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卷 规划发展 第4章 福清吸引侨胞积极投资

改革开放初期,以“闲钱、闲人、闲屋”起步的石狮,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并以买卖洋货闻名全国。

萧山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之后,大量的日资、美资、德资以及台资企业等纷至沓来。萧山成为台商心仪的大陆十大投资城市之首。

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晋江人下南洋,只是“出门挣钱”,如同“闯关东”一样,极少举家迁徙。青年男子做“番客”在外闯荡,汇回来的钱,就成为家中妻小父母的生活来源。

1985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酝酿制定扩大对外开放方案。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批转〈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决定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福建省厦门市的同安县,原龙溪地区的漳州市(现漳州市芗城区)、龙海县(现龙海市)、漳浦县、东山县,原晋江地区的泉州市(现泉州市鲤城区)、惠安县、南安县(现南安市)、晋江县(现晋江市)、安溪县、永春县等11个县(市),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范围。

国家对沿海经济开放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某些特殊政策,要求沿海经济开放区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引进来并向内地推广,把沿海生产的产品向内地销售,满足国内市场,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要求沿海开放区按出口贸易的需要发展加工业,按加工工业的需要发展农业和其他原材料生产。

198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1月和3月,又先后批准福建的21个县(市)为沿海开放县,加上石狮在1987年由镇升格为市,福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范围扩大到33个县(市、区),即漳州、泉州、莆田市所辖各县(市、区)、福州市所辖8县、宁德地区的宁德市、霞浦县和厦门市所辖的同安县,至此,福建沿海经济开放区面积由13223平方公里扩大到4162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4.4%,人口由751.59万人增加到1710.4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0%左右。

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福建省委对一些开放地区又推出更加特殊的开放政策。

1987年,福清县(今福清市)根据侨乡优势,设立“融侨工业小区”。

福清设县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唐朝以前,福清境域先后隶属于会稽、扬州、闽州、泉州(今福州)、福州和长乐等州府县。

唐圣历二年,即699年,析长乐县南部包括平潭岛的万安等8个乡,建立万安县。唐天宝元年,即742年,取“造福唐朝”之意,改名福唐县。后梁开平二年,即908年,改为永昌县,后唐同光元年,即923年,复称福唐县。后唐长兴四年,即933年,从“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治所”一语中,取“福”与“清”二字,改县名为福清县。元元贞二年,即1296年,因户满4万,升格为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闽侯、晋江、莆田、福州等地、市管辖。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福清县,建立福清市,仍隶属福州市管辖。

为鼓励侨胞投资,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允许融侨工业小区享受重点工业卫星镇政策待遇。

在福清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里逐渐形成了以塑胶、制鞋、纺织、电子、服装等轻型加工业为主的行业结构,1991年产值达6亿元。

1992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设福清湾投资区,占地面积50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投资区。

1988年6月1日,在福建省委的支持下,省人民政府批准湄洲岛为“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

湄洲岛位于莆田东南部沿海,全岛面积14平方公里,是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对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国际上也有广泛的影响力。

湄洲岛对外开放旅游经济区在实行经济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实行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政策,广泛吸收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上信奉妈祖文化的各界人士联合开发湄洲岛,发展朝拜旅游、投资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湄洲岛经济繁荣,增进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1988年7月12日,在福建省委的支持下,省人民政府批准开辟东山县创汇农业试验区。

东山县是全国县级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和全省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基地。东山县创汇农业试验区拥有农业结构调整权、外贸进出口权等10条特殊政策。

芦笋种植、对虾养殖和网箱养鱼成为东山创汇农业的三大支柱,1991年,3项产值2.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8.2%。

20世纪80年代初的石狮是中国最早的自由市场,潮湿的石板一条街,毗连乌压压的大棚,公开卖的是各种香港货,从丝袜、旧衣服、风油精到邓丽君的录音磁带,应有尽有。

改革开放初期,以“闲钱、闲人、闲屋”起步的石狮,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并以买卖洋货闻名全国。

1984年,这个镇已经成为“一片迷魂般的服装城,胡同纵横交错,七拐八弯,‘有街无处不经商,铺天盖地万式装’”。

在我国著名作家蒋子龙看来,“一个陌生人陷入其中,便很难再钻得出这由色彩和布匹构成的迷魂阵了,满眼都是衣服,从地面直挂到屋顶,花花绿绿,无奇不有。从全国各地来的服装贩子,肩上背着硕大的口袋,如鱼得水般地在衣服堆里往来穿梭,寻寻觅觅。”

1986年,石狮镇拥有乡镇企业592家,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129亿元。每天进出镇区的大中型客车就有1460多班次,白天平均每分钟11.5辆次。

如此繁荣的经济景象,与拥挤、肮脏、混乱的街道,以及在破烂布棚下简陋铺架上的那些漂亮贵重的洋货,成为当时石狮乃至中国独特的一道风景。

镇区原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和镇区设施日益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环卫、排水、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不配套,阻碍了石狮经济的提升。

“那个时候总是三天有电四天没电,因此石狮人婚嫁的彩礼中必定有一件是小型发电机,”曾经是石狮侨联干部的蔡世佳感叹到,“这样的石狮怎么能更快速地发展起来呢?”

为让石狮释放出更大的经济能量,1984年,蔡世佳与另外两位人士给福建日报社写“内参”,建议石狮作为晋江县(即现在的晋江市)的一个经济特区或开发区,并提高石狮镇的地位,直接隶属晋江地区(即现在的泉州市)和省领导。

1987年12月23日,在多方呼吁下,国务院批示准予石狮建市,省直辖并由泉州市代管,行政区域包括石狮镇和周边另外三个乡镇。

1988年10月17日,在福建省委的支持下,省人民政府批准石狮市为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

在实行沿海经济开放区政策的基础上,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赋予石狮市在外经、外贸、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及金融外汇等方面16条灵活政策和措施。

至1991年,石狮市仅服装企业就有400多家,有6000多家服装摊点分布在全国各个市场,服装销售额达6.2亿元,产量达6000多万件。

1991年与1978年相比,石狮市社会总产值增加9.8倍,工农业总值增加10.9倍,出口交货总值增加5.4倍,财政收入增加16.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倍,城市人均生活费收入增加66倍。

1990年9月3日,在福建省委的支持下,省人民政府批准开辟泉州马甲为引进优良畜牧品种试验区,由侨胞投资兴办,投资逾2亿元,初步形成包括教学、科研、生产在内的综合配套体系,开创了一条引进侨资加快农业系列开发的新路。

1991年5月17日,在省委的支持下,省人民政府制定了《福建省鼓励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的暂行规定》,鼓励充分运用对外开放的优势,引进外资推动工业小区的成片开发,促进利用外资向更高层次发展。

同年10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又制定《关于鼓励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的暂行规定》,并决定推出沿海29个岛屿、突出部和国营、集体农场、林场、养殖场,作为鼓励外商投资农业区域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

萧山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萧山在1978年之前,这个“敢叫沧海变桑田”的地区,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县,其中以“萝卜干”这种普通的农产品为代表的农业,是萧山的立县之本。

不过,1978年之后,一切都在变化。

借着改革开放东风,萧山提出了“无工不富、无工不活”的发展口号,大力发展乡镇和社队企业,奠定了农村工业的基础,实现了农村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就在不断的探索与追逐当中,以万向为代表的一大批乡镇企业在萧山迅速崛起,为萧山赢得了发展的先机。

据记载,萧山在20世纪80年代就跻身于浙江省首个全国百强县,跨入全国十大财神县,在改革浪潮中一路领跑。

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历经10年。

当年1月1日的萧山农科报上发表了一篇经济杂谈,标题是《搞“三来一补”大有可为》。

文中提到:之江西服厂通过“三来一补”的形式,产品全部出口,给国家争创了外汇;杭州万向节厂的产品出口7个国家和地区,前一年出口创汇突破300万美元,创了该厂的历史纪录……

“外向型经济”正是这一年萧山媒体上最叫座的词语。

此时的萧山,对外开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当年,萧山市政府在首次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萧山的不少产品已经从田野、乡村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一些产品如万向节等在国外已经享有较高的声誉。

不过,在1988年之前,外商投资企业只有杭丰纺织有限公司和泰康食品有限公司两家。

就在这一年,萧山被国务院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为萧山扩大开放打开了一扇窗口。

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后,萧山发展外向型经济有了更多税收等优惠政策。

利用这个机会,萧山成立了综合性涉外经济管理部门,即萧山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并出台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规划,开始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区外经贸局的孔灿法后来回忆说:

一开始只有我们两个人,对外经济贸易当时也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们很多方面也不太懂,所以最初就是学习外经贸这一方面的政策法规。

有了“沿海经济开放区”这块金字招牌,到萧山来投资的外商多了起来。

先期进入萧山的客商都是香港、台湾的同胞或者东南亚的华裔,因为这些人与中国大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有些直接是从萧山出去的,心系着家乡的建设。

在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当年,萧山就有6个外商投资企业立项。

在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后的第六年,外商已经开始青睐萧山这片富饶而有活力的热土。

这是因为改革发展进一步深入,各种壁垒逐渐减少,外商也逐渐熟悉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友成控股是1992年来到萧山的。增田胜年这位来自日本静冈县的商人敏锐地意识到了萧山的发展潜力,果断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工厂,友成由此成为萧山的第一家日资企业。

比别人早到一步的友成占尽了发展先机,企业的销售收入由当初不足千万元,迅速攀升到2007年的4.5亿元。

在友成旗下,杭州友成机工有限公司、友成实业有限公司、杭州友成模具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友成(中国)模具有限公司在开发区生根开花结果。

萧山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之后,大量的日资、美资、德资以及台资企业等纷至沓来。萧山还成为了台商心仪的大陆十大投资城市之首。

2001年,新世纪的开局之年,萧山迎来了撤市设区的历史性时刻。

3月25日,萧山举行撤市设区挂牌仪式,杭州市萧山区正式宣告成立。

萧山建县于西汉初,始称余暨,属会稽郡。三国时,孙权于黄武年间,即222至229年,将余暨改为永兴。

唐天宝元年,即742年,改永兴为萧山,以县治西的萧山为名。

作为山名的萧山,早在《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

自唐改称萧山以来,除清咸丰十一年,即1867年至同治二年,即1863年太平军占领萧山期间,为避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之讳,改为“莦珊”外,均称萧山县。

直至1988年元旦,撤县设市,改称萧山市。2001年3月,杭州市扩大市区行政区域,萧山撤市设区。

在融入杭州大都市、跨入钱塘江时代的新起点上,萧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萧山人认识到:

工业是萧山的资本和名片,没有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就缺少支撑和原动力。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萧山,只有在这个命题上有大的作为,才能形成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

于是,“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人,“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

从干部到群众,从机关到企业,加快发展的氛围无处不在:推进工业经济,加强技改投入,推动产业升级,搭建创业平台,培育龙头企业……

在新世纪短短的5年时间里,萧山的工业总产值实现了从1000亿元到3000亿元的大跨越,年均增幅始终保持在30%的高位上,继续保持了工业在全省、全市“一高一领先”的地位。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