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金秋十月,骄阳似火。
10月底,中央政府出台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在这份纲领性的文件中提到:
国务院各职能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创造条件。创造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环境,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和在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工作,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在总结辽宁省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吉林、黑龙江两省,并适时推广。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
实际上,这个工作在2000年中央政府就开始进行了。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发点和目标,是看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生活环境是否改善,人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得到保障。
这就意味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高度重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社会保障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经济发展就不可能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人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充分调动起来。
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比重过大的社会结构,给改革过程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如养老保险基金逆差大、医疗保险筹集能力低、企业债务重等等。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进行社保试点,是国家对老工业基地的深切关怀和巨大支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辽宁作为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工业基地,遇到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全球化和亚洲金融危机这3个重大事件。
在这事件的“正负对撞”、交互作用之下,辽宁在经济结构开始得以调整的同时,也遭遇了众多国有企业停产、半停产,失业下岗人员迅速增多,部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困难等现实问题。
至此,社会保障问题凸显出来。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关注辽宁在改革脱困进程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
1998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考察辽宁,第一次明确提出“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要求,并称之为“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大事。
2000年4月,在万木复苏的春天,朱镕基来到辽宁调研。
朱镕基说:“我这次来辽宁调查研究的重点是社会保障,是谋求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如何,今年的养老保险一定要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不留缺口。这么个老工业基地,这么多老工人,不把问题解决好,我就对不起他们。这是党的宗旨和社会制度决定的,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朱镕基深情的讲话深深地感染着人们。
在辽宁调研的9天时间里,从沈阳到本溪,从抚顺到鞍山,无论是省、市的工作汇报,还是企业家的情况反映,深入了解社会保障工作运行情况成了朱镕基最热衷的话题。
调研期间,朱镕基还多次同居委会主任座谈,共商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的大计。
在广泛深入的调研基础上,朱镕基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是东北老工业城市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过渡时期和关键时期。现在,国有企业办不好,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多了。扭亏增盈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减人增效。要创造一个使企业能够减人的条件。没有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就不安宁,国有企业就没法发展,每一个在职工人就没有安全感,也就不会积极地投入工作中。现在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了。”
朱镕基殷切地希望辽宁省委、省政府大胆实践,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并鼓励辽宁在这方面的工作要走得靠前一点,提出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先在辽宁进行试点。
朱镕基这一次考察辽宁,为逐步建立完善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指明了方向。
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说:“朱镕基总理这次考察是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我们发出新的动员令,我们一定要把社保工作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根据朱镕基的指示精神和闻世震的要求,辽宁省政府在朱镕基返京当日立即召开了第一六二次省长办公会,决定马上启动“社保一号工程”,并确定了“各级政府新增财力的80%要用于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重大事项。
2000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确定在辽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
同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明确了辽宁省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省,从2001年开始,用3年左右的时间,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
为了尽快拿出试点方案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2001年,辽宁省政府先后召开12次常务会,60余次省长办公会,专题研究社保试点工作。
闻世震、薄熙来等省领导多次带领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深入各地和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民政部等部委的负责人也多次带队来到辽宁,与辽宁省相关部门研究敲定试点方案的细节,凡是能给予支持的地方都最大限度地给予了支持。
经过反复测算,数易其稿,一个凝聚了上上下下众多人心血的社保试点方案终于出来了。
2001年6月6日,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原则通过了辽宁省委、省政府在国务院试点工作小组的帮助下,拟定的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
辽宁省各有关部门又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制定出一系列相关的细化量化配套实施方案。
2001年7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辽宁省社保试点方案。至此,社保试点在辽宁全面展开。
7月8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在沈阳召开了全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会议。
至此,一场“关乎国运、惠及子孙”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闻世震、薄熙来对试点工作始终高度重视,亲自指导,靠前指挥。
2001年8月1日至3日,闻世震就社保试点工作到抚顺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中,闻世震深入工厂农村、车间农舍,与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广泛交谈。召开各种座谈会、汇报会,共商落实加快发展大计。
在听取了抚顺市委、市政府情况汇报后,闻世震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认清中央决定在辽宁进行社保试点的重大意义;企业要担负起规范劳动关系的责任,职工要打破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转变就业观念;要做好测算工作,摸清底数,把基础工作做实。
闻世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既要抓好社保试点工作,又要切实做到“两个确保”。
2001年8月7日至14日,薄熙来先后到鞍山、本溪、沈阳进行社保试点专题调研。
薄熙来指出:“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省的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我们面临的难得机遇。各级政府要以准确的统计、完善的政策、合理的成本和稳健的推进,全力以赴做好试点工作。这项工作成效如何,是对市委、市政府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薄熙来强调:“试点能否成功,关键是职工安置。要千方百计开拓就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
在试点进入冲刺阶段的2001年10月末,闻世震、薄熙来又联名向全省各市市委书记、市长发出公开信,要求党政一把手抓住社保试点这一难得的机遇,加大力度、加快节奏,把握关键,带动全局,向党中央、国务院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辽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带领下,辽宁省14个市都把社保试点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以赴、靠前指挥;省劳动、财政、民政、社保、地税、经贸、统计、总工会系统分别从各自职能对各地试点工作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辽宁省上下拧成一股绳,艰苦奋战,迎难而上,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短短的半年时间里,社保试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得以调整和完善。从2001年7月1日起,全省“做实”个人账户基金已达12.7亿元。从2001年7月1日起,企业职工退休已按新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进展顺利。截至2000年底,全省“并轨”人员总数达51.5万人,全省共支付经济补偿金38.6亿元。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14个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总数已达350万人,全省57个县级统筹地区中有30个启动了医保改革,占单独统筹县区总数的52.6%。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面进一步扩大。到2001年底,全省“低保”人数已达106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5.6%。
……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已经展现在了辽沈大地上。
2001年11月15日至16日,一直牵挂辽宁社保试点的朱镕基在吴邦国副总理的陪同下,第四次来辽宁省考察。
朱镕基在听取了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汇报后,又与全省14个市的党政领导、部分国有企业和街道、社区负责人座谈,对辽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朱镕基欣慰地说:“辽宁试点能够成功,其他地方也就好办了。”
辽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劳动、财政、地税、民政、社保及其他相关部门,齐心协力,超常规工作,超负荷运转,打了一场完善城镇社保体系试点的“辽沈战役”。
在这项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工作中,辽宁省地税系统涌现出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
地税铁西分局一位女稽查员父亲病危,但她白天照常上班催报催缴,只利用晚间去护理老父,没请过一天假。直到父亲病逝出殡才请了半天假,第二天臂戴黑纱上班时,大家才知道。
铁西区内某大企业既是缴费大户又是欠费大户,到2000年7月底已欠养老保险费6个月,严重影响全局保费收入。
为此,地税分局长、所长连续几周去企业宣传政策,帮助筹资。
专管员巩其昌顾不上家中患有严重心脏病的妻子,“咬”住这个大户不放,催收催缴。
2000年下半年,这家大企业终于摘掉欠费大户的帽子,开始按月足额缴费。
正是凭着这股为了足额征缴保费豁出去一切的拼命精神,这个在全市保费征缴难度最大的地税分局,2000年12月13日就超额完成全年养老保险费的征收任务,在市地税系统拔得养老保险费征收的“头筹”。
在社保费征缴方面,许多地方都采用了刚性措施。营口市在政府主要领导带领下,对欠费企业“动真格”,一年之内连续撤掉5名长期欠费企业厂长的职务,有力地扭转了缴费形势。
辽阳市坚持“评先进、选劳模,先过社保第一关”,从2001年4月起,市总工会让社保机构先对拟选的劳模、先进把第一关。有4家有影响的国有大中企业及其法人代表,因欠保费被取消了参加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评选的资格。
欠费企业厂长经理不准出国、不得晋级、不准购买豪华小汽车等刚性措施,已成为许多地方治理欠缴保费的“重拳”。
这些举措看似无情却有情,因为是为了人民群众。
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这是辽宁在社保试点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作为建立规范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政策性很强。
朱镕基称之为“难度较大而又非做好不可的工作”。
为配合国有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而建立的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个“缓冲器”、“过渡地带”,曾经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现在改革发展到了这一步:“中心”里的下岗人员要走出“中心”,彻底解除与企业的劳动关系,与失业保险并轨。
这是一件牵动人心,关系稳定和国企深化改革的大事。
这当中,准确的统计是“并轨”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为此,省劳动厅会同统计局、财政厅、经贸委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统计,并对4套数据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比较准确地掌握了离岗人员的18种存在状态,为制定“并轨”相关政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为了让有关人员准确掌握试点政策,省劳动厅还采取集中讲解、专题辅导等方式,对包括党政领导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了规模空前的“万人大培训”。
省内主要新闻媒体刊发了“社保试点政策问答100题”,发表了一系列新闻评论,为社保试点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由企业来筹措一大笔经济补偿金,以便职工与国有企业做“最后的了断”,这是“并轨”中的另一个难点。
为了确保稳定,让职工理解支持,企业做了大量工作,真正做到了“无情离厂,有情操作”。
许多企业变卖地产筹措补偿金,有的企业为了感谢老职工对工厂的贡献,还搞了最后一次聚餐。
这些使离厂职工们十分感动。他们说:“国家在辽宁搞社保试点,这是一件大好事。虽然我们离开了工厂有些难舍难分,但这是大局。以后只要企业需要,我们还会回来!”
到2001年12月31日,辽宁省已经审批的失业并轨人数达51.5万人,共支付国有企业,即困难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30多亿元。
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靠省级财政调整支出结构“挤”出来的。
为了取得国家财政部的理解和支持,辽宁省财政厅领导和社保处的负责人10余次陪省领导或单独进京汇报,为困难企业“并轨”工作争取国家的资金支持。
从2001年7月开始,辽宁的社保试点始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悉心关怀和正确指导。
2002年全国“两会”期间,江泽民到辽宁代表团参加讨论时,对辽宁的社保试点明确做出“搞好社会保障,保障社会稳定”的指示,为社保试点理清了思路。
在认真听取辽宁代表团的代表发言后,江泽民说:“辽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几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部署,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改组改造,探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职工的劳动应当得到尊重,合法权益必须得到保护。没有广大职工的积极努力和辛勤劳动,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办好。”
江泽民最后指出:“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社会稳定。”
2002年盛夏,朱镕基再次来到他时刻关心的老工业基地辽宁。
短短两天的时间,朱镕基一行下企业,进车间,访社区,问民情。
朱镕基对辽宁社保试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深情嘱托辽宁要坚定信心,坚定不移地推进试点,及时总结,为全国积累和探索完整的经验。
朱镕基说:
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人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点儿也不能动摇,不这样,中国的国企是没有出路的。
现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最突出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生病这两件事,看起来医疗保险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呀。
激情岁月,又沐东风。
2003年10月21日至24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曾庆红到辽宁考察工作。
2004年5月,继辽宁之后,黑龙江、吉林两省相继开始推开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