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在这份文件中提到:
立足现有基础,以提高国内外两个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在搞好企业改革和改组的基础上,围绕提高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替代进口、改善环境和安全生产,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
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发展数控机床、输变电设备、轨道车辆、发电设备、重型机械等重大装备产品,把东北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沈阳的铁西区,在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上千家国有企业,曾经是中国规模最大、密集度最高的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铁西区风光占尽,它为共和国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从天安门城楼上第一个国徽,第一台5吨蒸汽锤,第一部50万吨钢坯初轧机组,到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组合机床,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基地,被称为“中国的鲁尔”。
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铁西区的辉煌迅速褪去,昔日最让铁西骄傲的大型企业却成了铁西区背上巨大的包袱。
沈阳市有一条赫赫有名的街道叫北二路,曾经有37家大型国有企业座落在这条街道上,它们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350个第一。
但是,从1995年至2003年,这条街道却有了另外两个名字,叫做“亏损一条街”、“下岗一条街”。
在这期间,铁西区大部分企业破产的破产,关门的关门,再没有一家盈利了。
1996年11月,生产出我国第一台拖拉机的大型国有企业沈阳拖拉机厂,在一次大会上,到会者每人发了一根香肠以示安慰后,就这样宣布破产了。
2004年前,铁西区232家大中型国有企业,拖欠职工各种债务总额高达27亿元。
这时候,陷入困境的铁西区流行起很多顺口溜:洗手没有肥皂,干活没有手套,什么时候发工资不知道。
不仅铁西的工人没钱,整个铁西区都成了有名的贫困户,2002年铁西区每平米的土地出让金只有邻近和平区的五分之一左右。
面对这种困境,辽宁省政府一直在积极需求振兴之路。
2002年6月,真正的转折点出现了,沈阳市做出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的战略决策,为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全面升级提供了制度支撑。
铁西区的地域面积从4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了484平方公里,为铁西突破重围开辟出广阔天地。
政府组织结构变革之后,铁西区实施了“东搬西建”,大量的老国有企业从原铁西区迁出,搬迁到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同年,铁西区开始了大规模拆除烟囱的行动。
沈阳冶炼厂3根100多米高的大烟囱,曾经是铁西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核心标志。2004年3月23日,这3根大烟囱被定向爆破,轰然倒塌。
在随后的几年间,上千根烟囱被拆掉,建成绿地和休闲公园。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被彻底消灭。
有数据显示,从2002年开始,通过东搬西建,铁西区腾出来7平方公里多的土地,区财政仅从土地出让中就获得140亿元的资金。
对于铁西区政府来说,这笔钱完成的是支付企业的改革成本:“50亿元用于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55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发展,欠老百姓的30亿元内债都偿还了,10多万下岗职工实现并轨。这些都是政府对于企业改革成本的支付。还有35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棚户区改造,成为一定范围的社会福利。”
树挪死,人挪活,这场大搬家,成了很多铁西企业的命运转折点。
北方重工,是在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和沈阳矿山机械集团合并重组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
2003年,正当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低谷中徘徊时,人们突然发现盾构机的市场是一个空白。我国对盾构机的需求量非常大,这个市场一直还在国外的公司手中。
盾构机是专门用于隧道挖掘和地铁建设的一种大型设备。但是,这种设备一直以来我国却没有生产。
无论什么工程,只要需要盾构机,就必须依靠进口。
由于对盾构机这个产品并不了解,以前的产品也是相差很远。
2004年,北方重工在对市场全方位考察之后,找到了解决核心技术难关的突破口。
从2004年开始,北方重工先后与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际上生产盾构机权威企业技术合作,迅速地掌握了世界顶级的盾构机生产技术,先后为武汉长江隧道、青海的饮水工程提供了我国自己生产的盾构机。
北方重工盾构机公司副总经理何恩光:“从这3台开始以后,我们就迅速地进入市场,在北京地铁线,还有广深港铁路客运专线两个项目上,依次拿到6台大盾构机,这是在全世界盾构机制造历史上是第一次,是绝无仅有的,即把6台同时交给一家生产。”
2007年7月,北方重工以绝对控股优势,成功并购了拥有世界隧道掘进机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德国威尔特控股公司/法国NFM公司。
这一举措不仅标志着北方重工盾构机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也意味着北方重工已经跻身于国际化市场的前列。
短短的4年时间,北方重工从一个生产盾构机的外行,跃居世界级盾构机制造基地。
时任沈阳市铁西区副区长的董峰说:“铁西老工业基地是我们国家的重要的一个工业区,在过去几十年当中为我们国家填补了500多个空白,那么在近几年的发展当中,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又填补了近200个空白,创造了200个第一,其中有30多个产品达到了世界第一。”
与外方合作,借助国外资源,迅速占领技术制高点,是北方重工重获新生的诀窍。
不过,铁西的老国企,走的也不只这一条路。
俗话说,独木难支,沈阳鼓风机集团却在整个铁西区遭遇生死危机的时候,靠自己的力量支撑了下来,始终没有倒下。
1996年,铁西区的老国企纷纷陷入泥潭。巨大的波动中,沈阳鼓风机集团同样受到了影响,但却度过了难关。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同样负担沉重的沈阳鼓风机集团走出困境?
沈阳鼓风机集团是一个生产鼓风机和压缩机的企业。时任沈阳鼓风机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苏永强说:“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沈阳鼓风机厂曾生产过几台压缩机,但因为技术落后,始终没有市场。1982年,沈阳鼓风机集团开始与意大利进行技术引进,推出了第一台二氧化碳压缩机组,这个项目在当时引起巨大的轰动,那时候实现了国产化零的突破。”
压缩机是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国防等重大行业的高端产品,所有的乙烯产品生产完全依托于压缩机。
而在1998年之前,包括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在内的乙烯“三机”产品,我国100%依靠进口,压缩机的质量至关重要,压缩机停一天,企业损失数千万。
苏永强说:“这叫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
压缩机价格非常昂贵,从国外进口一个压缩机组,价格高达1.5亿人民币。所以,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大企业,不得不硬着头皮拿出巨资购买进口压缩机。
苏永强颇多感慨地说:“这对生产压缩机的企业是莫大的耻辱,于是从1982年开始,沈阳鼓风机集团发誓要研究出国产的压缩机。”
于是,沈阳鼓风机集团从80年代中期开始了长达20年的技术创新。
随着第一台压缩机的成功问世,1999年48万吨压缩机在大庆油田成功运行;2002年36万吨压缩机在上海石化成功运行;2005年64万吨裂解气压缩机组在广东茂名成功运行;2007年,沈阳鼓风机集团中标百万吨乙烯“三机”,完成了压缩机行业的三级跳。
苏永强颇为自豪地说:“这个不要说百万,茂名64万吨中标数国外公司都吓坏了,因为这是顶级技术。”
沈阳鼓风机集团生产的压缩机组不仅质量好,而且价格比进口的低,一个机组的价格为7000万元,低于进口一半以上。
从无到有,从刚刚起步到世界级技术,沈阳鼓风机集团通过自主创新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沈阳鼓风机集团生产的压缩机市场占有率已经突破了85%,为我国各类行业提供1800多套大型机组,为国家节省外汇高达10亿美元。
对此,时任沈阳市铁西区副区长的董峰说:
在自主创新当中,一直是和国际上最先进的东西相互瞄准和对接,也就是说去接轨,而不是说我们完全是自己,这个就是说闷头干活,像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好多产品研发,既和国外合作,又在这个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是拥有自主知识品牌。
自主创新让铁西区的很多老国企找回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其实,有时候危机就是生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正在铁西区很多老国企为生存发愁的时候,却有一家民营企业主动落户到了铁西区。后来,这家企业也随着周边的老国企搬到了开发区。
1993年,在很多企业效益不景气的时候,沈阳远大集团公司成立。远大公司生产的是一种叫做幕墙的产品。
沈阳远大铝业工程公司总经理王义君这样解释:“一栋栋大楼建完以后要穿衣服,所以我们把这个大楼外边穿的衣服统称为幕墙。”
幕墙的技术含量很高,它集玻璃、铝板、铝合金、石材等多种产品精致而成,此前国内外很多大楼都采用了这样的装饰,装上幕墙之后,整个大楼看上去既美观、又豪华、又气派。
其实早在20世纪中期,很多发达国家在建筑中就使用了幕墙,但是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个别的酒店、宾馆或者写字楼才刚刚开始使用。
沈阳远大正是看中了这个机会。通过1993年到1996年国内市场练兵,掌握了建筑幕墙行业的核心技术。
3年的练兵,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他们却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一个伏笔。
1999年,沈阳远大成立6年,公司的决策层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进军海外市场,和国外公司竞争。王义君是当时海外项目部的总负责人。
天不遂人愿。短短的几个月,在新加坡、英国的两个工程亏损就高达一个亿。
王义君说:“一个亿的亏损,让我们给国外的市场交足了学费,在总结了教训之后,沈阳远大对新加坡市场开始反扑。”
随后,沈阳远大的幕墙越做越火,欧洲最高的大楼,430米高的俄罗斯联邦大厦;德国的法兰克福机场的航空铁路运输中心等世界著名标志性建筑,幕墙全部是由沈阳远大提供。
在7年的时间,至少承揽超过了50个的项目,进入幕墙这一块,大概出口销售额达到7.5亿美元。
远大市场越做越大,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工程,沈阳和天津的奥体中心,采用了他们生产的产品。
沈阳远大的业绩不断攀升。2007年,沈阳远大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与另外两家突破百亿的企业,沈阳机床和北方重工构成了铁西新区的铁三角。
从2002年开始,依靠引进外资、自主创新以及民营企业的发展,铁西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着30%以上的速度增长,装备制造业基地规模以上企业305家,主要产品达到90大类,1000多个系列,上万个品种,其中18个产品排名世界前10名。
铁西区调整改造的成绩,已经获得了国家的高度肯定。2007年6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沈阳市“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
更喜人的是,2008年12月7日,铁西区获得全国第一个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