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这一研究的一个结果,我们现在对于易出事故的个性已经非常有经验了,我或许还可以说“鼓励事情的环境”也一样。于是,甚至一次骨折也是心身的和“社会躯体的”,假如我可以仿造后一个词的话。
所有这些都在说,甚至传统的生物学家或医师或医学研究者,在力求减轻人类痛苦、苦难、疾病时,最好也能对他所研究的疾患采取更多的整体论看法,比他以前更注意心理的和社会的决定因素。例如,今天已有足够的论据指出,进攻癌症的富有成果的广阔系谱也应该包括所说的“心身因素”。
换一种说法,精神病学疗法能去除疾病,使其心理健康,并可以使生活得以延长且质量更高。
不仅低级需要的剥夺可能引起疾病——在传统意义上称为“缺失症”的疾病,而且这对于我称为超越性病态的那些问题也适用,这里指的是已被称之为精神的、哲学的或存在主义的那些不适或失调,这些也可能不得不称为缺失症。
简单地说,某些人类疾病和缺失症可由从属关系、爱、尊敬、安全和保障等基本需要的不同满足而引发。总体来看,这可以称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然而,基本需要满足的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具有真、善、美、公正、秩序、法律观念、统一性等超越性动机的人,也可能在超越性动机的水平上受到剥夺。缺乏超越性动机的满足,或缺乏这些价值,能引起我描述为一般的和特殊的超越性病态。我始终这样认为,它们同坏血病、糙皮病、爱的饥饿等一样,都归属于一个连续系统。
此外,传统上证明需要的方式,如对维生素、矿物质、基本的氨基酸等等需要的证明,一直是首先正视某一不知起因的疾病,然后再寻找病源。也就是说,假如某物的被剥夺能引起疾病,它就被认为是一种需要。本着最终目的相同的原则,我一直在认为基本需要和超越需要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生物性需要,也就是说它们的不适应引起肌体的不适。
由于这个缘故,我才利用一个新造的词“类似本能”来表明我的坚定信念,这一论据已经充分证明,这些需要是和人类机体自己的基本结构有关联的,有某种遗传基础蕴含在内,虽然这可能是很微弱的。但是它也使我坚信不疑,终有一天生物化学的、神经学的、内分泌学的基质或躯体装置的发现能在生物学水平上说明这些需要和这些不适。
预测未来的荒谬之处
有这样一个情况值得担忧,一些讨论我们的世界在下个世纪将会变成什么样子的文章频频在会议、电视、报刊、杂志上亮相。我曾浏览这些“文献”(如果可以使用这个词),但更多的是受惊恐而不是受到启发。足有95%的文章在讨论纯技术的变化,完全撇开了善和恶、正确与错误的问题。有时全部的事业似乎完全是非道义的。有大量关于新机器、修补器官、新品种汽车、火车、或飞机——以及更大、更好的冰箱、冷库、洗衣机之类的讨论。的确,这些文献有时也会谈一些超常规武器,还有时说一下人类灭亡的可行性,这些只不过在危言耸听而已。
依我看,这是对问题的真实性的模糊表现,要知道,与会者都不是研究人的科学家,其中有很多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地质家,在生物学家中很大比例的与会者出身于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和地质学家,在生物学家中很大比例是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即与其说是描述型的不如说是还原型的生物学工作者。偶尔应邀谈论这一问题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的特长也在于专业技术方面,信奉一种无价值观念的科学。
不管处于哪一种情况,情形都会很明了,“改进”问题变成了一个只涉及到手段的改进问题,当然也不涉及到真理。更强大的武器在邪恶的人手中只能造成更强大的愚蠢或更强大的邪恶。即,这些技术的“改进”事实上可能是危险的而不是有益的。
另一种说法则令我更加不安,这就是所谈论的2000年的问题,都是以物质为中心论题的,例如:如何占有更多的物资,如何进行海底开发、增强食品生产能力等等。
或者还有另一种方法可以描绘许多预测的半瓶子浅薄性质:它的很大部分仅从存在的事实出发作无用推断,是从现状出发简单投射出曲线。如照现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计算,据说到2000年会有更多得多的人;照现在的城市增长速度计算,到2000年会有如此这般的一种都市环境,等等。好象我们在掌握或计划我们自己的未来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好象我们不能扭转现在的趋向,即使我们不赞成这些趋向。例如,我一直在强调,为了这个世界,为了未来,必须把人控制在一个界线以内,这一建议应尽快落实,假如人为此愿意这样做。对于城市的结构也可以这样说,还有汽车的结构,或空中交通工具等等也一样。我觉得,这一类从情况进行预测的本身就是那种没有价值观念的、纯描述的科学概念的一种副产品。
追求纯粹成功的状态
存在心理学也可以称为本体心理学、超验心理学、完善心理学、目的心理学。在这里,我们先定义它的论题、研究问题以及研究范围。
讨论的重点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或工具;它研究人内心对目的状态、目的体验的满意程度和愉快程度;人,自我作为目的,是庄严的、独特的、不能类比的,和社会上其他任何一人都同样可贵,而不是达到目的的工具;这里的手段只能是目的活动的技术。讨论物本身,像它们处在自身本性状态中的样子,只有在它们是自我生效时或内在有效时,它们的固有价值和自身价值才无须证实。此时此地的状态,现在被充分体验,现在本身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过去的重复或未来的序曲。
讨论终结和末端状态——完成、顶点、终局、结局、全体、极致、完美,此种状态是没有任何缺欠的状态,不再有任何需要的状态,不可能再做改善的状态。纯愉快的状态——欢乐、幸福、狂喜、入迷、实现、现实化。希望实现的状态——问题得到解决,愿望得到批准,满足需要,达到目标,梦想成为现实等等的状态,已经在那里的状态,到达那里而不是正在努力争取到达那里。高峰体验,也就是纯粹成功的状态,一切否定的暂时消失。完成和终局的不愉快、悲剧状态,只要它们能产生存在认知。失败、无望、绝望、防御瓦解的状态,价值系统的无能为力,面临真正犯罪的深渊,所有这些在有足够力量和勇气的情况下,都能迫使人达到对真理和真实的认知,而不是作为一个目的或作为一种手段。
觉得完美、认为完美是什么样的状态?如何定义完美?理想、模式、极限、范例、抽象又该如何定义?人,作为他潜在的存在,或可以被设想为完美的、理想的、模式的、真诚的、丰满人性的、范例的、超凡的、值得模仿的,或在这些方面具有潜势或向量——在最佳境遇下他会成为或能成为的样子,或作为潜势存在的人,他正在逐步趋近人性发展的理想限度,但绝不会一劳永逸地达到。他的注定目标、他的命运,这些理想的人类潜能使我们能从理想中推知心理治疗、教育、家庭训练、成长的极致、自我发展等等的至远目标。
讨论内核的定义和人的规定性特征——他的本性,他的“固有内核”或“内部核心”;他的本质,他现时存在着的潜能;他的必要条件——本能,体质,生物本性,内在固有的人性。这使定量说明“丰满人性”、“人性程度”或“人性萎缩程度”成为可能。
欧洲又是如何定义哲学人类学呢?“必要条件”,规定性特征(人性概念的定义)与典范——榜样,柏拉图的理念(理想的可能,完美的观念,英雄,模板,冲模)区分开。前者是极小值,后者是最大值,是纯粹的、静态的存在,而且是前者力图变成的最终状态。例如,人是无羽毛的两足动物。而且,人类成员资格是全或无的,不在其内,就在其外。
无欲求、无目的状态,无缺失性需要,无激动、非竞争、非努力的状态,享受奖赏、得到满足的状态。这些状态能取得极大收益,不但能让一个人的兴趣、希望、目的完全处于视野之外,而且能在某一时刻让一个人完全放弃自我的个性,继续作为纯认知的主体,能清楚地观察世界。
无畏状态;无焦虑状态,勇气,无碍的、自由的流动,无抑制、无阻挡的人性。
超越性动机在一切缺失性需要、一切缺失和要求得到满足以后的行为动力;成长动机;“非激发的”行为;表现;自发性;纯(始发的和/或整合的)创造的状态和过程;纯此时此地活动在可能的范围内“摆脱”过去或未来;即席创作;人与情境或问题的相互吻合,人与环境相互融合作为一种理想限度的运动。
关于希望或注定的目标、使命、命运、天职、自我完成的描述、实证以及临床上或人格学上或心理测量上说明的状态(自我实现,成熟,充分发展的人,心理健康,真实,真正自我的得到,个体特性的完成,创造性人格、自我同一性、潜在势能的领悟、确认或实现)。
存在认知与心灵以外的客观现实打交道,集中于实在的性质而不是正在进行认识活动的自我的性质或兴趣。看透人或物的本质、颖悟。存在认知发生的条件。高峰体验。最低点或孤寂体验。死前存在认知。严重精神病倒退状态下的存在认知。存在认知式的治疗洞察。对存在认知的畏惧和躲避;存在认知的危险。
(1)存在认知印象的性质。在存在认知下所描述的和完美推断的实在的性质,即在最佳条件下的描述和推断,实在被设想为不依赖于观察者,非抽象的实在(参看关于存在认知和缺失认知的解释。)。
(2)存在认知观察者的性质。真实,因为超脱、无欲念、不自私、“无偏见”、道家思想、无畏、此时此地(参看关于纯洁认知的注释)、承受、谦虚(不骄傲)、没有得失的考虑,等等。我们自己作为最有效的实在观察者。
超越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被遗忘时的状态(被吸引,集中注意,着迷,高峰体验,低点体验),无关或有阻碍或有害时的状态。宇宙、人、物、经验它们之所以永恒、完美,就因为它们无时间、空间所限。
神圣的东西;崇高的、实体的、精神的、超验的、永恒的、无限的、唤起敬仰的、绝对的;敬畏状态;崇拜、供奉状态,等等。“宗教”虔诚状态,就其自然主义的一面而言,从永恒看的日常世界、日常的物和人,统一的生命,统一的意识,暂时和永恒的融合状态,局部和普遍、相对和绝对、事实和价值的融合状态。
单纯状态,用儿童或动物作为范例。存在认知,用成熟的、聪明的、自我实现的人作为范例。单纯感知,典型的状态是对重要和不重要没有分辨;事事都有可能出现,也同样充满趣味;形和基很少区分;只有雏型的环境结构和分化;手段和目的很少分化,因为事事自身通常同样有价值;没有未来,没有预知,没有预警,因而没有惊异忧虑失望期待预测焦虑排练准备或烦恼;一件事情像另一件一样有可能发生;无干预的承爱;接受发生的一切;几乎没有抉择、偏爱、挑选、分辨;对有关和无关很少区分,很少抽象、怀疑。
单纯举止,即自发,表现,冲动;没有畏惧、控制、或抑制;没有狡诈,没有别有用心的动机;诚实;无畏;无企图;无计划、无预谋、无排练;谦恭(不骄傲);当未来未知时,没有不耐烦;没有改善或改造世界的冲动——单纯和存在认知有很多交迭,或许它们将来会证明是完全等同的。
终极整体的状态即是指宇宙的整体、全部实在,要一种统一的方式看的实在;每一事物也都是每一别的事物,任何事物都和每一事物有联系;这只不过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所致。帕克的宇宙意识。对世界一部分的着迷观察就好象它是整个世界。看某一事物就象它是所有的一切,这是一种技术,就好比摄影中的扩充、剪裁、放大等等。切断对象和他物的一切联系,从背景中突出出来,去掉它的嵌入状态,等等,让它显现自身,而且是绝对地、新鲜地显现。观察它的一切特征,而不是依据效用、危险、方便等等概念进行抽象。一物的存在即全物;进行抽象必然会从手段的观点进行观察并使它脱离物自身的领域。
超越分割、离散、互相排斥,超越排中律。
观察到或推论出的存在特征或存在价值。存在王国(参看存在价值表)。统一的意识,参看有关存在价值操作定义的备忘录。
二歧或两极、对立、矛盾已得到解决——被超越、相结合、相融合、整合的一切状态。例如,自私和不自私,理智和感情,冲动和控制,信赖和意愿,意识和无意识,相反的或敌对的利益,愉快和悲哀,眼泪和笑,悲剧和喜剧,阿波罗(太阳神)和狄俄尼索斯(酒神),浪漫和经典等等的二歧统一。一切能使对立转化为协作的整合过程,如爱、艺术、理智、幽默,等等。
在世界上,在社会中,在个人内部,在本性中,在自我中,一切的协同状态。自私变得和不自私同一的状态,即当我追求“自私的目的”而必须为其他每一个人造福的时候;当我成为利他的而使我自己也得益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二歧已得到解决并被超越的时候。能使美德得以报酬的社会状态,即在美德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奖赏的时刻;当德性、直爽、智慧、优美、诚实等等不会代价太高的时候。能培养和鼓励存在价值使之实现的一切状态。能使人易于从善的状态。阻止怨忿、反价值和反道德——对卓越的仇视和畏惧,对美、善、真等的仇恨和畏惧的状态。一切能增进真、善、美等等之间相关关系的状态,使这些美德趋向理想统一的状态。
它能使人所处的境遇向超越遗忘、整合与解决等状态转化。例如,高峰体验,存在幽默和笑,“愉快的结局”,存在公道的胜利,“有价值的死”,存在爱,存在艺术,存在悲剧或喜剧,一切整合的时刻、行动和领悟,等等。超越“扮演者”
在这里,存在包含世界的万事万物,也包括宇宙、一个物或一个人,“似乎”那就是全部存在,全部实在。从整体上看,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唯一完整的东西是整个宇宙。任何个体都是局部的、不完全的,切断了固有的联结和关系,为了暂时的、实际的便利才如此。它也蕴含宇宙意识的意思,并表示层次整合而不是二歧化。
它指代“内核”,个人的生物本性——他的基本需要、能力、爱好;他的不能再简化的本性;“真正的自我”;他的内在的、根本的、固有的本性;同一性。由于“内核”既是遍及全种的(每一婴儿都有被爱的需要),又是个体的(只有莫扎特才是完美莫扎特式的),这个说法能表示“成为丰满人性的”和/或“成为完全特异的”。
存在不是紧张控制、干预、命令等,而是“表现一个人的本性。”含有一只猫就是一只猫的意思,而不是说一位女性扮演者是整体女性,或一个小气鬼“试图”成为慷慨的。它指代不费力的自发性(像一个聪明人表现出智慧,像一个婴儿显得孩子气那样),使最深层的、最内在的本性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在这里要明确一点,因为不易达到自发性,所以大部分人只能处于“扮演者”的水平上,而没有成为他们理想中的人。因此,它也意味着诚实、坦荡、自我揭露。多数运用过自发性的心理学家暗自抱有未经充分审查的想法,认为神经症不是最深层本性的一部分,也不属于内核,还不能归于人的真实存在里,而勉强算是一层表面的人格,它掩盖或歪曲了真实的自我,即,神经症是对真实存在、对一个人内部生物本性的一种防御。而“试图”就有成为实现的可能,它比不试要强上百倍,因为不试就等于放弃了希望、放弃了成功。
存在可指代“人”、“虎”这类类别概念。这样一种概念具有规定特性,以特定的作用表明它的成员资格包括什么,排除什么。就人类心理学而言,这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任何一个人既能看作是“人”这一概念或类的一员,又能看作是某一独特类如“爱迪生·西姆斯”的唯一成员。
退一步来讲,类可以使两种毫无关联的方式运用起来,或尽量扩大或尽量扩大规定。尽量减少规定能使类几乎不排除任何一个个体。这能给我们提供任何划分等级的依据或以任何方式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区分。一个人或者是类的一员,或者不是类的一员,或在类内或在类外,两者必居其一。
除此以外,类还能以它的完美范例(楷模,英雄,理想的可能性,柏拉图的理念,推演到理想的极限和可能)来规定。虽然说这种用法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应注意它的抽象和静态性制裁。在描绘能找到的现实最优秀人物(自我实现的人,他们没有一个是绝可完美的)和另一方面描绘理论上的纯范例概念(从观现实非完人的描述出发进行推演构成的)之间有很深刻的区别。“自我实现的人”这一概念所表明的不只是那样一些人,而且是他们趋近的理想极限,这应该不难理解。我们习惯于蒸汽机或汽车的蓝图或图解,那自然绝不会和我的汽车或你的蒸汽机的照片相混。
这样概念的提出使我们能够把本质的东西和外在的东西区别开来,它其中所含的标准能区分真实的和不真实的,真的和假的,必需的和可以省却的或可以牺牲的,长远的、永恒的和过渡的,不变的和可变的。
存在可表示事物变化发展的结束,而不指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在下句中表明的这样,存在心理学和变化心理学能和谐一致,儿童,虽然单单是他自己,却能向前运动并成长。这听起来非常像亚里士多德的“终极因”或末端,最终的产物。当然,这是一种诡谲的说法,因为我们有似人化的倾向。说橡籽“试图”成长,它不是这样的。它不过“是”一个婴儿。正如达尔文不会用“试图”一词解释进化,我们也要尽量采用这一用法。我们只能把它向它的极限成长理解为它的存在的副现象,解释为同时期的机制的“盲目”副产品和过程。
优化人性使之丰满
存在的特征也就是存在的价值,可以类比为人性丰满者的特征,存在的特征体现在存在的价值上,就如同一切理想心理治疗(道家的不干预)的长远目标;理想人本主义教育的长远目标;某些类型的宗教的长远目标和表现;理想的良好社会和理想的良好环境的特征。
真:诚实,真实,坦率,本份,丰富,本质,应该,美,善良,洁净和未掺假的完全。
善:性本善,形态匀称,活泼,单纯,广泛,完整,完善,完全,独一无二,诚实。
完整:统一,整合,倾向单一,相互联结,单纯,组织,结构,秩序,不分离,协同,同法则和相结合的倾向。
二歧超越:承认,坚决,二歧,两极,矛盾,矛盾的整合或超越,协同,即对立转化为统一,敌对者转化为相互合作或相互鼓励的伙伴。
活泼:过程,生机盎然,自发,自我调整,充分运转,改变着又保持原样,表现自身。
独特:独具的色彩,别于他人的特征,不能类比,新颖,可感受到的特性,就是那样,不像任何别的东西。
完善:没有什么是多余的,也不缺少任何东西,一切都在合适的位子上,无须改善,恰当,正是如此,适宜,正当,完全,不可超越,应该。
必需:逃脱不掉的,只有与那保持一致,不能有一丝不同那样就很好。
完成:结束,结局,符合规定,事情宣告结束,格式塔不再改变,目的实现,终点和末端,没有缺失,全体,命运的实现,终止,顶点,圆满封闭,生命还没开始,生命的结束。
公道:公正合理,应该,适宜,成体系的性质,只有,不能脱离,无偏私,不偏袒。
秩序:合法则,正确,没有多余的东西,完善安排。
单纯:专一,纯真且稍有无知,基本构造,问题的中心,不转弯抹角,仅仅必需的东西,无修饰,没有多余的东西。
丰富:分化,复杂,错综,全体,无缺失或隐藏,都在眼前,“无所谓重要或不重要”,什么都是重点部分,没有非重点,一切顺其自然,无须改善,简化,抽象,重新安排。
不费力:从容镇定,不慌乱,容易,轻轻松松地完成。
欢娱:玩笑,欢乐,有趣,高兴,幽默,生气勃勃,不费力。
自足:独立性强,需自己,不需别的人或工具突破环境,超越环境,分立,依据自己的法则生活,同一性。
促进存在价值实现的良好条件
最初所见到的有自我实现功能的人的描述特征跟研究者以及和他们关系密切的人所熟识的那样,还有领悟、接受、自我超越、认知的新鲜、更多的高峰体验、社会情感、存在爱、非力争、存在尊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
这种情况也可见于大多数人,虽然说他们的偏爱、需要很浅弱。假如有相当好的环境条件和相当好的选择者,作为自我实现的人的偏爱、选择、迫切需要、价值,见于他们自身,见于他人,见于外界中,但要有非常好的环境条件和非常好的选择者条件。任何存在价值偏爱可能性的增大有赖于选择者心理健康的增进、环境的合作和选择的力量、勇气、活力、自信等等的增强。
假设:存在价值是很多人(大多数,所有人?)所深深渴望的(能在深蕴治疗中发现)。
假设:存在价值能满足人们希望得到的东西,无论你是积极追求,还是消极渴望,存在价值带来完善、完成、实现、宁静、命运实现等等感受。在引起良好效果(治疗和成长的效果)的意义上说也是如此。
向调查研究者报告的世界的特征(或这类特征的迹象),这些特征是高峰体验者在种种高峰体验的世界中领悟到的。而一些如创造体验、理智领悟、体育运动、躯体感受、爱的体验等可以证明这些资料,也能得到某些宗教著述方面的印证。
高峰体验者对调查研究者所阐述的自我特征却是阐述敏锐的同一性体验,它包括一切价值,除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可能是例外;此时此地的性质、非力争的价值,可以认为是有针对性的阐明;诗意的交流。
调查研究者观察到的高峰体验者的行为特征,而另一些存在认识也不例外,只要你有充足的力量和勇气。例如,某些山麓体验;某些最低点和孤寂体验(精神病倒退、面临死亡、防御的崩溃、价值关系的幻觉、悲剧和悲剧体验、失败、面临人的困境或存在主义的两难处境);一些教理智和哲学的著作、构建和洞察;关于过去的存在认知(“拥抱过去”)。论据的这一“操作”或来源自身是不充分的,即,需要其他的证实。有时支持其他操作的发现,有时和那些发现矛盾。
被观察为“优秀”艺术的特征;例如,绘画,雕刻,音乐,舞蹈,诗,其他文学艺术以外的一切价值。
一项试点实验:儿童的非写实绘画由艺术裁判按十分制评级,一种标准是从“最大一般美感值”到“最小一般美感值”,另一组裁判按十分制评价“完整性”,又一组评价“活泼性”,第四组评价“独特性”。这项试验儿童的非写实绘画能力的实验明显根据绘画所体现出的潜质是能作为有关艺术家健康胜过随意判断的依据的。
对不同年龄的人而言,智慧、心性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是同年龄成正比的。对以十进位为区分的不同年龄的人的美、善良、智慧和健康进行评级,每一项评级由不同的裁判组做出。这些评级理所当然属于正相关,要求三十多岁的人相关值要高,而四十多岁人的相关性还要高。假设迄今只得到偶见的支持。
假设:以15种存在价值为标准对进行评级表现“杰出”的小说的存在价值性要高于“贫乏”的小说,对于“杰出”音乐和“贫乏”音乐评级结果也同样。非规范的陈述也是可能的,要明确,有哪些音乐、画家以及语言对提高个人特征有益、诚实、自足或其他存在价值,或能以范例说明这些价值?还有哪些著作、诗词是更成熟的人所爱好的?如何利用健康人作为“生物学的试金石”?
各年龄段儿童心理健康的增进和减退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我们仍可以看出健康的增进意味着趋向种种并也全部存在价值的运动。学校、家庭等等的良好外部条件可能被认定是引向心理健康或存在价值的。用可以检验的假设来表述,那就是,心理上更健康的儿童,例如,要比不那么健康的儿童更诚实(更美,更有德性,更完善,等等)。健康可以用投射试验测定,或用行为选样或精神病学诊断或典型神经症的症候鉴别。
假设:优秀的教师有引导他的学生向存在价值靠近的责任。
非规范的问题:哪些条件能增进儿童中的整合作用,哪些条件能使之削弱?如诚实,美,娱乐,自足,等等。
事实证明单纯完善、完成、秩序和抽象真理是“优秀的”存在形式。这些证明能被认为而且常常被认为是非常美的。一旦做出以后,它们看起来似乎很容易而且确实容易。这一追求完美的运动对美好的企盼、期待以及渴求,已被一些人视为需要,或已被粗线条地类比为一切机器制造者、工程师、生产工程师、工具制造者、工匠、企业或军队中行政工作者和组织管理的专家,等等。这些人也是上面所说的存在价值的追求者,这可以从他们对下两种情况作出的选择而选出来。例如,一台精致简单的机器,和一台特别必要复杂的机器;一个平衡的锤子,和一个很不平稳的锤子;一架“充分”运转的引擎,和一架部分运转的引擎,等等。更健康的工程师、工匠等等会自发地证明更希望他们的一切产品具有存在价值或接近存在价值,这些产品比由那些较不成熟的工程师、工匠等等制作的存在价值较差的产品更受欢迎,卖更高价钱,等等。另外,诸如一些“好的”尝试、“好的”市场发行、“好的”交易也适用于存在价值。
有相当一部分建议揭露、洞察心理治疗家,当他们达到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时,他们不会忘记谈到人性丰满的、真挚的、自我实现的、有个性的人,或某些近似的说法,既就描述的意义也就理想、抽象概念的意义这样说。当逗引出进一步的细节时,这往往意味着某些或全部存在价值;真诚、义举;统一;主动;接近成功;完善的和未发掘之间的活动,本质充分表现,成为一个人可能成为的一切并接受一个人深蕴自我的一切方面,不费力,自如地发挥作用,有能力娱乐和享受,独立,自主和自我决定。我怀疑任何医师会真地反对这些品质中的任何一种,尽管有些人可能还想追加。
罗杰斯对成功和不成功心理治疗所造成的实际影响作了很多试验,但这些试验都符合一个主题:存在价值是心理治疗的长远目标。这种作法在心理治疗之前和以后还可以用来检验未经验证过的假设——治疗还能增进患者的美和他对美的享受的敏感和渴望。对于自我实现幽默感的一组类似假设也是可以验证的。
试点实验:一项长达两年之久的关于大学生魅力的试验表明,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均变得漂亮了且吸引力也加强了,因为在小组成员的生活中有增强的自爱、自尊,更多的乐趣(出自对他们更深的爱)。一般来说,假如我们强调治疗的揭示面,不论它所揭露的是什么都在一定意义上早已存在了。所以,不论揭示疗法采取何种形式,它所揭示的内容都极有可能是生命体所固有的;即,它的本质、它的最深处的实在是在生物学上给定的。揭示疗法所驱散的东西因而证明是,或至少表明是非固有的或非内在的,而是偶然的、表面的,是生命体获得的或强加于生命体的,能体现存在价值。由于揭示疗法的使用而增强的证据这时起了证明的作用,认为这些存在价值是最深层、最基本、最内在的人性的属性或规定性特征。这个大命题在原则上可以验证。罗杰斯的“趋向和离开”的疗法的提出扩大了可能性的范围,研究一些有助于趋向存在价值和助长脱离存在价值的运动。
存在价值里包括一些“人本主义的”、“全面发展的”从教育的长远目标,当然更包括非语言性的(舞蹈、乐器等)教育的目标,加上各式各样的心理治疗附加物,那很可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那就是说,这种教育半有意识地需要像理想的心理治疗一样的最终结果。目前所做出的研究和一些就要实施的方法是可以和“创造性”教育进行类比的。在教育方面也像在治疗方面一样,能够看出有随着有效规范概念盘旋上升的可能性——即,能使学生最佳“存在化”的教育是“良好”教育;这样的教育能帮助学生变得更诚实、更善良、更美、更整合等等。也许这也适用于高等教育,当然这只是把它作一种达到目标所使用的一种手段。
这些原则也同样适用于一些大的神学和非神学宗教,还有这些宗教中合乎教义的教法与神秘主义的说法。它们总是宣传:有一个上帝,他是大多数存在价值的体现;理想的、宗教的、上帝的臣民是最能表现或至少渴望得到这些上帝般存在价值的人;而一些礼仪以及上下级的管理都只不过是一种为达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天堂是这些价值的所在或状态或达到价值目标的时刻。拯救、赎罪、皈依,都是对上述真理的接受,等等。由于这些命题是由选出的证据支持的,它们需要一种处于它们自身之外的选择原则;也就是说它们只能保持和心理学相一致,但不能作为证明存在心理学的证据。宗教的文献是一个有用的储库,等待着智者的挑选和利用。至于上述的其他命题,我们可以把事情掉转过来并作为待试的理论命题,例如说存在价值是“真正的”或有作用的、有效益的、有帮助的宗教的限制词。这一标准现在也许能由禅宗和道家和人本主义的一种结合体系达到最佳的满足。
事情往往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界各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而抛弃了存在价值,这些不利的条件包括集中营,监狱,饥饿,瘟疫,恐怖,周围的敌意,被遗弃,无依托,价值系统的广泛崩溃,价值系统的不存在,无希望,等等。现在还弄不清楚为什么少数人在这些完全同样的“恶劣”条件下能趋向存在价值。但两种趋向的运动都是可以验证的。
把“良好条件”等同于“协同”,本尼迪克特就这样认为:“社会体制的条件,能使自私和不自私相结合,对立矛盾能得到妥善安排,使我追求‘自私的’满足时会自动地帮助他人,而当我试图利他时也能自动地奖赏并满足我自己;即自私和利他之间的二歧或两极对立已经解决并被超越。”于是又假设:好社会的含义就是美德能得到流行的社会。越充分,存在价值的体现就越明显;不好的社会条件或环境条件是使我们的个人利益相互敌对或相互排斥而使我们彼此拆台的条件,或使个人满足(缺失性需要)供应短缺以致不是所有人都能满足需要,除非以危害他人为代价。而在良性且充足的条件下,对美德及存在价值的追求不用付出代价或付出很少代价;在良好条件下,有德行的事业家在财政上是更成功的;在良好条件下,有成就的人受人爱戴而不是受人仇视或惧怕或忌恨;在良好条件下,赞美也更有可能(和爱欲或权势无关)。
我们应当确信:“好”的工作和“好”的工作条件是指那些能更加接近存在价值的工作;如,人在不那么合意的工作中最珍视安全和有保障,而人在最合意的工作中往往最珍视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这是良好环境条件的一个特例。这里又暗含着趋向非规范说法的可能性,如说哪一类条件能促进完整、诚实、特异风格等等的形成,从而以“引向存在价值”的短语取代“良好”这个词。
在“重建生物学”的操作中发现,基本需要的层次系统和它们的优势顺序有着相当大的关联,这些需要的受挫引起神经症,也许不会等到太久远的一天,我们将得到十分敏感的心理学工具,足以验证一个假设:无论哪种存在价值受到破坏,随之而来的是与之相联的病态、或某种针对性不适,或一种人性萎缩感,也就是说,存在价值也是上述意义上的“需要”(我们为了完成自己或变成丰满的人而渴望得到它们)。无论如何,现在已有可能提出一些可以调查的问题,那是迄今还没有调查过的:“生活在一个不正直的世界中会有什么影响?生活在一个邪恶的世界、丑陋的世界,一个分裂的、破碎的世界,一个死气沉沉、静止不动的世界,一个腐旧而又不思悔改的世界、一个有失公正合理的世界,一个墨守成规的世界,一个不容独处或独立的世界中会有什么影响?”
“良好社会”所蕴含的另一个含义是它能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不同要求,提供自我实现和人性完成的可能性到怎样的程度。除这一说法以外,还可以再加上一个命题:“良好社会”(和不好的社会对照地看)提倡、珍视、争取、促进存在价值的实现。这也可以用非规范的词句说明,抽象化理想的心灵实现存在价值是能够达到令人举世闻名的效果的,由此可推知,协同社会与良好社会达到同一。
盲目的爱
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清晰性、迷惑性,但什么时候才体现?又体现哪种呢?
当爱变得对于对象本身非常深切、非常纯洁(无矛盾心理)时,对象的善就成为我们所需要的,而不是看它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这时对象由手段而跨越到目的这一阶段(有了我们的容许)。这里可以举苹果树为例:我们能非常喜爱它,不想让它成为任何别的东西;它成为那样子我们就很高兴。任何对它的修理(包括善意的)都使它变得不像苹果树或违反了原来固定的生活。它看来是那样的完美,我们甚至怕碰它,怕削弱了它。自然,假如它被看成是完美的,便没有改善它的可能了。但实际上,事物往往是不完善的,是需要加以改进的,改革者头脑中的“完美发展”画面。据他看,要比苹果树自身的最终结局更好;即他能比苹果树做得更好,他懂得的更多;他能比它自身更好地塑造它。所以我们认为要把狗改变成另外样子的人不是真正喜爱狗,而且这样会引起那些实实在在爱狗者的怒气,或按照来自某一杂志的形式有选择地育种,弄得它神经质、病病恹恹、不怀胎、不能正常生育、患癫痫病,等等。但这样的人确实自称是爱狗者。那些培育矮树的人,或训练熊骑自行车或训练猩猩吸烟的人也一样。
真正的爱体现在不作要求、不求回报,能从奉献中得到乐趣,当然更不能带有狡诈和预谋。这有利于较少的抽象(或选择对象的局部或某些属性或个别特征),较少的对于整体的观察,较少的原子化或分解。这等于说,这里有较少主动的或强求一致的结构、组织、铸型、或削足适履,以求符合理论或先定概念。也就是说对象应服从整体性,要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换句话说要留有本来面目。对象较少按照有关或无关、重要或不重要、形或基、有用或无用、危险或不危险、有价值或无价值、有利或无利、好或坏、或其他自私的观察标准被测定。对象也不那么容易被成规化、类化,或纳入某一历史序列,或只看作一类的一员,作为一种类型的一个样品或一例。
而这无疑代表着有关对象的整体和局部都受到了同等待遇的关注。每一部分都会成为有趣的和奇妙的;存在爱,不论是对爱侣、对婴儿,对一幅画、或对一朵花,都几乎总是能保证这种普遍分布的,以强烈和着迷的关心进行的观察。
带整体印象看有缺陷的局部就会发现缺陷原来也很迷人,也充满魅力,因为它们赋予对象以特性和个性,因为它们使它成为它本身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也许恰恰是因为它们是不重要的、外在的、非本质的。
从中不难发现,存在爱者往往不忽略一些细节,相反的是非爱者或缺乏爱者会忽略这些细节,他会更容易地看到对象自身性质的本来面目,接受它本身的资格和存在方式。它自己娇嫩的、软骨的结构更容易屈服于承受的观察,这种观察是非主动的,非干预的,不那么傲慢的。这也就是表明,它是被人所熟识的,从认知角度看,要比一种结构被认知者强加于它时更由它自身的形态所决定。后一种认知者会更容易成为太粗鲁、太不耐心的,太像屠夫肢解动物尸体一样,为了他自己的口味挑挑拣拣;太像霸权者要求一切听他号令;也太像雕塑家,只是按照雕像而去填充粘土。
真正的选择
大量的事实证明,存在价值多数情况下是在“健康人”(完善的、自我实现的性格)或最伟大的、最受人尊敬的、最得民心的人那里得到承认和体现,这是全部人类史的记载。这是否是他们为人赞誉、爱戴、被认为伟大的原因?
一些动物实验证明,加强的习惯或己熟悉的学习会使动物的效能灵活性降低。例如,肾切除的白鼠就是如此。关于熟悉作用的实验证明,人们会继续选择和偏爱低效能的、烦人的、起初不喜欢的东西,假如以前有10天以上被迫选取了这些东西的话。一般的经验也支持这些发现。例如,良好习惯的形成就体现了这种特性,事实证明如果偏爱习惯或熟悉的东西的人会变得更胆怯、更焦虑、更强烈、更僵化、更带强制性、更神经质。临床证据和某些实验证据表明,自我力量、勇气、健康和创造性更有可能使成人和儿童宁愿选择新的、不熟悉的、不习惯的东西。
从适应性上看,熟悉能够切断存在价值的倾向,只要适应了,坏味也就没坏味了,惊人的事也变得习以为常了。恶劣的条件适应了便不再引人注目,即不再被意识到,即使它们的恶劣影响可能在没有意识觉察的情况下继续存在,例如,持续噪音、持续丑恶或长年缺乏食物的影响。
选择是双向的,即在同等条件、同一时候有不同的事物可供选择。举例说,因习惯于重播质量很差的留声机便宁愿选取这种机具而不要高保真留声机。习惯于高保真的人宁要高保真。但当两组人都面对两种选择——质量低和质量高的音乐重播时,两组人最终都选择了高保真机的较佳重播。
很明显,供选择的二种或二种以上的事物在一起而不是在两地时,分辨起来更容易些。我们可以预期,在两幅画中选取较美的,在两瓶酒中选取较纯正的,在两个人中选取较活跃的,这种选择光可供选择的对象在空间和时间上更靠近时也更有可能。
假设有一些从1级到10级质量不同的物体,例如烟、酒、糖等供选择结果很可能是习惯级的可能选择1级,假如唯一可供选择的品种处于另一级,如10,但有可能这个人将选择2而不是1,选择3而不是2,等等,这样最终引导到选择10。可供选择的对象必须在上述谈论的范围内,等级不能相距太远。不可不论的是,拿一些价值相差不大的东西让那些偏爱高质量东西的人选择,他们极有可能选择较高一级的。
在上述的各种意义上,揭示洞察疗法能被看作引向“真正选择”的过程。在成功的治疗以后,做出真正选择的能力要比治疗前大得多,因为决定的因素体现在体质上而非文化上,是由本身而不是由别人或集体内部的人所决定。选择是有意识的而不是无意识的,畏惧已极度缩小,等等。成功的治疗增强了喜欢存在价值的倾向,也就是以存在价值为榜样。
对于精神受到创伤、受到消极限制、一般神经质的人,对于害羞、胆怯的人,对于狭隘的、贫乏的、受强制的人,对于僵化的、定型的、因袭习俗的人来说,较好本验会有更大的困难。因为他们可能惧怕尝试这种体验,或惧怕体验这种爱好,或可能拒绝这种体验,抑制它,压抑它,等等。这种性格上的制约大体上也适用于体质的和获得的两种决定因素。
实际上,选择和认知的自由受社会暗示、不合理的广告、宣传等因素影响,选择的对象可能被误解,然后被误选。这种有害的影响在遵奉的人中比在独立、坚强的人中更大。有一些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由使我们能够预测,这种影响在年轻人中比在年长人中更大。但由于浅薄、无知以及隐瞒真相甚至说谎和对情境缺乏认知意识造成了受宣传、虚假广告、权威暗示以及隐蔽的阳性强化的影响,这一类影响的大多数都能消除,只要使无知的选择者自觉地意识到他是怎样被操纵的。
真正自由的选择是指由选择者内部固有的本性所决定的选择,是冲破社会阻力而得到增进的,是由独立人格而不是依附人格,由年龄上的成熟以及力量、勇气、真理、知识和清醒的意识得到增进的,而不是由于软弱和畏惧。满足这些条件的每一种都应该能够增高存在选择的百分比。
在价值的层次系统中,存在价值属于最高层次,但它也由基本需要的层次系统所决定,也受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优势等所影响。一般地说,如果有两种缺失需要满足,更占优势的是“较低的”一种,它会被优先选择。因此,可以期待的对存在价值的高度可能的选择机会,在原则上依赖于较低的、更占优势的价值的先行满足。由此我们可以对许多事情进行前期推断,比如说安全需要有保障的人的被选性要高于安全需要受到挫折的人。真而不是假,美而不是丑,善而不是恶,等等。
这意味着一个古老问题的重述:在什么意义上“高级乐趣”(如贝多芬)比“低级乐趣”(如爱尔维斯·普莱斯利)优越?怎么能证明为什么人会“耽于”低级乐趣?这能教育吗?特别是这能教给一个不想受教的人吗?
什么能“抗拒”高级乐趣?得到的普遍回答是高级乐趣在感受上要比低级乐趣要高出很多。但必须有上述所有特殊的实验的条件才能使人有能力做出真正的选择,即有能力充分地和自由地比较这两种感受。成长在理论上所以是可能的仅仅是因为“高级”感受优于“低级”感受,因为“低级”满足会变得令人厌烦。
另外,体质等身体因素对选择和价值也有所影响,比如说鸡、试验中的白鼠、林中动物在出生时就出现了选择上的差异,特别是对有益食物的选择;就生物学的意义说,有些动物是善择者,有些是非善择者。假如任后者自己选择食物,他们会得病或死亡。儿童心理学家曾以非正式的方式报告过人类婴儿的同样情况,儿科专家等也有过这一类的报告。
一切生命体在满足自身和抗拒外来侵害的能力上也存在着差异。另外,在对选择的满足上,不同类型的身体也不一样。神经症是对选择能力、存在价值、真正需要满足等等的强有力的破坏者。我们甚至有可能依据对生命体健康不利的选择说明心理上的不健康,如毒品、酒精、不好的食物、坏朋友、不合适的工作等等。
除了上述所说的决定因素外,还有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文化条件,关于事业、食物的选择等就属于这类,要强调的是,经济工业条件也很重要;如大规模的、追求利润的、成批销售的工业在向我们提供例如廉价的和优质的服装方面是非常好的,但在供应优良的、无毒的食物如无化学物质的面包、无细菌的牛肉、无激素的禽类等等方面则是非常不好的。
因此,我们期待存在价值更受以下几种人的喜爱:更健康、成熟的人;年长的人;更坚强、更独立的人;更有勇气的人;更有教养的人;等等。能促进存在价值为更多人所选择的条件之一是巨大社会压力的消除。
这些说法适用于不喜欢单纯用“好”、“坏”、“高”、“低”等词的人,当然这并不是否认这些词在操作上的规定性说明。例如,非人的战神(罗马神话)会问:“什么时候、谁、在什么条件下,真理而不是虚假会被选中?整合而不是解体、完善而不是不完善、秩序而不是紊乱会被选中?等等。”
这种说法能更好地表述一个古老的问题: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但不管这些词如何,人都证明具有善恶两种冲动,并在善恶两种方式中行动。自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回答哪一方面是更深、更基本或更类似本能的。
为了科学调查研究的方便,我们最好把这个问题改换一个提法:在什么条件下和在什么时候谁将选择存在价值,即成为“善良的”?什么使这一选择的可能性缩小或增大?处于什么性质的社会,这种选择才最有可能进行下去?或者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传统?
这些问题又引出进一步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使人变得“更好”?我们怎样才能改善社会?