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参加这次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出席大会开幕式的共1953人,代表着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
此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党外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党外副主席、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人士96人列席了大会,并有中外记者400多名采访了大会,其中包括1名台湾记者。这些,在此前的历届代表大会上,均属首次。
邓小平主持了开幕式。
大会在《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工作报告中指出: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已经在实行对外开放这个基本国策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后,我们必须以更加勇敢的姿态进入世界经济舞台,正确选择进出口战略和利用外资战略,进一步扩展同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交流,为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更好的条件。
大会强调要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开放地区应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8年1月,按照中共十三大精神,中央领导人根据对外开放从外向型经济起步和演进的成功启示,正式提出了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报告。
报告认为,沿海地区应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劳动密集与知识密集相结合的产业,沿海加工业要坚持“两头在外”,即把生产经营过程的“两头”即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大进大出。报告还认为,利用外资的重点应当放在吸引外商投资上,大力发展“三资”企业。
同时,为了有助于推动沿海地区的发展,必须加快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搞活企业机制,充分发挥乡镇企业的生力军作用;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让外国企业家能够按照国际惯例来中国管理企业;促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充分发挥我国科技开发力量强的优势。
报告强调,当前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一个有利的机遇。“为了抓紧利用当前的机遇,沿海地区必须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战略。总的来讲,沿海一亿多到两亿人口的地区,必须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国际市场,进一步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这样,“不仅沿海地区的经济能够加快发展,能够提高水平,而且势必有力地带动中、西部的发展……这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具有战略意义。”
1月23日,邓小平在这份报告上批示:
完全赞成。特别是放胆地干,加速步伐,千万不要贻误时机。
2月6日,中央政治局第四次全体会议同意上述构想,并决定把它作为一个事关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加以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