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卷 战略贯彻 第10章 湖北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

2007年6月11日,荆楚迎来又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湖北省人民翘首期盼的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武昌洪山礼堂隆重开幕。

2004年10月1日,湖南省政府机关集体大“搬家”,从市中心的五一中路,南移15公里,迁入城南新址。

当时,现场展示了一幅江西“天”字形高速公路主网架图。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湖北因处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之北,故称湖北。

农业,湖北拥有江汉平原;

工业,湖北拥有“一,武钢一米七扎机、二,十堰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三,三三零工程即宜昌葛洲坝水利枢纽”;

人才,武汉高校云集;

区位,湖北乃“九省通衢”。

在荆楚大地,“中部崛起”的呼声从未停止过。

1987年5月27日,湖北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提出了湖北在中部崛起的构想;1987年12月,在省委四届八次全会上正式提出了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

从1994年年底开始,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加快实现“湖北振兴崛起”;

1995年湖北省委六届四次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正式提出湖北要加快实现“振兴崛起”。

然而,在新型工业化的时代变奏中,湖北不仅没能先声夺人,反而被时代抛在了后面。

曾几何时,湖北渐渐滑入了无数个“是”与“不是”的尴尬处境: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是科教大省,但不是科教强省;是人才大省,但不是人才强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财政大省……

背负着“九省通衢”盛誉的湖北,被一个又一个兄弟省、市悄然超越,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颓然下滑。

但这并没有熄灭湖北崛起的雄心壮志。

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升为国家战略。

浩荡东风平地起,正是满帆快进时。面对历史性的机遇,省委书记俞正声激情满怀,道出6000万荆楚儿女的共同心声:

我们要以强烈的进取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紧紧抓住发展机遇,顽强拼搏,扎实苦干,经过艰苦的努力,把‘中部凹陷’、‘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帽子扔到长江去!

2004年12月24日至25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昌召开全省经济工作会议。

俞正声在会上作重要讲话。省长罗清泉部署2005年经济工作。

会议提出2005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牢牢把握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圆满完成“十五”计划,为实施“十一五”计划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抓住中部崛起这个大机遇,湖北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

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湖北把提升武汉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和城乡建设一体化,进一步发挥其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作为重中之重。

2004年4月7日,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的若干意见》。7月6日至7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汉召开了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工作会议。省委书记俞正声提出,要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

武汉城市圈建设由此全面启动。

所谓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这一区域占湖北省33%的国土面积。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能和“大”字连在一起的,除了大上海,就是大武汉。

对这座城市的区位,著名经济学大师张培刚有两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如果把长江比作一条蛇,那么,武汉则是蛇之‘七寸’;如果把中国比作两把摊开的折扇,那么,武汉则是连接这些扇骨子的轴心。因此,武汉也被喻为中国经济大棋盘上的‘天元’。”

建国之初,得力于新中国的产业布局,处在扇形经济交汇点上的武汉,独揽了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的四分之一。武钢、武重、武锅、武船等一批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拔地而起,使武汉一跃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重镇。“大武汉”名至实归。

1982年,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净产值、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与实现的利税额,均居第四位。

空前昌盛的制造业,催生了金融业的勃兴、商业的繁荣以及物流业的兴起。全国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贸易中心……一个个闪光的头衔,使武汉一度拥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然而,这一座襟江达海的大都市,在随后20多年的历史演进中,却渐失光彩。

2002年,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数滑落至第十四位,排列在青岛和宁波之后。

就连武汉人一直引以为荣的商贸,也被甩在了时代的后面。作为小商品集散地的优势,开始被许多中小城市瓜分。

20多年来一直“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外贸出口,竟落在了10多个城市的身后。

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湖北龙头老大的武汉人开始放下架子:武汉市组成党政代表团先后到天门、鄂州、黄冈、咸宁等市考察;圈内各城市通过高层领导互访、专家研讨会、情况通报会、项目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加强了城市间交流合作。

联动也开始了。城市圈内9个市的对口部门加强了互动协作。

各市的发改委、交通局、建设局、工商局、科技局、人事局、农业局等都进一步加强了相互沟通与合作,共同研究促进城市圈建设工作。

2007年6月11日,荆楚迎来又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湖北省人民翘首期盼的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武昌洪山礼堂隆重开幕。

二楼眺台上悬挂着“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改革创新,为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而奋斗”的巨型横幅。

大会由罗清泉主持。

俞正声在报告中提出:

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是:

紧紧围绕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着力推进小康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和谐湖北建设,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到2012年,全省经济更加发达、法治更加完善、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

当历史掀开2009年的新一页,一组数据为武汉城市圈进一步的建设进程打下坚固地基。

武汉城市圈的龙头武汉市,连续14年以11%以上速度增长之后,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