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10章 攀登无法逾越的台阶

1960年5月2日,队长史占春、队员王凤桐、石竞、拉八才仁和贡布等每人分吃了几口炒面,便忍着饥饿,迈着艰难的步伐,向雪域高原更高的高度攀爬而上。

队员们一路上仍是极少使用人工氧气,虽然他们心跳已经非常剧烈,身体变得无力而绵软,但他们仍坚持着,不相信“死亡地带”不可战胜。

登山队员踏过白雪皑皑的山坡,走上一条狭窄的山岭侧脊,成功地绕过了一座巨大的岩石坡,这个岩石坡被人们称为珠峰下的“第一台阶”。

再往前攀登一段道路,登山队员又走了一层铺盖着重重叠叠黄色风化石的陡坡。这个陡坡就如同一根腰带一样围绕在珠峰下面,外国登山家们称之为“黄色的带子”,这里曾经是英国“探险队”大为发愁的地方。而现在,中国登山队员们又顺利地通过了。

队员石竞、拉八才仁和贡布3人在攀登到8500米的高度时停了下来,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中国登山队在珠穆朗玛北坡上最后一座营地,也就是“突击营地”。人们将在第四次行军时从这里出发,从而夺取珠穆朗玛顶峰。

然而,队长史占春和队员王凤桐还不满意仅仅在这个高度上观察,为了进一步确定突击主峰的路线,他们决定继续前进。

从这里出发不远,就是英国探险家称之为的“不可超越”的第二台阶。

这是一座陡峭而光滑的岩壁,相对高度约30米,平均坡度在六七十度左右,人们几乎找不到任何攀登的支撑点。

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英国的王牌登山家马洛里和伊尔文在1924年的攀登中,就葬身在这里。

二三十年前的英国探险队,曾在这里想尽了一切办法,仍然没能攀登上去。后来,他们对“第二台阶”下了一个结论说:

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再也不必浪费时间去爬它了。

此时,史占春和王凤桐正匍匐在岩石上向上攀登,他们翻过巨大的岩坡,最后终于在北京时间21时到达了“第二台阶”顶部附近,那里的高度为海拔8600米。

这时,天色已经渐渐暗淡了下来,昏暗中什么也看不清。为了准确地找到突击顶峰的路线,他们决定在这里过一夜,第二天再进行侦察。

他们在“台阶”的岩壁上找到了一条积雪的裂缝,用冰镐挖成一个低矮的雪洞,两个人紧紧挤靠在一起。雪洞里气温在零下三四十度,外面则是夜风呼啸,他们就这样忍受着寒冷与饥饿,守候到天明。

为了保存人工氧气,以备不时之需,他们一整夜都没有舍得使用它,宁愿不断喘出沉重的粗气。可以说,在8600米的高度,人体不使用氧气过夜,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还是第一次。

5月3日清晨,珠穆朗玛万里无云,连绵起伏的峰峦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

史占春和王凤桐走出雪洞,当他们看到眼前的景象时,不由得惊喜异常。

“高不可攀”的珠穆朗玛的顶峰就在离他们不过200米的地方,尖锥形的顶峰清晰地出现在他们眼前。灰色的岩壁上露出一道道风化的裂纹,白雪点缀着狭窄的裂缝。

他们运用自己丰富的登山经验,很快就观察到了一条适宜的登顶路线。

5月4日,史占春又带领队员开始返回山下的大本营。这是他们在第三次适应性攀登之后,又一次胜利地“超额”完成任务。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