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8章 青海以交通带动大发展

2000年,在两个世纪的交接点上,青海省借助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借助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一个个重点工程破土动工。

在空运、水运和铁路运输均不发达的青海,高等级公路的修建就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一剂良方。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的公路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条件差、基础薄,18679公里公路总里程中,没有高速公路,二级以上公路仅占9.8%,一些地区仍沿用着人背畜驮的落后运输方式。

据分析,青海的矿产、水电、畜牧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发挥,交通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2000年2月17日,青藏高原首条高速公路兰西高速公路平安至西宁段开工,标志着青藏高原即将结束无高速公路历史。

2003年6月28日,伴随着马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提前两年呈现在人们面前。

丹拉国道主干线兰州至西宁高速公路(青海段),又称西宁至马场垣高速公路,全长118公里,项目总投资42.26亿元。其中西宁至平安段35公里,项目投资11.1亿元,平安至马场垣段83公里,项目投资31.16亿元。

而早在1997年,青藏高原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帷幕就已经缓缓拉开。

当年,丹拉国道主干线兰州至西宁高速公路(青海段)建设前期工作开始运作。

1999年,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省公路设计院开始联合设计平安至西宁高速公路。

2000年2月,平西高速公路正式破土动工,平西段采用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计算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26米,主要路段于2001年“七一”提前一年半建成通车;马平高速公路紧随其后,2001年下半年开工,终于在2003年6月28日比计划提前半年建成通车。

不同于东部和中部对高速路的司空见惯,这条高速路身上肩负着青海太多的“首次”和“第一”。

伴随着这条路成立的青海省高等级公路建设管理局时刻感受着这条路的分量,“青海穷就穷在与外界的封闭与隔绝。西部大开发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机遇,如果我们不玩命干,修不好高速公路,就会愧对青海500万人民!”“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和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作业标准化、施工规范化”的四高四化指导思想和“创精品工程、名牌工程”的奋斗目标,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植入了每个筑路人的心中。

高速公路建设难度和质量要求是公路之最,而在青海省内具有承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施工单位只有一家,即青海省路桥公司。

关系到青藏高原的第一条高速路,青海不敢怠慢。面向全国进行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的招标,要为这“零的突破”选择最出色、最有经验的筑路人。

最终,157家曾转战大江南北的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投入到这次“会战”中,在这个大平台上,展示着自己的看家本领。

如中国航空港第七工程总队第八项目部,突遇暴雨,将项目部所有的桩基、预制梁厂、临时便桥、围堰等悉数淹没。

在400多万元的损失面前,工程兵们展现了“硬骨头”的精神,灾后12天开始生产自救。面对之后再次出现的几次洪水,一方面积极自救,一方面加大投入,力保工期。

同年3月30日,全长953公里、总投资26亿元人民币的涩北—西宁—兰州天然气输气管道在湟中县上新庄正式开工,从而拉开青海天然气大开发的序幕。

7月3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这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为了扩大吸引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扩大对外开放、促进青海经济快速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依据国务院批复和西宁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东部,总规划面积12.79平方公里,首期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控制面积8.39平方公里,具体范围是东起小峡口、西至青海民族学院、北起湟水河、南至南山脚下。

2001年,适逢我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青海各项经济建设也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

趁着《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的东风,青海省在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生产总值增长方面渐入佳境。

2001年7月1日,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开工典礼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和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同时举行。

巨龙翻越“世界屋脊”,成为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

这一年,涩北气田天然气输入西宁通气点火仪式在西宁南山口的天然气门户站举行,涩宁兰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全线竣工,并在兰州输气末站正式点火。

很多青海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天然气替代传统燃料煤,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然而,短短的几年,青海的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绿,生活变得更干净。

这一年,青藏高原区域内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西宁市的工业布局从此调整,一批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含量、节能环保的项目在开发区落户。

这一年,首届东部企业参与西部结构调整投资贸易洽谈会在西宁举办。青海省从此开始了展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打造展会品牌,利用展会平台唱好经济发展大戏,成为我省招商引资的又一创举。

这一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标志性工程公伯峡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青海省由此逐渐成为国家西电东送的主要省份,在国家能源输送这幅蓝图中,开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2年,青海被世界瞩目。

被誉为“中国自行车运动第一大赛事”和“青海奥运会”的首届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青海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健儿领略了青海的壮美景色。

这次体育盛会无疑成为了青海省的一张“金名片”,为世人了解青藏高原,宣传“三江源”、青海湖自然生态及环境保护架起一条国际桥梁。

国家西电东送北线建设的重要电源点,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之一的黄河上游公伯峡水电站成功截流。此次成功截流标志着黄河上游水电滚动开发,在优势资源转换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首批十大项目之一——青海100万吨钾肥项目开工,它标志着中国察尔汗盐湖资源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

格尔木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作为青海“十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这项工程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加快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仿佛在瞬间打破了中国人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

然而,在连续的波动中,青海人始终没有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在砥砺磨难之中,青海人又众志成城地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轨迹不断向前延伸、延伸。

这一年,青海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有序推进,民营经济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重点工程建设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和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004年,青海省紧紧围绕“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和“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两大历史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了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得到实惠的好势头,保持了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积极奋进的好势头。

“三个好势头”,带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带来符合低保条件的20.1万城镇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带来农村牧区特困人口救助制度建立,20.75万特困人口实施了基本生活和大病医疗救助。

带来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的变化,这一数字变化,让青海省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三个好势头”,表现在“两减免、三补贴”等七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实现了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表现在投资20亿元为农牧民办实事,有效改善了农牧区水、电、路以及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表现在农牧区税费改革取得新成果,“三江源”地区16个县、1个乡的农牧民减负。

“三个好势头”,反映在西宁至兰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西宁至大通、西宁至塔尔寺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西宁南北过境公路、拉西瓦水电站、玉树通电工程、青海碱业90万吨纯碱项目及一批煤炭、电力、交通、城镇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这些项目建设,不仅给全省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而且也惠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机遇稍纵即逝,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当青海人把机遇转化为发展的动能,发展的速度成倍提升,一个个发展的奇迹也由此创造。

2005年是“十五”最后一年,这是一个凝聚厚重收获、展现辉煌成就的年份。而造就精彩2005、造就“十五”辉煌的,不仅仅是岁月流转简单的年份轮排,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我们赶上了国家实施西部大开战略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以及其他一些难得的机遇。

追溯历史的足迹。那是在2000年年初,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经过5年的努力,青海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呈现崭新局面,青海的形象和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省许多方面的工作都富有开创性。时逢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青海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十五”时期,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青海拥有了一系列发展的新政策。因为发展的信心,青海不断地把发展的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把迸发而出的激情和动能转化为实践。5年间,《青海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关文件先后出台,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青海100万吨钾肥工程、标志性工程——黄河公伯峡水电站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75亿多元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正式启动……青海社会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5年,全省经济实现了两位数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续跨越300亿、400亿的台阶,继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又突破1万元人民币。

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杠杆,我能撬动地球”。面对历史,青海人欣慰,当拥有发展的杠杆时,青海人完成了一次次完美的撬动。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盼望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2006年7月1日,随着举世瞩目、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天路》之歌也唱红大江南北,让人耳熟能详。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