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四、奉与取:生命的一杆秤

1.付出是没有存折的储蓄

你在付出时越是慷慨,你得到的回报就越丰厚。你在付出时越吝啬、越小气,你得到的就越是小得可怜。

要得到多少,你就必须先付出多少。任何东西只有先从你这儿流出去,才会有其他东西流进来。

总之,你从别人那儿获得的任何东西都是你原先付出的东西的回报。

你必须是出于真心的、慷慨的给予,否则,你得到的回报本应是宽阔的大江,但实际上你只得到了一条浅浅的溪流。

当你学会了如何正确地看待每一个人时,你在社交活动中能够学到的东西会多得让你自己感到惊讶。

当然,实际上只有在你自己付出了许多的同时才会获得许多。你越是展示自己的才华,心地越是无私,越是慷慨大方,越是毫无保留地与别人交往,你获得的回报也就越多。

无论你是朝气蓬勃的青年还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真诚坦率的付出都是令人愉悦的品质之一。那些愿意付出的人,没有人会不喜欢。一般来说,这些人都心胸宽广,慷慨大方。他们会唤起别人的爱意和自信,用他们的纯朴与直率换来别人的坦率与真诚。他们从不鬼鬼祟祟,他们坦诚待人、心胸宽广、言谈诚恳、坦率纯朴。他们是那么快就赢得了我们的信任!尽管他们有时会有许多小的错误或缺点,我们总能原谅他们,因为他们从不掩饰自己的错误,并总能积极地改正。

如果自己有缺点,他们也从不隐藏,我们也总能报以宽容的态度。他们正直诚实、光明磊落,他们古道热肠、乐于助人。

就是他们具有的这些优秀品质,才让他们成为最优秀、最杰出的人。

想靠欺骗的手段发一笔财,这种幻想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最终只能是落空。但如果一个人讲诚信,讲信誉,也许他并不想去发什么财,但财富可能不请自来。

每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在成功的路上,都曾经得到别人许多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对别人付出作为回报,这是公平的游戏规则。

付出是追求个人成功最保险的方式。

一个能够为别人付出时间和心力的人,才是真正富足的人。为别人付出不仅利人,同时会提升本身生命的价值,不论对方是否接受你的帮助,或是否心存感激。

想想看,如果每一个人都为他人付出,终其一生帮助他人,世界将变得多么和谐与美好!当然,付出是没有存折的储蓄,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会得到别人的帮助。

付出也可以使你的事业获利。费城的商业大亨约翰·马克曾经说过,获利的最大途径是:“出人意料地提供有用的服务。”

美国东部某一个城市里,有一家经营非常成功的商店,他们所用的方法非常简单。

店里的职员经常巡视商店附近的停车表,看到“已逾时”的灯号就代为投币,并且附上一张纸条,说明该家商店非常乐意为驾驶人服务,以免他们因为逾时停车而被开罚单。许多驾驶人专程到店里道谢——然后买了一些东西。

波士顿有一家大型的男装店,他们所卖的每一套西装口袋里,都装着一张印刷精美的卡片,告诉消费者,如果那一套西装令他感到满意,可以在6个月后,拿着那张卡片回到店里换一条领带。

当然,消费者很高兴再回到店里——经常会再买一套西装。

你所付出的额外服务会为你带来更多的回报。

想想看种植小麦的农夫吧!如果种植一株小麦只能收成一粒麦子,那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但实际上从一株小麦上可收成许许多多的麦子。尽管有些小麦不会发芽,但无论农夫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他的收成必定多出他所种植的好几倍。

这种情形同样也适用于你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方面。如果付出价值100元的服务,则你不但能回收这100元,而且可能会回收好几倍。而到底能回收多少,就必须看你是否抱持着正确的心态而定了。

如果你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心态提供服务,那么你可能得不到任何回报;如果你只是从为自己谋取利益的角度提供服务时,则可能连你希望得到的利益也得不到。

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也会帮助你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付出是没有存折的储蓄。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一个人获取的多少与他付出的多少总是成正比。

2.收获不会凭空而降

你在得到东西之前,先得付出一些东西。收获不会凭空而降,不劳而获的事如徒然的空想,永远不切实际。你若要喝水,就得用力打水。

农夫必须在秋季收获之前,先在春季或夏季播种;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毕业文凭以前,也要先注入几百小时的读书时间;秘书想成为经理,也要花相当多额外的时间工作;运动员想要赢得金牌,也要流许多汗水,埋头苦练才行;推销员想成为推销经理,也要先懂得装填吸筒的原理。你加进某些东西,补偿定律就会给你一定东西。

在生命的旅程中,在你得到东西之前,也要先放进一些东西。

不幸的是,许多人会站在生命的火炉前,说道:“火炉,请给我一点温暖,然后我给你加进一些火柴。”

秘书往往会跑到老板那里说:“给我加薪,我就会做得更好。”推销员时常到老板那里说:“把我升为销售经理,我就会变得能干,虽然我一直没有做出什么。不过,一旦让我负责,我就能做得更好。所以请让我当主管,我会做给你看。”

学生往往对老师说:“我若把这学期不良的成绩带回家,父母就会惩罚我。所以,老师,如果你这学期给我好成绩,我答应下学期会努力用功。”

一位农夫祷告说:“如果让我今年丰收的话,我答应明年会好好耕种。”总而言之,他们说的是:“给我报酬,然后我会生产。”

可惜生命并不是这样运行的,在你期望得到东西前,必须加进一些东西才行。现在,如果你把这种知识应用到其他方面,就能解决许多问题了。

亚拉巴马州的8月天相当热,一位名叫巴那德的农夫在打水。打了几分钟以后,他满头大汗。此时他开始问自己,为了得到水到底该做多少工作才合算。他关心他所花费的努力能换回多少报酬。过了一会儿,他说:“吉米,我不相信这口井有水。”吉米回答:“会有的,巴那德,亚拉巴马州的井都是深井。深井都有清洁、甘甜、纯净的水。”吉米也在谈论人生,难道不是吗?

到现在为止,巴那德已经疲倦得浑身发热,他停住了手说:“吉米,这口井没有水。”吉米很快地跑过来,抓住吸筒的柄继续打水,说道:“现在不要停,巴那德,如果你一停止,水将往下倒流回去,那你就要从头开始。”这也是人生的故事。不管性别、年龄或职业,没有一个成功的人会因为那里没有水,就觉得最好停止打水。

你无法从吸筒的外部看出,到底还要再抽两个或两百下,才有水流出来。在生命的路途中,你也无法看出,明天到底会不会有重大的突破,或者还要一星期、一个月、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成功。

有耕耘才会有收获。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从奋斗中而来的。徒然地空想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懂得割舍,才能得利

人们在善恶之间进行选择,远不如在得失之间选择那般艰难。因为得与失是不相容的,因而我们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只有懂得割舍,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孩提时代,我们是按照快乐原则生活的。对于我们的愿望,父母总是尽量满足。当我们哭时,会马上得到食物;当我们害怕时,会得到安慰与保护;当我们生病时,会得到照料和治疗。父母关心我们是否感到舒适,只要我们大哭,他们会马上过来安慰我们,并按我们的意志行事。在小时候,我们并不懂得自我克制的必要。幼小的心灵只想马上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不懂得推迟满足或克制这种欲望。长大以后才明白,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需要对许多事物权衡比较,做出适当的取舍。

在人生的早期,我们并不懂得这一点。在一个年轻人看来,他们想像中的职业都可以在将来试一试。如果要他们进行选择,就会感到犹豫不决。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放弃自己想尝试的大部分职业,专心致志地去实现一个目标。

时光是不可倒流的,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如果成年男子还企图像小男孩那样开心快乐,成年女子还希望像小女孩般无忧无虑,那么就可以说,他们都患上了幼稚病,他们是感伤的一族,幻想着时光能够倒流。他们并不明白,许多愿望对人生早期来说是合适的,在以后就显得极不合时宜了,而是应该加以抛弃。要步入人生的新阶段,我们必须告别过去的生活,这样才能打开新生活的大门,从而让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望。

一个人应该明白做哪些事适合自己当前的身份,而哪些是不适合的。这样的话,他才能做到真正尊重自己。长大成人以后,他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会选择自己的爱情、职业、爱好,在做出这样的选择以后,就该努力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既定的人生抱负。“我不再是一个与他人无关的独立原子。”他不仅应该有勇气这么说,而且应把这种思想扎根在内心的最深处,“我所做的一切,会深深地影响他人。”

要抛弃过去的观念是令人痛苦的。我们常常会固执地沉迷于自己的想像中,崇拜神秘的英雄人物。我们在幻想中将自己标榜为情场高手、伟大的英雄或是著名的科学家,我们希望自己今后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在这样的白日梦里寻找安慰,从而让自己免受伤害。但在可能和现实之间是存在着鸿沟的,企图越过这道鸿沟,去实现少年时的空想,这不仅是很危险的,也是徒劳无功的。

此外,我们不该向我们的孩子、朋友和爱人索取太多。我们应该宽宏大度,像卡尔·沙堡所说的那样:“松开你的手,随他们去吧!”对于不可实现的愿望,我们不可以言不由衷地随便说说,我们应该发自肺腑地大声说:“不!”我们应该消醒地认识到这种放弃意味着什么,进而从自身寻找新的力量,奋力向前。

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放弃和压抑之间是存在着原则性区别的。一个人如果压抑他所有的欲望和希望,认为他们根本不可能实现,那么他就有可能走上一条悲剧性的道路。但敢于大胆放弃的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很清楚地认识到,那些欲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没有任何价值,在放弃之后,他们的内心变得更为坚强有力。他们敢直面人生,也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我知道在自己的内心里仍然存在许多不成熟的观念,如果我放弃了成人的生活模式,我将会破坏自己或他人的生活。为了长久永恒的幸福,我宁愿放弃这些暂时的诱惑。”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对自己说,那么他便懂得放弃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就不会再压抑自己。我们直面人生中的诱惑并能放弃它们,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永恒的和真正的幸福,这样的话,我们便不再感到内心的冲突和精神上的重负。

然而人们在心情不好时,会不自觉地把坏心情抱得更坚,从而无法从烦恼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因为他不懂得割舍。

在《星云禅话》中有一则故事,讲得很生动、很具启发性。这故事大略是,有一位旅者,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落山谷,情急之下攀抓住崖壁下的树枝,上下不得,祈求佛陀慈悲营救,这时佛陀真的出现了,伸出手过来接他,并说:“好!现在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但是旅者执迷不松手,他说:“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渊,粉身碎骨。”

旅者这时反而更抓紧树枝,不肯放下。这样一位执迷不悟的人,佛陀也救不了他。

不懂得割舍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一个人不可能拥有他想要的所有的东西。有时候需要适当地割舍,放弃一些利益,这样才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

4.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只有先播种,才会有所收获。这不仅是事业的规律,也是社会的规律。所以,如果你想获得成功,那你就应该先付出你的辛勤与汗水。

如果你的付出超过获取,那么迟早会得到回报。你所播下的每一颗种子都必将会发芽并带来丰收。

诺德史东家族发迹于1920年西雅图的一家简朴的鞋店,并发展成为连锁百货企业,这家企业以服务和乐于取悦顾客而闻名。

顾客在数年之后还可以将所购买的衣服,以不满意为由要求退货,销售人员会在全国各分公司寻找顾客想要的衣服尺寸和颜色。一位女售货员甚至代表一位忘记送母亲节贺卡的顾客寄送贺卡。

百货公司的行政人员坦陈,这种细心为顾客服务的政策,也受到顾客们的滥用。有些顾客买了衣服之后只穿了一次就退货,也有些顾客特别订购了一些衣服但不来拿,有些人甚至将诺德史东的售货人员当作自己的跑腿一样来使唤。

但这些丝毫也没影响公司的营业收入,因为诺德史东已借着比其他同业更优良的服务,吸引了广大的忠诚顾客。当经济不景气,致使许多同行结束营业或裁员之际,诺德史东却仍能在全国维持小幅稳定的成长。除非确已找到一批能为公司“多付出一点点”的政策奉献的员工,诺德史东是不会轻易增加新店的。

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的经历也是一份珍贵的经验。他还在乔治城大学就读法律系时,就已接受安德鲁·卡耐基委托出版一本关于成功哲学的书。除了从卡耐基那儿得到一些旅费补助之外,其他一切费用都由拿破仑·希尔自行负责。

拿破仑·希尔说:“我对这份工作的奉献,使自己承受了不少的负担,我必须赚钱养家,而且许多亲戚都嘲笑我。但尽管有这些阻力,我还是为这项任务工作了20年,在此期间我拜访过知名企业的总裁、发明家、创始人以及著名的慈善家,由于这些人通常都不知道他们的成功原则(因为他们只是去做而已),所以我必须花许多时间来观察他们,并确定我原先假设能发挥功效的力量,是否真的在发挥功效。因此除了赚取生活费之外,我还必须为这些人工作。”

“处在亲戚们的嘲笑和辛苦工作之间,有时真的很难保持积极心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有时当一个人待在无聊的旅馆房间里时,甚至会觉得我家人的想法才是正确的。支持我向前迈进的力量使我确信,我不但能完成这本著作,而且当我完成它时会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骄傲。”

一个没有受到奉献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5.能付出的人是幸福的

要成功,就必须明白“舍得”的道理,舍才能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绝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也决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付出的多少,决定了成就的大小。

动的实质是付出。行动就要付出。付出时间、精力、财物、汗水甚至鲜血……我们犹豫退缩了吗?

大学时,有一回老师在台上讲了快三个小时的话,真正感动学生的,是他说的一句话:“能付出的人,才是真正自由、幸福的人。”

令人感动的,不仅是这句话,而是他在说话时,所流露出来的真实情感。中年男子很难得掉泪,人生已走过大半,大风大浪见惯了,感情便会内敛,可是,他在说这句话时,眼中却泛着泪光。

这位讲师的妻子中风了,现在正在医院,他没日没夜地照顾她,刚开始时觉得自己很辛苦,精神和体力都透支,白天要上班工作,晚上还要照顾病人。

他羡慕老婆的好福气,只要躺着就有人服侍,他现在的生活连想躺在床上休息一下都成了奢侈。

有一天,他突然想通了:他拥有自由,想走便走,想动便动,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他的妻子却连移动一下的自由都很难得。所以他感悟到,真正自由幸福的人,是能照顾别人的人,是能付出的人。

这是他真正亲身体验出来的心路,所以,讲出来格外令人感动,也容易让人接受和动容。

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神和体力,难免是辛苦劳累的,但能付出不就已经是一种福气了吗?

有人把付出看做是一种吃亏或是损失,其实并不尽然,有很多事表面看是损失,事实上却并不尽然。古时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员外立了遗嘱给三个儿子,十九匹马由大儿子分二分之一,二儿子分四分之一,三儿子分五分之一。但是他们怎样都不能整除,无法分割这十九匹马。三个儿子吵得很凶。

他们请位智者来帮忙解决,智者说:“分不均是因为没有人想损失,我愿意捐出一匹马来,让你们分得平均。”

三个儿子都很高兴,平白多出一匹马来分,二十匹马就能除尽,大儿子分二分之一,有十匹马;二儿子分四分之一,有五匹马;三儿子分五分之一,有四匹马。

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总和仍是十九匹马。三个儿子一愣一愣的看着这情形,智者说:“既然已经分配好,我这匹马就牵回去好了。”

智者付出了却没有什么损失。很多事也是如此,表面看来是损失,事实上却是收获。

张忠谋在美国硅谷快退休时辞职,很多人不可理解——他损失的可是一大笔退休金啊!而他却说:“我要让台湾也能拥有美国的电脑产业。”

他用了五年时间去努力,开始的时候,他所付出的看不出来有什么收获,但他义无反顾地仍在岗位上努力。后来,他的收获人人都看得到了,台湾终于有了电脑产业,而且他的成果,让台湾人也感到荣耀。

付出了不是损失,以长远的角度来看,一切都是更好的收获。

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精神和体力,难免是辛苦而劳累的,但从一定角度来说,能够付出的本身不正是一种福气吗。

6.奉献让生命没有缺憾

只要我们将自己奉献给他人,爱对我们而言便是随手可得的。我们的爱给予他人,我们会因此得到更多的爱。

奉献是爱的表现,是心灵的宽广和美丽。一个善于为别人奉献的人,必定有着美好的内心世界,有着崇高的精神向往,并不断注重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即使在自己身处危险的时刻,仍然不忘记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他人。这无私的情怀是那么高洁,那么坦然,它像一首美丽的赞歌,让人感怀而难忘。

我们用一个故事来证明这个伟大的信念,这是最动人心弦,也最具说服力的故事:

琳达是个美国女孩儿,她真真实实地将自己奉献给了别人。作为一名老师,她只要有时间,便从事一些艺术创作。在她28岁的时候,医生发现她长了一个很大的脑瘤,他们告诉她,做手术存活几率只有2%。因此他们决定暂时不做手术,先等半年看看。

她知道自己有天分,所以在6个月的时间里,疯狂地画画及写诗。她所写的诗除了一首之外,其余的都被刊登在杂志上;她所有的画,除了一张之外,都在一些知名的画廊展出,并且以高价卖出。

6个月之后她动了手术。在手术前的那个晚上,她决定要将自己奉献出来——完全地、整个身体的奉献。她写了一份遗嘱,遗嘱中表示如果她死了,她愿意捐出她身上所有的器官给那些比自己更需要的人。

不幸的是,琳达的手术失败了。手术后,她的眼角膜很快地就被送去马里兰一家眼睛银行,之后被送去给在南加州的一名患者,使一名年仅28岁的年轻男性患者得以重见光明。他在感恩之余,写了一封信给眼睛银行,感谢他们的存在。进一步地,他说他要谢谢捐赠人的父母,他们一定是一对难得的好父母,才能养育出愿意捐赠自己眼角膜的孩子。他得知他们的名字与地址之后,便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飞去拜访他们。琳达的母亲了解他的来意之后,将他抱在怀中。她说:“孩子,如果你今晚没有别的地方要去,爸爸和我很乐意和你共度这个周末。”

他留下来了。他浏览着琳达的房间,发现琳达曾经读过柏拉图,而他以前也读过柏拉图的书;他发现她读过黑格尔,而他以前也读过黑格尔的书。

第二天早上,琳达的母亲看着他说:“你知道吗,我觉得好像在哪儿见过你,可是就是想不起来。”突然她想到一件事,她上楼抽出琳达死前所画的最后一幅画,那是她心目中理想男人的画像。

画上的男人和这个年轻人几乎一模一样。

然后她母亲将琳达死前在床上所写的最后一首诗读给他听:

两颗心在黑夜里穿梭,坠入爱河,但却永远无法抓到对方的眼神。

最彻底的、最善良的爱让琳达以奉献她的生命超越了物质实体,在精神世界中,仁爱赢得了永生。

这个男孩从此把琳达的父母当作了自己的父母,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新的亲情。

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最自由最快乐的心境莫过于爱别人和为社会奉献。

7.无条件地付出会赢得无尽的收获

毕竟在这个地球上,只有充满着爱心的角落、家庭,才能得到幸福的光线照耀。无条件地付出是一种真情的奉献,是一种爱的表现,其结果常常会赢得更多的收获。

幸福的产生与否就在一个人的心态如何,那种善良的心、仁慈的爱能产生巨大的威力,迎来盼望的幸福。

无论一个人的生活多么平凡,即便生理上有这样那样的缺陷,都应该学会这个精神处方——多想想,怎样才能让别人感到快乐?

我们的一生中有时会在刹那间猝然醒悟。我们发现,每一件事情都遵循着一个模式发展,而那个模式美妙地契合之间,成为一个整体。

当然,我们并不总会有这种感觉。我们都偶然会有“那样的一天”,在那些日子、时刻和钟点,我们发现所有的好事全都发生了,我们的生活进展得顺理成章,而我们得到的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无条件的爱是绝对地接受。这种爱的本质是接受个人身上永恒的东西。只有无条件的爱才能提出难以启齿的要求。它能够要求任何东西;对任何东西的要求,它都是从已经把另一个人看作完美无缺的有利地位上提出的,它没有像判决、取笑、批评、褊狭和不耐烦那样,让人们的心灵饱受折磨。

无条件的爱按照爱的形式把它的对象加以重新塑造。无条件的爱产生无条件的爱。让我们所爱的人去和除了我们自己以外的一些人建立密切的关系,去爱他们,支持他们和抚育他们,把我们的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并使之扩展到精神领域里。

允许我们的丈夫去安慰我们的那个最要好的朋友,让我们的妻子去鼓励我们的兄弟,允许我们的孩子去和住在同一条街的另一家人一起去度假,把我们的牙医、按摩师和辅导老师介绍给我们知道会从与之有关的治疗中得到好处的人,这样,我们就扩大和延伸了我们的爱心施加影响的范围。

张开我们的关系网络,将之与人分享,这违背了我们内心占有欲的那个神话的核心:我把我们所爱的人视做禁忌,他人不得染指。然而,控制和占有同爱心恰恰背道而驰。尽管我们与人分享的时候也会冒风险,可是,在让我们周围的人分享我们遇到的好事,也会使我们从中感觉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愉悦。

世界著名的精神医学家亚弗烈德·阿德勒曾经发表过一篇令人惊奇的研究报告。他常对那些孤独者和忧郁病患者说:“只要你按照我这个处方去做,14天内你的孤独忧郁症一定可以痊愈。这个处方是——每天想想,怎样才能使别人快乐?让别人感到人世间的爱心力量。”

有一个50岁的女人,丈夫去世不久,儿子又坠机身亡,她被悲伤和自怜的感情所包围,久而久之得了忧郁症,甚至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好心的邻居带她去找亚弗烈德·阿德勒,阿德勒问清病情后劝她去做些能使别人快乐的事。一个50岁的她能做些什么呢?她过去喜欢养花,自从丈夫和儿子去世后,花园都荒芜了。她听了亚弗烈德·阿德勒的劝告后,开始整修花园,施肥灌水,撒下种籽,很快就开出鲜艳的花朵。从此,她每隔几天将亲手栽培的鲜花送给附近医院里的病人。她给医院里的病人送去了温馨,换来了一声声“谢谢您!”这美好的“谢谢您”轻柔地流入她的心田,治愈了她的忧郁症。她还经常收到病愈者寄来的贺年卡、感谢信,这些卡和信帮助她消除了孤独感,使她重新获得人生的喜悦。

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

那个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上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为别人提供光明,帮助别人。我手里提上灯笼,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身上,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帮助了自己。”

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你如果觉得自己孤寂,或者觉得道路艰难,那你就照着阿德勒的话去做,只要心中有一盏温暖的奉献之灯,就将照亮你暗淡的心灵,获得温暖,度过寒冷的冬季,跨过每一道障碍。这样你会逢凶化吉,因祸得福,获得快乐,使你远离精神科医生。因为爱的表现是无条件地付出,奉献出来,而最终结果是无偿地收获。

你在送别人一束玫瑰的时候,自己手中也留下了最持久的芳馥。

8.帮助别人才会得到别人帮助

当我们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时,我们得到的东西就会扩大和增加。因此,我们要与别人分享好的和值得向往的东西。我们帮助的人越多,我们得到的帮助也就越多。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给他人提供帮助,帮助别人并不是只有富人才能实现的。我们每个人都能以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力量帮助别人。不管我们做什么工作,我们都可以在我们的心中培养一种炽烈的愿望去帮助他人。这些帮助有时是一次微笑、一句亲切的话,或是发自内心的温暖的感激、喝彩、鼓励、信任和称赞等。

有个人被带去观赏天堂和地狱,以便比较之后,能聪明地选择他的归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狱。第一眼看上去令人十分吃惊,因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包括肉、水果和蔬菜。

然而,当他仔细看那些人时,却发现没有一张笑脸,也没有伴随盛宴的音乐或狂欢的迹象。坐在桌子旁边的人看起来沉闷、无精打采,而且瘦得皮包骨。这个人发现每个人的左臂都捆着一把叉,右臂捆着一把刀,刀和叉都有4尺长的把手,使它不能用来吃东西。所以即使每一样食物都在他们手边,结果还是吃不到口中,一直在挨饿。

然后他又去了天堂,景象完全一样——同样的食物、刀、叉和那些四尺长的手把。然而,天堂里的居民却都在唱歌、欢笑。这位参观者一下子觉得困惑了,他怀疑为什么情况相同,结果却如此的不同。最后,他终于知道答案了。在地狱里的每一个人都试图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4尺长的手把根本不可能吃到东西。在天堂里的每一个人却都在喂对面的人,而且也被对面的人所喂。因为互相帮助,结果也使自己获益。

这个故事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帮助其他人获得了他们需要的东西,我们也会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我们帮助的人越多,我们所得到的也就越多。

有一位年轻人,在一家商店服务了4年之久,然而并未受到店方的赏识,因此他目前正在寻找其他的工作,准备跳槽。

然而有一天,外面下着大雨,有位老妇人走进了这家商店,并且在商店内闲逛。大多数的店员对老妇人都是爱理不理的。只有这位年轻人主动地向她打招呼,并很有礼貌地问她是否有需要他服务的地方。这位年轻人陪着老妇人逛了整个商店,对各种商品进行了讲解,并且主动为老妇人提着买的各种物品。当老妇人离去时,这名年轻人还陪她到街上,替她把伞撑开。这位老妇人对他的服务和帮助极为满意,向他要了张名片,然后径自走了。

后来,这位年轻人完全忘记了这件事,而是开始寻找更好的工作。没想到有一天,他突然被老板叫到办公室去,老板给他提供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而这份工作正是那位老妇人——一位富商的母亲亲自要求他担任的。

当我们给予他人帮助时,并非要得到报酬、补偿或赞美。如果我们做了好事而力求避免报酬时,祝福和报酬反而会大量地降临到我们身上。

9.不要吝啬对别人的赞美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常被忽视的许多美德中的一项,就是对别人表示赞赏,我们常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挑剔,总是不满意别人所做的一切。然而实际情况是,批评常常达不到目的,而赞扬却可以。

赞美之于人心,犹如阳光之于万物。喜欢别人赞美是人的天性。所以我们不要吝啬对别人的赞美。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人类最深刻的动力是做个重要的人物,因为重要的人物能时常得到别人的赞美。”林肯的相貌可谓是百里数一的丑陋,然而他也说过:“人人都喜欢赞美的话,你我都不例外。”

在生活中,赞美可以成为生活的润滑剂。

有一位丈夫就深知赞美的力量并使他的婚姻更加美满。他的妻子参加了一个自我改进的活动,她请她丈夫帮她列出他认为她可以做到而没有做到的六件事情。坦白地说,这位丈夫觉得要列出六件事来很容易,他甚至可以列出一千件来。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对他妻子说要好好想一想,第二天再告诉她。

第二天一早这位丈夫就起来打电话给花店,要他们送几朵红色的玫瑰来,并且给他妻子写了一张卡,上面写着:“我想不出我要你做的六件事情,我就爱现在的你。”

结果当天晚上这位丈夫回家时,他的妻子在门口等着他,她眼中充满了泪水,对她丈夫感激不尽,并且比以前做得更好了。

有一个五岁的女孩,在教堂的表演中首次登台演唱。她有着优美的歌声,她的天才从一开始便颇受肯定。当她长大时,她的家人了解她需要专业声乐训练,就请了一个很有名的声乐教师来训练她。这位教师造诣很深,很少有人比得上。他是一个苛求完美的教师。不论何时,只要这女孩一想到放弃或节奏稍微不对,他都会很细心地指正。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对教师的崇拜日益加深。即使年龄差异很大,而且他的严格远胜于鼓励,但是她最后还是嫁给了他。

他在婚后继续教她,但是她的朋友发现她那优美自然的腔调已有了变化,带着拉紧、硬邦邦的音质,不再是以前那种清爽而刺激的声调了。渐渐地,邀请她去演唱的机会越来越少。最后,他们几乎不邀请她了。就在这时,她的先生,也是她的教师死了。

以后几年她很少演唱,或根本没有演唱。她的才能很少被利用,直到有一位推销员开始追求她为止。有时候,当她正在哼着小调,或一个乐曲旋律时,他会惊叹歌声的美妙。“再唱一首,亲爱的。你有全世界最美的歌喉。”他总是这样说。事实上,他可能并不知道她唱得是好还是坏,但是,他确实非常喜欢她的歌声,所以他一直对她大加赞扬。她的自信心开始恢复了,她又开始前往各地演唱,稍后,她嫁给了这个推销员,又重新开始了成功的歌唱生涯。

可见,赞美比指导更能让一个人焕发出自己的光辉。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们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像那位音乐教师一样过于严厉。当我们的儿女带回一份好的成绩单时,我们有没有对他们加以赞扬;当他们第一次成功地做出一块蛋糕或一个鸟笼时,我们有没有给过他们鼓励。没有任何东西比父母对子女的这种关注和赞扬,更能使他们感到快乐了。

下一次你在饭店吃到了一道好菜时,不要忘记说这道菜做得不错,并且把这句话传给大师傅。而当一位奔波劳累的推销员向你表现礼貌的态度时,也请你给他赞扬。

每一位传教士、教师以及演讲的人,都曾经历过掏出肚子里所有的东西却没有得到听众一句赞扬的泄气情形。那些在办公室、商店以及工厂的工作人员,还有我们家里的人和朋友,就更会遭遇这种情形了。在人际关系方面,我们应该永远不要忘记我们都是人,都会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扬,这是所有人都欢迎的东西。

在你每天所到的地方,不妨多说几句感谢的话,留下一些友善的小小火花。你无法想像,这些小小的火花如何点燃起友谊的火焰。当你下次再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这友谊的火焰就会照亮你。

因为赞美,我们才感觉被人关注着;因为赞美,我们才感到被人尊重着;因为赞美,我们才体会到被人理解着。所以我们要试着找出别人的优点,给他们诚实而真挚的赞美,同时也使我们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喜欢赞美是人的天性,它能使人变得善良、坚强、美好,可以说人需要赞美,犹如种子需要阳光。

10.任何时候都要顾及别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无论他是高高在上的一国领袖,还是沿街乞讨的流浪者。然而,在待人处世方面,我们往往是过分地强调了自己的自尊心,而把别人的自尊心踩在了脚底下。

相互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交际法则——显而易见,没有尊重的交往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认可,体验对方的心情,让对方乐于接受。对成大事者而言,他们的习惯方式是:任何时候都要顾及别人的自尊心。

人们总喜欢玫瑰的花而不喜欢玫瑰的刺。批评像根刺,稍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自尊心刺伤,批评也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引发对方的不满情绪和反抗心理。更危险的是,批评还会伤害一个人宝贵的自尊。试着体会别人的心情,采用和气开导的方式,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林肯就受过这方面的深刻教训:

林肯住在印第安纳州鸽湾谷的时候,年纪轻轻,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常写信和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扔在乡间路上,使被讽刺的对象能拾到。

林肯在伊利诺州春田镇当见习律师时,仍改不了这一毛病。

1842年秋,他又在报上写了一封匿名信讽刺当时的一位自视清高的政客詹姆士·席尔斯,被全镇引为笑料。席尔斯愤怒不已,终于查出写信者是林肯,他即刻骑马找到林肯,下战书要求决斗。林肯并不喜欢决斗,但迫于情势,只好接受挑战。他选择骑兵的腰刀作为武器,并向一位西点军校毕业生学习剑术,准备到决斗那一天决一死战,幸亏在最后一分钟被人阻止了,否则很难想像“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局面会怎么样。

这是林肯人生中最深刻的一个教训,从此他学会了与人相处的艺术;他再也不写信骂人、任意嘲弄人或为某事指责人了。此刻的他深刻地明白了一个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人会有怎样可怕的举动。

南北战争的时候,林肯新任命的将军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地惨败,使林肯很失望。全国有半数以上的人,都在臭骂那些无用的将军们,但林肯却没吭一声。他喜欢引用一句话:“不要评议别人,别人才不会评议你。”

当林肯太太和其他人对南方人士有所非议的时候,林肯总是回答说:“不要批评他们;如果我处在同样情况下,也会跟他们一样的。”

也许,任何时候都要顾及别人的自尊心,这就是林肯善于与人相处的秘诀,也是他的成大事之道。

顾及别人的自尊心,有许多种方法可以采用。

在柯立芝总统执政期间,他的一位朋友接受邀请,到白宫去度个周末。这位朋友偶然走进总统的私人办公室,听见柯立芝对他的一位秘书说:“你今天早上穿的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位迷人的年轻姑娘。”

这可能是沉默寡言的柯立芝一生当中对一位秘书的最佳赞赏了。这来得太不寻常,太出乎意料之外了,因此那位女孩子满脸通红,不知所措。接着,柯立芝又说,“现在,不要太高兴了。我这么说,只是为了让你觉得舒服一点。从现在起,我希望你对标点符号就稍加小心一些。”

柯立芝的顾及别人自尊心的方法可能有点太过明显,但其心理策略则很高明。通常,在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赞扬之后,再去听听一些比较令人不痛快的事,总是好受得多。

麦金尼远在1896年竞选总统时,就曾采用了这种方法。当时,共和党一位重要人士写了一篇竞选演说,以为写得比任何人都高明。于是,这位仁兄把他那篇不朽演说大声念给麦金尼听。那篇演说有一些很不错的观点,但就是不行,很可能会惹起一阵批评狂潮。麦金尼不愿使这人伤心。他一定不可以抹杀这人的无比热诚,然而他却又必须说“不”。请注意,他把这件事处理得多巧妙。

“我的朋友,这是一篇很精彩而有力的演说,”麦金尼说,“没有人能写得比你更好。在许多场合中,这些话说得完全正确;但在目前这特殊场合中,是否相当合适呢?从你的观点来看,这篇演说十分有力而切题,但我必须从党的观点来考虑它所带来的影响。现在你回家去,根据我的指示写一篇演说稿,并且送我一份副本。”

他真的照办了。麦金尼替他改稿,并帮他重写了第二篇演说稿;他后来终于成为竞选活动中最有力的一名演说者。我们不妨假想,如果麦金尼没有顾及这个人的自尊心而直接指责其过失,那又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那肯定不会有这样一个圆满的结局。

任何时候都要顾及别人的自尊心,即使在别人犯了错误或做错了事的时候,仍然要给予他们自尊,这样你才能得到尊重。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