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8章 周恩来对攀钢建设提出要求

1969年12月4日,周恩来向四川省和攀枝花军民提出基建要求:

以大局为重,以三线建设为重,全力以赴,保证1970年“七一”以前出铁。

周恩来的重托极大地鼓舞了攀枝花的军民,通过贯彻中央文件精神,部分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工程技术人员回到技术岗位,生产指挥系统得到加强。

周恩来首先抓住“提前出铁”这个中心环节,带动了攀枝花基地全部工程的70%提前完成。

因此,攀枝花总指挥部和各分指挥部都兢兢业业地执行周恩来的指示,排除一切干扰,对所承担的建设任务作具体的安排,积极组织施工,严格检查质量,就地解决问题。抓建筑器材和生活资料,抓职工伙食和休息,确保“保铁献礼”重大任务顺利完成。

要在半年内完成一号高炉系统73%的建设工作量。达到一座焦炉,一座烧结机,一座高炉以及与之相应的水、电、铁路、机修等工程同时投产,需要完成土石方230万立方米、混凝土8万立方米、铁路41公里、铺设管道100多公里、安装设备2万吨,任务十分艰巨。

在弄弄坪组织了第十九冶、一冶、十四冶、攀钢、建工、交通、电力、林业以及铁道兵部队等单位共3万多人的队伍,打破行业、专业、生产、基建等界限,由第十九冶金公司统一安排施工计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围绕“七一”出铁,部署了3个战役:一战精矿下山,二战九通一烘,三战铁水奔流。各类工程,凡在人力、物力上与出铁项目有矛盾的,坚决让路,压缩或推迟建设。

攀枝花基地从上到下奋战了近1年的时间,到了1970年4月下旬,炼铁系统及煤矿、铁矿石、灰石矿、电力、供水等工程都已完成。按着各工厂、车间进行调整、试车和炼焦厂投产。

6月中旬起,各厂就按计划向炼铁厂提供焦炭、烧结矿及石灰石等原料。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石冶炼工艺经过多次试验,炼铁厂的职工已能准确掌握技术,一切准备工作就绪。

1970年6月29日16时42分,一号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二号和三号高炉分别在1971年9月和1973年8月建成投产,实现了周恩来提出的“‘七一’前出铁、向党的生日献礼”的目标。

1970年4月,攀枝花成立矿山建设办公室,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矿区的总体现划: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加快速度,猛攻两矿,即铁矿,煤矿。狠抓机修,保铁夺钢,誓保1971年基本建成一期工程,实现年产翻番。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第十九冶金公司编制了1970年下半年和1971年建设计划,建设要点是“抓矿,保铁,夺钢,上材”。

提钒炼钢的过程是:将炼铁厂生产的含钒铁水送入雾化提钒炉,提钒后得到半钢,以80%的半钢加20%的高炉铁水入转炉炼钢。提钒得到的钒渣,经破碎、磁选,回收金属铁,得到合格钒渣。转炉炼成的钢水,经铸锭,送往初轧厂开坯。

炼钢系统工程主要有炼钢、供料、供水、供气、仓库、机修、生产检验、运输、电讯等10个系统以及白云石矿、炉衬车间等50余个工程项目。

第十九冶金公司成立了炼钢指挥所,组织了第一冶金公司一公司、第十四冶金公司一公司、建字〇二部队十四大队和市建工系统等单位1万多人的施工队伍,开展了炼钢工程大会战。

工程会战分4个阶段进行:1970年3月到年底,主要打基础工程,进行地下管网和土建工程建设。年底进入全面结构吊装,主厂房柱子吊装60%,9米平台浇灌完毕,一号转炉已预组装,整模、脱模、钢锭库等完成柱基和预制件制作。

1971年1至5月,主要进行结构安装。5至8月集中安装一号转炉系统机电设备。8月以后组织无负荷、负荷、单机和联动试车,继续完成安装工程,全部完成厂区管网、铁路、公路建设。10月1日一号转炉开始炼钢。

一号转炉投产后,又相继建成二号和三号转炉、日处理1000吨铁水的雾化提钒试验炉,以及年产2万吨的焦油白云石砖炉衬车间。1972年9月6日二号转炉投产、1973年8月17日三号转炉投产。

建设炼钢工程的同时,同年8月,冶金指挥部成立了矿山建设会战指挥部,组织领导朱家包包铁矿的设计和施工。9月,会战指挥部制定了“高台阶,大爆破,土溜槽,低进线”的设计方案,建设期限由原设计的9年缩短到两年半。10月,会战指挥部确定了分层一次爆破方案,即把60米高的山头分作25米和35米两层,分层布置药室,用秒差雷管一次分层爆破。

朱家包包铁矿共有5个山头,最高的是狮子山,位于矿区中部偏东,是个独立山头,覆盖于朱家包包主矿体之上,下部矿石占矿区储量的82.8%,剥离量占全矿的68%。大爆破之前,山已由原来标高1525米剥至1435米,形成了一个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150米的平顶,山坡较缓,约25度左右。朱家包包大爆破就在狮子山进行。

1971年5月21日,在朱家包包铁矿的狮子山成功进行3万吨级大爆破。

狮子山大爆破从设计、施工到起爆历时6个月,是国内首次采用“分层秒差起爆”方法进行的爆破。起爆用电爆网路加传爆线和秒差雷管,供电用遥控方式,实测两层起爆时差约2.1秒。炸药用量1万多吨,上层装药3784吨,段高25米,下层装药6354吨,段高35米,加上局部铁路路堑,共3层。爆破松动岩石1140万立方米,但产生的爆破地震仅相当4.2级自然地震。

1970年底土建工程开工,1971年因保铜放慢建设进度,一号转炉投产后才把安装力量放到这方面来。1972年3月土建工程进入回填、灌浆、地下管网室内管道施工,4组均热炉有两组已经砌砖,主体机械设备,包括轧机主体、辊道粝剪,钳式和粑式吊车等已安装完成。8月初实现“四通”,9月底开始全面试车,12月7日以三号均热炉组进行热试轧。均热炉,主电室和轧制线的设备安装达到设计和技术要求,工程质量良好。12月26日正式投产。1973年续建好一、二、四号均热炉组,1978年先期建成属于二期的五、六号均热炉组。

初轧工程挖土方10万多立方米,浇灌混凝土3.54万多立方米,制作和吊装钢结构构件5500多吨,安装1150毫米大型开坯机和1600吨剪切机等共1万多吨,铺设电缆和工业管道各2万多米。

轨梁厂是攀钢一期工程中最大的单项工程,基建投资1.93亿元,设备总重2.1万吨,混凝土10万立方米,工业管道52公里,金属结构9000吨,混凝土件1300立方米,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1971年3月动工。

轨梁厂方圆钢系统的主要设备是950毫米开坯机和800/850毫米轧机。1973年3月28日,四公司完成了开坯机基础施工任务,质量优良。1974年2月28日机电公司完成950开坯机安装任务,试车检查质量良好,被评为样板工程。

施工时天气炎热,基坑内钢筋密如蛛网,必须捧着振动泵钻进去操作,四公司的不少工人每天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28天完成了基础浇灌任务。

机电公司三队在安装开坯机传动可控硅设备和热锯电磁站可控硅设备时,交流技术,精心操作,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按时优质完成任务。

1974年8月16日,方圆钢系统成功投入热试轧。

方圆钢系统建成后,1975年一季度建设型钢系统,3月29日建成。二季度建设重轨系统,6月30日建成,经过联动试车,试轧出每米50公斤的重轨,9月正式投产。

全长淬火为轨梁最后一项工程。1974年12月基础施工,1975年一季度土建与安装交叉进行,6月基础完工,7月份全面安装,9月中旬设备安装基本完成,11月试车,1976年2月投入生产。

重庆钢铁设计院将厂房上部改作井式天窗、鱼腹式吊车梁等新型结构,并对设备基础结构作了修改,仅热区就节省投资18万元。

四公司在轨梁厂北区过铁路污水管道施工中,大胆创造“水平爆扩穿洞推管”的施工方法,代替通常用的“掘进顶管”法,不到10天完成任务,提高工效9倍多。

四公司在水力沉淀池施工中学习了井巷单位吊挂井壁法施工竖井的经验,拟订了一个自上而下分段掘进和分段浇灌井壁的施工方案,既避免了常用的大开挖土方量过多的缺点,又避免了沉箱法池壁厚度大,工程造价高的弊端。

在后来的1972年,全国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建设方针:

“缩短基本建设战线,抓紧收尾配套,发挥投资效果”,市委提出了“一矿山、二收尾配套、三续建,四民建。”

根据1974年攀钢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基本建成的事实,对以往总称作“收尾配套”的项目按时间区分为两类,即1972至1974年围绕形成综合生产能力而进行的非主体项目,称为填平补充项目。1975至1978年建设的项目,称作收尾配套项目。两类项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填平补齐项目主要是:原来的设计或设备不完善,经过生产实践需作改进的;施工中抓大不抓小、抢主体拖辅助。施工质量造成的遗留问题;建设中因设计、设备或材料影响拖下来的项目;意外原因产生的问题,如滑坡等。

1972年主要解决了施工质量和设备质量方面的遗留问题;滑坡处理,防洪排水、站场设计和安全设施;保证两座高炉正常生产的有关工程。全年完成填平补齐项目131项。

1973年,冶金部工作组提出1974年完成全部配套项目,形成15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市里排出520项配套项目。第十九冶金公司以全心全意保生产为出发点,全年完成各种工程377项,其中填平补齐项目有360项。1974年又完成填平补齐项目140项,主要项目有三号高炉系统、四号焦炉、二号取煤机、四号透平鼓风机、一、二号烧结机尾电除尘收尾、一、二、三号焦炉及高炉煤气交换系统、转炉“三吹二”攻关改造、一号混铁炉、机车车辆修理厂等等,基本上解决了炼铁、炼钢的许多“老大难”问题。

收尾配套中最大的项目是炼钢厂提钒车间和铸造厂钢锭模车间。

提钒车间是攀钢实现综合利用和改善环保条件的一项重要工程。车间位于炼钢厂的管网区、拆迁量大,施工中还要保证铁水罐畅通无阻,施工难度较大。建设分作4步进行:1973年特种公司开挖土万,进行拆迁,为土建施工创造条件。一、四两公司抢建主厂房地下基础,进行土建施工,为结构安装创造条件。工安公司进行结构安装,机装公司安装设备。电装公司等单位安装设备。12月27日提钒车间建成,投入生产。

钢锭模车间是炼钢生产的一项配套工程。1974年1月开始土石方工程。1975年9月第十九冶金公司基地搬迁,一公司另有任务停建。1978年恢复建设,特种公司重新上场挖掘地基基坑,4月改由市建工系统承建,1979年底建成。

选钛厂是攀矿综合回收钛、钴的一项工程。1978年5月,方毅副总理视察攀枝花时提出开发钛资源问题,冶金部随即决定抢建一座年产5万吨钛精矿的选钛厂。攀枝花治金矿山公司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织了抢建会战。同年7月工程开工,攀矿特种公司负责土石方工程,攀矿二公司负责土建,攀矿机电安装公司负责机电安装。经过15个月的紧张施工,1979年9月基本建成。接着又建成初选、机修,外运铁路。

经过10余年的“三线建设”,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在经过配套完善后的攀枝花,已成为一座以钢铁为主,包括煤炭、电力、建材等各种产业的大型工业基地。

一座“百里钢城”就这样奇迹般地出现在昔日的不毛之地。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