时的情况是,楚军处于绝对劣势。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10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
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非常疲惫,且多穿着夏秋季的衣服,寒冷饥饿,士气溃散。还有,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
相比之下,汉军联兵约五六十万,而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五六十万大军被韩信排出了这样一个阵形:
韩信亲率30万大军居中,为前锋主力;将军孔熙率军数万为左翼;陈贺率军数万为右翼;刘邦率本部主力尾随韩信军跟进;将军周勃率军断后。
五路汉军布成十面埋伏阵,环环接应,步步为营,有序推进,最后完成了包围圈。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韩信五六十万主力向盘踞于垓下困守的10万楚军发起了最后的进攻!
韩信请刘邦守住大营,他亲率3万人马上前挑战。士兵按韩信的命令,冲着楚营高喊:“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归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
项羽一听,气得七窍生烟,率众冲杀出去。两军相接,交战几个回合,韩信且战且走,把项羽引进了包围圈。当韩信以前阵为屏障掩护刘邦军回撤退避的同时,孔熙、陈贺所率的左右两军也自楚军左右两侧进行着迂回机动,逐渐围住了楚军侧翼。
项羽过于猛烈的冲锋,已经明显拉开了军队前后的距离。楚军队形越来越散、越拉越长,已经渐渐失去了紧密的队形和互相之间的配合。楚将虞子期怕中埋伏,打马追上项羽。劝道:“韩信多谋,汉军势众,主公不必急于追杀,待我江东援兵赶到,汉兵粮草空虚,再杀他也不迟。”
这时的项羽已经怒不可遏,根本听不进这些话,他狠狠瞪了虞子期一眼,全然不把汉军放在眼里,一直杀奔过去。
汉军中军一退再退,左右两军迂回急进,完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汉军左右军随之投入了对楚军后方的侧翼的进攻,以紧密的阵形两面压来,迅速合围了落在后面的楚军步兵。
项羽气得血往上涌,一心要抓住韩信,率军径直猛追。忽然杀声四起,汉军十面埋伏的伏兵一起杀出,把楚军团团围住。
项羽方知中计,气不能消,身心俱惫,只得奋力杀开一条血路,带领残部退回了垓下大营。
这时,经过几番厮杀的10万楚军,剩下的已不足两三万人,被围垓下,动弹不得!
这天夜里,寒风凄凄,忽高忽低,像是怒号,又像是哭泣。随着凄切的风声,四面隐约地传来楚歌,低沉凄怆,如泣如诉:“寒月深冬兮,四野飞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坚执锐兮,孤立山冈……”
项羽听了,暗暗吃惊,对身边的爱妃虞姬说:“莫非汉军已把楚地全占了吗?为什么汉军里有那么多楚人在唱楚歌?”
楚军将士也被这歌声引动了思乡之情,无心再战,纷纷逃散,连跟随项羽多年征战的将军们,也暗地里不辞而别,就连项羽的叔父项伯也偷偷离去了。军心大乱,一夜之间,项羽身边只剩下了千余人。
第二天凌晨,项羽突围,几经转战,只身来到乌江边。见前有滔滔江水,后有汉将灌婴率兵紧追不舍,心灰意冷,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拔剑自刎了。一代英雄,就这样悲剧性地血洒乌江之畔。
至此,历时4年的楚汉战争终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积极调兵,巧妙布置,多路合围,构成十面埋伏阵。然后,先用歌谣激怒项羽,使项羽误入阵中,再用“四面楚歌”之法,致使项羽的8000名子弟离肠寸断,战斗力荡然无存。
可以说,垓下之战是韩信运用十面埋伏阵法和采用心理战太的成功战例,充分显示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大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天下,国家开始安定下来,同进也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而韩信运用十面埋伏阵法,创造了我国古代大规模围歼战的成功战例。
第四节明代创设的鸳鸯阵
鸳鸯阵是把士兵分为3队,当敌人进至100米时,第一队士兵发射火器;当敌人进至60米时,第二队士兵发射弩箭;当敌人进至10米时,第三队士兵用刀矛向敌人冲杀。
鸳鸯阵同以前的阵法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作战阵法从传统的方阵向多兵种集团作战的阵法的演变过程。因此,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鸳鸯阵成功地把具有防御功能的盾牌作为进攻的先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战术理论遗产。
鸳鸯阵是明代将领戚继光为抗击倭寇而创设的一种阵法。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他在25岁时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沿海防御倭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戚继光觉得军队素质是制胜要务。为了组建一支有组织、有纪律、英勇善战的军队,1559年,他亲自到浙江义乌招募农民矿工,编练新军。
戚继光带领这支部队来到福建,福建是倭寇的主要活动地区,他这次来这儿就是要大打一场,狠狠打击倭寇的嚣张气焰。来福建之前,戚继光就制订了详细的作战方案。到福建后,他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大练兵。
这天一大早,戚继光传令把军中年轻、行动敏捷的士兵集合起来,每人发给一只藤牌。士兵们拿在手里一看,原来是直径两尺多,周围边缘稍微高一些的藤条编的盾牌。
接着,戚继光又把长得高大强壮的士兵集合起来,每人发给一只木头制成的长两尺,宽一尺的长形盾牌。
这些士兵的家庭都饱尝倭寇的残害,个个憋着一口气投奔戚将军,准备在战场上大显身手。没想到每人只发给一只盾牌,想象中的刀、枪等兵器根本没让摸。很多人泄气地嘀咕着,同时漫不经心地提着盾牌。
戚继光来到他们面前,似乎看透了大家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不要小看这些盾牌,我还要依靠你们拿着它去发挥特殊的作用。等真正打起来就明白了,你们的任务最艰巨。”
随后,戚继光集合起来士兵,每人发了一把竹竿做成的东西。这是一支3米多长的粗大竹子,前端保留着枝枝杈杈,最前头插着一尺长的钢刀。士兵们拿着这个东西左看右看,谁也没见过这种新式兵器。
戚继光的副帅说:“这叫‘狼筅’,是戚将军亲手设计的。”
其他的士兵也都领到了长枪和大刀。
练兵开始了,戚继光威风凛凛地站在高台上,举着一面令旗。在令旗的指挥下,副帅们把执各类兵器的士兵排成几路纵队,形成一个完整的方阵:最前面的是拿盾牌的士兵们,藤牌和长木牌交错排列;盾牌手的后面是持“狼筅”的士兵;再后面是持长枪的士兵;整个方阵的最后是大刀兵。
戚继光精神抖擞,大声告诉大家说:“你们现在排列的是我新设计出来的阵法,叫‘鸳鸯阵’。盾牌手在前掩护大军前进,也就是负责开辟道路。狼筅手、长枪手、大刀手紧跟在后,互相配合,以长补短,以短救长。枪盾结合在一起,就能发挥出极大威力来!”
经过一番艰苦、严格的训练,真正打仗的那天终于到了。
1561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隆隆”的战鼓声中,排成鸳鸯阵冲向敌营。
倭寇射出几千只箭,在鸳鸯阵排成墙一般的盾牌掩护下,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鸳鸯阵中的士兵仍在呐喊着前进。倭寇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阵势,挥舞着刀枪往上冲。盾牌墙又一次阻挡了敌军的刀枪。
在混战中,倭寇长刀虽锋利,却砍不断软枝,竹节层层深,能挡住长枪刺入,狼筅兵在前冲阵,长枪兵紧随左右,大刀接应于后,杀得倭寇死伤无数。戚家军势如破竹,杀向敌营,直捣倭寇的巢穴。
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胜,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心惊胆战,给戚继光取了个名字叫“戚老虎”。从此以后,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威震我国海疆,倭寇望风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终被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