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不宜与红薯、螃蟹同食
柿子富含丰富的维生素A、C。红薯含有足够的淀粉。螃蟹含丰富的蛋白质。
红薯是含淀粉较多的食物,吃了以后会使胃里产生大量胃酸,而柿子则含有较多的鞣质和果胶,胃酸和鞣质、果胶相遇,会发生凝聚作用,形成难溶性的硬块——胃柿石。得了胃柿石使人胃肠道不适,大的胃柿石因排不出,刺激胃肠而导致出血、胃炎或溃疡病,严重者可造成胃穿孔,甚至危及生命。
螃蟹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柿子的鞣质相结合容易沉淀,凝固成不易消化的物质,因鞣质具有收敛作用,所以,还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致使凝固物质滞留在肠道内发酵,使食者出现呕吐、腹胀与腹泻等食物中毒现象。
香蕉、黄瓜不宜久放冰箱
有不少消费者买回水果、蔬菜,为了多保存几天,统统放进冰箱下面的果蔬盒内。果蔬盒放果蔬自然没问题,可是你不知道,香蕉、黄瓜是不宜久放在冰箱内的。
这是因为有些果糖的适宜贮存温度较高,香蕉为11℃~13℃,黄瓜为10℃~13℃,而冰箱果蔬盒内的温度一般为8℃左右。贮存温度过低,就会发生冻害。
香蕉属于热带水果,放入冰箱一天后,表皮就会发黑,生香蕉不能再催热,成熟香蕉的味道会变坏,表面还会发生凹陷斑块。黄瓜发生冻害的物证是表皮颜色加深。瓜体变软呈水浸状,用刀切开的断面有胶状透明液体流出,并失其特有风味。
为了防止和减轻这些果蔬发生冻害,或用温度计测试一下果蔬盒的温度,如果在12℃左右,果蔬一定要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放一放,然后装塑料袋内再放入冰箱贮存,这样以保证果蔬食用。
绿叶蔬菜忌焖煮
各种绿叶蔬菜中,含有丰富的营养,也含有不同量的硝酸盐,人吃适量的新鲜蔬菜,不会引起中毒。但当蔬菜腐烂变质和烹调对焖煮时间太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则可引起中毒。这是因为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血液中原来能供应各组织氧气的低铁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而失去运送氧气能力。中毒初期,皮肤、黏膜出现青紫,如有20%的血红蛋白已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则可造成机体组织缺氧,产生“窒息”。有时,吃了含有大量硝酸盐的蔬菜,由于肠道细菌的作用,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也会发生中毒,在医学上被称之为“肠原性青紫症”。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主要来自蔬菜。因此,蔬菜存放过程中要防止腐烂,绿叶蔬菜不能长时间焖煮,煮熟后不要存放太久。另外,腌制蔬菜时,食盐浓度须在15%以上,腌制15天后方可食用。否则,也易引起亚硝酸盐中毒。
茄子忌淋雨水
茄子表皮上有一层蜡质,一旦着了雨水,蜡质就易被冲刷掉,使微生物侵入茄肉内部,尤其是表皮遭到碰磕的茄子更易腐烂。为了减少茄子的损失,一是要避免碰伤;二是要防止雨淋。
煮黄豆不要早加盐
黄豆吸收了足够的水分,就容易煮熟。如果煮黄豆过早加盐,盐水浓度超过了黄豆中的浓度,水不但渗透不进,还会从煮胖的黄豆中“钻”出来,黄豆中没有足够的水分就煮不烂了。
红薯贮存4忌
(1)红薯存放时不可放置阳光下,这样会使鲜红薯晒干、风干,使大量营养素损失,如果晒得过干就难以食用。
(2)忌贮存在过于潮湿的地方。潮湿会使红薯表皮呈现褐色、黑色斑点。腐烂或薯心变硬发苦,说明红薯受到了黑斑病的侵袭,不但营养损失殆尽,而且食后对人的肝脏有毒害作用。吃黑斑红薯会引起食物中毒,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可发生高热、头痛、气喘、呕血、神志不清、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3)不可贮存时间过长。贮存时间过长的红薯,稍有不当,就会变质,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
(4)受镐伤或在运送中碰破皮的红薯忌长时间存放。这类红薯极易使营养成分丢失和腐烂。被水淹过的红薯也不要贮存。
正确的贮存红薯方法是,将红薯放在地窖内贮存。地窖应选择地势高、通风好、不渗水,并保持地窖凉爽湿润,不潮湿。保存时间一般以一冬为宜,到了春季气候变化大,忌再保存。
香菇忌用凉水泡
香菇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欢,主要是因为它香味浓郁。用香菇烧菜、煲汤或作为炖肉、炖鸡的辅料,味道极佳。再者,香菇营养非常丰富,每100克干香菇中含脂肪1.8克,碳水化合物54克,钙124毫克,磷415毫克,铁25.3毫克,还含有维生素、尼克酸、蛋白质等,经常食用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抗病毒、防癌、抗癌、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防治动脉硬化、疗肝硬化等作用。
香菇多为干品,在食用时首先要泡发,然后才能烹制菜肴。在具体泡发上很有讲究:不能用凉水;不能用刚开的水;不能泡发时间过长。这是因为,香菇中含有一种核酸分解酶,用温度为80℃左右的热水浸泡时,这种酶才会催化香菇中的核糖核酸,分解出具有鲜香味的物质。这样泡发的香菇,烹制出的菜肴才能出味,香味浓郁。如果用冷水浸泡,就不容易将这种物质泡出;如果泡发的时间过长,就会使香菇的香味、鲜味大大降低,从而影响香菇的食用价值。
新鲜木耳不宜食用
新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卟啉类光感物质。这种物质对光线敏感,食用后经太阳照射可引起日光性发炎,暴露部位易出现瘙痒、水肿、疼痛,甚至发生坏死,个别严重者因咽喉水肿而发生呼吸困难。因此,新鲜木耳不宜食用。木耳干燥后,所含卟啉类光感物质即自行消失,并失去毒性,食用无妨。
“痘猪肉”不能吃
吃猪肉时,应特别注意“痘猪肉”,即通常所说的“米糁肉”。这种肉可使人得囊虫病。切肉时如发现椭圆形,如同黄豆大小,呈白色半透明的包囊,囊内含有粟粒大小的乳白色小点,这就是囊虫的幼虫,一般高温不能把它们杀死,所以这种肉不能吃,而应及时处理掉。
咸肉忌煎炸
咸肉、香肠、火腿等,含有微量的亚硝胺,经油炸、油煎会产生致癌物质亚硝基吡咯烷,食用对人体有害。因此,咸肉忌煎炸食用。另外,在烹烧咸熏食品时,最好加点米醋,因米醋能分解亚硝酸盐。
烧煮肉骨中途忌加冷水
肉类、骨头中含有大量蛋白质和脂肪,若在烧煮中途加冷水,汤的温度发生变化,蛋白质和脂肪会迅速凝固,肉骨表面的空隙骤然收缩,不易烧酥,汤味也会减退。
炖肉忌一直用旺火
有的人炖肉,常常从肉下锅开始至肉炖熟出锅一直用大火、旺火,猛煮猛炖。他们认为只有用旺火炖肉,才能尽快把肉炖熟、煮烂。其实,这样炖肉,不仅味不香,而且营养损失大。
其原因在于:炖肉自始至终用大火烧滚,肉中呈香味的物质挥发性很强,必然随着肉锅的大开大滚而蒸发掉香味物质;
肉锅始终大开大滚,会促使肉中蛋白质加速变性而变硬,不溶于水,这就使所煮的肉发硬难吃;
炖肉一直用大火猛煮使肉中的维生素、矿物质损失较大,降低营养成分。
炖肉的正确火候:刚开始,热水下入肉块,尽快用大火把水烧开,使肉块表面的蛋白质迅速凝固,防止香味物质跑掉,一旦肉块挺实,撇去浮沫后,就要改用微火,保持肉锅水微开,直到把肉煮熟。这样可保留肉香,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
炖骨头汤忌时间过久
动物骨骼含有丰富的磷、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常喝骨头汤可起到滋补作用。但在炖骨头汤时一定要掌握好时间、火候等。只有方法正确,炖出的汤营养才能更丰富。
钙是动物骨骼的主要成分,但并不容易溶解,不论是炖的时间多长、温度多高,都很难将骨骼中的钙质溶化。如果炖的时间过长,不但炖不出过多的钙,反而会破坏骨头中的蛋白质。所以,炖骨头汤并不是炖的时间越长越好。
再者,骨头上附带的肉中含有丰富的脂肪,炖的时间越长,炖出的脂肪也会越多,汤也就越油腻,人们就越不喜欢喝。最好的办法是用压力锅炖至骨头酥软,所用时间也不长,汤中的营养成分不容易损失,骨髓中所含的磷等微量元素也容易被人体吸收。
腌制肉类忌冷冻
腌制品,如腌肉、腌鱼等不宜放在冰箱冷冻室里冷冻。因为掩制品是用较多的食盐经过长时间的腌制而成的,食物内含有大量的氯化钠。倘若将其放在冰箱冷冻室里,因为腌制品细胞组织液浓度比较大,水分就容易析出,并结成小晶体冰块,反而加速了脂肪氧化作用,从而使腌制品的质量下降,贮存期缩短。
腌肉不宜加硝
硝,即硝酸钾。腌肉加硝,在贮存过程中,由于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会产生微量亚硝铵等有毒物质。现代医学证明,亚硝铵是强烈的致癌物质,食用这种肉,易造成毒性积累,可诱发癌症。
烤羊肉串不宜多吃
烤羊肉串食用过多,对人体健康有害。因为羊肉在炭火烟熏烧烤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中苯并芘危害性最大,是公认的三大致癌物之一(主要引起胃癌、肺癌和皮肤癌)。因此,烤羊肉串不宜吃,更不宜多吃。
忌吃烧焦的肉
如果烹调时将鱼或肉烧焦了,其中的高分子蛋白质就会裂变为低分子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再经过组合,常可形成能引起人“致突变”的化学物质。人吃了这种烧焦的鱼和肉,就会产生遗传上的病变,直接影响到下一代。
另外,肉里的脂肪不完全燃烧,还能产生大量的3,4—苯并芘。这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其毒性远远超过黄曲霉毒素等致癌物。
所以,烹调肉类时,千万不要烧焦,万一烧焦了就要扔掉,不要再吃。
不宜多吃香肠
香肠是由新鲜猪肉做成的,为了使其保持鲜度和存放方便一些,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加入一定比例的防腐剂——亚硝酸钠。而亚硝酸钠在人体中能与肉类蛋白质中的胺结合,形成一种叫做二甲基亚硝基酸的物质,这是一种致癌较强的毒素。
香肠不宜多食用。不过,如能在吃香肠的同时,适当多吃一些豆芽、白菜、青椒、黄瓜、蒜薹等新鲜蔬菜,或者在吃过香肠后吃橘子、鲜枣、番茄、葡萄、梨等新鲜水果就能消除致癌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这是因为在蔬菜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极为丰富,而维生素C能阻断亚硝酸钠和胺的结合,从而可避免强致癌物质在消化道内形成。
涮羊肉不宜太嫩
据分析,羊肉与猪肉和牛肉相比,含钙、铁最多,所含蛋白质优良,每100克肥瘦兼有的羊肉含热量高达715.9千焦,比牛肉还要高。每100克羊肉中含水分约70克,蛋白质20克,脂肪1.8(陕西西安)~12.8(湖北襄樊)克,维生素B10.04毫克,维生素B20.14毫克,尼克酸5.9毫克,维生素E0.03(湖北襄樊)~0.47(山东莱芜)毫克,钙10毫克,磷188毫克,铁2毫克,钾230毫克,胆固醇平均为95毫克。
中医认为,羊肉既可食补,又可食疗,为优良的强壮祛疾之食品。有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补肾壮阳、生肌健力、抵御风寒之功效。但多食则生热,不宜在夏秋做补食用。
羔羊肉是肉中之上品,不仅味道特别鲜美,而且特别养身,能医治面黄肌瘦的“黄病”。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羊肉所含钙、铁均高于猪肉和牛肉,所以羊肉对肺部疾病,如肺结核、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贫血、产后气血两虚、久病体弱、体瘦畏寒、腹部冷痛、营养不良、阳痿早泄、腰膝酸软诸症均有很大裨益。
羊肉虽有千般好,但也要讲究吃法,许许多多的人涮羊肉火锅时,肉片要求精细、薄而匀。但也有人主张吃“嫩”。认为嫩才有味道,殊不知,这是容易感染上旋毛虫病的根源。
旋毛虫遍布世界各地,常有猪、羊、狗中流行,成虫寄生在病畜小肠内,幼虫寄生在膈肌、舌肌、心肌和肌肉中。人吃了含有活幼虫的病畜肉,幼虫在人的肠道内经1周即可发育成成虫,成虫互相交配后经4~5天就可以产生大量幼虫,它们穿肠入血,周游患者全身,最后定居于肌肉,引起一系列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高热、头痛。
吃美食时应勿忘防病。只要涮肉时,1次不下太多,待肉变色,血色褪尽后再食用,做到不吃未熟的肉片,就可以预防旋毛虫病的发生。
不宜偏食猪肉
猪肉含有大量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钙、磷等营养元素。
在我国城乡,都有着偏食猪肉的习惯。特别是农村,几乎一年四季都是吃猪肉,极少食用牛、羊肉及家禽肉。这一方面是因为受条件限制,不少农村很少养牛、羊和家禽,另一方面是不少人认为“猪肉香”、“牛羊肉有异味”,因此便嗜食猪肉。
但是,偏食猪肉是有弊端的。这主要是在肉类食品中,猪肉含脂肪量较高,即使是瘦猪肉,其脂肪含量也高达30%,比牛、羊肉高17倍,比家禽肉高14倍,比兔肉要高70多倍。多吃、偏食猪肉虽然“香”,可以解馋,但却易使人罹患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肥胖等症。因此,不宜偏食猪肉。
忌吃有出血点的肉
有出血点的肉,多系受传染病侵袭的病畜肉。以猪为例:猪瘟为病毒感染,病猪皮肤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指压不褪色,内脏也有出血点;猪丹毒为丹毒杆菌感染,皮肤出现稍隆起红斑,呈大小不等的菱形或圆形疹块,肉的剖面多汁,丹毒通过皮肤可传染给人;猪出血性败血症,败血杆菌感染,四肢皮肤有出血点,红点密集,内脏亦有出血点。猪瘟与猪出血性败血症即使不感染人,猪患病后,全身抵抗力低下,其肌肉及脏器往往伴有沙门氏菌属的继发感染,如烹调不当,可引起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忌吃黄、红膘肉
鲜肉呈现黄色有几种情况:一是饲料的缘故。有些饲料中的黄色素溶解于动物体脂中,经生化反应后,呈现深浅不同的黄染,这种黄染一般会在鲜肉冷却12小时后自然褪色,这种肉食之无妨;二是肝胆疾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排除障碍,导致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其脂肪、脏器可呈深黄或黄绿色;三是溶血性黄疸。如寄生虫病,磷、砷中毒等,由于红细胞大量被破坏引起溶血性黄疸,可使肉的皮下脂肪呈橘黄色;四是肝郁血。营养不良导致肝实质黄疸可使鲜肉呈棕黄色。
红膘是鲜肉脂肪呈红色,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肌肉组织淤血。由于肉尸放血不当或凝血缓慢,液态血淤积于肌肉毛细血管中,呈现全身性淤血,特别是凝血机制不全形成的红膘肉,不能食用;二是病原体感染。如急性败血型猪丹毒,肉膘呈桃红色。这种肉也不能吃,稍一不慎,还可引起接触传染。
鲤鱼不宜与咸菜同食
鱼类的肉属于高蛋白食品。咸菜在腌制过程中,其含氮物质部分转变为亚硝酸盐,当咸菜与鱼一起烧煮时,鱼肉蛋白质中的胺与亚硝酸盐化合为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质,可引起消化道癌肿,故鱼与咸菜不宜配食。
鲤鱼不宜与狗肉同食
鲤鱼,性味甘平,利水下气。除含蛋白、脂肪、钙、磷、铁外,还有十几种游离氨基酸及组织蛋白酶,与犬肉同食,二者生化反应极为复杂,可能产生不利于人体的物质。故不宜共食,更不宜同烹。
吃狗肉时不宜吃大蒜
从中医角度说,狗肉与大蒜相克。大蒜辛温有小毒,温中、下气、杀菌、消谷,含大蒜素,新鲜大蒜中,有一种氨基酸,经在蒜酶分解产生大蒜辣素,有杀菌作用,并能刺激肠胃黏膜,引起胃液增加,蠕动增强。狗肉性热,大蒜辛温有刺激牲,狗肉温补,大蒜熏烈,则食助火,容易损人,火热阳盛,尤当忌之。
不宜过多吃精肉
有关研究发现,造成动脉硬化的主要物质是同型半胱氨酸,它是蛋氨酸在人体某种特殊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的,而动物精肉中的蛋氨酸含量恰恰很高。同型半胱氨酸既会直接损伤动脉壁,又会助长血小板集聚、血栓形成、脂质渗入,并直接损害动脉腔内皮细胞,致使动脉壁发生病变,影响动脉壁脂肪代谢的动态平衡,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三酰甘油等脂质成分沉积于动脉壁,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精肉也不宜多吃。
服酶制剂时忌吃猪肝、喝浓茶
酶制剂是常用的药物,常见的有胃蛋白酶、胰酶、菠萝蛋白酶、淀粉酶、多酶等,其化学本质属于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组成的。因此酶制剂具有蛋白质、氨基酸等理化性质。金属铜可抑制酶制剂的活性,从而降低其药理作用。
猪肝是含铜丰富的食物(每100克含2.5毫克)。如果服酶制剂时吃猪肝,猪肝内的铜就可与酶蛋白质、氨基酸分子结构上的酸性基因形成不溶性沉淀物,使其变性,降低疗效。而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可与肽键结合,形成牢固的氢键络合物,而改变其活性和作用。因此,服酶制剂时不宜吃猪肝和喝浓茶。
忌用大油烹调肉食品
大油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如用大油烹调肉食品,则会使菜肴中的胆固醇大大增加。胆固醇的化学性质相当稳定,即使高温烹调也损失极少,很不利于健康。如果用植物油烹调肉食品,那么情形就不同了。因为植物油中含植物固醇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而且其中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胆固醇的正常代谢,使它们不在人体内积蓄。
宜多吃些鸡肉
鸡肉较猪、牛、羊的肉质要嫩得多,营养也更加丰富,味道也更为鲜美。
每100克鸡肉含蛋白质0.5克,脂肪8.1克,维生素B20.11毫克,维生素B10.04毫克,维生素A41微克,维生素E0.38毫克,钙41.5毫克,磷170毫克,铁1.75毫克,钾210毫克,钠54毫克,硒10.15微克等。鸡肉富含蛋白质,比牛肉要多,比猪羊肉更多,而脂肪则比猪、羊、牛肉要少,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是中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人的理想食品。
中医认为,鸡肉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益五脏、健脾胃、活血脉及强筋骨之功效,一般人皆可将鸡肉作为增强体力、强壮身体的佳品食用。
忌吃死后不伸足的鸡肉
凡宰杀之鸡,放血后,由于缺血、缺氧,猛力挣扎,其腿多伸,体温散尽后变为强直。鸡疫死者足不伸,由于病毒侵袭,高烧中神经中毒,肌肉挛缩,其肉中多含毒物,食之往往中毒。
忌食鸡头、鸡屁股
有人愿意吃鸡头、鸡脑子和鸡屁股,认为味美,营养丰富。其实不然。
鸡长时间从地上啄食,有毒物质随时可进入体内,经过体内化合反应,产生剧毒素,其中大部分毒物排出体外,但仍有部分毒物滞留在脑组织细胞间,长龄老鸡脑中的毒素更多,人若食用鸡头是极其有害的。因此鸡头不宜吃,老鸡头更不应吃。
鸡屁股指肛门上方鸡尾处向外向上突起的肉质疙瘩,肉很肥,人们俗称鸡屁股,不宜食用。
这是因为鸡屁股上有个“腔上囊”,囊里充满了数以万计的淋巴细胞和具有吞噬力很强的巨噬细胞。这种细胞能吞噬进入鸡体内的各种致病物质,如细菌、病毒以及致癌物质等。人们如果食用鸡屁股,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不利影响,故吃鸡时要在烧煮前切下鸡屁股扔掉。
病鸡肉不能吃
一般来说,打蔫的鸡、两眼呆滞的鸡、鸡毛无光泽宜鸡冠暗紫的鸡多为病鸡,最好不吃。还有打开鸡膛,发现肝脏明显增大、变硬、有结节或其他脏器上有肿块的鸡也不要吃。
猪肉与牛肉不可同食
猪肉与牛肉不可共食的说法由来已久。从中医角度来考虑,一是从中医食物药性来看,猪肉酸冷、微寒,有滋腻阴寒之功,而牛肉则气味甘温,能补脾胃、壮腰脚,有安中益气之功。二者一温一寒,一补中健脾,一冷腻虚人。性味有所抵触,故不宜同食。二是牛肉微带膻气,我国民间传统配膳,作为两菜同桌固非罕见,但从猪牛肉不能同煮之说,这不仅是饮食习惯,而二者气味实也不宜混淆。
猪肉与豆类不宜同食
从现代营养学观点来看,豆类与猪肉不宜搭配,原因有以下几点:
豆中植酸含量很高,60%~80%的磷是以植酸形式存在的。它常与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形成复合物,而影响二者的可利用性,降低其利用率。
多酚是豆类抗营养因素之一,它与蛋白质起作用,影响蛋白质的可溶性,降低其利用率;蛋白水解酶和γ—淀粉酶、脂酶素等起作用,影响消化能力。多酚不仅影响豆类本身的蛋白质利用,在与肉类配合时也影响肉类蛋白的消化吸收。
豆类纤维素中的醛糖酸残基可与瘦肉、鱼类等荤食中的矿物质如钙、铁、锌等结合成螯合物而干扰或降低人体对这些元素的吸收。
故猪肉与黄豆不宜相配。猪肉、猪蹄爪炖黄豆也是不合适的搭配。
虾不可与猪肉同食
虾有淡水虾、海虾之分。淡水虾,性味甘温,具有补肾壮阳、通乳之功效;海虾,性味甘咸温,亦有温肾壮阳、兴奋性机能的作用。猪肉助湿热而动火,故二者相配,耗人阴精。故阴虚火旺者,尤忌猪肉与虾配食。
食猪肝不宜炒得太嫩
猪肝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富含维生素A和微量元素铁、锌、铜等,而且鲜嫩可口,很多人喜食。但不少人还不知道,吃猪肝要先去毒。
猪肝是体内最大毒物中转站与解毒器官,各种有毒的代谢产物和混入饲料中的某些有毒物,如农药等都会集中在肝中,并被它解毒,经肾脏从小便中排出。肝脏也会发生疾病,甚至肝癌。此外,肝吸虫等寄生虫,亦会寄生其中。所以,肝脏又是个“纳垢藏污”的场所,倘若肝脏的各类毒性物质未能排净,或解毒功能下降,有毒物质就会残留在肝脏中,可能诱发癌症、白血病及其他疾病。
有人吃猪肝喜欢嫩,甚至带血吃,认为这样才鲜嫩。殊不知,因为在锅中炒的时间太短,不但难以杀死猪肝内的某些病原菌或寄生虫卵,同时也不能有效地除毒。所以,猪肝不宜炒得太嫩。
羊肉与生鱼片不宜共食
羊肉与生鱼片共食有4不宜:羊肉大热,而生鱼片配以姜、蒜、醋皆辛热之品,益助其热,此一不宜;羊肉含蛋白、脂肪、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而鱼片肉生,其酶未推动活性,二者同食变化复杂,易发生不良反应,此二不宜;羊肉味膻,生鱼片味腥,腥膻杂进,亦非佳味,此三不宜;生鱼肉中易感染寄生虫,此四不宜。
忌食青蛙肉
蛙肉鲜美,细腻可口,然而吃蛙肉易得病且后患无穷。
近年来,因农田使用化学农药,昆虫吞食含有农药的农作物后,体内农药残毒聚集,食蛙肉者,将会把聚集在蛙肉体内的毒素一并吃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慢性中毒。再说,青蛙有益于农业作物,从生态保护来说,也不应食用青蛙。
不宜盲目吃狗肉
据测,每100克狗肉中约含水分76克,热量为490千焦,蛋白质16.8克,脂肪4.6克,碳水化合物1.9克,维生素B10.34毫克,维生素B20.2毫克,尼克酸3.5毫克,维生素E1.4毫克,钙52毫克,磷68(广东)~146(山东)毫克,铁2.9毫克,钾147毫克,硒14.5微克,胆固醇62.5毫克。另含多种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脂类。
狗肉,又称“香肉”。广东流传有“狗肉滚几滚,神仙站不稳”的谚语;我国北方也有“要吃走兽,猪肉狗肉”的说法。这些谚语说明,狗肉是一种味道醇厚,芳香四溢,营养价值很高,颇受人们青睐的肉食。然而,狗肉却是不宜盲目多吃的。这是因为:
狂犬病是一种可怕的病,食用了狂犬肉或带有狂犬病毒的狗肉(健康狗也可能带狂犬病毒),就容易患狂犬病。而目前,狂犬肉和正常狗肉尚无多大区别。因此,若食用狗肉,一定要食用健康狗肉和经高温煮熟透的狗肉。
狗肉性热,易“发流动火”,因此,夏天不宜吃狗肉,患感冒、发热的病人不宜吃狗肉,健康人也不宜过多吃狗肉。
吃狗肉后忌喝茶
狗肉不但肉嫩味香,营养丰富,而且产热量大,增温御寒能力较强。因此,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病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是,吃狗肉后不要喝茶,以免给身体造成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狗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茶叶中含有比较多的鞣酸,如果吃完狗肉后马上喝茶,会使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一种叫鞣酸蛋白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就会在肠内停留时间过长,从而极易被人体吸收。所以,吃完狗肉后不宜立即喝茶。
宜常吃兔肉
兔肉包括家兔肉和野兔肉两种,家兔肉又称为菜兔肉。兔肉营养丰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十分畅销,被称之为“保健肉”、“荤中之素”、“美容肉”和“百味肉”等等。
兔肉营养丰富,与猪、牛、羊肉相比,兔肉具有独特的营养成分,属于高蛋白、高铁、高钙、高磷脂和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据测定,含脂肪0.4%,是猪肉脂肪含量的1/16,牛肉的1/5,羊肉的1/7。兔肉的胆固醇含量低于所有的畜肉类。人们常吃兔肉,既能增强体质,抗衰老,使肌肉丰满健壮,又不至于使身体发胖,对美容有益。
兔肉每100克含蛋白质0.3克,脂肪0.4克,碳水化合物微量,维生素A930微克,维生素B10.11毫克,维生素B20.1毫克,尼克酸8.5毫克,维生素E0.47毫克,钙6~35毫克,磷16毫克,铁2毫克,钾275毫克,锌1.6毫克,硒10微克,胆固醇65毫克。
兔肉含卵磷脂较多,具有强烈的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可阻止血栓形成,保护血管壁,预防动脉硬化。由于兔肉有全价的营养供给细胞,又无有害物质沉淀,所以人们把它作为抗细胞衰老的保健食品。兔肉肉质细嫩,结缔组织少,纤维素多,比猪肉、牛肉、羊肉更容易消化吸收。
另外,兔肉特别适宜于贫血、营养不良、气血不足、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肥胖症患者及小儿和中老年人食用,可收到补中益气、凉血清血的效能。
忌吃死后合眼的兔肉
凡宰杀或猎取之兔,因受惊或疼痛其目圆睁。病死或疫死的兔子,由于逐渐衰竭而死亡,其目多合,故不可食合眼的兔肉。
鸡肉不宜与兔肉同食
鸡肉,性味甘温或酸温,属于湿热之性,温中补虚为其主要功能。而兔肉甘寒酸冷,凉血解热,属于凉性。同食,冷热杂进,易致泄泻,故二者不宜同食。又,兔与鸡肉各含有激素与酶类,进入人体后生化反应复杂,不利于人体之化合物产生,刺激肠胃道,导致腹泻。偶食少无防,久食多食必病。
不宜食用未经过处理的蚕蛹
蚕蛹含有丰富的营养,据分析,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20多种氨基酸,其营养价值比肉、蛋还要高。但是,蚕蛹却不可随意食用,必须经过严格处理后方可食用。
这是因为,有些蚕蛹患有“微粒子”病,有些蚕蛹带有蚕卵、蚕粪中变形虫传播的蚕病。人若食用了这种蚕蛹,容易引起中毒,出现眩晕、呕吐、眼睛斜视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发生昏迷。而要去掉蚕蛹的这些弊端,加工工艺颇为复杂。因此,不可轻易食用未经严格处理的蚕蛹。
茶叶蛋不宜多吃
茶叶蛋是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食品,然而这样的吃法是有悖于健康的。
茶叶中含有生物碱,在烧煮时茶叶中的这种物质会渗透到鸡蛋里,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体,对胃有很强的刺激性,久而久之,会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更不利于胃部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松花蛋不宜多食
松花蛋是用纯碱、石灰、盐和金生粉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加工制作而成的。但因松花蛋含有一定量的铅,所以经常食用会引起铅中毒。具体表现为:失眠、关节酸痛、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智力减退和脑功能障碍等。铅在人体内会取代钙质,因而可以引起缺钙。因此,松花蛋忌多吃。
鸡蛋不宜多吃
鸡蛋富含营养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大吃特吃鸡蛋,以滋补身体,增强体质。然而,过多吃鸡蛋有时会出现副作用,如胸部胀闷、头目眩晕、四肢乏力,严重的可导致昏迷。现代医学称这些症状为“蛋白质中毒综合征”。
其原因在于大量食用鸡蛋,就会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如果体内蛋白质含量过高,在肠道中就会造成异常分解,从而产生大量的氨,这种氨是有毒的。一旦氨溶于血液中,此时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也会在肠道中腐败,分解出羟、酚、吲哚等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对人体毒害很大。因此,就会出现上述“蛋白质中毒综合征”的表现。
所以不宜过多吃鸡蛋。按人体对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功能,一个人每天最多吃2~3个鸡蛋。
鸡蛋不宜与白糖同煮
糖水荷包蛋被人们视为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但鸡蛋同白糖同煮,会使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赖氨酸的结合物,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在鸡蛋煮熟后,再加点白糖调味,还是可以的。
忌吃生鸡蛋
有人认为吃生鸡蛋有益身体健康。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最好把鸡蛋煮熟或炒熟后再食用。如果吃生鸡蛋,鸡蛋的营养成分难以被吸收,而且会损伤身体。
生鸡蛋的蛋清部分含有一种有害的碱性蛋白质——抗生物素蛋白。这种抗生物素蛋白阻碍人体对生物素的吸收。这样会导致生物素缺乏症。如果把鸡蛋高温处理后,这种有害元素被破坏,就不会妨碍人体对生物素的吸收了。
生鸡蛋的蛋白质不易消化吸收,绝大部分只在消化道旅行一次,便排出体外。
另外,食用生鸡蛋容易得胃肠炎。由于鸡蛋生下后,难免有一些病原体,例如沙门氏菌等细菌的侵入。而且,食用生鸡蛋,可增加肝脏负担。大量未消化的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后,产生许多有害的菌类,并大部分有害菌被肠道吸收,经静脉进入肝脏,由肝脏进行解毒处理,而鸡蛋熟后,有害物质减少,从而减轻了肝脏的负担。所以,切忌吃生鸡蛋。
忌吃臭鸡蛋
臭鸡蛋中,除了有水分以外,细菌和霉菌也由蛋壳气孔侵入蛋内并且迅速生长繁殖,从而使鸡蛋腐败变质。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荧光杆菌等细菌进入蛋内之后,大量繁殖和生长,使蛋白质迅速分解,最后成为对人体直接有害的吲哚、粪臭素等腐败物质和尸毒,人如果吃这种臭鸡蛋,便会发生类似急性胃肠炎的中毒症状,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熟鸡蛋不宜用冷水浸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剥壳容易,往往把刚煮熟的鸡蛋立即投入冷水中浸泡。这样做很不科学。
鸡蛋煮熟后,壳上膜被破坏,由于鸡蛋壳和壳内的双层内膜上分布着许多小孔,当冷水进入蛋内后,细菌、霉菌等微生物也会随之进入蛋内,并与蛋内的酶一起分解蛋内物质,引起鸡蛋腐败变质。正确的做法是将煮熟的鸡蛋取出后,立即用干净的抹布揩净蛋壳表面的水,使其自然冷却。
炒鸡蛋禁放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但是鸡蛋中含有大量的与味精成分相同的元素。炒鸡蛋时如果放味精,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破坏和掩盖了鸡蛋的天然美味,如果味精吃得过多也会导致脱发等症状的发生。
吃皮蛋要谨慎
包皮蛋的泥灰和糠皮常被污染,从而带上一种叫“沙门氏菌”和“枯草杆菌”的病菌,食用后会中毒。此外,用不新鲜的蛋做皮蛋食后也会中毒。中毒者常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并伴有高烧、全身无力等症状。凡市场上出售的破损及有异味的皮蛋,切勿食用。
忌吃未熟鸭蛋
鸭蛋营养丰富,很多人喜欢腌咸吃,无论是淡吃或咸吃,都必须煮熟煮透方可食用。因为鸭子容易患沙门氏病,鸭子体内这种病的病菌能够渗入正形成中的鸭蛋内,这种病菌只有经过一定时间的高温处理才能全部杀死。一般来讲,煮沸15分钟即可。为保险起见,宁肯煮得老一点再食用。
不宜食用毛蛋
近年来,毛蛋被誉为高级营养品而走俏烧烤市场。实际上,毛蛋中原来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绝大部分已发生变化,绝大部分被胚胎利用和消耗了,所剩营养成分甚微。而毛蛋里含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病菌。这些病菌对人体健康有害。食用毛蛋易发生食物中毒、痢疾、伤寒、肝炎等疾病。因此,不宜食用毛蛋,尤其是儿童应忌食。
不宜过多吃咸鱼
生活在沿海地区的群众,常有吃咸鱼的习惯。殊不知,咸鱼是不宜常吃、多吃的。
这是因为咸鱼是由生鱼用海盐腌制而成的。海盐的主要成分虽是氯化钠,但海盐也含有少量的硝酸钠和亚硝酸钠。在腌制咸鱼的过程中,海盐中的亚硝酸钠极易与生鱼体中的胺长期接触而发生化学反应,使鱼体内产生大量二甲基亚硝酸盐。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又极易被代谢转化为二甲基亚硝酸胺。二甲基亚硝酸胺具有极强的致癌性,食用过多极易罹患鼻咽癌。调查资料显示,常吃、多吃咸鱼的人,鼻咽癌的发病率比一般人要高30~40倍,尤其是对小孩的毒害作用更强。因此,不宜多吃、常吃咸鱼。
海味忌与含鞣酸多的食物同食
海味具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特点。海味中的鱼、虾、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等营养素。
但要注意海味若与含有鞣酸的食物同食,不仅会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且钙质与鞣酸结合成一种新的不易消化的物质,能刺激胃肠,引起不适,出现腹痛、呕吐、恶心等症状。含鞣酸较多的水果有柿子、葡萄、石榴、山楂、青果等。另外,茶叶中也大量含鞣酸。
不宜过多吃鱼油
有的人称鱼油为“安全油”、“保健油”。因为它能防治冠心病和阻止脑血栓的形成,增进记忆力,保护视力,促进炎症消退等,因而便无所顾忌的大量食用鱼油。殊不知,这种认识和做法是有一定片面性的,吃用鱼油也并非是多多益善。这是因为,鱼油的主要成分有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因而适当食用它有防止冠心病和脑血栓形成的作用;但是如果过量食用它,却会因血小板凝聚性降低,而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包括脑出血。因此,鱼油也是不宜过量食用的。
不宜烹食活鱼
烹食活鱼,成为不少人的爱好。人们所以爱烹食活鱼,主要是认为活鱼肉比较鲜嫩。但是,从营养价值与食用味道而论,活着的鱼或刚死掉的鱼,都不是食用的最佳时间。
由于鱼体内活性物质的存在,鱼肉质同其他动物肉质一样,死后体内组织仍继续进行着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僵硬、自溶、腐败等阶段。处在僵硬状态的鱼,鱼肉组织中的蛋白质没有分解产生氨基酸,吃起来较硬,营养不易被人体吸收。当鱼开始软化,进入自溶阶段时,鱼体内的蛋白酶使蛋白质渐渐分解为易被人体吸收的各种氨基酸。此时,鱼肉松软,易于消化,味道最为鲜美,而且营养价值最高。
经合理冷冻的鲜鱼,一般都处在自溶阶段,其营养价值与口感味道都比鲜鱼要好。因此,用活鱼烹制菜肴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不宜生食海鲜
近年来,在我国城乡由南至北兴起生食海鲜之风,许多人喜欢边喝酒边生吃虾、蟹、鱼等水产品。殊不知,这是极为不当的。
因为在所食用的水产品体内,往往寄生有蠕虫、病毒等病原体,例如华支睾吸虫、肺吸虫等。这些虫体的幼虫常常寄生在鱼、螺、虾、蟹、蛙等体内,人吃了生的或半生的被污染的水产品后,这些幼虫便会穿过胃肠壁进入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液流到全身,主要聚集在肺部或肝脏,有的则主要聚集在脑部,这就会引起各种相应的症状。这样的病例,近几年来层出不穷。因此,海鲜品还是以煮熟吃为好。
存放鱼不要保留鳃和内脏
鲜鱼如不立即烹制,就要及时将鳃和内脏去掉,鱼鳃是鱼呼吸滤水的通路,鳃丝极易沾染外界的细菌,且鳃部接近内脏,存有大量的污血和黏液。内脏是鱼的胃肠,食料聚集的地方,特别是胃肠系统内往往残留很多污秽物。鱼死后,这些部位的细菌开始迅速繁殖,逐渐遍及全身,加速鱼体腐败变质。另外,鱼体的红细胞,可携带胃肠消化酶迅速地穿透鳃和肌肉组织,引起鱼肉变质。即使采用低温冷藏,也应及时尽快地去净鳃和内脏,洗净血液和黏液。因为水中的微生物属于耐冷微生物,所以鱼离水后,即使在较低温度下,细菌仍能很快繁殖。
忌生食贝类
生长在浅滩内的牡蛎、蛏子、蛤蜊及泥螺等水产品都不能生食。因为这些贝类同毛蛤类均属双壳纲,都程度不同地染有病菌。牡蛎、铅贝蚶子、小螃蟹、蛏子均有多种病菌,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副溶血孤菌。其中又以夏季病原菌的检出率最高。近年来,此类胃肠类疾病爆发历年不断。这种病爆发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和波及范围之广,使人们注意到生食贝壳动物有发生胃肠道疾患的危险,尤其是诺瓦克病毒肠炎。
江浙沿海群众常把海螺等用少量食盐渍后生食,殊不知,低浓度盐并不能杀死毛哈类及螃蟹体内的病原菌。
吃甲壳类食物忌服维生素C
因为甲壳类食物,特别是小虾和对虾含有高浓度的五价砷化合物。五价砷化合物是无毒的,但若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可以使五价砷转化为剧毒的砒霜。砒霜中毒,可以致死。因此,食用甲壳类食物不宜服维生素C。
水发海参不能沾油
海参均为干制品,食用时先用水发,水发时切勿沾油,因为油会影响海参的吸水膨胀,降低出品率,同时还会造成海参变质。
日常宜把鱼作为主要肉食
鱼是人们菜肴中很受欢迎的食物,不但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也十分丰富。
鱼肉中含蛋白质很多,占15%~20%,而且鱼肉蛋白质的质量很高,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其比值和人体大致相仿,且易于消化吸收。大多数鱼含脂肪少,通常只有1%~3%,而且含不饱和脂肪酸多,通常呈液态,比畜肉的脂肪容易消化,消化吸收率为95%左右。鱼肉中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钾、铜等无机盐。海鱼中含有碘、钴和氟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此外,鱼肉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如尼克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
鱼肉含有丰富的营养,不但可以强身,而且可以防病健体。可作为很多疾病的辅助治疗食品。比如,鱼汤或原汁清蒸鱼可以对低酸性胃炎、贫血有治疗作用。鱼中所含碘可防止脂质在动脉内壁沉积,可防治心血管疾病。鱼含有铜,可调节心搏,预防冠心病。所以,日常饮食中要多吃鱼。
不能吃生鱼
肝吸虫分布于我国不少地区。多在犬猫等动物或人的胆管内寄生,人体感染以儿童为多见,多为吃生鱼或半生不熟的小鱼引起。
肝吸虫的病变和临床症状轻重与感染的虫数、寄生时间的长短有关。若虫体数量不多时症状通常不明显,如果虫体数量多或多次感染时,由于虫体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导致的化学刺激和虫体活动时的机械刺激,可引起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以及管壁增厚,甚至引起肝实质的病变。其临床主要表现是早期倦怠无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和肝肿大,大量寄生则可产生胆管炎,以致使胆汁淤滞,引起阻塞性黄疸,甚至肝细胞坏死,最后形成肝硬化。
肝吸虫卵先是在河水、塘水的螺蛳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遇到鱼就会钻入鱼体内寄生下来。它们特别喜欢在草鱼、鲤鱼、大头鱼等淡水鱼体内生长。人如果吃生鱼,鱼体中的肝吸虫尾蚴就会钻入人体肝脏的毛细管里,发育成为成虫,使人得病。因此,鱼不能生吃,一定要烧熟煮透才能吃。
鱼肚内黑膜不能吃
有的人喜欢吃鱼的肚腩(或鱼尾),因为其口感甜滑宜人;而有的人则喜欢吃鱼头,这是因为鱼头内胶冻样的肉质实在可口之故。这些都没什么奇怪。问题在于吃鱼腩时,应刮去鱼肚内的那层黑色腹膜。据资料介绍,鱼腹腔的那层腹膜,在生理上对腹内脏器,如肝胆、肠道等,起着一种缓冲的保护作用,即可减轻腹内脏器运动时与腹壁的摩擦;但另一方面,鱼腹中这层黑膜沉积有水中的一些污染物质,不利于人体健康。另外,这层黑膜腥味极大,一些敏感的人进食后可能会引起恶心或呕吐。由此可见,吃鱼时应将这层黑膜刮去为好。
鲢鱼不宜吃得太多
据测定,每100克鲢鱼中,约含蛋白质18.6克,脂肪4.6克,热量494千焦,维生素B10.04毫克,维生素B20.21毫克,尼克酸2.1毫克,钙28毫克,磷167毫克,铁1.2毫克,胆固醇102毫克(大鱼较多,小鱼较少)。其中最为肥美的部分在腹部,鱼越肥大味越鲜美。
鲢鱼有温中、益气、健脾、利水、通乳、化湿之功效,常食可润泽皮肤,解郁舒肝,暖胃利肺。适宜于腹痛、缺乳、咳嗽、痈肿、痛经、肾炎、肝炎、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营养不良和身体虚弱者食用。
但鲢鱼不宜在一个时期内或一次食得太多,否则令人热中发渴或生疮疥,痘疹、目疾、疔疮及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忌食。
鲢鱼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红烧、清蒸、熏炸及制成鱼肉丸子等,但以炖汤为最佳,如鲢鱼火锅和鲢鱼头火锅等。腌制后的鲢鱼食味较佳,腥味减少,存放时间可延长。即使是鲜食,稍加腌制后味道也更加鲜美。用鲢鱼做汤,加豆腐为配料,食之更可口。
不能吃烧焦的鱼
烧焦了的鱼肉,它的脂肪呈不完全燃烧状态,这样能产生一种较强烈的致癌物,其毒性超过黄曲霉素等致癌物。另外,鱼肉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如果烧焦,其中的高分子蛋白质就会裂变为低分子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再经过组合,常常形成引起人“致癌突变”的化学物质。人吃了这种烧焦的鱼肉对身体十分有害。
不宜多吃干鱼片
鱼片的奇香,可以引起食欲,但在享受奇香的乐趣中,会不知不觉地带来可怕的后患。据测定,每吃一包鱼片,咀嚼次数达上百次,若每次食10包以上,其咀嚼的次数可随之而递增。咀嚼不仅可以粉碎食物,重要的是由反射引起唾液、胃液、肠液、胰液分泌,给食物的消化吸收准备有利条件。但是,异常增多的咀嚼不仅浪费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唾液,且因咽下大量的唾液,稀释了胃液,还损害正常胃功能,影响食物的消化。食物在胃里发生腐败和发酵,产生气体的积聚,使人发生呃逆、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在饭后干嚼鱼片,能使胃蠕动加强,加速胃内容物排出。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短,必然给十二指肠、小肠、大肠带来巨大的负担,容易造成后段肠管的功能紊乱。儿童则表现为腹泻、粪便过多,其中有未消化的蛋白质。
此外,异常多的咀嚼,大量唾液内的酸碱变化,又会影响儿童牙齿的发育,可使牙齿腐损过度,牙齿表面的珐琅质损坏。
更值得注意的是,渔民把鱼从海中捞出后,加盐腌制7天后,再晒干,制成鱼片,科学家已经从中分离出亚硝胺物质。这种物质为强致癌物质。因此,干鱼片不宜多吃。
忌滥食鱼胆
用鱼胆作“清凉品”服用,是很危险的!因为鱼胆汁中的胆汁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不论生吞鱼胆还是熟食,还是用酒送服,都可能发生中毒。鱼胆中毒的主要表现为恶心、腹痛、呕吐、肝区疼痛、腹胀、厌食厌油,严重者可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出血,甚至死亡。因此,忌滥食鱼胆。
忌生吃龙虾
龙虾是一种叫螯虾的大头虾。螯虾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肺吸虫的幼虫——尾蚴能够在鳌虾体内形成囊蚴。如果食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螯虾,囊蚴会在人体内变成幼虫,如果最后在肺脏中发育成成虫,便使人患上类似肺结核病的肺吸虫病。当虫体进入脑部便成为脑型肺吸虫病。
忌食半熟的虾
现在,人们在吃的方面,讲究是越来越高了,甚至有的人喜欢吃未烹调熟的虾,认为这样的虾肉嫩味美,其实,这对人体很有危害。
因为,虾生存环境比较复杂,许多在污水、小河沟中生长的虾,体内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寄生虫,如食用半熟的虾可能会引起肝吸虫病。肝吸虫病患者,轻的会有乏力、食欲减退、腹疼、腹泻和肝脏肿大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浮肿、腹水、脾大、贫血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少数患者一次大量受到感染时,可出现寒颤、高热、肝区疼痛及轻度黄疸。若小儿久病不治,还会导致个头矮小。因此,吃不熟的虾后果严重,有这种饮食习惯的人应尽快改掉。
不宜多食凤尾鱼
凤尾鱼有大小之分,综合起来每100克鲜鱼肉中约含水分74.5克,热量为452.2千焦,蛋白质14.3克,脂肪4克,维生素B20毫克,尼克酸2.2毫克,钙1100毫克,磷608毫克,铁2.05毫克,胆固醇74毫克,另含有其他矿物质。凤尾鱼的营养特点是钙、磷、铁以及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别高,有利于儿童身体和智力的发育。
由于凤尾鱼的营养成分与一般鱼类不同,富含矿物质特别是微量元素,近年来专家们在对此鱼进行广泛研究后,发现凤尾鱼有促进人体抗感染的能力,有益于提高人体对化疗的耐受力。因此,专家们特别提倡,患有癌症并进行化疗的病人,应多食一些凤尾鱼。祖国医学认为,凤尾鱼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活血健脾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消化功能紊乱、病后体弱以及疖疮、痔瘘等症。
因凤尾鱼性温助火,因此多食易引发热疮。
煎鱼忌早下姜
煎鱼放生姜是为了除去鱼的腥味,但姜同鱼一起下锅,就起不了除腥作用。因此,煎鱼时,忌早下姜,应该先把鱼加热一会,待鱼的蛋白质凝固后再加入生姜。
烹饪鳝鱼忌不清洗
市场上卖的鳝鱼多是从农田中捕捉,体外沾有大量污水和细菌,盛鳝鱼的盆、水也较脏,剐过的鳝鱼血很快会变质。烹饪中时间和温度掌握不适,细菌就不能全部杀死,吃了以后容易生病。所以,剐过的鳝鱼要洗干净了再烹饪。
吃黄鳝忌爆炒
人们爱吃脆嫩的鳝鱼片,烹调时,不烧煮熟透,只是在锅中爆炒几下就出锅。这样烹调的鳝鱼,味道虽美,但对人体的健康不利。因为黄鳝体内有一种叫颌口线虫的囊蚴寄生虫,鳝鱼片爆炒,如果没有熟透,就不会杀死这种寄生虫。它进入人体半个月后,会使人体温突然升高,并出现厌食,同时在须颌部、腋下及腹部皮下会出现疙瘩,这就是发生了颌口线虫感染。因此,黄鳝最好煮熟烧透了吃,以防引起感染。
忌吃死蟹、死甲鱼
每100克甲鱼肉中约含水分80克,能量318.2千焦,蛋白质16.5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6克,钙107毫克,磷135毫克,铁1.4毫克,维生素B1高达0.62毫克,维生素B2高达0.37毫克,尼克酸3.7毫克。另含动物胶、角蛋白、维生素D和磺等特殊成分。每100克中华鳖肉中胆固醇含量为95毫克。
甲鱼性平凉,味甘咸,入肝、脾、肺三经,有滋阴、除热、散结、消痞、益肾、健骨等功效。能散淤血,通月经,消脾肿,除痨热。适用于阴虚、骨蒸、久疟、久痢、脱肛、子宫下垂、崩漏带下、月经闭止、肝脾肿大及肝炎合并贫血和血清球蛋白缺失等病人食用。
甲鱼的甲板是一种胶质药,能消除体表硬块,镇静神经,通血脉,破淤滞,对肝脾肿大、月经闭止有疗效,且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和提高血浆蛋白的功用。
甲鱼血则主要用于退热滋阴,适用于肺结核有低热的患者。
甲鱼头可治小儿脱肛和妇女子宫脱垂等症。
因甲鱼的主要功能是滋阴,所以久病体虚、阳虚怕冷、胃肠功能虚弱、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者应慎吃。另外,非肝脾肿大及肝炎合并性贫血的肝病患者,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亦不宜吃甲鱼,以免引起肝昏迷。
据古书记载,吃甲鱼时要忌与鸡蛋、兔、猪、鸡、鸭肉以及苋菜同吃,否则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吃甲鱼还要活宰放血,不能吃已死去的甲鱼,否则易引起组胺中毒。
螃蟹和甲鱼,喜食动物尸体等腐烂食物,它们的胃肠里也常有致病菌和有毒杂物。一旦死后,这些病菌便大量繁殖。另外,螃蟹和甲鱼体内,还含有较多的组胺酸。组氨酸在胺氧化酶的作用下,极易分解成组胺,特别是螃蟹、甲鱼死后,组氨酸分解更为迅速。它们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组胺越多。组胺是一种有毒物质,当它在人体内积蓄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食物中毒。所以,不能吃死蟹和死甲鱼。
忌食死黄鳝
每100克鳝鱼鲜品中含水分约80克,热量347.5千焦,蛋白质18克,脂肪0.8克,维生素B20.2(北京)~2(上海)毫克,尼克酸3.8毫克,维生素E1.53毫克,钙11(河南郑州)~283(安徽合肥)毫克,磷203毫克,铁2.2毫克,另外还含有其他矿物质和卵磷脂、鳝鱼素等营养成分。所含丰富的卵磷脂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所含特种物质“鳝鱼素”,能降低血糖和调解血糖,对糖尿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加之所含脂肪极少,因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黄鳝鱼作为一种食物比一般鱼类味美、营养价值高,但只能食用活黄鳝,特别是以现宰、现烹调最佳。
若吃死黄鳝鱼有害无益,甚至使毒性大作。因为鳝鱼死后,体内所含维氨酸很快就会变质,在脱羟酶和细菌作用下分解生成有毒的物质维氨。食用维氨90~110毫克即可中毒。
日常宜多吃虾皮
虾皮是很好的营养食品。每100克虾皮含蛋白质39.3克,脂肪3克,糖9克,钙2000毫克,磷1005毫克,铁5.5毫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虾皮中蛋白质容易消化,营养胜过多数植物蛋白,其含量比禽、肉、蛋都胜一筹。500克虾皮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1千克牛肉、1.15千克猪肉、850克鸡肉、1.2千克鸭肉、1.5千克鸭蛋、6.35千克牛奶。虾皮每100克含钙2克,是任何食品都无法比拟的。虾皮还含有一般食品所缺乏的碘、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等,维生素含量也比一般海产鱼虾丰富。
虾皮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容易消化吸收。虾皮含钙丰富,可为人体尤其是小孩和老年人补钙,可促进生长发育和防止骨质疏松。
虾皮味道鲜美,放入菜里或汤里别有风味,人们喜吃,增加食欲,有利身体健康。虾皮可以与很多食物配菜,也可作汤料,而且价格便宜。
忌直接食用鲜海蜇
因为海蜇系属腔肠动物门的水母生物。其含水量达96%,此外还含有五羟色胺、组织胺等各种毒胺及毒肽蛋白。人如果直接食用鲜海蜇,会产生呕吐、腹痛等中毒症状。因此,鲜海蜇不宜直接食用。必须经盐、白矾反复浸渍处理,使之脱水和去除毒性蛋白后方可食用。
螃蟹的胃、心、肠、鳃忌食用
人们在煮熟螃蟹后,会感到味道鲜美,十分诱人。但食用不当会引起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要知道蟹鳃俗称“棉絮”,生长在蟹体两侧,形状如眉毛,是螃蟹的呼吸器官,含有大量病菌的污物;蟹胃在蟹壳前半部,与蟹嘴紧紧相连,与蟹黄混在一起,内含大量污物;蟹心在蟹黄蟹油中间,有一种怪味;蟹肠位于蟹脐中间,呈条状,内含有大量的黑色污物。因此,蟹鳃、胃、心、肠忌食用。
吃螃蟹不要用水煮
用水煮螃蟹,其美味和营养会大量溶于汤内,使鲜味走失,营养成分大减。科学的做法是,将整只螃蟹腹朝上,摆入蒸屉内蒸熟。蒸煮的温度高,熟得快,能缩短烹调时间,可杀灭蟹体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同时,还可以减少蟹体内胃肠等对肌肉有污染机会,确保肉质洁净味美。蒸螃蟹还可保持蟹体完整,含水分少,卫生,色泽红润明亮。
忌食河豚鱼
河豚鱼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能引起神经障碍,从而导致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麻痹。河豚鱼毒素相当稳定,盐腌、日晒和一般烧煮都不能将其破坏。河豚鱼的肝脏、卵巢和鱼子的毒性最强。发生河豚鱼中毒者,一般会出现手指、唇和舌有刺痛,并出现呕吐、恶心、四肢无力、腹泻、身体摇摆,甚至全身瘫痪、麻痹,渐至死亡。
河豚鱼中毒没有特效解救方法,死亡率非常高,因此要特别注意预防,也忌吃河豚鱼。
忌吃长时间浸泡的海带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钾和纤维素。
从商店买回的干海带,人们在食用前都要浸泡清洗。但如果用水浸泡时间过长,或过分地敲打、抖动,会使海带失去应有的营养价值。因为海带是含碘量较高的食品,另外还含有贵重的营养品——甘露醇。碘和甘露醇都附在海带的表面,极易溶于水而造成损失。
海带忌长时间浸泡。泡海带的水,待污物沉淀后,清液仍可放入菜汤中食用。
温开水煮的饭不能吃
一些集体伙食单位,每当饭后,总是习惯性的往锅内加些凉水,使其自然温热,认为这样既节约能源,下次煮饭又方便。殊不知,有时用温开水做饭,人吃了以后也会发生中毒。症状为皮肤青紫、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呕吐腹泻,严重的可致使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
忌吃变馊的饭
热天,饭菜隔夜就变馊,气味酸臭。这是因为食物沾染葡萄球菌所致。致病性葡萄球菌在饭菜、熟食里生长繁殖,不仅分解、破坏了食物里的营养,使食物发酵、酸败、变色、变味、发黏等,还会产生肠毒素。据研究资料表明,葡葡球菌在奶类、米粥中生长繁殖4小时以上即产生肠毒素,在糯米凉糕、凉粉、米饭等食物中五六小时后也产生肠毒素。这种肠毒素可以引起急性胃肠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头晕、头痛、发冷、低烧等症状。也有的人因剧烈呕吐、腹泻,引起大量失水和虚脱的症状。
有人将馊的饭菜加碱回锅,认为这样可以去酸消毒,其实事与愿违,这样不但不能消毒,吃后还对人体有害。因为葡萄球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肠毒素耐热性强,经一般烹调加热是不能破坏毒素的,所以食后会引起急性胃肠炎。肠毒素有多种,有一种B型肠毒素在99℃的高温下,须经87分钟方能破坏其毒性,否则人吃了仍会发生食物中毒。
忌用开水蒸馒头
家庭蒸馒头一般都用开水蒸,其实这样并不好,因为生馒头突然放入开水的蒸笼里,急剧受热,馒头里外受热不匀,容易夹生,蒸的时间也就不得不延长。如果锅里放入凉水就上笼,温度上升缓慢,馒头受热均匀,即使馒头发酵差点,也能在温度上升缓慢中弥补不足,蒸出来的馒头又大又甜,还比较省火。所以说,忌开水蒸馒头。
不宜吃用硫磺熏蒸的馒头
市场上常可见到有些小贩卖的馒头蓬蓬松松、洁白美观,很是诱人,但走近一闻,即可嗅到一股刺鼻的硫磺味。这就是用硫磺熏蒸的馒头。这种馒头虽然又白又大,但却是不宜食用的,对人体颇为有害。
这是因为,硫与氧发生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硫,遇水会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不但对胃肠有刺激作用,而且会破坏维生素B1,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工业用硫磺中还含有砷,人吃了,会发生砷中毒,危害更大。因此,用硫磺熏蒸的馒头不宜食用。
忌用开水泡饭
吃饭吃到最后时喝一些菜汤是好的。因为吃菜时,蔬菜的许多养分都到汤里去了。喝菜汤还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可以帮助消化。喝了汤,胃液会变淡,但不久又会分泌出新的胃液来,维持一定的浓度,不会妨碍消化。就是汤喝得比较多,也会迅速进入肠内而被吸收,不至于有害。不过,喝菜汤时,应该等饭在口中嚼烂以后再喝,不要让它有“送饭下肚”的作用。
但是,如果吃开水泡饭或水分很多的汤饭,对身体是不好的。因为水分多了,食物往往还没有嚼烂就随水“送”了下去。唾液和食物也没有充分混合,这就直接妨碍消化。所以,忌用开水泡饭吃。
忌蹲着吃饭
蹲着吃饭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下蹲时胃肠呈受挤压状态,直接影响消化功能。另外腹部动脉受压,胃部毛细血管得不到足够新鲜血液的补充,会导致消化功能的减退。再则,蹲着吃饭也是不科学的吃饭姿势。因此,忌蹲着吃饭。
忌食长芽的花生米
在温度高、湿度大、氧气足的环境中保存花生米,容易使花生长芽,也是霉菌生长的良好环境。食用长芽的花生是有后患的。因为花生长芽后,破坏了外皮,容易生曲霉、寄生曲霉等。这些霉菌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属致癌物之一。因此,不要食用长芽的花生米。
吃粗粮杂食好处多
要获得多种维生素的足量供给,最重要的是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尤其是要多吃粗粮,食物种类越多越好,越杂越好。
日本营养学家在连续观察和记录了多名60岁以上老人的饮食,检测他们血液中各种营养素浓度,并测试他们的语言记忆能力后,发现人衰老的程度与血液中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叶酸等含量的高低有关。当上述维生素缺乏时,其衰老程度明显加重,衰老速度加快。
例如谷类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就主要存在于其糊粉层和谷胚中,加工精度越细,这些营养素失去得就越多。因此过于精细的米面反而没有糙米和全麦粉等防衰老的作用强。
人体是一个整合的有机体,需要各方面的营养物质维持机体的机能和生命的活力。以微量元素为例,如锌、硒、硼、锰、铬等,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到体重的1/10000,但却能明显影响人的生老病死。目前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全面地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因此人的食物越杂越好,只有杂才能互补。
以麦类粮食作物为例,除了小麦外,还有杂粮大麦、元麦、莜麦、燕麦、黑麦、荞麦和青稞等。它们的营养作用各有千秋,有的能防治冠心病,有的能防治糖尿病,有的能降血脂,有的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有的则能保持和恢复血管的正常弹性……
除了粮类食物以外,蔬菜水果、飞禽走兽、山珍海味等,都应全面涉猎,以满足机体的需求。
粗粮杂食也符合中国古代医典《黄帝内经》的饮食理论。《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所谓“五谷”是指稻、黍、秫、麦、菽,即稻类、黄米、高粱、麦类和大豆。所谓“五果”是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和硬果。所谓“五畜”是指牛、犬、羊、猪、鸡。所谓“五菜”是指葵、韭、薤、藿、葱。自《黄帝内经》问世后,2400多年来中国人的食物圈子早已超出了上述范围,但在日常饮食中坚持杂食这一食疗观点却永远不会过时。
忌用热水浸年糕
年糕的主要成分是米淀粉。
米淀粉的分子结构有直链与支链两种,前者的分子卷曲紧密,但黏性差;后者的黏稠度很强,显得软糯。年糕在加工中,虽会相继发生膨润、糊化及老化,但直链分子因黏性差,仍会有少部分淀粉颗粒溶出而分散于冷水中,支链分子却始终能保持着坚固、光洁、不易碎裂的特点,并能继续吸水膨胀浸润。如果用热水浸年糕,就会使黏稠度很强的支链分子也溶于水中,从而使年糕松软,甚至散开,同时还会使很大一部分营养溶于水中损失掉。故忌用热水浸年糕给儿童吃。
食发霉的花生、玉米易致癌
每100克玉米中含蛋白质8.5克,脂肪4.3克,糖类72.2克,能量1398.4千焦,钙22毫克,磷120毫克,铁1.6毫克,还有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维生素A(胡萝卜素)、烟酸和微量元素硒、镁等;其胚芽含52%不饱和脂肪酸,是精米精面的4~5倍;玉米油富含维生素E、维生素A、卵磷脂及镁等,含亚油酸高达50%。上述物质能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天然维生素E可增强体力及耐抗力,中老年人常吃玉米及花生食品可延缓衰老。
玉米除了含有较多微量元素硒、镁外,还有丰富的赖氨酸、木质素以及被称为致癌化学物“手铐”的谷胱甘肽等多种抗癌物质,能破坏化学物质的致癌性,因而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抗癌食物,特别能减少结肠癌和直肠癌的发病率。
除了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病外,玉米适宜一切人食用。特别是那些长期食用精米精粉和精制食品的人,更应该食用一些玉米。
花生和玉米的油性非常大,如果在贮藏中受热或受潮,就会滋生大量的黄曲霉菌。发霉的花生或玉米很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物,其毒性比氰化钾还要强10倍。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喂老鼠,一年后可使老鼠发生肝癌。我国肝癌高发区的花生、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都非常高。
为了防止吃进含有黄曲霉毒素的花生和玉米,吃前应将变色、发霉和破碎的花生和玉米全部挑出扔掉。含有黄曲霉毒素的花生味苦,万一吃到嘴里应赶快吐出来。
做好家庭防蝇、防鼠、防尘工作;剩米饭以及其他熟食品在食用前必须高温加热,一般应达到100℃,保持20分钟。已发现有酸味变质的淀粉类食品忌食用。值得注意的是,由该菌引起的中毒食品大多没有腐败变质现象,在进行感官检查时除米饭有时微有发黏以外,或者稍带异味,大多数食品都可表现为完全正常的感官形状。
尽量做到不剩或少剩食物,剩米饭应在浅盘中摊开,快速冷却,在通风阴凉处存放,并加以覆盖。一般忌放置时间过久,最好不要过夜。
不宜多吃木薯
木薯,又名树薯,因其块根内含有丰富的淀粉,经济价值较高,一般作为提制淀粉和酒精的原料,也可食用和作饲料。
木薯的块根含有一定量的亚麻配糖体及亚麻配糖体酶,有些人认为火烤、煮熟即失去毒性,结果却造成中毒。
中毒原因,是吃进的木薯在胃肠道经水解释放出氢氰酸,氢氰酸被肠道吸收后进入血液,它能与细胞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得红细胞虽仍能携带氧气到身体各组织中去,但组织细胞无法利用氧气,造成细胞内的窒息,使机体严重缺氧。同时,氢氰酸本身还可能损害呼吸中枢及运动中枢,所以,中毒后一般会有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头痛、腹痛、面露恐惧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皮肤冰凉、呼吸急促、四肢抽搐,亦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在木薯产区或者是吃木薯的其他地方,应进行卫生防病宣传,注意食用方法,成人一次不可多吃,特别是空腹时更应少吃,儿童应禁止食用。
未煮熟的豆类食物不宜食用
未煮熟的豆类食物含有皂素、抗胰蛋白酶因子,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皂素对肠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会引起局部充血、肿胀及出血性炎症,还可破坏血液中的红细胞,引起溶血,使病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因此,未煮熟的豆类食物不宜食用。
吃粽子4忌
粽子虽好吃,但不能多吃,而且要注意卫生。因为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而糯米带气滑肠,不易消化,如果保管不妥,吃得不卫生,还会导致疾病,因此,应注意以下4忌:
(1)忌生。粽子要扎得小一点,一定要完全煮熟。
(2)忌不洁。保存应放在篮子里,悬挂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要防止苍蝇、蟑螂、老鼠咬。
(3)忌久存。粽子扎好后,最好在3~4天内吃完,如隔天吃,要回锅加热。
(4)忌滥吃。患有肠胃病或者病后初愈的人都不宜吃粽子,以免带发老病,诱发新病。小孩由于胃肠功能较差,如果不节制,放开肚皮吃,也是很容易出毛病的。所以,有胃肠病的人,特别是老人、小孩应尽量少吃粽子,并且要蒸后趁热吃。
黄豆不宜多吃
豆类食品中以黄豆的营养最丰富,故有“豆中之王”、“植物蛋白肉”之誉称。足够的蛋白质虽为人体健康必需,但黄豆及豆制品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因为黄豆中的蛋白质能妨碍人体对铁的吸收。如过量摄入,会出现缺铁性贫血,使人疲倦、乏力、嗜睡等贫血症状。黄豆中还含胰蛋白酶抑制素,吃得过多,产生消化不良。
红豆不宜加盐吃
红豆能促进心脏活化,并有利尿、消肿的功能。但是,红豆制品只能做甜食,如为了口欲加上盐,利尿的功能就会减半。而且甜咸参半的食物,吃后使人神经不安。
不要多吃炒豆、爆豆
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是小麦的3.6倍,玉米的4.2倍,稻米的5倍,番薯的10倍,比牛肉、鸡肉、牛奶高2倍以上,比猪肉高1倍,且品质较好,富含人体需要的8种必需氨基酸。大豆的脂肪含量也很丰富,高达15%~20%,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此外,大豆中还含有特殊的成分——皂甙,具有抗炎症、抗溃疡及降血脂的作用。每100克黄豆中含碳水化合物25.3克,热量1725千焦,粗纤维4.7克,钙367毫克,磷571毫克,铁11毫克,维生素A原0.4毫克,维生素B10.79毫克,维生素B20.25毫克,烟酸2.1毫克。
大豆,特别是黄豆,性平、味甘、无毒,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大豆可以预防动脉硬化,抑制人体发胖,防治缺铁性疾病,补充儿童和中老年人的钙质,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的积存,增强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力,降低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病率。
在大豆的家族中,黄豆的营养价值最高,它所含的钙质比青大豆多50%,比黑大豆多45%;它所含的磷,比青大豆多8%,比黑大豆多27%;它所含的铁,比青大豆多1倍;它所含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也都比青大豆和黑大豆要高。只有烟酸、蛋白质和热量稍比其他大豆低一些。
青大豆的子实表皮是青色(成熟后也带有黄色),青大豆主要用以嫩食,供炒食和煮汤,有补肝养胃、滋补强壮之功效。
黑大豆蛋白质含量最高,有长筋骨、悦颜面、乌须发、明目宁心和延年益寿之功。
白大豆亦称“饭豆”,宜作煮粥的原料,与红枣、粳米共煮粥,味道香甜,宜于老弱病残者食用。
黄豆中含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素,能妨碍人体内胰蛋白酶的消化。为了使黄豆容易消化,就得破坏这类物质。于是人们将黄豆研制成豆制品,经过加工的各种豆制品,胰蛋白酶抑制素大多数被破坏,其蛋白质在人体中的可消化率达90%以上。特别是豆腐,其蛋白质的消化率可达95%。而炒豆、爆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基本没破坏,故不要多吃。
忌吃未煮熟的黄豆
生黄豆中有两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一种是胰蛋白酶阻碍因子,另一种是血球凝集素。胰蛋白酶阻碍因子抑制体内蛋白酶的作用,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生食后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血球凝集素有凝集红细胞的作用。这两种有毒物质在高温下均易被破坏,经煮熟后就不会中毒。
不宜多吃臭豆腐
臭豆腐虽然闻着很臭,但是吃起来味道却很鲜美。同时,它还含有丰富的营养。因此,适当吃点臭豆腐,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臭豆腐所以值得吃,是因为做臭豆腐要用上好的黄豆和精细的制作工艺,要经过制坯(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发酵、腌制、后发酵等数道工序,整个制作过程约需50天左右的时间。在制作过程中,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所含的硫氨基酸也被充分水解,由此而产生的硫化氢具有刺鼻的臭味;豆腐中的蛋白质被分解而产生的氨基酸,却又具有鲜美的香味。这就是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的道理。
据分析,每2块臭豆腐中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一个鸡蛋中蛋白质的含量。而臭豆腐由于经过微生物发酵,其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
臭豆腐发出来的是硫化氢的臭味,对人体却是有害的。
臭豆腐虽可吃,但不宜多吃,更不宜天天吃、餐餐吃。
高粱忌与中药附子同食
高粱的营养价值与玉米近似,稍有不同的是高粱子粒中的淀粉、蛋白质、铁的含量略高于玉米,而脂肪、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的含量又低于玉米。据测定,每100克高粱米中含有蛋白质8.4克,脂肪2.7克,糖类75毫克,钙7毫克,磷188毫克,铁4l毫克,维生素B0.26毫克,不含维生素C,含热量15.25千焦。在谷物中,高粱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最低,因而蛋白质的质量也最差;高粱的尼克酸含量也不如玉米多,但却能为人体所吸收,因此,以高粱为主食的地区很少发生“癞皮病”。
高粱的主要功效是补气、健脾、养胃、止泻。适宜于小儿消化不良,脾胃气虚、大便溏薄之人食用。高粱性温、味干涩,忌与中药附子同食。
高粱一般经加工制成高粱米或高粱面。由于高粱子粒的皮层中含有较多的单宁,且子粒颜色越深,单宁含量越高,因此,单宁的涩味就影响到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的可利用性。人们常觉得白高粱的口感要比红高粱好,一部分道理就在于红高粱中的单宁物质较多。另外,高粱子粒的皮层中还有一种蜡质,它也会影响人体对食物的吸收利用。有基于此,加工高粱时应尽可能将它的皮层全部去除,这样就可以消除单宁和蜡质对营养吸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小米忌与中药杏仁同食
每100克小米中含蛋白质9.7克,脂肪3.5克,淀粉72~76克,钙29毫克,磷240毫克,铁4.7~7.8毫克,其中70%是淀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分中,苏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高于一般谷类。小米中的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的含量也比较丰富。每100克的能量约为1486.3千焦。
小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做成小米粥后很容易消化,常用来作为病人的膳食,同时也是普通人所喜爱的食品。中医认为,小米有滋养肾气、健脾胃、清虚热等医疗功能。《本草纲目》认为,喝小米汤可增强小肠功能,有养心安神之效。适宜于失眠、体虚、低热者食用。
据《日用本草》记载:“粟米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因此,在服中药杏仁时忌食小米。
小米的常见烹调法是煮小米粥,焖小米干饭,煎小米饼,做小米面窝窝头,但以煮小米粥最为多见。
用小米煮粥,既可单纯煮小米粥,也可配一些绿豆、黄豆、红薯、赤豆同煮;既可将小米磨成小米面与绿豆或碎黄豆同煮,又可用小米粒与绿豆、碎黄豆同煮。
熬小米粥时上面浮的一层小米油,营养特别丰富,素有“代参汤”之美称,适宜老弱病残者食用。由于小米中赖氨酸的含量很低,若以小米为主食,要注意与动物性食品或豆类搭配。
日常饮食中宜多吃大豆制品
大豆被称为“营养之花”、“豆中之王”、“田中之肉”,是数百种天然食物中最受营养学家推崇的食物。
每100克大豆含蛋白质36.3克,是小麦的3.6倍,玉米的4.2倍,稻米的5倍,番薯的10倍,比牛肉、鸡肉、牛奶高2倍以上,比猪肉高1倍,且品质较好,富含人体需要的8种必需氨基酸,接近全脂蛋白。大豆脂肪含量也很丰富,高达15%~20%,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此外,大豆还含有特殊成分——皂甙,具有抗炎症、抗溃疡及降血脂的作用。每100克大豆还含有粗纤维4.8克,钙367毫克,磷571毫克,铁11毫克,胡萝卜素0.4毫克,维生素B10.79毫克,维生素B20.25毫克,尼克酸21毫克。
现代医学认为,大豆可以预防动脉硬化,抑制人体发胖,防治缺铁,补充钙质以及减少胆固醇在体内积存,增强脑细胞发育,增强记忆力,降低血糖和防癌抗癌的作用。中医认为,大豆性平味甘,有宽中益气、利大肠、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效。
青大豆嫩食、炒吃或煮吃,有补肝养胃、滋补强壮之功效。黑大豆蛋白质含量最高,有助于长筋骨,并有悦颜面、乌须发、明目宁心和延年益寿之功效。
大豆的制品种类很多,有豆浆、豆豉、豆芽、豆腐乳、豆皮、腐竹、豆腐脑、酱油等。大豆炒吃、煮熟吃和做成豆腐吃,其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50%、65.5%和90%~96%。由此可见,食用大豆时最好把它加工成豆制品食用,对人体更有益。
不宜过多吃粉丝
喜欢吃粉丝的人,有的一次能吃一大碗,有的甚至以粉丝为主食充饥。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不科学、不卫生的。
很多人不知道,粉丝在加工制作的过程中,已在制作粉丝的粉浆中添加了0.5%左右的明矾。加入的明矾与粉浆凝聚在一起很少逸离,而随着粉丝的成型和干燥,明矾的含量毫无减少。众所周知,明矾中含有较多的铝,因此粉丝是含铝食品。大量食粉丝,也就大量摄入了铝。
铝对人体的毒害是多方面的。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正式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并要求加以控制。根据科学测试,每人每日允许摄入的铝量为每千克体重1毫克。又据测定,人们从日常使用的铝制餐具中摄入约4毫克铝,从天然食品中每天约摄入12毫克铝。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粗略地计算出允许食用粉丝的数量。还要注意,食用粉丝后,不要再食用油炸的松脆食品。因为那些油炸食品中含有的铝也是非常多的,它们与粉丝合在一起,会使人的食铝量大大超过每日允许的摄入量,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危害。
忌吃煮后颜色变红的元宵
有的市售元宵水煮后,会出现杏黄、棕黄以至红褐色等现象。这种变色元宵失去黏性,元宵皮发硬,略有酸味,营养价值大大降低,但吃后尚未出现中毒反应。元宵变色,是因为糯米粉中含有丰富的酵母菌之故。红酵母菌的菌落呈粉红色,它污染糯米粉后,遇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便大量繁殖。据测定,当糯米粉含水量达40%~50%,温度在20℃时,是红酵母菌繁殖的最好条件。当红酵母菌的数量在糯米粉中达到228个/克时,水煮元宵则会出现粉红褐色斑点。若高于这个比值,则呈红褐色。红酵母菌除能引起元宵变化外,还能使玉米面、大米、面粉、牛奶、水果、肉、泡菜等出现红变。红酵母菌严重污染的食物,也能变质,不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