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六章 相声在海外

相声既然是源于汉语言文字的一种益于身心健康的表演艺术,那么,大凡有华人生活的地方,就必然会有相声存在与发展的土壤;而作为相声的送笑的功能及使命,也必然也应当为他们所享用。让笑声远播四海,是相声艺术发展的必然,也是国人对侨胞的心愿。

新加坡相声的发展

新加坡的相声艺术近20年来的发展,经历了几度起落,掀起了几次高潮。在这期间,公开舞台上时有来自相声发源地的相声艺术家或团体的演出。像中央广播艺术团、北京曲艺团、中国曲艺家协会这样的专业艺术团体,都先后到访演出。马季、姜昆、赵炎、唐杰忠、侯跃文、高英培、苏文茂、常宝华、常贵田、赵振铎、赵世忠、李金斗等中国一流相声艺术家,为人们提供了典范性的表演,也带去了相声艺术的多个传统和现代经典作品。

随着录像带、磁盘、光碟的普及,加上电视台经常重播“笑一笑、少一少”这类的相声专场,于是常看相声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耳熟能详的传统作品和旧作的重复。在观众这一心理面前,每一个前来演出的中国相声演员,不论知名度高低,都感觉到上台的压力。

然而,欣赏来自发源地的“原装”表演,并不能替代当地的相声创作与演出。近20年来,新加坡相声从业人员在创作和演出的质量上均有可喜的提高,从国家初级学院连续10多年主办新加坡“全国中学相声比赛”中可以看出,学生所表演的相声,越来越多了本土色彩浓郁的作品。

新加坡唯一的民间相声艺术团体“新风相声学会”和一民众俱乐部曾联办四届全国相声大奖赛,本土创作每一届都在增加,到第四届时改为“新马相声大奖赛”(1998年),其前三名都是新、马两国的本土相声。

脱胎于母体的本土相声,在不断吮吸中国传统相声和现代相声精华的同时,在自己的土壤、气候中成长,并且受到本土观众的认可,这在艺术发展篇章中是令人欣慰的。

作为民间说唱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相声在新加坡的滥觞期,可以追溯至二战前后;进入70年代,相声的创作开始受到重视,新人涌现,比赛和演出都有可观的成绩。南方艺术团在1973年的一个10多场爆满的演出中,由郭宝昆、何镜光合说的《送票》(韩劳达和郭宝昆联合执笔),可说是舞台上获得掌声最多的本土相声作品。《送票》借鉴了马季的《友谊颂》歌颂体相声手法,颂扬华裔同胞的兄弟情谊。这个节目后来随着马来西亚马大华文学会主办的一个大规模汇演《春自人间来》,从南到北多个城市演出,影响深远。

新加坡的学生相声活动,是以比赛作催化剂的。不论是校内的或校际的,或是公开赛,都能吸引学生参加。自1985年起,国初华文部的老师们锲而不舍地每年办相声比赛,使相声成为中学生熟悉的艺术形式。一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也自发地进行创作,给学生量身订制适合他们身份、年龄的相声作品。这是一笔财富。有识之士指出,如果这样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没有收集起来,就意味着将来在新加坡相声发展的历史上留有空白,那是很可惜的。

新加坡的相声,需要国家关怀,学校、团体支持,创作者和表演者心手相连。只有如此,才有望一代一代往下传承。

马来西亚相声50年

马来西亚相声约有50多年的历史。最早在本地舞台表演相声的艺人是冯翔、白言和路丁等人。他们在20世纪40年代与50年代间活跃于新、马两地歌舞团。当时的相声是受了上海滑稽戏(又称独角戏)的影响,讲究说、学、做、唱。表演时形体动作夸张,与相声讲究说、学、逗、唱相近,只是内容结构上严谨有别。

在同时期,活跃于新、马舞台的艺人还有郑秋子、黄秋萍、韩非等人。

到了20世纪60年代,黄福成、梁雅才、林俊堂、符史勤、何家雄等人分别在首都、马六甲及槟城等地表演相声。在马六甲李福祥也尝试创作本地相声段子。

从70年代开始,本地文化团体的相声活动开始活跃起来。吉隆坡剧艺研究会、雪兰莪中华大会堂文教组、琼联剧社合唱团、琼青文艺团、马六甲培风校友会、槟州青运青年剧团、怡保三德校友会及洪坤方、梁志成、黄良友、郭绪益等都积极推动相声艺术。

到80年代,相声在马来西亚逐渐完成“本土化”的改造工作。1988年,“首届相声表演赛”的成功举行,首次为全国相声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摩与交流机会。

1990年5月,中国相声界在吉隆坡、新山、槟城、实兆远、马六甲、拉美士、居銮等地巡回演出,掀起相声热潮。1992年年初,马季与王金宝到马来西亚讲学半年,提升了本地相声的创作、表演与欣赏水平。

1995年以后,大马相声朝着稳健步伐发展,新山设立了飞蒲相声资料馆。1996年,华总绿野文化基金会与全国文化咨询委员会发起并主办了相声与小品培训营与创作赛,也尝试把相声译成马来文,促进文化交流。新一代的演员如姚智祥、陈德明、纪庆荣、苏维胜、粱拯康、周时慧、黄莹英、刘浩伟、杨升翰等数次在国外相声赛中得奖。足见大马已踏出一片相声的园地。

1999年12月吉隆坡剧艺研究会、雪隆中华工商总会、雪隆陈氏书院、大马儒商联谊会、飞蒲文化艺术中心等单位在吉隆坡和新山两地举行了相声声迎千禧系列活动,节目包括相声名师讲演会,新、马相声邀请赛,迎千禧相声宴,马来西亚相声资料展,飞蒲相声馆开幕,马、中、新相声艺术工作者座谈会等。世界各地相声名家与当地相声艺术工作者共聚一堂,共迎大马相声的美好明天。

缅甸的相声

20世纪60年代,缅甸城乡夜晚的舞台上,首先出场的并不是报幕员,而是两位能说会道的滑稽演员。他们的表演方式与我国的相声极为相似,其说笑内容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两个人的手中还各持一纸卷起的“棒子”,说到激动时,就你一棒,我一棒,边吵边打;在这难分难解时,一位身穿公主服的女演员出场劝解;然后是女演员以歌舞来唱颂一个道理;之后,两位相声演员又继续说笑。接下来才进入正戏。这样的表演,缅甸人称为小丑说笑。小丑成了人们最喜爱的舞台人物,因为他们的表演往往能紧跟时事动态,反映人民的心声。他们利用舞台,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动作去讽刺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因此,这一表演艺术经久不衰,至今在缅甸的电视里还能看到这样的相声节目。

在现代,这种表演艺术虽受到电影、电视和流行歌曲的强烈冲击,却不受丝毫影响。由此可见,一种艺术达到一定的高度而被人民群众深深地热爱后,它的生命力是极为强盛的。当然,其中也包含着诸多的民族情感、文化因素等。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