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7章 外商积极投资浦东开发区

1990年4月18日,李鹏代表中央宣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从此,浦东开发拉开了序幕,外商到浦东投资的第一次浪潮铺天盖地而来。

外商来浦东的第一次浪潮是考察潮。汹涌的考察人流在浦东大道141号浦东开发办公室拥进拥出,络绎不绝,几乎踏破了门槛。

大堂里,挤满了来访的投资者,可怜的几间接待室,排满了预约的接待计划。

开发办的所有人员都卷入到接待工作中,日日夜夜地忙碌着,宣传解释浦东的政策和发展蓝图,应接不暇。

1992年春,邓小平从武昌、深圳、珠海,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上海。沿途发表的谈话。尤其是在上海的一番讲话,在全国又一次刮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一年,浦东利用外资掀起了第二次浪潮。

这一年,批准外商投资企业534家,3倍于此前历年外商投资的总和,是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

临近1993年,市委、市府密切关注着浦东的发展。吴邦国书记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研究浦东的开发体制。

市委认为,在浦东开发前期起重要作用的决策、执行、协调三大系统相分离的机制,已不能适应当时浦东加快开发速度的需要。决定尽快建立一个行政区划统一,决策、执行相一致的一级政府机构,设置浦东新区,成立新区管理委员会,统管浦东天下事。很快,方案报到国务院并获得批准。

1993年元旦,浦东新区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赵启正副市长走马上任,当上了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

这一年,浦东新区迎来了利用外资的第三次浪潮。一年批准了928家外资企业,协议吸收外资17亿美元,成为浦东地区历史上批准外资项目最多的一年,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

一个万商云集,世界看好的区域正在出现,一个世界经济、金融、贸易的枢纽正在形成,一个长江流域经济的龙头正待起飞。大规模的外商投资已经并将继续创造着这样的趋势。

1993年4月初,市政府决定,把浦东作为上海进一步探索利用外资发展第三产业的试点区域,赋予浦东又一次冲击力。

从此,浦东新区服务贸易利用外资的领域,更加迅速地扩大、蔓延。到1993年底,浦东的利用外资已渗透到金融、商业零售、文化、科研、医疗、公用事业、咨询、娱乐等20多个领域,几乎涉及所有第三产业的大类行业。

到1993年底,浦东新区外商投资兴办的第三产业企业累计已达695家,占外资企业的43%,投资总额的35.74亿美元,占总数的54.6%,超过了生产性企业的比重。浦东的产业构成,逐渐趋向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

浦东新区一条龙服务,即联合办公制度,主要实现“三定”:定时、定点、定人。每星期两次,浦东新区的规划、环保、财税、工商、海关、商检、项目审批等10多个部门的官员在一个固定地点联合办公,既严肃认真地审查项目,又热情地替项目单位提建议,想办法,主动提供服务。

通过一条龙会审,加快了审批速度,提高了办事效率。

中瑞合资的罗氏药业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在参加了浦东的项目联合会审会议后,感慨地说:“一条龙服务办法好,它不仅使我们通过会审,从浦东开发的全局来看我们自己的项目,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且少走了冤枉路,使我们亲身感受到浦东新区办事的高效优质。”

浦东,率先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机制,与国际惯例靠拢。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所有三资企业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处于无主管状态。

1993年,浦东的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建立,很好地挑起沟通政府与企业的联系的担子。外资企业通过这个组织互助合作,使企业获得自主经营的良好环境。

三资企业协会举办了“月末俱乐部”活动,沟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联系。

“月末俱乐部”举行活动,邀请新区财税局的负责人,讲授“税制改革与外商投资企业”课题,使企业加深了对税制改革的理解。

另外,协会开通了热线电话服务项目,从周一到周六,全天为投资者热忱服务,周二、周五全天接待上门询问者,使协会真正办成企业之家。

森山制衣有限公司财务部黄女士,对有关政策不够熟悉,在银行存入220万日元外币,当即就损失9万多元。她在热线电话中焦急地要求帮助解决。

热线电话先后3次与银行领导联系、协调。在热线电话协助下,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浦东利用外资的软环境,正在与国际惯例靠拢,一个国际化的经营环境正在形成,创造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

国际著名跨国公司杜邦公司董事会决定,在浦东建立杜邦公司在中国的第一个合资企业。不久,董事会主席伍洛德先生,就匆匆飞往上海,参加上海杜邦农得时有限公司的开工仪式。

随着杜邦公司的顺利进展,投资浦东的跨国公司接踵而来。

日本的大型综合商社和跨国集团行动最快,捷足先登。伊藤忠、三井、三菱、丸红、日立、夏普、松下、理光等等,这些国际赫赫有名的公司都已在浦东设立了分支机构或合资企业。

美国的加德士石油公司、吉列公司、罗斯蒙特公司、庄臣公司也纷纷移师浦东,连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福特公司、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通用电器公司,等等,都已着手实质性进军浦东的项目洽谈。

西欧国家开始急起直追,抢占浦东的滩头阵地。德国的西门子、巴斯夫,比利时的贝尔,瑞士的罗氏药业,英国的皮尔金顿,法国的埃尔夫等紧随跟进,都意在浦东占一席之地。特别是德国总理访华后,德国的企业界卷起了一股中国热。

港澳台地区及其他国家的华裔大财团也不甘人后。汤臣集团、李嘉诚集团、郭鹤年集团,以及泰国的正大集团等,开始挺进浦东,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跨国公司纷纷驻足浦东,世界性大集团与浦东经济相伴起舞,直接带来了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良好的管理经验、崭新的市场观念,使浦东经济发展缩小了与世界的差距,保障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位于浦东高桥的杜邦农药厂,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把总投资的20%用于环保。走近厂区,公路边和厂区内,布满一块块草地,一年四季常绿。公司的员工都不无自豪地说,杜邦公司排放的水比进厂的水还干净。

反映国际跨国公司新观念的还有,杜邦公司有四分之一的人员从事销售。这些都必将对我们国有企业的管理带来冲击。

跨国公司的到来,还带起一大批重型项目,浦东新区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虽然数量仅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几,但是总投资额却占了总数的60%以上,大大增强了浦东经济的发展后劲。

浦东利用外资形成较高层次的另一个特点是:利用外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逐步取代或改造浦东原有的传统工业,如造船、石油化工、冶金等重化工业。

生物工程、药品制造、移动电话、程控交换机、传真机、数据通讯、化学助剂和试剂、新型材料、微电子、计算机系统集成、自动化仪表设备,等等,一个又一个高新技术领域的合资企业在浦东诞生,走在全国高新技术发展的前列。

到1993年底,浦东新区外商投资的高技术企业140家,高新技术型企业达255家,占同期浦东新区外商投资生产型企业的32%,而投资总额则占到50%以上。

生命科学毫无疑问将成为21世纪最前沿的科学,生命科学成果的产业化,即生物医药产业,也将在21世纪造福人类。

浦东已瞄准了21世纪,浦东的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起步,基因工程药物、抗感染药物、新型制剂等药业企业,正在争分夺秒地建设。

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赵启正在一家合资企业的签约仪式上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在浦东张江地区等建成以生物工程新药为主的“药谷”,建成一个集药业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为一体的高科技园区,盯住21世纪的前沿科学,在世界上别树一帜。

浦东的通讯设备项目遍及通讯产业的各个领域,上海市的重大通讯项目几乎都云集浦东。与比利时贝尔合资的程控交换机、德国西门子投资的移动电话、日本理光参股的传真机、英国EDI的数据交换,以及正在积极洽谈的美国AT—T的光纤通讯和上海三企一校合资的卫星通讯等等,都在紧张地建设或洽谈中,其经济增长潜力不可估量,仅贝尔扩建工程投产,年产值就可达60亿元人民币左右。

新型涂料、化妆品、化学助剂、试剂,在浦东形成一大支柱产业已势在必然。看到浦东开发的诱人前景,巴斯夫公司甚至考虑建一个“巴斯夫城”。

浦东开辟出微电子园区和软件工业园两个园区,计算机系统集成着手推进,大规模的计算机产业露出了浦东的地平线。

浦东对汽车、摩托车产业充满诱惑力,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企业建成或正在建设,汽车、摩托车组装也将在浦东拉开序幕。

上海贝尔公司在1991年要扩大生产,新建厂房,企业董事会毫不犹豫地相中了漕河泾。

两年后,金桥开发区的4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迅速完成。一下子,100多个工厂冒出了地面,到处塔吊林立,桩机轰鸣,一派热气腾腾的建设景象。迅达电梯、庄臣清洁用品、日立空调压缩机、夏普空调等,争相开工,先后建成。

至1993年底,陆家嘴地区已有50幢30层以上的高楼开工建设。

外商投资的蜂拥而入,带来了浦东新区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建设的迅速加快。

浦东将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更大规模地吸引外商到浦东投资,更大范围地向世界开放,真正成为能向周边地区强烈辐射,能带动长江流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强劲增长,可与国际著名大都市纽约、东京、伦敦等相媲美的龙头地区。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