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考察团由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为团长,有杨波、钱正英等部门领导参加。在代表团出访西欧前夕,邓小平曾专门要求他们:
详细地做一番调查研究,看看人家的现代工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也看看他们的经济工作是怎么管的,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我们应当把它学回来。
考察之后,大家深感大开眼界,思想豁然开朗。
36天的考察,欧洲经济的自动化、现代化、高效率,令考察团成员深受震撼。
西德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
瑞士伯尔尼公司一个低水头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2.5万千瓦,职工只有12人。我国江西省江口水电站,当时装机2.6万千瓦,职工却有298人,高出20多倍。
法国马赛索尔梅尔钢厂年产350万吨钢只需7000工人,而中国武钢年产钢230万吨,却需要6.7万工人,相差14.5倍。
法国戴高乐机场,一分钟起落一架飞机,一小时60架;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半小时起落一架,一小时起落两架,还搞得手忙脚乱。
考察团成员之一、时任广东省副省长的王全国在多年后提及这次出访,仍激动不已:
闭关自守,总以为自己是世界强国,动不动就支援第三世界,总认为资本主义腐朽没落,可走出国门一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你中国属于世界落后的那2/3!
法国巴尔总理在与谷牧会谈时重点谈经济问题。巴尔讲到中法两国的贸易1977年下降了一亿法郎,对此表示遗憾,然后就谈如何扩大双方贸易问题。
在西德,经济问题谈得更多,在黑森州,副州长说可提供200亿美元,存入我银行供我使用。
在北威州州长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他对考察团的成员提出,如要用50亿美元,可以马上定下来,要用200亿美元,宴会后谈判一小时就可以签字。
这种带有幽默性质的谈话,不会马上成为事实,但可以看出,他们是如何急于为其过剩的资本找出路的。
考察团还没有回来,法国银行的董事长就到北京,他一来就提出了25亿美元的贷款计划。
西欧组的同志回国后,大家深感世界发展变化很快。
他们认为中国应该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吸引对外资金加快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为此,他们分别写了很有启发意义的考察报告,上报中央政治局。
由李一氓、于光远等带队的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考察团也向中央汇报了考察情况。
国务院总理谷牧向中央政治局汇报考察工作就用了整整一天。谷牧在向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汇报出访情况时特别谈到:
西欧在经济起飞时,都有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经验,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搞?
谷牧介绍说,这次经济考察活动,西方各国对中国的这一举动极为重视,接待规格很高,考察团先后考察了西欧西德、英国、瑞士、丹麦、比利时等国家,一路考察,一路议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紧迫感更加直观、更加迫切、更加绝望。
这次出访,为后来紧抓不舍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打开了思路,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
在后来的1979年,一种喝来有点像止咳糖浆的“汽水”,被认为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进入了中国。它的名字叫做可口可乐。
尽管美国商人们声称,这种汽水主要是供应在中国的外国人饮用,但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还是很快用外汇券在北京的友谊商店里品尝到了这种“洋玩意儿”。
可口可乐味道甜不甜,也许还因人而异。但毫无疑问,那时从海峡对岸传来的邓丽君《甜蜜蜜》的情歌很甜,这让中国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一个来自法国的裁缝则意欲在满街“蓝蚂蚁”的中国掀起视觉冲击波。
1979年4月,法国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应邀访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一场服装观摩会。这是一个小规模、仅限外贸界和服装界人士参加的时装表演。
新华社记者李安定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一个临时搭起的T型台上,8个法国模特和4个日本模特,在流行音乐的伴奏下扭胯摆臀,迈起猫步。
台下穿着蓝灰中山装的观众们神色严肃、屏住呼吸。而当一个金发美女面对观众停住脚步,突然兴之所至敞开对襟衣裙时,台下的人们竟像一股巨浪打来,身子齐刷刷向后倒去。
在北京的展示中还发生了一个关于“帘子”的小插曲:
有人看后台男女模特混杂换衣,觉得“不方便”,给他们中间加了一块幕布。
皮尔卡丹发现后要求中方把幕布拆掉,他说:“我们的男女模特一直是在一个房间里换衣服,没什么不方便,作为服装设计师我要像医生了解病人一样了解模特形体。”
中方人员接受了意见,但相约不要走漏风声。
每一个新生事物,都在挑动着中国人绷紧了许久的神经,尽管褒贬交加,但毋庸置疑的是,开放之门一开,就没有关回去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