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四卷 表彰英雄

第25章表彰抗震救灾的党员

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北京隆重举行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表彰仪式。

乡长付岷涛立即带着一群干部拼命向学校奔去,边跑边对惊恐的人群喊:“快去学校,快去救娃娃!”

马健的手磨破了,血止不住流了出来,痛得难受,但马健仍然坚持着。

2008年6月30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7周年之际,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北京隆重举行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表彰仪式。

54个基层党组织被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59名党员被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6名牺牲的党员被追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和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出席表彰仪式,并为每一位获奖优秀党员、追授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的亲属颁发奖章和证书,为获奖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颁发奖牌和证书。

这次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按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认真推荐,由各地、各系统党组织研究后报中央组织部和中央领导同志审批。他们都是在承担抗震救灾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特别突出,事迹特别感人,得到广大党员和群众一致肯定,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

受表彰的54个“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中,有地方党组织,也有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党组织;有正式党组织,还有在抗震救灾一线成立的临时党组织。受表彰的65名“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中,大部分是灾区的党员,也有从全国各地、各条战线支援抗震救灾的党员,包括部分女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

中央组织部《关于命名表彰“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指出,此次受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这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使之转化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办好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在表彰仪式上,每一位获奖共产党员或党员亲属,都发表了感人至深的获奖感言。

他们有的说:“我是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在地震灾害发生后我只做了应该做的工作,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至高无上的荣誉,我将加倍努力工作,为党的事业奉献全部力量!”

有的说:“作为一名医疗卫生战线的党员,我要带领医护工作者用我们的双手帮助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

有的说:“我是一名党员、更是一名党的战士,荣誉属于我们光荣的战斗集体,我们要在灾后重建中让党旗高高飘扬!”

被追授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学生处原主任谭千秋老师的妻子说:“感谢党和人民对我的丈夫的无限关爱。我将以荣誉为新的动力,完成好老谭未竟的事业!”

英雄们的先进事迹和动人的感言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在场的每一名党员。

表彰仪式现场气氛热烈而又隆重,参加仪式的中组部机关处长以上干部用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向“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被追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牺牲党员亲属和“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代表致敬。

英雄们表示,要以做好组织工作的实际行动向英雄模范们学习,为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第26章震不垮的党组织堡垒

2008年6月30日,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表彰仪式上,四川省都江堰市向峨乡党委书记罗鸿亮,被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时,他所在的向峨乡党组织也被授予“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08年5月12号下午,罗鸿亮正在莲花湖畔的莲月村主持一个村道建设工作会。

突然,地动山摇,莲花湖像开水一样翻滚。有人大声喊:“地震了!”

罗鸿亮和大家赶紧跑出会议室,爬上湖边的岩石,朝乡政府方向望去,那边已是满天黄烟,什么都看不清。

不好,得马上赶回去!罗鸿亮和同事们急忙往乡政府跑。一路上,周围的农房几乎都垮了,水泥路面到处坍塌开裂。

乡政府和周边的情况比他想象的更严重:成片的房屋只剩下几栋孤零零地立在废墟中,整个街道变成了一片砖瓦堆!

“罗书记,乡政府大楼垮了,好多乡干部都埋在了底下!”

“罗书记,爱莲社区的房子垮了!”

几个村民跑过来对罗鸿亮说:“中学的教学楼垮了!”

罗鸿亮心里一惊,中学垮了?这可是上课时间,几百个学生啊!罗鸿亮火速把在场的乡干部叫过来,主持召开了向峨历史上最短的一次党委会,大家作出了一个生死抉择:先救学生!

乡长付岷涛立即带着一群干部拼命向学校奔去,边跑边对惊恐的人群喊:“快去学校,快去救娃娃!”

地震把中学的教学楼全部震垮,废墟中不时传出孩子的哭声、呼救声。已经赶到学校的家长哭喊着,扑在废墟上疯狂地刨找着自家的娃娃。

慌乱中,有群众问:“乡干部都到哪儿去了?”

民政干部罗代强跳上乒乓球桌,大声说:“哪个说乡干部不在,我就是乡干部!男人们都站过来!”

慌乱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许多。

付岷涛嘶哑着嗓子对大家说:“现在只顾自己,谁家的娃娃都救不出来。都到那边去,到呼救声最多的地方去,救一个算一个!”

男人们过来了,女人们也过来了。身强力壮的男人站到了废墟的最上面,其余的人排成两行,把砖头和水泥块不断往后传!

10多分钟后,废墟里救出了一个活着的娃娃!但是由于没有大型机械,救援进展十分缓慢!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废墟中,孩子们的呼救声越来越稀少,越来越微弱,罗鸿亮的心也越来越沉……

怎么办?必须找到救援机械!他们马上派人四处寻找。15分钟后,东林村村主任袁凤群带着自家的两台挖掘机赶了过来!

挖掘机进场后,迅速清除了废墟旁的路障,并打通了操场连接校外的通道。怕挖掘机伤到娃娃,木匠任隆富带着几个人,拆掉倒在操场上的篮球架,土法上马,硬是把挖掘机改装成了简易吊车!这两台临时改装的吊车,在最危急的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任木匠指挥吊车,吊开水泥板,干部群众立刻跟进抢救。

自救中,他们用手刨、用肩扛、用自制的吊车救出了30名学生;当天晚上,1000多名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陆续赶到向峨救援。最后,从废墟中一共救出了68名学生!

民政干部罗代强在组织救援前,已经看到了埋在废墟里的儿子。当时儿子露出了一只脚,老罗一眼就认出了儿子脚上穿的那再也熟悉不过的鞋和袜子。但为了不打乱救援安排,老罗从来没有向救援队伍表露过自己的孩子还埋在废墟下。

3天后,老罗孩子的遗体从废墟中抬了出来。儿子留给老罗最后的记忆,就是废墟里露出的那只脚。他后来告诉别人,晚上睡觉就不敢闭眼,一闭眼,儿子的鞋和袜就在眼前晃……

16号清晨,学校救援基本结束后,一部分机械和力量随即转到乡政府增援。但是,太晚了!直到5月17号凌晨,地震发生后的第5天,乡政府废墟中才清理出最后一名干部的遗体,包括乡长助理易大东在内,8人遇难……

乡长助理易大东,被几块水泥板死死地压在他身上。救援的同事鼓励他要挺住,一有机械和人手马上就来救他,他却用微弱的声音说:“不要管我,你们先去救学生……”

乡干部李明,在乡政府大楼完全垮塌的一瞬间,用力把一名来乡里锻炼的女大学生推出了死亡地带,自己却被深深地埋在了废墟里。

后来,解放军战士进村入户帮助群众清运财产,来到李明家,问李明的妻子有什么贵重物品需要清理。她说:“其他的都不需要了,我只希望能找到丈夫的‘优秀共产党员’证书。我要让女儿知道,爸爸是一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员!”

如果早一点救他们,或许他们就能活下来。但生死关头,干部们别无选择,只有把生的希望留给群众!

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婉民在地震那天母亲遇难了,她流着泪朝掩埋母亲的废墟鞠了三个躬,说:“妈,女儿不孝,顾不到您了……”说完就匆匆赶去疏散群众。第二天,当她再次跑过家门时,家里人已经把母亲的遗体收拾停当。作为女儿,她能做的,只能是最后一次帮母亲换上一双新鞋。

5月16号下午,受灾群众基本安置妥当。王婉民带着支部几个人回到原来的办公地点,从废墟里刨出了“向峨乡爱莲社区党支部”的牌子。她把这块牌子再次竖起来,她要让社区的群众都知道,地震没有震垮他们的党支部!

5月17号,胡锦涛到成都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得知向峨乡的情况后,高度评价了向峨乡党员干部危难时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做法。

总书记的关怀和激励迅速传遍了向峨的每个角落。在乡、村和社区党组织的带领下,受灾群众正在走出地震的伤痛,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在灾后的几十个小时内,乡党委迅速筹款20余万元,组织70多名乡村干部给400多名遇难者的家属送去慰问金、慰问品,帮助他们走出悲痛、树立信心。

同时,他们认真开展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发放米面,搭建帐篷,很快就使全乡1.5万多名受灾群众全部住进了帐篷,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稳定了民心。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全乡党员干部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带头人。他们先后成立了13支党员服务队,在16个受灾群众安置点都插上了鲜红的党旗,545名党员佩戴党徽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第27章以乡亲们安危为最重

2008年6月30日,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表彰仪式上,四川省汶川县银杏乡沙坪关村党支部书记龙德强,被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5月12日下午2点多,在四川省汶川县银杏乡沙坪关村,村党支部书记龙德强和侄儿正在村外的电站检修机器,突然间地动山摇,大块大块的石头从山上滚下来,龙德强的侄儿当场被砸死,他的头部和腰部也被石头击伤。

不好,发生大地震了!也不知道村里情况怎么样了?龙德强强忍悲痛,心急如焚。等他拼命跑回去一看,村里的房子垮的垮、塌的塌,村民哭成一团,一切都乱了。

这时,龙德强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抓紧救人!他立即组织起10多名党员民兵,在余震中冒着山上的飞石,挨家挨户救人。

不一会儿,龙德强大女儿哭着跑来告诉他:“爸爸,妈妈没有了!大爷、大娘也没有了!”

龙德强顿时觉得天旋地转,眼前一黑就瘫倒在地……当又听到有人哭喊的声音,龙德强一下子清醒过来: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这种时候就是乡亲们的主心骨,怎么能够倒下?就又投入到救人的行动中。

他们实行党员包到组,民兵包到户,很快就把全村500多名群众全部转移到比较安全的地方。

搭简易帐篷,收集粮食,烧火煮饭,照顾伤员、老人和小孩子,全面开展安全巡逻……

龙德强一件一件地进行安排,全村的人也不再像刚开始那么慌乱。这时候,大家才发现村子周围的路都垮了,电全断了,电话也打不通了……沙坪关村成了一座孤岛。

沙坪关村坐落在岷江大峡谷,四周都是高山,村子前面就是岷江,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599人。

没有路绝对不行!那怎么办?龙德强突然想起以前岷江上渡人的老办法。用溜索!于是他带领党员民兵想方设法,在100多米宽的岷江上架起了一道溜索。

就是用这条溜索,他们成功转移了几十名重伤员,解救了江对面公路检查站被困的20多名职工和滞留的150多名游客,300多名部队官兵也通过这条溜索进入了灾区。

地震之后村里一点也听不到外面的信息,大家越来越焦急,龙德强就想到了电视。在他的发动下,大家凑齐了发电机、电视接收器、汽油等东西,很快把电视接通了。

看到电视里胡锦涛、温家宝和各级领导正在四川灾区指挥抗震救灾的图像,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村民们心里踏实了,感到有救了,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为了使村民尽快得救,他们千方百计联系上了路过的一支救援部队,把灾情写在巴掌大的一张纸条上,传递给县里。

通过这张纸条,上级及时掌握了他们村的灾情,作出了让他们全部转移的决定,避免了更大的伤亡。在转移的过程中,许多村民让龙德强先走,他说:“只要还有一个人,我就绝不会离开!”当组织全村所有人都安全转移之后,他才离开沙坪关村。

在这次大地震中,他们村有58名村民遇难,17名党员失去了11位亲人。但是,村党支部没有垮,他们保护了几十名伤员、500多名村民和2000多名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更强了。

第28章铸就大爱无声的师魂

2008年5月12日,一个黑色的日子!

清晨,天空阴沉沉的。下午2点多钟,四川省德阳市东汽中学,校教导主任谭千秋正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得起劲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

地震!谭千秋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

13日22时12分,谭千秋终于被找到。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4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他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是他这一生永远忘不掉的。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回忆当时的情景,获救的学生神情仍然紧张。

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被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誉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在湖南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谭千秋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学习非常刻苦,村民都将他作为“勤学楷模”教育孩子。

谭千秋为人正直,富有爱心,很有正义感。还在念小学,他就特别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在放学时下雨,他一定会把雨伞让给没带伞的同学,自己则淋着雨回家。

岩前村谭永生与谭千秋是小学同班同学,关系很好。一次,谭永生和另一个同学打架,他正好路过,谭永生叫他来帮架。没想到他跑过来,不但没帮谭永生,反而将他们拉开:“都是同学,不好好相处,打什么架啊!”随后,耐心地做两人的工作,直到他们握手言和。

谭千秋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村里修路、建校,他都捐了款。高中毕业时,村里许多村民不识字,他便向村干部建议,办起了扫盲夜校。他主动当起了教师,白天出工,晚上义务为村民上课,手把手地教村民写字,学文化,让不少村民能看懂报纸,懂得如何科学种田。

为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谭千秋还与几个年轻人组成村文艺宣传队,晚上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批评赌博、不尊老爱幼等社会不良现象,成为村民喜爱的一道“文化大餐”。

1978年夏,谭千秋考上了湖南大学。1982年6月大学毕业后,学校准备让他留校任教。当学校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主动请缨:“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也需要人才啊。”领导反复做他的工作。

当他得知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急需教师时,便立即申请到那里去,一个月后,他如愿以偿地分配到该校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27年。

1996年,一个朋友准备把谭千秋调回衡阳,待遇从优,被他婉言拒绝。父母见他离家太远太孤单,极力劝说他回来,他便耐心地对父母说:“湖南培养了我,四川养育了我,还是在四川多干几年再说吧。”

后来,汕头、韶关有关单位高薪聘他去工作,他还是选择留在四川,直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这片热土。

谭千秋对学生非常关心,哪怕是操场上有一颗小石子,他都要捡开,怕学生玩耍的时候摔倒。哪位学生有困难,他就尽力相助;学生没吃饭,他会将学生叫到自己家里做饭给学生吃;学生身体不舒服,他会掏钱带学生去医院看病,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谭千秋还经常教育学生: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

谭千秋在成家立业后,考虑到三个弟弟都在农村,一人承担起赡养父母的义务,并竭尽全力帮助弟弟妹妹。谭千秋还经常教育弟弟妹妹要乐于助人,在他的熏陶下,弟弟妹妹总是去帮助别人,妹妹和妹夫曾一年供养了五个贫困孩子上学!

谭千秋为救学生献出了宝贵生命,妻子张关蓉悲痛欲绝。她说,她会坚强起来,丈夫走了,她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她要代丈夫照顾好婆婆和孩子……

5月17日,张关蓉怀抱1岁半的小女儿,带着丈夫的遗物回到湖南,三湘大地对英雄的家属给予了最尊贵、最崇高的礼遇。

谭千秋的母校湖南大学,两万名学生手捧烛光,夹道相迎。湖南大学还作出决定,在全校开展向谭千秋校友学习的活动,并向其亲属捐赠慰问金12万元。

在黄花机场,100多辆出租车自发为他送行;祁东县的家乡父老跑了几十公里路,到县城迎接……

乡亲们列队静侯,场面庄严肃穆,花圈雪白,哀乐低回,乡亲们神情肃穆,泪流满面,声音哽咽,高举着“大爱千秋浩气长存”、“千秋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英雄谭千秋永垂不朽”等白底黑字条幅,迎接他们的好儿子。一些中学生拿着自己折的千纸鹤,站立在英雄回家必经的路旁,为英雄默默祈祷。

护送英雄遗物的车辆远远地驶来,乡亲们放起了鞭炮。这段平时只需10分钟的路程,整整走了半个小时。

为了4个学生的生命,谭千秋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什么是为人之师;他那在突发灾难来临时的瞬间造型,塑造了一座在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

第29章抗震救灾的英雄少年

2008年6月27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下发了关于表彰“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决定。决定指出:

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涌现出一大批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坚强勇敢、勇于救人的少年儿童。

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老师和同学,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和可贵的爱心,体现了当代未成年人的优秀品质,感动了全国人民。

同时,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发出通知,号召广大未成年人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学习。

6月27日晚,“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在北京举行。

林浩等20名同学荣获“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马小凤等30名同学荣获“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称号,受到隆重表彰。接过奖牌,他们露出的还是成功救出同学时的阳光微笑。

正如歌曲《孩子的力量》中所唱的:

谁说小小的肩膀承担不起太多的重量,谁说孱弱的身躯它不够坚强。

在地震中,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马健为废墟下的同学打开生命通道。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学生正在上课,伴随着地底下隆隆的巨响,教室突然晃荡起来……

老师趔趄着走出门外看个究竟,“地震,快跑!”老师一声大喊,同学们哭喊着拼命地往教室外冲。

突然,一声巨响,教学楼底层塌陷了,二楼变成了一楼,整座楼开始向一侧倾斜。

幸运的是,初三年级的马健和大多数同学从门窗钻了出去,快速跑到了校园空旷的地方。

学校一边组织老师展开救援,一边安顿所有逃出来的学生原地待命,不准乱动。由于老师人手有限,救援工作量大,马健和同学何宇决定“违纪”参与救援,于是他们偷偷溜出人群,到上课的教学楼去找寻没有出来的同学。

不久,他们发现了掩埋在废墟中的同班同学向孝廉,她被卡在楼梯间。

“我来了,你要坚持,一定要坚持!”马健鼓励着对方。

马健他们一起施救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不间断的余震让摇摇欲坠的教学楼和其他建筑不停地往下掉东西,加上天色渐晚,空气中没有散去的尘埃使得视线极差。

更要命的是,学校得知消息说,受地震影响,岷江上游的大坝可能决堤,低洼地带的漩口中学或许将被淹没。为了安全起见,学校组织所有逃出来的学生爬上了地势较高的渔子溪山,马健也在其中。

上山后,马健总是想起向孝廉被困的情景,仿佛听到她在废墟中期盼的声音。“她没吃的、没喝的、又不能动,如何挺得过今晚?不行,我不能见死不救!”马健心里难受极了,他决定独自一人去营救向孝廉。以“方便”为借口,马健偷偷地溜出学校搭建的简易帐篷。

此时已是晚上21点,天空中,已经下起了大雨。黑夜里,冒着大雨,马健在泥泞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摸索着下了山,摸进学校,找到了教学大楼的废墟。

马健蜷缩着身子钻进了废墟。他用双手将一块块砖头刨开、运出去,又钻进去,再出来……匍匐着一趟又一趟。此时余震不断,碎砖块不断向下滑落,头顶上的水泥板随时都有可能塌下来。但是,强烈的救人愿望支撑着马健。

余震来临时,他抱着头蹲着不动,余震结束后,他又开始搬挖。两个小时过去了,听声音,离向孝廉还比较远,继续挖!没有工具,只有双手,在与水泥和废砖的频繁接触中,马健的手磨破了,血止不住流了出来,痛得难受,但马健仍然坚持着。

搬挖费力气,马健晚餐时只吃了几个土豆,由于体力透支,又累又渴,他的手脚渐渐地软得不听使唤,但马健没有放弃。实在动不了,他就歇一歇,喘口气,坚持着继续。4个小时,就这样被他挺了过去!

黑暗中,废墟里的洞愈来愈深,也越来越接近向孝廉……终于,他看到了向孝廉!看到她被卡在已经垮掉的楼梯夹层,左脚已经骨折,手也被压肿了,起了不少水泡。而她旁边还有一个同学,已经失去呼吸,正是这个同学承担了楼梯的压力,才使得向孝廉得以幸存。

这时,失血较多的向孝廉在雨夜中感觉很冷,她在不停地颤抖。马健赶紧将身上唯一的短袖T恤脱下来,裹在同学身上,紧接着,他开始设法营救向孝廉。

这时,向孝廉突然抽泣起来,“马健!你别走,如果你要走,就等我死了再走吧!”

“你不会死。你是我们班最小的一个,你的生命力也是最强的,我绝不会丢下你!”马健坚定地说。清理干净周边的砖块后,马健用力将向孝廉拉出了废墟!救出向孝廉后,几乎用尽了力气的马健没有离开,他开始援救其他幸存者……

在这场地震中,甘肃14岁少年童世强,抢在教室墙壁倒塌前救出7个同学。

童世强,是甘肃省礼县祁山乡中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是学校少先队的中队长。

在这场地震中,虽然他所在的学校北面围墙整体倒塌,但却没有发生一例伤亡。校长独锐锋说:“这是童世强的功劳。”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童世强和同学们正在上语文课。

“当时我正在给同学们讲解课文,突然感觉整个房子在晃动,吊灯摇来摇去,门窗哗哗作响。同学们吓坏了,问我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大声说:‘地震了,快跑!”童世强的语文老师童双喜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来,仍然心有余悸。

同学们感受到脚底下剧烈颤抖的大地,看着教室不停地摇晃、裂缝、倾斜,每个人都惊恐异常,纷纷冲出教室,跑到操场上。

童世强也在第一时间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可当他还惊魂未定的时候,一阵哭声将他的目光拉回了摇摇欲坠的教室。那是学前班的孩子们惊恐的哭喊声。地震袭来的时候,他们正在活动室里睡午觉,一瞬间,就被大地猛烈的抖动吓懵了。

恐惧的情绪在30多个孩子中间快速蔓延,所有的孩子都吓得大哭起来。在危难面前,这群只有六七岁大的小孩子手足无措,有的孩子吓得呆立在原地,有的在慌乱中摔倒了,班主任没办法,只能把这群孩子一个一个往外抱。

“当时北墙摇摇晃晃好像马上就要倒了,而墙根下还站着十几个小孩子,感觉太危险了。”这惊险的一幕让童世强立刻冲过去帮老师转移孩童。

北墙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但童世强没有顾上这些,他冲到一直摇晃的北墙底下,抱起一个小孩就往院子中间跑,放下后又马上折回抱第二个。

从北墙到院子中间这短短的一点距离,童世强仿佛冲刺一般拼尽全力。一个,两个,三个……童世强已经忘记了自己还是个14岁的孩子,身上的力气早已用尽,可他还是在坚持,坚持着救一个,再救一个,7个孩童被他抱出。

“我只想把小弟弟、小妹妹们救出来,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带。”当他刚刚把最后一个小孩子抱出来的时候,北墙轰然倒塌,激起的灰尘蒙了童世强一身。而此时,童世强已经全身脱力,连站都站不稳了。

童世强勇救小朋友的事迹迅速传遍了整个村子,众人都以敬佩的眼神看着这个只有14岁的少年。

在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中,有一位9岁的小学生林浩。

9岁的林浩,是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长。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跑到教学楼的走廊上,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

林浩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那个同学压在我背上,我怎么都动不了。当时,垮下来的楼板下,有一个女同学在哭,我就告诉她,不要哭,我们一起唱歌吧,大家就开始老师教的《大中国》。唱完后,女同学就不哭了。后来,我使劲爬,使劲爬,终于爬出来了。

逃出来的林浩,并没有跑开,而是去救还压在里面的同学。“爬出来后,我看到一个男同学压在下面,我就爬过去,使劲扯,把他扯了出来,然后交给校长,校长又把他交给他妈妈背走了。后来,我又爬回去,把一个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学背出来,交给了校长,她也被父母背走了。”

连续救了两个同学的林浩,再次跑进教学楼救人时,遇到垮塌的楼板,又被埋在了下面,他使劲挣扎,后来,经过老师的帮助,他终于出来了。

说起自己身上的伤,林浩说:“我开始爬出来的时候,身上没伤,后来爬进去背他们的时候才受伤的。”

林浩所在的班级,共有32名学生,在地震中有10多人逃生。这其中,就包括林浩背出来的两个同学。

林浩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林浩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小小年纪,林浩会做很多家务,还会做饭。

父亲林大坤说:“因为是班长,林浩一直管着教室的钥匙。每天早上6点,闹钟一响,他会准时起床,自己做饭吃。然后,走半个小时山路去上学,他从来不迟到,说要是迟到了,同学们都会在外面等。”

救完同学后,林浩一直没找到自己的父母,直到5月21日,才和父母联系上。

在映秀留守了两天后,表妹和两个姐姐找到了他,姐弟几个与映秀镇的群众一块,开始往都江堰转移,他们走了7个小时,走的全部是桥下面的小路,路上只歇了一会儿,一直都在走。

从都江堰被安排到成都后,林浩和其他同学一起,被安置在四川儿童活动中心。刚到中心时,林浩被送到成都市儿童医院进行检查,所幸只是额头和右手有些擦伤。检查完后,林浩不用救助站老师帮忙,自己翻身从床上爬起来,迅速穿好衣服,走出了医院。老师说“真不敢相信,就那样一个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还坚强。”

在灾难面前,这些孩子们异常英勇坚强。他们有的高喊“后排同学从这里往外跑”,为同学们赢得了生命的时间。有的机智脱险后,又冲进废墟抢救老师和同学。有的冒着余震给被困的同学送水,有的在全力搜救其他同学。有的在废墟之下,以歌声驱散恐惧,为同学们打气。有的为救同学而受伤,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顽强意志和可贵爱心,体现了当代少年的优秀品质。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