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真切地呼唤说:“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李四光坚决地说:“我虽然年纪大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我一定回到祖国去,把自己的余生贡献给新中国!”
钱学森申明:“海外侨民回归故土,是天经地义的事,美国政府无权干涉。”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林斯顿数学研究所做研究员的华罗庚感到无比兴奋,他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决心携家人回国。
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乘火车抵达北京。
这一路的艰辛程度,只有华罗庚才体会得到。在华罗庚看来,与报效国家比起来,这点艰辛又算什么呢。
华罗庚于1910年11月12日,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这里土地肥沃,盛产蚕丝。华罗庚的父亲华老祥,在城里清河桥边开了一间名叫“乾生泰”的小杂货铺,每年逢春蚕结茧之际,代人收购蚕丝,平时卖些棉花、针头线脑、香烟火柴之类的东西,收入微薄。
华老祥40岁才抱上儿子,自然视如珍宝,于是按照当时的习俗,将儿子轻轻放进箩筐,然后在上面又扣了个箩筐道:“进箩筐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华罗庚由此得名。
华罗庚小的时候活泼、顽皮,父亲的杂货店成了他嬉戏的场所,他很喜欢店里的那排柜台,常常围着柜台跳上跳下。他还特别喜欢看戏,唱戏的在空场上搭个台子,看戏的不用花钱,华罗庚从人群中挤到台前,从开锣看到深夜散场。童年的华罗庚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华罗庚12岁从县城仁劬小学毕业后,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学习,并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
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的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1925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
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
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华罗庚的姐姐华莲青感慨地说:
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集合》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
1930年春季的一天,华罗庚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
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重视,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
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
“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这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接着,华罗庚来到清华大学,由于学历太浅,只能被聘担任数学系的一名助理员,负责管理图书、公文、打字等等,每月工资40元,相当助教的一半。对此,华罗庚十分满意,他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而且还能抽空去数学系旁听课程。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8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年成为讲师。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华罗庚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
1938年回国,华罗庚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华罗庚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堆垒素数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6年2月至5月,华罗庚应邀赴苏联访问。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3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
同年9月,华罗庚和李政道,朱光亚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华罗庚以客座讲师的身份工作了一年多,随后住进医院医治残腿。经过手术,两条腿总算可以靠拢了。
华罗庚特意拍了张照片寄给国内的妻子吴筱元。吴筱元看了照片高兴地逢人便说:“他的腿在美国治好了,看这照片,多利索!”
不久,华罗庚被美国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当他听说国内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势如破竹,蒋家王朝即将土崩瓦解,在他们逃到台湾的同时,有可能把一些社会名流及其家属弄到台湾的消息后非常不安。他立即火速为远在上海的妻子孩子办理护照,要他们来美国团聚。
但是他的长女华顺坚决表示不去美国,她对吴筱元说:“妈妈,你到了美国跟爸爸说,我已经加入了共产党。希望爸爸在解放战争结束后,早一点回来!”
吴筱元见女儿态度坚决,不好勉强,便打发母亲带着最小的孩子回故乡金坛,自己则带了3个男孩飞往美国。他们来到美国后,便住进了华罗庚为他们安排好的舒适洋房。
华罗庚本人则每天坐着雪亮的小汽车到伊里诺大学上课,但物质的享受、生活的安逸并没有使华罗庚萌生久居之意,身在海外,他的心却时刻牵挂着祖国,牵挂着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
1949年,从大洋彼岸传来了祖国解放的消息,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华罗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立即决定返回祖国!
徐利治在西南联大求学时,华罗庚已是西南联大闻名遐迩的年轻教授,他对徐利治十分赏识。
当时,在华罗庚给徐利治写的信中,他多次提到“回国”这件事。伊利诺大学给华罗庚的待遇很高,年薪约1万美金,并有4位助教。当时他租了伊利诺大学著名数学家杜布家的房子。杜布的房子很大,华罗庚租了他家的一层楼。
1949年9月9日,华罗庚给徐利治写信说:
我暂不回去的消息是不确实的。只是“不立刻”回去,回去是不太远了。当然,在这儿年薪上万,助教四人,及其他一切都足已使人留恋。但愿我回去之后,可能用我的所长。
其实,华罗庚这时已经开始在暗中积极准备回国的事宜。
华罗庚在回国前在给徐利治写信说,他回国是怀有一个远大志向的,这就是推动中国数学的独立。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华罗庚在抗战时期就有了推动中国数学独立的抱负,而且他对那些留学回来的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是看不起的。他说,中国应该搞出自己的数学来。
寒假一到,华罗庚便以到英国讲学为名给全家人弄到船票,然后舍弃了洋房、汽车和半年的薪水,带领妻儿4人在旧金山登上一艘邮船,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1950年2月,华罗庚一家到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充满了爱国激情,鼓励海外学子回来为新中国服务。
华罗庚在信中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心,他在信中说:
朋友们:
不一一道别,我先诸位而回去了。我有千言万语,但愧无生花之笔来一一地表达出来。但我敢说,这信中充满着真挚的感情,一字一句都是由衷心吐出来的。
坦白地说,这信中所说的是我这一年来思想战斗的结果。讲到决心归国的理由,有些是独自冷静思索的果实,有些是和朋友们谈话和通信所得的结论。朋友们,如果你们有同样的苦闷,这封信可以做你们决策的参考;如果你们还没有这种感觉,也请细读一遍,由此可以知道这种苦闷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我们再来细心分析一下:我们怎样出国的?也许以为当然靠了自己的聪明和努力,才能考试获选出国的,靠了自己的本领和技能,才可能在这儿立足的。因之,也许可以得到一结论:我们在这儿的享受,是我们自己的本领,我们这儿的地位,是我们自己的努力。但据我看来,这是并不尽然的,何以故?谁给我们的特殊学习机会,而使得我们大学毕业?谁给我们所必需的外汇,因之可以出国学习。还不是我们胼手胝足的同胞吗?还不是我们千辛万苦的父母吗?受了同胞们的血汗栽培,成为人材之后,不为他们服务,这如何可以谓之公平?如何可以谓之合理?朋友们,我们不能过河拆桥,我们应当认清:我们既然得到了优越的权利,我们就应当尽我们应尽的义务,尤其是聪明能干的朋友们,我们应当负担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前巨大的人民的任务!
华罗庚还说:
中国是在迅速的进步着,一九四九年的胜利,比一年前人们所预料的要大得多,快得多。在一九五〇年,我们有了比一九四九年好得多的条件,因此我们所将要得到的成绩,也会比我们现在所预料的更大些、更快些。当武装的敌人在全中国的土地上被肃清以后,当全中国人民的觉悟性和组织性普遍地提高起来以后,我们的国家就将逐步地脱离长期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困难,并逐步走上幸福的境地了。
华罗庚最后真切地呼唤说:
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但也许有朋友说:“我年纪还轻,不妨在此稍待。”但我说:“这也不必。”朋友们,我们都在有为之年,如果我们迟早要回去,何不早回去,把我们的精力都用之于有用之所呢?
总之,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朋友们!语重心长,今年在我们首都北京见面吧!
3月11日,新华社播发了这封信。这封信在留学生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3月16日,华罗庚一家乘火车抵达北京。
1950年3月27日,中国各大报纸都在显著位置刊登华罗庚“自美国返抵首都北京”的新闻。华罗庚到北京后被安排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及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回国后不久,中国科学院告知华罗庚,他的《堆垒素数论》即将出版,华罗庚听后感慨万端,他在书的序言中写道:
在解放以前的漫长岁月里,这书刊出的问题,由即将出版、等待出版、一直演变到把原稿搞得无影无踪,以至到了今天,在中国科学院的敦促之下,我还得从俄文本翻译出来付印,这些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旧的政权怎样腐化,怎样地不关心科学,而人民民主政权又是怎样地珍爱科学成果。
在后来的1964年初,华罗庚给毛泽东写信,表达要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
同年3月18日,毛泽东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
华罗庚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亲自带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到一些企业工厂推广和应用“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夏去江汉斗酷暑,冬往松辽傲冰霜”。这就是他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