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引黄济青纳入治黄规划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测量队、山东省治淮安装工程队,也为青岛段输水河线路施工放线和亭口泵站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孙贻让不顾年近古稀,从工程的论证讨论到勘测、设计、施工,都亲自上阵把关,以确保把工程建设成优质工程。
钱正英说:“我赞成明渠输水方案,这个工程很好,很合理,要相信群众,水可以送到青岛。”
1955年12月,山东河务局制定了《山东黄河规划纲要》。关于引黄兴利的措施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这项措施包括引黄济青工程在内,以及其他沿线工程,都给沿途百姓带了利益。
“黄河规划纲要”为黄河山东段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山东人民从此开始了治理黄河的事业,把黄河由一条害河变为一条为人民服务的利河、宝河、生命河、黄金河。
无论是在黄河的历史上,还是在山东的历史上,1855年,即咸丰五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年6月黄河在铜瓦厢决口,从此黄河改道走山东。
在这之前,黄河沿着旧河道已经流淌了500多个春秋。
黄河的改道也给山东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清政府无计可施。直到光绪十年即1884年,山东黄河的官修堤防才建立起来。
黄河不仅是山东农业的命脉,还是山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生命线。
黄河水也随着引黄济津,流进千家万户,为人民带来舒心幸福的生活。
同时,黄河水域机器隆隆的厂房,带来一个又一个的工业增长点。
黄河水还流进了井架林立的油田,带来一桶桶原油。
解放前,滔滔黄河空自流,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干渴的土地得不到滋润,只能望天发出兴叹。
解放后,山东的引黄灌溉事业蓬勃发展,黄河水流进了干旱的农田、林地和果园,人民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丰收年。
黄河和沿黄城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担负着供给沿黄城镇工业用水和人畜吃水的“光荣使命”。
而且,黄河还补给了山东省内的内河和湖泊大量的水源。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等地区,地下水含盐量很高,根本不能饮用。另外,还有一些沿黄城镇利津、垦利等地,同样面临着缺水的难题。
在引黄之前,部分缺水地区的群众全靠坑塘蓄水的方法解决饮水问题。
黄河水给沿黄缺水的城镇带来的福音,滨州引黄兴利事业发展40多年来,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滨州大地。
滨州沿黄河300多万人口、500多万牲畜的饮水问题都离不开黄河。
因为引来了黄河水,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得以在滨州土地上扎根生长。
引黄济津工程建成之后,1981年和1982年两年之内,黄河就有8.5亿立方米的清水被输入到天津市。
不仅解了天津市缺水的燃眉之急,而且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由于黄河长年受缺水难题困扰的天津市不仅恢复了元气,还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同天津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岛市同样感到“干渴”。
因此,国家就顺理成章地想到引黄济青工程。而且同时想到引黄济青中,也要给沿线人民带来很大的利益。
所以,引黄工程就要把黄河的淡水输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开工伊始,济南军区即调集5000余名官兵,率先参加了桃源河改道工程。
市区的大中学校师生也主动利用星期天参加义务劳动。
水电部五局一分局承担棘洪滩水库建设任务后,分别从河北岳城水库、唐山引滦工程、山西张峰水库、东北吉林热电厂、烟台开发区等工地抽调精干力量参加施工。
青岛地质矿产局组织的第四地质队、第五探矿队、水文地质总站和区域地质调查队,每天工作15个小时,为棘洪滩水库、市区输水线路及白沙河净水厂、蓄水池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工程设计资料,为全线同时开工赢得了时间。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测量队、山东省治淮安装工程队,也为青岛段输水河线路施工放线和亭口泵站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安徽省合肥市省建水泥制品厂、河北省保定水泥制管厂、北京第二制管厂优先为青岛制做了优质大型水泥管3400根,计17公里。
市内各县、市、区承担的工程,更是派出了精兵强将,投入各项任务之中。
第6章 设计组勘查输水河线路
1984年7月,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级领导的历次指示,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作为引黄济青工程的主体设计单位,承担了该工程的大量勘探、测量与规划设计工作。
引黄济青工程是“七五”期间山东省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山东省第一个远距离、跨流域、跨市地的调水工程。工程具有规模大、战线长、项目多、数量大、工期紧、施工难等特点。
承担此项工程初步设计的是由山东水利工程勘测设计院和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承担。他们深入现场,详细考察,很快完成了引黄济青工程方案的初步设计。
引黄济青工程与其他引水工程相比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黄河水的含沙量比较高,在引水时必须处理好泥沙问题;二是引黄取水口地处黄河下游,来水量受上中游的用水量影响较大,灌溉季节与非灌溉季节的中上游用水量的不同导致下游的来水量也不相同。
对此,引黄济青工程方案的初步设计中考虑了以下几项原则:
一是搞好泥沙处理。要做到不能淤积输水管道,不能造成沉沙池周围土地沙化,不能影响黄河本身的冲淤规律。
二是采用短时间、大流量的供水方式,避免与农业争水。每年的4至6月正是春灌期,此时黄河水量较小,不宜引水,而冬春季节适宜引水与输水,把水库灌满,然后再全年均匀地供水。
三是尽量减少水质污染。引黄济青工程是为青岛市供水的,水质要求较高,所以沿途输水必须采取工程与行政管理措施,采用专用渠、管输水,保证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
职工们以能为引黄济青工程作出自己的贡献而感到光荣。引黄济青输水河线路设计组便是在这种情况下组建起来的。
无声的命令在告诫人们,行动刻不容缓,必须快马加鞭,要以争分夺秒的革命干劲去抢、去挤时间,保证按时或提前完成各个设计阶段的具体任务。
这个设计组早期由12人组成,其中有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6人。自1984年以来,他们一直在夜以继日地进行着紧张而又艰巨的工作。设计组的办公室,晚间常年灯火通明,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这儿不是战场,但紧张的工作气氛却胜似战场。现实生活就是这样,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可以在那血与火的斗争前线表观出来,也可以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中得到体现。此时此刻,他们正是在这引水工程的战场上奋力拚搏。
这个设计组不但能人自为战,出色地完成各人所分担的任务,而且更能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
在工程建设的初期,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参与按时完成了《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设计任务书》和《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初步设计》等阶段输水河线路的规划设计任务。
以后又单独相继完成了《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河工程施工图设计》,《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河衬砌工程施工图设计》,《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桃源河改道工程施工图设计》、《棘洪滩水库库外排水工程设计》、《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交通道路设计》等8套设计文件,总计130余万字,设计各种图纸350余幅。
完成这些工作量,如按一般程序正常进行,少说也得2.5万个工日,但由于全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结果大大缩短了设计工作的周期,保证了各个阶段施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引黄济青输水河线路全长250余公里,涉及4个地市,上下游左右岸各方面的需求关系相当复杂。进行这样一个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规划设计,无异于是在做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研究。
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每一项设计指标的确定,设计组都需要做大量的分析比较工作。遇到某些特殊情况,他们总是本着技术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上级的有关指示精神,同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在现场进行反复协商,力求妥善解决,不留后患。
设计组的工作信条是:
干工作,不仅要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而且要有全面创优的雄心壮志。不干则已,要干就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他们瞄准80年代的先进水平,要争取拿到国家级的奖牌。设计人员心里是这样想的,在具体工作上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这么干的。
由于各个河段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在衬砌设计中对排水,防渗和防冻胀等几项主要技术中措施均需相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他们在做排水流量计算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先将线路分为61个河段,用以确定需要设置逆止式集水箱的间距与个数,根据沿线各地不同的气象条件,又将线路分为56个河段,统计分析了数以万计的气象资料。
据此算得沿线不同走向渠道各个阴阳坡面的冻胀深度,用以确定铺设聚苯乙泡沫保温板的厚度。
根据沿线河床的岩性,渗透系数、地下水埋深、渠道的设计断面和边坡的开挖情况,他们把输水河再分成98个河段,按实际需要作出精心安排,分別采用了8种不同的渠道衬砌形式。
为了摸清初步打算不作衬砌,利用原有河道输水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设计组还专门派出人员会同省水科所的一起,进行了重点河段的渗漏观测试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解决了在设计工作中一度有所争议和不大放心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实践,渠道衬砌设计中的渗漏问题,已随着塑料薄膜的广泛使用而求得较为理想的解决。
但在排水与防止冻胀等方面,当前仍存在着若干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设计组在工作中经过多方比较,科学论证和系统研究,终于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
他们精打细算,为国家节约每一分钱,在有限的投资范围内,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设计具有引黄济青工程自己的特色,体现出80年代水利建设的先进技术水平。
随着我国化纤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一种由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成的针刺无纺布当时在国外普遍使用。国内在交通、冶金、军事工程和市政建设等领域中也已开始使用这种材料,但在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将这类材料大量应用于衬砌工程,国内尚无先例。
由于这种材料具有强度高、投资省,耐老化、易于施工,并有很好的排水反滤效果,不少工程界人士认为:土工织物的普遍使用,是近代岩土工程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今后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大有取代传统砂砾滤料的势头。
为了推广使用这一新型建筑材料,设计组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消化吸收了国内外这方面的已有经验之后,冒着冰冻三尺的严寒,到现场分段采集土样,又到各厂家了解生产情况。
他们并将各河段的典型土样与拟选用的土工织物样品送请国内具有高检测水平的单位进行各种不同组合情况的测试,选择符合衬砌设计指标要求的土工织物产品。
为避免厂家在批量生产过程中可能疏忽质量的情况发生,施工期间,设计组还派专人进行了产品的抽样检测工作。
初期设计中,人们对冻胀问题一直疑虑较多,鉴于以往某些工程中因冻胀未能妥善解决,致使衬砌工程屡遭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设计组像对待使用土工织物一样,对打算采用的聚苯乙烯泡沫保温板材料,也是慎重搜集样品并送请有关单位认真进行了检测,在证明性能的确可靠之后,才决定大量采用的。
在全线需要衬砌的201公里输水河小,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应当采取排水减压措施的河段就有133公里之多,这是衬砌工程设计成败的关键所在,必须设法寻求较为理想的处理办法。
为此,设计组拟定出4种排水方案,并且从技术、经济以及今后的运行管理等方面权衡利弊,经过优选比较,最后淘汰了其中两个一次性投资较多,且在近期一时又无电源保证的方案,而采用了既能效地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浮托力,又可避免工程设施在长期运行中逐渐产生淤积的暗管排水与透水砼板排水两大排水系统。
为了研制暗管排水系统中的主要部件逆止式集水箱,耿福明等人冥思苦索,图纸画了一张又一张,模型制作了一个又一个。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番周折,他们终于将逆止式集水箱设计成功。鉴定合格后,立即委托专门厂家进行批量生产,并在输水河全线,普遍推广使用。
在5年多的时间里,设计组始终保持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好作风。他们编写的设计文件要反复校对多遍,对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或是某个参数的上下脚码等,也都是严格要求,从不马虎的,因而文件的差错率减少到最低程度,是全院当时公认的第一流水平。
他们绘制的各种设计图纸,除少部分线条是用手工精心描绘的以外,图中各种文字都用“透明注记纸”植字以后,再逐个剪贴而成。
酷暑盛夏,汗流浃背,他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用小镊子夹起那些薄得几乎难以量出厚度的字片,将其准确地贴在底图上,其操作场面俨然像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家们在加工艺术作品一般。
一些施工单位来拿图纸时,都情不自禁地翘着大拇指夸奖:“到底是省水利设计院出的图纸,质量就是过得硬!”
第7章 技术人员亲抓勘测设计
山东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孙贻让在引黄济青工程上马伊始,就提出要把国内外先进技术充分应用于工程建设。
孙贻让不顾年近古稀,从工程的论证讨论到勘测、设计、施工,都亲自上阵把关,以确保把工程建设成优质工程。在他的主持下,工程采用了许多当时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
各种世界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引黄济青工程,不仅保证了工程的高质量,而且也提高了效益,节省了资金。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王大伟,在引黄济青的方案提出后,他便一头扎到了这上面,不断进行实地勘测,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使之更适合实际需要。
在工程建设期间,王大伟大多数时间花在工地上,为工程建设尽了最大的努力,被评为全国水利战线的劳动模范。
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工程处人员担负着集管理、设计、施工于一体的任务,他们自始至终参加了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工程处为了使工程高效率运转,他们不但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增强对工程的宏观管理,而且还设计了工程的总体网络计划,使得整个工程从勘测、设计、动迁、开挖到地面上的建筑物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都纳入总体网络计划。
工程处处长汪峡率领大家外搞勘测,内搞设计。汪峡任引黄济青工程处处长时,分到他手上的大学生都经过了这一关,他是这样的“强人所难”。
当然汪峡出的考题并不是在学校里一般的考题。他给每一个学生分配一个建筑物,让他们自己去搞设计,经过工程处的元老审批通过后,让学生自己施工,当“总工程师”。
这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讲,的确有一点难以接受。但汪峡知道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让学生对从实践到施工都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汪峡的这种做法,其实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
1964年9月,刚刚从华东水利学院毕业的汪峡,从家乡上海来到山东省水利厅。
与当时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样,汪峡虽然他的毕业设计是满分;虽然由于出身问题,他未能分配到科研单位;虽然当时的环境如此,他对此心里也有过不平衡,但是他还是去了。
刚参加工作的学生第一年不是坐办公室,汪峡也不例外,他被派到莱阳修水库。
当时的劳动条件与劳动的强度让汪峡知道了什么是干水利。他虽然是刚毕业的学生,但是仍然创造了好几项纪录。
抡大锤从8磅一直到20磅。那时为了赶进度,经常是在钢筋未扎好之前浇注混凝土,为了使建筑物和设计的图纸完全吻合,他便用手在下边扶着。你浇你的,我扎我的。
1986年,引黄济青工程开工,汪峡被任命为工程处处长。他深知工程的难度:全长250多公里,跨流域、跨市地。但一捧甘冽的清水送入口中,他也知道工程带来的效益,并为此兴奋不已!
他们的工程处是集管理、设计、施工于一体的工程处。他带领一帮人外搞勘测,内搞设计,为了使工程高效率运转,他本人还承担了3个工程设计任务。他大胆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工程的宏观管理,设计了工程的总体网络计划,整个工程从勘测、设计、动迁、开挖到面上的建筑物,到竣工验收等全过程,都纳入总体网络计划。他还开发了具有先进水平的工程应力计算的通用软件。
在引黄济青工程第一次通水前,为了保证工程成功开闸、如期通水,汪峡拿着计算器,沿着250公里长的输水河工地坐着吉普车跑了一个来回,一个闸门一个闸门地查勘、计算。
引黄济青这样的大型新建工程项目,按惯例,项目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当资历的工程师充任。然而,这根“千斤大梁”竟破例地让年轻的耿福明工程师扛了起来。
耿福明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培养与重托。他不仅能出色地完成设计任务,而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把一个由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组成的设计组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耿福明作为线路设计组的负责人,他对沿线的各种情况都比较清楚,有些重要的技术指标数据,甚至可以用不着查看笔记本即可脱口而出给你讲出来。
由于耿福明业务熟练,别人工作中,偶尔出现的差错也能在汇总时得到及时更正。
耿福明编制的计算各项规划设计指标的微机程序,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耿福明一年到头加班加点最多。有时出发上午才回机关,下午又有紧急任务需要马上启程。
耿福明一心扑在工作上,夫妻两地分居,连续几年都没有休够法定的探亲假期。孩子有病一年多,基本上没请过事假,全由家属一人承担。
输水河在平度县境内有一段线路需要避开某部的军事设施,为此,省指挥部决定改线,并指示设计组于1986年12月19日赶赴现场,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具体研究实施。
测量工作也同步进行,以便在现场尽快决定下改线后的各项设计指标,保证不耽误1986全线统一征地计划的完成。
12月25日,设计组白天冒着严寒,脚踩积雪,已紧张地做了一天野外查勘,本应在晚上暖暖和和地休息一下,但又怕风雪干扰贻误战机,影响计划的完成。
晚20时许,耿福明不顾劳累,由县城出发到万家乡去取测量成果,汽车行至半路出了故障。
野外天黑风急,路上行人稀少,他便与司机将吉普车从乡间土路一步一步推至高平公路附近,在一位返回平度的小车司机的帮助下,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将测量资料取回,这时已是夜里23时多了。
耿福明只喝了口热水,驱了一下寒气,便又投入了紧张的夜战,同测量老工程师和锡森以及设计组的张皎峥,黄贻生等一起,对资料进行了核算与整理。当他们完成这项工作时,时针已指向26日凌晨2时。
为了弄清输水河沿线的各种复杂情况,院长沈家珠曾在1986年5月组织过一次历时半个月的沿线徒步查勘,不少人脚上都打了血泡,但一想到付出的这种代价能换取到坐汽车走马观花难以获得的第一手好资料时,心里也就格外充实和舒坦了。
规划室主任宋振福高级工程师就曾在另一次引黄济青工程查勘中因过分劳累而突发了心脏病,多亏及时组织抢救,始幸免发生意外。他在病情好转之后,又多次出现在引黄济青工地上。
1987年春节前夕,泉城处处能,听到零星的鞭炮声,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办年货,然而设计组却与水利厅铅印所一道,正在忙着赶印引黄济青输水河施工图设计。
他们白天相当紧张地干了一天,晚上又高一步、低一步地踏着积雪去继续加班校对清样。
由于两家都在争分夺秒,全力以赴地抓紧这项工作,结果仅用了9天的时间,就将一份有14万字的设计文件赶印出来。
根据勘测设计院有关职工福利方面的安排,设计组本应有几位老同志去长岛作短期疗养,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已连着两年主动放弃了疗养机会。
这个组的成员中,有的患有心脏病,有的患有胃病,有的关节疼痛,但他们没有一个小病大养、无病呻吟力的,而是“小车不倒尽管推”。每当有这种安排时,他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等于完了引黄济青工程设计,再去痛痛快快地休息一下吧!”
他们经常因为下班较晚而吃不上热菜热饭。吃着冷馍,想着工作,可他们觉得这样打发日子很充实。
许孝信工程师前几年他家属还没办理时上学的孩子,在出发时只好让孩子脖子上挂着钥匙。虽说组里的同事们也常主动给予一些关照,但他的那个小家还是全然一幅“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