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老技工悉心搞好传帮带
1956年4月4日,修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发动机工场的职工,比原定计划提前两个工作日,完成了第一期土方工程和全部混凝土工程。
发动机工场是第一拖拉机厂最大的工程项目之一。这个工场从3月上旬开工兴建,职工们在社会主义竞赛中积极设法在保证质量情况下加快工程进度。
李师傅刚从宝成铁路工地调来洛阳拖拉机厂工地,还没来得及歇一下就到工地负责机械管理的部门报到。这个部门的老钱亲热地握住了李师傅那粗大的手,眼睛上下打量着他:高高的个子,粗腰身,灰棉袄上有几团油渍,操着河南开封口音,一看就知道是个有经验的老年技工。
老钱看过了介绍信,不好意思地说:“您刚来,本来嘛,应该休息两天再上班,可是——”他停了停,用商量的语气对李师傅说:“工地开机械的人太少了,先去帮着干点吧。”
李师傅说:“啥帮忙,这远来就是为了干活。”说着,他要了介绍信,连行李也没放就去工地了。
李师傅跨过新修起的涧河大木桥,这是专为工地运送材料临时修的,车辆像织布机的梭子,来来往往。有的运着砖,有的运着石块、木材,也有运的是一些人。
赶马车的农民甩着清脆的鞭子,还唱着河南梆子。
李师傅欣赏着这大施工前夕的情景,眼睛一望西看,多么广阔平坦的平原啊,邙山和秦岭像一条围墙包围着它。在拖拉机厂的场地上,探墓工人的铲探杆子,像是脱了叶子的竹林。西南,已经搭起了密密麻麻的脚手架……李师傅情不自禁地说:“拖拉机厂就应该建设在这块好地方啊!”
李师傅找到了他的施工地点,叫七○四。这里都是拖拉机厂工人的三四层宿舍楼房。这里的机械工人只有一个姓严的。他找到严师傅,只见他眼睛血红血红的,显然是加了好几个夜班了。
严师傅也没有和李师傅多说话,交代了他负责哪几台机器就走了。
李师傅头一天就加了个通夜班,第二天又一直干了15个小时没眨眼。
严师傅抽空过来看李师傅:“老李!吃得消不?”
李师傅笑笑说:“你我都一样,有啥吃消吃不消。”
过了几天,机具供应站又送到工地6台搅拌机,6台卷扬机。李师傅手里拿着两个馒头,一边向现场走一面问严师傅:“严师傅,怎么光来机器不来人哪?”
严师傅说:“人吗?有!”
李师傅忙问:“在哪里?”
严师傅笑着说:“在中国,还等着我们教出来呢。”
工程越来越紧,工区又接受了局里的追加任务,增加了一倍还多。当时施工是采取大流水方式,在十七八个小时里,就必须浇灌好一层混凝土楼板,所有的混凝土都必须是经过他们搅拌好,提升上去。
因此,他们的工作一停止,上边的工人就停了工。混凝土工人是三班轮流休息。上级也曾多方面想办法,可是因为机械工人少,总是没办法轮班。而且浇灌混凝土,必须是一气浇灌,中间断了,会引起质量事故。
最后,机械队的领导和师傅们一起研究,决定从混凝土工人中挑选一些普通工,师傅们临时教他们一些基本动作,让他们操纵机器。
按分配,每3个工人看一台机器,共开动7台机器,可是只有两个师傅照管,每个师傅还是不敢离开现场。
除了自己参加操作外,一个人还要照管其他两三台机器。师傅们哪怕有几分钟空,就赶快跑到别的机子上听听声响对不对,交代一下:“思想要集中,心别慌。”有一点毛病就赶快来修理。
有时即使睡觉离开了一会,机器出一点事故,徒工们就把他们又拉来了,所以睡下也不能安心。以后他们就躺在机器旁边打打盹,别的工人一喊,一下就爬起来。饿了就在机器旁边啃着已经冻硬了的馒头,一嘴一个白印。
一天晚上,李师傅突然病了,吐了两口血,身体确实支持不住了,他只好躺在工棚里。
李师傅躺在床上,嘴里还喃喃着:“身体又捣蛋了,病,你也真会害!为什么也不找个好时间、好地方,偏偏在拖拉机厂工地上,又在紧张的施工时候害!”
李师傅只休息了半个晚上,当他精神稍有恢复的时候,工棚外边的一切嘈杂声像是故意往他耳朵里钻一样,搅得他不能安宁。他一边听着一边判断:卷扬机的声音为什么这样啊?小刘的车子又出了毛病了吗?严师傅一个人吃得消吗?再把他也累倒了可该怎么办呢?不能,不能在国家最需要我的时候躺在床上!想到这里,李师傅一翻身,又来到了机器旁,谁也劝不住他。
9月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宏伟的工厂外貌,已经展现在洛阳市郊。
这个工厂的建设工程,整整进行了一周年了。这里有10个主要建筑物:辅助、发动机、冲压、锻工、木工、有色修铸、燃料系统7个主厂房和中央实验室、煤气站、总仓库的外形工程,已经相继完工。
设备安装工程,也比国家计划提前两个月,在8月底开始进行。到1957年年底,该厂已超额3.2%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建厂任务。同时,当年的建厂计划也提前完成了。
有一天,雪越下越大,工人们穿上了棉大衣,戴上了棉帽子,棉手套,浑身只剩下了嘴和眼。身上落了厚厚的一层雪,远远看去,像是个棉花包。
但是,工程一点也没有停下来,而且越紧张了。南方来的工人正喊着一个口号:“战胜北方的寒冷!”
前一天,李师傅和严师傅带的徒工朱阿狗开卷扬机翻了两斗混凝土,这一天,小刘一上午就翻了四斗。工区里的干部找到了工程局机械处,处里的技术员、机械队长都下来了。
李师傅知道了,他气呼呼地找到严师傅:“好家伙,一上午就翻了四斗,这还能行!”他点起一根纸烟,一屁股坐在水泥袋上,眼睛朝着工棚外边。雪花被风吹得绕来转去,有时还吹到他的眼睫毛上,他也不看一下严师傅。
严师傅也没啥好说的,眼角只是扫了扫他,说:“你说咋办?”
李师傅厉声对一边站着的一个徒工说:“去!把小刘叫来!”
小刘低着头,在工棚口抖了抖身上的雪,两手捏着指甲,心里扑腾扑腾直跳。他自从翻斗那时就怕李师傅知道,所以没敢告诉他。
谁知李师傅更恼火了,他站起来一手拉住小刘的胳膊,一手指着室外紧张的人群说:“翻了,还不愿报告,你知道吗?一斗是千把斤大米呀!你瞧人家在干什么?人家在搞红旗竞赛,为国家增产节约哟。你可好,一上午折腾了几千斤大米!”
小刘低着头,心里像锥子扎的一样,他眼眶湿湿的,眼泪也掉下来。
李师傅看到这些情景,心也软了,语气也变得温和了些:“以后要注意,不懂就来问。”接着又给小刘讲了些操作规程。
洛阳工程局领导也注意起这个问题,于是决定用快速的办法培养一批新的工人。最后,洛阳工程局确定,在军工和一部分普工中抽出100多人进行训练。
紧张的冬季施工结束,只剩下一些零星结尾工程的时候,大部分工人开始了冬训学习。
工人王永楼、劳银贵等改进掌握木夯的方法,平均提高工作效率90%以上。青年工程队的队员们采用“中凸分层分段浇灌法”,每人平均的工作量大大超过了定额。
5月7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冲压工场厂房构件的综合安装工程已经提前完成。这项工程的速度比以往平均加快了30%以上。
冲压工场已经矗立在结了顶的赭红色的厂房群中,它们是当年第四季度即将投入生产的辅助工场和完成了或即将完成的锻工场、修铸工场、总库房等主要厂房。
修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木工场的职工们,在节约木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他们在现场捣制混凝土柱子、屋架、板梁等构件的工程中,创造了“流水连续施工三节快速脱模法”,加速了模板周转率。
同时,在制模板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了库存旧模板和废木料。这两项措施共为国家节省了1500多立方木材,价值17.9万多元。
第10章 电焊女工苦练技术本领
1956年6月,张春花跟着爸爸来到洛阳,参加洛阳拖拉机厂的建设。这时,张春花已经是一个熟练的焊工了。
张春花小的时候,爸爸是个熟练的焊工,曾在汉口街头开过焊工铺子。那蓝色的、紫色的、白色的火花,在张春花这个小姑娘的眼睛里,是奥妙无穷的。有时她觉得那是节日的喷花筒,有时又觉得那像夏夜的电闪。
张春花喜欢这种火花,因为每当它闪过一阵之后,就有两根折断了的铁管,或是两块裂开来的铁板,重新连接在一起了。春花每天放学回家,大半要坐在爸爸身旁,眨动着眼睛,猜测着电焊火花的秘密。
有一次,当爸爸休息的时候,张春花偷偷拿起焊枪,学着爸爸的样子,在一块铁板上面焊了起来。
张春花正手忙脚乱地焊着,冷不防被爸爸揪住了耳朵,还威胁地告诉她:“那个躺在地上的氧气瓶是个小炸弹,脾气怪得怕人,并且特别讨厌孩子,动不动就轰地一声爆炸了……”
以后,每逢爸爸出门,总要把电焊工具藏起来,生怕春花摸到它。
可是春花偏偏喜欢冒险,对于电焊的好奇心反而更强烈了。无论把电焊工具藏在哪里,她都能够找到,并且胆大地焊着爸爸剩下的活。
张春花对电焊这门手艺已经着了迷,在课堂上还设想着怎样拿起了焊枪,怎样火花四溅。
大约有3个月的时间,爸爸知道了张春花偷学焊工的事,他生气了,要揍张春花。
张春花躲闪着,委屈地说:“爸爸,我焊的跟你焊的一样好,不信你瞧瞧。”
爸爸半信半疑,把一个汽油桶推在张春花面前说:“这个桶底的边沿漏了,你焊给我看。”
于是,13岁的小春花用成年人的庄重神色,对桶底查看了一番,接着,就聚精会神地焊了起来。
这时,爸爸的气早就跑光了。他是带着赞赏的神情望着自己的女儿。他发现女儿焊得蛮像样子,不愧为焊工师傅的后代。他笑了,抚摸着张春花的脑袋,开始给她讲“氧气是一种能够助燃的气体”等道理。
学校放暑假的时候,张春花央求爸爸,准许她当一个真正的焊工。爸爸答应了。
暑假过去以后,老师不见张春花到学校来,就把她叫到学校,问她:“张春花,怎么不来上学?”
张春花骄傲地回答:“我,我,我工作了!”
老师惊讶地问:“工作?什么工作?”
张春花眼睛放光地回答说:“电焊!顶好的工作!”
老师说:“张春花,要记住,工作也不能忘了学习。”
张春花说:“我记住了。”
从此,张春花就一边学习电焊一边学习文化知识。
张春花来到拖拉机厂后,当时有许多高压管道,即使是最熟练的焊工,也要经过最严格的考试,才准许焊接高压管道。
当15岁的张春花发觉别人用不信任的眼光打量她时,就暗自下定决心,要在这个“考场”干出一番样子来,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焊工考试开始了,张春花突然变得严肃而谨慎。轮到她的时候,她竭力压住心跳,走上前去。
当张春花一拿起焊枪,心里就开始平静了,火花四溅的时候,心中已经满怀信心了,听到人群中的啧啧称赞声,她那双胖乎乎的小手就变得更加灵巧了。
张春花在短短13分钟的时间里,焊完了那根管子。
焊工队长检查以后,高声宣布:“拉力40公斤,超过标准8公斤,弯度90度,超过标准15度。”接着又眨着眼睛补充说:“春花的个子在全队是最矮的,但她焊接管道的拉力在全队是最高的!”
从此,张春花穿上了和她和身高很不相称的白帆布工作服。那件工作服,做她的大衫才合适。人们看了就笑。
张春花雨天穿的那双长筒胶鞋,整整把她装进了半截。“唉!两艘战舰!”她蹒跚地走着,心中抱怨着自己的个子长得太慢了。
这个熟练的焊工毕竟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在一幢幢高大的厂房之间,时常迷失方向。但她偏要东奔西跑,用好奇的目光打量一切,把烟囱里冒出的烟为什么会由浓变淡当成重大的科学问题,和不相识的人们争论不休。
爸爸担心张春花会发生意外,就让她跟自己一块做工,这使得她很不自在。因为她平时喜欢装大人,但在爸爸面前无论如何总是一个孩子,无论如何爸爸总要带着爸爸的样子和她说话。
张春花第一次高空作业的时候,她害怕了,手在发抖,爸爸当着很多人的面责备她:“抖什么!”问得她的脸都红了。
第二天,张春花偏要试试自己的胆量,乘人不在的时候,她故意不戴安全带,不用安全梯,攀着锻工场的钢梁屋架,爬上了11米的高空。
张春花不往上看,也不向下看,她竭力地设想着自己是骑在一条安稳的板凳上,然后双手比划着,做出焊接管道的样子。
这时,焊工队夏队长看见了,他不声不响地找人抬来了安全梯,然后命令张春花立刻下来。
张春花的脚刚挨地,就挨了一顿狠狠的批评。但她的心里却很高兴,因为她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胆量,并从夏队长的严肃的神情里看出,自己被别人当成大人了。
渐渐地,张春花可以离开爸爸单独工作了,她已经成了四级焊工。
1957年1月,焊工队要评选先进生产者了,大家都想起了张春花,人们不再把她当成小侄女或小妹妹,而是带着庄重的表情来谈论着张春花。
有的说:“她单独负责发动机车间的全部工程,并且全部合乎验收标准,这应该说是她的一大功劳。”
有的说:“她在辅助工场完成了任务定额的百分之一百六十九点七,即使是老师傅,也不容易取得这样的成绩。”
还有人说:“她和王一龙水工小组施工配合得很好,直到现在,大家还在念叨她,并质问焊工队长,为什么还不让小春花配合他们施工。”
后来,张春花的名字上了光荣榜,这时,大家更喜欢她了,并且时常赞叹着:“春花只不过16岁呐!”
1957年3月,在通向拖拉机厂工地的马路上,有一个青年姑娘和一个50多岁的老人边走边谈着,知道的,都称赞这是一对好师徒,不知道的,都以为他们是父女俩。
女青年秦小凤和老人宋明都是拖拉机厂的电焊工。
秦小凤个子不高,扎着两个大辫子,穿着一身白色的工作服,看起来挺精神。
他俩刚走到工地焊接钢骨架的一个席棚底下,秦小凤就问宋明:“宋师傅,今天干什么活呀?”
宋明回答说:“嗯,仰脸焊,仰脸焊,你可留心学呀。”他一边说一边戴上防护镜,拿起焊钳,开始工作。
秦小凤也戴上防护镜,聚精会神的瞅着放射出的电焊火花。
宋明刚焊完一个焊接口,秦小凤就说:“宋师傅,你焊的这个仰脸焊,我能不能焊呀?”
宋明取下防护镜看了看秦小凤天真的表情反问道:“你觉得你能不能焊呢?”
秦小凤爽快地回答说:“能,我觉得我能焊。”
宋明把焊钳交给秦小凤说:“好!你试一试看怎样?”
秦小凤不慌不忙地戴上防护镜,握紧手中的焊钳把,轻轻地往地上一伏就焊起来。“嗤!嗤!”的电焊火花像泉水一样地喷出,她的手随着电焊火花的冒出灵巧地活动着。
宋明咧着嘴笑着说:“嗯,行呀,小凤,就是这样焊法。”他看了看秦小凤那股热情劲儿又说:“小凤,像你这样的学法,我看要不了半年就出师了。”
秦小凤说:“那还不是师傅教得好吗?”说着又去焊第二个焊口。
秦小凤原来是厂里的核算员,后来主动要求下现场,刘科长就把她交给了电焊班的班长宋明师傅。
当时宋明一看是个女的,他一下子愣住了,心想:“一个识字的青年妇女,为什么不在办公室里做写写算算的工作,却要下现场呢?奇怪!”他又看了秦小凤那白里带点红的脸庞,穿着一身连水花也没有的蓝色制服,支支吾吾地说:“我,我的技术不高,电焊是一种特种技术,可不好学呀!”
秦小凤深怕宋明不收她,赶忙说:“行,宋师傅,不好学我多用心。”
刘科长也在旁边帮腔:“可以吧,秦小凤的决心很大。”其实他心里也并不相信秦小凤确实能行。
宋明说了声:“那好,试试吧!”说完就走了。
刘科长在后在嘱咐说:“小凤,下现场以后,要好好学习,可不许闹情绪呀!”
秦小凤答应着:“知道,我知道。”就连忙追着宋明去了。
暖暖的西南风撩过了工地,天空的白云由西南向东北跑去,大地上放射着万草复生的芳香,这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拖拉机工地上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竞赛高潮,成千上万的工人都涌在这个高潮里。
秦小凤跟着宋明第一次踏上了钢筋加工厂工地,她洋溢着异常欢乐和兴奋。
秦小凤和宋明两个人一前一后地走着,宋明心里想:我没见过一个大姑娘家要求下现场的,我也没有收过女徒弟,唉,学吧,三个月都不能过,管叫她自己要求再回到办公室去。
秦小凤也在心里想:一个青年妇女能够在这样的一场面工作,能够为建设祖国的第一个拖拉机制造厂而工作,这是多么幸福啊!三个月以后,我就能跟大家在一起工作了。
秦小凤一到现场就抢着干活,她看见宋明焊,也不向他请教就戴上护镜拿起焊钳去焊。一会吵着:“宋师傅,坏了,我的镜子怎么看不见焊条啊?”
宋明勉强答应着:“嗯,嗯,不打火就看不见嘛。”
宋明刚一转脸,秦小凤又叫起来:“不行呀,宋师傅,快来吧,电焊条又拿不下来了!”
宋明心里想:刘科长这是叫我收女徒弟吗?这活是叫孩子干的吗?这样学法,到老她也学不会电焊。
秦小凤一门心思学技术,她却没感觉宋明的态度,仍然师傅长师傅短地叫着。一个月后,她就学会焊小平缝了。当她拿起焊钳戴上防护镜,看着镜子里绿油油的火花时,她是多么想着多干一点活呀。
秦小凤一心想着赶快把技术学会,使这个工厂早一天建成。但是,慢慢她就有些苦闷了,她觉得宋明这个人各方面都好,但就是有些看不起女同志,不愿意教她学技术,心里还有些急躁。
这天下午,宋明焊接钢梁架时,秦小凤光想伸手去焊,宋明就是不开口。
秦小凤实在等急了,当宋明焊完一阵去吸烟的时候,她就不吭声地拿起焊钳要去焊。
宋明一看大声嚷起来:“不行!不行!这是个重要工程,你可不能焊呀!”
秦小凤也急了:“你吸你的烟去吧,我还没焊呢,你怎么就知道我不行?”
宋明说:“这是立焊呀。”
秦小凤说:“管它里焊外焊呢。”
宋明一下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好,好,反正我是管不了你这个徒弟,你爱怎么焊就怎么焊吧。”
宋明正这么想着,猛然听秦小凤大叫一声:“妈呀!”
宋明赶快往秦小凤跟前跑,他见秦小凤两手捂着眼睛,正在打滚地喊着。宋明马上明白秦小凤是被电光闪眼了。他向四周一看,工人们都在忙着,于是一句话也没说,背起秦小凤就往女工宿舍里走了。
秦小凤躺到床上,眼珠疼得就像要掉下来一样。但她心里更难受:我当个核算员不好吗?为什么要求下现场呢?一天到晚在现场上风吹日晒的不说,眼也闪着了,要是眼睛瞎了可怎么办呢?干脆,我还是回办公室吧。
但秦小凤转念又一起:我是个青年团员,我不能这样去做,我还要干下去。
这时,工地上“嗨哟!嗨哟!”的号子声和“轰隆!轰隆!”的机器声钻进了秦小凤的耳朵里。秦小凤在心里说:眼啊,你快点好起来吧,好了我赶快跟着宋师傅去工作。宋师傅还要不要我这个徒弟了……
宋明自从秦小凤闪了眼之后,心里一直在难过,总觉得对不起秦小凤。这天下了晚班之后,他连饭也没顾上吃,就往秦小凤的宿舍里走去。
秦小凤正胡思乱想着,听到屋里有脚步声,正想开口问是谁,宋明已经走到她的床前:“小凤,你的眼好些了吗?”
秦小凤一听是宋明的声音,连忙说:“好,好些了宋师傅。”说着她坐了起来,又说:“宋师傅,你……”秦小凤突然感觉面前坐着的是她慈爱的父亲,她紧紧地握住宋明的手说:“宋师傅,你可别怪我,都怨我,怨我不听你的话。”
秦小凤的话深深地感动了宋明,他觉得很内疚,秦小凤都跟她一个月了,自己却没有把她当徒弟看待,而且又让她闪了眼。
宋明嘴唇在抽动,心在跳动,他颤抖着手掏出手帕来给秦小凤擦了擦眼泪说:“别难过了,越流泪眼越疼,我对不起你,我……”
秦小凤又紧紧地握住宋明的手说:“不,宋师傅,还是我对不起你,我当时听你的话,能闪了眼吗?宋师傅,以后你只管大胆地批评我,全当我是你的女儿,你是我的父亲,宋师傅,你回去吧,明天还要上班。”
宋明想说什么却没有说出来,只是吐出一“我……”,就扯起被子给秦小凤盖上走了。
一个星期之后,秦小凤的眼睛好了,她又和以前一样和宋明一起来到了工地上,但是她变了,变得嘴勤了,也不那么冒失了。
宋明也变了,他真的把秦小凤当成了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
6月的一天,太阳像一团烈火一样,晒着拖拉机厂工地上的人们。宋明和秦小凤焊接厂房梁架。秦小凤第一次要到5丈高的房架上进行工作,宋明问她:“小凤,敢不敢上去呀?”
秦小凤说:“敢!昨天晚上,我就练习过了。”
宋明吃了一惊:“嗯!怎么练习过了?”
秦小凤高兴地说:“我和小李一块上到房架上走了一圈,还进行了操作表演。”
宋明责备秦小凤:“为什么不给我说一声?”
秦小凤说:“我不是怕你不让嘛。”
宋明一下严肃起来:“这样不对,我给你立个规矩,不经师傅允许不准随便上房架,你要知道安全重要呀!”
秦小凤撒娇地说:“遵命,照办。”
秦小凤和宋明两人在房架翻来翻去地焊接着钢架,电焊火花从5丈高的房架上落下,远远地看去,好像夜里的流星一样。
他们干了半天,身上的衣服就被汗水渗透了。但后半晌却突然下起雨来。他们又在大雨里坚持干。
宋明毕竟年龄大了,连热带累再加上雨淋,走到半路就头昏眼黑不能走了。开始是秦小凤架着他走,后来架着他也不能走了。
秦小凤四外望了望,人们都早已经跑回去了,但宋明却呻吟着躺在地上,无情的雨点落在他的身上和脸上。秦小凤急得没办法,在大雨里转了两个圈,不知从哪里来了一股力量,她背起宋明往医院里走去。
秦小凤一路上歇了四五次,才把宋明背到医院里,刘医生马上给宋明打了两针。
宋明醒过来了,她看到眼前的护士,才发觉自己来到了医院,他急着问:“小凤呢,小凤来了没有?”
秦小凤走到宋明面前轻声道:“我来了宋师傅。”
宋明看了看护士又看了秦小凤:“我是怎么摸到这里来的?”
秦小凤低声说:“是,是我背你来的。”
宋明感动地说了一声:“啊!小凤!”忽然坐起来抓住小凤的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工人陈保安写了一首《女电焊工》,赞扬像张春花、秦小凤这样的好职工:
你,在苦水里泡大,小时候给地主当牛马,砍柴、放牛、割野草,踏遍荒山野洼。
晚上,妈妈含着泪,抚摸着你磨破的脚丫:
“儿啊!别怪你娘心肠硬,咱辈辈都是苦藤上的瓜。”
你没摸过绣花针,更莫想把书本拿,和你的手做伴的是:
一只破草筐,一个镰刀把。
解放了,党给你插上翅膀,任你飞天下。
手握焊枪噼叭叭,五色彩线手中拿,要给大地绣新图,荒山野岭起大厦……
轻风理头发,晨露洗面颊,弧光闪闪照千里,借风传话给妈妈:
女儿心红志气大,正为祖国巧描画……
风送声万里,妈妈作回答:
“闺女呀,闺女呀!只要你勤读毛主席书,只要你常听毛主席话,不论你干啥,当娘的,心都放得下……”
第11章 上海安装工人支援一拖
1956年6月初,支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设备安装工作的第一批工人,由上海到达工地。
他们到达拖拉机厂工地以后,看到拖拉机厂壮丽的建设工程,都非常兴奋,纷纷保证要努力完成机器安装任务。
承包拖拉机厂设备安装工程的机电安装公司,已经对新来的工人们进行了妥善安置,并且指定专人帮助他们学习政治、技术,以便他们能迅速掌握业务。
派往苏联实习的第一批工段长12人已经结业回国。他们将分别担任木工场、锻工场、拖拉机工场一些车间里的部分工作。他们在苏联实习的过程中,熟悉了本工种的工艺过程,可以独立进行操作。
当时,这些回国的工段长们,正在积极进行争取提前出产拖拉机的生产准备工作。他们有的在熟悉机器设备情况,有的在传授从苏联学来的先进技术。
6月下旬,已经有半数以上的主厂房完成了厂房外型工程。全厂11个主厂房中,有锻工场、有色修铸工场、辅助工场、发动机工场、木工场、冲压工场6个大型厂房已经建成。这些厂房的高大屋身,已经屹立在纵横数十万平方米的厂区基地上。
燃料系统工场,也在5月31日开始施工。给全厂输送动力的枢纽,包括煤气站、氧气站、乙炔站和建筑材料仓库、中央实验室等建筑物,也已经建成或将近竣工。厂区内宽阔的中央大道、纵横交错的马路,以及地下的复杂的管道工程,都已经完成或完成了90%以上。
这些工程中主要项目的开工和完工期限,都比原计划提前两三个月。
修建拖拉机厂的上海安装工人都满怀信心地迎接铸钢、铸铁、标准金属零件等工场的厂房工程的开工。
有关负责人说:“全厂的主厂房外型建筑工程,在今年内可以基本完成。”
修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燃料系统工场的职工们,吸取了兄弟工区在38个工作日内建成发动机工场厂房外型的经验,决定在36个工作日内,完成厂房外型工程。
施工单位在编好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计划的同时,对各个工序的衔接和配合,都进行了周密的安排。并且决定在施工过程中,推广干硬性混凝土、机械表面夯实等十几种关键性的先进经验。职工们的劳动热情非常高涨,许多小组不断突破工程定额。
赵阿龙小组在开挖基础土方工程中,头两天就超过定额60.3%。
燃料系统工场是拖拉机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建成以后,每年要生产大量柴油发动机上的重要部件高压油泵调速器和喷油嘴等。
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有32个工厂,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培养和训练近2000名技术工人。这些人多半是徒工,还有二级以上到八级以下的工人。他们在学习中,得到了各厂职工的热心帮助,大都很快地提高了技术水平。
上海一个工厂的老工人樊延龄,在休息时间也积极教学员学技术,三级工周德标就是在他的帮助下,在8个月内达到了五级工的水平。
夏天的早晨,在第一拖拉机厂里,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朗诵俄文;夜晚,办公室里灯光明亮,差不多每一张桌子面前都有人在演算代数、几何,或者自修英文。
拖拉机厂的职工们在向科学进军,向文化进军!全厂参加这样的业余文化学习的共有700多人。其中有厂长、处长、科长级的干部,有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
第12章 完成设备安装试生产
1958年初,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徐特立来到试生产的一拖视察,并挥毫题写了8个大字: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1月7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11个主厂房建筑工程全部建成。至此,第一拖拉机厂已进入以生产准备工作为中心的建设新阶段。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从1955年9月中旬动工兴建以来,尽管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大部分厂房的建筑工程,都以比较快的速度完成了。
厂长高兴地说:“通过一系列的建设,使建筑工程部门积累了建筑大型企业的经验。如果以现在的施工力量进行建设,今后建设同样规模的一个厂,施工期限可以缩短一半的时间。”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11个主要工场中,已有辅助、锻工、有色修铸、木工等工场投入了试生产。在辅助工场里,正在生产制造拖拉机的工具、夹具和非标准设备。全厂的生产工人和企业管理人员,已集中了几千人。他们正在进行产品的翻译复制工作和产品生产的技术准备工作。
1958年,拖拉机厂进入了紧张的设备安装、调整和试生产的阶段。就在这个时候,拖拉机厂的动力心脏煤气站的煤气排送机发生了严重的故障。
这不仅影响着拖拉机厂所有热加工车间的试生产,而且也直接威胁着洛阳涧西区其他兴建工厂的生产。
当时,有的工程技术人员主张另向国外订货。
苏联专家列布柯夫坦率地说:“不要看不起自己的东西,工程师同志。买外国的,一需要花很多的钱,二需要半年的时间,我们不能等待,要自己修!”
于是,列布柯夫拖着一条在卫国战争中负了伤的腿,日夜和工人一起修理煤气机。经过两个月的苦战,被认为是难以“医治”的煤气机终于修好了。
8月份,本是列布柯夫休假的时间。厂长劝他说:“煤气机已修好了,你的假期也到了,快准备休假吧。”
列布柯夫却说:“不,厂长同志,我不能去休假。眼看铸钢车间‘八一’就要出钢水了。这是第一拖拉机厂的第一炉钢水呵!我怎能丢下工作去避暑呢?”
厂长说:“可是你两年都没有休假了!”
列布柯夫笑着说:“这又算什么呢?假期应该服从工作,工作不能服从休假。”
几次的争执,厂长只好让步了。工人感激地说:“苏联专家老大哥一心一意为咱们,他不到庐山去避暑,到咱们1000多度的炼钢炉旁来‘避暑’了。”
1958年5月3日,为了支援农业机械化,拖拉机厂副厂长郑定立带领工人和技术人员30多人,把一台新制的小型煤气万能拖拉机送给了新唐屯村的社员们。
当拖拉机开到新唐屯村的时候,农民群众高呼:
中国共产党万岁
感谢工人老大哥
加强工农联盟
激动的农民把拖拉机厂的工人抬了起来。工人们当场为农民进行了拖拉机田间耕作表演。
1958年7月23日晚上,第一拖拉机厂1万多职工开会,庆祝正式产品“东方红”牌54匹马力拖拉机诞生。这种拖拉机一天可耕地150亩,耕地最深达1.5尺,全国各地都能使用。
拖拉机厂厂长杨立功为此发表了署名文章《为大量生产拖拉机而奋斗》。洛阳制造的“铁牛”,第一次用呼隆隆的作业声,唤醒了中国沉睡了几千年的土地。
第13章 苏联专家支援一拖建设
1958年,普罗哈连柯专家来到了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来到洛阳的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锻工车间模锻工部,几乎和工部所有的工人都握了手,好像和熟悉的老朋友一样亲热。
普罗哈连柯仔细地看过了每台锻机。他看见一位工人正在锻打一个红红的零件,衣服被汗水浸透了,便从工人头上摘下了安全帽,戴在自己的头上说:“你们歇歇吧,我试试看。”拿过钳子就干起来了。
只见普罗哈连柯夹过一根通红的棒料,准确地放进锻模中,脚一踩蹬板,锤头就轰鸣起来了。锻件在锤头下翻了几个滚就成功了。
工人都伸出大拇指头说:“专家真是个好锻工。”
从那时起,普罗哈连柯几乎天天在生产现场,帮助工人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
1958年9月间,锻工车间来了一批新徒工,她们都是刚从农村来的一些十八九岁的姑娘。
她们在来到工厂以前,羡慕在大工厂里干活好。但是,当她们看到这些大锻机,打起锤来震天动地,又有些胆怯了。
普罗哈连柯亲切地对她们说:“在我们苏联,锻工非常受人尊敬,人们尊敬锻工,不仅因为他们是锻造机器零件的人,而且他们还是缔造幸福的人。”
说着,普罗哈连柯亲自操作,表演给这些姑娘看。
锻锤咚咚、哒哒,打着有节奏的点子,他一边干着一边说:“你们看这多么灵巧,姑娘,有志气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女锻工。”
以后,专家经常地帮助她们。不到半年的时间,新徒工曲秀花在专家耐心的帮助下,已经能够独立操作,并被车间评为优秀的徒工。
和曲秀花同来的其他姑娘,在专家和老师傅的帮助下,也都学会操作锻机了。
1959年6月间,普罗哈连柯完成了他的任务要回国了。曲秀花和何爱英冒着炎热的天气,飞针走线地突击了几个通宵,精心刺绣了一块绣花桌布,一对绣花枕头,赠送给了普罗哈连柯。
普罗哈连柯高兴极了,他回国以后,这种共同劳动中结成的深厚友谊使他不能忘怀,3个月的时间,就给她们来了3封信。
苏联专家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一拖建设的关心。
有一次,阿列克谢夫在一个工区看到厂房周围堆着土堆,建议尽快清除,不然会阻止雨水外排,引起厂房的裂缝和下沉。
工人答应说:“3天可以完全清净。”
3天后,阿列克谢夫专门去检查,发现土堆原地未动,生气地对工区主任说:“以后我不到你这里做客了,直到你们办好了答应的事。”
事后,阿列克谢夫动情地告诉洛阳工程局负责领导:
过去苏联在建设中是走了弯路的,我不愿看到中国再走。如果我的知识没有用到一拖建设中,回到苏联我也不会安心的。
阿列克谢夫的话,表达了当时所有支援一拖建设的苏联专家的心声。
第14章 周恩来视察一拖厂建设
1959年10月,第一拖拉机厂正式交付国家验收,并在拖拉机厂会议室举行了验收签字仪式,批准正式投入生产。
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河南省省长吴芝囿同志在验收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
周恩来在北京看到第一拖拉机厂交工验收报告后,决定亲自来洛阳视察一下。
中国第一拖拉机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56个重点工程之一。它的全面开工生产有着重大的意义。
周恩来飞抵洛阳时,已经是当日下午13时,所以省、地、市领导安排他先到友谊宾馆用饭、休息。周恩来却说:“我是来看拖拉机的,直接到拖拉机厂。”这下打破了市委原来的安排。
到拖拉机厂后,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安排人把饭送到接待室来,周恩来却说:“不用了,我们到食堂去吃”。此时一拖厂的负责同志才知道,总理还未用餐。
在饭前的这会儿时间,周恩来听取了汇报。当他听说厂里已有万名工人时,高兴地问道:“女工有多少?”
有人回答:“有3000多。”
周恩来风趣地说:“你们可不要重男轻女呀。”
突然,周恩来像想起什么似的问:“总工程师在不在?”当他得知总工程师在外边时,关切地说:“快,请他进来。”
当总工程师罗士喻进来后,周恩来让他坐下,亲切地交谈起来,从什么学校毕业,出过国没有,到拖拉机的设计、有多少进口设备等。当他得知11月1日正式投产没问题时,满意地点点头,他说:
拖拉机是我国5亿农民长期盼的,应尽快投产,早出多出,为促进农业生产,改变我国落后面貌,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作出贡献。
午饭是在食堂三间临时简易房里吃的,为了干净整洁,还在桌上铺了条白色台布。
饭后,周恩来走进厨房与师傅握手,并鼓励说:“你们的技术还不错,是在什么地方学的?”
随后,周恩来到车间进行视察。
当来到拖拉机总装配线时,正在忙碌的苏联专家和中国职工中不知谁喊了声:“总理来了!”
一时间,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
在热烈的掌声中,周恩来向大家挥手致意。他走到苏联专家面前,用俄语向他们问好,并亲切地问:“厂里一共有几位专家?爱人带来了没有?生活习惯不习惯?在厂里工作怎么样?有什么意见?”并和专家们合了影。
周恩来忽然被一个青年工人专心致志工作的情景吸引住了,他走上前问:“你啥时参加的工作?今年十几岁了?工作累不累?”
周恩来看到这个小青年激动得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便主动伸出手。
当周恩来离开后,这个小青年才发现自己连沾满了油渍的手套都忘了去掉。
在总装线尽头,一台崭新的拖拉机装配成功开出来了。周恩来高兴地说:“我国能自己生产拖拉机了!”并登上这辆拖拉机,在空地上转达了一圈,之后,与驾驶员和在场职工合影。
在听了到厂长汇报说一拖第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较整体计划进度提前了一年时间后,周恩来笑容满面,语重心长地叮嘱说:
你们是中国第一啊!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出中国第一的人才,创造中国第一的业绩。
随后,周恩来又视察了轴承厂和矿山机器厂。
在矿山机器厂,周恩来看到工人正在制造打眼机时,非常高兴。
这时,陪同视察的钱正英副部长对总理说:“密云水库现在急需这类打眼机,但是没定上货。”
周恩来听了脸上的笑容没了,马上对厂党委书记范青民商量似的说:“像你们这样的厂子不接受任务,叫谁接受呢?”
范青民考虑了一下回答道:“我们再增加20台。”
周恩来满意地笑了:“好!”并向在场的工人大声说:“祝你们生产更多的打眼机!”
因为接总理的专列已到,周恩来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新中国自己建成的工厂和热情的职工们。
在周恩来的关心和鼓舞下,拖拉机厂工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战斗。11月1日,第一拖拉机厂落成。
原洛阳拖拉机厂一分厂党委书记卢富来回忆说:
1959年11月1日,咱们洛拖开始建成,建成以后,我们这个拖拉机厂正式生产拖拉机,履带拖拉机。当时的心情是很激动的,我代表两三万职工在大会上发言,表决心。当时的干劲都是很大的,加班加点,都没有说要加班费,都没有的。当第一台拖拉机出来,在厂门口走过,我们甚至流出了眼泪。
第15章 一拖厂举行落成典礼
1959年11月1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在洛阳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大会。
这一天,雨过天晴。拖拉机厂门前庄严美观的主席台中央,挂着毛泽东的巨幅画像。广场上,人海沸腾,彩旗缤纷。两万多名职工和来自洛阳市郊区的农民,天不亮就锣鼓喧天地聚在这里,他们都兴奋地反复说着同一句话:“开工啦!”
8时30分,在鸣礼炮10响和庄严的国歌声中,典礼大会开始。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党委书记、厂长杨立功首先致词。他首先向远道而来的苏联代表团,中央领导同志,各省市、各兄弟厂矿的负责同志及农民兄弟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接着,杨立功说:
我们向全国农民兄弟表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全体职工,坚决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加速农业机械化的号召,迅速全力投入支援农业机械化的战斗。保证提前一个月完成今年拖拉机的生产计划,超额20%完成各项生产指标,力争今年年底基本达到设计水平,并且做好明年更大跃进的一切生产准备工作,为现代化的大规模的农业建设贡献我们最大的力量。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国家验收委员会主任吴芝圃,宣读了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国家验收委员会关于工厂交工验收开始动用的总结,并且讲了话。
吴芝圃宣布:
第一拖拉机厂国家验收委员会检查了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基本建设工作,认为工厂已基本完成了国家所交给的建设任务。全厂建设工程的质量总评定为优等。工厂生产所需要的设备已基本齐备,各项生产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并且试制了一批性能良好的拖拉机。因此,工厂已具备了交工验收正式投入生产的条件。
国家验收委员会宣布:
自1959年11月1日起,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已经建成,正式动用,投入生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代表周恩来总理参加了当天的大会,并且讲了话。
谭震林说:
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向全体职工同志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向伟大的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致以衷心的感谢,向辛勤劳动的苏联专家同志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谭震林兴奋地宣布:
一拖的建成、投入生产,是今后十年中我国沿着农业现代化道路迈进的一个胜利的开端,我国农民早已盼望“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伟大时代已经开始到来了。
谭震林在讲话中重点指出,洛阳拖拉机制造工厂建设时间虽然经过4年之久,但所有主要工程是在两年时间内建成的。这是同职工群众积极努力分不开的,是同英雄人物的模范行动分不开的。这些英雄人物,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珍珠,是珊瑚玛瑙。
谭震林表示,这个厂的基本建设安装过程和试制生产过程,都得到了苏联专家组的同志热忱的、细心的、负责的帮助。他们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技术,细心地教会我们。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他们这样的援助,我们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建成这座工厂。谭震林向专家组的全体同志表示感谢。
谭震林最后鼓励大家,要鼓起更大的革命干劲,制造更多的拖拉机开到祖国的田野上去,以一个胜利接一个胜利的姿态,为加速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而奋斗。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以极其兴奋的心情,在大会上吟诗祝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诞生。
谢觉哉在贺诗中赞道:
群策群力可胜天,一年工作当几年。
边建边学边生产,厂房高大机台全。
正式生产今开张,验交样样都优良。
学先进又超先进,多快好省名声扬。
少年看了劲头大,老年看了心怀开。
从此年丰又人寿,人人都登百岁台。
农业机械部副部长黎玉在讲话中说:
我们农业机械战线的全体职工,要勇敢地承担起工业支援农业的光荣任务,更多更快地制造拖拉机和农业机械,以大力促进农业的技术改造……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建成和全面投入生产,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工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将在农业技术改造的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
苏联代表团团长、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符明,在讲话中代表苏联部长会议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苏联驻华大使馆和苏联专家,祝贺在国家工业化事业中所获得的新的胜利。
符明说: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投入生产,在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革命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个工厂出产的大型拖拉机,将会减轻中国农民的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你们国家进行农业技术革命的速度。第一拖拉机厂,不仅是中国拖拉机制造业的初生子,而且是用最新技术装备起来的先进企业。这个工厂在开工时就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而且还将大大超过,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农业部副部长何基沣,建筑工程部副部长刘裕民,国防部副部长许光达,全国总工会副主席许之桢,铁道部副部长石志仁,共青团中央常务委员张超,也先后在会上讲了话。他们热烈地祝贺拖拉机厂胜利建成投入生产。
农业部副部长何基沣在讲话中说: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定会以更快的速度,生产更多、更好的东方红拖拉机,来支援农业的技术改造,以加速伟大祖国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的进程。
在大会上讲话的,还有河南省副省长、郑州大学校长稽文甫,帮助建设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苏联专家组长道钦科,中共洛阳市委第一书记吕英,河南省第三建筑公司的代表,郊区农民代表,以及拖拉机厂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代表。
参加当天大会的有内务部部长钱瑛、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蔡树藩、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白坚、地质部副部长刘景范、农垦部副部长萧克、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有萱、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张稼夫,以及各部、委的有关局的负责人。
苏联代表团团长符明和代表团全体团员,以及帮助建厂的苏联专家也参加了大会。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吴皓,中共洛阳市委第一书记吕英等,以及湖北、陕西省有关厂矿的负责人和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出席全国水土保持会议的代表,也都参加了大会。
在大会上,还宣读了来自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等11个单位和中共中央工业部、国家经济委员会、第一机械工业部、农业机械部等70多个单位的贺电贺信。
在落成典礼大会上,第一拖拉机厂的职工们还通过了向毛泽东主席致敬报喜的信,向全国群英会报喜的信。
他们在向毛泽东的报喜信中说:
我们向您保证:绝不辜负您和全国人民的关怀和希望,一定立即全力投入支援农业机械化的战斗……保证提前一个月完成今年的国家计划,并且为明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给国家生产出大量的、质量优等的拖拉机,为农业机械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他们在向全国群英会报喜的信中说:
我们一定虚心地学习你们的经验,学习你们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和高度的革命干劲,为支援农业技术改造,为支援农业继续大跃进而献出自己的最大力量。
在会上,还向支援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设的苏联工厂和设计单位赠送了锦旗。
会议结束以后,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剪彩。
下午,谭震林同志和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到车间进行了视察。全厂的工人怀着激动的心情飞快地开动着各种机器,222条生产流水线如同潺潺的溪流,最后汇集到一条湍急奔腾的大江:总装配线。工人们决计在4个小时内装配出15台拖拉机,以最高的速度、最出色的成绩,来庆贺自己工厂的诞生。
为了祝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胜利建成,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当天晚上在洛阳友谊宾馆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为庆贺一拖落成典礼,《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分别在11月2日发表了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