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邓小平视察宝钢建设
邓小平微笑着说:“对宝钢这么大的建设项目,得增加点感性认识,不亲眼看看不行啊。”
施工经理说:“这就是科学技术,任何一项科学技术在没有研究出来以前是深奥莫测的,一旦研究出来了就这么简单,大家都能想到的东西,就称不上科学技术了。”
单永惠激动地说:“我知道,你们已经很累很累了,但我们必须再加一把劲,再多流几身汗,再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也要把工期抢回来,行不行?”
1984年2月15日,春天的上海晴空万里,风和日丽,这一天这是宝钢人难忘的一天。
早晨,宝钢工程指挥部、宝钢总厂的主要领导,都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清在宝山宾馆门口迎候邓小平的到来。
此次陪同邓小平前来视察的还有王震同志、上海市委等领导同志。
9时30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乘坐的乳白色面包车徐徐驶进宝山宾馆。
车停下后,80岁高龄的小平同志健步走下车来。他身穿灰色中山装,亲切地向大家挥了挥手,微笑着对大家说:你辛苦了!
然后,邓小平又握住总指挥黎明的手,微笑着说:“对宝钢这么大的建设项目,得增加点感性认识,不亲眼看看不行啊。”
在宝山宾馆会议厅里,小平同志坐在沙发上,燃着一支烟,在他面前放着一幅宝山钢铁总厂工程建设示意图。
此时,宝钢总指挥黎明正指点着蓝图,向邓小平介绍钢厂的规模、设备……
邓小平听得很专注,一边抽着香烟,一边频频点头。
当黎明说到二期的设想时,邓小平果断地说:“宝钢二期肯定要上,问题是什么时候上。如果上二期,今年、明年要多少投资?”
宝钢设计总工程师黄锦发回答说:“今年需要4000万,明年估算要两个亿。”
“从今年开始做准备,到哪一年可以干完?”邓小平问得很细很细。
黎明对邓小平的问题一一回答了邓小平的问话。
邓小平听了,边点头边说:“如果1985年只要两个亿,二期还可以上得快一些,不要耽误时间。”
陪同小平前来宝钢的国家副主席王震接着说:“对,还是要争取时间。”
会议厅里专门为邓小平同志准备了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席间,黎明同志请小平同志为宝钢职工题词。
邓小平同志凝神思索了一下,欣然命笔,挥毫写下了三行苍劲的行书:
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随后,邓小平同志兴致盎然地驱车巡视了宝钢纵横13平方公里的厂区。
在延伸到江中1600米的宝钢主原料码头上,小平同志眺望着滚滚东流的浩瀚江水,关切地询问了码头水深、航道疏浚情况,以及能停泊几万吨级货轮吨位等,并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卸船机的高效率工作,边看边问一些情况。他亲切地说:“我们要把日本的技术都学过来。”
据当时陪同邓小平视察的黎明、黄锦发等宝钢老领导这样回忆:
在宝钢主原料码头上,小平观看了大型卸船机高效率的工作,对宝钢人说:“我们要把日本引进的技术都学过来。”
在高炉工地,邓小平手指4063立方米高炉,询问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炉是多少立方米?在哪个国家?并与现场施工作业的工人交谈,当他得知承建高炉的工人是四川人时,邓小平兴奋地摆摆手说:“是我们家乡人呐。同志们辛苦了!”小平同志亲切的乡音博得了阵阵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小平同志频频招手向广大建设者热情致意,整个高炉工地沉浸在领袖关怀群众,群众热爱、崇敬领袖的亲密融洽气氛中。
在宝钢自备电厂视察时,小平同志健步登上12米高的中央控制室,通过电视屏幕图像观看了两台35万千瓦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转情况。
在观看时,邓小平同志又关心地间黎明:“这两台机组发的电,宝钢自身够用吗?”
黎明回答道:“宝钢每年自用约36亿度,电厂年发电量49亿度,多余的电还可以输入华东电网。”
邓小平听后,满意地点点头。
在观看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仪表时,邓小平同志亲切询问正在操纵电子计算机的职工是什么文化程度。
陪同的电厂厂长介绍了几位上岗操作的同志都是大专毕业时,小平同志微笑着说:“掌握电子计算机的应该是大学生。”
邓小平亲临宝钢视察,给宝钢建设者带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巨大关怀,带来了改革开放的勃勃生机。
邓小平的到来显示了中央对宝钢的大力支持,这给处在争议不断下的宝钢以极大的鼓舞,于是,宝钢建设的高潮到来了。
第16章 引水工程顺利完工
1984年2月13日,农历大年初一,冷风风阵阵,寒气逼人。
然而,此时长江岸边却是人头涌动,上海港务局主持的从长江引水开工验槽仪式正式开始。
仪式开始后,鞭炮齐鸣、红烛喜摇。
此时,正在全国各地互拜新年时候,来自港监部门、地质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宝钢有关人员200多人聚集在冰冷的江边,看着工作人员用经纬仪找准工程位置后,一声令下,现场开挖。
紧接着,轰隆隆,一声巨响,特种公司经理王茂松开着他的绿贝特自卸汽车,朝着长江抛下了第一块石头。
就这样,长江引水工程正式开工了!
于是,一时间宝钢的工地上没有彩旗、没有号角,只有卡车的吼声,117辆进口的自卸汽车满载着石块,像一头头愤怒的牛,怒吼着,盖过江风的呼号,在被辗得粉碎的江岸上来回地奔跑着,向大坝的前沿抛石、塞钢渣、填黄土,步步为营,向前推进……
在当时,取水淀山湖改为引水长江,致使宝钢引水工程成了一期工程最晚开工的一个项目,要赶上投产,时间紧迫,3年半的工期必须在两年半内完成。
工人们12个小时轮休,人休车不休。为了加快进度,宝钢特种公司经理王茂松咬着牙,圆瞪着眼,顶着寒风,在工地上来回巡视。
在施工第一天,王茂松就把铺盖搬到了工地,离现场只有40米,白天黑夜,只要是醒着,他就在大坝上现场办公。
在王茂松的带领下,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当时一个叫田春元的小伙子,吃饭也不舍得下车,把饭盒放在手边,利用装车的一两分钟吃几口,装完车后马上放下饭盒就开车,卸车时还有一两分钟的空隙,再吃几口,就这样来回拉了五六趟,饭还没有吃完。
在工人的奋力拼搏下,不到20天,大坝前沿工程完工,筑坝开始。
在当时,工程采用的是国外一项新技术,按照要求,坝底要铺上一层尼龙布,以防渗透。
此时,找民工,时间等不得了,“自己干”,王茂松决定。
初春的上海,咋暖还寒,气温常常逼近零度,大伙儿光着脚,踩下去,泥沙没膝,冰凉刺骨,抬一抬腿,似有千斤重。
为了抢潮头,趁海潮未来时铺好尼龙布,王茂松身先士卒,和职工们一起,同泥水较量,站着干不行,就跪着干,跪着不行,就趴着干……
为了激励工人们的积极性,王茂松大胆采用了“联产承包、责任到人”,在宝钢工程建设中,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不知道,当时吃的都是大锅饭。
工人们真的干疯了,累了、病了、困得打盹了,会有人拦住车,把人扶下来,自己就钻进驾驶室,开起来就走了。
当时有一个叫欧淑云工人,她工地上唯一的女司机,她和男人一样天天超过定额,谁也不知道她已经已有了身孕,勉强干了一个多月后,她心想这样下去早晚要出事的,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请假、休息、撤离,她不想,这么大的工程,自己一定要亲手把它干完!
于是,她做通了爱人的工作,做了人工流产,仅仅休息了10天,就又回到了工地,再次坐到车上,和男人们一样的拼命。
1985年8月20日,在宝钢全线投产前一个月,水库如期蓄水。
第17章 及时铺成厂内铁路
1984年7月,离投产只有一年零两个月,但厂区33公里铁路才铺轨7.1公里,按照这样的进度,再有3年也难完成。
在宝钢,铁路是厂区之动脉,铁水、铁渣、钢锭等物料都依靠它转运,铁路不通,整个宝钢就死了。
情况非常危急!
厂区铁路严重脱期,有关部门紧急报告,报告传到国务院代表韩光手里,韩光当即批示:
铁路耽误的工期一定要抢回来,厂区铁路必须开通,否则动脉卡壳,影响投产,这可是国内外关注的重大问题!
在当时,中国建造铁路还没有突破建国初期的水平,有一句顺口溜这样说“一把镐头一把锹,人挑肩扛累断腰,手挥镐锹地上捣,施工全凭觉悟高”。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3年的工期要一年要抢回来,大家都认为是天方夜谭。
当时,情况又在那摆着,必须完工。
施工经理急得手足无措,可就是想不出办法,唯一的就是增加人力,可人多了又施展不开。
正在领导无计可施的当口,机械科长潘超主动找上门来。他对施工经理说:“让我来试试。”
于是,潘超来到工地,细心观察计算,他发现有3个影响工程进展的障碍:
第一个是铁路路基道砟铺设;第二个是瓶颈是螺栓固定检测;第三个是钻螺栓孔。
在当时,铁路路基道砟铺设全靠工人们肩挑手抬。一个壮劳力一次挑100斤,往返20次,也就1吨,整个工程所需道砟近30万吨,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路基施工不能全面开花,只能一段一段地修筑,按一段投入100人计算,整个工程得10年才能完成。
因此,要抢回工期,就是必须变人工为机械化,别无它法。
打定注意后,潘超开始到铁道部一个个施工工地现场观察,把各家替代肩挑手抬的土办法汇集起来,设计出了几种摊铺道砟的机械,再去劣存优,然后利用废旧机械零部件,和车床工、刨床工、钳工师傅们一起,一件件现场制作、精心加工组装机械。
最后,机械中有两个轮子因条件限制一时做不出来,潘超就到江浙附近的有关厂家寻找替代品,一连数天,跑了10多个厂家,终于在上海铸锻厂的露天废料堆场里翻到了两只。
顿时,潘超如获至宝,连夜赶回来,一辆摊铺机械终于组装完成,潘超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溜砟车。
溜砟车用推土机牵引,边前行边铺砟,犹如后来进口的修筑马路的摊铺机,均匀快捷,工效提高了100倍。
铁路道砟铺设第一次在宝钢实现了机械化,当然这个机械化的推行也大大提高了铁路铺设的速度。
铁路路基道砟铺设的问题解决了,还有其他问题制约铺设进度。
在当时,铁路水泥枕上的螺栓是固定铁轨的关键部件,每个要承受9吨的抗拔力,达不到要求铁轨随时可能会脱枕,造成重大事故。这9吨的抗拔力,全靠人工检验,工人们用吊车在螺栓上放一个9吨重的铁块,5个人一组,半小时检验一个,全线共有1.6万个。
潘超想,如此下去,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啊。
潘超夜以继日地观察构想,设计了数百张草图,有好几次半夜想起了一个问题,摸黑到工地实地试验,经反复测试,最后筛选确定了一套用液压千斤顶作动力的连杆装置,取名螺栓测力仪,既简单又方便。
一个螺栓只需两个人5分钟就可测出精确数据。
螺栓测力仪开始投入使用了。
工人们使用后,一个工人高兴地说:“这么个简单的东西我们怎么想不出。”
施工经理听到后,告诉他:“这就是科学技术,任何一项科学技术在没有研究出来以前是深奥莫测的,一旦研究出来了就这么简单,大家都能想到的东西,就称不上科学技术了。”
在当时,还有一个影响施工进度的拦路虎是钻螺栓孔。铁路道轨与道轨、道轨与地基的连接用的是高强螺栓,宝钢用的是重轨,比普通道轨韧强质硬,3人一组钻一个螺栓孔要半小时,全线共要钻孔4.5万个,一个组要钻8年才能完成,大部分时间就在这里浪费了。
为了这个孔,潘超夜不成寐,整整两个礼拜,设计出了单孔钻眼机,在单孔钻眼机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双孔钻眼机,最后,四孔钻眼机也被他发明了出来。
钻眼机使工效提高了整整120倍。
有了潘超的发明,铁路的铺设大大提高了,有力保证了宝钢一期工程的顺利结束。
第18章 电装公司抢期完工
1984年,炼钢工程的电装工程明显落后了,按此进度可能会耽误全厂进度。
原来,炼钢工程由上海市一家施工单位承建,1982年,这个单位因不熟悉冶金引进工程才改由电装公司接手,那时已脱期了9个月,经两年拼搏,抢回了6个月。
但是尽管如此,进度还是赶不上全厂的要求。
1984年底,宝钢总指挥黎明来到炼钢工地电装公司经理办公室。
一进门,黎明看着电装公司经理单永惠,就明确地说:“按网络进度显示,你们负责的工程还脱期3个月,这是炼钢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直接关系到能否按时投产,现在已是1984年底了,还有9个月的时间,能行吗,要不要调集力量支援你们?”
单永惠咬了咬牙回答:“不用,请总指挥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听到单永惠的表态,黎明放心了,少谈片刻后,黎明就离开了电装公司。
但是,还有3个月的脱期,要在9个月中抢回来,形势相当严峻。
黎明走后,单永惠专门回了一次家,他向家里人打了一个招呼说:“就算我出差半年。”
说完就抱铺盖,来到了工地。
当天晚上,单永惠召开了一个动员大会。
在动员大会上,单永惠激动地说:“兄弟们啊,两年来,我们日夜加班,已抢回了半年工期,但还有3个月脱期,我们要在9个月中抢回来,我知道,你们已经很累很累了,但我们必须再加一把劲,再多流几身汗,再脱几层皮、掉几斤肉也要把工期抢回来,行不行?”
强将手下无弱兵。单永惠下面的工人也是个个能吃苦,能拼搏。
同时,单永惠从不把自己当作一个将,用他的话说,他只是个领头人。
在工作中,单永惠把自己的部下当成是自己的兄弟,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他少不了工人们,工人们也少不了他,他是工人们的主心骨,没有一个不听他的,都愿意同他玩命。
此时,听到单永惠的话后,大伙儿齐声回答:“行!”
就这样,电装公司的抢工期运动开始了!
当晚,二号电气室设备安装时,突然发现稳盘用的4000块垫铁不合尺寸,单永惠接到报告,立即下令加工厂厂长通知已下班回家的工人连夜赶到厂里制造,并安排两辆摩托车等候在厂门口,有了一定的数量,就直送工地。
不久,配线现场人手不够,单永惠与机关科室懂电气知识的员工商量,机关科室懂电气知识的员工二话不说,立即自备工具,赶赴现场。
紧接着,单元电气设备安装告急,单永惠手头只有一个安装班的8个人,难以应付设备安装,单永惠想到了任务相对宽松的马达安装工和变压器检修工。
听到消息后,50多名马达安装工和变压器检修工,不等单永惠来找他们,主动来到工地。
于是,单永惠将50人分成8组,把安装班的8个人分到8个组任组长,边教边干,一个安装班一下子变成了8个突击队。
配线、设备安装赶了上去,挖电缆沟,敷设电缆线落后了,单永惠又搞起了全员动员。
于是,小车司机拿起铁锹,炊事员扛起了大镐,一位因工致残的工人坐着轮椅到工地要活干,单永惠不忍心,他就是不肯走。
最后,没办法,单永惠只好安排了一个进度报表填写的工作服务给这位工人。
在当时,最艰苦的要数焊接转炉的焊工,焊接的钢板在焊枪的火和烈日的烘烤下达到120度,人蹬在上面,也够受的了,况且,按要求焊接时不能停顿,还要一气焊成。
一次,火花溅到焊工班长胡安清的衣服上,衣服烧着了,火焰把他的胡子也烧着了,但他不能动,直到一根焊条焊完。
一天,连续干了3个通宵的单永惠突然跌倒在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经检查,患了低血糖,仔细询问才知道,他忙得一天没吃饭了。
人手紧,胡安清就带头连续干,困了,就和衣在钢板上蜷缩着打个盹。
就这样,胡安清一连连四天四夜坚持工作,第五天早晨,他昏倒在工地上,是被担架抬下去的。
看到中国建设工人的敬业精神,现场的日本专家被感动了,在当时,日本专家8小时以外、周末休息是雷打不动的。
然而,在单永惠的感召下,他们破例和中国工人们一起贪早摸黑地干了起来。
就这样,在单永惠的带领下,电装公司顺利完工。
第19章 完成仓库工程安装
1985年5月,离投产还有4个月的时间,工程的各个单位基本上抢回了工期,赶上了进度。
而此时,宝钢铁路成品仓库的钢结构安装起码还要7个月,如果按这个速度进行,就将超过投产时间整整3个月。
尤其是在当时,马上就要试生产了,流转物资大量涌入,防潮防霉的物资不能露天堆放,加快成品仓库的钢结构安装变得格外急迫起来。
为了能按时完工,宝钢指挥部的领导们决定调重兵会战,解决成品仓库的钢结构安装问题。
但是,可有些节点场地太小,人多了又施展不开,怎么办?
于是,指挥部的领导想到了王希山,对,只能由王希山的安装班承担。为此,指挥部有关部门经反复计算得出的一个抢脱期的时间:13天!
原来,王希山带领的安装班素有尖刀班之称,善于啃硬骨头,多少个危、急、重工程在他的手里得到化解。
5月中旬,指挥部向王希山下达了一个指令,要求王希山在13天时间内完成成品仓库一处墙皮的安装,以保证其它工程按节点施工,确保整个工程的工期。
王希山的队员们议论纷纷苦笑道:“13天完成,天大的玩笑,这么个角落,31天拿下来也够呛。”
王希山瞪着大眼,铿锵有力地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必须在13天的时间内完成,有种的跟我上,没种的可以退出尖刀班!”
队员们大声喊道:“那只有拼了!”
“取消上下班,吃、住、睡全部安排在工地。”王希山决定。
于是,王希山以身作则,队员们没有一个熊样,他们饿了吃,困了睡,只要挺得住,就到工地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王希山和他尖刀班的伙计们开始拼搏的第一天晚上,天下起了大雨,一连9天,天天阴雨连绵,时有大雨,倾盆而下。
王希山望着满天乌云,无奈地说:“该死的,天真的漏了……”
整整9天,王希山和尖刀班的10多个队员们真是苦不堪言。
此时,地面上作业的小伙子,站在半尺深的雨水里,鞋子里灌满了水,举步维艰。
半空中的安装工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衣裳全湿透了,谁也顾不上。
第九天中午,尖刀班突然接到公司下达的命令:
按照节点,兄弟单位将在明天进入屋顶施工现场,为此,领导要求你们务必在24小时内完成工程安装!
疲惫不堪的小伙子们来气了:“这不是要我们的命吗。”
王希山对伙计们说:“我知道你们已经很累很累了,我也很累,恨不得立即躺下来睡上一觉,哪怕5分钟也好。”
喘了一口口气,王希山接着说:“可是,不能哪,整个工程是按照网络进行的,如果在我们这里耽搁,就要影响整个网络节点,就会影响投产,我想指挥部也是万不得已哪。”
队员们低下了头,他们知道,王希山不比他们干得少,还要协调指挥,比他们累多了,看着王希山,他们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我们尖刀班的刀尖尖不尖,就看这24小时了。”说完,王希山猛地扯下雨衣,往地上一扔,顶着瓢泼大雨,抓住脚手架,向空中爬去。
队员们看着雨中的王希山,一个个纷纷地脱下身上的雨衣,扔掉灌满雨水的胶鞋,迅步各就各位。
一个昼夜,24个小时,王希山和他的尖刀班的队员们,除了填一下肚子以外,没有稍息过一会儿。
一天一夜,应是干了4天的活。
第二天的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一辆卡车载着公司的领导来到铁路成品仓库工地,领导们从车上抬下饭桶,直奔施工现场。
到达现场后,公司领导惊呆了,他们看到的是:
施工现场的泥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10多个汉子,他们个个浑身湿透,一个个高挽裤腿被雨水浸得毫无血色的双腿、脚丫,有好几个人打着鼾声。
原来,王希山和他的尖刀班们的伙计们躺在泥地里全睡着了。
领导们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起来……
与王希山和他的尖刀班一样,当时,为了抢工期,宝钢建设工地出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事迹,他们有的是昼夜不合眼,有的是几个月不休息,有的是半年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12级大风中作业……
正是有了这些可歌可泣的宝钢建设队伍,才保证了宝钢一期建设的顺利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