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四章 克服消极的心态

铲除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自卑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和品质评价偏低的一种消极情感。自卑感的产生,往往并非认识上的不同,而是感觉上的差异。其根源就是人们不喜欢用现实的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应该达到某种标准或尺度。如“我应该如此这般”。“我应该像某人一样”等。这种追求大多脱离实际,只会滋生更多的烦恼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郁和自卑。自卑是人生成功之人敌。自古以来,多少人为自卑而深深苦恼,多少人为寻找克服自卑的方法而苦苦寻觅。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需要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成了他们超越自我的“涡轮增压”,而“生理缺陷”愈大的人,他们的自卑感也愈强,寻求补偿的愿望不愈大,成就大业的本钱就愈多。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反弹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不的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心理基础。

自卑能促使人走向成功。人道主义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灵性,凭借这一灵性,人们得在以完成许多丰功伟业。这种灵性是潜在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股力量,即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跳板。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道德取决于能否从自我设置的陷阱里超越出来,而真正能够解救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即所谓“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够自救的人”。

不管你承认与否,自卑者面对生活缺乏勇气,不能与强大的外力相抗衡,致使自己在痛苦的陷阱中挣扎。有谁愿意成为一个自卑的人呢?大概没有。所有在实际生活中说自己为某事而自卑的朋友,都认为自卑不是好东西。他们渴望着把“自卑”像一棵腐烂的枯草一样从内心深处拔出来,扔得远远的,从此挺胸抬头,脸上闪烁着自信的微笑。

自己瞧自己不顺眼,自己总觉得自己矮人一头,这就是自卑。当然这“不顺眼”、“矮一头”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系的:“我皮肤黑”,是和别人比而显得“黑”;“我个矮”,矮是相对于高而言的;“我眼睛小”,世界上有许多大眼睛的人,才衬托出了“小”。这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实实在在摆在那里,让你藏不了躲不了否不了忘不了,于是你有了自卑的理由。你可怜自己又恨自己,于是耗费大量的心理能量和时间精力,企图去改变那些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但却常常成效甚微。

杰克也曾经是个自卑的人。但自从他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这个工作以来,他变得越来越自信了,这一点可以从参加会议时他坐的位置来证实——过去,他总是坐在旮旯里,即便对某些问题有看法也不轻易发言;而现在他更经常的是坐在前面,即使对会议主持人也敢发表不同看法。这种变化,当然是得益于心理咨询,在为别人排解心理困扰的同时,杰克获得了观察、了解、认识人的许多新角度和方法,从而也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周围的人。

有个小女孩的事情有点好笑,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自卑是自找的。

有个女孩儿为了自己耳朵上的一个小眼儿非常自卑,于是便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问她眼儿有多大,别人能看出来吗?她说她梳着长发,把耳朵盖上了,眼儿也只是个小眼儿,能穿过耳环,不过不在戴耳环的位置上。

医生又问她:“有什么要紧吗?”

“哦,我比别人少了块肉呀,我为此特别苦恼和自卑!”

现实生活中像她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这种人诉说他们因为某种缺陷或短处而特别自卑。把这些缺陷或短处集中起来,几乎无所不包:什么胖啦、矮啦、皮肤黑啦、汗毛重啦,什么嘴巴大、眼睛小、头发黄、胳膊细啦,什么脸上长了青春痘,统统都是自卑的理由。

一个自信的男人,会使女人获得安全感;一个自信的女人,会使男人感到温暖安详。

自卑的人并不是自己想自卑,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内心安全感。他们总是特别“善于”发现自己的缺陷、短处和生活中不利于自己的方面,然后把它们放到放大镜下去看,结果是吓坏了自己——既然自己是如此糟糕,怎么能去和别人比,和别人竞争呢?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可能遭受的失败所打击(仅仅是“可能”),他们躲避竞争,回避交往,结果是越来越多地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不断遭受的挫折似乎又在证明:瞧,你就是不行!恶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

只有打破自卑的恶性循环才能逐渐建立自信。但“打破”需要有点决心、有点勇气,还要讲究点科学——要求一个不自信的人去做一件对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能增加他的焦虑。

“打破”是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过程。没有认知上的改变,很难有行为上的突破;没有行为上的突破,就不会产生新的体验。

相信自己

很多人不是首先因为别人看不起而垂头丧气,而是因为自己总是爱贬低自己,所以变得无精打彩,毫无斗志。这些人只看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毛病。如果你认为自己满身缺点和毛病;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笨拙的人,是一个总是面临不幸的人;如果你承认你绝不能取得其他人所能取得的成就,那么,你只会因为自我贬低而失败。

如果你总是显出一副狡黠的神色,就好像你捡了他人丢失的东西一样,那么,你将会被人们视作小人。的确,其他人对我们的评价与我们自身的状况、成就有很大的关系,而我们不可能摆脱这种关系。

有这样一位公司负责人,他身为董事长却总是蹑手蹑脚地走进董事会议室,就好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就好像他完全不胜任董事长的职位。作为董事长的他竟然还感到奇怪,自己为什么只是董事会中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自己为什么在董事会其他成员中威信这么低,自己为什么很少受人尊重。

他没有意识到他应该好好反思一段时间。如果他给自己全身都贴满无能的标签,如果他像一个无足轻重的人那样立身、行事、处世,如果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并不了解自己、相信自己,那他怎么能希望其他人好好地对待他呢?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前途有更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对自己有更大的信心,那么,我们将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只要我们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身上的潜力和高贵的一面,那么,我们将会对自己充满更大的信心。我们都受制于这一古老的教义,即认为人类本质上是堕落的。但实际上,上帝创造的人类一点也不卑劣,一点也不堕落。我们身上卑劣和不好的一面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上帝创造的人类是完美无缺的。我们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许多人只是上帝所造的人类的一种滑稽的仿制品。由于我们总是往坏的方面、差的方面想,因此,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渺小、无能和卑劣。如果我们想达到高贵杰出的境界,那我们应该向上看,应该多想想我们好的、崇高的一面。

古代神学最不幸的一方面便是认为,人类在不断地堕落,不断地从最初高极的地位堕落。而事实却是人类一直在进步,一直在发展,但是,人类的进步受到这种自贬观点的严重束缚。要知道,上帝创造的人类绝对不会堕落,使人类走向堕落的仅仅是人类看待自我的低劣方式,仅仅是人类错误的自我贬损的思想本身。

古老的神学总是教导我们要自我贬低。在这种神学中,有一种卑躬屈膝、乞求宽恕的意味。而在《圣经》中,则丝毫也没有要人类在他的造物主面前像一个鬼鬼崇崇的人或一个奴隶一样卑躬屈膝的意思。上帝创造人类并非要人卑躬屈膝,而是要他展现崇高的一面和神圣的一面。上帝之所以要人类直立,就是要他挺直脊梁,正视他面前的任何事物,甚至包括造物主——上帝在内,因为人是按照上帝的模样被创造出来。

如果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贵族群体,如果他的血管里流着贵族的血液,如果他继承了上帝的崇高道德品质,那么,他就应该用庄严和肯定的口吻勇敢地、充满英雄气慨地宣布他与生俱来就应该享有的权利。

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们并没有充分保持那些优秀品质,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如果我们反过来想的话,我们自然会有更好的表现,我们将在言行举止中处处表现出崇高的一面。

如果我们以征服者的心态对待人生,我们会留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我们相信自己将来会有所成就,而且这种信心是坚强有力的,是充满必胜信念的;如果我们以屈服者的心态面对人生,我们就会以悔恨、自我贬损和逃避他人的心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正是这两种不同的心态造成了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为什么我们要哭哭啼啼、畏首畏尾地追随别人,做人家的跟屁虫呢?为什么我们总是亦步亦趋地去模仿他人,而不敢求助于我们本身的灵魂或思想呢?挺起胸来,昂起头来,学会善待自己,好好评价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自己决心从事的任何事业。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工薪阶层之所以贫困和缺乏社会地位,大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有自己低人一等的感觉。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而不是以勇敢和独立的心态站立于人们面前。如果说有一种做法任何明智的雇主都会轻视,那它肯定就是雇员对他的唯命是从、唯唯喏喏、百依百顺和卑躬屈膝的讨好心态。明智的雇主常常更喜欢他周围那些能以平等身份接近他的人。他会本能地蔑视那种点头哈腰、卑躬屈膝和唯唯喏喏的人。他绝不可能去尊重那些自我贬低的雇员。他喜欢那些有骨气的人、使他觉得具有人格尊严的人和渴望获得尊的人。

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绝不可能完成自信心所不能承受的事情。

通常,一个人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自信心。

绝大多数人的自信心都不足。许多失败者如果在年轻时使自信心得到适当的调整和加强,那么他们是完全能够成为成大事者的。

就拿一个胆怯、害羞、敏感和畏缩的人来说,如果不断地教导他相信自己,开导他不要陷入自我贬低的泥潭,让他相信会有光辉灿烂的前途,那么他一定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对他进行不断地训练、调教,就可以使他充满坚强的自信心。这种坚强的自信心不仅能增加他的勇气,同样也能加强他其他方面的能力。

其实,我们的整个生命过程一直都在复制我们心中的理想图景,一直都在复制我们心中为自己描绘的画像。没有哪一个人会超越他的自我评价。如果一个天才相信他会变成一个佛儒,并且一直那么想,那么他就会真的成为一个侏儒、一个人目前的整体能力是不是很强这一点倒不大重要,因为他的自我评估将决定他的努力结果,将决定他是否能取得成大事者。一个对自己信心很强但能力平平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往往比一个具有卓越才能但自信心不足的人所取得的成就要大很多。

低劣、平庸的自我贬低所产生的有效力量远没有伟大、崇高的自我评价所产生的有效力量强大。如果你形成了伟大、崇高的自我评价,那么,你身上的所有力量就会紧密团结起来,帮助你实现理想,因为人生总是跟随你确定的理想走,我们总是朝着人生目标确定的方向走。

一定要对自己有一种高尚而重要的自我评价,一定要相信自己有非同一般的前途。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越来越高的理想,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努力达到越来越高的要求,那么,由此而产生的精神动力就会帮助你去实现你的理想。

信心能极大地鼓舞一个人的所有其他能力,勇气则是人的生命中一股极有力的力量。我们信心越大,我们享有生命的荣誉、掌握真正力量的日子就离我们越近。

自卑情结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都有自卑情结。想要以自卑情绪的有无来将某一个神经病患和其他病患分开,是绝对做不到的。我们只能从使他觉得无法继续其有用生活面临的情境种类,以及他加于其努力和活动的限制,来将他和其他病患分开。如果我们只告诉他:“你正遭受着自卑情结之害”,这样根本无法帮助他增加勇气,因为这就等于告诉一个患头痛的人:“我能说出你有什么毛病,你患着头痛之疾!”

有许多神经病患者如果被问以他们是否觉得自卑时,他们会摇头说:“否”,有些甚至会说:“正好完全相反。我很清楚:我比我四周的人都高出一筹!”所以,我们不必问,我们只需注意个人的行为。在他的行为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采用什么诡计,来向他自己保证他的重要性。例如,假使我们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我们能猜测他的感觉是:“别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须表现一下:我是何等人物!”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在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的人,我们也能猜出他的感觉:“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我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

在举止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他人的人,我们也能怀疑: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自卑感的存在。这就像是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总要踮起脚尖走路,以使自己显得高一点一样。两个小孩子在比身高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行为。他不会自觉地承认自己的矮小,只是下意识地路起脚走路。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会挺直身子并紧张地保持这种姿势,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高度要高一点。如果我们问他:“你是否觉得自己太矮小了?”我们却很难期望他会承认这件事实。

然而,这并不是说:有强烈自卑感的人一定是个显得柔顺、安静、拘束,而与世无争的人。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有千万种,也许我能够用三个孩子初次被带到动物园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当他们站在狮子笼面前时,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道:“我要回家。”第二个孩子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抖动的声音说道:“我一点都不怕。”第三个目不转睛地盯着狮子,并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事实上,这三个孩子都已经感到自己所处的劣势,但是每个人却都依他的生活样式,用自己的方法表现他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着我们的勇气,我们便能以直接、实际而完美的唯一方法——改进环境——来使我们脱离掉这种感觉。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假使一个人已经气馁了,假使他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他的情境,他仍然无法忍受他的自卑感,他仍然会努力设法要摆脱它们,只是他所采用的办法却不能使他有所进益。他的目标仍然是“凌驾于困难之上”,可是他却不再设法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或麻木自己。同时,他的自卑感会愈积愈多,因为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在他采取的每一步骤都会逐渐将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迫着他。

如果我们只看他的动作,而不设法予以了解,我们会以为他是漫无目标的。他们给我们的印象里,并没有要改进其环境的计划。我们所看到的是:他虽然像其他人一样地全心全力要使自己觉得顺当,可是却放弃了改变客观环境的希望,他所有的举动都沾染有此种色彩。如果他觉得软弱,他会跑到能使他觉得强壮的环境里去。他不把自己锻炼得更强壮,更有适应能力,更是训练自己,使自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更强壮。他欺骗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部分的成功。如果他对这类盘旋不去的问题觉得应付乏力,他可能会变成独裁的暴君,以重新肯定自己的重要性。他可能用这种方式来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自卑感。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

现在,我们应该给自卑情结下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由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愤怒和眼泪或道歉一样,都可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由于自卑感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争取优越感的动作总是朝向生活中无用的一面,真正的问题却被遮掩起来或摒开不谈。个人限制了他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会表现出犹豫、彷徨,甚至是退却的举动。

这种态度可以在对公共场所怀有恐惧症的个案中,很清楚地看出来。这种病症表现出一种信念:“我不能走得太远。我必须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中充满了危险,我必须避免面对它们。”当这种态度被坚决地执行时,个人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待在床上不肯下来。

在面临困难时,最彻底的退缩表现就是自杀。此时,个人在所有的生活问题之前,都已经放弃寻求解决之道。而表现出他的信念,认为:他对改善自己的情境,已经完全无能为力了。当我们知道:自杀必定是一种责备或报复时,我们便能了解:在自杀中对优越感的争取,在每个自杀案件中,我们总会发现:死者一定会把他死亡的责任归之于某一个人。仿佛自杀者在说:“我是所有人类中最温柔、最仁慈的人,而你却这么残忍地对待我!”

改进自身情境而非获取优越感

每一个神经病患者多多少少都会限制住他的活动范围,和他跟整个情境的接触。他想要和生活中必须面临的三个现实问题保持距离,并将自己局限于他觉得能够主宰的环境之中。以此方式,他为自己筑起了一座窄小的城堡,关上门窗并远隔清风、阳光和新鲜空气,而度过一生。至于他是用怒吼斥喝或是用低声下气来统治他的领域,则是视他的经验而定:他会在他试过的各种方法里,选出最好而且能够最有成效地达成其目标的一种。有时候,他如果对某一种方法觉得不满意,他也会试用另一种。然而,不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他的目标却是一样的——获取优越感,而不努力改进其情境。

眼泪是驾驭别人最佳武器的孩子,会变成爱哭的娃娃,而爱哭的娃娃又很容易变成患有忧郁症的成人。眼泪和抱怨是破坏合作并将他人贬为奴仆地位的有效武器。这种人和过度害羞、扭』泥作态及有犯罪感的人一样,我们可以在其举止上看出自卑情结;他们已经默认了他们的软弱,和他们在照顾自己时的无能。他们隐藏起来而不为人所见的测是超越一切、好高骛远的目标,和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决心。相反的,一个喜好夸口的孩子,在初见之下,即会表现出其优越情结,可是如果我们观察他的行为而不管他的话语,那么我们很快便能发现他所不承认的自卑情结。

所谓“奥迪帕斯情结”事实上只是神经病患“窄小城堡”的一个特殊例子而已。一个人如果不敢在外界随心所欲地应付其爱情问题,他便无法成功地解决此问题。假使他把他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家庭圈子中,那么他的性欲问题也必须在这范围内设法解决,这是无足惊怪之事。由于他的不安全感,他从未把他的兴趣扩展至他最熟悉的少数几个人之外。他怕跟别人相处时,他就不能再依照他习惯的方式来控制局势。

奥迪帕斯情结的牺牲品多是被母亲宠坏的孩子,他们所受过的教养使他们相信:他们的愿望是天生就有被实现的权利的,而他们也从不知道:他们能凭自己的努力,在家庭的范围之外,赢取温暖和爱情。在成年期的生活里,他们仍然牵系在母亲的围裙带上。他们在爱情里寻找的,不是平等的伴侣,是仆人;而能使他们最安心依赖的仆人则是他们的母亲。在任何孩子身上,我们都可能造成奥迪帕斯情结。我们所需要的,是让他的母亲宠惯他,不准他把兴趣扩展至别人身上,并要他的父亲对他冷漠而不关心。

各种神经病病症都能表现出受限制行为的影像。在口吃者的语言中,我们便能看到他犹疑的态度。他残余的社会感觉迫使他和同伴发生交往,但是他对自己的鄙视,他对这种尝试的害怕,却和他的社会感觉互相冲突,结果他在言词中便显得犹疑不决。在学校中总是屈居人后的儿童,在三十多岁仍然找不到职业、或一直把婚姻问题往后搁延的男人或女人,必须反复做出同样行为的强迫性神经病患,对白大的工作感到十分厌烦的失眠症患者——这些人都显现出他们有自卑情结,它使他们在解决生活问题时,无法获得进展。手淫、早泄、阳萎、欲倒错,都表现出:在接近异性时,由于骇怕自己行为不当,而造成的犹疑不决的生活样式。如果我们问:“为什么这么怕行为不当呢?”我们还能看出他们好高骛远的目标。对这问题的唯一答案是:“因为这些人把他们自己的成功目标定得太高了!”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在某些方面,人类确实是所有动物中最弱小的。我们没有狮子和猩猩的强壮,有许多种动物也比我们更适合于单独地应付生活中的困难。虽然有些动物也会用团结来补他们的软弱,而成群结队地群居生活,但是人类却比我们在世界上所能发现的任何其他运动,需要更多及更深刻的合作。人类的婴孩是非常软弱的,他们需要许多年的照顾和保护。由于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人类中最弱小和最幼稚的婴儿,由于人类缺少了合作,便只有完全听凭其环境的宰割,所以我们不难了解: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然会走向悲观之途,并发展出牢固的自卑情结。我们也能了解:即使是对最合作的个人,生活也会不断向他提出待决之问题。没有那一个人会发现自己所处的地位已经接近能够完全控制其环境的最终目标。生命太短,我们的躯体也太软弱,可是生活的三个问题却不断地要求更丰硕及更完美的答案。我们不停地提出我们的答案,然而,我们却绝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无论如何,奋斗总是要继续下去的,但是只有合作的人才会作出充满希望及贡献良多的奋斗,才能真正地增进我们的共同情境。

我们永远无法到达我们生命最高目标,这件事实我想是没有人会怀疑的。如果我们想象出:一个人或人类整体,已经抵达了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困难的境界,我们必须想象到:在这种环境中的生活一定是非常沉闷的。每件事情都能够被预料到,每桩事物都能够预先被算计出。明日不会带来意料之外的机会,对未来,我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寄望。我们生活中的乐趣,主要是由我们的缺乏肯定性而来的。如果我们对所有的事情都能肯定,如果我们知道了每件事情,那么讨论和发现便已经不复存在,科学也已经走到尽头。环绕着我们的宇宙只是值得述说一次的故事。曾经让我们想象我们未曾获到的目标,而给予我们许多愉悦的艺术和宗教,也不再有任何的意义,幸好,生活并不是这么容易就消耗净尽的。人类的奋斗一直持续未断,我们也能够不停地发现新问题,并制造出合作和奉献的新机会。神经病患者在开始奋斗时,即已受到阻碍,他对问题的解决方式始终留在很低的水准,他的困难则是相对地增大。正常的人对自己的问题会怀有逐渐改进的解决之道,他能接受新问题,也能提出新答案。因此,他有对别人贡献的能力。他不甘落于人后而增加同伴的负担,他不需要,也不要求特别的照顾。他能够依照他的社会感觉独立而勇敢地解决他的问题。

使优越感的目标具体化

每人都有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它决定于他赋予生活的意义,而此种意义又不单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它建立在他的生活样式之中,并像他自己独创的奇曲调一样地布满于其间然而,在他的生活样式里,他并没有把他目标表现得使我们能够简捷而清楚地看出来。他表现的方式非常含糊,所以我们也只能凭他的举止动作来猜测。了解一种生活样式就像了解一位诗人的作品一样。诗虽然是由字组成的,但是它的意义却远较它所用的字为多。我们必须在诗的字里行间推敲它大部分的意义。个人的生活样式也是一种最丰富和最复杂的作品,因此心理学家必须学习如何在其表现中推敲,换句话说,他必须学会欣赏生活意义的艺术。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生活的意义是在生命开始时的四五年间获致的;获致的方法不是经由精确的数学计算,而是在黑暗中摸索,像瞎子摸象般地对整体不了解,只凭感觉捕捉到一点暗示后,即做出自己的解释。优越感的目标也同样是在摸索和绘测中固定下来的;它是生活的奋斗,是动态的趋向,而不是绘于航海图上的一个静止点。没有哪一个人对他的优越感目标清楚得能够将之完整无缺地描述出来。他也许知道他的职业目标,但这只不过是他努力追求的一小部分而已。即使目标已经被具体化,抵达目标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的。

对每一个人,我们都必需看其表面下之物。一个人可能改变使其目标具体化的方法,正如他可能改变他具体目标的表现之一——他的职业——一样。所以,我们必须找出其潜在的一致性,其人格的整体。这个整体无论是用什么方式表现,它总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我们拿一个不规则三角形,依各种不同位置来安放它,那么每个位置都会给予我们不同三角形的印象。但是,假如我们再努力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个三角形始终是一样的。个人的整个目标也是如此:它的内涵不会在一种表现中表露尽净,但是我们都能从它的各种表现中认出它的庐山真面目。我们绝不可能对一个人说:“如果你做了这些或那些事情,你对优越感的追求便会满足了。”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极具弹性的,事实上,一个人愈健康、愈接近正常,当他的努力在某一特殊方向受到阻挠时,他愈能另外找寻新的门路。只有神经病患者才会认为他的目标的具体表现是:“我必须如此,否则我就无路可走了。”

我们不打算轻率地刻划出任何对优越感的特殊追求:但是我们在所有的目标中,却发现了一种共同因素——想要成为神的努力。有时,我们会看到小孩子毫无顾忌地依此方式表现出他们自己,他们说:“我希望变成上帝。”许多哲学家也有同样的理想,而教育家们也有些人希望把孩子们教育得如神一般。在古代宗教训练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目标:教徒必须把自己修炼得近乎神圣。变成神圣的理想曾以较温和的方式表现在“超人”的观念之中。

发狂的人经常不加掩饰地表现出他们的优越感目标:他们会断言:“我是拿破仑”,或“我是中国的皇帝”。他们希望能成为整个世界注意的中心,成为四面八方景仰膜拜的对象,成为掌握有超自然力量的主宰,并且能预言未来,能以无线电和整个世界联络并聆听他人所有的对话。变成神圣的目标也许会以较合乎理性的方式,表现在变成无所不知而拥有宇宙间所有智慧的欲望中,或在使其生命成为不朽的希望里。无论我们希望保存的是我们俗世的生命,或是我们想象我们能够经过许多次轮回,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人间来,或是我们预见我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中永存不朽,这些想法都是以变成神圣的欲望为基础的。在宗教的训诲里,只有神才是不朽的东西,才能历经世世代代而永生。我不打算在这里讨论这些观念的是或非;它们是对生活的解释,它们是“意义”;而我们也各以不同的程度采用了这种意义——成为神,或成为圣。甚至是无神论者,也希望能征服神,能比神更高一筹。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种特别强烈的优越感目标。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化后,在生活的样式中,便不会犯错误。个人的习惯和病症,对达到其具体目标而言,都是完全正确的,它们都无疵可议。每一个问题儿童,每一个神经病患者,每一个酗酒者、罪犯或性变态者,都采取了适当的行动,以达到他们认为是优越的地位。他们不可能抨击自己的病症,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有这样的病症。在一个学校里有个男孩子,他是班是最懒惰的学生,有一次,老师问他:“你的功课为什么老是这么糟?”他回答道:“如果我是班上最懒的学生,你就会一直关心我。你从不会注意好学生的,他们在班上又不捣乱,功课又做得好,你怎会注意他们?”只要他的目标是在吸引注意和使老师烦心,他便不会改变作风。要他放弃他的懒惰也是丝毫不生效用,因为他要达到他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做。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如果他改变他的行为,便是个笨蛋。另外有个在家里非常听话,可是却显得相当愚笨的男孩子,他在学校中总是落于人后,在家中也显得平庸无奇。他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哥哥,但是他哥哥的生活样式却和他迎不相同。他又聪明又活跃,可是生来鲁莽成性,不断惹出麻烦。有一天,人家听到这个弟弟对他的哥哥说道:“我宁可笨一点,也不愿意像你那么粗鲁!”假如我们认清他的目标是在避免麻烦,那么他的愚蠢实在是非常明智之举。由于他的愚蠢,别人对他的要求也比较少,如果他犯了过错,他也不会因此受到责备,从他的目标看来,他不是愚笨,他是装傻。

直至今日,一般的治疗都是针对病症而行。不管是在医药上或是在教育上,个体心理学对这种态度都是完全反对的。当一个孩子的数学赶不上别人,或学校作业总是做不好时,如果我们只注意这些点,想要在这些特殊表现上改进他,那是完全没有用的。也许他是想使老师困扰,或甚至是使自己被开除以逃避学校。假使我们在一点上纠正他,他会另找新途径来达成他的目标。这和成人的神经病是恰恰相同的。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帮助这些用错误方法来追求优越感的人呢?如果我们认清: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类的通性,那么这件事情便不难。知道了这一点,我们便能设身处地,同情他们的挣扎。他们所犯的唯一错误是他们的努力都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如果我们依这种正确的方向来对待人,我们便会发现:要他们悔悟并不困难。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这是人类种族最伟大的共同之点。我们对行为、理想、目标、行动和性格特征的各种要求,都是它们应该有助于人类的合作。我们绝不可能发现一个完全缺乏社会感觉的人、神经病患者和罪犯也都知道这个公开的秘密。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拼命想替他们的生活样式找出合适的理由和把责任往别处推等行动中看出来。可是,他们已经丧失了往日生活中有用的一面前进的勇气。自卑情结告诉他们:“在合作中获取成功是没你份的。”他们已经避开了真正的生活问题,而和虚无的阴影作战,以向他们自己重新肯定自己的力量。

恐惧之罪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很有能力的人却在干着一些平常细小的工作,他们本来有能力做得更加出色,而且也有机会去做,但是他们却被那些愚蠢的迷信思想所束缚捆绑,无法充分地展现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雄心勃勃地要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那么请彻底与迷信思想划清界限。因为这样一来,你就能去除束缚你手脚的镣铐,完全依靠自己的智力和能力工作。没有一个人能成就伟大的事业,除非他从迷信和恐惧的囚笼中解放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因为恐惧的压制和阻碍,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只是干着平凡普通的工作。我们还看到,一些人很有能力、却因为恐惧而使自己的努力化为乌有,使自己的能力受到损害。恐惧使最为果断的人犹豫不决,使最有能力的人胆小怕事、工作率低下。

恐惧是强盗,它掠夺人们的力量。恐惧会麻痹人们的思维,摧毁人们的自发性、热情和自信。它对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所付出的努力都有着不利的影响,摧毁雄心和效率。

不久前一家杂志社采访了2500人,发现他们有超过7000多种不同的恐惧,包括害怕失去职位、害怕供应不足,害怕传染病,害怕某些隐藏的疾病或遗传疾病的蔓延,害怕失去健康,害怕死亡,害怕提前埋葬等等,还有其他几千种因迷信而产生的恐惧。

还有很多人单纯地害怕活着,畏惧死亡,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总有一天会死去。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才能驱逐内心的恐惧,恐惧伴随宕他们出生直至死亡。

每时每刻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因迫近的不幸而心生恐惧。即便是在他们最快乐的时候,恐惧还是时时存在他们心中。快乐的感觉初恐惧所冲淡,正因为如此,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享受快乐,从中发到乐趣。恐惧是宴会上的幽灵,壁橱里的尸骸。

有些人几乎害怕所有的事情。他们害怕气流,害怕感冒或着凉;害怕吃他们想吃的东西;害怕亏本而不敢去做生意;害怕公众的舆论。他们就像格兰迪夫人(英国戏剧家汤姆·莫顿所作喜剧中的人物)那样怕这怕那。他们害怕困难的来临、害怕贫穷、害怕失败、害怕庄稼欠收、害怕闪电和惊雷。他们的一生从来就是恐惧、恐惧和恐惧。

还有很多人害怕各种各样的疾病。他们总是想象着那些可怕的症状,想象会因此而失去个人的魅力,想象随之而来的痛苦和折磨。这种种的暗示,久而久之将会影响食欲,削弱营养,从而降低身体的抵抗能力,这恰恰使他们所担心的那些疾病有机可乘。

众所周知,在一次大规模的疾病流行传染中,人们往往在和病人有真正的身体接触之前,很有可能就会感染上这种疾病,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人整天胡思乱想,惶惶不可终日,害怕自己也染上这种疾病。

在中世纪的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囚犯们在看到断头台时就已经被吓得半死,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被处决之前就因为恐惧而死在监狱里了。

在战争中,那些认为自己受到了致命伤的士兵都很快地死了,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被子弹或炮弹所打倒,甚至连一滴血都没有流。极度的恐惧往往能使人一夜白头,某些巨大的厄运和危险的恐惧将缩短一个人几年的寿命。

一本医学杂志曾经报道过一个德国外科医生的例子。一日,当这位医生正开车通过一座桥时,突然看见一个孩子在水中挣扎。他赶紧下车,跑过去救这个孩子。当他把孩子拉上岸时这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儿子。第二天这位医生的朋友们几乎认不出他了,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

众所周知,当路德维格得知自己的妻子是无辜的时候,他的头发在几天之内变得像雪一样白,因为正是他自己怀疑妻子的不忠而逼死了她。

大家都知道,恐惧的力量能在很短时间改变血液的循环和其他一些分泌物的产生,从而导致了头发变白,或使神经系统瘫痪,甚至于摔死。任何让我们觉得快乐的东西,能使我们产生一种兴奋愉悦的感觉,使毛细血管松弛从而让血液循环流畅;而那些让我们觉得压抑、苦恼、忧伤、焦虑的,实际上都是恐惧和焦虑的种种形式,它使血管紧缩,从而阻碍了血液的循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受到惊吓的人的脸通常是雪白的。

如果恐惧能对神经系统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使他的头发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变白,那么长期的恐惧、焦虑和担忧的心理又会给人的生理系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是缓慢的死亡吗?

长期的忧虑简直就是慢性自杀!但是很少有人能意识到长期处于一种忧虑担忧的状态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多大的危害。这的确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历史,但是以往的经验教训却没能使我们学会如何去摆脱恐惧、焦虑和担忧——这些使我们人类长期受到折磨,体验不到真正的快乐。很早之前我们似乎就能够找出解脱的方法,但是时至今日,我们还在被同样的“恶魔”所折磨——焦虑和担忧;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这些精神上的敌人所困扰,成为它们的牺牲品,其实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压制和摧毁它们,只要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

谁能够估计遗传暗示所带来的恐惧和折磨?孩子们经常可以听到对那些可怕疾病的描述,那些疾病夺去了他们祖先的生命,因此孩子们会很自然地关注自身的状况,是否出现相同的症状。

想一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总是想着自己很有可能因家庭遗传得癌症、肺病或是其他导致自己父母死亡的疾病,那么或许最终的结果对他来说真的是致命的!长期对疾病的恐惧会对一个人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将会阻碍一个孩子以后的发展。

长期生活在恐惧气氛中的孩子很难正常成长,他必将受到很大的束缚。他们的身体发育会受到阻碍,他们的血管会变小,循环变慢,心脏也会因此而变弱。

恐惧使人沮丧,压抑,甚至于扼杀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一个人终日沉浸在恐惧之中,那么他的生活态度必将因此而改变,一个原本积极、富有创造力的人将变得消极、无所事事,这样的生活态度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的。恐惧对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恐惧已成习惯时,一个人的生命之源亦将因此而枯竭。爱能驱除恐惧,爱对一个人的身体和智力有着根本相反的影响。它能够扩大充实一个人的本质,给人以足够的生命细胞,增加人脑的力量。

恐惧的解毒剂

恐惧的巨大破坏作用往往是通过一个人的想象力而得以实现的,因为人们总是不停地想象各种各样可怕的事情。信心是最好的解毒剂,当恐惧者只看到黑暗和阴影时,一个人的信心便是不幸中的一线希望,是乌云后的一缕阳光悲观者充满恐惧,低头俯视,事事只往坏处看;乐观者充满信心,抬头仰望,总能看到好的一面。悲观者总是预测失败,乐观者则是期待成功。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那么在他心中就不会有对贫穷、对失败的恐惧。怀疑也将因此而不存在。信心将战胜所有的不幸。

强烈的信心将使一个人的生命得到极大的延长。有信心者永远不会焦躁不安,他总是能克服暂时的苦恼、不合和麻烦,他总能看到乌云后的阳光。他坚信天无绝人之路,一切总会好起来,因为他能看清自己的目标,而悲观恐惧者往往看不到这一点。

长寿的人总是有着强烈的信念,或许他们对于信念的理解与我们对于信念的宗教解释有所不同,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心中的信念是一种永恒的信心,确信一切到头来总会遂人愿。

忧虑使人无谓地浪费自己的能量,削弱甚至毁灭自身的创造力。信心能使人摆脱忧虑的困扰,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一个为恐惧所困扰的人是绝无可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能力的。如果一个人处于困境之中,他必须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但是如果他担忧分心,就只会阻碍自己能力的发挥。冷静、平衡的心态往往能给人以信心和保证。

无论你需要什么,都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心。不要问怎么做、为什么和什么时候,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保持一个坚定的信心,你将创造出奇迹。

长期的忧虑会削弱一个人的信心。一个有着坚强信念的人,相信有一种无限的力量,指引和引导宇宙间的万物,都朝着一个圆满的结局发展,犹如一个无所不能的计划者所设计的那样:万物的纷杂。零乱最终会归于和谐,真理必将战胜所有的谬误;世间万物,看似错综复杂,互相矛盾,但最终总会走向一个庄重、仁慈、高尚的人类所无法解释的圆满——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担忧。当失望、损失、倒退甚至灾难纷纷向他袭来时,他心中的平衡不会因此受到丝毫的影响,因为他的信念使他相信不幸是暂时的,失望中有希望的力量,失败后有胜利的曙光。

许多人在奋斗过程中,总是不时地停下来想象他们最终能得到什么,猜想自己是否真的能成功。不停地想象最后的结果导致了怀疑,怀疑导致了失败。

成功的秘诀就是集中精力。担忧和恐惧会使人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并扼杀人的创造力。如果韦伯斯特总是为恐惧、焦虑和担忧所困扰,那么他根本无法集中自己的精力。当一个人精神器官总是随着情绪的斗争而摇摆不定,那么效率也就无从谈起。其实,人生中的痛苦并没有那么可怕,真正使我们未老先衰,使我们的脸布满皱纹,使我们的脚步失去活力,脸颊失去光泽,使我们不快乐的并不是那些已经发生的不幸,而是我们的忧虑。

一位以其美貌闻名于世的演员曾经说过:“任何希望自己漂亮的人绝对不能忧虑。对于美丽而言,忧虑意味着毁灭、死亡和破坏。忧虑意味着失去光泽、变成菜色、布满皱纹,随之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烦恼。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一位女演员绝对不能焦虑担忧。一旦她明白了这一点,她就已经明白如何去保持自己的美貌。”

如果一个习惯于忧虑担心的人能够看到自己变得无忧无虑后的情形,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只要比较一下两个不同的画面:未老先衰,脸上因为忧虑和担心满是深深的皱纹,看不出任何希望和活力,远比实际年龄老得多,这就是他的实际情况;而另一面,看起来充满活力,乐观向上,生机勃勃,轻快敏捷。

在几乎所有形式的宗教信仰中,恐惧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中世纪的教士们发现这一招非常地有效:把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吸引到教堂里来,然后控制他们的言行思想。愚昧无知者往往易于受骗,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

谁能计算出他们所宣扬的地狱和所谓永恒的惩罚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感和所造成的恶果呢?几个世纪来,这些宗教教条给人类社会蒙上了一层阴影。

教堂创立的本意是为人们提供一种摆脱各种形式恐惧的途径。换一句话说,就是人类努力为自己提供一个途径来摆脱恐惧和焦虑,来避免对心灵的伤害。但是正是这些教堂在无意中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另外一种恐惧感,正是这种恐惧感使人们走进教堂,听从教堂的训诫。对于人类来说,这的确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自上帝造物以来,人类生活在永远的恐惧之中,畏惧可怕的事情此时或彼时将要发生在他们身上;很多时候,人类仅仅是一个傀儡,生活在环境的控制之下;残酷的命运窥视着人类,随时可能以致命的疾病或灾难的形式袭击人类。

假如一个人经常恐惧死亡,畏惧死亡的突然到来,或恐惧自己的人生计划因死亡而瞬间消逝,那么他又怎能静下心来去达到人生的最高理想呢?如果一个人总是怀有噩梦般的恐惧,那么他又怎能成就一番不朽、永恒的事业?总是悲哀地去担忧突然的死亡,是很不正常的行为,它将阻碍所有的发展和成就,使人们无法获得快乐。

什么是恐惧?它的根源来源于何处?为什么它能困扰人们的思想,使那么多人变得胆小懦弱、碌碌无为呢?其实恐惧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恐惧只是一个单纯的思想问题,是想象中的妖魔鬼怪。当我们清醒的时候,它对我们就没有任何力量。如果我们受到过正确的培训,视野开阔,能看到并相信外界发生的一切对我们本身都不会产生很大的危害时,我们就不会害怕任何的东西。

恐惧麻痹一个人的主动性。它打击自信,导致优柔寡断;让我们动摇退缩,害怕新的开始,使我们充满怀疑和猜测。恐惧极大地削弱了一个人的力量。许许多多的人往往将他们宝贵的精力的一大半浪费在了无谓的焦虑和担忧上面。

我们能够抵抗恐惧的力量,正如化学家通过添加碱性试剂来中和酸的腐蚀力,勇敢的想法、信心、坚定的信仰,这些都是恐惧的天然解毒剂。

如果一个人总是为恐惧所困扰,他的活力将被焦虑所侵蚀,他的精力也会因此白白地浪费那么他就不能高效率地工作,取得大的成就。一个充满焦虑。愤怒和被困扰的头脑不可能清楚而有效率地考虑问题。

忧虑是恐惧的一个阶段,通常是出现在不正常的情况之下。对一个有着强健体格、精力旺盛并且过着清洁、理智的生活的人而言,忧虑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忧虑只会对弱者产生影响——那些死气沉沉、筋疲力尽的人,尤其是那些品行不端的人,这些人往往被忧虑所占据。担心生病的人往往会得病。

我们迫切需要的东西是要保持一个足够健康的身体、健全的智力和高尚的道德,使那些疾病细菌、担忧细菌和焦虑细菌在我们这儿没有任何立足之地。我们应该有足够强的抵抗力,使那些细菌没有任何机会侵袭我们的头脑和身体。

为了使自己能完全远离忧虑,我们必须理智地去做每一件事。无论需要多诚实或要经历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必须合理地饮食,合理地运动,合理地思考、睡眠、生活等等,否则我们只会给那些烦恼以可乘之机。有几千种“敌人”伺机进入我们的身体,袭击我们最薄弱的环节。

一个冷静、沉着、稳健的人,在离开办公室后就不再处理任何公务,在他看来,工作上的事情就应该在工作时间内处理完毕,无须将它们带回家,让家人和朋友看到自己阴郁、拉长的脸;他显示了自己的冷静和沉着,有能力主宰局势。

当恐惧及其所有的形式全部被消灭时,将出现一个幸福的黄金时代。到那时,人们将拥有全部的自信和崇高的信仰;拥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自由。他们的力量和才智将成倍地发挥出来。

我们的担忧和恐惧往往与我们保护自己的能力成反比,我们越是软弱无能,越容易感到忧虑和恐惧。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强大,能够战胜那些曾经恐吓我们的事物时,我们将不再有恐惧。

我们都知道赫拉克勒斯从不感到畏惧。因为他清楚自己拥有超自然的能力,根本无须担忧或恐惧别人会伤害到他。

化解你身边的嫉妒

嫉妒是一种难以公开的阴暗心理。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嫉妒心理常发生在一些与自己旗鼓相当、能够形成竞争的人身上。比如:对方的一篇论文获奖,人们都过去称赞和表示祝贺,自己却木呆呆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由于心存芥蒂,事后也许或就这篇论文,或就对方其他事情的“破绽”大大攻击一番。对方再如法炮制,以牙还牙。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影响双方的事业发展和身心健康。

所以,要克服嫉妒心理首先要先想后果,认清危害性。

其次,如果被嫉妒心理困扰,难以解脱,一定要控制自己,不做伤害对方的过激行为。然后不妨用转移的方法,将自己投入到一件既感兴趣又繁忙的事情中去。

工作及社交中嫉妒心理往往发生在双方及多方,因此注意自己的性格修养,尊重与乐于帮助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力手。这样不但可以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而且可使自己免受或少受嫉妒的伤害。同时还可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又感受到生活的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当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再评价别人,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是说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就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欢乐来,我的那一点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人来调整。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它的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一种空虚心理的需要。单纯的虚荣心与嫉妒心理相比,还是比较好克服的。而两者又紧密相连,相依为命。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少一分嫉妒。

自我抑制,是治疗嫉妒心理的苦药自我渲泄,是治疗嫉妒心理的特效药。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用各种感情的渲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可以说是一种顺坡下驴的好方式。

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较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中断这种发泄性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如有一定的爱好,则可借助各种的业余爱好来渲地和疏导。如唱歌、跳舞、书画、下棋、旅游等等。

焦虑的祸患

焦虑这个魔鬼无处不在会一生一世陪伴着我们,即使在神圣的场合它也会存在。它会不受限制地出现在婚礼和葬礼中。它也存在于所有的正式的欢迎会中和所有的正式的宴会中。

以人类的智慧是不可能用语言来表达出“焦虑”所造成的损害的。它能强迫天才去干平庸的工作。自从世界产生以来,同其他所有的事物比较起来,它造成了更多的失败,伤害了更多人的心,使得更多的希望破灭。

你曾听说过“焦虑”会给人们带来好处吗?它曾经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吗?实际上,它总是在做与损害人们的健康、耗尽人们的体力、降低人们的效率相反的事。

在“焦虑”的压力下,人们会做些什么呢?他们会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恶劣行径中去。他们会成为酒鬼、吸毒者等等;他们为了逃避“焦虑”这个魔鬼甚至会把灵魂也出卖掉。

想象一下它所毁灭的家庭,它所毁灭的雄心壮志,以及它所破坏的美好前途与希望。想想这个恶魔所伤害的人们,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魔鬼存在的话,那么这个魔鬼一定是“焦虑”以及它所有罪恶的副产品。

然而,尽管所有悲惨的不幸都是由“焦虑”引起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焦虑”是我们最亲近的和最好的朋友之一,我们和它贴得这么近,如此的不想和它分离。

有一些人非常清楚,成功和喜悦都是建立在持续发挥他们最大可能的能量基础之上的。因此,也就可以解释他们在思想上封闭这成功和喜悦的敌人——焦虑。当他们了解到“焦虑”不仅会夺走他们思绪的平静和工作的力量与能力,同时也会夺走他们宝贵的生命的岁月时,他们所形成的那种预测可能发生不幸的行为习惯也就不奇怪了。

一个人如果把他的精力全部都浪费在毫无用处的焦虑上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发挥出自身正常的能力。世界上没有比焦虑这种行为习惯更能耗费人们的体力,更能打击人们的雄心壮志,更能减损人们真正的力量了。

工作不会使人痛苦,但是“焦虑”却使大多数人品尝到了痛苦的滋味。并不是事情本身伤害我们,而是因为我们惧怕做事情才使我们受到伤害。因为我们不仅要在内心不停反复地考虑怎么处理,而且还要预测在事情发展中所将要面对的讨厌的事情。

很多人在面对不愿意接受的任务时的感受,就仿佛是一个人在已经跑完了一段很长很长的路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突然面对一条用来测试他的敏捷程度的沟壑或小溪而他又已经筋疲力尽无法跳过去。

“焦虑”不仅耗费人们的体力、浪费人们的精力,还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的质量。它会降低人们的工作能力。当一个人思想上有杂虑的话,那他就不可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最高的效率。人的智力只有在头脑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得最好。人们是不可能在头脑受到干扰时还能够清醒地、有逻辑地进行思考的。当一个人的脑细胞受到焦虑的影响时,他就不会像脑细胞仅被纯净的血液所滋养时那样容易集中注意力。根据艾尔默·盖茨教授(曾发现强烈的感情和坏的情绪会引起人体内分泌物的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对人的健康成长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其他一些著名教授的研究表明,长期忧虑的人体内的血液会被有毒物质所损害。

“焦虑”所造成的最坏的影响就是导致失败。它会粉碎忧虑者的雄心壮志和忧虑者想要达到的目标。

一些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总念念不忘自己的过去,而且总和自己的缺点以及所犯的错误过不去。甚至他们所有的观念都是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因为他们只着眼于事物阴暗的一面,所以他们对任何事都带有偏见。

这种不好的意识在头脑中存在的时间越长,它就会越根深蒂固,并且越来越难使它消失。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一种我们控制不了的力量在推动着宇宙的前进。每一个焦虑的时刻都会使成功转变为失败的可能性增大。无论多么小的忧虑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破坏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并降低效率。

非常奇怪,人们固执的允许微小的忧虑和不必要的摩擦以可怕的速度侵蚀生命。

这里,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建议:写下所有你认为将会出现的坏的事情,然后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管。之后,你就会惊奇发现这些坏事情的发生是多么小的一个比率。

看看这些精力旺盛的可怜的人们,他们要承受着来自精神上的压力,整天带着一副焦虑的面孔,头脑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恐惧。他们担忧昨天、今天、明天以及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可怕的东西。

“恐惧在人的生命中自始至终都充当着不好的角色”霍科伯博士说,“我们出生在一个充满害怕和恐惧的环境中。我们的母亲在我们出生之前也在同样的环境中生活了很长时间。童年的时候,我们害怕我们的家长,害怕我们的老师,害怕我们的玩伴,害怕魔鬼,害怕各种规章制度和处罚条例,害怕牙医、外科医生……我们的中年的恐惧又变成了一种比较温和的形式,我们开始害怕商业上的失败,害怕失望和犯错误,害怕公开的和隐藏的竞争对手,害怕贫穷,害怕公众的观念,害怕意外事故、疾病、死亡甚至是死后的痛苦。人就像是一直在生与死之间不断徘徊的动物一样,是真实的与虚构的恐惧的受害者。这些恐惧不仅来自于人的本身,还来自于迷信、自欺欺人、幻觉、错误的信仰以及从古至今整个人类所犯的实际错误的影响。”

大多数人都是害怕自己阴影的愚蠢的孩子,由于各种各样的阻碍,导致他们不能有效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

一个充满恐惧的人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应该说是一个傀儡、一个懦夫。像停止任何已经对你本身造成伤害的练习一样去停止害怕失误是不可能的。你应当充满勇气、希望和自信。

不要一直等到恐惧的思想在你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也别仔细研究它。应当立刻采取措施消灭它。即使恐惧会在你的思想中扎很深的根,但与它相对的事物也能将它中和掉或彻底根除。

像忧虑和担心一样,如果存在与其相对的思想,诸如英勇、自信、希望等,恐惧无论以何种表达形式都不可能长期占据人的思想。恐惧是弱者的意识的表现。它出现在人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所面对的事情的时候。对于疾病的恐惧是出于人的意识,没有人能够成功地消除它。

在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流行期间,那些易生病的人们就会充满了恐惧。报纸上生动写实的图片和各方关于这种病的不断议论都会使这些人更加害怕。他们的头脑中将会出现生病时的假想、症状反应(剧烈呕吐,精神错乱等),甚至会想象自己死后身着丧服出殡时的情景。

如果你想在一生之中有所作为的话,那么请消除焦虑吧。因为细微的焦虑和紧张都会对人的自身协调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一匹马被讨厌的苍蝇恶化的程度要比它被艰苦的工作所恶化的程度大得多。它会更加害怕鞭子的抽打和缓绳的猛勒,从而忽略拉马车所付出的体力。

每天都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破坏了我们的舒适与幸福,抢走了我们的能量。正是一些容易发脾气的人们不停的责骂和找茬破坏了很多家庭的幸福与平静。

最令人感到可悲的是,人们把一生中的大部分精力都浪费在预测不幸的不好习惯上了。恐惧与焦虑绝不可能有明确的表达形式,因为那是一种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毫无根据和基础可言。

我们所恐惧的事物都是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东西。它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至今为正也没有变为现实。如果你确实得了一种你曾经害怕得的病,那么恐惧只会加重你的痛苦甚至可能造成致命的结果。

恐惧的习惯会破坏人的新陈代谢过程,因此会减少人的寿命。实际研究表明这种习惯能够改变人体组织的化学成分。恐惧不仅会使人早熟,同时也会使人更早面对死亡。恐惧会扼杀创新的灵感和勇气,会抹杀人的个性,会削弱人的思维能力。当一个人害怕即将到来的危险的话,那么就不可能做出什么大事。恐惧是胆小懦弱之人的表现。恐惧这个魔鬼是生命的掠夺者,幸福和雄心壮志的破坏者,是人们成就事业的阻碍者。《圣经》上说:“受伤的灵魂将会损害肉体。”很明显,精神上的压力(比如忧郁)会造成人体的各种腺体的分泌减少从而使人体各种组织的功能逐渐衰竭。

恐惧会破坏人们的正常思维,它会使人在处于紧急情况下没有能力进行明智的思考,实施出正确的解决措施。因为人们不可能在恐惧的麻痹下,清醒地思考问题,做出迅捷的反应。

当一个人对所从事的东西不抱乐观态度时,当他对将来可能的失败充满恐惧时,他就会陷入到他所有恐怖的思想中,他也就不可能获得事业的成功。这种失败应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失败。

一个人不能向恐惧低头,而应当保持一种充满希望的乐观态度。这样他的事业才会走上系统化的道路,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实际失败的可能性才会微乎其微。相反。当一个人缺乏勇气和信心时,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胜利者。

没有人能说出“焦虑”以及因它所产生的东西在未来的影响是什么。无论在哪里,它都是一种可怕的诅咒。尽管“焦虑”没有实在的实体,但无论什么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想象出来的魔鬼的存在。

告别愤怒

在生活中,有些人控制不住自己,特别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容易发怒,试图想靠愤怒解决问题。实际上,乱发脾气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加重问题。对成大事者而言,愤怒是无知的表现!

正如培根所说:“愤怒,就像地雷,碰到任何东西都一同毁灭。”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自己忍耐、心平气和的性情,一旦碰到“导火线”就暴跳如雷,情绪失控,就会把你最好的人缘全都炸掉。

自然界是个有条不紊、有规律运行的有机体。只要正常运转,一切都会秩序井然,按部就班。就像一台计算机、一架飞机、一台机器,如果操作正常,控制良好,就能发挥他们的正常作用。人的情绪也如一架机器一样,一旦失控,就不能正常运转,甚至给外界带来危险。

我们也许看到过交通拥挤的十字路口红绿灯失控时的“惨状”,整个路面成了车的海洋,不耐烦的司机在里面鸣笛叫喊,喇叭声充斥于耳,整个交通处于瘫痪混乱状态,如果没有交警的管理疏导,不知道会拖延到什么时候,造成什么后果。同样,如果一代人的情绪失控,这世界又会怎样呢?

所以,当别人对你的缺点提出批评甚至指责时,当你和朋友为某件小事“斗嘴”时,当你一时感到生活压抑时,你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愤怒,让你的大脑“冷却”下来,让你胸中的“波涛骇浪”平静下来,把你的粗嗓门压下来,把你要伸出的拳头收回来……

常言道: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必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我们不提倡无原则的让步,但有些事不必要那样“火上浇油”,那只会使事情更糟,只会破坏你跟别人的感情。

假如你发起脾气来,对人家发作一阵,你固然非常痛快地发泄了你的情感。但那个人怎样?他能分担你的发泄吗?你的争斗的声调、仇视的态度,能使他容易同意于你吗?

“如果你握紧两个拳头来找我,”威尔逊说,“我想我能应付你。我的拳头会握得像你的拳头一样紧;但如果你到我这儿来说,‘让我们坐下一起商议,如果我们意见不同,我们要了解为什么意见彼此不同,争执之点是什么,’我们不久就可看出,我们的分歧并不是相距很远,我们所不同意的地方很少,同意的地方很多,只要我们有接近的忍耐、诚意及欲望,我们就可以接近。”

如果一个人,与你意见不和,你不能用基督教世界里所有的逻辑使得他同意你。应当明了,当人们不愿改变他们的心意时,不能勉强或驱使他们改变。但如果我们温柔友善,非常温柔,非常友善,我们就可以化解他们的愤怒。

一句古老真实的格言说,“一滴蜜比一加仑胆汁能捉住更多的苍蝇。”对人也是这样,如果你要使得人同意你的主张,就要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真实朋友。

因此,在你的一生中,当你碰到使你愤怒的事情或的时候,如果你想正确地解决问题,就一定要记住这样一条原则:告别狂暴的愤怒,友善地对待他人。

把不公平的嘲讽当成习惯

冷嘲热讽,甚至流言蜚语都是平时“伤人”、“杀人”的两大手段。成大事者对冷嘲热讽和流言蜚语并不是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而是用不太在乎的态度去应对,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事情上。另外,就是自己嘲讽一下自己,也许是一件好事!

无影无踪却又恶毒异常的流言蜚语常常能够杀人于无形。这些流言的散播者,或是出于嫉妒,或是对别人心怀仇恨,而对他们所不满的人进行着利箭般的嘲讽。如果一个人不能举起有效的防身盾牌,很可能就会悲哀地倒在这种嘲讽之中。

曾经统帅过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绰号叫做老“锥子眼”、老“地狱恶魔”的柏特勒将军。他年轻的时候拚命想成为最受欢迎的人物,想使每一个人都对他有好印象。在那段日子里,一点点的小嘲讽都会让他觉得非常难过。可是他承认,在海军陆战队里的三十年使他变得坚强很多。“我被人家责骂和羞辱过”,他说,“骂我是黄狗,是毒蛇。我被那些骂人专家骂过,在英文里所有能够想得出来的而印不出来的脏字眼都曾经用来骂过我。这会不会让我觉得难过呢?哈!我现在要是听到有人在我后面讲什么的话,甚至于不会调转头去看是什么人在说这句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阻止别人不对我们做任何不公正的嘲讽,我们却可以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我们可以决定是否要让我们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嘲讽的干扰。

这样说并不是完全不理会所有的批评,而是不理会那些不公正的嘲讽。在这一点上,罗斯福夫人依莲娜的态度很值得借鉴。

依莲娜说她小时候非常害羞,很怕别人说她什么。并因此向姨妈求救。姨妈正视着她说:“不要管别的人怎么说,只要你自己心里知道你是对的就行。”依莲娜·罗斯福说,当她在多年后住到白宫之后,这一点点忠告,还一直是她行事的原则。她说,避免所有嘲讽的唯一方法,就是只要做你心里认为是对的事——因为你反正是会受到嘲讽的。做也该死,不做也该死。这就是她的信条。

舒伟伯先生说,后来他就把这个老德国人的话当作他的座右铭:“只笑一笑。”

当你成为不公正嘲讽的受害者时,“只笑一笑”这个座右铭尤其管用。别人骂你的时候,你可以回骂他,可是对那些“只笑一笑”的人,你能说什么呢?

林肯要不是学会了对那些骂他的话置之不理,恐怕他早就受不住内战的压力而崩溃了。他写下的如何处理嘲讽的方法,已经成为一篇文学上的经典之作。在二次大战期间,麦克阿瑟将军曾经把这个抄下来,挂在他总部的写字台后面的墙上。而邱吉尔也把这段话镶了框子,挂在他书房的墙上。这段话是这样的:“如果我只是试着要去读——更不用说去回答所有对我的攻击,这间店不如关了门,去做别的生意。我尽我所知的最好办法去做——也尽我所能去做,而我打算一直这样把事情做完。如果结果证明我是对的,那么即使花十倍的力来说我是对的,也没有什么用。”

当你我受到不公正的嘲讽时,让我们记住规则的第一条:尽你最大的可能去做,然后把你的破伞收起来,免得让嘲讽你的雨水顺着你的脖子后面流下去。

热忱是一个人对所做事情的感觉和兴趣。没有热忱,肯定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会尽心尽责,不会精益求精。有些人正是因为过于冷漠,对工作缺乏认真,干到哪儿算到哪儿,因此不能赢得尊重,更谈不上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了。成大事者需要的不是冷漠,而是热忱。多一份热忱,就会多一份收获。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