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中旬,当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出现良好开端,当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79周年纪念日之际,江泽民再次踏上西部这片热土。
茫茫无际的荒漠、寸草不生的戈壁、层层叠叠的沙丘、水土流失的沟壑……曾几何时,在人们心中,西部一片苍凉。
新中国的成立,使这块辽阔的土地焕发出生机。50年来,西部一天天变换着新颜,一代代建设者顽强地艰苦奋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1957年,23岁的王家光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和自己的同学、后来成为丈夫的粟楷民一起来到了银川,从事教育工作,并就此扎下了根。
43年过去了,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的两口子,仍然在为西部教育事业贡献着心血。
6月14日下午,刚刚到达银川的江泽民来到了王家光家。他们的孩子们闻讯赶来,高兴地围拢在总书记身边。
“一转眼,你们在宁夏已经有40多年了。你们培养了很多学生,桃李满天下呀。”江泽民对王家光夫妇一生从事党的教育事业十分赞赏,仔细询问了他们的身体、生活情况,与他们热情地攀谈起来。
江泽民说:“开发西部,离不开教育,就是要有许许多多像你们这样的园丁,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人才。”
粟楷民向总书记介绍着自己的子女:“大女儿叫支宁,二女儿叫建宁,给她们取这样的名字,就是想要表达支持宁夏建设的意思。”
江泽民听说粟楷民的两个女儿在学业有成后都回到宁夏工作,高兴地与她们一一握手,勉励她们向自己的父辈学习,好好工作,为宁夏的发展多作贡献。
在一席热烈而亲切的交谈后,江泽民向两位老教师告别,并一再叮嘱他们保重身体。
王家光激动地说:“感谢总书记的关心,我们的身体都还很好,还想为教育工作献点余热。”
“好!”江泽民称赞着,紧紧握着他们的手。
在西部大开发中,生态建设是一个突出的重点,让山变青,让脆弱的生态不再脆弱,是当务之急。
西沙窝,位于贺兰山东麓,几年前还是一片沙丘起伏的荒漠。作为沙尘的来源,它给银川人带来的只有苦涩。
4年前,一批大型推土机械开进了这片沙漠戈壁。
银川广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当地党委和政府支持下,以坚定的毅力走上了向贫瘠的荒漠要财富的道路。
4年后的今天,这里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昔日的荒漠已经变成绿洲,草木葱茏。人们在这里治理了5万亩荒漠,种植了2.6万亩葡萄、2万亩中药材。
当天下午,江泽民踏上了这片新生的绿洲。
汽车沿着林间公路在沃野上前行,两旁一架架喷灌设施播洒出一道道晶莹的雾雨。
一排排的葡萄架上枝叶繁茂,一串串葡萄点缀其间。
拓荒者们向江泽民汇报着他们的创业史:几年来,广夏公司治沙累计投入4亿元人民币,2000年可初见回报,未来的效益将更为可观。
“葡萄苗从哪里引进的?几年可成果?一亩地能收多少葡萄?酿出的葡萄酒品质怎么样?……”
听着汇报,江泽民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在得到详实的回答后,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江泽民走到田间,与正在劳动的农工亲切交谈。
当江泽民听说这里已吸纳几千名周边的农民从事治沙、植树、种植管理等工作时,他高兴地说:“你们不但治了沙,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做了一件大好事。”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考察中,每到一地,江泽民都反复强调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重要性。
走进张掖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整洁的校园、漂亮的楼舍让人赏心悦目。
这所5年前筹建的学校,而今已有近20个专业实验室、模拟室、操作室等,开设了15个与当地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专业。
更让教师们骄傲的是,3年里,他们培养的大批学生步入社会后受到广泛欢迎。
嘹亮的歌声、悠扬的琴曲、婀娜的舞姿,校园里充满青春气息。
江泽民从钢琴班到服装班,从电脑班到医学班,走进一间间教室,问候老师和同学。他边走边看,边听边问,不时停下脚步与同学们亲切交谈。
位于黄河南岸的宁夏灵武市崇兴镇中北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已近3000元,集体经济红红火火,村党支部在群众中很有威信。
6月15日上午,江泽民在这个村的党支部会议室,主持召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
与江泽民相向而坐,来自灵武市和吴忠市利通区的5位村支书马连国、尤恒福、马少华、纪保金、张学军显得激动而兴奋。
村支书从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到发展集体经济,从带领大家寻找致富的路子到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谈过去、讲现在、说体会、提建议。
望着一张张淳朴的脸,听着一句句实在的话,江泽民十分高兴。
江泽民说:“从你们取得的成就中,我看到了西部发展的希望,看到了西部农村21世纪的曙光。你们的年龄都不大,有干劲又都有文化知识,要带领群众找准发展的路子,学习科学知识,一步步富起来。”
江泽民对村支书们谈到的每一个话题都兴致很高。中北村的马尾纱、黎明村的肉羊育肥、左营村的建材、石佛寺村的蔬菜、早元村的后进变先进,江泽民问得很细很细。
村支书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家底”和盘托出。会场的气氛热烈、和谐、融洽。
江泽民说:
从你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个基层党支部要有威信,要真正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就必须能够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发展经济要有一个龙头,你们每个村都有这样一个龙头,有纱、有羊、有菜、有建材。这是一个方向,是农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好经验。
从6月15日到20日,江泽民在宁夏和甘肃主持召开了5次座谈会,围绕如何搞好新时期的党建工作,广泛听取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我是来听大家的意见的。”这是江泽民在几次座谈会上常说的话。
参加座谈会的有省级主要负责人,地市、县、乡镇党组织负责人,也有村支书、高校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党员。
江泽民走访了一个个村庄、企业,实地察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情况。党的总书记和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普通党员无拘无束,倾心交谈,热烈讨论。
6月,正是河西走廊的明珠,即张掖最美丽的季节。江泽民来到张掖现代有限公司创办的石岗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的蔬菜大棚参观。
在阳光下,成片的大棚整齐排列。大棚里,红红的樱桃、青青的黄瓜、鲜嫩的生菜、成串的西红柿显示出旺盛的生机。
“你们这些技术是从哪里引进的?设备是哪里生产的?这些菜的种子从哪里买、主要销到什么地方……”江泽民边走边问。
曾经担任过张掖地区林业局局长,时任现代有年公司顾问的郑守格一一回答着江泽民的问话,也向江泽民介绍着这个公司的创办者宋有年这个人。
家住张掖市石岗墩的宋有年经过十几年的苦心劳作,从一个农民砖瓦匠成为拥有多家企业的总经理:“我不敢说自己已经是个好党员,可我一心只想当个好党员。”
在宋有年心中,党的形象是神圣的。他为村里的各项公益事业付出了数百万元,自己的生活却十分简朴。
宋有年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干什么都想着千万不要让老乡骂我,骂了我就等于骂了共产党,骂了国家。我创业成功,是因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好,我要为人民做好事,不能给党脸上抹黑。”
江泽民与村支书们的话题既有小问题,又有大道理。
“什么是先进的生产力?怎样体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银川、在张掖、在兰州,每次座谈会上,江泽民都向各级党组织的负责人提出这个问题。
信任是最大的关怀。敞开思想、倾心交流,江泽民坦诚的态度感动了大家。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与江泽民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和推进国家的发展。
江泽民语重心长地说:“马上就要进入新世纪了,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宁夏惠农县的雁窝池昔日也是一片不毛之地,经过当地干部群众战风沙、斗干旱,到2000年,这里已形成了2000亩的枸杞种植园,250多户农民家家种枸杞、户户收益高。
6月16日,江泽民来到这片枸杞园考察。
枝头挂满殷红的果实,农民脸上露出了收获的喜悦。
一位朴实的枸杞种植大户告诉江泽民:“一年的收入能到十几万元。”
一句话,让江泽民和随行的部长们十分高兴。
江泽民鼓励农民们:“好好干,你们的收入提高了,我们高兴。”
6月19日上午,江泽民来到了定西九华沟。
江泽民曾到过定西,挥笔写下了“群策群力,定西大有希望”的题词。时隔5年,他再次踏上了这块土地。
登上位于定西西北九华沟流域的制高点,放眼四望,昔日贫瘠的一道道山梁如今已梯田层层、绿野片片。
雨后清新的空气中,使人们感到了勃勃生机。
3年前,这里的干部群众响应江泽民的号召,按照“山顶退田还林戴帽子,山坡退田还草挂毯子,山腰建设高标准梯田系带子,山底建设塑料温棚、地膜覆盖穿裙子,沟底打坝蓄水穿靴子”的模式,开始对83平方公里的九华沟小流域进行全面综合治理。
目睹3年艰苦奋斗取得的成就,江泽民十分欣喜。
江泽民抬手指问:“那片树种了几年?小麦一亩能收多少?经济作物一亩有多少收入?”
询问声声,关爱切切。江泽民对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倾注了深深的关怀。
看到层层梯田修到了山顶,江泽民又关切地问:“农户们住的地方离这些梯田有多远?上山来种地要走多少时间?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去年流域内人均纯收入达到1620元,人均产粮达到726公斤。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当地负责人的回答,让人们看到了进步和发展。
在靠近山顶的地方,农民们正按照退耕还林的要求,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植果树。
江泽民来到田边,与正在种树的农民愉快地交谈。他弯下腰,提起一桶水,仔细地浇在树苗根部。
江泽民对在场的农民说:“希望你们继续努力,让山上都绿起来。”
“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人们回答着。
西部地区的人民从生态建设入手,艰苦奋斗,辛勤建设自己的家园,给江泽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泽民嘱托当地的干部群众:
西部地区面貌的根本改变,需要许多代人的持续努力,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必须充分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同时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力争用5到10年的时间,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明显进展,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初步形成具有西部特色的地区经济,在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山川秀美上有一个新的良好开局。
已有90多年历史的兰州大学,是西北地区一所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每年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来此就读,每年又有许多学生从这里毕业,走向社会,走向西部广阔的原野。
6月19日下午,江泽民来到兰州大学。
在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年轻的教授向江泽民介绍了他们的一项项科研成果: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独有的干旱高寒地理情况,实验室的首任主任赵松龄教授提出了发展“集水型生态农业”这一全新构想,并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江泽民听得专注、问得详细,关注生态环境及西部地区农业发展之情溢于言表:
西部地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要害地区,搞好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对于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江泽民勉励研究人员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工作。
在这所大学的逸夫科学馆,江泽民与高校党政领导和师生们一起座谈。
听了大家的发言后,江泽民说:
开发西部,现在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未来的前景一定十分广阔。
一个人的命运是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一个人、一名大学生能否成就事业,一方面要靠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另一方面要靠把自己的努力与人民的事业、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的有志之士是追求事业的,西部大开发就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为千千万万有志者展示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江泽民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只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有强烈的求知欲,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就一定能有所作为。大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努力掌握真本领,了解我们的国情,树立远大的志向。”
座谈结束后,江泽民来到学生第二食堂。
江泽民走近餐桌,俯身察看着学生们碗中的饭菜,关切地问他们:“饭菜质量怎么样?营养够不够?一个月要多少伙食费?”
当江泽民了解到有不少学生来自外地时,又问他们在这里吃得习惯不习惯。
闻讯的大学生们蜂拥而至,围拢在食堂的四周。
“总书记好!总书记好!”
当江泽民的身影出现时,宁静的校园里沸腾了,掌声四起。
林荫道两旁、教室宿舍的窗口,一张张热切而兴奋的青春笑脸向着江泽民欢呼。
“同学们好!大家好!”江泽民来到同学们中间,频频向学生们挥手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