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9章 办田间学校和技能培训

北京市政府在实施“星火计划”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促进富民的根本在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因此,他们十分注意播撒智力富民的“金种子”,收到了十分理想的效果。

北京市密云县立足“新理念、新产业、新机制、新农民”四新建设,通过创办田间学校、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经纪人学校等各种形式,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撒下了颗颗智力富民的“金种子”。

当时刚进入5月,密云县河南寨镇套里村就热闹起来,为啥呢?田间学校开课了,村里的菜农们早就盼着这一天呢。

说到田间学校的好处,村里的蔬菜合作社理事长郑凤全十分爽快地笑着说:“是他们帮着大家伙儿走上了致富路!”

42岁的郑凤全是村里的老菜把式了,从1987年就开始在菜地里摸爬滚打。最开始他种的都是一些大路菜,一年下来也就赚个万儿八千块钱的辛苦钱。随着市场的变化,脑瓜儿活泛的他开始种起了大棚菜。

“这特菜可娇贵了,你就说樱桃西红柿吧,昨天看着还一个个水灵灵的,到今天就全蔫了。刚种的时候我就遇到过这么一回,那叶子就跟开水烫了一样,全都耷拉脑袋了,紧跟着就枯死,勉强活过来的结出来的西红柿都是‘大花脸’,根本卖不上价钱。当时正赶上县农委植保站到村里开办田间学校,老师们到我的棚里一看就告诉我叫‘晚疫病’,还给我讲解如何防治。到第二年,我种的樱桃西红柿不但没得病,还获得大丰收,补回了损失!都说知识就是力量,要我说啊,知识就是财富!”郑凤全兴奋地说。

从此以后,郑凤全认识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带头参加“田间学校”的学习,并办起了蔬菜种植合作社。当时,蔬菜种植合作社社员达到了50多户,每户年均收入3万元以上。

郑凤全的哥哥郑凤祥也是村里的一位老菜把式,不过与弟弟不同的是,他参加了农村经纪人学校的培训,并凭着一本农村经纪人证书,一头闯进商海。

郑凤祥说:“刚参加培训的时候,没把这个小本本当回事,没想到,人家就是认这个,一年下来我就拿到了10多张订单。”

当起了农村经纪人的郑凤祥每年要收购和销售各种蔬菜60万公斤,带动周边几个村庄一共90多户菜农,每户年增收两万多元。

在当时,这哥俩都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经常组织他们所带动的农户主动参加县科委、县农委等各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使一个个“土把式”变成了“田秀才”,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密云的青山绿水间当时已有60余所“田间学校”,这些田间学校开设以蔬菜、中药材、鲜食玉米、食用菌、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为主的各类中短期种植、养殖培训班,成为了推动农民致富的巨大力量。

同时,全县17个镇开办了农民经纪人培训班,共有900余名农民取得了农村经纪人资格证书,成为一支带着农民闯市场、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力军。

密云县石城镇柳棵峪村民孙桂花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但在村里却是个明星一样的人物。她和儿媳于红玉一起参加由镇教委与县教委、县职业学校联合举办的民俗旅游中专班,并顺利取得毕业证书,在村里传为佳话。

孙桂花说:“以前没有这样的机会,现在政府组织咱们学习,咱们咋能不抓住好机会呢?再说了,多学点文明礼仪知识,不也体现咱中国农民的素质吗!”

旅游中专班为期两年,学习内容包括旅游英语、旅游政策法规、礼貌礼仪、食品营养与烹饪等相关课程的学习,考试合格后,即可取得由北京市教委颁发、国家承认的中专学历证书。

谈到参加中专班,孙桂花的儿媳于红玉说:“本来想着婆婆年龄大了,就劝她不要参加了,没想到老婆婆不仅报名学习,而且,学习起来比我还起劲。现在,我们都取得了中专毕业证,而且婆婆还能用英语和客人打招呼,这都成了我们的特色了。过去,一年也就赚个二三万元,如今,少说也得个四五万元呢!”

在当时,石城镇已经有石城、石塘路等15个村的190余名农民参加了大、中专班的学习,其中,100人取得了毕业证书。而且,通过学习,他们在科技、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长,收入也跟着“芝麻开花节节高”。

不仅在石城,密云县全县各乡镇都开设了大中专学历班,授课内容涉及法律、旅游、种植、养殖等专业。

在密云还有一件新鲜事,那就是农民评职称。

史庆增是新城子镇蔡家甸村的一名果农,种苹果有几十年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村里谁家的果树有了啥毛病都请他给把把脉,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然而,“土专家”却遇到了新问题。

原来,新城子苹果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味道又甜又脆,远近闻名。2001年,全县推广套袋新技术,史庆增参加了县里组织的新技术培训学习,很快掌握了快速套袋技术,他认为这项技术非常好,就义务当起了“技术顾问”,在全村推广,没想到村民们不认可。但老史并不气馁,首先在自家的果园里进行了实验,结果秋天一收获,他的套袋苹果每公斤售价达到10元,高出其他苹果价格一倍,这下,果农们都服气了,于是,史庆增趁热打铁,请来县里的科技人员当场教授果农们新技术,从此蔡家甸的苹果都套袋穿上了“新衣服”。

在当时,史庆增成立了密富有机苹果合作社,社员达到254户,果树种植面积2000多亩,年产值800多万元。不过,史庆增和他的密富有机苹果合作社之所以远近闻名,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史庆增成为了本地区第一个获得农民高级技师职称的果农。合作社的社员70%以上,也都获得了初级以上职称,并大都成为了致富带头人或者科技示范户。

史庆增说:“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个高级职称,离不开县科委、县农委等各部门为我们不断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是他们为我们架起了致富的金桥!”

为了鼓励农民科技致富,密云制定并出台了《密云县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农民参加培训学习竞聘拿职称,成为了一种新潮流。全县近1500名农民获得了初级以上农民技术职称,成为了通过科技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和富民增收的“领头雁”。

“今天,能够和众多的来自市农科院的专家在一起,为大家讲讲我自己在发展蔬菜种植方面的经验,我感到非常荣幸。”这是密云镇李各庄村的农民王万昭在参加“密云生态富民村村行”活动中,作为“致富能人宣讲团”的一员,在十里堡镇水泉村讲授致富经验和技术时所说的话。

王万昭时年47岁,是村里的种菜能手,家里有两个大棚,先后引种了彩椒、荷兰黄瓜等多个特菜品种,年收入3万多元。后来,他带动村民成立了“北京格乐昭霞蔬菜合作社”,社员达到150多户,年产蔬菜1800多万公斤,户均年收入两万元左右。

王万昭说,自从合作社成立以来,县里在合作社开办了“田间学校”,细心为大家传授有机蔬菜的种植技术,并将这里作为示范基地,把社员们都培养成了科学种菜的“专家”。他就是在参加培训学习当中,和村里的两个菜农一起研究发明了“S”型缩秧种植法,使一茬西红柿的生长期延长至两年,不仅省去了重新育苗的成本和工夫,改写了以前菜农一年要种三茬西红柿的历史,而且西红柿坐果率还比以前提高了近60%。

“我们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田间学校和相关部门在技术等方面对我们的大力支持!”王万昭说。

密云在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举办了“农村人才论坛”,并在开展了“百户千人”培训工程,通过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相结合,逐步完善科技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专家带农民的科技服务模式,以专家帮带的产业育人模式,共开办了44期培训班,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和致富能手1100余名,科技示范户85户。

从最初的技术技能培训,到学历教育竞聘农民技术职称,再到后来的实用人才培养,在密云县经形成了“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实施整村推进、打造一村一品”的培训格局。

密云县的农民群众对此拍手叫好。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