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2章 成立三门峡水利工程局

1955年12月,国务院决定成立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任命刘子厚为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局长,王化云、张铁铮、齐文川为副局长。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在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周恩来为了创建一支机械化的水利施工队伍,培养出技术一流的人才,建设成高质量的工程,他要求将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培养队伍的大练兵场、大军校,并一直关注黄河三门峡这支水利施工队伍的组建。

周恩来要求水利部、电力部李葆华、刘澜波两位部长推荐有经验的领导干部、技术全面的工程技术人员,选派到三门峡去。

刘子厚当时是湖北省较年轻的省长,有领导治理长江荆江工程的经验。

刘子厚1909年生,河北省任县人,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1929年至1937年在河北省任县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参加组织并领导冀南暴动、为主要负责人之一,任中共任县县委书记,中共冀鲁豫特委冀南地区特派员,中共冀南滏西特委组织部部长、军事部部长,中共滏西特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兵运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在北平从事地下工作。

1935年,刘子厚参与领导发动冀南农民暴动,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任队长。1936年将游击队扩大成立华北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一师,任师长。率部在冀南进行抗日反蒋游击斗争,扩大了抗日救国宣传。

1937年至1941年,刘子厚任中共豫南特委统战部部长兼军事部部长,中共鄂豫区委委员,中共鄂豫区信应地委书记兼新四军信应游击总队政治委员。

1941年“皖南事变”后,1941年至1945年任新四军第五师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鄂豫边区行政公署副主任、党组书记。参加创建发展鄂豫边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游击战争。

1945年至1949年,刘子厚任中原行政公署副主席,鄂西北行政公署副主任,中共鄂西北区第四地委书记兼鄂西北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鄂豫区委副书记兼鄂豫行政公署主任。参加了中原突围和转战大别山的解放战争。

1949年5月至1951年8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兼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1年8月至1952年1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二副书记兼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52年11月至1956年1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二书记,1952年9月至1954年1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12月至1954年11月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

第一副局长王化云1908年生,河北馆陶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冠县县长,鲁西行署、冀鲁豫行署处长,冀鲁豫边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

建国后,王化云历任水利部副部长兼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河南省第五届政协主席。是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长期致力于治理黄河工作。

王化云先后提出了“除害兴利、综合利用”、“宽河固堤”、“蓄水拦沙”、“上拦下排”等治黄措施。

王化云在治黄实践中,还十分重视古代治黄技术经验的借鉴和利用,同时又不断改革发展和创新,以毕生精力为治黄事业做出不懈努力。

在解放战争期间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王化云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提出“宽河固堤”的治河方针,在旧社会遗留下来低矮残破、千孔百疮的堤防基础上,发动组织沿黄人民群众,大力复堤整险,加固堤防,整治险工,强化人防。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手拿枪,一手拿掀”与蒋军和黄患展开殊死搏斗,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终于战胜了1947、1948、1949年发生的大洪水,彻底粉碎了国民党政府策动的水淹解放区的阴谋,迎来了新中国诞生。

1950年,王化云又提出“依靠群众,保证不决口,不改道,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建设”的方针。从50年代起,在国家财力、物力大力支持下,他亲自领导,对黄河下游堤防实施了三次大规模修堤工程,全力加高培厚堤防。

由于王化云精通黄河的历史和现状,毛泽东风趣地称他为“黄河”,后来人就尊称他为“老黄河”。

张铁铮1910年9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人。1933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北平反帝大同盟东区书记。1937年春在北平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抗日战争开始后,张铁铮先后任太原平津流亡同学会交际干事、冀游司令部秘书、主任。1940年在一二九师轮训队学习后,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建设厅工商科科长、工商第五分局局长。194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东北解放后,先后任东满铁路局秘书长,东北铁路佳木斯办事处主任,丰满水电局局长、党委书记。1950年8月后,历任中央燃料工业部水电工程局副局长,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建设总局副局长。

经过电力部的推荐,张铁铮被选定担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的副局长。

齐文川,1915年1月出生于河北省鹿泉市牛山村。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11月转为中共党员,曾任井陉三区区委组织委员、井获联合县科长、四区区长职务。

1940年8月,齐文川任建屏县第一任县长,1941年8月任中共正定县委书记,1943年3月返回建屏县任县委书记。1944年12月调地委工作,1948年南下后到河南,曾任洛阳市委书记、郑州市纺织机械厂党委书记、省人民政府基建局局长、省委工业部副部长。

齐文川当时是中共河南省委,分管基本建设的领导工作。

黄河三门峡地处河南省,需要有地方领导参加,有利于工作的开展,经河南省委推荐,齐文川被任命为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

另外几位副局长还有:

谢辉,1909年出生于山东莒县,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民政厅厅长、省委工业部部长。

马兆祥担任黄河规划委员会办公厅主任兼三门峡工程局驻京办事处主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

王英先1956年从湖北省恩施地委调来三门峡工程局工作,开始担任筑坝二分局党委书记,因工作出色,1958年提升为工程局副局长。

刘书田原为湖北省荆州地区青委副书记、湖北省共青团校校长,1956年转入水电部门工作,历任三门峡工程局劳动工资处处长、工程局副局长等职。

秦定九是1957年从福建省南平专员任上调来黄河三门峡工程局的,开始担任局工会主席,筑坝二分局党委书记,于1959年12月被任命为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

中共黄河三门峡工程临时工作委员会经中共河南省委批准于1957年在三门峡正式成立。第一书记为刘子厚,第二书记为张海峰,成员有王化云、张铁铮、齐文川。

1959年,经中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选举成立了中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委员会。先后担任书记、副书记的有刘子厚、张海峰、齐文川、秦定九、肖文玉、王干国、赵文华等。

当时担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的人选,都从全国水利水电部门选任的知名学者和专家。

总工程师汪胡桢是从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被选调来的,此前他是北京勘测设计院的总工程师。

汪胡桢1915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1917年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后,任全国水利局技士,不久回母校任教。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深造,1923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回国后,汪胡桢历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29年任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设计主任工程师。1934年应聘为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1935年任经济委员会水利处设计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汪胡桢受中国科学社之聘编译书籍。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总工程师兼副局长。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又任治淮委员会委员兼工程部部长。

1951年,汪胡桢任佛子岭水库工程总指挥。1955年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黄河三门峡水库工程局总工程师。

三门峡工程局副总工程师李鄂鼎此前是四川省狮子滩水电工程局的总工程师。

雷鸿基是长江水利委员会工程总队主任工程师,1956年调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副总工程师。

自黄河三门峡工程局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命通知公布后,工程局于1956年1月2日在北京北郊六铺炕开始办公。

工程局的局长、副局长第一次会议就在这里的一间会议室由局长刘子厚主持召开。

在会上,他们对承担的任务认真地进行了分析研究,每个成员都作了明确分工,他们认真理解周恩来“建坝育人”的指示精神,更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决心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不辜负中央领导的重托,把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好,将队伍组织好、带领好,为培养出一支现代化的水利施工队伍而尽职尽力。

1956年下半年,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陆续组建起以局长为首的施工指挥部、施工管理的各个处室,以及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施工技术指挥系统。

为了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经河南省委批准,成立了中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临时委员会,并建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和群团组织。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