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飞在即:开发浦东战略开始实施
于杰 |
本书由德泉科创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 侵权必究 |
1990年初,邓小平在上海过春节。
邓小平看到,10多年来,他亲自倡导设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使南方沿海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可相比之下,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前进的脚步却相对迟缓了。
邓小平想:“当年搞经济特区没有加上上海,是自己的一个大失误。”
邓小平思考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战略选择。他把眼光投向了上海,投向了与繁华的浦西一江之隔的,那片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的宝地浦东。
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巨龙,那么地处长江口的浦东就是“龙头”。依托上海浦西老区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发浦东,振兴上海,进而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其意义将是十分重大而深远的。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回到了北京,他在与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中指出:
上海是中国的“王牌”,抓上海是一条“大措施”,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邓小平在视察上海工作时,要求上海的改革开放可以学习广东的经验,后来居上。
邓小平意见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新上任的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受中央委派迅速赶往上海,实地考察了浦东地区,并很快向中央作了汇报。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上海市领导决定把加快发展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振兴上海的重要措施之一。
几天之后,在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正式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请求》。
1991年2月18日,即农历大年初四的上午,邓小平再次来到上海过春节,他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新锦江大酒店41层的旋转餐厅,一边透过宽敞明亮的玻璃窗眺望上海中心城区的面貌,一边嘱托身旁的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我们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
旋转餐厅里挂着两张大幅地图,一张是上海地图,另一张是浦东新区地图,地图旁摆着浦东开发的模型。
一切就像当年组织重大战役时的情景一样。邓小平看着地图和模型,指挥若定地说:“那一年确定4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是因为闽南人在国外经商的很多,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
邓小平接着说:“14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
邓小平对上海的负责人说:“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一席语重心长的话语,使上海市的负责人都感到心里特别敞亮。他们表示,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像邓小平同志设计的那样,在浦东描绘最新最美的蓝图。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下,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并再次来到上海。
一路上,邓小平又多次谈到浦东开发问题。他对上海市委书记的吴邦国说:“90年代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这个机遇你们不要放过。”
邓小平还说:“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
邓小平还鼓励上海的干部:“浦东开发比深圳晚,但起点可以更高,我相信可以后来居上。”
1993年末,邓小平又一次来到上海。这时的上海,正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浦东已经展开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黄浦江上历史性地架起了南浦和杨浦两座宏伟的大桥,其中堪称世界叠合梁斜拉桥之冠的杨浦大桥,是1993年9月20日通车的。
邓小平已经从电视上看到报道了,非常高兴。这次到上海,他提出要到浦东看一看,到大桥上走一走。
1993年12月13日这一天,寒流南下,风力6级,上海气温骤然降至零度左右,还不时飘着细雨。
邓小平在吴邦国的陪同下,驱车视察了新建成的上海内环线浦东段和浦东罗山路、龙阳路两座立交桥,接着驶上了杨浦大桥。
邓小平在桥上下车,迎着寒风,迈步走在高高的杨浦大桥上。他眺望着热气腾腾的浦东,含笑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
邓小平对吴邦国说:“这是出自我内心的话。”
邓小平还握着大桥建设总指挥朱志豪的手说:“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
中央领导和老一辈革命家从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上海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改革开放所处的地位出发,对上海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
20世纪80年代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鼓舞下,上海市委领导结合上海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阶段的实际,不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上海的战略地位和综合优势,决定了上海必须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为全国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做贡献。
邓小平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建设现代化大市场,上海具有独特的优势。
遵照邓小平的指示和党的“十四大”精神,上海把建设现代化大市场作为探索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重点,以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为突破口,在与国际市场联系、向国内市场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三个层面上建设好各类市场,在全国率先形成现代化大市场体系,加快塑造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运行环境,使要素和能量向上海集中,使上海成为拥有巨大集聚能力、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的国际大都市。
1993年,上海的金融开放又有了新的发展。邓小平指出: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要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邓小的一贯思路。
早在1979年,邓小平在《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中就指出: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
中央领导和老一辈革命家对上海寄予殷切期望,为振兴上海指明了方向。
振兴上海、开发浦东的壮丽事业,在全市人民中产生了空前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济建设的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上海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对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邓小平曾要求上海交出两份答卷:一份是经济建设,一份是精神文明。他说:
到本世纪末,你们上海浦东及广东、深圳要回答一个问题,你们搞的姓“社”不姓“资”,而且你们两个地方都要做标兵。第一个方面你们要讲综合国力,第二个方面就是精神文明。上海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不仅物质文明建设要搞好,精神文明也要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