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2章 中央决定加快浦东开发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上海宣布:

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开发浦东、开放浦东,是中央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做出的又一个重大部署。

随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开发浦东的10项优惠政策和措施。

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上海市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正式成立。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出席了成立仪式。

9月10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向中外记者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的9项具体政策规定。浦东的开发、开放随即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征。上海的改革开放是全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上海改革开放风云,反映了全国改革开放的万里乾坤。

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党的“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上海在我国改革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海作为世界东方的大都市和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直接参与国际分工,跻身于国际经济大循环,与世界上其他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起共同推动国际经济的发展。

这是上海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在历史上,作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区域优势得天独厚,信息通畅,人才汇聚,交通便捷,曾是远东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是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连接的最主要枢纽,是国内外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源地,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革命过程中,上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全国人民一起,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而前仆后继、奋斗不息,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

解放以后,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之一,工业基础比较雄厚,内外贸易比较发达,科技、教育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

建国以来,上海为全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商品、技术和科技人才,在我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正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崛起。改革开放为上海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

上海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开拓前进。

20世纪80年代,与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崛起和国内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地区和城市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相比,上海这座风光了多少年的昔日远东最大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城市已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

但是,上海的广大干部群众有一股子劲,他们绝不甘心上海在他们这代人的手中衰落下去。

上海人民表示:“上海是共和国的长子,是共和国经济大厦的支柱。几十年来,上海为国家财政奉献了数千亿元的巨资,今后上海仍要为国家挑重担,仍要为国家做贡献。在全国的经济格局中,仍要担当主角,要走在最前面。聪明的上海人,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上海工人阶级,不仅有这个决心,也完全有这个能力。”

在这个基础上,一个共识正在上海人中逐步形成:上海要重塑中心城市的地位,一定要有大措施,要有大动作,要寻找新的生长点。

不久,一个个方案摆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人的案头。有的提出往宝山方向发展,也有的提出往金山方向延伸,但经过反复比较,大家一致的意见是东进,即跨过黄浦江,开发浦东,振兴上海。

于是,到1984年,在上海市政府上报给国务院的《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中,就首次提出了要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区的建议。

国务院在批复中也肯定了这一重大构想。

1986年,开发浦东的构想开始深化。国务院在接到上海市政府提交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后,再次批复道:

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要尽快修建黄浦江大桥及隧道等工程,在浦东发展金融、贸易、科技、教育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新居住区,使浦东新区成为现代化新区。

为落实国务院的两次批示,1987年6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成立了“浦东新区中外联合咨询小组”。这个小组作了为期一年的可行性研究,形成了浦东开发的规划构想。

1988年5月2日至4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有140多位中外专家参加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

会上,市委书记江泽民、市长朱镕基、市府经济顾问汪道涵等上海市党政领导与专家学者互相切磋,共商浦东开发大计,提出了“结合老城区的改造,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区”的方针。

江泽民在会上说:

上海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在本世纪30年代就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解放30多年来,我们重视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来不及相应地进行城市改造和建设,以至削弱了经济中心的功能和对外对内枢纽的功能。这种状况当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江泽民的话,抒发了与会者的共同心愿,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

自此之后,上海加快了浦东开发的前期研究工作。

就在这时,邓小平对浦东开发发表了重要讲话,党和国家领导作了重要指示,陈云、杨尚昆、李先念等也都提出了重要的意见。

这些讲话、指示和意见,加快了浦东开发的决策进程,同时,也开阔了上海市领导干部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自觉把浦东开发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全局联系起来思考。

一段日子,上海的干部们议论最多的就是浦东开发要“东西联动”,振兴上海,同时要打“长江牌”,打“中华牌”,要为长江流域的经济和全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当历史跨入20世纪90年代,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內经济和技术的竞争对上海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使上海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的振兴事关全国大局。

1989年底到1990年初,邓小平、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及老一辈革命家亲临上海视察,对浦东开发予以极大关注,这就大大加快了决策进程。

1990年2月26日,上海市委、市府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开发浦东的报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3月28日到4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率领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人再一次到上海,就浦东开发问题作了为期10天的专题研究和论证,形成了《关于上海浦东开发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

4月10日,李鹏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听取了姚依林关于开发浦东的专题报告,并对开发开放中的若干问题逐个作了研究。

4月12日,江泽民主持政治局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浦东开发方案。

4月14日,李鹏视察上海,并在18日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成立5周年庆祝大会上宣布了加快浦东开发开放的决定,并指出:

这对于上海和全国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事情。中央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全国各地也要给予积极的支持,但更主要的是要依靠上海人民的支持和努力。

欢迎外国的企业家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参加浦东开发。我们将为此提供优惠的合作条件和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

李鹏的声音,通过电波迅速传遍了全世界。从这一天开始,浦东开发开放的帷幕拉开了。上海再一次成为国内外瞩目的热点,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91年,党中央又对上海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把这作为整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中上海的战略地位推上了更高的层次,由“前沿”成为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开放开发的“龙头”。

上海人民勇敢地担起了“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的历史重任,上海市委和市政府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上海的实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确定了开发开放浦东的指导方针:

一是实施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真心实意地打“中华牌”、“世界牌”;二是实行基础设施、金融贸易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行;三是形成依托浦西,以东带西,东西联动的开发和开放格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开发浦东的起点要高,要面向世界,按国际惯例办事,努力把浦东建成与世界经济的联结点。大胆探索,积极进取,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切按新体制的要求运作,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把浦东建成既是现代化的又是高度文明的新城区。

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和同年3月党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以后,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上海市委领导高屋建瓴地向全布人民提出,改革是一场革命。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解放思想,转换机制首先要转变观念。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增强机遇意识,增强振兴上海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

这些思考,后来都集中到了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1992年10月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之中。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鹏明确指出:

上海浦东新区是今后10年开放开发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一些投资效益好的项目,通过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逐步使上海发展成为远东地区经济、金融、贸易的中心之一。

在《政治报告》中,江泽民宣布:

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新飞跃。

这标志着,浦东开发开放从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地方战略构想,已上升为20世纪90年代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决策。这就为上海的振兴和浦东的腾飞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