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10章 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

1973年4月,中央开始启用邓小平,人们在滚滚寒流中,已经预感到春天的气息。

但是,陈景润并不完全了解中国当时的政治气候,他心中疑虑重重。

一天,陈景润在去医院的路上偶遇时任中科院数学所业务处处长罗声雄。

罗声雄是湖北人,为人豪爽仗义,喜欢打抱不平。有一次,陈景润受人欺侮,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只有罗声雄为他出头,因此,罗声雄成了陈景润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此时,陈景润小声地对罗声雄说:“最近,我完成了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论文也写好了,你看怎么办?”

罗声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地问:“论证过程有问题吗?”

陈景润充满信心地回答:“绝对没问题。但是我担心没法发表,即使发表了又会挨批。”

罗声雄坚定地说:“只要是真货,就不怕。”

陈景润是个十分谨慎的人,虽经罗声雄劝说,他还是把论文压在了箱子底下。

为了给陈景润打气,罗声雄和数学所的另一位业务干部乔立风,决定把事情直接反映到中国科学院。

很快,一份题为“数学所取得一项重要理论成果”的工作简报,就送到了中国科学院领导处。中国科学院副书记武衡看完这份简报后,顿感眼前一亮。

不久前,周恩来曾经借接见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数学家林家翘的机会,与中国科学院负责人谈话,他要求中科院在理论研究上要有所突破。

因此,武衡认为陈景润取得的这个成就,真是恰逢其时。

武衡立即赶到数学所。他当着数学所党委书记的面,十分尖锐地指出:“单是陈景润有论文不敢拿出来的事,就应该向总理反映。”

这位书记说:“陈景润的论文能不能发表,要经全体群众讨论通过!”

当时,派驻中国科学院的军代表负责人是一个将军,这个负责人知道陈景润的事情以后,沉着地告诉部下,尽量动员陈景润把论文拿出来。

陈景润十分谨慎。他经过仔细考虑,把这篇珍贵的论文交给他最信任的北京大学教授闵嗣鹤。

闵嗣鹤在北京大学开过“数论专门化”的研究生课程,培养了曾攻下哥德巴赫猜想(1+4)的潘承洞等人,更重要的,他为人正直而又忠厚,是德高望重的数学界前辈。

不少人后来都说:“当时,闵嗣鹤先生的确是审定这一论文的最理想人选。”

不过,当时闵嗣鹤已经身患重病,他的心脏不好,体力十分衰弱,但是,他仍然带病审读陈景润的论文。

闵嗣鹤把陈景润的论文放在枕头下,他靠在床上,看一段,休息一会。

闵嗣鹤的态度十分认真,每一个步骤,他都亲自复核和演算。

3个月后,闵嗣鹤终于读完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此时,他已是精疲力竭。

闵嗣鹤看到陈景润时,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十分风趣地对陈景润说:“为了这篇论文,我至少少活了3年。”

陈景润顿时热泪盈眶,他连声说:“闵老师辛苦,谢谢闵老师。”

闵嗣鹤教授在审核完陈景润的论文不久,果然因病而不幸去世。

陈景润悲痛万分,他痛楚地对同事说:“闵先生是个好人……”

数学所的王元和陈景润是同辈。王元在冲击哥德巴赫猜想过程中,证明过(3+4)、(2+3)、(1+4)。

因此,他也独立审阅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

王元后来回忆说:

因为这是个大结果,为了慎重起见,我就叫陈景润从早晨到晚上给我讲了3天,有不懂的地方就在黑板上给我解释,讲完了,我确信这个证明是无误的……

于是,王元庄重地在“审查意见”上写下这样的结论:

未发现证明有错误。

同时,王元支持尽快发表陈景润的论文。

在陈景润刻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期间,陈景润所在的数学所五学科研究室党支部书记李尚杰给了陈景润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1+2)。

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简洁、清晰,证明过程处处闪烁着令人惊叹的异彩。

世界数学界轰动了!

中国数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也都看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真正意义:它是无价之宝!

潘承洞后来说:

10年磨一剑。景润大概是1962年前后开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到他的著名论文正式发表,正好10年。

数论界一致公认这一成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最好的。

这是景润研究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他总是精益求精,要做得比别人好,要尽可能地做得最好。

那些一直在密切关注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外国科学家,看到陈景润的这篇论文以后,都心悦诚服了。

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哈贝斯特坦从香港大学得到陈景润论文的复印件,如获至宝,他立即将陈景润的(1+2)写入他与黎切尔特合著的专著中。

在这本书的第十一章,也就是最后一章,哈贝斯特坦和黎切尔特决定以“陈氏定理”为标题。他们在文章开头深情地写道:

我们本章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陈景润下面的惊人定理,我们是在前十章已付印时才注意到这一结果的;从筛法的任何方面来说,它都是光辉的顶点。

陈景润喋血跋涉的精神,感动了所有认识他的人们。

华罗庚曾经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一生严谨,从不轻易评价他的学生,但是,华罗庚在提到他的学生陈景润时,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我的学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1+2)。”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阿·威尔在读了陈景润的一系列论文以后,充满激情地评价:

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后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全院大会上,武衡专门表彰了陈景润,说:“我国年轻的数学工作者在数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此时,坐在底下的新华社记者顾迈南,听到此处,她心中一动。

顾迈南是专门负责科技报道的。她立即询问身旁的一位局长,才知道这个取得成果数学工作者叫陈景润。

这些有关陈景润的言论引起了顾迈南极大的兴趣。

第二天,顾迈南就到了数学所,接待她的那位负责人说,“陈景润生命力很强,中关村医院来了几次病危通知单,说他快死啦,可他至今还活着。”

随后,顾迈南迅速写了两篇“新华社内参”,专门报道了陈景润。她在内参中高度赞扬了陈景润取得的成果,她还说:“陈景润命在垂危,亟待抢救。”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