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提前完成投产准备工作
安道平听到俱乐部新建剧团正在教唱陕北民歌《东方红》,猛然想到:“东方红”这个名字不是很好吗?
道钦科说:“用国产的材料、由工人自己的双手制造的‘东方红’牌拖拉机已从总装配线一台一台地开出来。这是全厂职工的伟大胜利。”
1962年4月,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在面值为壹元的人民币图案上,有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她的原型,就是我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1956年2月底,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拥有13个车间的辅助工场、宽敞高大的修铸工场和总仓库的建筑,都已经结顶,准备开始安装设备。
计划在当年施工的各个工场,也正在加紧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争取尽量提前开工和加快工程进度。
当时,木工场的施工已经提前开始,发动机工场和冲压工场的厂房建筑最近就要开工。
同时,在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附近,还正在兴建一所规模巨大的设备安装加工厂。这个工厂将建设锻工、铆工、钳工、车工等28个车间和库房。这些车间建成投入生产以后,就将承担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全部设备安装的加工工作。
在不影响服务年限的原则下,这个加工厂的厂房建筑全部采用竹结构。这不仅能为国家节省大量资金,还可以加快建厂的速度。
1956年3月,第一拖拉机厂批生产车间需用的设备已提前运到厂地。
修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发动机工场、辅助工场和总库房的职工们,已经在3月9日提前22天完成了当年第一季度的施工计划,工程质量也好。
在施工过程中,职工们推广各种先进经验,积极设法提高工作效率。
丁志良小组改进了吊装工具,使屋面板吊装效率提高了6倍多。
技术人员在冬季施工中提出使用“冷沙浆”,解决了在低温下进行屋面工作的困难,保证了施工进度。在土方工程中,采用大型机械夯实和自动打夯机打夯的办法,使工作效率提高7倍。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最先投入生产的车间需用的设备,3月份开始陆续运到厂地。这些设备中有苏联提前运来的铣床和磨床等新式设备,有我国各地制造的车床、苏式钻床和桥式吊车等。
这批设备的及时运到厂地,对于拖拉机厂提前投入生产起到了重大作用。
刚完成厂房外形的辅助工场,只待场地平整完毕和完成管道等工程以后,就可安装设备,保证按照提前出产拖拉机的计划,及时开始生产。
3月,时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来到工地。他跨过土坑,钻过脚手架,站在土堆上环视建设工地,鼓励青年职工,并亲自参加了建厂劳动。
4月初,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全体职工在当地全市劳动模范大会上,作出了争取提前出产拖拉机的保证,并且以此作为条件,向全国正在兴建的大厂提出竞赛。
他们的保证是:
在1959年第三季度出产拖拉机的计划基础上,保证提前两个季度全面投入生产,争取提前三个季度出产拖拉机。同时,要争取提前一年,即在1961年达到原定1962年的年产量。
在当时,全厂职工正在为加快工程进度而努力。荣获全市一等劳动模范的工程师刘天民认真审查锻工场图纸,纠正了9根柱子没有列入设计内的差错,保证厂房及时进行综合安装。
工程师、技术员在审查辅助工场、修铸工场的施工组织设计的时候,提出了31条合理化建议,加速了工程进度,并节约了大量资金。
到1956年7月,拖拉机厂领导预见煤气站工程可以提前完成,中央水泵站的两个储水池的主要工程已经完成,在国内外实习的干部490多人也回厂工作,总仓库很快就可以储放机器。在苏联和我国兄弟厂的积极支援下,许多机器也已经到厂。
8月份,为了支援拖拉机厂提前出拖拉机,全国有96个工厂为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赶制机械设备。
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全部需要的机械达数万台、件、套。其中除苏联帮助我国制造的以外,有90%左右靠我国自己制造。在这些产品中,好多都是我国从来没有生产过的。
沈阳第一、第二机床厂承制的6种大型机床,大连起重机厂承制的桥式抓斗吊车,1956年自从拖拉机厂提出部分车间提前投入生产以后,许多厂都在积极赶制,争取提前交付设备。30多个工厂提前交付了1000多台、件、套的设备,为即将开始的设备安装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拖拉机厂当年开工生产所需要的工人,第一批已于6月份到厂。这批工人,有车工、钳工、铣工等共76人。他们有的是拖拉机厂派到兄弟厂学习期满回来的,有的是兄弟厂派来支援拖拉机厂的。
在外厂学习的工人,由于各兄弟厂的热情培育,一年多来,技术水平提高得都很快。
在上海自行车厂生产车间学习的4个车工,过去都没有见过自动车床,现在都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在上海纺织机械厂修理车间学习的工人,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还和其他工人一起,改进了生产工具,使生产效率提高了5倍左右。
第17章 首台东方红拖拉机诞生
1958年7月20日,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台拖拉机诞生在洛阳第一拖拉机厂。
从此,中国农机工业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序曲在洛阳正式奏响。
20日是个晴天,第一台拖拉机披着彩带,在敲锣打鼓的人们护送下,“隆隆”地开出一拖厂门。
当时人们发自内心的激动和自豪,很难用语言来表达。那可是新中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台拖拉机啊!
说起“东方红”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故事:
离第一台拖拉机诞生的日子不远了,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大家都在为她苦思冥想,名字有几十个:龙门、白马、和平、友谊、铁牛……取名的人各有各的理由,但是人们都觉得没有一个名字能代表所有人的心。
有一天,厂办副主任安道平听到俱乐部新建剧团正在教唱陕北民歌《东方红》,猛然想到:“东方红”这个名字不是很好吗?
安道平的提议很快获得通过。大家都说:“‘东方红’最能体现翻身农民的无比喜悦心境。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都是扛着锄头,迎着太阳;而现在,他们就要开着拖拉机,去迎接朝阳了。”
对“东方红”这个牌子,苏联专家非常赞同。已经回国的专家组组长列布柯夫写信祝贺:
多漂亮的名字啊!听到这个名字,我跳了起来。
第一拖拉机厂工人李清联写下一首诗《赞“东方红”拖拉机》,表达他的喜悦之情:
哗哗的掌声似雷鸣,嘟嘟的吼叫惊落群星。
第一台拖拉机出世了啊!
就在我们的拖拉机厂诞生。
瞧呀,它多么神气地瞪着红眼睛!
那是向我们工人致敬。
听呀!嘟嘟的声音多么动听,想它的心中比我们更激动。
啊!我们的党委书记啊,你的双眼已经熬得血红,“党和人民需要拖拉机啊!我们肩负着最光荣的使命。”
我们的老工人啊!
你的眼睛里为什么闪着泪星?
“我太激动了啊!这‘头生子’是我们亲手制成。”
我们的小伙子们
几昼夜你们没有休息一分钟。
“想到拖拉机出世了,我一脚能把泰山踏平。”
我们的工程师同志
昼夜和大家一起劳动,“只要拖拉机能和人民早见面,这就是我最大的荣幸。”
啊!快把拖拉机开出厂房吧!
瞧,祖国的天多么辽阔,地多么坦平。
把那彩色的捷报,快一点地送向北京。
第一拖拉机厂的厂址,就是第一拖拉机厂职工符光尧少年割草放牛的地方,也是他祖祖辈辈的家乡。从这里开出来“东方红”牌拖拉机,符光尧怎能不特别高兴呢!
符光尧考入拖拉机厂当徒工后,下定了学好技术的决心。在搞搞技术革新时,符光尧总感到自己加工的拖拉机后桥上的两个加油管不十分必要,可以做一个歪嘴铁皮漏斗代替,一台拖拉机可以节约两公斤钢材,4个工时和一套工夹具。按年产1.5万台计算,一年可节约3万公斤钢材,6万个工时。
符光尧这一建议提出后,厂里的领导、苏联专家和老师傅都很支持,并批准了这个建议。以后符光尧又继续钻研,提出技术革新建议共16条,平均约可提高生产效率20%。
后来,拖拉机厂全面投入大流水生产了。全厂职工以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的精神,鼓足更大的干劲,开展优质高产生产竞赛。
竞赛中,符光尧在老师傅的帮助下,学会了在3种机床上独立操作,他加工的8种拖拉机零件,自己完全能调整了,并且全部突破了定额。
但是符光尧并不自满,他下决心再接再厉,保证大量生产拖拉机,支援农业机械化。
第一台拖拉机的下线,为中国机械化提供了巨大动力,随着拖拉机产量的增加,大大促进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
后来,第一拖拉机厂又生产了第一台“东方红”压路机,1966年9月16日,“东方红”665越野载重军用汽车也试制成功了。
第18章 苏联专家祝贺东方红出厂
1959年11月2日,第一拖拉机制造厂苏联专家道钦科撰文祝贺“东方红”拖拉机的诞生。
道钦科写道:
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获得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开始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为强大的工业国。但是实现国家工业化,没有农业的机械化是不可想像的。
苏联根据1955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协议,开始为中国设计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根据政府的决定,莫斯科汽车拖拉机厂设计院承担技术设计,而哈尔科夫拖拉机制造厂承担施工设计。
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全体职工以极大的自豪感接受了这一光荣的任务。在厂里已经把人员配齐,中国拖拉机厂设计科正式成立起来了。
为了设计像洛阳拖拉机厂这样大的一个现代化工厂,必须绘制成千上万张刀具、量具、夹具和非标准设备图纸,订制数百台高效率的专用机床,重新设计和编制几千个拖拉机零件的工艺过程卡,审查和最后确定拖拉机协作的技术条件。
这些工作所以必须要做,是因为在洛阳拖拉机厂,采用了很多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更新、更先进的设备。
在施工设计还在进行的时候,为了直接帮助中国拖拉机厂的建设者们解决建筑、安装和调整中的技术问题,一批苏联专家来到洛阳。
1957年10月道钦科来到洛阳,他又见到了过去在苏联实习的中国朋友。道钦科以极其兴奋和激动的心情,看到了自己和同事们在哈尔科夫厂绘制在纸上的东西,已被中国朋友变成美妙的现实。
敞亮的车间已经树立在道钦科的眼前,有的车间开始制造工具和夹具,有的车间开始安装设备。特别是工具车间的工人已开始制造复杂的工具,这是多么值得令人兴奋的成绩!
到了中国,道钦科很快就和厂里的工艺师及设计师们建立了紧密的友好关系,和中国同事在一起共同解决在安装和调整中出现的大批问题。
和中国同事在一起工作,道钦科又一次看到了他们那种坚决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工作任务所表现出的热情和顽强精神。
1958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全厂职工干劲冲天,热情洋溢,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创造力量。安装和调整工作飞速地向前发展;加快建厂速度,改进质量和降低成本等合理化建议像雪片似的飞来。这一切都给道钦科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
发动机和拖拉机的试生产开始了。无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相继出现,这些问题都必须毫不犹豫地很快解决。全厂职工在党委和厂部的领导下,以顽强的精神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建厂过程中贯彻执行了边安装、边调整和边生产的方针,全厂职工在加速安装和调整的同时又生产了一定数量的拖拉机。
道钦科说:
现在,两万多名职工已经看到由自己的辛勤劳动所制造的果实——用国产的材料、由工人自己的双手制造的“东方红”牌拖拉机已从总装配线一台一台地开出来。这是全厂职工的伟大胜利。
这座工厂在11月1日交工验收正式投入生产。“东方红”牌拖拉机正成批地开向人民公社的田野,开向规模巨大的建筑工地。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的建成,对中国农业的技术改造,对在十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英国,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的。
直接参加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建设的所有苏联专家和全体苏联人民都愉快地看到,大家共同的劳动已经获得丰满的果实,规模巨大的第一拖拉机厂已经建成并投入生产。
苏联专家曼多洛夫对机器的使用、保养和维修,在提出的书面报告中作了详尽而通俗易懂的说明:
机器未使用前,要经过充分运转,否则会造成磨损,缩减工作效率;要经常保持润滑油和空气滤清器的清洁或及时更换,最好的保养就是清洁……工作结束后,要清洗和擦拭机器,紧固螺栓、键、锲的连接点和支撑圈,换掉磨损的零件,检查仪表、起重和刹车装置;维修时,在一切情况下,机器不能使用时必须保存在使它各零件不致锈坏的条件下,如果能预见机器不能使用的时间过长,那么就应适当地使机器暂停工作,但在此之前,必须修理机器……
道钦科在高度赞扬中苏两国友谊的时候表示:
让我们全体苏联专家预祝“东方红”牌拖拉机在农民中享有盛誉,在农业的技术革命中贡献巨大的力量。让我们在建厂的共同劳动中凝结的深厚友谊,载入中苏友谊的史册,永远常青!祝伟大的苏中两国人民的牢不可破的友谊日益发展,万古长青!
第19章 梁军驾东方红开进人民币
1962年4月,我国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面值为壹元的人民币图案上,有位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她的原型,就是我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
早在1949年,《东北日报》发表题为《我们的女拖拉机手》的文章,就介绍过梁军的事迹。
梁军出生在黑龙江省明水县一个贫苦家庭,艰苦的环境磨炼了她敢闯敢干、不怕吃苦的性格。17岁那年,她说服家人,来到黑龙江省委在德都县创办的一所乡村师范学校萌芽学校学习,边劳动边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刘胡兰》等小说,给梁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1947年春天的一个晚上,梁军所在的德都县萌芽乡村师范学校放映苏联电影《巾帼英雄》,描写了苏联第一位女拖拉机手帕莎·安格林娜在和平时期开着拖拉机种田、战争时期开着坦克与德国法西斯战斗的故事。
从那一刻起,梁军就立志成为一名女拖拉机手。
1948年2月,为恢复经济,中央决定从苏联进口拖拉机,在北大荒垦地种田。黑龙江省委决定,在北安举办拖拉机手培训班,给了萌芽学校3个名额,梁军第一个报了名。
校长高衡十分为难:“人家不收女的啊。”
梁军问:“为什么苏联的帕莎可以,我就不可以?”这一下把校长问住了。
后来,梁军与另两位男同学一起,去了北安。
拖拉机训练班70多人,梁军是唯一的女孩。没有单独的女宿舍,进了大通炕的宿舍,梁军对着镜子把长发一剪,就在男宿舍的旮旯住下了。
当时,领导担心她会吃不了苦,梁军脖子一扬说:“苏联妇女能开拖拉机,我为什么不能呢?”
梁军暗下决心,一定要争口气,平时就像男孩子一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很快,大伙儿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白天,摸爬滚打在拖拉机上;夜晚,点着小油灯整理笔记、模拟操作、巩固理论。遇到学习上的“拦路虎”,梁军一定不依不饶,拿下方休。两个多月结业考试,梁军全部通过。此外,她还掌握了一般性故障检查和维修。
培训时,开的是德国产的轮式拖拉机,多用于运输;动真的时候,握在手里的方向盘,是苏联产的链轨式拖拉机,多用于开荒。
学成后,梁军开着拖拉机在马路上跑,老乡们都惊奇地说:“看看,大姑娘也能开铁牛?”这时候,梁军心里感觉特光荣!
两个月后,18岁的梁军学成归来,她和萌芽学校的两名男学员一起,把3台苏式“纳齐”拖拉机开回了学校。
随后进入开荒。那段日子,梁军永远记得。她说:“艰苦的环境能磨炼人的意志。忆苦思甜,我真正地感觉到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
1948年的夏天,梁军他们吃白水煮土豆,睡地窝棚,在荒无人烟的野草岗上昼夜开荒。
那时候为了提高效率,大家就连夜作战,歇人不歇“马”,吃住都在大荒地里。住的是干打垒,吃的是玉米面粥和野菜,喝的是水沟里的水,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但那时大家似乎根本感觉不到苦和累,一想到国家需要粮食,好像全身被注入了使不完的干劲。
梁军倒夜班,从晚6点干到第二天早6点。荒野地里蚊子多,她的手、脚、腿被蚊子叮咬得没有好地方,小腿已经化脓流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好。
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他们坚持开荒2000多公顷,并在机械作业中节约油料数千斤。
1948年5月,梁军带着第一个女徒弟,开着拖拉机随垦荒人员挺进北大荒陆家岗,和队友们开垦了500垧荒地,盖了十几间草房,把陆家岗改名为萌芽岗。后来,这里扩建成了萌芽农场。
梁军开着拖拉机开荒的故事渐渐传遍四面八方,人们知道了新中国有了第一位女拖拉机手。1949年10月,在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声中,梁军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她成为亚洲妇女代表会议的代表。
很多女孩子听了梁军的事迹,都跑到北大荒要学拖拉机。陈亚茹、徐霞、袁如芬等等一批姐妹都来了。
1950年6月3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命名仪式,以梁军的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正式成立,梁军就任队长。
11名队员,5名是驾驶员,5名是助手,管理三部机器。次日,“梁军女子拖拉机队”伴着歌声,突进了荒山野岭。
她们豪迈地高声唱道:
哦,火犁,你是钢铁的战马;火犁,你是我们亲爱的战友!
你发出愉快的声音:
我们已到开耙的时候!
驾着战马走遍田野,我们无比骄傲,我们人人精神抖擞……
在歌声中,拖拉机越开越远,歌声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逝。从此,梁军带领她的拖拉机队驰骋在北大荒的原野上。
她们在荒山野岭垦荒,渴了喝阴沟里的水,饿了烧火煮玉米大查子粥,吃水煮土豆,困了就睡在自己搭的草窝棚里,一天劳作十四五个小时,既要忍受蚊虫叮咬,还要防备时常出没的狼。
两年里,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梁军和伙伴们一共开垦出1500垧荒地。
看着她们的拖拉机一走过就是一片肥沃的黑土地,梁军的心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我们是共和国的主人,是开发北大荒的主力军!”
1950年9月26日,梁军光荣出席了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作为农业代表,梁军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的亲切接见。
在当时,梁军还带着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毛泽东给“萌芽乡师”题写校名,但当她见到毛泽东那一刻,竟激动得全给忘了。
这样,梁军当晚连夜写信,汇报了学校的发展与现状,并请求毛主席题写校名,她托当时全国总工会主席李立三转交。
第二天,李立三就把毛泽东题写的“萌芽学校”4个大字用信封装好拿来了。
1950年11月,《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文中这样描述:
她们苦战了一年零八个月,开垦出北大荒一片新土地,也为中国妇女打破封建枷锁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1952年,梁军进入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习,毕业后,分到省农机研究所工作。回到黑龙江省后,省农机厅把梁军留下,参加省农业机械研究所的筹建。
1957年,王震将军率10万大军挺进北大荒,梁军所在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全体五七届毕业生还没来得及毕业,就被指派随王震将军来到密山,担任开荒技术指导,开了2000多垧地。
1959年11月,洛阳中国第一拖拉机厂生产的第一批“东方红”拖拉机在哈尔滨举行剪彩仪式。梁军作为女拖拉机手,在仪式现场开机翻地,见证了拖拉机国产化的第一步辉煌。
1960年,梁军赴哈尔滨香坊农场第三度开荒。开荒是技术活,培训班只讲了驾驶技术而没讲开荒技术,大家就得自己琢磨。另外,机械常出故障,出了故障就得马上修理。没有机械师,大家就得自己摸索。
为了提高效率,不走空车,梁军还琢磨出了内翻法、外翻法和套翻法。
1960年,梁军担任哈尔滨市香坊区农业局副局长兼和平拖拉机站站长,后来,梁军被调到哈市,从事农业机械化的技术管理工作。
据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吴先生介绍,每一套人民币的诞生,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科技有着密切关系。第三套人民币于1955年开始制订方案,1959年开始设计,1962年4月20日开始陆续发行。
当时,新中国经过了连续3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全国上下正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恢复国民经济。
在这一背景下,这套人民币的主景图案选取长江大桥、女拖拉机手、车间工人生产图、炼钢工人生产图等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新风貌。
而女拖拉机手、纺织女工走进人民币图案,也与毛泽东“妇女要顶半边天”的言论契合,成为中国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地位凸显的标志。
据当年人民币制版师傅刘大东回忆,人民币设计者都是当代美术大家。美术家罗工柳是牵头人,周令钊负责画图案、花饰,侯一民、邓澍夫妇负责人像素描。
当时,为了画好以梁军为原型的“女拖拉机手”,侯一民没少下工夫。
刘大东说:“还不说人像,单说他到天津某国营农场找的那台捷克造拖拉机,为求最好的角度,他画了两天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