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2章中央批示树立劳动光荣的风气

1955年4月19日,为了积极引导家居农村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中共中央批示并转发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关于组织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农业劳动和进行自学的报告》。

在“报告”,对家居农村越来越多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不能继续升学或在城镇就业,必须回乡参加农业生产或自学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中共中央在“报告”批语中写道:

这在1955年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一件相当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各级党委必须继续重视和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继续在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继续批判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剥削阶级思想,树立劳动光荣的社会舆论和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

在当时,农业合作社的建立,需要许多管理人才和办事人员。但是,由于当时我国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相当落后,文盲较多,鼓励有文化的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成为当务之急。

在50年代,初小是指小学一至四年级,高小则是指小学五六年级。在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程度都很低,能初小毕业就已经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如果能够考上高小,毕业后大概就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了。

1955年5月20日,为了加强劳动光荣的宣传教育,做好知识青年的回乡工作,《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继续动员初中和高小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社论。

5月22日,中央宣传部又颁发《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

从此,加强劳动教育被提到了中小学的教育日程。

1955年7月,吕玉兰为了响应党和政府提出的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她回到家乡,积极参加生产劳动。

15岁的吕玉兰从下堡寺高小毕业后,回到家乡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参加生产劳动。不久,被推选为农业社社长。

从吕玉兰当社长开始,这个村的妇女还没有下地劳动的习惯,而且有些男社员也不听她的指挥。

从没当过干部的吕玉兰,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劳动中,挨门挨户地发动妇女下地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出勤的人越来越多,生产劳动逐渐搞得热火朝天。

吕玉兰一边带领大家干活,一边教社员识字唱歌,谈论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她要让大伙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家乡变个样。

当时村里主要靠国家救济过日子,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植树造林,与风沙作斗争。

在数千亩沙荒地上植树造林,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第一道坎就是没钱买树苗,怎么办?

吕玉兰说服七八个大姑娘、小媳妇和她一起登梯子、攀墙头,采摘榆树钱卖掉换来买树苗的钱。

在这时,有人在一旁吹冷风说:“叫俺媳妇去爬墙上树,你不嫌丢人,俺还嫌丢人呢!”吕玉兰便对同伴们说:“植树造林,是为大伙儿造福,这不是丢人,而是光荣!”

1955年秋天,吕玉兰组织40多名姑娘和中、青年妇女成立了“妇女造林队”,开始了冬季植树造林。

每天,她们清早起来,背上自己培育的树苗,顶着寒风,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饿了,啃几口窝窝头,咬一口咸菜;渴了,喝一口凉水。

后来,到了1958年,吕玉兰和同伴们共栽了11万棵树,形成了长达4公里的绿色屏障,实现了几代人的沙荒绿化梦。

此后,吕玉兰一直带领全村群众,战风沙、斗盐碱、开荒种树、打井修渠,她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吕玉兰的出色工作和高尚道德情操,她于195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推选成为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还担任了公社书记、县委书记,直到担任河北省委书记以及党的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