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章 中古时期

第一节 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

秦汉至隋唐是我国历史上的中古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朝代更迭,特别是在群雄割据的情况下,战争成为多极竞争格局中重要的军事手段。

秦汉至隋唐的战争水平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像垓下之战的分进合击,漠北大战的长途奔袭,官渡之战的奇兵偷袭,淝水之战的以弱胜强,太原之战的积极防御等。

从这些战役中我们看到,骑兵已逐渐成为战争的中坚力量,军事统帅更注重发挥谋士的智囊作用,因而将我国古代用兵韬略发挥得淋漓尽致。

巨鹿之战是反秦义军项羽摧毁秦军主力章邯、王离的重要战役,战役时间是公元前208年至公元前207年。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数月后迫使另外20万章邯秦军投降。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影响极为深远。之后,经过连年的反秦战争,到了公元前207年,秦朝最终被推翻。

陈胜和吴广牺牲后,项梁召集各路义军在薛地,即今山东滕县东南计议,并接受谋士范增建议,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接着项梁率领起义军大败秦军于东阿即今山东阳谷东北。

刘邦、项羽也在城阳,即今河南范县城濮城东南和雍丘机,即今河南杞县等地打败秦军,消灭了秦三川郡守李由。

项梁在取得胜利后骄傲轻敌,被秦将章邯偷袭以至牺牲。章邯破项梁军后,认为楚地农民军主力已被消灭,于是就渡河北上,移兵邯郸,攻击以赵歇为王的河北起义军,赵歇退守巨鹿,即今河北平乡西南。

秦派王离率几十万边防军包围巨鹿,章邯在巨鹿以南筑甬道,以运粮供给王离军。赵歇粮少兵单,危在旦夕,便遣使者向楚怀王求救。

楚怀王与起义军首领在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由刘邦率领向西直指关中,另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起义军主力北上救赵。

援赵大军进至安阳,即今山东曹阳东南后,宋义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起义军也归其指挥。

公元前207年,项羽率起义军到达巨鹿县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漳水,援救巨鹿,初战告捷。

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只带3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奔巨鹿,断绝秦军粮道,包围王离军队。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越打越勇。一个人抵得上10个秦兵,10个就可以抵上100个。经过9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在当时,各路将领来救赵国的有十几路人马,可是他们害怕秦军强大,都扎下营寨,不敢跟秦军交锋。每次听到楚军震天动地的喊杀声,都挤在壁垒上看。

他们看见楚军横冲直撞杀进秦营的情景,吓得伸着舌头,屏住了气。等到项羽打垮了秦军,请他们到军营来相见的时候,他们都跪在地下爬着进去,连头也不敢抬起来。

大家颂扬项羽说:“上将军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没有第二个。我们情愿听从您的指挥。”

从那时起,项羽成了各路反秦军的首领,各路诸侯军均服从项羽号令。巨鹿解围后,章邯军在巨鹿南的棘原,项羽军驻漳水之南,两军对峙。秦军的连续失败使章邯不见信于秦朝廷,秦二世数次派人责问章邯。项羽抓住时机,派军击秦军于漳水南岸,章邯军退却。

章邯派部将司马欣向秦廷请求指示并求援。在当时,秦朝廷赵高专权,猜忌将相,司马欣到咸阳,在宫外等候了3日,赵高也不见,有不信任之意。司马欣恐惧,于是从小路逃回,而不敢走来时的大路。赵高果然派兵从大路追赶。

司马欣潜回棘原,劝章邯早图良谋。赵将陈余也致书章邯,以秦将白起、蒙恬功多却被诛之事劝说章邯。章邯在降楚和退军之间犹豫不决。

项羽军粮少,为尽快彻底打破章邯的幻想,派蒲将军率军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即今河北滋县西南古漳水渡口,断秦军归路,自率主力大败秦军。

在项羽的沉重打击下,章邯进退无路,不得不于公元前207年在现在的河南安阳洹水南殷墟率部20万投降项羽。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并封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投降的秦军为前锋先行,开始了消灭秦军残部的战斗。

秦国最后的名将章邯倒戈降敌,终于使秦国步向了灭亡,刘邦迅速地攻破关中。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所取得的一场巨大胜利。它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而项羽以3万兵破30万兵力,如此悬殊的战果,令无数后世人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景仰。

第二节 奇兵偷袭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展开的战略决战,时间是公元200年。此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最终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的最辉煌的一页。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各路诸侯联军讨伐。作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也参与了讨伐。

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并逐步征服一些地方势力,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199年,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

曹操和袁绍两大势力的迅速扩大,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摩擦。随着军事斗争的加剧,官渡之战的序幕也就由此拉开。

200年,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将曹操骂得无法忍受。农历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

农历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

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便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向白马疾进。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斩杀大将颜良而还,袁军因此溃败。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率兵追击曹军。

曹操当时只有600骑兵,驻在南阪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还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

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农历七月,袁军进军阳武即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依谋士刘晔之计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

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命令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

另一方面,曹操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囤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千米的故市,即今河南延津县内和乌巢(即今河南延津东南)。

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人,冒用袁军的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晚黑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

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只派轻骑救援,主力则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

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鼓励士兵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

袁军前线闻得乌巢被破,导致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溃败。袁绍仓皇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

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双方取胜之道是值得深思的。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节 巧用火攻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大军的著名战役,时间是208年。

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曹操经官渡之战和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208年正月回到邺城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曹操于邺城凿玄武池以练水军;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统辖地位,维护了自己的权威。

208年8月,刘表病逝,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先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城、叶城,另以赵俨为章陵太守,徒都监护军,护张辽、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军。刘表之子、继位荆州的刘琮知道这消息后,投降了曹操。9月,曹操到达新野。

曹操南下的消息,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一直不知道,直至曹军到达宛城附近时才发现,而刘琮已向曹操投降,却不敢告诉刘备。

刘备发现状况,既惊骇又颇气愤,只好立即弃樊南逃。诸葛亮向刘备自荐与鲁肃同回柴桑,向孙权求救。

诸葛亮到达柴桑游说孙权。孙权不愿受制于曹操,但又担心曹操势强,不能匹敌,于是诸葛亮先说明刘备的军力尚有精甲数万,然后分析出曹操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以及荆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的弱点。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肯定可以取胜,并明示而后三分天下。

曹操的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孙权排除主和派张昭等人的干扰,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人,逆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的总体部署是,从江陵和襄阳两地出发,向夏口前进。同时在后援、支军及后勤保障方面也作了安排。然后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

208年冬,曹操亲自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周瑜率领的军队在夏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在赤壁相遇。

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的荆州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即今湖北洪湖境,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想加紧演练,待机攻战。

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这时,周瑜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

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跟在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

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黄盖择机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孙刘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掉船,引军退走。孙刘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至江陵城下,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曹仁等继续留守,而以满宠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赤壁战后,曹操带兵退回北方,从此致力经营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同时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进而三分天下,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且军中出现瘟疫,最终导致战败。而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第四节 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随之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

经过淝水之战,东晋王朝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开始亲政,提升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谢安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

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一支在当时最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北府兵。

在淝水之战爆发前4年,前秦皇帝苻坚进攻东晋时,谢玄曾率5万北府兵四战四胜,全歼前秦军。战后,谢安因功晋封建昌县公,谢玄晋封东兴县侯。

383年,前秦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即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派胡彬率领水军5000增援战略要地寿阳,即今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农历十月,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即今湖北郧县。

东晋胡彬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

前秦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前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000骑兵疾趋寿阳。

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

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意见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农历十一月,谢玄派遣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奔袭洛涧。前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

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前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

前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多人丧生。这一仗,极大地鼓舞了晋军的士气。

由于前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让苻融的军队稍向后退,等晋军半渡过河时,再让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

但是,前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000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

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前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事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

失去了主将的前秦兵越发混乱,最终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

前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前秦兵人马大为折损。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到洛阳时仅剩十余万人。前秦苻坚惨败淝水,原因众多。其中主要有:骄傲自大,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长就短,缺乏协同;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对朱序等人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对手掌握己方情况,使己陷入被动地位。

东晋军队的胜利,主要的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临危不乱,从容应敌;君臣和睦,将士用命;主将有能,指挥若定;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士卒精练,北府兵以一当十;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

第五节 完成统一的建康之战

建康之战是隋文帝杨坚与陈后主陈叔宝之间的战争,时间是588年秋至589年初。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南北连续27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天下,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文帝开创了先进的选官制度,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使得我国成为当时的盛世之国。同时在此时,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

建康之战是隋统一战争中“先北后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隋文帝杨坚集中使用兵力,力避两面作战这一战略特点的体现。

在当时,隋文帝原来决定先南后北,也就是采用北守南攻的方针,先巩固北部边防,并部署一定数量的机动部队,以保障南进时后方稳定。

但是,当这一战略即将付诸实施时,北方的突厥突然进犯,对隋王朝构成严重威胁。隋文帝立即变更战略,改为“先北后南”,采用南和北攻方针,撤回南进大军,与南陈结好谈和。

隋文帝击败突厥后,便开始加紧灭陈准备,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诸如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推行州、县制,改革府兵制等,发展了社会经济,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又经过几年励精图治,国力、军力显著增强。

587年,隋文帝君臣多次谋议灭陈之策,决定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的建议,根据长江地理形势与陈军分散守备之特点,实行多路进兵而置重点于长江下游的部署。

一方面,在战前多方误敌、疲敌,破坏其物资储备,欲乘敌疲惫懈怠之机,然后突然渡江,东西呼应,一举突破取胜;在长江上游大造战船,加强水师。

另一方面,在出兵之前,扣留陈使,断绝往来,以保守军事机密。并且派出大批间谍潜入陈境,大量散发诏书,揭露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之罪,以争取人心。

588年秋,隋文帝在寿春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隋文帝命晋王杨广、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近52万人的水陆军,统由杨广节度,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八路攻陈。是年冬,隋军发起攻灭南陈的大规模战役。

隋军的八路分为中上游与下游两部。行军元帅杨俊统帅中上游三路,他率水陆军由襄阳进屯汉口,以阻挡中游陈军支援下游南朝陈首都建康。

行军元帅杨素率舟师出永安东下,在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后与杨素会和,最后抵达汉口与杨俊军会和。杨素与刘仁恩军负责驱赶长江中游一带的陈军到汉口围歼。

行军元帅杨广统帅下游五路,他率领韩擒虎、贺若弼专攻建康,命王世积与燕荣为左右翼协攻江西、三吴。杨广率军出六合,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三路集中围攻建康。

蕲州刺史王世积率舟师出蕲春攻九江掩护杨广主力。青州总管燕荣率舟师出东海沿海迂回南下入太湖,以奇袭吴县,深入三吴以支援杨广主力军。

589年正月初一,隋将贺若弼乘长江浓雾和陈叔宝正欢庆春节之机,自广陵即今江苏扬州,率军秘密渡江。此前,由于贺若弼曾多次以假象误敌,所以未被陈军重视。正月初四,陈叔宝才下诏抗击,但已为时过晚。

贺若弼攻占重镇京口即今江苏镇江,擒陈南徐州刺史黄恪,分兵再占曲阿即今江苏丹阳以阻三吴地区增援建康。

韩擒虎攻占姑孰,即今安徽当涂后,与贺若弼夹攻建康。这时的隋军主力也相继渡江,最后形成了大军合围建康之势。

与此同时,隋将王世积军大败陈将纪瑱于蕲口,即今湖北蕲春境,当地陈军先后请降。燕荣军也自海上进入太湖。当时上游陈军已被杨素、杨俊军阻断,建康以外陈军无法东援建康,这就更进一步创造了建康之战的有利条件。

589年正月二十,陈叔宝在“兵久不决,令人腹烦”的情况下,对贺若弼军发动白土岗之战。他仓促地派鲁广达、任忠、樊毅、孔范与萧摩诃率军出战,于白土岗南北列长蛇阵10千米,首尾进退互不相知。

贺若弼军集中兵力,攻破薄弱的孔范军。陈军全线溃退,贺若弼从建康宫城的北掖门攻入台城。

韩擒虎军占领秦淮河南岸石子冈,即今江苏南京雨花台后,陈将任忠请降,开北岸朱雀门迎韩擒虎入城。

当时陈叔宝身边大臣只有尚书左仆射袁宪一人。袁宪建议庄严地向隋军投降,但陈叔宝畏惧而不从,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躲到枯井里面。最后被韩擒虎俘虏,立国30多年的陈国灭亡。

建康被隋军攻下后,南朝陈尚领有长江中游、三吴与岭南地区。589年正月二十二,杨广进入建康,命令陈叔宝发令招降各地陈军投降。坚守江夏的周罗睺、陈慧纪与守备长江中游诸城的守将陆续投降,三吴、会稽等地不愿意归附隋朝者,被杨广率军消灭。

建康之战,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使中华大地重新统一。这是隋文帝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第六节 积极防御的太原之战

太原之战是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将李光弼挫败史思明叛军围攻太原的著名防御战,时间是757年春。太原之战是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一个典型战例,在我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对稳定战局,掩护朔方战略基地,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他智计百出,功劳盖世,谱写了一幕又一幕的战争传奇。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

最出名的是指挥太原之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指挥的太原之战,是唐军取得的平息“安史之乱”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人,在范阳起兵反唐。第二年,他便占领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安禄山遣兵攻陷潼关后,正在博陵围困安史乱党之一的史思明的李光弼部,奉命撤围,西入井陉,返回太原。史思明乘机攻占常山,夺回河北全境。

757年,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党、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阳,四路军兵力共10万之众,会攻太原,企图夺取河东,进而长驱直取朔方、河西、陇右等战略要地。

当时,李光弼所部精兵都已被调往朔方,太原所剩只有河北兵5000人,加上地方团练武装,也不满万人。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诸将都惶惧不安,主张修城自固。

李光弼认为,太原城方圆20千米,叛军将至而动工修城,是未见敌而先使自己陷于困境。于是,他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并做了几十万个土砖坯。

史思明的大军开始攻打太原,李光弼命令将士用几十万个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损,就用土坯补上。史思明派人去山东取攻城器械,以蕃兵3000人护送,在途中被李光弼遣兵拦击,将其全歼。

史思明围攻太原月余不下,便选精锐士卒为游兵,让他们进攻城南,再转攻城西,自己则率兵攻城北,而后转攻城东,试图寻找唐军防守漏洞。

李光弼治军严整,警戒巡逻无丝毫懈怠,使史思明无懈可击。李光弼又派人挖掘地道,通至城外,叛军在城外叫骂挑战,常冷不防被唐军拖入地道,吓得叛军胆战心寒,走路时都低头看地。史思明用云梯和筑土山攻城,李光弼便令唐军在城下先挖好地道,使其靠近城墙便塌陷。为阻止叛军强行攻城,李光弼还在城上安装抛石器,发射巨石,一发可击毙叛军20余人,叛军死于飞石之下者甚众,被迫后退,但围困愈加严密。李光弼为打破叛军围困,以诈降手段,与叛军约期出城投降,暗地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军军营之下,先以撑木支顶。

到约定之日,李光弼派部将率数千人出城伪降。叛军不知有诈,正在调动出营时,突然营中地陷,顿时一片慌乱。唐军乘机擂鼓呐喊,猛烈冲击,给叛军以重创。

正当太原之战紧张进行时,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夺取帝位后,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困太原。李光弼趁蔡希德势孤之际,果断率军出击,大破蔡希德军,缴获大量军资器械,蔡希德率残兵仓皇逃走。太原之围遂解。太原之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刚刚继位的唐肃宗李亨下诏奖赏李光弼,加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魏国公。

李光弼智谋超群,采用顽强坚守与不断寻机出击相结合的战法,灵活运用地道、石炮等守城战术和技术,可谓出奇制胜,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