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7章 王淦昌带领首次地下核试验

1960年底,著名学者王淦昌从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奉调回国。

1961年3月一天,回国不久的王淦昌,精神抖擞地登上二机部大楼。刚走进二楼部长办公室里,就看到时任二机部部长的刘杰和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正在等着他。

刘杰部长向他转达了党中央的决定,要求他3天之内到核武器研究所报到。

王淦昌知道,如果接受这个决定,就意味着他从此将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并且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研究工作,去改做他不熟悉的应用性工作。但是,王淦昌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当时,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愿以身许国。”

第二天,王淦昌就到核武器研究所上班了。

54岁的王淦昌是当时参与研制核武器的年龄最大的科学家之一。

此前,王淦昌因为发现反西格码负超子而轰动世界,已是名扬天下。

王淦昌说:“能为国家兴亡出点力就是光荣的,大家就欢迎;否则受人唾弃。岳飞和秦桧就是一例,我从小就想着要做岳飞那样的人。”

王淦昌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由于保密的需要,王淦昌化名“王京”。

王淦昌告别家人,独自来到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

那时候,基地刚刚开始建设,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又是在海拔3200米的青海高原,高寒缺氧。在这样艰苦的自然环境里,年轻人走路快了都会喘气。年过半百的王淦昌却毫不在意,他坚持深入到车间、实验室和试验场地,去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兴致勃勃地和同志们讨论问题,常常和大家一起工作到深夜。

对每项技术,每个数据,每次实验的准备工作,王淦昌都严格把关,保证了一次一次实验都获得成功。

在“原子城”有一栋黄色的将军楼,里面住的大多是王淦昌、彭恒武、郭永怀这样的原子弹研究核心科学家。

当时参加过制造原子弹工作的原221厂工程师陈飞后来回忆说:

王淦昌虽为权威的核物理学家、两弹的核心科学家,但他还是经常与普通科研人员一起研究设计方案……

20世纪60年代中期,陈飞刚到“原子城”,就经常见到王淦昌,还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的实验和设计。

对于科学研究,王淦昌容不得一点马虎和拖沓。他总是叮嘱大家:“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1969年,在王淦昌的带领下,有关人员开始进行我国首次地下核试验的准备工作。

一次,大家在戈壁滩花岗岩层里的平洞里进行试验,科技人员和战士们并肩在坑道里工作。

然而,洞里的通风条件跟不上,还不时地冒出氡气,浓度超剂量不断增加。

王淦昌发现问题后,立即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并组织人员,昼夜防护监测。

没想到,王淦昌的做法却遭到一些人的批判,他们讥笑王淦昌的这种做法是“活命哲学”。王淦昌立即反驳说:“什么‘活命哲学’?这是科学,科学最讲实事求是!”

就这样,王淦昌在极其艰苦条件下,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与其他杰出科学家一起,隐姓埋名,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淦昌在谈到自己隐名埋姓从事核试验时,他充满深情地说:

人之一生,还有什么比把自己的微薄之力贡献给祖国更有价值,还有什么比看到祖国的日益强大更值得自豪呢?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