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第一个5月,四川,再一次聚焦了世界的目光。来自西部、东部和世界各地的嘉宾云集中国西部经贸洽谈会暨香港优势博览会,短短4天,签约165项,总投资140亿元,为世人所瞩目。
率香港特区西部访问团助威盛会的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说:“四川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世纪之交的一次彻底的思想大解放,奏响了四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序曲。
四川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然而,与处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四川人不得不承认,这辉煌已经成为历史。
纵向看,改革开放的20年,四川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780元,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横向比,全国的生产总值增速为9.6%,四川已落在了23个省市的后面。
不发展是落后,发展慢了也要落后。
从纵向比较的单向思维到纵横比较的立体思维,四川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正视差距的同时,四川开始思索,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
如果说中国广阔的西部是一座潜力巨大的“富矿”,那四川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2000年4010亿元的生产总值总量在西部12省(市、区)中四分其一,独占鳌头,主要经济指标几乎都名列第一;作为中国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基地,四川拥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水能资源和天然气、钒、钛等11种矿产储量富甲全国;旅游资源更是令川人自豪,仅“世界遗产”就有四处,国家和省级风景名胜7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名列全国前茅。除此之外,四川8600万人的巨大市场,商机无限,不容忽视。
与许多省份相比,四川可谓得天独厚,优势骄人。然而,四川号称农业大省,天然粮仓,川人却不爱吃川米;天府之国山川秀美,旅游却远不如近邻云南搞得如火如荼;科技成果硕果累累,开发“包装”后推向市场赚大钱的却是沿海地区;“四川造”比比皆是,可真正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拳头产品却屈指可数……
为什么守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却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什么阻碍了四川前进的脚步?
四川人生活悠闲,安于现状,一句话道出症结,点中要害。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等陈旧观念的束缚使川人失去了应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机遇面前裹足不前。
1999年底,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个振聋发聩的声音响彻华夏大地。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已一日千里。
机遇再一次将红绣球抛给了四川。退,四川不甘落后;进,必须破除陋习。西部大开发,四川怎么办?一次观念的大洗礼,一场思想的大解放在全省范围内展开。
2000年春天,站在世纪的分水岭上,四川绘就了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川人心思上,人心思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当四川一如既往循规蹈矩做着“规定动作”时,沿海地区已凭借“自选动作”兀立改革开放的浪尖肆意弄潮。
西部大开发,“克隆”东部?照搬模式?显然行不通。
计划经济条件下,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靠的是国家投资,政策支持,区位优势。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更多的是政策投入,西部地区的发展不能再沿袭旧的发展方式,也不能“等”、“靠”、“要”,坐等天上掉馅饼。
纵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尽管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成功之道却离不开“市场”。
四川要发展,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走特色经济之路。
农产品卖难,工业品滞销,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成为四川经济腾飞的“绊脚石”。搬开“绊脚石”,“锦囊妙计”从何而来?正是来自市场。
瞄准市场,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旅游、饮料食品、水电、机械冶金六大支柱产业,四川架构起跨世纪的“经济支点”。
农业从短缺经济背景下“种什么吃什么”转向市场经济下“吃什么种什么”,从追求量的积累到追求质的提高。
全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调整农业结构的突破口,大力培养扶持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效益的企业为“龙头”,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带动优质稻、油菜、水果、名茶、中药材、花卉及观赏植物、早市反季节蔬菜、畜产品、水产品九大产业化基地,实现了农民增收。
挑战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农业大省正在逐步走向农业强省。
仅仅依靠农业成不了经济强省,六大支柱“立”起来,才能有力地支撑着四川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电子信息产业被省委、省政府列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川电借“西电东送”之机走出川门。
土生土长的“四川造”欲抢滩国内国际市场,川酒“六朵金花”香飘万里,川烟、川菜、肉类、饮料、绿色食品等拳头产品纷纷出击,大打“川”牌。
相比之下,川药这座潜在的“金山”更让人情有独钟。全省的药用植物达3900多种,占全国药材总数的80%以上,1992年以后全省中药工业产值和固定资产增加了10倍。
投资热点引来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资本,国内的知名企业也纷至沓来,四川正在变成名副其实的中国中药现代化基地。
2000年12月15日,第一辆“四川造”丰田柯斯达客车走下生产线。这不仅意味着四川汽车工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也意味着四川汽车工业获得了与世界同行对话的“平台”。日本丰田,美国摩托罗拉、宝洁、德国西门子等几十家跨国公司均在川“安家落户”。
摩托罗拉公司已经在四川投资3亿多美元,公司负责人感触颇深:“中国西部市场潜力巨大,跨国公司不会放弃这里的市场和诱人的投资回报。”
毫无疑问,假以时日,越来越多“合资”、“合作”结晶出的“四川造”会打入市场。
面对市场经济规律下优胜劣汰的竞争,国有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彩电老大”、“钢铁大王”擎起巨旗。
跻身世界三大产钒企业的攀钢立足当地优势,就地取材生产出的钒钛钢轨韧性、牢度和耐磨性比普通钢轨高两倍半;投资100多亿建成的攀钢二期工程冷轧板生产线,不仅能为汽车、摩托车提供高附加值的板材,为冰箱提供镀锌板,还能生产薄板系列。
与此同时,投资80亿的攀钢三期工程正式启动,建成后每年可增加利润11亿元,其综合竞争能力将全面提升。
而净资产130亿元,彩电年生产能力1200万台,品牌价值260亿元的长虹尽管暂时陷入了发展的低谷,但其“老大”地位尚无人能够取代。从高新区成长起来的长虹也正通过围绕市场调结构实施新战略,开拓新产业,“树百年长虹”。2000年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7%,长虹和攀钢对绵阳和攀枝花的贡献分别为50%和60%。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生机。市场的威力与魅力同在。抓住机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旅游支柱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2001年“五一”黄金周,四川共接待游客727万人次,旅游收入14亿元,比2000年“十一”分别增长43.56%和16.50%。
神奇的九寨,秀丽的峨眉,清幽的青城,险峻的剑门……四川旅游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怎能不让人悠然向往?
香港、韩国与四川共谋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做大这块“蛋糕”。
开发西部,不仅重视发展的速度,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而随着西部的崛起,西部经济不仅融入了国内大市场,也正在逐步融入国际大市场。
四川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然而,有商自远方来时,往往又知难而退: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手续繁琐……软环境太“软”,硬环境太“硬”,成为四川发展的一大困扰。
2000年10月20日,“2000·中国西部论坛”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开幕晚宴。江泽民为大会题名:“中国西部论坛”。
国内外嘉宾“会诊”西部环境“顽症”后指出:市场与政府——西部大开发的主题。
当“看不见的手”驱动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西涌动时,另一只“看得见的手”正在大力打造着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
西部铁路和公路网的密度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至50%,沿海地区的20%左右。
“蜀道难”,让人闻之生畏。交通的“梗阻”,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梗阻”。
改变现状,四川痛下决心。2000年12月26日,四川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雄踞西部第一。成灌、成乐、成雅、成渝、成绵……纵横交错的“快车道”圆了川人的“高速梦”,载走了古往今来“蜀道难”的嗟叹。
高速公路浓缩了时间和空间,畅通了渠道,带来了商机。2000年1月至10月,乐山市共接待游客378.4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6.9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8%和76%。其中,成乐高速公路的开通功不可没。
不止是地上,天上,广元盘龙机场、绵阳南郊机场相继建成通航,双流国际机场、泸州机场改扩建工程、攀枝花机场新建工程正在建设中,九寨黄龙机场工程前期就绪,“天涯”变“咫尺”的梦想不再遥远。
交通有了突破,能源、水利、通信、城市环境等也不落后:二滩电站启动,城乡电网双改,拉闸限电变成历史;升钟水库、大桥水库、武都引水工程筑起现代都江堰,西部大开发“十大工程”之一的紫坪铺启动;县县通光缆架起通信桥梁;城市环境大大改善。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不能拖后腿。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全面清理了从1980年以来颁布的196件地方性法规,废止了不适应大开发的法规,新制定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华侨投资权益保护条例、鼓励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西部大开发保驾护航。
省政府废止和修改了219件政策性文件和规章,并对52个省级行政部门及单位的审批事项进行了精简,第一批共取消、下放、备案行政审批事项255项,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
天时、地利、人和是投资的决定因素。冲着投资环境而来的香港益光有限公司在完成投资1000万美元的大手笔之后,立刻决定向更多领域拓展在川业务。
浙江、上海、广东等沿海省市大举入川抢占先机的同时,四川也走出去,到上海、深圳、韩国、欧洲“推销”自己。
长期以来,西部的发展思路中存在着一种误区:见资源就开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其结果不仅使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变得愈加脆弱,也大大遏制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西部省市早已形成共识,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更要走在前面。
1998年,最先从夏天那场特大洪水中醒来的四川也最早开始了行动。8月,省人大常委会做出关于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决议。9月1日,四川省率先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砍树人变成了栽树人,护林人。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鼓点,在四川的重要日程上,生态环境建设的位置日益突出。
翻开日历,四川的几大“动作”尤为醒目:
1999年10月,按照国家“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要求,30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开始实施;
2000年,全省46个县全面展开防治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程,总投入1.88亿元;
2001年1月1日零时,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零点行动”拉开序幕。
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污染整治,四年四大工程,四年四大步,步步推进,奠定着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基础。
四川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着四川必须实现生态环境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打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思维定势,以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发展模式。
岷江、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及嘉陵江流域是四川的生态脆弱区,也是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的重点,其中,凉山等地的干热河谷地区更是难点。
干热河谷地区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年降水量最少的茂县仅493毫米,植被难以生长。凉山州依靠科技,推行“蓖麻+牧草”的模式,并由此延伸出“农户+企业”的产业链,既找到了干热河谷地区恢复植被的有效方法,又使农民通过蓖麻生产和种草养畜增加了收入。
洪雅县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出发,在瓦屋山旅游沿线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种植竹子和常绿阔叶树种,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扩大了旅游资源,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探索出林草牧、林竹纸、林桑蚕、林药、林茶等模式,找到了生态治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点。
资阳罗家湾小流域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工程、生物、农耕三大措施齐头并举,不仅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果园,也使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路。
蒲江县治理水土流失从“老大难”长秋山区入手,治出了满目青翠,治出了农民增收,治出了绿意醉人的蒲江。
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四川也愈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2000年,国务院规定的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最后期限临近,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人大组织环保执法检查,省人大、省委宣传部、省环保局等十多家省级部门共同组织环保世纪行,向污染宣战。
夹江的黑烟囱倒了,宜宾长宁河流域的小硫精砂厂关闭了,内江市小青龙河沿岸的小纸厂关闭了……
截至2000年底,全省6150家工业污染企业中,验收达标6133家,达标率为99.72%。其中,治理达标的4351家,依法关停1782家。
随着“一控双达标”的全面完成,全省企业“轻装上阵”,向着清洁、高效的思路发展。
夹江藉推倒陶瓷业黑烟囱之机调整产品结构上档次,打造“西部瓷都”。
而早已成功实现达标的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则走出了环保产业链道路,对酿酒丢糟进行链式开发,变废为宝,每年增产原酒10000多吨,新增产值1亿多元。
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四川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几年来,四大工程硕果累累:
禁伐之后,全省893.3万公顷天然林管护“到位”;退耕还林还草300.4万亩,合格率、成活率分别达到99.2%和99.0%,真正做到了“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完成坡耕地治理13.2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4520平方公里,建成国家和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25个、生态示范区2个;竣工环境污染治理项目1181个,投资8.4亿元,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固体废气物综合治理率分别达到83.0%、72.1%和46.0%。
举目四望,四川的天更蓝了,水更绿了,山川更秀美了。而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也随着这青山绿水越来越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
2000年金秋,在成都举办的首次中国西部论坛上,微软、英特尔、IBM、摩托罗拉等20多家世界IT业巨头纷纷亮相。
这次世界IT精英的“西部峰会”传递着一个讯息:IT西进“淘金”。
2001年初夏,同样是成都,中国西部博洽会上,香港财富巨子们“跑马”四川签下近10亿人民币的投资意向协议,首选的正是IT业。
不谋而合的选择,昭示着IT业在西部的广阔前景和西部开发中的重要性。
从美国旧金山向南至圣何塞的一块樱桃谷,从没有任何大型传统工业,在西部开发中,这里借助信息技术一跃而成“硅谷”,1998年的产值相当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
同样,印度的不毛之地班加罗尔也在发展中摇身一变成为以软件业为主的“硅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部开发,四川也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以信息产业为突破点,倾力打造自己的“西部硅谷”。
由此,“一号工程”立定目标:重点发展光通信、软件、新型元器件及信息材料、计算机与网络产品、数字化信息化视听产品的产业化,建设信息安全产品产业化、西部最大软件产业化、电子信息产品生产、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国际合作研发和电子信息人才教育六大国家级基地、西部最大的网络交接和信息交换服务中心、西部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和信息服务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四川找到了发展的不竭动力。
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结构调整、科技教育、改革开放,五大乐章串起恢宏的西部大开发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