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的评论文章,文章提出,要改善所有制结构,扩大就业门路。
文章说:
当前,解决城镇劳动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发展生产,广开就业门路,实行在政府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导下,要大力发展自负盈亏的集体所有制经济,适当发展不剥削他人的个体经济。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两种基本形式。
在当时,许多地区发展了一些待业青年自愿组合、自筹资金举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这是在党和政府支持下,劳动群众自己创造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举办这种合作社和合作小组,对于改善所有制结构,活跃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都有重要意义,应当大力提倡。
不少城市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和远离城镇的大、中企业,利用自己的条件,积极扶持兴办集体企业,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起了积极作用。
文章同时指出:
我们既要讲需要,讲条件,也要讲效果,不能硬压任务,搞“包干就业”;同时要防止无偿占有国家设备、物资,不能一切依赖国营企业;也要防止国营企业对这种集体企业的干涉。解决就业问题,“条条”与“块块”要主动协商,互相配合,同心协力,把这件事情做好。
文章最后指出: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和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即使一省一地之内,情况也不尽相同,而且劳动就业问题涉及的面很广,政策性很强,情况也相当复杂。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能强求一律。
在当时,为了扩大就业,中央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行业是和资金密集行业相比较而言的。当时,美国、日本、英、法、西德等高度工业化国家,资本的密集程度很高。中国从那些国家积极引进一些先进技术是必要的。提倡发展劳动密集行业的生产和出口,并不等于否定适当发展资金有机构成高、技术上非常先进的行业和企业,而是为了从实际出发,更好地促进工业的现代化。发展劳动密集行业的生产和出口,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极其有利。
当时有人认为,提倡发展劳动密集行业,实际上就是提倡发展手工业。也有人认为,提倡发展劳动密集行业,实际上也就是实行“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用降低劳动生产率办法来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这是一种误解。
对此,《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
我们是有条件地提倡发展劳动密集行业,而不是盲目地要求费工越多越好。凡是可以在“精工细作”上下功夫的,应该提倡密集劳动。
……对发展劳动密集行业和发展资金密集行业的关系要有一个全面的看法。在现阶段,我们提倡发展劳动密集行业;从长远来看,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开展,我国工业生产的有机构成必将逐步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努力发展劳动密集行业的生产和出口,以较少的投资安排较多的劳动力,为国家加速资金和外汇积累,正是为了加强技术引进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资金密集行业的发展。因此,把两者对立起来,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
在政府的鼓励下,很多地区开始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0多万人口的常州市,通过发展生产成功解决了就业问题。全市就业人口已达到24.38万多人,占整个城市人口的67%,大大高于全国大中城市的就业水平。
更使人鼓舞的是,这个城市工业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超过了劳动力的增长数,因此已感到劳动力紧张和不足。据初步测算,1980年常州市各系统共需增加劳动力近万人,而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仅有8000人左右。
常州市委能够成功地解决就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以工业生产为中心的各项事业发展较快。同时,他们还较早地注意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发展集体所有制企业。
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商业服务、文教卫生和公用设施等各项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为广泛吸收劳动力打开了更多的门路。
常州市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较早地注意了控制城市人口。首先是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1965年,这里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到千分之十五点七;1978年已降到千分之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减轻了就业的压力。其次是控制郊区农业人口流入城市。积极帮助郊区社队办企业,尽量就地吸收多余的农业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