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高兴地说:“今天在山上面对一比一的天然大地图,听了你们的说明,我们就不必再到各厂址、工地去看了。”
周恩来向四川省和攀枝花军民提出基建要求:“以大局为重,以三线建设为重,全力以赴,保证1970年‘七一’以前出铁。”
彭德怀在视察成昆铁路说:“成昆铁路要尽快建成通车,对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意义。”
1966年,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总指挥部发布指示:
主攻两矿,即铁矿和煤矿,确保两厂,即发电厂和水泥厂,狠抓运输。
当年新年刚过,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的战役在兰家火山和尖包包两矿打响了。
攀枝花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北面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理、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面与云南省的宁蒗、华坪、永仁3县为界。
攀枝花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这里拥有丰富的矿产、水力和农业资源。
谈到攀枝花市的起因,就不能不谈到攀枝花的发现人。有一种说法,称攀枝花是法国人李克列于1899年发现的。现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黄汲清教授曾托人查阅了国内现存的外文资料,结果是毫无根据。现在地质界公认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教授发现的。
为了改变我国工业布局,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在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胆略和气魄,做出了开发建设攀枝花的英明决策,并亲自指定周恩来总理主管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
党中央、毛泽东一声令下,国务院10个部委立即行动,从全国各地,共抽调5万多名职工,日夜兼程,迅速汇集到攀枝花。
在这荒山野岭、干旱酷热、人烟稀少的河谷地带,建设者们住的是席棚子、“干打垒”,喝的是江河水,吃的是干咸菜。英雄的攀枝花人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需要两三年才能完成的建设前准备。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解决了临时住房,并开始进行煤矿、铁矿、电厂、水泥厂等基础项目建设。
在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之初,主厂区所在地弄弄坪只有7户人家。远离成都、昆明等城市,铁路不通,建设和生活物资全靠汽车从成都、昆明运来。
当时提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一切都为建设让路。建设者喝的是没有处理过的泥浆水,吃的是粉条、海带等干菜,住的是席棚子。加之气候炎热干燥,不少人流鼻血、拉肚子、患肝炎。
建设攀钢给工程技术人员出了一个难题,怎样把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在一座小山呢?
为了使攀钢设计适应山区特点,来自重庆、长沙、鞍钢等地的800多名专业设计人员,采取主动进攻的态度,提出改造山坡、利用山坡、创造条件把攀钢建好。
他们与其他建设者一道头顶青天,脚踩荒山,身带水壶、毛巾、草帽搞设计。他们的设计室就是席棚子,缺桌少椅,晚上点起蜡烛搞设计。席棚子白天挡不住热浪,晚上挡不住蚊子。
就是在这种世界上最简陋的席棚子设计室里,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凭着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完成了世界上堪称一绝的设计图。
整个设计适应了山区的特点,充分利用了空间,在中国是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被国内外冶金专家誉为“象牙微雕钢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冶金建设史上的第一个奇迹。
攀钢的主体设计工程,集中地反映了我国科技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超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作为山区工业基地建设的成功典范,被誉为“国家级优秀工程设计”,荣获金质奖。
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总指挥部发布指示后,首先集中力量进行矿山外围的控制工程,二井巷,三井巷,剥离公司等承担桐口土石方、密兰铁路,一号和二号溜井、剥离及尾矿坝等项工程。
根据总指挥部的安排,四公司承担选矿厂,区域机修和矿山机修等工程的土建任务。
机装、电装公司负责机电安装工程。
特种公司承担土石方及矿山铁路工程。
在建设当中,施工工艺出现许多革新。
平硐施工中采用超前导坑、多部开挖方法,月进由50米提高到184米。
竖井施工选择了分段反掘上下同时作业方法,月进由40米提高到100米。
平巷施工中组织“四人交叉”快速通风,月进由100米提高到300米。325米天井高上挖施工中大胆试用了“爬罐强力通风法”,月进由30米提高到150米。衬砌方面采用喷射混凝土,效率大大提高。
尾矿坝施工中采用块石垫底定向堆砌大爆破,用炸药128吨,爆破土石方15万立方米,坝体堆高20米。
比堆石坝方案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缩短工期半年。经过4年多建设,兰、尖两矿和选矿厂第一,第二选矿系列于1969年2月建成投产。第三、第四选矿系列1970年9月投产。
1966年,攀枝花基地建设全年完成基建投资为年计划的210.9%。鉴于这种情况,冶金部提出:1967年基建工作,要围绕1968年底出铁进行安排,投资不受限制,有条件力争多干的项目,应力争多干。
根据这个精神,在后来的1967年,矿山与钢铁厂开始交叉施工,力争提前出铁。
1968年5月,第十九冶金公司成立了弄弄坪地区大会战现场指挥部。成立了焦化、烧结、炼铁现场指挥所,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1969年出铁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